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挪威的森林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素
挪威的森林——精选推荐
《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精神分析摘要: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其中主人公们对自我的失控,对本能的追求而产生的种种怪异的性格以及难以理解的行为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点。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中人物的种种表现。
关键字:本我超我本能恋父情结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忙于追求各种物质欲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大,人的精神危机随之来临。
迷茫、焦躁、孤独成为了新一代青年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挪威的森林》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挪威的森林》是以第一人称记录主人公渡边同直子间的爱情往事的,随即展开其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
直子原是他渡边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莫名的自杀了。
之后的不期而遇,让渡边和直子开始交往。
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
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跨越了普通朋友的界限,但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
几个月后直子来信告知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
从此,开始了两人分处两地的爱情。
身处学校的渡边,因为一次偶然相遇,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
活泼开朗、充满幻想的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让渡边陷入了深爱两人的内心煎熬。
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
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
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作为日本知名作家的倾心之作,《挪威的森林》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真的问人们喜爱其中的什么,很多人还是答不上来的。
或许是由于这支由甲壳虫乐队演奏的能够让人莫名其妙的心醉的乐曲名字,而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喜爱吧。
但是,能够洞悉这部作品的人们都觉得,“死亡”是这本书自始而终萦绕的主题。
也是因为这样主题,让这部书充满着魅力。
对于死亡,似乎不仅仅是村上春树一个人怀有的特殊感情,整个日本都有这样的情感倾向。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在赞美死亡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量地描写了死亡现象。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以解决人类心理问题为目的的治疗方式,它的理论和方法既包括了人类心理的本质性和发展,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这个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病成为了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意识的分析中的,他对于心理治疗是一种探索性的方法,不仅覆盖了人类生命的整个期间,也涵盖了多个层次和阶段。
他的精神分析方法的核心是解决心理障碍,通过沟通和自我探索来激发患者的潜能,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无意识,这个无意识又被称为“冰山”,人类只有察觉到这个“冰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无法自主地控制思想和情感,只有通过理智来感知和掌握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类的欲望很重要。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性欲望。
这种欲望遵循着特定的规则,有时候人类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的起因在于这些难以控制的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有固定的程序,治疗师和被治疗者通过一定的对话方式来解决患者的问题。
在谈话的过程中,治疗师会通过询问和分析来发掘患者的无意识,领悟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的起因,以此进行改善和治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在心理治疗领域起了很大作用,他的这种精神分析法具有一些优点。
首先,它鼓励患者去研究人类心理和心理问题的本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其次,弗洛伊德的方法能够揭露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疏导患者的心理困惑,使患者轻松达到心理健康的境界。
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这种方法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自行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对一些人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
其次,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在弗洛伊德发表其理论时,大多数人对其不理解。
因此,它的宣传和普及要受到限制。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第一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12级新闻班饶斌 12260406很早之前就听身边的老师同学提起过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也有些了解。
第一次知道弗洛伊德,是因为一个老师上课提起过的性心理的发展。
在这个观点里面,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了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欲期、潜伏期、青春期。
这5个阶段对应了人从生下来到青春期的生成过程。
这种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内容繁复,理论庞杂。
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我对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的看法。
在性心理发展中,我认为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的阐述是很不符合实际的。
他因自己对其母亲特殊的情感以及一个神话而主观地写了俄狄浦斯情结,我认为该理论有无稽之谈之嫌。
我认为“恋亲情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婴儿在社会性发展中与父母给予的爱和家庭的氛围,而并不是因为性器欲期到来对异亲的一种害怕与嫉妒,对同亲的一种占有。
人的发展是贯穿于一生的。
它不仅受生理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在这里弗洛伊德太偏重于生理方面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不太符合实际。
弗洛伊德说道,“情结”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固结,是一种心理损伤。
而我看来,“恋母情结”并不一定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被固结。
我觉得这种“情结”是一种家庭氛围偏重一方,或父或母,亦或是父母给予不平衡而造成的。
人从出生开始就会产生欲望,而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每一阶段的性活动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这一点,我倒认为说得很在理。
而且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发现,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是存在的。
弗洛伊德声明,他注重性欲只是因为这一问题为许多人所忽视,而他的精神分析主要是为了“研究人家所忽略的事件”。
从性心理发展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弗洛伊德确实太过注重性欲,而忽视了一些其他存在且还有更深研究价值的方向。
弗洛伊德的人类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类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的人类精神分析
人是受无意识(潜意识)支配的
人是受性冲动支配的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心理活动极为复杂的人,这个人既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同时又沉溺于虚无缥缈的幻想境界,一方面具有理性思维,一方面却受到天生欲求的支配,人不仅要满足自己的本能须要,还要接受社会生活的约束,人会时而自私膨胀,时而慷慨仁慈,时而心满意足,时而悲观绝望,但无疑的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人.人类心理活动如同一个系统,它是由表面意识,中间意识和深层意识构成的,而潜意识占有主导地位.
如果我们把潜意识带到表面意识,就可以看清以前的心理创伤,从而释放心理障碍,使身心恢复健康.
挖掘潜意识
1.自由联想法:让被治疗者随心所欲的通过回忆和联想,对自己的过去生活做一个生命的回顾,可以从漫无节制的谈话中找出潜意识里的障碍.
2.梦的分析:梦是我们看清潜意识的一个窗口,通过对梦的分析,那些被抑压的欲望会以各种包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抑压的欲望总是在背后影响及左右每个人的行为.。
《挪威的森林》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挪威的森林》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作者:周倩李光贞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36期村上春树(1949年-)是日本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79年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吟》登上文坛,30多年的创作中,先后完成了《寻羊冒险记》(1982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985年)《挪威的森林》(1987年)、《奇鸟行状录》(1994年-1995年)、《斯普特尼克恋人》(1999年)、《海边的卡夫卡》(2002年)、《1Q84》(2009)、《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2013年)等主要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在世界范围内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被美国、英国、德国、中国、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
就像日本评论家沼野充义指出的那样:“现在,与其说村上春树是日本作家,不如称其为世界作家更为妥当。
”[1]《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也是迄今最为畅销的一部作品,自1978年出版以来发行突破1000万册(2009年统计),确立了村上春树畅销作家的地位。
诺贝尔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不无羡慕地幽默道:“他一个人卖的书比我们日本所有的作家卖的还要多。
”1989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以来,在中国大陆至今畅销不衰。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在他的散文集《世纪末的反思》中,把《挪威的森林》列为了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
这部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娴静典雅而又忧郁的直子、自闭的木月、孤独迷惘的渡边、桀骜不驯的永泽、高贵令人怜爱的初美、外表坚强内心孤独脆弱的绿子等这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人印象深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找寻到自己的身影,产生心灵的共鸣。
中国大陆《挪威的森林》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物形象研究邹洁、王顺辉(2013)《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一场博弈——对〈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本能理论生与死的二元对立即“生本能”与“死本能”分析直子、木月、绿子的性格及直子、木月选择自杀的原因。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论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他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是无意识,性欲的内驱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
同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并提出了文艺创作与白日梦相类似的观点。
在里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弗洛伊德衍生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并用它来分析文学作品和作者。
这些理论和观点源自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是对生命个体高度尊重的基础上的尝试性探究。
弗洛伊德的观点被精神分析学派的其他理论家拉康、霍兰德等批判、继承,并分别创立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和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
他们注重人的社会性,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等,使精神分析学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对20世纪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西方作家和文学流派在文学创作和评论实践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带上了精神分析学色调,作品纷纷深入到人物隐蔽的性心理和无意识系统,强调入的本能欲望,突出灵与肉的冲突,描写变态性欲,揭露人性的丑恶,使作品对人物的心灵挖掘更深一层,这在客观上促使了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理解和关注。
弗洛伊德的分析建立在极有限的史料上,史料的不足和不准确是其分析站不住脚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且,精神分析的具体操作——分析者与被分析者的谈话,以及从这种谈话中发展出来的自由联想技术不能直接用于处理史料。
弗洛伊德只能从他的理论模式出发,用零星的材料去套这一模式,求证其理论。
有关材料不足时,又按其理论来臆断“史实”。
这无疑是违背史学原则的。
再者他的幼儿性欲论过分夸大了性的作用,过分强调了个人生理和家庭因素,把人的一切思想、行为特征都归因于幼年经历,完全无视人成长、生活的文化、社会背景、自然条件及其变化。
然而,尽管谬误不少,弗洛伊德的《列奥那多》还是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重视。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学号:20075024035文艺心理学论文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年级姓名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指导教师职称2011 年 5月20日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一、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一) 潜意识论弗洛伊德早期通过对精神病人的分析, 发现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现象。
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下意识 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包括个人此刻意识到的, 以及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忆起的可复现的部分。
前意识, 是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精神, 是后天形成的。
如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买东西, 但是他不会挑错东西, 这时买东西是由前意识支配的。
下意识, 又称潜意识, 是深藏在意识下面不为人所知觉不会通过回忆记忆起来的精神内容,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下意识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见容的, 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
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 通常被压抑隐藏着, 只有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二) 泛性论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 泛性论即是用性欲来说明心理病因或动因。
但弗洛伊德对性的解释是广义的。
通常人们一般把性和生殖联系在一起, 而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固然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性还有其它表现形式, 他用性来解释人的各种行为, 他认为所谓的儿童“性”生活, 既包括两性关系, 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 像幼儿的求人爱抚、喜欢偎傍人和母亲的抚摸甚至文艺创作等举止心态都可视为性欲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有些正常人, 尤其是天赋甚高的人, 会在高尚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幼年那种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而且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都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梦的解释;(二)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
《梦的解释》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它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形成,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意识心理,将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大部分,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起支配作用,与此相应的人格结构就是“本我(伊特)”、“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文学批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判方法——精神分析评论方法。
这是一种深层的批评方法,他力求通过对文学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作家、读者和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整个文学活动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根据心理分析的说明,“潜意识”与“性爱”几乎是同义词,性心理分析的中心地位,同样在精神分析的文学评论中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基本的特点,当精神分析评论以性爱为研究的中心时,确实是接触到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
但是,其出发点和观点却有很大的失误。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一、创作动力的探索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支配和决定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动力,是决定性因素,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说。
这种学说把性的本能看成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动力,因此,被称为泛性主义心理学说。
在这个基础上,文学的心理分析评论方法也把无意识视为创作的唯一动力,认为一切创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意识的性冲动,弗氏称被压抑的性本能为“里比多”,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使里比多压抑转移到作品中去。
在讨论梦的象征时,他将凡是在梦中出现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雨伞、匕首等,视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箱子、橱子、炉子、各种容器等,则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明显地表露出他所具有的泛性论观点。
对于任何文学的形象和内容,他们都当成性的象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些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把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常见的畜牧场看作是母亲的象征,马匹则是生殖器崇拜的象征。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述文学创伤理论的历史发展、现状呈现以及对其进行的深入反思。
创伤理论,作为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自其诞生以来,便在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类心理创伤的呈现与处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该理论的历史回溯,我们可以理解其如何从心理学领域逐渐渗透到文学研究领域,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与丰富。
对文学创伤理论现状的梳理,将展示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以及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文学创伤理论进行反思,探讨其理论局限性,以期推动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历史回顾:文学创伤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文学创伤理论并非一蹴而就,其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悲剧作家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等就在作品中描绘了战争、命运等带来的创伤体验,这些作品通过人物的苦难和挣扎,反映出作者对创伤的深刻思考。
然而,这些思考并未形成系统的文学创伤理论。
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创伤理论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战争、灾难和社会变革频发,人们开始广泛关注创伤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创伤研究提供了心理学基础,他认为创伤源于个体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源于过去的痛苦经历。
在此基础上,文学领域开始探讨创伤对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文学创伤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方面,文学批评家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创伤主题和形象,分析它们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体心理;另一方面,创伤理论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这一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学创伤理论家如安妮·怀特海德、多米尼克·拉卡普拉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为文学创伤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观文学创伤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关注到有意识研究、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研究的过程。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形象【摘要】:村上春树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日本作家之一,其作品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其中尤以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为甚,一度出现了“村上春树热”和“《挪威的森林》现象”。
书中讲述了二战过后,日本青年男女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和爱恋。
作者以哀婉的笔调使孤独缓缓流过读者的心田,而那些关于爱情和死亡的故事,那些让我们为之哭泣为之感伤的男女主人公也亦深亦浅的踏在我们心上。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人物形象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1979年他以处女座《且听风吟》荣获日本群像最佳新人奖,从此他便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问世,顿时激情日本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广泛阅读热情,也就是所谓的“村上现象”。
村上春树一生写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创作以贴近生活,富于想象以及对虚无感的一种诠释而闻名。
他的作品有很多我都读过,但是至今为止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后来又被演绎成了电影,可见这部作品对人的影响力有多么的强大,下面我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谈谈我眼中这部书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问题。
一:直子直子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一号,她与她的爱人木月都是患有自闭症的人,从医学的角度讲他们患有了精神疾病。
直子的一生最爱的人是木月,最好的朋友是渡边。
在她成长的阶段里只有这两个人在她的生命里走过,从小直子和木月就是一对亲密无间的玩伴,他们很自然的一起上学,很自然的一起回家,也很自然的会成为男女朋友。
他们已经习惯了有对方的生活,或者说他们都是依附于对方而生存的,一方的灭亡就会使另外一方也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他们之间有着最真挚的爱情,可是木月由于想不开而自杀了,从此直子就患上了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她讨厌这个世界甚至不敢去面对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中她最爱的人已经不在了,或许她认为她也应该随着木有离开这里。
在直子进入大学以后,她不断的出现幻听,幻觉,严重时甚至连话都说不清楚。
从《挪威的森林》感受人的存在状态
从《挪威的森林》感受人的存在状态_孤立时间:2011-06-06 08:07:10 孤立作者:秩名论文导读::《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
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和诗意的语言,精心描述了一个恋爱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普通的渡边,纯粹的直子,真实、温暖的绿子等人物性格,论述了人生的孤独,无法排解的寂寞,探讨了小说中人物生与死的存在状态。
论文关键词:人物,孤立,存在,状态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番自我确认、自我定位的痛苦煎熬。
《挪威的森林》借一个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渡边之眼,扫视了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的年轻人的成长过程和与之相伴随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时深重的挫败感和无能为力感。
小说情节平平,笔调缓缓,语气淡淡,然而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股不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人们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小说是如此准确的讲述青年的生活和心态。
中间几段三人恋爱,错综却并不复杂。
但除此之外,它还融进哲理,社会观,人生体验,像火锅似的,一股脑的放进去,咕嘟咕嘟,有滋有味,淡淡的味道,却常潜入心扉。
我想它有如此魅力的原因是:春上村树描写人生轨迹时,如痴如醉的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孤立的,有不可排解的寂寞,个体的呈现,愈发觉得自己的融入,有时不仅为直子的去世而悲哀,也不光为渡边的孤独而伤怀,很多时候是因为触动了自我孤立,读村上就是读自己。
他给我们的思考是富有哲理的。
一、孤独和自我寻找(一)普通的渡边渡边曾多次自我评价:我不是有意给自己贴这么一张标签,是从内心里这么认为的,真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
的确,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出生普通工薪家庭,在普通的大学里,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与两个女孩谈了场恋爱。
但他表面的普通却正如直子引用菲茨杰拉德的话:将自己说成普通的人,是不可信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挪威的森林》之精神分析
E本 作 家村 上 春树 的 百 万 畅 销 书 《 威 的森 t 挪 林 》 1 8 年 出版 以来 一 直广 受 日本 及世 界各 国 自 97
学 者关注 , 相 关 论 著更 是 数 不 胜 数 。作 为 一 本 其
后 , 者借 小说 人物 渡边 之 口仿 佛若 有所悟 , 作 并且
的生死观 , 是 村 上 春 树 在 其 小 说《 威 的森 林 》 又 挪 里 试 图要 诠 释 的 一 个 主 题 。 众 所 周 知 , 上 是 一 村
最 后什 么也 没有 留下 , 然 地走 向 了 自杀 。 毅
个 钟情 于写死 亡 话 题 的作 家 。仅 就 在 《 威 的森 挪 林》 一部 作 品 中我们 便 可 以 看 到木 月 、 子 、 子 直 直
主 人 公 们 的 所 作 所 为 一个 合 理 的 解 释 。 关键 词 : 上 春树 ; 《 威 的森 林 》 日本 文 学 ; 精 神 分 析 村 挪 ; 中 图分 类号 : 1 . 7 1 304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2 (0 90 —0 50 10 —3 2 2 0 )40 4—4
亡” 是全 然不 够 的 , 想 究 其 根 本 , 应 该 从 各 种 若 还 角度, 特别 是从 精神 分 析 的角度 对 其追 本 溯源 。 从武 士道 精神 里 我们便 可 解读 出 日本 是一 个 对“ 死亡 ” 有着 特殊 情感 , 颇具 深 厚渊 源 的 民族 。 且
若 要解 开这 个 谜 , 该 从 小 说 的主 角 木 月 以 应 及 直子 两人 的 自杀 说 起 。其 实 , 本 书 中我们 可 从 以得到 的关 于木 月 自杀 的信 息 是 少 之 又少 , 不仅 是 读者 , 连木 月 的好 友 “ ” 就 我 及其 亲密 女 友 直子 也参 不 透个 中奥 秘 , 村 上 给读 者 唯一 的 线 索就 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一、弗洛伊德主义热的原因过去太冷了;对性的敏感;谈性色变;关注自我。
西方人本主义基于对人性、人的本能的把握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在弗洛伊德之产前,对人性避而不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缺乏对人性内容科学的认识。
弗洛伊德深入人的自然本能,特别是性欲。
因此,对人的认识迈出了一大步。
对人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革命:哥白尼革命——哥白尼之前,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革命——在达尔方之前,认为人是最高级的动物,其他动物低级得不屑一顾,达尔文通过他的学说证明人跟动物一样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仅在自然世界中如此,社会世界中也同理;弗洛伊德革命——证明人在表面上很理性、有道德,理性道德支配人的行为,而实际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本能的支配,尽管它处于潜在状态。
这样,引发了人的地位,观念上的革命。
二、弗洛伊德主义的发展阶段1、临床医学阶段:此阶段主要运用理论解决竭斯底力的问题。
竭斯底力指精神与肉体的分离,强调精神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
弗洛伊德通过对安娜的治疗,提出一个重要成果:自由联想法。
作为心理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仅充分关怀,而且保密病人的诉说。
精神上的矛盾、冲突要按照精神运动的特点、规律来解决。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精神病,有一些人没有解决好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使其加深就产生了精神病。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不要把精神病看成非常见不得人的病。
排除传统观念的束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与病人谈话引导,指出解决痛苦的方法。
在与医生良好的关系上,病人通过自由联想表述,不论多么荒谬、不合逻辑,医生从中找出心灵痛苦的根源,用有效调节来代替压抑。
医生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压抑。
2、心理学阶段所有的压抑中,性压抑最为普遍,这是由传统观念、社会因素造成的。
性压抑以多种形式来表现,只要是人,就存在性欲冲动——通过人的思想、行为表达出来,一旦社会、传统压制,在本能和压抑中产生矛盾、冲突,要么以升华途径(性冲动转移到非性欲活动领域,如学习、工作上等)来求发泄,要么以变态的行为表现出来,使遭受压抑的欲望象征性的满足。
浅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浅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前言: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我有幸观看了希区柯克导演的著名心理学电影《爱德华医生》。
看完后,结合上课学到的知识,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浏览网上的资料和翻阅相关书籍,我要在下面的文章中谈一谈我对精神分析法的理解。
为了保证论据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下文的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和书籍。
故事背景:这部电影讲述了男主角为了缓解自己因为之前当兵在心中留下的阴影和紧张,找到了著名的心理医生爱德华,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走出阴影。
正好此时的爱德华医生要去度假,所以便邀请男主一起去滑雪同时接受治疗。
可不幸的是,爱德华医生在滑雪的时候遇难。
由于男主小时候失误害死了自己的弟弟,留下了心理创伤,所以她总觉得是自己伤害了爱德华。
于是他假装爱德华医生去新的医院任职,并且与医院的彼得森医生相爱。
然而新院长揭穿了他,男主与彼得森大夫一同逃亡。
彼得森大夫始终坚信他的无辜并帮他治疗心理问题。
最终男主解开了心结,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正文:由于小时候的事让男主倍感折磨,让他的精神十分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他自己会产生防御机制,把这些不想回忆的记忆有意识进行筛选,然后藏在潜意识中。
精神防御机制使他忘记了事实,同时对线条、白色、火车轨道等赶到紧张和恐惧,因为这些刺激物使他想起了过去的创伤经历而陷入痛苦。
这一切都根源于她童年时期的犯罪情节。
防御机制似乎有自我欺骗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以伪装自我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行为、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的,是一种阻断某种心理过程而使自我免受焦虑之苦的自我保护方法。
这里体现了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的意识系统和遮蔽性记忆。
虽然有了防御机制,让患者可以“失忆”,不用回想那些不愉快,可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记忆有时则会时不时地因为周遭外界的介入浮出水面。
因此如果要真正解决患者的生理问题,就应该从梦开始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并把它挖掘出来,最终达到根治的效果。
在治疗中,患者若有机会释放那些威胁心理平衡或者造成一些心理症状的被压抑的情感,则症状可被缓解。
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
案例
36岁的刘先生10年前结婚,有一名10岁的儿子。丌过,刘先生的 婚姻幵丌并福,他不太太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今年5 月,刘先生经营的一家制塑料袋的工厂因为限塑令的影响而倒闭, 经济上的困难加剧了夫妻间的矛盾。刘先生因此多次不老婆吵架 离家出走,甚至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今年7月,刘先生拨打了干预中心的热线电话,他向咨询人员透 露,自己在15岁的时候曾经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上吊自杀。因为 母亲是为了他的事情和奶奶吵架,而且临死前把所有的存款都放 在他的书包里,刘先生一直认为,母亲是自己害死的,他应该随 母亲而去。事实上,这几年,刘先生多次自杀未遂,幵在夫妻争 吵的过程中有自残倾向。 咨询师分析:目睹母亲的自杀无疑在刘先生的生命中投射了巨大 的阴影,以他当时的年龄他很容易将自己不母亲的死联系在一起, 从而产生了模仺、跟随母亲的心态,觉得自己也应该去死。
容,因此,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建立在性生理及其发展的基础上, 其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但他所理解的性是包 容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活 动和观念
根据弗洛伊德的见解,儿童期的性欲在人格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弗洛伊德的 人格发展理论又常被称做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感是一切生物的天性,而一切快感都直接间接地不性有联系。 所以性欲丌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只在青春期以后才产生,儿童不生俱来就有性欲。但是 在弗洛伊德心目中,性欲幵丌是单纯指不生殖活劢相联系的欲望,而是指来自身体的 仸何部位所产生的快感,只是这种在性质上带有性的色彩。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儿 童的性欲主要表现为追求身体器官的快感,儿童身上能产生快感的区域开始较为弥散, 而后逐渐集中到一些特定部位和器官。但在儿童生命期的丌同阶段,有丌同的能产生 最大快感的区域。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儿童身体上的最集中产生快 感的部位发生有觃律转换。弗洛伊德据此把儿童心理性欲的发展分为几 个阶段。各阶段丌同的发展情冴决定着丌同人格特点的形成
试析挪威的森林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素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题目:试析《挪威的森林》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因素课程名称德国文学选读考查学期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姓名高尔雅学号201101064324专业成绩指导教师邓光原试析《挪威的森林》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因素摘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其对青年人内心迷惘孤独,精神上压抑的描写和特有的疗伤效果而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日本人和中国人。
文中对死亡和生命的多次直观深刻描写,让我们都可以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找到线索,并得到启发和深思。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弗洛伊德生命本能死亡本能性本能(Libido)《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为第一口吻描写他与两个女孩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因翻译村上小说而出名的翻译家林少华曾在《挪威的森林》的译序中写道:读村上,我们觉得是在读自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回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本文将以《挪威的森林》为研究对象,试图利用文中所蕴含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因素分析文章打动深入人心的原因.一. 象征“死亡本能”的直子弗洛伊德认为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首要特征就是他必然走向死亡。
任何生物有机体的首要特征在于它必然走向死亡。
一切生物个体都有一种竭力要回复到它原来存在状态的特性。
一切生物都是从无机物产生出来的,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也就是趋向死亡。
基于这一认识,他给本能下了这样的定义: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
而这些状态是生物体在外界干扰力的逼迫下早已不得不抛弃的东西。
这里说的就是死的本能。
这种本能的基本特点是具有保守性。
就是说,其目的是追求生命的终结,即把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死亡总是作家们富有兴趣又不可违抗的主题。
死亡总是意味着萧条,凄凉,以及活着的人的无奈与悲痛。
小说主人公渡边第一次见到因癌症在医院住院的绿子的父亲时这样描写道:一看那眼睛,便可知道他已不久人世。
生与死的二元对立——论《挪威的森林》的主题
生与死的二元对立——论《挪威的森林》的主题
赵佳舒;唐新艳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8(000)018
【摘要】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看似一部忧伤的恋爱小说,却自始至终都交织着"生和死"这一二元对立的主题.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分析论点分析,直子所代表的是"死的本能";绿子是"生的本能";主人公渡边是徘徊在"生"和"死"之间,最终回归到"生"所代表的现实世界.
【总页数】1页(P104)
【作者】赵佳舒;唐新艳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烟台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由《卡利古拉》中生与死的二元对立结构解析加缪笔下“荒谬”的本质 [J], 马劢
2.“人性恶”主题的局限性与二元对立格局的颠覆——《蝇王》主题再探 [J], 张子康;王际峰;张金朔
3.浅析鲁迅小说中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描写 [J], 倪晓燕
4.从解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 [J], 赵妍
5.主题的二元对立与宗教性表达——马林斯基剧院《帕西法尔》的表现形式 [J], 张帆;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
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
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1、创立标志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
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
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
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
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
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
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题目:试析《挪威的森林》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因素课程名称德国文学选读考查学期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姓名高尔雅学号201101064324专业成绩指导教师邓光原试析《挪威的森林》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因素摘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其对青年人内心迷惘孤独,精神上压抑的描写和特有的疗伤效果而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日本人和中国人。
文中对死亡和生命的多次直观深刻描写,让我们都可以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找到线索,并得到启发和深思。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弗洛伊德生命本能死亡本能性本能(Libido)《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为第一口吻描写他与两个女孩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因翻译村上小说而出名的翻译家林少华曾在《挪威的森林》的译序中写道:读村上,我们觉得是在读自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回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本文将以《挪威的森林》为研究对象,试图利用文中所蕴含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因素分析文章打动深入人心的原因.一. 象征“死亡本能”的直子弗洛伊德认为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首要特征就是他必然走向死亡。
任何生物有机体的首要特征在于它必然走向死亡。
一切生物个体都有一种竭力要回复到它原来存在状态的特性。
一切生物都是从无机物产生出来的,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也就是趋向死亡。
基于这一认识,他给本能下了这样的定义: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
而这些状态是生物体在外界干扰力的逼迫下早已不得不抛弃的东西。
这里说的就是死的本能。
这种本能的基本特点是具有保守性。
就是说,其目的是追求生命的终结,即把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死亡总是作家们富有兴趣又不可违抗的主题。
死亡总是意味着萧条,凄凉,以及活着的人的无奈与悲痛。
小说主人公渡边第一次见到因癌症在医院住院的绿子的父亲时这样描写道:一看那眼睛,便可知道他已不久人世。
从他身上,几乎看不到生命力的跃动,有的不过是垂危的生命的蛛丝马迹而已,就像一座破旧的房屋——一座搬出所有家具、卸下所有拉门槅扇而只等拆毁的房屋。
弗洛伊德说所有生命的本能就是死亡。
也许正因为如此,活着的人健康的人有活力的人进了医院,也会变得焦虑不安起来。
生命终将逝去,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任由亲友被死亡摧毁。
而《挪威的森林》中对死亡描写最深入的还属对女主人公之一直子的描写。
小说开篇渡边在飞机上回忆起与直子一同散步时是这样描写的:我们在死一般寂静的松林里走着,路面散落的夏末死去的知了干壳,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环境给读者的感觉便是压抑和没有生命力。
直子在经历青梅竹马的男友木有自杀后,变得抑郁内向。
高中时期爱穿艳丽衣服爱交朋友的她在此后的日子里紧锁心扉,生活的极为简朴。
直子的家也透露着一种悲凉和没有生命力“她的房间干净利落,一概没有多余之物。
若不是窗台一角晾有长袜,根本看不出是女孩居室。
”到后来直子接受精神治疗到阿美寮,渡边去看望她。
与直子一起吃饭的过程中村上也没有描述可口的饭菜。
气氛总是悲凉。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静悄悄的进食时间里,我竟奇异地怀念起人们的嘈杂声来。
”如村上在整篇小说中铺垫的一样,直子在最后选择了自杀。
村上描写的直子便是死亡的象征。
直子和木月都选择了自杀。
他们都无法很好与外界进行良好的沟通。
他们通过自我毁灭走向死亡。
是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的深刻体现。
二.象征“生命本能”的绿子生的本能是与死的本能对立的一种本能。
生的本能这一概念,这里的性的本能也即爱的本能这个概念,弗洛伊德赋予它十分广泛的含义。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本能行为的作用在于把个人结合到一个较大的统一体中去,以抵制死亡。
与直子截然不同,小说的另一个女主人公绿子确是整部压抑感伤基调小说里让人放松和欣喜的存在。
村上特意给了绿子这样一听便让人感到生机勃勃的名字,使绿子成为生命本能即性本能的象征。
村上在描写绿子与渡边第一次搭话时渡边对直子的印象是这样的:可现在坐在我面前的她,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的转动不已。
同样是第一次出场,村上便让读者对绿子和直子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感情基调。
而与绿子一起吃饭时,作者也将食物的种类和色泽描写具体,“切得细细的黄萝卜干咸菜,而且厚厚地沾了一层芝麻”之类的描绘非常多,而与直子一起吃饭时作者总是对饭菜一带而过。
生命力存在的一个重要象征便是对食物的渴望。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以现在人的视野显得不免粗俗,可也让人感受到梁山好汉们的生生不息。
绿子曾问渡边:喜欢我到什么程度?渡边的回答是:整个森林里的老虎都融化成黄油。
还有在渡边形容直子的新发型时这样描写道:好得就像全世界森林里的树全都倒在地上。
诸如此类,有绿子的场景里村上总是不惜笔墨的描写环境和四周。
森林、水果蔬菜、猫、小孩能彰显生命的物件也频频出现。
在弗洛伊德看来,凡死的本能以外一切的本能,都可以归结为生的本能或爱的本能。
绿子经历过母亲和父亲的死亡,因照顾他们在医院里度过漫长的少年和青春期,而她却丝毫没有给读者绝望压抑之感。
绿子便是生命本能最顽强的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那里,生的本能不仅表现为一切与生殖有关的现象,还表现为这样一些现象:爱双亲、爱子女、对整个人类的爱、对其他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爱。
绿子从不掩饰他对渡边的喜欢的钦慕。
她的求爱方式大胆而直接,例如希望渡边在自慰时想着她,告诉渡边她想与他做爱等。
这里与直子也是大相径庭的。
直子深爱着木月,却无法与木月正常的性交,包括对渡边也是。
在弗洛伊德看来,爱和性是不可分离的。
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为生长和生殖。
而直子缺乏这样的性力(Libido)。
专栏作家柏邦妮对《挪威的森林》中的性爱描写这样评价:性是一个人生命能量的重要指标。
干涩无性的直子,内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拒绝进入。
而生机勃勃的绿子,则有很强的性能量,坦然的谈论性,谈论月经,看色情电影,兴高采烈的意淫,这一切都在说明这个女孩充满了“生的能量”。
无论经历几次生死,她选择面对,并且好好地活下去。
的确,绿子就是这样自强不息的存在。
三.主人公渡边的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村上让渡边徘徊在直子和绿子之间,让读者有一种他被死亡诱惑的同时,责任感又使他不断挣脱内心消极充满自我毁灭一面的束缚,努力顽强的活下来。
在与直子的相处中,渡边也多表现的压抑克制,比如“随着冬日的延伸,我感到她的眼睛比以前更加透明了。
那是一种清澈无比的透明。
直子时常目不转睛地注视我的眼睛,那并无什么缘由,而又似乎有所寻觅。
每当这时,我便产生无可名状的寂寞、凄苦的心绪。
”而与绿子在一起时渡边明显放松很多。
在写给玲子的心中渡边说:我爱过直子,如今仍同样爱她。
但我同绿子之间存在的东西带有某种决定性,在她面前我感到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
在直子身上,我感到的是娴静典雅而澄澈莹洁的爱,而绿子方面则截然相反——它是站立着的,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动,在摇撼我的身心。
对于渡边而言,他既同情木月、直子和初美这样的自杀者,同时他也被永泽和绿子这样“努力生”的人吸引。
而后,他自己也选择了努力的生活下去。
直子自杀后,他悲痛不已,选择独自旅行选择逃离。
他似乎万念俱灰,但仍决心活下去。
此时,他已经明白努力活下去是他的责任。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那种不断趋向完善的本能,即那种推动人类智力成就和道德水平不断向更高的境界发展的本能,也只有用性本能或爱的本能来说明,才是合理的。
渡边也好,绿子也罢,甚至是像永泽这样“八面玲珑”的人从某种角度说都是“胜者”。
他们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时用他们的“爱”与这个世界灵活的沟通着,因此才能如此生存下来。
四.结束语《挪威的森林》一书中曾不止一次的说道: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挚爱去了彼岸世界,而我们活着的人唯有带着对他们的怀念继续活下去。
渡边说直子的死使他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
无论怎样的哲理,无论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忍,怎样的柔情,也无法排遣这种悲哀。
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从村上刻画的人物木月直子渡边绿子身上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映射可以让读者体会到自我救赎的意义。
而主人公渡边就是战胜了内心的“死亡诱惑”,实现了自我救赎。
愿我们幸运“活下来”人不辜负生命里的春光,愿我们体内都蕴藏着生机勃勃的爱的能力。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绿子那样时时刻刻都像“春天里的熊”那样时刻朝气蓬勃,但至少像渡边靠拢:你已不是十几岁的少年,你要感到身上的责任了。
活着一点也不轻松,我们必须变得愈发顽强,愈发成熟,像个大人一样。
参考文献书籍格式: [1]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译者:林尘张焕民陈伟奇书名:《自我与本我》.出版社:上海译林出版社出版社[2]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译者:张堂会书名:《西方经典悦读-精神分析引论》.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网络资源: [1]作者:谁懂尼采文章题目:《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发表日期:2006年4月28日网络资源路径:/d3*******.htm[2]作者:柏邦妮文章题目:《许多不错的当代小说大量的性爱描写有什么作用》发表日期:2013年11月29日网络资源路径:/question/21022461/answer/20402210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指导老师评语:(评语50字左右,对论文选题、资料收集与处理、论证水平、写作能力和规范等进行评定。
)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