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量一量比一比》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新事物。
但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物体模型、教学卡片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有一天,小猴子和松鼠比赛跳远,他们想知道谁跳得更远,于是决定用量一量的方式来比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如厘米、米等,并展示尺子等测量工具。
同时,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47页的例1和第48页的练习题。
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并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使用直尺和卷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直尺和卷尺量物体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比较不仅仅是大小,还包括长短、高低等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直尺、卷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木棒、铅笔等)、练习题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拿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讲解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并演示如何进行测量。
3. 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直尺和卷尺来量教室里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4. 比较:让学生将测量出来的长度进行比较,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物体。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量一量比一比直尺、卷尺长度七、作业设计1. 请用直尺和卷尺量一量你的铅笔、书本、桌子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铅笔长度为15厘米,书本长度为20厘米,桌子长度为120厘米。
2. 比较一下你的铅笔和书本的长度,哪个长?哪个短?答案:铅笔短,书本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使用直尺和卷尺量物体长度掌握得比较好,但在比较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课后,我会让学生们多进行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加强他们的比较能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等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学生对于使用直尺和卷尺量物体长度的掌握程度是一个重点。
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入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们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五篇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五篇第一篇:《量一量,比一比》教案《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8-89页量一量,比一比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教学难点:体会测量的本质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一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我们在认识米和厘米时都用到了一个工具就是尺。
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尺有哪些?(课件出示各种尺)二、介绍方法1、你能用手势告诉我60厘米有多长吗?学生用手势比划的时间,注意观察找出不同的、相差较大的来进行对比。
2、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对物体的长度做出估测,古时候的人没有尺,就用这种方法来测量物体,我们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课件出示各种测量方法)3、像这样一庹、一拃、一步……都是他们常用的,甚至到现代有一些我们也常用。
工人师傅要给讲台铺地毯,可是不小心把皮尺丢在了路上,今天我们就来帮助他解决讲台有多长的问题?(板书:讲台有多长?)三、小组合作想一想,我们可以借助身体的哪一部分来帮助工人师傅测量讲台的长度?1、你想测量身体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师提问)2、同桌合作,来测量。
3、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
(学生测量后汇报自己的数据,教师板书)师:为什么测量的数据不同呢?我们选哪个数据来记录呢?四、1、测量课桌的长度现在先用我们身体上的“尺”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你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
小组讨论:你想用什么当“尺”。
一个这样的“尺”够吗?请同学们来帮帮你吧?(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当尺进行测量)2、测量讲台的长度。
估计一下讲台有多长?小组内先进行讨论,选择什么当“尺”比较合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本章节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对物体大小的比较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如米、分米、厘米等。
2.培养学生比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比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长度不一的物体,如尺子、铅笔、小棒等。
2.准备长度单位卡片,如米、分米、厘米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长度不一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能用什么方式来比较这些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卡片,如米、分米、厘米等,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这些长度单位。
接着,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来测量各种物体,并记录测量结果。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如比较两幅图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第37页至第39页的“量一量,比一比”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并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
2. 培养学生用尺子量物体的能力。
3. 让学生学会物体长度的比较,并能用“长”、“短”等词汇描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物体长度的比较。
2. 教学重点:用尺子量物体,掌握长度单位,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铅笔、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注意它们的长度。
2. 讲解长度单位:向学生介绍厘米、米等长度单位,并用尺子演示如何测量物体长度。
3. 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身边的长度,如桌子的长度、椅子的长度等,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4. 比较物体长度: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用“长”、“短”等词汇描述。
5.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例题,如“哪个物体最长?哪个物体最短?”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得出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量一量,比一比”等,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和物体长度比较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厘米、米比较物体长度:长、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尺子量一量家里某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比较身边同学的身高,用“长”、“短”等词汇描述。
2. 答案:(1)家里某个物体的长度:如桌子长度为80厘米。
(2)身边同学的身高比较:如甲同学比乙同学高,可以说甲同学的身高长于乙同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和物体长度比较的掌握。
6.7《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6.7《量一量,比一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测量长度的方法。
2.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应用。
3. 长度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测量长度的方法,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应用,长度的大小比较。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准确读取测量结果。
四、教学方法1.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测量身边的物体,亲身体验长度的概念。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游戏竞赛:设计有趣的测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长度这一概念。
- 提问:你们知道如何测量长度吗?长度有哪些单位?2. 新课讲解- 讲解测量长度的方法,重点强调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准确读取测量结果。
- 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通过实例,展示如何进行长度的大小比较。
3. 实践操作- 分组进行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度的概念。
-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 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长度的大小比较。
4.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讨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引导学生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 游戏竞赛- 设计有趣的测量游戏,如“测量接力赛”、“长度猜猜看”等。
- 通过游戏竞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
6. 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在作业本上。
2. 拓展作业:寻找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实例,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量一量,比一比-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明确比较大小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对物品进行长短、重量、容量、面积等方面的量化和比较。
2.在实际操作和物品比较中积累经验,提高感性认识和能力,同时开发想象力和观察力。
3.提高认识质量,培养积极评价、除弊思考、实事求是、主动合作等学习个性。
教学内容•运用实物、图片等生动的教具,通过直观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大小和重量的概念•利用实验、测量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重量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分组中进行户外或室内的大小、长度、高度、质量、容量等项目的测量•常用的衡量和测量单位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多个重量规等测量器材2.鲜明色彩、形状、分量适中的物品3.单位测量标准(如厘米纸、家具尺)4.小组分组安排步骤一:概念引入老师拿出一袋子饼干问学生:“哪一袋的饼干重?”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其它同学讨论怎么比较才能知道“哪一袋的饼干重”。
引导学生认识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探究基本比较方法。
步骤二:形象引入老师拿出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试摇。
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并引导学生认识重量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用不同的重量计量器进行测量以及讨论和记录比较结果。
步骤三:活动实践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开始进行分组活动。
具体分组活动如下:1.组织学生在分组的环境中寻找很多物品,然后去测量并将其按照大小、长度、高度等方面进行分类。
2.在测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如公分、米、分米、升、毫升、立方米等。
3.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重量、容量等抽象概念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方法。
4.在每个组别的结束时,让小组组长汇报成果,总结活动过程和结果。
步骤四:加强练习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再次让学生进行分类和排序,加深学生对于量、比大小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长短、重量、容量等方面的量和比较。
步骤五:评价在活动结束后,学生总结活动过程并对自己和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量一量,比一比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量一量,比一比》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能够准确比较物体的长短。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认识2. 尺子的使用方法3. 物体的测量和比较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尺子的使用方法2. 物体的测量和比较教学难点:1. 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2. 物体的准确比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尺子3. 物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长度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长度。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一支铅笔比另一支铅笔长。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2. 教师示范尺子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3. 教师讲解物体的测量和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准确比较物体的长短。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尺子和一些物体模型。
2. 学生小组内合作,使用尺子测量物体模型的长度,并比较它们的长度。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提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长度单位和物体的测量比较方法。
2.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比较。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回家后,用尺子测量家里的物品,并比较它们的长度。
2. 请学生将测量和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准确比较物体的长短。
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和比较物体长度大小的方法。
本章内容包括厘米、米的长度单位,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以及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厘米、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方法。
2.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准确地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五. 教学方法1.实物操作法:通过尺子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2.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发现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实物、课件等。
2.学具:尺子、实物、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物,如书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的大小,并引入长度单位和长度比较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尺子,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实物,用尺子量出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一的实物,让学生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二年级数学上册活动课量一量,比一比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进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式。
进程与方式: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适合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育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明白得,成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适合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预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等。
四、教学进程激活体会,揭露题.回忆长度单位。
(1)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2)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你明白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4)除这些,你还想明白什么物体的长度呢?2.揭露活动主题。
这节咱们就一路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旁的物体吧。
(板书题)分组合作,参与活动.小组合作,实际测量。
(1)全班交流,熟悉测量方式。
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式和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如此测量的高度才准确等。
(2)观看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①出示主题图(数据不显现)。
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②交流图中的小孩们在测量什么。
(有测量桌子高度的、也有测量讲桌长度的……)(3)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方式。
①提出测量要求:同桌合作,相互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好测量结果。
②学生先估一估,再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③反馈交流,让学生说说选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④数据记录:指导学生比较,测量的数据大约是多少?(30厘米)⑤板书:肩宽大约30厘米(4)分组实践,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信对象后开展测量活动,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桌的长度,教室的长度,身高,桌高等。
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
《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量一量比一比》年级:二年级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能够准确比较物体的长短。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伴一起完成测量和比较的任务。
教学重点:1. 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能够准确比较物体的长短。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准确比较物体的长短。
教学准备:1. 尺子2. 物体(如铅笔、书本、橡皮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怎么样才能知道它们的长度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长度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长短的。
2. 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3. 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跟着操作。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 让学生互相比较自己组的测量结果,看看哪个组的物体最长或最短。
四、总结1. 让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到了什么,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如何比较物体的长短。
2. 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用尺子测量一下家里的物体,如电视、床、桌子等,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 让学生比较家里物体的长短,并和家长一起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比较物体的长短。
重点关注的细节: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详细补充和说明: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长度概念和比较物体长短的关键。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教师是学生的一个引导者,每一个二年级数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数学教学,作为二年级数学老师的你知道如何写二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
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复习克和千克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4.测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四节《量一量》和第五节《比一比》两个部分。
其中,《量一量》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毫米和米,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比一比》则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低。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1. 掌握长度单位厘米、毫米和米,及它们的换算关系;2. 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低;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低。
难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灵活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厘米、毫米、米标尺;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黑板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长度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长度单位厘米、毫米和米,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如: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一根铅笔的长度是15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如“一个苹果的长度是10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多少?”并相互检查答案。
5. 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和高低: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两个物品,如书本和尺子,比较它们的长度、高低,并记录结果。
6. 成果展示: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比较结果,并说明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换算关系和比较方法两个部分。
如: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厘米 = 10毫米1米 = 100厘米比较方法:1. 直接比较: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高低;2. 转换比较:将两个物体的长度转换为同一单位,如厘米或毫米,再进行比较。
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测量和比较技能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合作的学习态度。
3.创新作业: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个创意测量工具,如用纸板制作的直尺、三角板等,并说明其使用方法。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自制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比较其与标准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并分析原因。
4.思考作业:
-让学生思考测量和比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举例说明。
-学生可以从科学、技术、生活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对测量和比较方法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可以包括:测量线段长度、比较物体大小、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等。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和比较的方法及技巧。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感悟,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困惑。
5.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测量和比较相关的书籍、文章,了解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比较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基本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并示范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利用直尺或者其他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2.学会使用合适的比较词语进行大小的比较,能够正确对物体进行比较大小。
3.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准备1.教案PPT课件2.直尺、尺子等测量工具3.各种不同长度的物体示例4.小组或个人练习题5.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用手比划长度,引出量的概念。
2. 学习1.学习使用直尺或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标明单位。
2.学习使用“比”来比较物体的大小。
3.学习使用适当的比较词语进行大小的比较,如“较长”、“较短”等。
3. 练习学生针对老师提供的不同长度物体,进行测量并用“比”进行比较,对相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排序。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一课时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使用直尺测量长度以及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学习1.学习利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长度物体。
2.学习进行简单的比较运算,如“2比3”,“4比1”等。
3.教授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能够用数学式子表示比较关系。
3. 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对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和比较大小的练习,同时加入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且掌握了使用“比”进行比较和适当的比较词语进行大小比较的方法。
同时,学生也初步了解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的综合实践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知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物的测量和比较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物的测量和比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度单位尺子、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量一量比一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并引导学生进行实物的测量和比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使用基本的测量工具(如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2.学会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理解“更长”和“更短”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测量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会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理解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使用测量工具,避免测量误差。
•理解长度比较中的相对性,能够正确表达“更长”和“更短”。
教学资源•尺子(直尺或卷尺)。
•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绳子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测量的示范动画和练习题)。
教学结构设计1.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回忆长度的概念。
•创设情境,如“我们如何知道哪个物体更长呢?”引出测量的需求。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由于本节课不涉及特定的生字识记,此环节可省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展示测量工具(尺子),介绍其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展示测量过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测量的基本步骤。
4.教学活动•示范教学: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长度比较: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表达哪个更长或更短。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测量中的问题和经验,分享测量技巧。
5.总结拓展•总结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工具和方法,如使用步长测量距离等。
板书设计《量一量,比一比》一、复习引入长度单位回顾测量需求情境二、测量工具尺子结构和使用方法三、测量步骤1. 对齐物体一端2. 读取刻度值四、长度比较更长 / 更短五、总结拓展测量准确性强调其他测量工具和方法课后反思•反思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是否准确,是否有改进空间。
量一量,比一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量一量,比一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和不同的数据描述同一物体的长度。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米尺、软尺、卷尺、皮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吗?学生用手势比画,同桌互相订正。
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师:我发现这次同学们比画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些同学相差得还挺多的。
教师请相差多的两位同学展示。
师:如果我告诉你,我们的课桌长约60厘米,现在你能比画出60厘米的长度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
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物体的长度吧!二、探究新知(一)出示测量工具,认识测量方法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课件出示:师:你能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教师指名学生介绍几种尺子、尺子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的地方。
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这样测量的高度才准确;……(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课件出示:师: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
预设:在测量教室的长、讲桌的长、课桌的高……2.实际测量,作好测量指导师:你会测量吗?下面以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题是"量一量比一比"。
我们将通过教材第77页的例题和练习来学习如何用量器和比较符号来比较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量器和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学会如何比较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量器和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学会如何比较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量器、比较符号的图片,以及一些实际的长度和重量物品,如尺子、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实际的长度和重量物品,如尺子和不同重量的小球,让他们观察并感受一下。
2. 讲解:然后我会向学生们介绍量器和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
我会用量器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和重量,并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结果。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上"量一量比一比"的主题,并画出一些示例的物品和量器,以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如何使用量器和比较符号。
七、作业设计1. 小明的尺子比小红的长。
2. 小华的球比小李的重。
答案:1. 小明的尺子 > 小红的尺子2. 小华的球 > 小李的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量器和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比较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然而,有些学生对于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另外,可以拓展延伸一下,让学生们尝试自己设计一些比较题目,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在教学内容中,我特别关注了教材第77页的例题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二、教学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2)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3)教师:我发现这次同学们比画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些同学相差得还挺多的。
(教师请相差多的两位同学展示。
)
(4)教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我们的课桌长约60厘米,现在你能比画出60厘米的长度吗?
(5)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6)教师: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
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1)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2)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3)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试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画1米、1厘米,回顾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利用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迅速的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体现活动的价值。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
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以测量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教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试肩宽的活动。
(3)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教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相同。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如下肩宽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
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1米30厘米
讲桌长大约1米
教室长大约10米
身高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验。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
补充板书:一拃长大约15厘米手掌宽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
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①教师:看!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实践活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带来了什么信息
②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具体如下。
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
③教师:听了小精灵的话,你对这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
④教师:如果将它与我们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了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①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②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③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④教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①教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了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突出两点:以什么作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②教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①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昵?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行调整
②教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
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
③教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学生可以采取走步、摆课桌等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鳄鱼长度的直观感觉到多角度描述,将抽象的“6米”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长度联系起来,既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选物体长度的认识,又达到了对“6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积累了测量、描述等多方面的经验、为后面的实践活动积累了活动经验。
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教师:利用我们刚才描述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表中一种物体的身高或身长。
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
量一量。
长颈鹿的身高6米
鸵鸟身高2米50厘米
壁虎身长12厘米
足球门的长7米30厘米
游泳池的宽25米
汽车的长4米
设计意图: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
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