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的内容要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
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
动的,是由阶级斗争的发展推动的,是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动着社会前
进的无限循环,是一个不断革新着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从而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阶
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更替,推动了
社会的发展。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更替,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一)社会历史观(共3个哲学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注重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又要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落后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二)价值观、人生观(2条原理)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关于人生价值问题(1)人生价值的内容?(是什么)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奉献)。
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即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历史唯物主 义核心要点
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要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
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一。
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经验等要素。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就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内容。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等。
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性观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5-6课 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第5课的唯物史观与第6课的价值观)(一)唯物史观(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①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发展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推动社会的进步P90。
③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必修1经济生活里的内容)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必修2政治生活里的内容)、思想观念的解放(文化哲学里的内容)等则属于④3.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改革(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汇总
四、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识别的关键词:落后腐朽思想╱先进思想╱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识别的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识别的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大部制)、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变革╱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识别的关键词:人民╱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农民,老百姓╱群众利益╱弱势群体╱民生╱以人为本╱人权╱(二)人生观价值观5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6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7.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识别的关键词: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价值观念会变化╱忠于人民╱地位、需要、角度、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体,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能够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在高中历史考试中,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重要的考点,归纳以下几个难点: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等,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互相促进、制约、反作用。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上层建筑的变革也会影响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
二、阶级和阶级斗争
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权利地位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阶级。
阶级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会形成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建设进步的动力。
例如,历史上的革命,就是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实现的。
三、历史的阶段性
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有不同的历史阶段。
例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多个历史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
因此,在研究历史时,需要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要基础。
在高中历史考试中,需要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的知识点,多加思考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精髓。
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指导着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高三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对于理解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和做好相关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该内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唯物史观强调客观存在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人类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时,需要关注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等客观存在的因素,深入分析并理解事件和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人的本质特征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实践,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过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会不断改变。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会有相应变化。
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1.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基础变动和上层建筑随之变动的结果。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思想和意识变动的结果。
2. 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唯物史观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证的分析,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唯心史观则通过思想、意识等主观因素的分析,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3. 对人类进步的解释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进步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人类进步是思想、意识等主观因素的推动。
三、唯物史观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1. 学习中的应用在各科学习中,我们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真理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真理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其真理定义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上的。
下面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真理的几个要点:
1. 类别性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于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和阶级利益而言的。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和阶级具有不同的实践需要和认识追求,因此不同的真理标准和认识方法也就应运而生。
真理具有类别性和历史性,而不是绝对的、普遍的和永恒的。
2. 实践性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必须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验证。
只有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反映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因此真理的根据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
3. 相对性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种对立统一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演化过程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中。
因此,真理的相对性是客观存在的。
4. 时代性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历史上某一具体时代和社会阶级利益的产物。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级需要不同的认识和追求,因此真理也具有时代性。
真理随着时代和历史阶级的变迁而变化,但是真理的本质及其规律是不变的。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对真理的定义是建立在对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历史的和时代的,在相对性中具有其普遍性和本质规律性。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
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否定观: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征:1)是发展的环节2)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作用,误导人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原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2、提高自身素质。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4、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高中政治高考考点整理《历史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高考考点整理《历史唯物主义》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
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
历史唯物主义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定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历史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法律、道德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
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定义要点:一、唯物论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动力,物质的发展一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通过对自然物质的认识加工,创造了工具,并将工具发挥到极致,形成社会的生产关系。
这种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由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生产手段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是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基础。
二、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形态受到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制约。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思想文化。
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阶级斗争加剧和革命的动力,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维护和巩固,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却遭到损失和摧毁。
四、历史的发展方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的规律是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它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历史发展的高度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变生产关系。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竞争产生的阶级分化是推动社会发展方向的动力。
以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定义要点,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了人和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这种基础上认识历史和社会。
在今天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中政治 必修4 哲学部分 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合格考:哲学部分必背知识整理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
哲学的起源:哲学源自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1.2.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获得灵魂”。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4.世界观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5.方法论的含义: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6.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人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注】: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人类知识大致分为三类:①自然科学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③思维科学知识【判断】①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②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③哲学都是科学的()8.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1)基本问题:物质(存在)与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第四单元(唯物史观与人生观)复习新编
政治第四单元复习新编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第十一课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与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含义: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的。
这种自觉意识便是社会意识。
而形成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即是社会存在。
)【原理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与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会落后或先进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推进,落后的阻碍。
⑷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观点。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活动(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原理内容】: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活跃的因素。
⑴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则推动,不适合则阻碍。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原理内容】:(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思想观点与意识形态的总和成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内容与方法论与2相似。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动力⑴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⑵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因此,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完善、发展并解决。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高一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一唯物史观知识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来说,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学生应该了解的唯物史观知识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包括相互依赖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过程等基本概念。
学生应该了解事物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例如正反相成、矛盾对立等内容。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思想,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学生应该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概念,并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二、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有其渊源和里程碑事件。
1. 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学生应该了解古代哲学中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学派、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生应该了解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学生应该了解《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三、唯物史观的应用与实践学生应该了解唯物史观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 科学社会主义学生应该了解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实践,了解唯物史观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 当代国际关系与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国际关系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实践唯物史观的观点。
学生应该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南北差距和不平等问题。
总结: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唯物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培养辩证思维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强调物质存在是首要的,精神和意识是后发展的产物。
在历史学科中,唯物主义被广泛应用,用以解释和分析历史事件及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高中历史课程中涉及的唯物主义知识点,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
###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在教学中常常用来解释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动因。
通过深入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对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对社会发展的多因素作用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解释了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规律。
这种思想的理解对于掌握历史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 唯物史观与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唯物主义的思想贯穿始终。
学生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演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贯彻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 经典案例分析在引入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经典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封建社会的颠覆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历史事件的解读中。
### 唯物主义与当代意义唯物史观不仅仅是历史课程中的一种理论工具,更是我们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唯物史观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规律,对于当代学生的思维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精品]高中历史解题指导(2):唯物史观
历史解题指导法(2):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试说明》规定的十项能力要求之一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
第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第一、对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
劳动对象是猪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或,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智能和知识、智力的人。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往往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重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因此,在分析某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就应该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归纳总结。
以战国为例:劳动对象方面表现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劳动资料方面表现为铁器、牛耕的推广,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劳动者方面表现为百家争鸣解放思想,天文、历法等知识被劳动者所掌握;科技方面表现为农耕、冶铁、煮盐、建筑等技术的进步。
第二、对生产关系观点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物质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因素。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因素,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的内容要点
1.社会存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二者的含义(略)
(2)二者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同步的,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二者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
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注意:(1)联系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联系政治生活中我国的国体、政体等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知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用矛盾的观点和规律客观性分析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和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含义(略);人民群众主体是劳动群众。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注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
(1)联系经济生活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联系政治生活中,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3)联系文化生活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4.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略);价值观的含义(略)。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略)
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一是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即具有阶级性。
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4)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①价值冲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面对同一问题具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②评价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注意:(1)经济生活中,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认识和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规律。
(2)政治生活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
5.人生价值观
(1)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的需要。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2)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注意:结合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本质、起源、作用,结合人生价值观的知识,正确看待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