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个性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禅宗与修身养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禅宗与修身养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禅宗与修身养性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禅宗与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禅宗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禅宗。

修身养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的一种观念,它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与特点、禅与修身养性的关系两个方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禅宗与修身养性,并总结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禅宗的起源与特点禅宗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最早由菩提达摩带入中国。

禅字源于“静思”之意,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宗强调直接体悟佛性,通过禅定达到觉悟的境界。

禅宗特点之一是注重临证直觉。

禅宗强调用“直指人心”的方式启示人们真理,通过体验直接认識真实的自性。

禅宗所倡导的“不立文字”的理论,认为文字只是表面的符号,真正的佛理超越语言的界限。

禅宗特点之二是摆脱离忧。

禅宗注重超越烦恼与执着,通过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跳出自我限制,达到顿悟的境界。

通过深入思考与冥想,有助于人们解脱痛苦,追求生命的真谛。

禅宗特点之三是注重修持。

禅宗讲究打坐禅修,通过专注于呼吸与觉察内心的变化,使自己逐步进入正念境界并达到冥想的境地。

这种修持有助于人们降低心理压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二、禅与修身养性的关系禅宗与修身养性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禅宗通过内心的体验和启示,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与不足,而修身养性则为禅修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蓝图和实践路径。

修身养性强调个人内外修养的全面发展。

将修身分为养性与修养两个方面,养性是指操守、品德和思想的修养,修养则是指身体和精神的调养。

禅宗修行的核心是觉悟真理,而修身养性则是通过道德修养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来提升自我修行。

禅与修身养性的关系在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禅宗倡导的打坐冥想和觉悟真理的境界与修身养性所强调的虚心养德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身之道。

三、古代禅宗与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古代禅宗与修身养性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分支,它起源于6世纪的印度,然后于7世纪传入中国。

禅宗的特色在于强调静思和内省,认为通过冥想和禅修可以达到内心平和和解脱。

禅宗在中国文化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对佛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了文学、艺术和音乐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禅宗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的禅宗诗人和文学家,例如玄奘、慧能、道宣等等。

这些人不仅是杰出的禅师,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禅宗文学的特色在于注重意境和内涵,追求思想的深度和境界的广阔。

禅宗文学的风格禅宗文学的风格独特,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内心的反映。

禅宗文学的一大特点是“言外之意”,就是在语言之外,寓意和感情的流露,体现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如《赋得古莲》中的:“瓣中藏剑影,尘外见玉珂,色在浮名里,香来浸世多”。

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人生之悲、把人类生命与自然画作一幅崇高的图画。

在这首诗里面,修辞广泛应用,比喻手法别致,既全面细致,又浩瀚博阔,以极具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层面的宏观形象,来烘托出人类的悲、欣、苦、怨、幸福多样的情感境界。

当代文学与禅宗文化的关系当代文学与禅宗文化不同专题的关系开始逐渐呈现。

当代文学不仅吸收了禅宗文化在意识、哲思和文学等方面的精神内涵,同时在存在意义上也不断地进行着交互。

有些当代作家也是禅僧出身,如南怀瑾就是兼具文学天赋和佛学修行的杰出人物。

结论禅宗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禅宗文化重视“悟”和“顿”,代表了达摩与佛的要旨。

禅宗文化依靠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当代文学对禅宗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不仅是源于对禅宗内涵的认识,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思辨和总结,这种关注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禅宗

禅宗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二从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

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

“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

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

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灵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的,同时也是各种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

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

人的现实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体现,人转化为佛是自性的发现,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显现。

人的自性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因为内在本性是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是离开一切现象,有别于人的外部表现的。

如何实现超越?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体认,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

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

这样,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

由此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验,而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

禅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法演语录》卷下)就是提倡心灵沟通,要求会心体悟。

禅宗要求以“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录》)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祖堂集》卷三)中发现禅意。

禅宗要求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禅宗

禅宗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印度文化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禅宗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形成进行研究。

世所公认,禅是中国的产物。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许多变迁后,终于出现了以六祖慧能创始的南宗顿教,以后日益发展丰富,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学禅宗。

(一)、禅宗的主要特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核心思想。

1、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拈花微笑”的公案,或是对这一特点的典型诠释:有一次释迦佛在灵山会上,和众多弟子在一起。

当时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并以身为床坐,请佛为众生说法。

时释迦佛登座,拈花示众。

与会大众皆罔然不知所措,唯大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他得佛心印,传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之正法眼藏。

慧能是不识文字却能“悟道”的开山典范。

他的主要教义之一便是“不立文字”,即不在思辨推理中去作“知解宗徒”。

因为在他看来,任何语言、文字,只是人为的枷锁,它不仅是有限的、片面的、僵死的、外在的东西,不能使人去真正把握那真实的本体,而且正是由于执著于这种思辨、认识、语言,反而束缚了、阻碍了人们去把握。

从庄子和玄学中,不难看到,这种思想中国早已有之,但禅宗把它进一步发展了。

因为无论是庄子或玄学,还总是通过语言概念的思辨、讨论和推理来表达和论述的,尽管庄子有时用的是比喻、寓言,玄学用的是精巧的抽象,它们仍不脱语言、文字、概念、思维。

禅宗后来要求连这些也彻底抛开,干脆用种种形象直觉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那些被认为本不可以表达和传递的东西。

这种表达和传递既然不是任何约定的语言、符号,结果就变成一种特殊的主观示意了,它以十分突出的方式表现在所谓“公案”中。

禅宗讲求的“悟”并非理智认识,又不是不认识,而只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领悟、感受。

所以禅宗公案充满了那么多的拳打脚踢。

但是,传教又总不能完全逃避言语文字,否则毕竟很难交通传递,禅宗作为教派也不能存在和延续。

宋朝的禅宗思想与修行方式

宋朝的禅宗思想与修行方式

宋朝的禅宗思想与修行方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是禅宗佛教繁盛的时期。

在宋朝,禅宗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宋朝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式。

一、禅宗思想的背景和特点禅宗起源于中国,是佛教教派之一。

宋朝时期,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到高峰。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通过直接体验自己的内心,实现觉悟和解脱。

禅宗注重实践,强调通过禅修来达到觉悟的境界。

禅宗思想的流行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密切相关。

宋朝是一个相对安定和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民众对于心灵和内在修行的需求也增加。

禅宗不依附于一切外在形式和仪式,在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二、禅宗的修行方式1. 坐禅坐禅是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

禅宗强调静思和冥想,通过坐禅来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内心。

坐禅时,禅者通常采取莲花坐或半跏趺坐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放松,焕发内心的觉察力。

坐禅需要禅者集中注意力,呼吸平稳。

逐渐,禅者能够抑制杂念,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坐禅的目的是通过观照自己的内心来达到觉悟和解脱。

2. 参禅参禅是禅宗修行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禅宗寺庙通常会举行定期的禅修体验活动,让禅者在大师的指导下进行修行。

禅者在禅堂中打坐,与大师进行对话,通过问答和禅问题来引导禅者开启心灵眼。

参禅过程中,禅者通过与大师的互动,寻求心灵的启示。

大师的言语和行为通常富有启发性,可以让禅者在参禅中获得新的认知和体验,达到觉悟的境界。

3. 行禅行禅是禅宗修行中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行走的方式来专注和觉察内心。

禅者在固定的路径上缓慢行走,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步的动作上。

行禅的目的是让禅者在运动中静心,并通过观照身体的感受来觉察内心的变化。

行禅还可以与呼吸相结合,禅者可以以一定的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呼吸,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过程中。

行禅可以增强禅者的观察力和大脑的集中力,帮助禅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本性和世界的真相。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一、禅宗的历史和起源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印度佛教的某些教义。

在传入中国后,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据传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创始人,被尊为初祖。

其后,经过几代禅师的传承和发展,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

二、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它主张通过修行,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觉悟出不需外求的清净自心。

禅宗的信仰是人心本来清净,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禅宗对于心性、佛性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三、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禅定和参禅。

禅定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使内心达到平静、清净的状态。

参禅则是在禅师的指导下,通过参悟一些禅机或公案,达到心性的觉悟。

此外,禅宗还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随缘任运的态度,让禅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禅宗的悟性和境界禅宗的悟性是指通过修行和参悟,达到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超越了常规的逻辑思维和经验认知,是一种心源性的觉悟。

禅宗的境界则是指通过修行和悟性,达到的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圆满的状态。

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的轮回和烦恼的束缚,是一种永恒、和平的境界。

五、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其次,禅宗对于中国的艺术、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禅宗的“无我”思想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禅宗的“心源说”也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六、禅宗的争议和批评尽管禅宗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首先,禅宗的修行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些人来说过于神秘和难以理解。

其次,禅宗的某些极端思想可能被一些人利用为逃避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借口。

此外,禅宗的某些分支可能存在派别之争和传承上的争议。

略论禅宗的特质——“不立文字”说

略论禅宗的特质——“不立文字”说
的“ 不立 文字 ” 的语 言 观 或语 言 认 知 是极 具 特 色 的 , 这也 是禅 宗 区别 于其 他佛 教 宗 派 的 特色 之 一 , 了解 和把 握 “ 不立 文字” 这 一特 质对 于研究禅 宗 是不可 或
缺的。

《 中国禅宗 史》 第 二 章 中所 提 出 的观 点 , 他 认 为是 五
文字,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可 以说 是 “ 不 离文 字 ” 的, 而公 案 便 是 禅 宗 不 离文 字 的 重要 佐 证 。 由此 可 见 , 禅 宗虽
是 不立文字, 亦是 不 离文 字 的 。
关键 词 : 禅 宗; 不立文字 ; 起 源; 含义 ; 不 离文 字
中 图分 类 号 : B 9 4 6
摩遥 观此 土有大 乘 根 器 , 遂泛 海 而 来 , 单传心印, 开
特色 的佛 教宗 派 。其 中禅 宗是本 土特 色最 为丰富 的

示迷 途 , 不 立文 字 , 直 指人 心 , 见性 成 佛 。 ” 2 其三 是 据《 释 门正 统》 卷 三 的“ 弟子 志” 中所 说 , “ 南泉普 愿始
六祖 慧 能
对 于“ 不立 文 字” 说 的起 源 或 是 出处 , 前 人 已做
竟是谁 或 是在哪 里首 先提 出来 的 , 但是 , 我们 可以确 定 的一点 就是 : 六祖 慧 能对 于 “ 不立文字” 特 质 的发
扬光 大做 出 了巨大 贡 献 , 他 对 原 有 的禅 宗 进 行 了革 新, 减少 了对文 字的重 视 , 更 加注重 语 言文字 之外 的
第 3 2 卷 第 4期 2 0 1 6年 l 2月
沧 州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C a n g z h o u N o r ma l U n i v e  ̄i t y

禅宗美学特点大情怀大视野

禅宗美学特点大情怀大视野

禅宗美学特点大情怀大视野
禅宗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超越,追求简约与自然的美。

其特点包括:
1. 空性观念:禅宗美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本质的空性,追求超越表象,体验事物真实的本质。

2. 心静观照:禅宗美学注重通过冥想与观照,使心境达到静谧的状态,以领略事物的美。

3. 自然与简约:禅宗美学追求自然与简约,认为一切自然界的现象都蕴含着美的力量,通过抽象与简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事物的真谛。

4. 无为而治:禅宗美学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美不追求主动的干涉,而是能够自然地展现出来,体现事物本身的内在美。

5. 单纯与自由:禅宗美学追求单纯和自由,拒绝过度复杂的表达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总之,禅宗美学特点体现了大情怀和大视野,以超越世俗、感悟内心为核心,通过简约、自然的方式表达事物的美。

禅宗

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

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

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一代初祖。

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禅宗六祖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因为惠能之后不再传法衣钵,曹溪禅后分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

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头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而以石头、洪州为禅门正宗。

六祖惠能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晚唐至北宋初期,共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宗七派(或称五家七派),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

但宋朝后,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

“五家七派”,主要出于石头、洪州二宗。

沩仰、临济二宗出于洪州道一门下,曹洞、云门、法眼皆出于石头希迁门下:沩仰宗。

百丈怀海门下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慧寂治所在栖隐寺(今江西宜春的太平兴国寺)。

临济宗。

百丈怀海门下黄蘗希运禅师住持黄蘗寺(在今江西宜丰县)初露端倪,临济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创立。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 禅宗文化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2句表明自己中年以后厌弃尘俗,信奉佛教 的心理。 3-4句是说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賞景怡情,自 得其乐,不求人知,但求自己心会其趣。
禅宗文化
5-6句写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竟 来到流水的尽头,坐下看“云无心而 出岫”的妙境。 7-8句写遇林叟。“无心的遇合”更显自 然。 全诗写出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 风采,那种随缘任性,笑傲浮生的禅 者风姿跃然纸上。
禅宗文化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 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祖传 给摩诃迦叶尊者的这种伟大佛法, 据说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 摩诃迦叶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被尊为 “头陀第一”。迦叶之后, 禅宗在印度共传了二十七代。
禅宗文化
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迦叶 一脉在印度已不很吃香,所以达摩 东渡重洋,宣传禅旨。传法给慧可, 后经僧灿、道信、弘忍,到慧能时 经历一次革新。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柳宗元也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 的景物。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中曾把让人感到畅适之景概括为两种: “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 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 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dié, 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禅宗文化
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寒” 等充满凄冷意味的景色。例如: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新植海石榴》)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 已将身出浮云外 ,犹寄形于逆旅中。 觞咏罢来宾阁闭,笙歌散后妓房空。 世缘俗念消除尽,别是人间清净翁。 ——(《老病幽独偶吟所怀》)

中国的禅宗与修行方式

中国的禅宗与修行方式

中国的禅宗与修行方式中国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以来,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发展出独特的修行方式。

禅宗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冥想和直接体验来达到觉悟与解脱的境地。

在中国,禅宗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修养和生活态度。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源于印度佛教的达摩禅,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壮大。

禅宗最早在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深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面貌,深受当时士人、文人、武士和民众的追捧。

二、禅宗的核心理念禅宗的核心理念是直接体验与觉悟。

禅宗强调在冥想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和内心静观,超越语言与概念的限制,直接与真实的世界产生联系。

禅宗认为,只有在觉察当下、体悟内心的同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平静。

三、禅宗的修行方式禅宗的修行方式主要有坐禅、行禅和公案禅。

坐禅是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之一。

通过端坐静思、专注呼吸,禅修者可以达到超越思维的境地。

坐禅需要禅修者保持稳定的身体和意识状态,直面自己的思绪和情绪,从而实现身心的平静与觉悟。

行禅是禅宗的另一种重要修行方式。

禅修者通过缓慢、专注地行走,与身体的每个动作保持高度的觉知。

行禅的目的是培养对当下的敏锐感知,并将这种觉知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案禅是禅宗特有的一种修行方式。

禅宗师父会给予禅修者一种看似矛盾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禅修者通过直接观察和思考,超越语言与概念的束缚,以达到觉悟的目的。

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受众逐渐扩大,从士人阶层到庶民百姓,从文人雅士到武士武夫。

禅宗的艺术与文化影响可以在中国的文学、绘画、园林设计等各个方面找到。

在文学方面,禅宗的修行思想影响了诗词的创作。

唐代的杜牧、苏轼等文人都是禅宗的忠实追随者,他们的作品常常体现了对自然、人生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

禅宗的影响还可见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

禅宗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可以通过营造合适的环境来达到。

禅宗简说

禅宗简说

禅宗简说摘自: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概说1、禅宗解题: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

2、禅宗特点:“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故称佛心宗)3、传承方法:「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

意思是师父与弟子本着同一的佛心,以心领神会而完成授受。

这也叫做传佛心印。

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

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

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

4、禅宗特征:“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

“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

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探究、彻见心性本原,以成就佛果。

5、宗旨:他们把实现自我觉悟,开发自己心灵世界,作为人生的主要任务和最大追求。

强调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实现自我超越,解脱烦恼、痛苦和生死,成就为佛,即在有限、短暂、相对的现实中实现无限永恒、绝对。

6、三大阶段:一是从印度禅法传入,尤其是菩提达摩推行「理入」和「行入」,亦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禅法以来,一直到弘忍时代,提倡凭借经典,重视整体佛法,以求参禅成佛,可以说是准备时期。

二是从慧能开始提倡自性清净,超越文字义解,直下彻悟心源,顿悟成佛,可以说标志了中国化禅宗的形成。

随后并分衍出五家七宗,禅宗臻于鼎盛,可以说是兴盛期。

三是从宋代以后,禅宗思想,包括心性思想趋于停滞,由守成渐至衰退,可以说是守成期。

二、慧能与《坛经》1、慧能禅学特征:慧能更重视文句简单且又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摆脱繁琐名相的束缚,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教。

2、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1)心:《坛经》认为人心的本来的原始状态是清净的,而人心的当下现状虽有时清净,但往往是迷妄的。

“心”的范畴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对立。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曙提法师:禅宗,⼜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 曙提法师: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发展出的三个本⼟佛教宗派。

其中⼜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宗旨为:“不⽴⽂字,教外别传;直指⼈⼼,见性成佛”,意指透过⾃⾝实践,从⽇常⽣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我。

如本法师:禅宗的⾏者是难能可贵的,发⼤愿⼼今⽣了办⽣死⼤业,为明⼼见性⽽精进菩提,所谓:断⼀分⽆明,增长 如本法师:⼀分法⾝,渐断渐增,如是⽽办道,终结为证得法⾝(梵语dharma—kaya)为宗。

赵朴初: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专注在⼀法境上⼀⼼ 赵朴初:参究,以期证悟本⾃⼼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在中国有⼀⽀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是直指⼼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多识仁波切:佛教中的“密法”⼀词有两种含义: 多识仁波切: ⼀是⾦刚乘密法。

另⼀种是将与⼴⾏般若波罗蜜多(⾏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蜜多(观法)称密法。

第⼆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

只有慧根⾼之⼈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不但认识不了这种妙理,反⽽会产⽣顽空,堕⼊虚⽆主义⽽毁掉善根,因此,佛律禁⽌向普通弟⼦讲性空妙理。

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

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

“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来⾯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的中观妙理。

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刚乘密法。

《禅宗》大学生读后感

《禅宗》大学生读后感

《禅宗》大学生读后感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禅宗》大学生读后感《禅宗》大学生读后感一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是相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差异性而言,禅宗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也有差异,这里是从总体上论述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有: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

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

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

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2.成就理想,不离现实。

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

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3.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重视结合中土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

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

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外”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

如上所说,禅宗主张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实现心理、观念、精神的超越。

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过道家的原因所在。

综合以上对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和特点的简要评析,我们似可以回答以下的问题:1.什么是中国禅宗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

2.什么是禅宗精神?回答是超越精神。

超越是禅宗思想的本质,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它如一条红线。

传统文化中的佛教禅宗与内心寂静

传统文化中的佛教禅宗与内心寂静

传统文化中的佛教禅宗与内心寂静传统文化中的佛教禅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佛教中最为古老的一个宗派,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寂静。

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对于内心的安宁与寂静有着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佛教禅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剖析其对个人内心寂静的影响。

禅宗起源于中国,后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宗注重内心修炼,通过打破妄念与执着,达到顿悟的境地。

它强调直接体验、默观自性,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宁静。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禅宗深深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佛教禅宗鼓励个人通过冥想与默观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寂静。

冥想是佛教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

冥想的过程中,人们静坐或者闭目,专注于呼吸或者特定的对象,如佛像或者烛光。

通过专注与觉察,人们可以抵达一个内心平静与安详的境地。

这种内心的寂静有助于减轻压力与焦虑,提高专注力与智慧。

此外,佛教禅宗还倡导“观心”与“正念”。

观心是指观察自己内心的思维与情感,并学会超越这些思绪与情感。

正念则是指保持当下的觉知与敞开的心态。

当人们学会观心和正念,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思维,减少负面情绪,增强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禅宗在许多方面对于个人的内心寂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的无常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到万物皆有变化,不执着于人世间的金钱与名利。

这种对于无常的认识使人们更能够释放内心的焦虑与烦恼,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与满足。

其次,佛教禅宗鼓励个人放下执念与妄想,消除无谓的欲望。

人们常常困扰于追逐物质利益和世俗名堂,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佛教禅宗教导人们要超越这种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从而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此外,佛教禅宗着重于当下的觉知与体验,这种觉知有助于个人摆脱对过去与未来的思绪纠缠,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与经历。

当人们真正珍惜并体验每时每刻,心灵会因此而变得平静与寂静。

总之,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禅宗对于个人内心的寂静具有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与禅宗艺术

佛教的禅宗与禅宗艺术

佛教的禅宗与禅宗艺术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深邃的思想理念对于佛教信仰者和非信仰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冥想和直觉的修行,达到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境界,从而实现内心的觉悟和解脱。

禅宗的艺术形式也因此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禅宗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通过禅坐来实现。

禅坐是一种静坐冥想的方式,通过调整呼吸和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来达到超越思维和概念的境界。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赖于文字和逻辑的思考。

禅宗修行者通过禅坐来觉察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忧愁和痛苦,从而超越个体的境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禅宗的思想理念对于禅宗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艺术主张通过直觉和感悟来表达内心的境界,而不是通过形式和技巧的追求。

禅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形式和概念的境界,通过简洁和自然的表现形式来传达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禅宗艺术的特点是简约、朴素和富有内涵,它强调的是观者与作品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共鸣。

禅宗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禅宗绘画。

禅宗绘画以墨、水和纸为主要材料,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来表达禅宗思想的内涵。

禅宗绘画强调的是笔墨的自由和直觉的表达,而不是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描绘。

禅宗绘画的目的是通过简洁和意象的表达,来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和启迪。

禅宗绘画的特点是意境深远、笔墨简练和构图独特,它通过表现自然和人物的形象,来传达禅宗思想的境界和内涵。

除了绘画,禅宗艺术还包括了禅宗音乐、禅宗建筑和禅宗茶道等多种形式。

禅宗音乐以其简约而富有内涵的音乐风格,来表达禅宗思想的境界和情感。

禅宗建筑以其朴素而富有内涵的建筑风格,来表达禅宗思想的境界和意义。

禅宗茶道以其简约而富有内涵的茶艺表演,来表达禅宗思想的境界和体验。

禅宗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艺术门类。

禅宗的禅修方式和思想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追求。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简介禅宗是佛教中一支重要的宗派,起源于中国的唐代。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融合了禅宗思想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禅宗思想概述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追求通过内心体验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其核心理念包括定、静、虚无等,提倡寂静与思考的结合。

禅宗对唐诗创作的影响1.境界表达:禅宗注重直观的境界体验,而唐诗中常常以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状态,并通过细腻、典雅的语言传达出禅意。

2.淡泊情感:禅宗主张超脱尘世欲望,并追求内心平静,这种情感也在一些唐诗中得到体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淡泊意境。

3.空灵意象:禅宗思想强调无形无相,唐诗中常用虚幻的意象来表达禅宗的观念,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河欲落九天羞,飞度中庭云影稠”的描写。

影响的主要作品1.王之涣《登鹳雀楼》:该诗以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对浩瀚世界的超越和淡泊情怀。

2.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绘寂静而祥和的秋夜,展现了禅宗强调的人与自然、心与妙境的统一。

禅宗对唐诗创作风格的影响:1.言简意赅:禅宗注重直指人心,唐诗中常以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2.抒发内心体验:禅宗倡导直接属于个人内心体验,并通过唐诗展示出了内在体验的思想。

总结禅宗思想对唐诗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通过境界表达、淡泊情感、空灵意象等方面,禅宗思想为唐诗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作品不仅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展现出人类追求内心升华和超越的精神追求。

感谢您阅读本文!。

禅宗“非宗教”的文化性格

禅宗“非宗教”的文化性格

第31卷第1期2018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 U n i v e rs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V o l.31N o.1Ja n u a ry2018禅宗“非宗教”的文化性格"邱紫华",毛世福2(1.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B2.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大足402360)摘要:中国禅宗是最具有超越性、创新性的佛教宗派。

它自唐宋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艺术。

禅宗产生于佛教,却又有着鲜明的“非宗教”甚至反宗教的特色。

慧能禅宗旗帜鲜明地反对外部权威、神灵、外力的信仰,而提倡“自悟”、“自觉”、“自证”。

禅宗“非宗教性”的、另类的文化性格得以充分显现,禅宗最终摆脱了佛教仪轨的束缚,径直走向了“心性”的自由。

长期以来,中国思想界对于禅宗的“非宗教”的、另类的文化性格缺乏深刻的解读。

从佛教禅宗自身本质中蕴含的“非宗教性'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另类的、非宗教的文化性格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揭示了禅宗本质中的“非宗教”特性。

禅宗的“非宗教性”既严重侵蚀了传统佛教,最终又解构了自身。

关键词:禅宗;非宗教;顿悟成佛;呵佛骂祖;去经典化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D O I:10.3963/j.i s sn.1671-6477.2018.01.019唐代早期,慧能禅宗横空出世,并且经过后人发扬光大,禅宗从一个新兴的宗教派别发展成为了一个朝气勃勃的文化思潮而影响深远。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禅宗作为中国佛教一个著名的宗派却越来越显露出了它的“非宗教”性的特征。

从禅宗确立之初,就一直淡化对于外部权威、神 灵、外力的信仰,而提倡“自悟”、“自觉”、“自证”。

由此,禅宗“非宗教性”的另类的文化性格越来越得以充分显现,最后摆脱了佛教仪轨的朿缚,径直走向了“心性”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玄学化的思维。禅宗吸收了玄学“动静体应”思想,让士大夫更容易接受,也更乐意接受。
最后,杨教授讲到禅宗为什么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禅宗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禅宗能够符合儒者士大夫和普遍民众的利益、情趣,因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
2.禅宗讲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引导信众自修自悟、明心见性、顿见本性,不主张到处求佛。
3.禅宗主张定慧不二。
4.禅宗主张“因机施教”。禅宗特别重视因机施教,正面传法之外,借助于手势、动作、乃至暴打、吆喝等做法来提示弟子,主要提示就是自己努力、自己修行、自己达到觉悟,不要靠别人、不要依赖别人。
杨曾文(193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从事佛教历史、特别是禅宗及日本佛教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国佛教史》、《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神会和尚禅话录》等;译著《印度佛教史概说》等;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当代佛教》等。
2.各宗创始人都撰有卷帙浩繁的论述本宗教义理论的著作。
3.按照各宗教义,虽然修行方法不一样,但是都提出一个比较严格的修行程序。
4.各宗都强调写经、读经、讲经和坐禅,做各种善事,积累功德等。
而禅宗和其他各宗相比有它鲜明的个性:
1.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佛教当中各宗都有判教理论,但禅宗本身没有系统的判教理论。
2009年7月12日,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在少林寺经堂作了题为“禅学与人生”的专题讲座。
禅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禅是什么?禅与中国的禅宗是什么关系?这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楼教授从一般的禅讲到中国的禅宗,下午重点讲到“生活禅”,探讨了中国禅宗在佛教史上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楼老师讲到五种禅。唐朝的宗密禅师把禅分为五大类: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外道禅是信仰其它宗教,有别的人生观的人所修的禅;凡夫禅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修的禅;小乘禅是早期佛教所修的禅,是破我执、讲“我空”的,叫“我空法不空”;大乘禅不但破我执,也要破法执;禅宗是最上乘的禅,也叫如来禅,认识到自己本性是本来清净的。禅是各个宗派共同的一种修行办法,就是通过打坐让思虑宁静、专一起来,体悟生命的本质。原始佛教所修正的八正道,大乘佛教的六度,其中都有禅定的修行。故宗密禅师说:“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环境,又很贴近佛教的精神。儒家文化也强调人的自我提升,这与禅宗自我解脱的思想有内在的契合。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四个重要的流派,前两宗在理论上贡献很大,但走的是贵族化、学术化道路,发展缓慢;而禅宗与净土宗扎根于民间,走的是大众化道路,生命力很强。
禅就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有人以为修禅就要与世隔绝,但等到出关接触社会烦恼又会丛生,所以中国的禅宗是中道的。楼老师总结以上所说作了一副对联:
上联: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
下联:行慈悲愿,起波罗慧,证菩提道。
横批:活在当下。
楼老师讲到学佛法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必须了解,这就是佛教强调的随立随扫。如《金刚经》所说,一切佛法都是一条船,过了河之后不能执着于船,船就失去了相对层面的意义,要丢弃掉,禅宗就是要破除这种外相。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十万八千法门都是针对某一个现象而说的,不能执着,如果破除了妄心之后还执着于真心这也就是妄心了。万法度人之后,相对而存在的法就要丢掉,所以佛说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而佛法无一可说,一生无所得。
“净、静、敬,入佛境;缘、圆、原,得法源。”
“法无定法,应机便是菩萨妙法;门有多门,不二方称般若宗门。”
----------------------
小乘禅有“欣上厌下”的特点,“上”指的是菩提、涅槃、出世、清净,“下”指的是生死、烦恼、世间。存在把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对立起来的问题。大乘禅要破除这两个世界的对立,强调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的中道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重视现实世界,强调入世。传入中国的佛教首先是大乘佛教,在古印度大乘佛教也很重视现实生活的佛法,这契合了中国人不脱离现实同时又实现了超越的文化。
楼宇烈(1934— )浙江省嵊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博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理事、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等。
佛教传入中国得到很大的发展,禅宗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恢复佛教原来的一种人文精神。原始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当时的种姓制社会,等级森严。婆罗门教信奉梵天决定人类的命运,人是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佛陀经过一系列的修行,最后思考的结果是,人的痛苦、烦恼是由自己所造的业造成的,这就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自己的命运是自己造成的,不决定于外在的神。佛教的产生是在反对“梵天命定论”的背景下兴起的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强调“命由己定”。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有把佛神化的倾向,佛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就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一个人格达到完美无缺的人。佛教如果有教主的话,这个教主是人,不是神。菩萨、罗汉是只是觉悟的程度不同,从而得到的果位不同。到大乘佛教阶段,由一个释迦牟尼佛增加到十方世界、十方佛,菩萨也由一个到多个。人们把佛、菩萨当作神灵来膜拜。禅宗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恢复佛教的本来面貌,体现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自己造的业自己承受,解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由外在的神决定,而把佛、菩萨看作一种精神的体现,强调佛在心中,自性是佛。禅宗强调佛法不怕不信,就怕迷信。不信就有疑问,参禅就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不要迷信,要正信,回到释迦牟尼对因果正确的参透,即正确的因果关系,即自作自受,依靠自己的力量自求解脱。
楼老师在谈到传统的坐禅的方法时,承认其积极的意义,但又说坐禅并不是禅宗所追求的禅。禅宗所追求的禅是要彻底体悟生命的本相,在生活中体现禅。楼老师特别提出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归结为三点:一、做本分事;二、持平常心;三、成自在人。
为了打破修禅与生活相对立的错误观念,楼老师提出了修禅首先就是要“做本分事”。“树摇鸟散,鱼动水浑”是为本分;饥来吃饭,困来睡觉,是为本分。“赵州吃茶去”的公案就是说明了禅茶一味,参禅与吃茶一样,是一体的,是不离日常生活的。一般人吃饭睡觉百般思虑、千般计较,吃却吃不好,睡也睡不香,这就是没有“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修心即修道。当修禅达到禅定,修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才能见性成佛,“八风”即为利、衰、讥、称、毁、誉、苦、乐四对相对的世间景象。名缰利锁,人往往在追逐名利中失去了自我,不能以平常心去面对如流水般的人生。虚名实利,有时实利人还比较容易放下,但虚名却往往最不易放下,如著名的苏轼“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公案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禅修不仅仅是淡泊名利的问题,而是破除名利的问题,让人真正地看破、放下,然后得大自在。“成自在人”,就是要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黄蘖希运禅师有一句著名的话:“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这里讲的就是不着相、不住相。你吃饭,却不会被米粒所住,不会一粒一粒地去数,去追踪它的走向和所在;走路也是一样。我们要随立随扫,不留痕迹,不被世间的相牵着鼻子走。禅宗讲求“用心若镜”,事情未来时,不期待;事情来时,完全如实反映;事情过了又回复成空。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我们能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就可以得自在,活在当下、学在当下、修在当下、悟在当下。
可见,禅宗在中国佛教发展中很重要,一个高僧讲“中国佛教的特质就是在禅”。禅宗就是最上乘的禅,最上乘的禅有什么特点呢?以禅为名的宗派,恰恰就是让人破除对“禅”相的执著。开始禅宗的主要活动是坐禅、参访,没有固定场所,到四祖开始有了一定的场所,六祖开始,不但要坐禅,更注重从生活中体悟禅的存在,担柴挑水,无非妙道,行是禅,坐也是禅,举、默皆是禅。禅宗要破除对外在禅的这种相,不执著于文字禅,故不立文字,不作言相。禅宗就是要破除一般人的习惯性思维,真正把握佛教的根本精神。接着楼老师重点探讨了在禅宗看来的佛教根本精神:“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性自足;是心即佛,毕竟无异”。
杨教授总结了影响中国佛教宗派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大乘佛教,二是中道不二的思想,三是涅槃佛性思想。而后面的两点或者是全部三点禅宗表现最为突出。
为了阐明禅宗的特色,杨教授先谈了禅宗以外的宗派的特点,他认为禅宗以外的宗派有以下四个特点:
1.各宗派按照自己的判教学说,都有一部或者是几部佛经论述作为本宗依据的基本经典。
佛教所讲的“空”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指“无常”、“无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是因缘聚合而成,一切的生命体都是刹那生命,没有自己独立的自性,都是缘起缘生的。从这个意义和层面来讲,“无我”并不代表连“我”这个现象都没有了。一切客观存在都是无常无我的,都是空的,随时处在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之中,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没有实体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以禅为名的禅宗,恰恰就是让人破除对“禅”相的执著。从六祖慧能开始,不但要坐禅,更要从生活中体现禅,不局限在外在的禅相,行是禅,坐亦是禅,举默皆是禅。故“担柴挑水,无非妙道”,如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楼老师最后提倡大家树“三种心”来做好寺院以后的建设以及大家内心的建设,即净心、静心、敬心,从理论的层面和生活的层面进行了分析。希望我们国内汉地的寺院创造一个干干净净、安安静静、恭恭敬敬的生活环境,落实净化人心、救助人心、接引人心的佛教宗旨。我们个人的内心建设也是如此。楼老师以自己作的两幅对联作为讲学的结束语:
所以禅修在佛教里很重要,要修三乘都必须要修禅修的。相对于儒道两家的治国与养身,佛教从根本上来讲是治心的,这个心就是“贪嗔痴”,也叫三毒。生命的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这三种心,人生被“八苦”缠绕,“三毒”攻心,认不清世界的本来面目。八正道、六度共有的东西是“戒、定、慧”三学,以“戒”对治“贪心”,“定”对治“嗔心”,“慧”对治“愚痴心”,所以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以戒为基础,以定为根本,由定生慧,三学不可偏废,这里面禅也是一个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