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阶级
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和国 家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国家理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政治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阶级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并非简单的社会分层,而是基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群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存在着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剥削无产阶级,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无产阶级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阶级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社会分工相对简单,阶级分化不明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分化。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无产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会起来反抗。
这种反抗从最初的经济斗争,如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逐渐发展到政治斗争,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并非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它表面上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利益,但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它通过法律、军队、警察等暴力机构,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传,来维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
然而,这种统治并不能消除阶级矛盾,反而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剧矛盾。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以往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
其任务是消灭剥削、消除阶级,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第一章: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本章主要讲述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马原指出,社会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且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
第二章:阶级与阶级斗争本章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阶级与阶级斗争。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他详细阐述了这两个阶级的定义、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同时,他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第三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本章涉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形态,以满足全体人民共同需求和平等发展为宗旨。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合作、共有等基本原则,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本章讨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马原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任务和条件,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实践。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本章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本章重点讨论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马原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统一人民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法律与资本主义法律的区别,并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习惯的关系。
第七章: 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本章探讨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2015马哲一七八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继承者:之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阶级属性:无产阶级+整个人类研究对象:普遍规律(自然、社会和思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绪论及第一章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要以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资本主义机械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
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标志着法国工人已经在斗争中提出国家政权问题,开始走上独立第进行政治斗争的道路。
1836年,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只强大的生力军走上了独立的政治运动的舞台。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马克是、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狐疑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有以下三点原因:(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视角探讨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概念、历史演进以及现实意义。
一、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指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特定角色、具有共同经济利益的群体。
阶级之间的区分主要基于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职能。
阶级斗争则是基于不同阶级之间在经济利益层面的矛盾与冲突,是阶级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随后,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深化了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认识,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将其与帝国主义时代的现实相结合。
毛泽东则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农民阶级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丰富了阶级斗争理论。
三、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现实意义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是由阶级矛盾推动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大多可追溯到阶级矛盾。
其次,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具有启发作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解放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国情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概念和历史演进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机制。
同时,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阶级概念
马克思阶级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概念也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界定。
本文将从马克思阶级概念的起源和内涵、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对马克思阶级概念有更好的理解。
一、马克思阶级概念的起源和内涵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的产生与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密不可分。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大基本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占有社会权力,而无产阶级则是直接为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到剥削和压迫。
阶级的概念就是描述这些社会关系的范畴。
马克思强调阶级的本质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划分。
阶级的划分取决于人们拥有或缺乏的生产要素,主要是生产资料。
二、阶级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入揭示了阶级的存在与作用。
阶级分析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方法,能够研究人们的社会地位、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等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阶级划分要进行历史的和综合的分析。
其次,阶级分析要考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最后,还需要考虑到国际范围内阶级的存在和作用。
三、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性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为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指出,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可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一理论在20世纪的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励了无数革命者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结语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理论的阐述,为我们认识和解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并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努力。
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其理论的学习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为无产阶级革 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人类社会进步指明 了方向。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 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应用 •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0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CHAPTER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条件 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01
02
03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发展 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 导。
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 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 了远景目标和奋斗方向。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的 进步提供了价值导向。
检验和丰富。
0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CHAPTER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主 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 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 阻碍事物的发展。
CHAPTER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应用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的第一章主要涉及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是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
唯物论的观点与唯心论相对立,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是马原第一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理论。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不断性。
此外,马原第一章还涉及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唯心主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歪曲和片面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只关注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
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总之,马原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 础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 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 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 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 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 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 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 体系。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 想。
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 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 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 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 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 提和条件。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 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 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 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 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 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取的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
它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二、社会形态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推动的。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重点对象,其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这种矛盾体现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雇佣工人追求工资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能。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阶级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历史逻辑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1852年3月5日,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曾这样写道:“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①这决非是马克思本人的自谦之言。
他在这里所表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即关于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2·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阶级问题的研究,他并不是首开先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历史逻辑·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理论来源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阶级观这一研究的发端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自由民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人数最少的、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他们是集政治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哲学王;第二等级是辅助这些统治者的负责维护国家的武士;第三等级是农民、工匠、商人和佣工,他们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执行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职能。
柏拉图认为,社会分工是等级划分的基础。
在他看来,人有各种各样自我满足的物质上的需要,人无法自给自足。
每个人的天赋都与其他人不同,一个人只能胜任一种职业,而不能胜任多种职业。
因此,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就不得不依靠其他人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多角度回答1.从创造者继承者角度:由马恩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学说和理论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1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2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内容讲:1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2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3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实践基础、理论来源。
(1)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建立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的途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成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3.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其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4.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对科学的理论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5. 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①革命实践:两人完成由唯心向唯物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共同纲领。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②文明成果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是直接理论来源。
“三大科学发现”是自然科学前提。
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两个必然”或者“两个不可避免”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特点(1)科学性: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2)革命性: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特点。
(4)人民性:最鲜明品格、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发展性:开放性,时代前沿。
毛概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毛概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崛起,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阶级矛盾。
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问题并寻求变革的出路。
1.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于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从马克思时代到列宁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并得以在俄国的革命实践中得到验证。
后来,列宁开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
1.4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开始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并在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在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和变化的,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社会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则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无产阶级是社会革命的先锋队,代表着历史的前进方向。
2.3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研究了社会主义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和路径。
2.4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主张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毛泽东思想3.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形成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
3.2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思想主要包括:阶级斗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理论、群众路线、用革命精神改造世界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阶级分析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阶级分析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的阶级分析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阶级分析观的核心概念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它们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本文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进行深入探讨。
一、阶级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阶级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会产生不同的阶级划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生产资料并从中获取剩余价值的一小撮人,无产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力谋生的大多数人。
二、阶级斗争的动力和形式阶级斗争是阶级存在和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动力源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获取利润,无产阶级则通过抗争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这就是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
阶级斗争既有和平的合法斗争形式,也有激烈的革命形式,如罢工、革命战争等。
三、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套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用以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
阶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
通过对经济基础的剖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的阶级结构。
2.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3.群众观点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群众的观察和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现状和趋势。
四、阶级分析观的意义和局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它能够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阶级本质,有助于指导人们认识社会和历史的规律。
然而,阶级分析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o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o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o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o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o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o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原理o对马克思主义▪立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观点(科学认识、科学总结)•的集中概括▪方法(指导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o诞生▪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标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革命的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除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创造条件•无产阶级政党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标•无产阶级革命结果的预见性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o社会根源▪手工业革命兴起→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促进新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显露出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加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预示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o阶级、实践基础▪1831、1834年 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两次起义▪1838-1848十年间英国爆发全国性工人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o思想基础▪三个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自然科学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斯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两个成果•唯物史观o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o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三本书•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共产党宣言》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1867《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o根本原因▪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o评价▪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o俄国▪列宁科学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阶级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进行划分和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观,解释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是对社会结构的科学研究,通过划分社会中的阶级差异和利益冲突,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动力。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社会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构成的,而阶级则是经济基础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
第一节经济基础与阶级划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整体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了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拥有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社会地位。
第二节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和斗争。
这种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不断变化,最终可能导致社会的革命和转型。
第二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种科学而全面的历史观,并试图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第一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生产的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迁。
第二节基本矛盾与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基本矛盾推动的。
这些基本矛盾在社会中不断产生和积累,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变革。
这一变革过程包括革命和制度的更替。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石。
第一节阶级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都以经济基础为基础,揭示了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阶级
学说的历史逻辑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
1852年3月5日,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曾这样写道:“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①这决非是马克思本人的自谦之言。
他在这里所表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即关于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2·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阶级问题的研究,他并不是首开先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历史逻辑·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理论来源
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阶级观
这一研究的发端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自由民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人数最少的、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他们是集政治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哲学王;第二等级是辅助这些统治者的负责维护国家的武士;第三等级是农民、工匠、商人和佣工,他们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执行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职能。
柏拉图认为,社会分工是等级划分的基础。
在他看来,人有各种各样自我满足的物质上的需要,人无法自给自足。
每个人的天赋都与其他人不同,一个人只能胜任一种职业,而不能胜任多种职业。
因此,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就不得不依靠其他人的帮助。
国家的基础是以分工为标志的相互依靠的生活。
柏拉图认为,“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
”①柏拉图清楚地表明,人处于哪一个等级,既非由所拥有的财富来决定,也非由其出身来划分,形成他们特定的等级地位的基础只是天赋上的差异。
①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8
·4·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
之所以提出这种等级划分,柏拉图还有道德上的理论依据。
他指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意志和情欲。
这三个部分体现了人的四种美德:理性体现为智慧的美德,意志体现为勇敢的美德,情欲体现为有节制的美德,在这四种美德中,理性占最高地位,如果其他美德在理性指导下和谐一致,就产生出第四种美德——正义。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扩大了的个人,因此,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和四种美德,运用到国家身上,第一等级代表理性,具有智慧的美德。
他还认为,“一个按照自然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所以整个被说成是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
并且,惟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智慧,而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①;第二等级代表意志,具有勇敢的美德;第三个等级代表情欲,他们的美德就是节制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欲望、快乐和苦恼。
”在他看来,“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②也就是说,如果这三个等级都专心于各自的职责时,正义就得到了最好的维护。
柏拉图所设想的社会是不允许有各等级之间“互相干涉互相代替”现象发生的。
他认为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对于国家是有最大害处的”,是“最坏的事情”。
虽然他也提出了等级之间的流动,比如他指出,如果护卫者的后裔变低劣了,应把他降入其他阶级;如果低等阶级的子孙天赋优秀,应把他提升为护卫者,但决不允许他到达第一等级。
而且这种流动必须经过
①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47
②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56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历史逻辑·5·
统治者的允许。
如果未经允许的,一个人天生是一个手艺人或者一个生意人,只是由于有财富,或者能够控制选举,或者身强力壮,或者有其他这类的有利条件,企图爬上军人等级,或者一个军人企图爬上护国者等级,在他看来都是大逆不道的。
他指出,这种斗争会导致“国家的毁灭”。
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制合乎人的本性。
他宣称,世上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区分,世界上的人总是分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他认为这样“不仅事属必需,实际上也是有利益的”。
在他看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主奴之间的关系,就如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系或人和兽之间的关系一样,灵魂总是占统治地位,肉体则处于被统治地位。
他所讲的“灵魂”指的是“理性”和“理智”,意思是之所以有的人成为奴隶主,有的人成为奴隶,就因为他缺乏这种自由和理性、理智的天性,而只能对别人的理性和理智作出感应。
一句话,奴隶主天生是统治者,奴隶天生是被统治者。
在他的《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按照财产富裕程度将自由民分为三个阶级。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阶级)——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①。
他们分别对应着大奴隶主(极富)、下层自由民,特别是破产和失地农民,城市贫民(极贫)以及中小奴隶主(中产阶级)。
亚里士多德对中产阶级着墨最多。
他认为,极富阶级常常是“逞强放肆,致犯重罪”的,而极贫阶级则往往“懒散无赖”。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05
·6·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
这两个阶级都不顺从理性,只有中产阶级尊服理性:“中产阶级(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
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
”①因此他主张发展中产阶级,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来建立良好的管理和稳定的国家。
中世纪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以教会神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才智杰出的人自然享有支配权,而智力较差但体力较强的人则看来是天使其充当奴仆;正如《圣经》中所说的:“愚昧人必作慧心人的仆人。
”②他认为,社会被划分为等级,只是因为“天意”要贯彻的一种“秩序”,就如《圣经》中所讲的:“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
”③
不难看出,在资产阶级产生以前,历史上就有学者对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现象有所认识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性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把人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在他们的视野里,奴隶只是活的工具,不能算人,不构成一个阶级,因而他们所划分的等级或阶级也只存在于公民即自由民的内部。
二、18世纪~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观
18世纪~19世纪欧洲思想家们关于阶级问题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创立自己阶级学说提供了直接养料。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06
②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63.98
③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63.98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历史逻辑·7·
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启蒙思想家开始讨论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划分问题。
英国的洛克认为,应该承认财产所有者同劳动者之间的区别。
法国的卢梭抨击了封建制度中人们在财产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
美国的第四届总统麦迪逊也认识到经济利益的对立对社会分化的作用,并指出了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区别。
从18世纪起,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人们逐渐用“阶级”这个术语代替了封建时代惯用的“等级”、“品级”等术语。
到了18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魁奈从他的“纯产品”理论(他认为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够使物质财富增加,生产出纯产品,即农产品扣除生产耗费后的余额)出发,把当时的法国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而生产“纯产品”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主(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即以地租形式占有“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仆役、君主、官吏和僧侣等;不生产者阶级,包括从事工商业的资本家和工人。
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阶级关系的最早的经济分析。
因为它没有以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所以掩盖了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矛盾。
从这种阶级结构观出发,魁奈在《经济表》中分析了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及其在三个阶级之间的分配和流通。
18世纪后半叶,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在魁奈划分的三个阶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场主阶级和农业工人阶级,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并描述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他已经指出,工人除了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别人以外,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