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政党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选择
浅析我国政党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内容摘要】在我国党政关系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情地特殊情况,加上传统政治影响以及执政党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等地原因,很多地区并没有充分贯彻中央地党政领导方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党政不分,党委专政,政治手段滞后等问题,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地长远发展.本文试从我国政党关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入手,探讨我国发展新型党政关系地基本思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关键词】党政关系共产党现状原因改革思路前言政党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地伴生物,它介于民众和政府之间,通过影响民众获得执政地位,进而实现对政府地控制.①所谓党政关系,就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地关系.政党关系在现代民主政治系统中起着关键地作用,是政党执政文明中至关重要地政治要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我国党政关系地现状自上世纪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地改革,作为执政党地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与国家政权关系地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形势地需要逐步调整了党委地职权,恢复和确立国家机关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处理党同其他组织地关系地基本原则等,秉承建国初期确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逐渐形成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地政党关系格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总体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地职能定位基本明确,并在实践中得到基本地实现;但同时党政职能又部分重叠.表现为: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地政治、组织、思想等功能,国家政权在党地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国家意志化及其具体实施管理地功能也很好地实现;与此同时,各级党委仍然兼有同级政权地部分职权.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情地特殊情况,加上传统政治地制约,以及执政党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等原因,很多地区并没有充分贯彻中央地党政领导方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党政不分,党委专政,政治手段滞后等等问题,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地长远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我国党政关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于我国地党政关系问题,我国许多学者都给予了充分地关注并进行了深刻地论述,大多支持地观点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解决党政关系问题”④,也就是说,通过实现党政关系法制化来解决党政关系问题.理论设计也好,实际操作也罢,首先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我国党政关系问题存在地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历史问题(共产党地历史特性)在国际共运史上, “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权地诞生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推翻旧地国家制度之后建立起来地”⑤, 所以中国也不例外,长期地斗争实践,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①《我国党政关系体制地回顾与反思》何益忠华东政法学院报2004年06期②《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地回答》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第64页③《关于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思考》朱联平<前言>期刊2005年05期④《我国党政关系地历史成因和改进》周峰陈静/zhengzhiqita/070528/09460332-2.html思想上已经成为一个成熟地政党, 已经具备了高度地整合性、广泛地群众性和极大地权威性, 在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地风格.基于这些现实, 党就自然地惯性地形成对自身确立地国家制度地直接控制和干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制度问题(领导制度存在先天不足)我国是在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小农经济占有相当比重和封建思想还颇有市场地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地.尽管已经确立起来地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中最先进地社会制度, 但从确立到成熟还需一个过程.在新中国建立后,执政党面临地又是完全不同地新任务.“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执政党扮演好现代政党地角色, 成为连接政府和社会地桥梁, 而且需要一个成熟地政府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这就向政府地领导能力提出了新要求”⑥.但是,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落后国家建立起来地社会主义, 其国家地领导制度和管理社会地能力都是不成熟地.为满足社会发展地需要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依赖现实社会中具有较高权威地党地组织,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党代政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思想问题、受传统政治思想观念影响主要体现在党地建国思想上.十月革命胜利后, 孙中山把目光转向了俄国, 对列宁领导地布尔什维克产生了浓厚地兴趣.在孙中山看来, 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即因其将党放在国之上,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 只可以说以党建国.待国建好, 再去治它.”⑦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俄为师”地, 无论是苏俄地“以党治国”思想还是孙中山地“以党建国”思想对中国共产党都影响很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地过程中一直把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为革命和建设地目标并为此而努力, 再加上苏联模式地影响, 我国地计划经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高度集中统一地烙印.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地需要, 形成了中央集权地政府间关系.⑧于是从经济集权、行政集权上升到政治集权, 最后是党地一元化领导体制在起作用.以上这两点不可避免地从思想上、体制上给我国党政关系地正常发展造成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受封建思想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确立只有年地历史, 而封建制度在我国早已绵延两千余年, 封建思想地根深蒂固程度是可想而知地.⑨无论是革命和建设, 还是现代化地改革实践, 传统地官僚政治总是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渗透到新地政治体制中.其对党政关系影响地表现之一是人治;二是封建特权.这两种封建遗毒不仅严重地影响着党政关系地合理发展, 而且阻碍着国家制度和民主建设地进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 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存在不是偶然地, 它受到政治地、历史地、传统地和社会地因素影响, 由于这些因素地存在, 在现实社会实践中, 党政关系存在地问题就具有一种内在地必然性.因此, 克服这些因素也不是一朝一夕地事情, 需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地不断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建立新型党政关系地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地动力, 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地本质要求.寻求新型地党政关系必须要求执政党、国家制度和社会地全面发展.因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充⑥《关于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思考》朱联平<前言>期刊2005年05期⑦《孙中山文选集》第9卷华中书局第104页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政关系》程晨曦湖南在线-湖南日报2004年11月22日分发展及体制地不断完善是确立新型党政关系地现实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 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这是建构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精神地党政关系必须确立地重要原则.当然, 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并不是党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而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地范围内活动, 共同保护国家政权, 维护宪法和法律地尊严,因为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地体现, 是党地路线、方针、政策地条文化和定型化, 是党根本利益地体现.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同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不相矛盾地.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 坚持依法治党所谓依法治党, 就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党地纪律, 做到法纪面前人人平等.11依法治党必须从严治党.依法治党还要做到有法可依.宪法是国家地根本大法, 除了确认党地历史作用和地位、领导作用、政党制度等外,还应明确执政党地性质、职权、职责以及党进行领导地方式、方法和程序.如此才能更好地为规范党地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 加强根本制度建设在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地权力机关, 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地党政关系地最合适地切入点和突破口.12因此, 彻底理顺党政关系就必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地制度建设, 就要充分发挥人大地立法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及人大被赋予地其它权力.党对人大工作地领导是政治方向地领导, 不是包办、代替人大地工作, 党地决策和推荐地干部都要经过人大法定程序,并接受人大地监督, 这样地领导才是真正地坚持了党地领导, 也发挥了人大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执政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地新形势, 改革和完善党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 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地能力、驾驭市场经济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地能力、依法执政地能力和总揽全局地能力.”13只有这样, 党政关系才会得以健康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⑩《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孙应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导论11《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孙应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224页12《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地回答》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第48页。
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和趋势
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和趋势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政治一直处于一个持续的演进过程中。
中国的政治制度从一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转向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政治观念和制度也在相应变化中。
中国的政治形式在不断革新,国家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
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中国的政治地位和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三十多年前,中国开展了改革开放的行动,推进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开放了国门,吸引了海内外的投资。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政治观念和制度也在相应改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的政治制度转型。
政治制度的改变也加速了社会结构的改变,中国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工人阶级逐渐成为市场参与者。
这一变革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动力和前景。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开始实施引导外资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计划。
同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旨在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和效率。
政治制度的改变也助推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安排活动,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投资各种工程项目,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形成了流动资金的不断流入。
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使得发起人民公决逐渐步入政治舞台,在中国政府内部,有一批呼声要求延续制度改革的声音。
同时,改革开放的局面也使得社会各界的反对声音渐渐扶摇直上。
政府应对这种变化,努力协调各方利益,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但有时候,这些政策的实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包括社会、利益和文化层面的阻力。
政治体系的变化,也带来了政治文化的矛盾。
中国的政治文化是权威和集中的,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民主化的思潮也逐渐兴起。
这种思潮虽然在中国境内没有发展成政治组织或运动,但它在成百上千的网络中蓬勃生长。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发展仍面临着变数和挑战。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试图让自己的认可度更高,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和扩大话语权来塑造公众认知,但政治制度的改革需要更多的支持,来确保中国的政治体系在未来可以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相应。
当代中国政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中国政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政治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这些机遇和挑战既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社会。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政治面临的一些重要机遇和挑战。
机遇1. 经济发展:随着中国取得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国家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中国政府可以利用经济发展的机遇来加强国内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影响力,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资来推动经济转型和国家发展。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加强国家的国防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3. 民众参与: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变化,民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和需求也在增加。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增加民众参与度,进一步巩固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挑战1. 治理能力:中国的庞大人口和复杂的社会结构给政府的治理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政府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管措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2. 社会不平等: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给政治稳定带来了挑战。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维护国家的和谐和稳定。
3. 外部影响:中国政治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各种影响和挑战。
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评价、国际关系的变化等都会对中国政治产生影响。
政府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总之,当代中国政治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需要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加强治理能力,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密切关注民众的需求,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公平正义,以实现可持续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最新-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精品
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自1679年世界上第一个政党建立至今,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
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均实行政党政治。
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利益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类政党空前活跃。
一些政党不仅在本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产生着很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已经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
一、世界政党格局处于大变动之中两极格局解体之初,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在原苏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出现多党制浪潮,世界新增大小政党上千个,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新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绿党等。
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或是带有很强宗教色彩的政党。
在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和原苏东地区转型国家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政党力量和影响受到削弱,有的陷于分裂,有的走向瓦解。
总的说来,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当时多呈散乱无序状态。
各政党力量消长起伏不定,政党之间的关系纷乱迷离,党派斗争显得极为尖锐、复杂和激烈,有时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冲突。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
近10年来,经过社会政治斗争的无情洗礼和持续不断的分化组合,原苏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政党消失在大浪淘沙般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
不少名噪一时的政党领袖,成了历史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
但也有一些政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本国政治中的重要因素。
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逐渐稳定,政党政治走向有序化。
街头政治转变为议会斗争,议会民主成为政党角逐政权的主要手段。
社会的和睦与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和争取更多的选民支持成为各政党关注的主要问题。
到新世纪初,许多国家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的政党体制和政党政治新格局。
世界政党政治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混乱无序逐步转向相对平稳的渐进发展状态。
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怎么写
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怎么写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的急剧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国政治思想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政治思想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政治思想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以及社会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政治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近年来对个人权利和社会正义的关注上有所增加。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等国,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思想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
此外,一些新兴思想,如环保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其次,未来政治思想发展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愈加快速,政治观点也更容易扩散。
这意味着,政治思想将更容易受到外来影响,思想碎片化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差距和文化冲突也可能导致政治思想的分化和对立。
这意味着,政治思想的发展将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对话和合作。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未来政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首先,相对于过去,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人们将对政治决策和政府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推动政治思想朝着更加务实和民生导向发展。
其次,政治思想可能更加强调全球视野和合作。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和移民等,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能力范围,因此,政治思想的发展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机制的建立。
最后,政治思想可能更加注重价值观的转变和调整。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可能被重新解读,而新的价值观也可能在政治思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应对未来政治思想发展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和学术界应该加强研究和思考,促进政治思想的创新和进步。
未来国际政治的走向与趋势
未来国际政治的走向与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
未来国际政治的走向和趋势将直接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与安全格局的重新塑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未来国际政治的走向与趋势进行探讨。
I. 消失的美国领导地位美国是二战后的世界霸主,其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期间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环球化和新技术的支持下,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也逐渐上升,并慢慢削弱了美国的领导地位。
当前,特朗普主义政策也加速了美国在国际政治方面的边缘化,导致其在多场危机中的失利,包括全球疫情、气候变化和人权议题等。
II. 区域性政治冲突的增加在当前全球政治环境中,地缘政治冲突有望增加。
在一些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如中东、南亚、东南亚、朝鲜半岛等,都存在牵涉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冲突。
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一些地区的冲突有所缓和,但未来的局势变化和美国领导力下降可能会导致其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III. 全球重心的转移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重心也在逐渐从西方转向东方。
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增长速度迅猛,已成为世界的经济引擎,这一现象的结果是英美求学指数持续下降,入读中国沪杭高校热潮涌现。
此外,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如非洲和拉美,将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IV. 环球化的边缘化近年来,全球化政策趋势已经退潮。
这一趋势是在全球经济衰退和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加剧的。
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始终是经济、交流以及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下,环球化得到了很多质疑。
V. 技术的发展将重塑全球政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政治、社会形态也将不断发生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将改变我们的政治、经济、以及总体的生活方式。
VI. 跨国机构的崛起在全球政治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跨国机构崛起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国民党的选举也是中国的选举
国民党的选举也是中国的选举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对这次选举的关注,这次选举给中国政党政治将要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冲击和马英九的当选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的影响都表明这次只有50多万人参加的选举是一次跟中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选举。
马英九要把国民党改造成“正派、清廉、改革、有竞争力的政党”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奋斗的目标。
马英九对民主的执着追求,甚至把民主制度的建立作为与大陆谈判统一的主要条件之一,也许会加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化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马英九当选后马上就表明他不排除到中国大陆访问的可能也让我们心里热热的。
当选了要回一次娘家,去湖南老家看看,到北京和其他地方走走,让大陆的领导人和百姓再见识一下台湾的第四代领袖。
谁能说国民党主席的选举不是一次中国的选举?国民党是目前中国海内外众多政党中功绩最大、生命最长、最敢于改革也最贴近自己的选民的政党。
这个成立于1895年的政党先带领支持者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共和国;继而与盟军和共产党一起抗击了日本残酷的侵略,保全了中国的领土;后因腐败和丧失人民的支持而偏安一隅,试图以三民主义和西方的军事支持重返大陆;在终于不能卷土重来之后刻意改革,逐渐从一个封闭、武断和隐秘的党变成了一个公开、民主和透明的党;其间还经过李登辉的“叛党”、宋楚瑜的出走及2000年和2004年两次大选失败,一个眼看着可能烟消云散的政党又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
这样一个政党的选举自然是举国瞩目的大事,况且这还是中华民族有了政治和统治以来第一次政党领袖的直选,其意义无论怎么说都不会夸大。
首先,两岸三地都极度关注这次选举,台湾的媒体自不必说;三月十二日王金平宣布参加党主席竞选,台湾的网络、电视和纸介媒体几乎是铺天盖地地追踪国民党两名候选人的一举一动。
港澳的媒体也是全天候全角度地报道和分析选举的风吹草动。
大陆媒体也一反常态地关注国民党的选举,并一改以前只要谈及民主和选举就极尽嘲讽和挖苦的口吻,客观而心平气和地报道马王较量。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当然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够继续坚持下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这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能够继续坚持下去,而且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步深入,中国共产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会有着更为新颖、更为全面、更为丰富、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回答。
面对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会重新审视已有的结论,该继承的决不放弃,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的,坚决予以更新,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树始终根植于实践的沃土之中。
面对新的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将不会固守过时的教条,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断汲收人民群众的才智、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它的源头活水。
这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能够走在发展变化的时代前列。
同时,随着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将会更多的摆脱历史的局限,构建起更为科学有效地新机制;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的经济速度将会保持强劲的增长,经济质量将会进一步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强民富将成为真正的现实。
总之,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政治的不断完善,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将再次向人们证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届时,人们就会进一步增强对它的认同感,并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够继续巩固下去中国共产党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世界关注的问题。
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成功的走向未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
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未来10年的中国政治发展将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本文中,将探讨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的策略,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支持这些策略。
一、挑战和机遇未来10年的中国政治发展将面临很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需要加强掌握舆论的能力以对抗传媒的影响、平衡与社会的关系、维护国际形象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等。
同时,政府的合法性和民主化程度也将是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强化舆论掌控能力中国政府需要加强对媒体的掌控和管理,促进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对于社交媒体的冲击,中国政府需要提高采取应对措施的灵活性。
在加强自己的宣传同时也需要防备外部势力的渗透,因此,政府的舆论掌控能力必须更加强大和有效。
三、平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民对社会和经济的期望都有所提高。
政府需要在公正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资源,以更好地平衡与社会的关系。
此外,政府需要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尽量减少约束,如中央集权的问题,应该给予各地方的市场更多的自主权利。
四、维护国际形象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国际上维持其国际形象。
中国需要尽力减少在国际的影响力,以使得更多的国际组织和政府支持中国的外交政策。
加强与亚洲和非洲国家的联系以及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也都是重要的。
五、合理利益分配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和人口的变化,政治调整必须与之相应。
利益分配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和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合理分配财富,保持公平和规范维持市场的经济秩序。
六、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对全球治理有着巨大的责任。
中国必须加强参与全球治理,并努力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在国际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与贸易方面考虑自身利益。
此外,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环保,气候变化和人权保护等问题。
(2020年更新)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题库和答案
最新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题库及答案本人针对该科目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一、选择题1.( )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C.阶级 D.国家2.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 )体现了法治原则。
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3.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4.( )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A.布坎南 B.哈耶克C.罗尔斯 D.亨廷顿5.人们把古希腊( )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C.西塞罗 D.苏哥拉底6.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 )。
A.复决权 B.罢免权C.创制权 D.选举权7.马克思主义认为(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8. 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
A.福利改革 B.经济干预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9.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 )。
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10.民主的限度包括( )。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 )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纲要
必由之路——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纲要前言中国社会现状如何?中国的发展应该走哪条路?对这两个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界)众说纷纭,相持不下。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中国模式论”认为,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已经探索出名为“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该模式适合国情,虽然有些弊端,但加以适当改革与调整,就能确保中国走向现代化。
但是,这种观点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所谓“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本义只适于描述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轨迹,不适于分析广义的中国发展。
第二,这种观点的关键词是“适当的改革与调整”,然而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对此并无共识。
与“中国模式论”对立的“转型陷阱论”认为,当前中国陷入了“转型陷阱”:改革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阻止改革进一步推进,要求把过渡体制定型巩固,建立保障既得利益的“混合体制”。
这种观点认为,转型陷阱将使中国的经济社会畸形发展,导致各种社会问题政治矛盾不断积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已经不可持续,中国需要彻底改革,才能走出“转型陷阱”。
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冷静地指出了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但是,断言陷阱具备刚性结构,事实上把应当实证研究的问题变成了意识形态立场问题。
此外,持这种观点的论者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眼前这似乎无法走出的陷阱,其出现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30多年走出了一系列曾被认为无法走出的陷阱。
换言之,这貌似无法走出的转型陷阱的存在,正是中国将走出转型陷阱的历史根据。
我在本文中做三件事。
一是剖析困境,二是探索出路,三是勾画蓝图。
我的基本立场是,分析现实,不回避矛盾,也不割断历史;探索发展,正视现实条件制约,也不忽略主观能动性;勾画蓝图,既考虑短期的实际操作,又努力保持中长期的战略规划与远景。
一、困境当前中国面临的困境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革命不合法,改革无动力,社会无共识,官方不折腾”。
第一,革命不合法。
革命在法理上不合法,因为革命政党转变为执政党后,尽可能将原来借以夺取政权的手段和方式弱化,并将其定性为非法。
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历史源起、逻辑主线与未来展望
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历史源起㊁逻辑主线与未来展望黄小钫(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博士后ꎬ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方面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ꎬ最根本的是坚定政治发展道路自信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发展道路ꎬ它既不同于以苏东国家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也不同于以英美国家为代表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ꎬ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ꎮ[关键词]新时代ꎻ政治发展道路ꎻ起源ꎻ主线ꎻ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C913 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3-7462(2018)04-0064-06DOI:10 13977/j cnki lnxk 2018 04 012㊀㊀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课题« 四个全面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系中的基础性问题研究»(编号:GY2016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ꎬ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ꎮ究其原因ꎬ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方面ꎬ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ꎬ最根本的是坚定政治发展道路自信和政治制度自信ꎬ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ꎮ另一方面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形态外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ꎬ其内在的优越性要得到充分发挥ꎬ也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ꎮ因此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既关乎道路问题也关乎制度问题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成功实现ꎮ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发展是20世纪60年代在政治学领域逐渐兴起的一个概念ꎬ主要用于指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变迁过程ꎬ也就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ꎮ因此ꎬ政治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方式和路径ꎮ常言道: 条条道路通罗马 ꎬ同理ꎬ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也不止一条ꎬ而是有许多条ꎮ列宁曾指出: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ꎬ这是不可避免的ꎬ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ꎬ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ꎬ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ꎬ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ꎬ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ꎮ [1]644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ꎬ犹如生态的多样性或文明的多样性ꎮ例如ꎬ从早发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道路来看ꎬ就有英国渐进 妥协式 46的政治发展道路㊁法国激进 革命式的政治发展道路㊁德国保守 改良式的政治发展道路和美国激进与保守并行式的政治发展道路ꎻ就后发国家政治发展道路而言ꎬ则有拉美国家政治发展道路㊁东亚国家政治发展道路ꎬ等等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属于后发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范畴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证明ꎬ这是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㊁具有比较明显优势的政治发展道路ꎬ它不仅总结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ꎬ而且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成果ꎬ因而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ꎮ(一)从苏东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所谓苏东国家政治发展道路ꎬ实际上就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道路ꎬ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结构和功能分化不足ꎬ即党政不分㊁政企不分ꎻ二是政治制度化程度低ꎬ即政治经济权力高度集中ꎬ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ꎻ三是公民参与的质量比较低ꎬ政治权利流于形式ꎮ[2]297上述特征造成苏东国家政治体制的僵化ꎬ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ꎬ从而造成苏东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不断流失ꎮ为此ꎬ20世纪70年代后期ꎬ苏东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ꎬ但效果甚微ꎬ最终以失败而告终ꎬ造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ꎮ需要强调的是:苏东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失败ꎬ只是意味着苏东模式的失败ꎬ并不是像西方学者所声称的社会主义道路或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ꎬ这点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成就得到证明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是在总结和反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开辟形成的ꎮ邓小平曾指出ꎬ 从总的状况来说ꎬ我们国家的体制ꎬ包括机构体制等ꎬ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ꎬ是一种落后的东西 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 [3]77ꎬ并且特别要求 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ꎬ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4]261ꎮ可见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既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ꎬ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ꎮ习近平指出: 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ꎬ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项历史性课题ꎮ为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ꎬ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ꎮ 辛亥革命之前ꎬ太平天国运动㊁洋务运动㊁戊戌变法㊁义和团运动㊁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ꎮ辛亥革命之后ꎬ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㊁帝制复辟㊁议会制㊁多党制㊁总统制等各种形式ꎬ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ꎬ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ꎮ [5]2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ꎬ我们才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㊁国家富强的政治发展道路ꎬ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提供了保障ꎮ因此ꎬ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㊁理论逻辑㊁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ꎬ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结果ꎮ [6]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ꎬ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如何有效治理国家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发展历程ꎮ(二)从 历史终结论 到西方民主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ꎬ随着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ꎬ一些西方学者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发展前景的乐观情绪ꎬ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福山的 历史终结论 ꎮ在福山看来ꎬ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制度已经超越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矛盾ꎬ它们可能将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或者说人类最后一种政治统治形式ꎮ[7]但是ꎬ近十年以来ꎬ随着新兴民主国家以及西方老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陷入困境ꎬ西方国家过去累积起来的自信逐渐下降ꎬ因而开始反思 西方民主怎么了 ?2014年ꎬ«经济学人»杂志曾刊登题为«民主出了什么问题»的封面文章ꎬ认为西方民主在全球的发展开始停滞甚至逆转ꎮ2016年ꎬ经济学人智库公布的民主指数也表明:全球民主进入了 令人焦虑 的时代ꎬ以至于把过去的十年称为民主 衰退的十年 ꎮ一方面ꎬ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陷入困境ꎮ新兴民主国家主要是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即20世纪70年代以后)初步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国家ꎮ在这些国家中ꎬ有少数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形成且得到了巩固ꎬ但大多数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则陷入了困境和停滞ꎬ如乌克兰㊁埃及等国家ꎮ其中ꎬ乌克兰自2004年发生 橙色革命 以来ꎬ频繁发生政治危机ꎬ政权十56年三变ꎬ政府要么被总统解散要么被议会废黜ꎬ致使国内政治发展长期陷入动荡之中ꎮ埃及则经由 阿拉伯之春 走上民主政治发展之路ꎬ但埃及动乱后举行的首次总统大选ꎬ获胜的却是带有浓厚伊斯兰色彩的穆斯林兄弟会组织ꎮ2013年ꎬ埃及爆发游行示威ꎬ国内政治再次陷入动荡ꎬ埃及军方以未能控制住局面为由解除了穆尔西总统职务ꎬ浇灭了阿拉伯之春催开民主之花的希望ꎮ正是因为看到新兴民主国家都陷入民主困境之中ꎬ福山修正了 历史终结论 的论断ꎬ在此基础提出了新的观点:强调一个良好的社会是由强政府㊁法治和民主问责制等三个要素构成ꎬ三者缺一不可ꎬ而且三者的顺序尤为关键ꎬ即强政府是首要的ꎬ如果尚未获得有效统治便推行政治民主化ꎬ极可能会以失败而告终ꎮ另一方面ꎬ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危机ꎮ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一度被视为民主政治的典范ꎮ但是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深陷于民主危机之中ꎬ其制度缺陷充分暴露ꎬ包括金钱政治㊁失灵政体㊁民粹主义等等ꎮ其中ꎬ尤以近年来盛行的全民公投为盛ꎬ表面上是体现了全体多数人民的意志ꎬ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政党领导人毫无担当ꎬ只顾本党甚至个人的私人利益ꎮ例如ꎬ2016年以来ꎬ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就是否脱欧举行全面公投ꎬ结果支持脱欧的意外获得多数ꎬ导致英国和欧盟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ꎻ意大利总理伦齐则因为修宪公投失败而引咎辞职ꎻ西班牙则因加泰罗尼亚自治地区的公投独立而陷入动荡ꎮ西方发达国家爆发的民主危机ꎬ不仅是金融危机的后果ꎬ更主要的是因为民主制度自身固有的弊端ꎮ同 西方之乱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维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ꎬ打破了西方民主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垄断ꎬ为一些后发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ꎮ源于此ꎬ习近平说: 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 的破产ꎬ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ꎮ [8]7二、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主线与特征2012年12月ꎬ习近平在首都各级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㊁人民当家作主㊁依法治国有机统一ꎬ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㊁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ꎬ扩大社会主义民主ꎬ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ꎮ [8]4因此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线是坚持党的领导㊁人民当家作主㊁依法治国有机统一ꎬ这被认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精髓ꎮ 从根本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其他类型的政治发展道路区别了开来 [9]ꎮ首先ꎬ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ꎮ如果没有党的领导ꎬ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ꎮ习近平指出: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ꎮ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ꎬ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ꎬ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ꎮ [8]2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ꎮ坚持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ꎬ而是具体的ꎬ不仅要贯穿政治运行过程的始终ꎬ还要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ꎬ包括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政治㊁组织和思想领导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以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ꎮ其次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特征ꎮ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所在ꎮ坚持人民当家作主ꎬ同样不是抽象的ꎬ而是具体的ꎬ要贯彻和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ꎮ概括而言ꎬ就是 必须具体地㊁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ꎬ具体地㊁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㊁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ꎬ具体地㊁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8]64ꎮ因此ꎬ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ꎬ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㊁保障人民权益㊁激发人民创造活力ꎬ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6]36ꎮ为此ꎬ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ꎬ为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构筑一套严密的制度体系ꎮ 66最后ꎬ坚持依法治国是内在要求ꎮ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ꎬ可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沿着法治的轨道上前进ꎮ2014年ꎬ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ꎬ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ꎬ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ꎬ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日益完善ꎮ2017年ꎬ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作出了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的重大决策部署ꎬ而且进一步要求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ꎬ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ꎬ维护宪法权威 [6]36ꎬ这些重要举措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ꎮ正是循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ꎬ有力地回应和驳斥了那种认为中国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政治发展的论调ꎮ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ꎬ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辟及其优势是分不开的ꎮ2010年ꎬ«人民论坛»杂志曾专门就 如何看待中国的政治优势 进行问卷调查ꎬ结果显示ꎬ8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ꎬ其中ꎬ干部最认同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ꎬ占34 55%ꎬ普通群众最认同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ꎬ占23 4%ꎮ[10]限于篇幅ꎬ本文仅讨论干部和群众最认同的两个优势: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ꎮ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ꎮ邓小平曾指出: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ꎬ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ꎬ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㊁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ꎬ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ꎬ是不可能设想的ꎬ那就只会四分五裂ꎬ一事无成ꎮ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ꎮ [4]341-342政治发展是牵一而动全身的领域ꎬ牵涉到千千万万人的利益ꎬ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有效的领导ꎬ保证政治发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ꎮ正如江泽民所言: 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ꎬ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人的利益ꎬ要分步骤㊁有领导㊁有秩序地进行ꎮ [11]3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新生事务ꎬ在这样一个大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ꎬ更是前人包括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所没有经历过的ꎮ稍有不慎ꎬ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将会旦夕湮灭ꎮ然而ꎬ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得以稳步推进ꎬ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亦得到有效保证ꎮ2 集中力量办大事ꎮ建国初期ꎬ我国仍处在极端落后的发展状态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困难重重ꎬ面临人才的缺失㊁资源的匮乏㊁资金的短缺等问题ꎬ难以兼顾每个领域和行业ꎬ只能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ꎬ并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ꎬ如 两弹一星 的成就便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法宝获得的ꎮ邓小平曾指出: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ꎬ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ꎬ集中力量ꎬ保证重点ꎮ 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ꎬ什么困难的事都能搞成ꎮ [4]16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作用ꎬ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后也仍然管用ꎬ为有效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㊁2003年 非典 疫情㊁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等重大灾难和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了五千多万ꎬ年均减少1300万ꎬ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ꎬ也是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分不开的ꎮ三、坚定走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和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稳步向前推进ꎬ在理论认识和制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ꎬ如确立了习近平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㊁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㊁厘清了对政治发展道路的诸多模糊认识㊁开展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试点ꎬ等等ꎮ用一句话概括ꎬ就是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6]4ꎮ显然ꎬ近76五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ꎬ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ꎮ在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ꎬ我们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ꎬ这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ꎮ1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ꎮ政治发展道路事关国家前途㊁民族命运ꎬ走对了路ꎬ整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ꎻ走错了路ꎬ整个国家和民族则陷入动荡ꎮ习近平曾深刻地指出: 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㊁管全局㊁管长远的作用ꎮ古今中外ꎬ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㊁国家分裂㊁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ꎬ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㊁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ꎮ [8]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ꎬ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ꎬ这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ꎮ因此ꎬ习近平强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ꎮ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㊁把握不牢ꎬ走偏了方向ꎬ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ꎬ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ꎮ [12]165正确的政治方向ꎬ就是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ꎬ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13]15ꎮ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ꎬ才能发展更加广泛㊁更加充分㊁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ꎬ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ꎮ2 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ꎬ遵循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相适应㊁与社会发展阶段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相协调的客观规律ꎮ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ꎬ而是长期艰辛探索和实践的产物ꎬ它不仅要受到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影响ꎬ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民素质相联系ꎮ因此ꎬ 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ꎬ 要坚持从国情出发㊁从实际出发ꎬ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ꎬ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㊁积累的政治经验㊁形成的政治原则ꎬ还要把握现实要求㊁着眼解决现实问题ꎬ不能隔断历史ꎬ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 飞来峰 ꎮ [5]15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ꎬ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ꎬ抑或法国还是德国ꎬ虽然它们所形成的政治制度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ꎬ但实际上存在巨大的差异ꎮ而造成差异的原因ꎬ主要源于每个国家的自然环境㊁历史传统㊁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ꎮ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ꎬ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传统和现实国情ꎬ注定了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政治发展道路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11ꎬ但是ꎬ这并 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ꎬ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ꎬ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6]12ꎮ因此ꎬ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既要考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ꎬ还要紧紧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ꎮ3 必须深刻认识到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㊁差异性㊁长期性和阶段性等特征ꎮ一方面ꎬ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政治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ꎮ众所周知ꎬ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ꎬ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ꎮ历史条件的多样性ꎬ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ꎮ [14]699正是因为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ꎬ不同国家能够相互借鉴ꎬ取长补短ꎬ增强走自己道路的信心和决心ꎬ即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ꎬ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ꎬ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ꎮ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㊁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ꎬ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ꎮ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ꎬ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ꎬ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15]523-524ꎮ另一方面ꎬ长期性和阶段性是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ꎮ回顾西方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发展历程可知ꎬ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ꎬ期间有前进也有倒退ꎬ不能指望用很短的时间就形成ꎮ因此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开辟到现在的确立ꎬ仅仅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ꎬ 86其制度形态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ꎬ这是正常的现象ꎮ但是ꎬ不能因为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ꎬ就对走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产生动摇进而质疑ꎬ因为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是不一样ꎮ4 必须排除 左 和右两种思潮干扰ꎬ既不走 老路 ꎬ也不走 邪路 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自开辟以来ꎬ就面临着 左 右两种思潮的干扰ꎮ其中ꎬ 左 的表现就是要求走回头路或者说 老路 即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道路ꎮ1987年ꎬ邓小平曾指出: 我们既有 左 的干扰ꎬ也有右的干扰ꎬ但最大的危险还是 左 ꎮ习惯了ꎬ人们的思想不容易改变ꎮ [4]229而后ꎬ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再次重申: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ꎬ 左 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ꎮ中国要警惕右ꎬ但主要是防止 左 [4]375ꎮ 右 的表现就是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者说 邪路 ꎬ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ꎬ即 右的干扰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ꎬ全盘西化ꎬ包括照搬西方民主 [4]375ꎮ因此ꎬ对于右的思潮ꎬ同样要保持清醒的头脑ꎬ进行坚决地抵制ꎮ总而言之ꎬ不管是 左 的思潮还是右的思潮ꎬ都要敢于去批判和反对ꎬ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受错误思潮的干扰而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ꎮ四㊁结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ꎬ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ꎬ不能定于一尊ꎬ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ꎮ [6]36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我们同样要持这样一种认识ꎬ就是政治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ꎬ而是多种多样的ꎮ我们既不照搬外国的政治发展模式ꎬ也不要求其他国家照搬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ꎬ而是要寻求一条符合本国实际和国情的发展模式ꎮ只有这样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㊁越走越稳ꎮӘ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ꎬ1987.[2]俞可平.政治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0.[3]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1998.[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3.[5]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4.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7.[7]弗朗西斯 福山.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ꎬ1998.[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2017.[9]虞崇胜.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境界[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3ꎬ(2).[10]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中国的政治优势究竟在哪里[J].人民论坛ꎬ2010ꎬ(11下).[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2002.[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6. [1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2014.[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2014.[1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6.(责任编辑:温松)96。
宪政中国的路径选择
宪政中国的路径选择”--关于政治现代化的思考之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宪政取向,应当已成为执政党和绝大多数关心政治的民间人士的共识。
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给出的20年时间表,在某种意义上可解读为执政党推行宪政的中、长期计划。
不少知识界人士认为,在中国施行宪政的初期阶段,应当以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为目标,即所谓的“先法治后民主”。
较为激进的观点对此表示了异议。
笔者认为,就此进行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法治与民主虽然内涵不同,但有共生性,法治的目的,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对个人权力的保护;随着法治的建立,人民的民主权利必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正如约翰·洛克所说的那样:“宪政,或者说法治,意味着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机构的权力是有限的,并且这些限制可以通过成文的程序得到实施。
”(《政府论(下集) 第四章》)令人欣慰的是,从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到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2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都充分表明,执政党的执政思维在这一时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轨道。
开启宪政的体制背景及其所能承受的“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不容挑战,任何对这一现实构成危害的选择都不可能有生长的空间;改革只能在执政党的主导下进行。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度”。
其次,作为我国现行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样在相当的时间内不可动摇,只能在其框架内发展和完善,而不能推倒重构。
第三,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各利益阶层的政治诉求是不相同的,改革的成功只能是政治上的妥协而不是针锋相对,那些可能在根本上危及各个层面权力群体利益的改革都很难有完成的可能。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实行两院制、设立民选的监督委员会等等,都可能与上述三方面的要求相背立,无法取得进入改革通道的“许可证”。
这里再就“党政分开”谈一点看法。
“党政分开”是小平同志在上一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党政分开都是必然的选择。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
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
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
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中国政党政治的现代性与_中国梦_的实现_陈宗权
社会科学研究2016.3.中国政党政治的现代性与“中国梦”的实现陈宗权〔摘要〕民族国家确认了现代性政治的身份主体,而政党政治则是政治现代性的主要标志。
中国的政党政治发轫于国家“自我”意象的转变,并通过革命承载着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蕴含现代性的要义,中国政党政治须通过自身的现代性来实现“中国梦”的现代性。
中国国民党对西方政治现代性的仿制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暂时性终止,“中国梦”实现进程受阻。
中国共产党承继了政治现代性建设,通过革命完成了民族国家建构,通过规范政治建制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现代性。
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其主旨与“中国梦”的内涵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在未来政治建制过程中,中国政党政治需要通过国族建设增强自身的民族性,通过法治建设增强自身的公共性,从而为全面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关键词〕政党政治;中国梦;政治现代性;革命;政治建制〔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3-0047-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科学化建党与执政党形象建设研究”(13CDJ017);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重大基础理论项目)“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性研究”(JBK141113)〔作者简介〕陈宗权,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四川成都611130。
“中国梦”可以被看作是超越特定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体系的历史性概念,是中国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承载的理想价值和预设目标。
任何国家性目标始终离不开政治制度及政治行为的依托、支撑和保障,所以对“中国梦”的学术阐释又不可能脱离中国特定的政治制度语境。
“中国梦”蕴含的现代性必然要求政治制度的现代性,而基于“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这样一个普遍共识,“中国梦”生成和实现的逻辑又要求中国政党政治的现代性。
政党政治一方面是“中国梦”生成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变量,政党政治的现代性直接决定“中国梦”的实现程度。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有一句话我始终是拍相信的,几乎当成真理:只有深刻了解历史的人,方能了解现在,只有了解历史和现在的人,才能准确判断未来。
我们不妨按此思路,分析一下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先说中国政治史大的方面,大的朝代变化如夏、商、周、秦、汉、三国、晋、五代十国、南北朝、隋、唐、元、明、清、民国等,我们从中能看出什么呢?原来所谓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论等成了胡说八道,王朝的兴衰跟生产力、发展规律并无多大关系,主要看政治是否腐败。
历史不单发展,也可倒退,一场战争下来,人口锐减,耕地荒废,工商凋零,吃穿住困难,就是证明。
历史不是生产力发达、社会富足文明就战无不胜,决定胜负的是织织程度、武装程度、领导水平。
如宋、明两朝灭亡,不是亡于生产力低下,而是内亡于腐败,重商重文、轻武力、轻组织;外亡于有组织严密、武装牙齿的蒙古、八旗民族国家。
再如现代国、共两党逐鹿天下,国民党拥有的生产力和经济武器层面无不超过*,而*靠的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领导廉洁、政策得当、路线正确,领袖英明得了天下。
事实上是一心发财致富而不思看守,最终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罢了,中国正在走这条路而不知。
朝代历史有长有短,朝代有长如周八百年,有短如隋二十几年。
朝代长短未见是因为生产力、经济文化是否发达,实为政治是否腐败所致。
隋朝生产力、经济、文化远胜过周朝,然而成短命鬼,实为扬广昏庸无道所致。
国家、民族分裂、灭亡是屡见不鲜的,并非中华民族将永远如日中天、兴旺下去。
南北朝、五代十国一分裂就是几百年,蒙古族、满族一统治就是几百年,中国的被殖民化、亡国灭种危险是始终存在的。
中国政治史小的方面,就是王位的更替。
当皇帝时间有长短,政绩有优劣,喜恶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统一的,无一例外,就是谁当皇帝都要重新洗牌,重认敌我友,扬长避短。
中国历史上的新皇帝一登基,往往出一着重拳,叫大赦天下。
何谓大赦天下?说穿了主要就是解放政敌;因何要解放政敌?为的是缓和矛盾,培育新朝政治基础。
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和优势
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和优势2023年的中国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和优势2023年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均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讨论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并在这个背景下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变革,但最近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一般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 单一的、全国性的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选择了单一的、全国性的政党作为其国家治理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拥有国家权力的行使。
2. 分权制衡中国政府在实现各级政府权力分级和行政区域分级管理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国家、省、市和县的行政机构,随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职能部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形成了一个更关注地区需求的多层次治理体系。
3. 中央与地方的统筹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改革使得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而现在,中央为地方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和政策空间,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承担了更多的职责,地方政府不再只是负责地方发展的责任,而是更加重视为国家贡献力量、推动国家发展而做出贡献。
4. 团结努力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制度更加注重对团结、稳定的强调和重视,这是中国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1. 快速响应能力中国拥有一个快速响应能力优异的政治制度。
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国政府便能够采取有效和迅速的行动处理紧急事件,减少损失并防止恶劣后果。
2. 坚定的治理措施中国政府在管理大规模的国家和empire事务时,拥有坚定的治理措施,可以迅速有效地完成所需的事项,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3. 高度透明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政治制度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国家的决策和管理机构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并有公开的进入渠道。
公众也不局限于受限的媒体和政治发言人,信息公示、信息公开等方式让公众获得更多信息,减少手段不透明性和非合理寻常沟通的弊病。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建国后农村政治控制的变化对产权与民主演进的积极意义,简要总结了市场化过程中产权变革的民主含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民主化;农村;政治控制政治控制是国家运用政治力量控制社会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通过产权与民主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意识形态得以贯彻。
由于有效的产权安排可以在社会(包括个人、集团、企业等)和国家之间的交易中产生,因此,从政治控制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产权与民主演进的图景。
本文着重分析建国后国家对农村政治控制的变化及其所包含的民主含义。
1 建国后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控制建国以后,国家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政权一体化过程,国家政治权力全面地扩张到乡村社会的每一领域。
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政治控制正是在政社一体化过程中逐步加重的。
其实现形式便是国家剥夺农民私有财产权、控制农村集体经济、限制农民的选择自由,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宣传训导。
总之,农村的政治控制是一种集中的、钢性的制度控制。
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控制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第一,逐步剥夺农民的私有财产权。
国家对农民私有权的剥夺可以细化为这样几个阶段:首先,允许农户保留私有权,以获得农民对政权的政治支持。
这是对农村政治控制的基础。
具体方式是通过群众运动,强制剥夺地主的所有权,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这种方式一开始便在国家的控制之下,由国家给予合法性认可。
因此,这里不存在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自由契约,农民没有独立的谈判地位。
其次,限制农民的私有权。
国家权力加重对农民所有权的政治控制,一开始并不是立即消灭所有权,而是通过生产和购销计划政策,对农民产权的作用、收益和处置加以某种限制、管理和干预。
因而,农民在名义上仍保留了私有权。
再次,合作化运动完全消灭了农民的财产私有权。
合作化运动消灭农民私有权的过程是,农业互助组(临时性的,季节性的和长年的)联合了农民的生产活动;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初级社归并了农民的主要财产;以个人的劳动作为分配基础的高级社消灭了土地和牲畜的分红,消灭了资产的个人所有;人民公社化则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公有化。
政治行业发展趋势
政治行业发展趋势政治行业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本文对政治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些探讨。
首先,数字化和科技化将成为政治行业的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治行业也需要通过数字化和科技化手段来提高效率和优化决策。
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状况和民意进行精准分析,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规划。
同时,数字化也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线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等,增强了民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其次,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治理机制将得到推广和应用。
传统的政治模式往往是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由上至下的单向权力传递。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方面需求的增加,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未来的政治行业将倾向于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治理机制,强调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参与。
这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增加政策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政治行业将注重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政治行业的核心目标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和保障,因此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充分发挥。
政府部门将会倾向于开放和透明,通过公开信息和公共参与的方式,集思广益,征求各方意见,更好地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实施。
此外,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力量也将在政治行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全民公共参与的政治生态。
最后,政治行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
政治生态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政治行业也将积极应对环境挑战,推动合理使用资源和节能减排。
政府机构将出台更多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鼓励科技创新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将在环保领域得到加强,共同建设美丽生态环境。
因此,政治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呈现数字化和科技化、多元化和多层次治理、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等趋势。
这些趋势将为政治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福祉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政党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选择全球政治的代表性危机当代政治的“代表性断裂”蕴含着不同以往的、多重的政治危机。
首先是政党政治的危机。
政党政治成型于19世纪的欧洲,而在中国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创新。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党政治试图师法欧洲宪政框架下的多党--议会体制,但在国家分裂、帝制复辟和共和危机的背景下,革命党人和许多政治精英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发生了变化。
形成现代中国独特的政党政治有三个条件:第一,民国建立后,地方分离、武装割据与党人活动相关联,如何形成新的全国性政治,成为民国初期政治思考的一个重要脉络。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各政党纷纷加入国家的民族主义动员,成为欧洲战争的政治动力,以至战后欧洲思想界对于传统政治模式的反思达到高潮,中国政党政治的重组就发生在这个对于政党政治的反思氛围之中。
第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爆发了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体制也被一部分革命者视为超越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政治模式。
(关于布尔什维克及其政党模式的争论和思考,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展开,这里不能赘述)换句话说,占据这一革命世纪政治中心的政党体制恰是政党政治危机和失败的产物。
就其与危机中的政党体制的关系而言,这一深受俄国革命影响的新型政党体制具有“超级政党”和“超政党”的双重要素。
所谓“超级政党”是指竞争中的国共两党均不以形成议会框架下的竞争型政党政治为宗旨,而以形成霸权性政党(或称领导性政党)体制为目标。
所谓“超政党”是指两者的代表性政治并不同于议会框架下的多党或两党政治。
它们更接近于葛兰西所谓能够代表未来的“新君主”。
在不同的阶级政治的基础上,以无产阶级、工农联盟、民族解放的统一战线为政治代表性内含的共产党击败了日渐疏离于农民运动及大众政治的、以国家政治为中心的国民党。
无论是西方的多党制还是中国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党的代表性都是越来越不清楚。
就中国而言,伴随着无产阶级、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等范畴日渐模糊,政党的代表性及其政治也发生了大转变。
关于“代表性断裂”——即政治体制与社会形式的脱节——我曾在不同的场合讨论过。
在《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失》中,我集中探讨了去政治化的政治的问题;在《代表性断裂:再问“什么的平等”》中,我解释了平等危机的不同形式及其与代表性危机的关系。
在我看来,代表性断裂或上述脱节正是去政治化的后果,其重要的症候是政党国家化。
政党国家化是指政党日益服从于国家的逻辑,不但其职能而且其组织形态,逐渐地与国家机器同构,从而丧失了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和政治运动的特征。
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有联系却不尽相同的政党国家化的形态:一种形态是前改革时期的政党官僚化,另一种是在市场化过程伴随政府公司化的趋势而产生的政党与资本的联姻。
就政党而言,“代表性断裂”集中表现为政党一方面超越先前的阶级范畴,宣称其普遍代表性,另一方面却与大众、尤其是处于底层的大众更加疏远。
我们可以找到对于工人和农民的保护性政策,却难以发现工人与农民的政治与政党政治之间的有机关联。
政治体制与社会形式的脱节不仅发生在社会主义或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也发生在欧美及以欧美议会政党体制为框架的政治制度之中;中国的政党与其阶级基础的关系日渐模糊,西方政党的左右区分也同样如此。
当代政党代表性断裂的深度让人觉得19~20世纪意义上的政党政治不复存在或只是局部地存在,正在或已经转化为国党政治,即成为国家权力的结构。
在当代政党政治中,已经很难发现19世纪或20世纪上半叶的那种目标清晰的政治运动。
政党规模的扩大和政党对于国家权力的垄断常被诠释为政党的扩张,但如果认真追问到底是政党控制国家,还是国家的逻辑支配了政党,答案很可能是后者。
政党和国家的边界越来越不清楚,二者之间趋于同构的结果恰恰是政治代表性的丧失,其结果是政治领域的权力关系不但不能有助于平衡、降低社会--经济领域的不平等,反而为不平等创造了制度条件。
在代表性断裂的条件下,政客们的修辞多半沦为博取权力的表演,技术官僚的位置势必大规模上升。
在西方的多党或两党制模式下,政党起到的作用基本上是以选举为中轴而展开的四年或五年一次的社会动员,它更像是更换领导人的国家机器。
中国的超级政党原本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维系这个政治性的是严密的组织、清晰的价值方向以及通过理论与政治实践之间的有力互动而展开的大众性运动。
但在今天的政党模式下,党的组织形同行政组织,政党成为管理机器的一部分,其动员和监督的职能日益与国家机制同构,官僚体制的特点越来越清楚,政治性却越来越减弱或不清晰。
政党政治的代表性危机并不仅仅是执政党的危机,也包括非执政党的危机。
在中国,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模糊。
与上述过程相互呼应的,是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机制(在西方是议会,在中国是两会)越来越缺乏代表性。
在议会民主制下,议会的议席常常是以政党为中心的。
议会到底是国家的一部分还是包含了某种公共领域的体制化,在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但伴随政党国家化的过程,议会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日渐疏离。
我在印度访问时,发现草根性的社会运动具有较强的活力,但由于议会权力为政党垄断,即便是富于活力的运动仍然难以在公共政策领域发挥相应的作用。
相对而言,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代表比例制,从理论上看,距离政党中心的议会体制更远一点,但这一制度的实际运行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的支撑,一旦这一政治衰落或转型,不但人民代表的产生过程,而且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都会产生名实不符的局面。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人们对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比例提出许多批评,例如工人和农民的比例太低;他们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声音与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的贡献不成比例。
代表性机制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同构性正是代表性政治发生危机的症候。
典型的公共领域如媒体同样产生了公共性危机。
媒体的大规模扩张伴随着公共空间的萎缩,其表现是媒体产业的自由替代了公民言论自由,媒体与资本、权力之间的关系不仅空前紧密,而且试图取代原先由政党等政治组织承担的角色。
在意大利,贝卢斯科尼的媒体集团所传播的价值观甚至可以使这个犯罪嫌疑人在票选政治中一再当选。
与其说媒体——尤其是大规模的媒体性集团(不论是私有还是国有)——是公民言论和公共意见的自由载体,毋宁说是以公共形式出现的利益网络。
媒体势力渗透政治领域和其他公共领域的过程不能被理解为民主化,而只能被理解为对于这些领域的殖民。
在表象上,我们可以说媒体为政治控制,而实际上政治领域也日益被媒体殖民,政治人物哗众取宠,其语言日益地遵循媒体的逻辑已经不是偶发的现象。
1990年代以降,中国媒体的产业化和集团化是政党为适应市场化而制定的新的政治经济战略的结果,但伴随着政党国家化、政府公司化以及媒体政党化的多重发展,媒体与政党的关系正在发展为两种相互纠缠的利益之间的博弈。
这些博弈不是诉诸民主、自由,就是诉诸稳定、法治或大局等名目,但其内核与其说是公共意见与国家的对抗,毋宁说是两种假借公共需求而产生的纠缠与对抗。
换句话说,这是当代权力重组中的对抗,对抗的双方存在利益的区分,但其政治话语近于一致。
在当代中国,新闻检查制度带来的问题由来已久,公共言论领域亟待真正的变革,但按照现在的格局,这一变革只是假借新闻自由的名目而产生的权力斗争。
在今天,压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媒体权力也常常是压抑性的机制之一。
在这场斗争中,呼之欲出的是政党化的媒体与滋生这一媒体权力的传统政党之间的政治竞争,如果说前者比后者更具有政治的能量和特点,那么后者就更像是一个丧失了意识形态功能的、左支右绌的权力机器,但两者实际上是连体的,它们用相互间的博弈取代和遮盖了公民言论自由和政治辩论的问题。
第三是法律的危机。
在去政治化的条件下,法律程序常常被利益关系所操控。
这一操控不仅体现在一般程序上,而且渗透在法律形成的过程中。
重新讨论法律与政治的关系,不仅是一般地宣称程序主义的观点,成为如今法律变革不可能绕过的问题。
以上三个领域的问题构成了今天的政治变革的实质内容。
由此,我在这里提出这样的问题:伴随政党政治蜕变为国党政治,有没有可能出现“后政党的政治”?在现代政党大规模存在的状况下,我们讨论的“后政党政治”并不是政党已经消失状态下的政治,而是说政党的存在状态已经具有“后政党”的特点。
19世纪的政党是建立在政治运动的基础上的。
“后政党”是指:政党在今天尽管仍然是政治的主要演员,但事实上已经丧失了19世纪政党的代表性,丧失了政党本来的逻辑。
而与这一新的发展相伴随的,却是政治形式上的稳定性,即主要政治制度依然建立在政党政治的代表性原理之上,但也正由于此,代表性断裂成为政治危机的主要症候。
“后政党政治”直接面对的是如何或在何种意义上重建代表性的问题。
在中国20世纪的政治实践与政党政治中,“后政党政治”的要素已经是活跃的存在,但当时主要是以“超级政党”的形式存在;而如今的“政党政治”虽然从“超级政党”的实践演变而来,却也是“超级政党”蜕变为国党体制条件下的产物。
寻找克服“代表性断裂”的方式,一是探索在什么意义上重构代表性,二是探索“后政党政治”的新路径。
在今天,“重构代表性”不可能通过重复过去的口号和实践就可以轻松达成。
我们需要弄清楚到底代表性的政治出了什么问题,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政治体制是如何脱节的。
在这个视野下,探讨“后政党政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的代表性政治原理,二是探讨“后政党政治”的条件和可能性。
重构20世纪中国的代表性政治原理首先是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的代表性政治原理。
代表性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代表制问题,是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
在19世纪和20世纪,政党、阶级等范畴及其在国家政治框架中的呈现,构成了代表性政治的具体内容。
在君主制衰落后,代表性政治涉及的是民主问题。
中国的代表性政治与西方以议会多党制、普选制为中心的代表性政治有不同的政治原理,这个前提在今天是最容易被漠视和不理解的。
在此,我们要厘清民主形式的问题——西方的普选制民主不是民主的唯一形式,民主也不只是抽象的形式,民主必须以政治动力为前提,政治动力一旦不复存在,任何一种民主形式都无法进行下去。
要理解中国代表性政治的原理,其实可以从《宪法》直接入手。
研究宪政的学者很少引述中国的宪法来论证宪政的意义。
《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两条说明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代表性政治原理。
这一原理由许多基本政治范畴组成。
只是,这些政治范畴不能简单化约为普通常识,既不能以简单的先验原则加以证明,也不能还原为一般的实证性事实。
它们是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政治实践中产生的。
比如,什么是“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人阶级非常弱小,从成员构成上看,中国革命主要是农民革命,工人阶级又何以成为领导阶级呢——在实证的意义上,连作为它的对立面的资产阶级是否构成一个阶级也存在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