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高校历年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稳定化政策)【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稳定化政策)【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2a551e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5.png)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稳定化政策)【圣才出品】曼昆《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第15章稳定化政策一、名词解释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这种情况下的财政政策就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以下三种搭配方式:(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的稳定,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2.卢卡斯批评(Lucas Critique)(西安交通大学2006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2013研;厦门大学2010研)答:卢卡斯批评又称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在《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一文中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3.前后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厦门大学2008、2013研)答:前后不一致性准确地说应该是时间不一致性,是指货币政策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
一般指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向公众承诺采取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公众相信了政府的承诺从而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由于通货膨胀预期降低,缓解了通货膨胀压力,此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对付失业,这就造成了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86a9dfc5fbfc77da269b1c5.png)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共100分)一、辨别分析题(本题分6个小题,每个小题4分,共24分。
请对下列说法正确、错误或不确定做出判断。
并作简要解释,没有解释不得分)1.设某消费者A仅消费两种产品。
他的无差异曲线是定义良好的凸函数。
我们观测到A的两组消费束(1,4)和(9,2)均落在A的无差异曲线上。
那么与这两组消费束相比,A肯定更偏好消费束(4,3)。
2.设消费者A仅消费玉米和土豆这两种商品。
设土豆是一种吉芬商品。
如果土豆的价格上升,玉米的价格保持不变,那么消费者A对玉米的需求下降。
3.设某企业的固定成本为零,且边际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一直呈上升的态势。
那么,该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一定位于边际成本曲线的下方。
4.设某人A刚刚从公司获得一笔10000元的年终奖金。
A决定使用其中的5000元购买中石油的股票。
然而,A不确定将剩下的5000块钱存入银行,还是用于购买另外一支股票。
如果A是一个风险厌恶者,那么A会决定再购买一支股票,利用投资组合的方法降低他的投资风险。
5.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均衡价格永远高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
二、简单计算(本题分3个小题,共14分。
请写明题目的计算过程或者分析过程,没有过程不得分)1.设消费者A仅消费两种产品x1和x2,且根据自身的预算约束p1x1+p2x2=m,最大化效用函数U(x1,x2)。
设此时A的最优选择为(x1*,x2*)。
如果两种产品的价格p1和p2变为p1′和p2′,A的收入m保持不变,A重新对两种产品的消费量重新进行选择后决定消费(x1′,x2′)。
此时他发现自己比产品价格变动之前变得更好。
那么A更偏好(x1*,x2*)还是(x1′,x2′)?为什么在两种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不同?(5分)2.设6年前某人大学毕业之后进行创业。
他花费了600000元购买一个商店。
假设运营该商店的可变成本为0。
在6年中这个商店每年的利润额为100000元。
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3章
![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19b0e32aad51f01dc381f1cf.png)
第3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3.1 考点难点归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如下:产品市场总产出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上升,进而影响投资支出。
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认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不是相互独立的,货币对经济非中性。
1.投资的决定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
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移。
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投资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总需求的决定,但一项投资是否可行,首先要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
由于用于投资的资金多半来源于外借,利息可视为其成本,而预期利润率可视作收益。
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投资是可行的,当投资预期利润率固定时,投资需求就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r I I =。
一般而言,假定投资需求与利率存在线性关系,即dr e I -=。
其中,e 为自主投资,d 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
2.资本边际效率及资本边际效率曲线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n i i ni r J r R R )1()1(1+++=∑=。
R 代表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i R 代表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 代表资本品在第n 年年末的处置残值,r 代表资本边际效率。
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由左上向右倾斜,表示资本边际效率之值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将曲线上各资本边际效率之值与利息率作比较,即可得均衡投资量。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经济学考研专题考题精编及详解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圣才出品】
![经济学考研专题考题精编及详解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32ec6ad5022aaea988f0f0a.png)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概念题1.经济发展方式[中央财经大学2019研]答:经济发展方式是与经济增长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又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重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①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市场规则[中央财大2012、2011研]答:市场规则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
就实质而言,市场规则就是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定或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
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市场经济[中央财大2006研复试;上海财大2001研]答: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和调节手段。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学考研专题考题精编及详解(AD-AS模型)【圣才出品】
![宏观经济学考研专题考题精编及详解(AD-AS模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2cc003feff9aef8951e0631.png)
专题四AD-AS模型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假定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有正斜率,那么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增加()。
A.名义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B.实际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C.名义工资、就业量和劳动力需求D.实际工资、就业量和劳动力需求【答案】B【解析】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说明投入要素的价格具有黏性。
当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价格会上升,因为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就业,则实际产出会增加,就业量也会增加。
2.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变量中哪一项的增加会同时增加名义货币需求?()A.货币的名义利率B.实际利率C.货币资产风险D.支付手段的效率【答案】A【解析】货币的名义利率提高意味着货币资产收益率的提高,人们会更愿意持有货币,因此名义货币需求增加。
实际利率的增加会提高非货币资产的回报率,人们会减少货币需求将货币投资于非货币资产。
货币资产风险的增加会降低货币资产的吸引力,减少货币需求。
支付手段效率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减少货币持有而不会造成不方便。
3.某国劳动的边际产出是:MP L=500-0.5L,L是劳动数量。
劳动总供给函数为:L =400+8(1-t)w,t为对收入征收的所得税税率,w为实际工资率。
当t=0.5时,税前实际工资率为()。
A.50B.75C.100D.125【答案】C【解析】劳动市场均衡时,MP L=w。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方程组:w=500-0.5L,L=400+8(1-t)w。
将t=0.5代入上述方程组,解得L=800,w=100,即当t=0.5时,税前实际工资率为100。
4.某经济的总需求曲线形式为P=1/(a+bY),已知两组对应数据为:假定总供给曲线为古典学派型曲线,即Y=Y f=7.5。
则该经济中的一般均衡价格水平为()。
A.1/30B.1/40C.1/50D.1/90【答案】B【解析】将Y=5,P=1/30;Y=10,P=1/50代入总需求曲线方程P=1/(a+bY),可得:a=10,b=4。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85451835901020206409c3d.png)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宏观调控[东北财经大学2005研;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复试]答: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辨析题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
[南京师范大学2001研]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符。
②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失衡往往难以避免,并由此导致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③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预定的宏观经济的目标运行。
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复试]答: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及详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90b16b20c22590102029d78.png)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及详解微观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比较优势答: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导致了比较优势的产生。
而比较优势造成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产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的“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
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的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
按照李嘉图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有绝对优势的一国生产并出口优势最大的产品,而绝对劣势的一国生产并出口劣势最小的产品,两国在相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上一样能发生贸易,获得贸易利益。
2.外部性答: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其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
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3.囚徒困境答: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章节题库】增长与积累【圣才出品】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章节题库】增长与积累【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3112667050876323012124a.png)
6.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内,稳定状态意味着:∆Y/Y=∆N/N=∆K/K。(Y:产量;N: 劳动;K:资本。)( )
【答案】T 【解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定状态下: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不变,因此总资本、总 产出与劳动的增长率相等,即稳态意味着∆Y/Y=∆N/N=∆K/K=n。
7.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较高国家的人均收入将高于储蓄率较低 国家的人均收入,并且前者的增长率也高于后者。( )
【答案】F 【解析】如图 3-1 所示,当 s 越大的时候,曲线 sf(k)更高,与 y=k 的交点更靠近右 方,说明达到稳定时候的 k*更大,此时,人均产出 y=f(k)也大。达到稳定状态之前,储 蓄率大的增长率也就越大,但是当稳定状态达到之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率 g,即储蓄 率的增长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
4.在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稳态意味着 sf(k)=(d+n+g)k。 ()
【答案】T 【解析】稳态意味着持平投资等于储蓄,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sf(k)=(d+n
1 / 31
圣才电子书
+g)k。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资本存量黄金律指人均资本或每个效率工人的资本不增不减的稳态资本存量。( ) 【答案】F 【解析】资本存量黄金律指人均消费最大的资本存量。
2 / 3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3-1 不同储蓄率下的人均收入和稳态增长率 二、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资本的贡献为 0.25,劳动的贡献为 0.75,那么劳 动的边际产品等于( )。 A.Y/N B.3Y/(4N) C.3N/4 D.3N/(4Y)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得生产函数为:Y=N0.75K0.25。劳动的边际产品为:MPN=0.75N-0.25K0.25 =3(K/N)0.25/4=3Y/(4N)。 2.下列( )表述是正确的。 A.各国人均 GDP 水平不同,但它们都以相同比率增长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5af3eca4693daef5ef73d3a.png)
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8.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1.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社会总产出社会总生产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而复始不断地运行,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的总成果,称为社会总产出,或社会总产品。
(2)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①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
②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来表示。
(3)决定社会总供给总量的因素①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由此决定的社会总供给的总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②供给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供给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市场供给会充足,反之供给会不足。
③市场价格水平。
一般来说,价格与总供给水平同方向变化:价格越高,产出量越大,供给量也越大;价格越低,产出量越小,供给量也越小。
④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进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补充,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出口意味着总供给的减少。
⑤经济体制和一国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总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4)决定社会总供给结构的因素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各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决定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的因素主要有: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在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时期,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要求是不同的。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由低级阶段的资源依赖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资本、技术依赖型。
②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供给结构决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影响或促进供给结构的变化。
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37aa604f46527d3250ce00d.png)
第13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一、名词解释1.国民收入[深圳大学2013研;首都经贸大学2006研;四川大学2006研;武汉大学2003研]答:国民收入(NI)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净产品。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下的生产资料和当年新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答: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
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本国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把握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需要注意下列几点:①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时限通常为一年。
凡是当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都应纳入它的计算范围;凡是往年生产的商品,即使转到当年来出售,也不能列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②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不包括各种中间产品(c)消耗的价值。
③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因此必须剔除价格上涨的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济活动水平。
3.国内生产总值[东华大学2013、2006研;上海交大2006研;天津财大2006研;武汉大学2001研;南京大学2001研;人大2001研]答:国内生产总值指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通过在本国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利用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经济学考研专题考题精编及详解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圣才出品】
![经济学考研专题考题精编及详解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1101ebc83d049649b66583e.png)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概念题1.市场体系[四川大学2007、2006研;山东大学2001研;浙江大学1999研]答:市场体系是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市场相互联结、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一个完整健全的市场体系,应当既包括商品市场,又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如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
同时,还应当具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构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市场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市场体系的完整性;②市场体系的开放性;③市场体系的统一性;④市场体系的竞争性;⑤市场体系的有序性。
2.比价体系与差价体系[中央财大2004研;浙江大学2000、1998研]答:(1)商品比价体系商品比价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不同种类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产品比价、工业品比价等。
①工农业产品比价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农民购买工业品的价格与国家和工业企业收购农民的农副产品的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农产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内同一市场上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③工业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各种不同工业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2)商品差价体系商品差价是指同种商品由于购销环节、购销地区、购销时间及质量的不同所形成的价格差价。
商品差价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以及批零差价等。
商品的差价实质是商品的部分价值的货币表现,反映着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关系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利益。
3.市场机制[浙江大学2013研;上海财大2000研;中央财大1997研]答:市场机制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制。
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人们往往约定俗成地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2章
![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2章](https://img.taocdn.com/s3/m/bea4805abe23482fb4da4c79.png)
第2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1考点难点归纳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I C Y +=。
C 、I 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非计划存货投资是指实际产出与均衡产出间的差额。
2.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函数描述的是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的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为)(Y C C =。
若消费与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则:bY a C +=(a ,b 均为正数)…(i )。
(1)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 =dYdC 。
在函数(i )中MPC =b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因为消费者最多把所有增加的收入都用于消费,但是不可能超过它,所以小于1。
(2)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APC =YC 。
在函数(i )中,APC =b Ya YbY a +=+。
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
(3)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
用公式表示为)(Y S S =。
若延续前面对消费函数的线性假定,可得储蓄函数Y b a C Y S )1(-+-=-=…(ii )。
由此引申出两个概念:①边际储蓄倾向(MPS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
公式为:MPS =dYdS 。
在函数(ii )中,MPS =1-b 。
②平均储蓄倾向(APS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公式为APS =YS。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18acc2371fe910ef02df881.png)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一、名词解释1.国民收入[东北财经大学2005研]答: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
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
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以及商业等。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区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2.重置投资[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答:重置投资又称更新改造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
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
它是社会总投资的一部分。
重置投资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
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自然力的影响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
因此,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
3.投资效益系数[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复试]答:投资效益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
其公式是:投资效益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投资效益系数反映了投资效益的高低。
投资效益系数越大,说明投资效益越好;反之,则相反。
如果投资效益系数较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效益取得,就可以用等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效益,或者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效益。
二、简答题1.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哪些?[华中师范大学2003研]答:居民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蔡继明《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详解(经济周期)【圣才出品】
![蔡继明《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详解(经济周期)【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554805a4b73f242336c5f9e.png)
第7章经济周期一、判断题1.潜在总产出就是资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总产出。
()【答案】T【解析】潜在总产出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资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总产出。
2.IS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均衡时总产出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答案】T【解析】IS曲线描述了在产品市场均衡时,总产出(或收入)Y与实际利率r n e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里,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
IS曲线的含义是,在整体经济中投资由储蓄决定,即IS曲线上每一点代表合意的投资等于合意的国民储蓄(I=S)。
3.在IS曲线上,每一点都满足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合意的国民储蓄等于合意的投资。
()【答案】T【解析】IS曲线的含义是,在经济中,投资完全是由储蓄决定的,I=S,即IS曲线上每一点代表合意的投资等于合意的国民储蓄。
4.在IS曲线上,随着实际利率的降低,国民收入将会增加。
()【答案】T【解析】由于IS曲线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所以随着实际利率的降低,国民收入将会增加。
因为实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
5.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如计算机),使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将会由于投资的增加而使实际利率上升,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
()【答案】T【解析】投资增加使得实际利率上升,所以相同的产出对应相对较高的利率,进而IS 曲线向右移。
6.如果税率的变动增加了合意的国民储蓄,将会使市场的实际利率降低,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
()【答案】F【解析】储蓄增加则投资需求减少,进而使总需求减少,使得市场实际利率上升,所以IS曲线左移。
7.非货币资产的实际利率表示投资者持有该项资产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益率。
()【答案】T【解析】利率表示货币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取的收益率,相应地,非货币资产的实际利率,也称非货币资产的收益率,表示投资者持有该项资产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益率。
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e7857b65fbfc77da369b10d.png)
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1.宏观调控[中央财大2006研复试;东北财大2005研;上海财大1998研]答: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国民经济实施的总体管理,亦称政府干预,是政府的经济职能。
如果说市场调节是“看不见的手”,那么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就是“看得见的手”。
把“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协调起来发挥作用,其目的在于求得市场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目标。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作为两种不同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都是必要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依靠间接调控的方式来调节,直接调控的方式主要作为间接调控方式的必要补充。
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调控的对象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总量、结构、增长速度和发展格局等内容。
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内容是总量管理,因此,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适时的调控。
作为宏观调控对象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包括商品供求总量、货币供求总量、劳动力供求总量等。
2.财政政策[东北财大2006研]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它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经济学考研考点归纳与真题详解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圣才出品】
![经济学考研考点归纳与真题详解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91b434b87c24028905fc315.png)
第4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4.1 考点难点归纳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总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如下所示。
2.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①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如图4-1所示。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图4-1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②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如图4-2所示。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
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斜率越小,即LM曲线越平坦,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图4-2 财政政策效果因LM 曲线的斜率而异(2)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乘数是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比方说增加一美元的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用公式表示是:d 1d 1(1)Y dkG b t h =--+式中,b 为边际消费倾向;t 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d 为投资需求函数I =e -dr 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 和h 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视频讲解]13.1考点难点精讲一、社会总产出和总供给1.社会总产出的定义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生产的总成果。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生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两大部门: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称为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物质性服务,即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维修、运输和分配有关的服务);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
2.社会总产出的衡量指标我国曾经采用和目前正在采用的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价值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1)社会总产值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社会总产值是指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全部产品价值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对于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考察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分析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计算各类产品相互之间的物质消耗系数,对进行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它存在很明显的缺陷:①由于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因而难以全面反映包括非物质性服务在内的社会总产出的水平。
②由于社会总产值是按照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价值加总计算的,因而社会总产值内包含着许多重复计算的价值。
(2)总产出总产出是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它的优点与社会总产值相同,而且由于包括了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比社会总产值这个指标更为全面。
但其缺点也同社会总产值一样,包括了中间投入,即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有过多的重复计算。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国际上通用的也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的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二者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和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有用的综合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社会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出口-进口②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a.生产法。
即从生产角度,把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所有部门新增加的价值汇总起来,再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而得出。
b.分配法。
即从收入分配角度,把生产和服务中形成的各种收入,也就是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加起来而得出。
c.最终使用法。
即从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用途角度,把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企业国内总投资支出以及净出口加起来而得出。
我国目前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加总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范围,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本国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但不包括常住居民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
而国民生产总值则相反,包括常住居民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但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本国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
二者的关系是: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GDP+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4)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耗费(即折旧)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它是全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规模。
(5)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I)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净产品。
它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下的生产资料和当年新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3.社会总产出的结构研究社会总产出,不仅要研究它的总量,而且要研究它的结构。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它的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社会生产门类的划分,形成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通常运用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两大部类结构。
它还可进一步分为中间产品生产、投资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三个门类。
(2)农轻重结构。
按照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区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
由三大产业部门组成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把生产的两大部类结构具体化了。
(3)三次产业结构。
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等;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居民服务、公用事业及房地产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卫生、体育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警察等。
4.社会总供给的含义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根据不同分析的需要,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的总供给和狭义的总供给。
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
它反映一年内一个国家(地区)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
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
它反映一年内一个国家(地区)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在量上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广义的社会总供给和狭义的社会总供给还应加上进口值和出口值的差额。
5.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的关系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
一国的生产是一国供给的来源,但是,一国的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
凡是能够提供本国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不论是本国生产还是外国生产,都是社会总供给的构成内容;而本国享用不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使是本国生产的,也不包括在社会总供给之内。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的水平除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外,还取决于进口与出口的差额。
6.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1)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由此决定的社会总供给水平越高,因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切因素如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科技进步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必然构成决定社会总供给的重要因素。
(2)供给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供给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市场供给会充足,反之供给会不足。
(3)市场价格水平。
一般来说,价格与总供给水平呈同方向变化:价格越高,产出量越大,供给量也越大;价格越低,产出量越小,供给量也越小。
(4)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进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补充,可以使社会总供给增加,出口意味总供给的减少。
(5)经济体制和一国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总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二、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区布局1.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1)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
①产业结构变动取决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一个产业的中间需求越大,该产业部门就越具有原材料性质;最终需求越大,就越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阶段上的个人消费结构。
当收入极为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层次需要时,居民自然倾向于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导或带动了农业和轻纺工业优先发展。
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阶段,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结构的重心由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使提供资本物品的产业也发展起来,并反过来推动农业和轻工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阶段,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时尚化,促进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咨询业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③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在最终需求中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同生产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
④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即资金投向不同产业方向所形成的投资配置量比例是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
(2)供给结构的变化①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能够承受,中间产品供应能够保证,一个新的或扩张中的产业部门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该部门就能得到较快发展。
资金供应状况是通过资金总量和资金投向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下,一个产业部门拥有资金愈是丰富,愈是能够得到加快发展。
同时,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