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考点三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考点三表达技巧

考点三鉴赏古诗的艺术技巧
1、掌握四类艺术技巧的特点和效果 2、掌握答艺术技巧题的审答规范
勤于积累,储备表达技巧知识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顶真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 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描写:角度:远近、俯仰P 157 方式:视、听、嗅、味、触 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 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描(细节描写)与白描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象征、衬托(正衬、反衬)、 对比、烘托、渲染、铺垫、赋(铺陈)比兴、 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抑扬、用典、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等等 结构技巧:卒章显志、照应、过渡、线索、悬 念、开门见山、以景结情。
一、修辞手法 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P158)
06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 点?请略加分析。 07(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08(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09(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 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10(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11(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12(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14(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15(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古诗拜新月·开帘见新月翻译赏析

古诗拜新月·开帘见新月翻译赏析

古诗拜新月·开帘见新月翻译赏析《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端。

其全文古诗如下: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前言】《拜新月》为盛唐李端的五言绝句,描写盛唐时期拜月之风俗,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传神入化,主人公拜月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这首五言绝句,在轻描淡写之间让人顿时如身临其境,感受拜月全境,妙不可言。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

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

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

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翻译】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鉴赏】古诗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

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

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

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

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古诗酬李端校书见赠翻译赏析

古诗酬李端校书见赠翻译赏析

古诗酬李端校书见赠翻译赏析《酬李端校书见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司空曙。

其古诗全文如下: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市,莫将簪弁胜荷衣。

【前言】这首诗首联言初夏时分,忽然想起山中隐逸生活的乐趣,可惜公务在身,不能归去。

颔联借写时序变化,年华流逝,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尾联点明主题劝勉归隐之辞,同时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

此诗是一首酬赠诗,借物抒情,表达思归之情,但并未流露哀伤之感,而是笔调轻松,意味醇厚,达到了“中和之美”的较高境界。

作者写自己厌倦仕途是出于本性,劝李端坚守初衷是出于真情,正因有如此襟怀,才写出此笔文字,方达到此种境界。

【鉴赏】这首七言律诗自明清以来,各种选本多有选录,如唐汝询《唐诗解》、沈德潜《唐诗别裁》、王夫之《唐诗评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等。

王夫之评此诗曰:“温润为中唐首唱”。

此语甚为恰当。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首联言初夏时分,忽然想起山中隐逸生活的乐趣,可惜公务在身,不能归去。

“绿槐垂穗”,为初夏景物,“乳乌飞”,乌生子,且已能飞,亦初夏时事,这一句借自然界的动植物来点明时令。

下句说“忽忆山中”,说明以前曾在山中隐居过,“独未归”的“独”字用得妙,是说心虽有忆而身独未归,乃蒙李端见赠,能不兴归去之叹。

“独”字还隐约透出作者当官的孤独苦闷之情。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颔联借写时序变化,年华流逝,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上句言揽镜自照,发现自己黑发已成白发,于此显示流年的更替,下句的“白云芳草”,是隐逸生活的象征,皎然《诗式》即将皇甫冉、刘长卿等山水隐逸诗人说成“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诗式》卷四“齐梁诗”条),诗人笔下的天边白云天涯芳草,都属望中渺远之物,“与心违”,是说心忆山中而身不得归,即身心相违。

此联白云映青草,白发对青镜,对比入妙,而感情的抒发冲淡平和,一派“温润”之色。

李端(唐代诗人)—搜狗百科

李端(唐代诗人)—搜狗百科

李端(唐代诗人)—搜狗百科中国的音乐历史极为悠久。

我们从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便可读到大量关于描写乐器的句子;当然,那都是先秦时期的产物了。

而有一种乐器名字叫做“筝”的,据《风俗通》说,它是秦时戍边大将蒙恬发明并予以制作的。

可见蒙将军也真是多才多艺,他除在边疆地区建功立业外,还时不时地因他那独有的发明创造,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实用型的东西。

比如,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毛笔的发明和制造,就是基于他的杰出贡献。

说起乐器“筝”这名字的起因,也真的颇有意思。

据《因话录》称,秦时有一对兄弟为了相争着鼓瑟(瑟也是一种乐器),一时争执不下,一位长者就出面斡旋说:“依老汉我来看,你俩就不用再争执了。

这样吧,把它分成两份,一人各持有一份,你们还用得着再去‘争’吗?”事情就这么定了;所以人们便因谐音关系把它叫作“筝”。

筝有弹筝、搊筝两种,但它们现已都失传了。

只是根据《音乐指归》一书说,“筝形如瑟,长六尺,以应六律。

弦有十二,象十二时。

柱高三寸,象三寸。

”当然,也有说是十三弦的。

只是这些说法跟现在人们仍在使用着的筝,已经颇有些距离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原本跟音乐息息相关的诗歌艺术,自然是离不开音乐。

所以诗人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音乐器具入诗,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之事。

唐代诗人李远即有《赠筝妓伍卿》诗,便足可证其一端了。

说过了这“筝”的背景,我们现在便要说说另一位诗人因写有关于弹筝的好诗而喜得弹筝女的趣事。

代宗李豫的驸马,也就是为大唐王朝建立过赫赫战功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幼子郭暧,他为人贤明有才思;尤为难得的,作为尚升平公主的郭暧,很喜爱跟诗文水平高以及道德品质好的文人来往。

为此,他还经常邀请一些文人到他家来谈诗论文,大摆宴席,邀歌导舞,真可谓不惜代价。

一时间名士云集,包括李端在内的“大历十才子”都曾在他的府中流连忘返过。

一次郭暧又升官了,他便大摆筵席宴请各方面的客人;诗人李端也在座。

酒过三巡,大家正在兴头上,早些时候就已知道李端善于写诗的升平公主,更是热情地邀请他当场赋诗,用以侑酒助兴。

李端《芜城》原文及赏析

李端《芜城》原文及赏析

李端《芜城》原文及赏析李端《芜城》原文及赏析芜城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鉴赏芜城,即荒芜的城市。

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漫生的废墟,很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或由此而生对战祸兵灾的谴责,或由此而兴历史兴亡的慨叹,或缘此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

南朝宋时鲍照最早以此为题作赋,写下了著名的《芜城赋》。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李端这首《芜城》时,于篇末评曰:“明远赋意,能以数言该括。

”鲍照的赋是写扬州。

李端的《芜城》并无确指,写得也不如鲍照赋气沛情郁,但出语冷峻,含意深沉。

一般地说,诗人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往往先行描摹景物,渲染气氛,然后抒发感慨,而李端这首诗却另行构思。

诗的.前半部分四句均以理语出之。

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

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发出无限悲叹,诗人今日到此地,只见衰草漫垄,比昔人所见更为凄凉,其悲叹比前人更进了一步: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之地,昔日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荒原,这春风便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

“风吹城上树”,为寻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

地上荒草漫生,空中寒风萧飒,两句构成了芜城的荒寂。

“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

芜城,既无往日车马的喧嚣,也无人流的涌动,更无歌舞的喧闹,完全成了一座空城、死城。

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就把芜城的败象写足写透。

李端的《芜城》与同类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由情写到景,将诗眼“春风能几时?”置于诗的中部,由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避免了此类诗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的俗套。

送李端诗歌鉴赏

送李端诗歌鉴赏

送李端诗歌鉴赏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是一首别离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深切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感慨。

首句“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描绘了离别的环境氛围,表现出萧条、衰败的景象,从而衬托出离别的悲凉之情。

诗人借景从环境中展示出形势日渐凋敝,萧条寂寞的状况,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悲痛和对困境的感叹。

第二句“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通过运用天气景象来衬托离别情景,表现出人生多舛和无常。

将寒云、暮雪这些冬日常见景象描绘成氛围中的持久寂静,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这种情感与景象的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第三句“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和感伤,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

由于离别的缘故,诗人与友人的感情因此更加加深,但是人生路途上的多舛却导致交往困难,没有得到更好的磨合和友谊。

这一句中既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末句“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通过“掩泪”和“风尘”这两个富有象征性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扰和感伤,反映出友人目睹诗人远去的离情难舍和无奈。

描绘了一幅流连别离的情境,表达了友人之间陪伴和期盼的意义。

总体而言,《送李端》是一首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诗作,通过运用环境和天气的景象,表现了离别情感和生活困境,以及人生的无常与艰辛。

诗人细心而恳切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共享这种外在孤独和内心悲怆的情感,也为此将自己印入文学史册。

李端《听筝》赏析:诗人对音乐与情感的双重赞美

李端《听筝》赏析:诗人对音乐与情感的双重赞美

李端《听筝》赏析:诗人对音乐与情感的双重赞美李端的《听筝》是一首五言绝句,以其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妙而动人的音乐场景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寓意。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听筝李端[唐代]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有意一再拨错琴弦。

2、注释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三、创作背景李端初到长安,因有诗名,常出入于责族达官府第,参加宴会,欣赏音乐。

唐朱揆《钗小志》“镜儿善筝”条载:“郭暧宴客,有婢镜儿善弹筝,姿色绝代。

李端在坐,时窃寓目,属意甚深。

暧觉之,曰:‘李生能以‘弹筝’为题赋诗娱客,吾当不惜此女。

’李即席口号曰:‘鸣筝全粟柱……”暧大称善,彻席上金玉酒器并以镜儿赠李。

”可能是此诗之本事。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1)“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卢纶《李端公》赏析: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与感伤情绪

卢纶《李端公》赏析: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与感伤情绪

卢纶《李端公》赏析: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与感伤情绪《李端公》是卢纶为友人李端所作的送别诗,全诗辞情并茂,顿挫有致,哀婉感人,充分展现了卢纶的诗歌创作才华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一、作品原文李端公卢纶〔唐代〕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2、注释《全唐诗》此诗题下有注:一作严维诗,题作送李端。

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自堪悲:一作“正堪悲。

”自:一作“正”。

掩泪:一作“掩泣。

”故关:故乡。

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南朝梁沈约《岁暮悯衰草》诗:“悯衰草,衰草无容色。

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

”“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早:一作“惯”。

多难:多患难。

《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

”郑玄笺:“我又会于辛苦,遇三监及淮夷之难也。

”“风尘”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风尘:指社会动乱。

《后汉书·班固传下》:“设后北虏稍彊,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三、创作背景诗作于唐朝某时期(非贞观年间,因卢纶生于739年,贞观年间为627-649年,时间明显不符),具体年份无从确考。

当时社会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岁月,个人命运飘摇不定。

四、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

1、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

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

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阅读练习及答案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分)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参考答案1.答案:猿声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察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察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比照赏析溪行逢雨与柳中庸赏析本诗写的是诗人的“逢雨”经历,场景详细。

除抒写本身落寞、愁苦之情外,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单、思念之情。

“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义。

猿啼既表明四周静寂,也含“愁苦”意。

其实,听见猿声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但是他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同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而更添了厚度。

在这里,诗人没有着意写如何思念友人,而是将视觉意象“日落”“昏山”和听觉意象“萧萧暮雨”“凄凄猿声”并置,就衬托出萧瑟凄凉的环境气氛,把羁旅逢雨怀友的主习题抒发得既情真意切又哀婉凄伤。

三峡吟赏析题目“三峡吟”,意为“吟三峡”,也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

徐熙的这首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自己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自己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

诗歌鉴赏中的“无理而妙”

诗歌鉴赏中的“无理而妙”

诗歌鉴赏中的“无理而妙”诗歌鉴赏中的“无理而妙”无理而妙,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

首先,请欣赏中唐诗人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一首闺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出少妇的口吻和心声。

前两句在平实无华的叙述中谈出自己的人生悲苦。

后两句陡然翻,传神地表达出这位少妇的怨情:潮涨潮落尚然有信,后悔当初不如嫁给弄潮之人(即船夫)。

再看北宋词人张先《一丛花令》云: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高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思妇词,从登楼远望起笔,由回忆往事收拢到眼前的池沼画阁,最后抒发怨情:回顾自己这种孤寂凄凉的身世处境,还不如落英飘零的桃花杏花,在青春快要凋谢之际还懂得嫁给春风,有所归宿;而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百无聊赖地消耗着青春。

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曰:“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此皆无理而妙。

”贺裳认为:贾人之妇欲嫁弄潮儿,一位少妇羡慕桃杏能嫁给东风,似乎都不合乎情理,但这些天真的怨恨语却曲折地表达了少妇无限的闲愁哀怨,感情真挚而深刻,虽无理却奇妙。

五代词人韦庄有一首《思帝乡》词: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体现出女子追求爱情的狂热而大胆的精神以及义无返顾的坚定态度。

使人感受到她的心像一泓秋水,明澈见底;又觉得这位涉世未深的姑娘的天真与纯情。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当然与“理”是相悖的,但这种“情”的抒发在封建社会却是空谷足音,十分珍贵。

贺裳称这首诗是“作决绝语而妙者”。

诗歌鉴赏专题解析一思乡怀人

诗歌鉴赏专题解析一思乡怀人

一思乡怀人: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这是古典诗词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思乡怀人诗”一般与以下几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旅客、、贬谪异地的官员、常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女子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燕子、月亮、柳树触发游子思乡情怀的原因:眼前的景物(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声响(妇女的捣衣声、笛声)唤起游子的乡思;时令气候的变化让游子感慨时间流逝之快,漂泊流浪之久。

常见鉴赏答案:首联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特点、事件、人物身份;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虚实结合。

1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1)隔,隔断、阻隔之意(1分)。

一语双关(1),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1分)同时,也是诗人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

(2分)(2)上片:实写诗人身在江边,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1分);虚写梦中回到江东(1分)。

虚实结合(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2分)。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1分),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1分)虚实结合(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

(2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鹧鸪天(南宋)史达祖雁足无书古塞幽。

一程烟草一程愁。

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

缃裙多忆敞轺裘。

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

②官河:运河。

(1)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

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

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

2014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专题8:古典诗歌鉴赏一、【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二.【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诗歌鉴赏一题多解——送李端

诗歌鉴赏一题多解——送李端
(1)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 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 (2)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3)故关:故乡。 (4)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5)“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6)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7)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炼字类与诗眼(诗骨)类解题步骤(三步五点) 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 解句:句义+手法效果 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 风格类解题步骤(三步三点) 点特色: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 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 绚丽 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 雄浑豪放 析特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一、诗歌的词义 二、诗歌的句式 三、诗歌的修辞
一.联系信息,揣摩内容
二.再现情境,体验情感 三.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故关遍地衰草,因离别我情正悲伤。 寒云伴友人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 忆往昔,叹身世,早孤为客, 多难时,结识君,相识恨晚。 掩面对风而泣,冀望早日相会。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鉴赏修辞手法
1、判断(宁多无缺,有几种写几种) 2、分析(解句结合判断依据分析+手法效果分 析) 3、情旨(多向分析:写景句要分析意象意境; 写物写人要分析形象;抒情句要分析情感 作用。)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前后句呼应交错,意义上渗透补充,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 回文: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历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2012-2018):诗歌鉴赏

历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2012-2018):诗歌鉴赏

历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2012-2018)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19. (1). 久留(逗留)(2). 依依不舍20.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

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

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

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

【诗歌鉴赏】李端《拜新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端《拜新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端《拜新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端《拜新月》原文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李端《拜新月》注释、拜新月:唐教坊曲名。

拜,叩拜。

2、开帘:撩开门帘。

3、即:立即。

4、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

李端《拜新月》翻译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莹莹洁洁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李端《拜新月》赏析《拜新月》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写拜月,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

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这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前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

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

刚下台阶神速下拜,“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了内心的迫切。

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

湖北省襄阳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解析)古诗阅读湖北省襄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7.(4分)诗词鉴赏。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度关山李端(唐)雁塞日初晴,狐①关雪复平。

危竿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

拔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③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注释】①狐:一作“孤"。

②窦:沟渠。

③羽:箭尾上的羽毛,代指箭。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了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

B.甲诗“思"字体现了以衰老自弃的作者,为国戍边的志愿逐步减弱。

C.乙诗首联、颔联写景,描绘了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

D.乙诗颈联“拔剑”“弯弧",展现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

(2)诗言志。

请说说甲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共同志向。

湖北省襄阳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赏析(4分)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豪迈气概。

B.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

C.“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

D.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10.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湖北省襄阳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二)古诗赏析(4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三峡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三峡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三峡吟》(2014·浙江卷·T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

(2分)【答案】猿声【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我们先从两首诗中找到其共同采用的形象,不难发现李诗中有“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的诗句,徐诗中有“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诗句,可以看出两首都写到了猿猴的啼鸣。

而且要注意题干隐性要求,即用一个名词性的词语或短语来回答。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题干中明确要求分析抒情手法的差异。

首先要了解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主要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等。

其次结合注释通读全诗,注意比较。

度关山李端翻译

度关山李端翻译

度关山李端翻译
度关山李端,是指唐代时期诗人李端的代表作《送别》中的一句诗句,意为穿过长城关山。

这句诗句被人们广泛引用,成为表示离别之情的
代表性诗句。

下面就此话题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度关山李端这句诗句的背后,凸显的是唐代社会对关山的特殊
情感。

唐代时期,长城作为中原文化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和精神支柱,因此,穿过长城关山这个动作,不仅具有历史和政治的
象征意义,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认同。

李端用这句话表达离别,将诗意与文化意义有机结合,从而赋予离别以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度关山李端这句诗句,表达了人们在离别时面临的心理困境。

离别通常是痛苦的,因为它们象征着与亲友、故土、回忆等生命中重
要的东西的分离。

这种状态往往让人感到无力、茫然、迷失方向。


李端用度关山的方式表达离别,彰显了自己在离别中的英勇与决断,
通过跨越关山的壮举,表达出自己要为别人、为自己、为未来赴汤蹈
火的决心和信仰。

最后,度关山李端这句诗句,对我们在今天生活中的意义,更多地体
现了一种文化意境和境界。

我们不再面临政治和战争方面的困境,但
是我们依然会面对在生活中的离别和分离,比如老朋友的不期而遇、
旧书的离散、故乡的远离等等。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和接受这个诗句所传递的文化与情感,来加强自己的心理应对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

综上所述,度关山李端这句诗句,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还代表了人类对于离别与困境的哲学和价值追求。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和理解这个诗句的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

《拜新月》李端唐诗鉴赏

《拜新月》李端唐诗鉴赏

《拜新月》李端唐诗鉴赏【原文】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赏析】古诗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

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

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

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

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

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

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

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

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胡腾身是凉州儿的翻译赏析

胡腾身是凉州儿的翻译赏析

胡腾身是凉州儿的翻译赏析胡腾身是凉州儿的翻译赏析《胡腾儿·胡腾身是凉州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端。

其古诗全文如下: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前言】《胡腾儿》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歌行体诗作。

此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广大人民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寓以时代的感慨。

全诗从正侧面表现人物的高超技艺,脉络清晰,结尾点睛,余韵悠远。

【注释】⑴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

胡腾儿(ní):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

⑵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⑶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

⑷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⑸音语:言语。

汉班固《白虎通·情性》:“耳能遍内外,通音语。

”⑹拾:一作“拈”。

搅:一作“摆”。

⑺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牧:官名,州长。

⑻洛下:指洛阳城。

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悱文》:“调逸许中,声高洛下。

”与:赠与。

⑼花毡: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

⑽红汗:妇女的汗。

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

交流:交错着流下。

⑾柔弱:指舞步轻柔。

⑿蹴:踏,踩,踢。

应节:符合音乐节拍。

⒀却月:半圆的月亮。

《南史·侯景传》:“城内作迂城,形如却月以捍之。

”⒁丝桐:指琴。

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⒂画角:古管乐器。

传自西羌。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

发(fā):响起。

【翻译】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带子一侧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端诗歌鉴赏
李端诗歌鉴赏
胡腾儿
李端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

胡腾儿(n泥)写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

代宗时,河西、陇古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沦落异乡,以歌舞谋生。

本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广大人民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寓以时代的感慨。

第一段描述胡腾儿原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肌肤如玉的白种人,隆凖稍尖,鼻型很美;身着桐布舞衣,镶着的宽边如同前后卷起,以葡萄为图案的围腰,带子长长地垂到地面。

这一段写得很朴实,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

例如,胡儿最喜丝绸彩绣,桐布、葡萄也并非多美,诗人何以特书一笔?这说明胡腾儿飘泊穷途,卖艺求生,又深恐破衣烂衫难以吸引看客;倾囊购置,也仅能置些民用布帛、自绣彩绘而已!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胡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然后拈襟摆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

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

这段虽然仅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使人想到一个很大的场面,看到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

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真情相赠;众人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不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吗?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

看客们的同情使得胡腾儿大受感动: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上句写起始动作,扬眉动目,可知表情丰富,义情激奋。

下句写飞旋动作,垂珠斜飞,红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是写舞姿的妙曼,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痛陈离乡背井之苦。

在舞蹈艺术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

下句写双腿飞旋,双靴闪动,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

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侔了。

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岂止边地沦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

时代气氛如此,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胡腾儿,
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说的家乡路断,显然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唐王朝边事失利。

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

诗贵含蓄,收尾尤贵意在言外。

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看客、状舞蹈,都能写得精炼而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

卢纶盛赞李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

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

中唐前期,诗歌暂处低潮,大历十才子多不擅长歌行,象这类诗歌,在当时也确实算得上娉婷一世的了。

(傅经顺)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古诗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

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

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

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

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

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

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

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

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表面看,似即写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孙艺秋)
鸣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

鸣筝谓弹奏筝曲。

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

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

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

柱是系弦的部件。

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

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

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

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

他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

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

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
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

手在弦上,意属听者。

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

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

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

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倪其心)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首诗,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人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起笔描绘了黎明前寥廓空寂的天宇,这里全诗的背景。

随后,诗笔从室外向室内,描绘了另一番景象:孤灯未灭梦难成。

天已将明,孤灯闪烁,诗中女主人公仍在那儿辗反侧,不能成眠。

她有什么心事?这里已经产生一个悬念。

可是,似乎并不急于解决这个悬念,而是把笔墨继续集中在那位少妇身上:披衣更向门前望。

这神情就更奇怪了。

她在等待什么?要去看什么?悬念进一步加深。

不忿朝来鹊喜声!啊,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的喜鹊鸣叫,把她引到门前去的。

乾鹊噪,行人至。

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人──出了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所以她忙不迭地跑到门前去了。

可是,门外只有车尘马迹、稀稀落落的行人,哪里有丈夫的影儿!她伤心透了:一方面是由于失望;另方面她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不忿(即不满、恼恨)二字,正传达出少妇由惊喜陡忧伤的心情。

喜鹊是无辜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女主人公无知、任性。

长夜漫漫,孤灯独对,该是什么滋味!不忿朝来鹊喜声!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

这首诗末一句写得特别出色。

它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

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

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了。

(周锡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