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沉浮现象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ce7da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f.png)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活动背景在中班阶段,儿童开始渐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开始对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产生认知和探索,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同时让他们在互动和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是中班教育的重要任务。
沉浮实验是中班教学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通过这个实验,儿童可以探究物体在水中运动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活动目标1.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2.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3.让儿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了解沉浮现象的原因。
需要准备的材料1.不同大小、材质、形状的物体(如球、木块、硬纸板等);2.直口玻璃瓶(大小可根据物体的大小调整);3.圆珠笔芯或小木棒;4.水。
活动过程1.教师首先向儿童介绍物体沉浮的规律,引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2.教师向儿童展示不同大小、材质、形状的物体,并让他们分辨物体的重量和材质,引导儿童思考和推理;3.教师依次将不同的物体放入玻璃瓶中,让儿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位置,引导儿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4.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儿童掌握沉浮现象的规律;5.教师可以通过让儿童自己尝试,让他们掌握控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6.教师鼓励儿童在观察和实践中积极提问和回答,通过语言表达和沟通,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
活动评估1.教师观察儿童对沉浮实验的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2.教师观察儿童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是否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观察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方面的表现。
活动延伸1.引导儿童通过其他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如物体飘浮、漂浮、沉降等;2.将沉浮实验和图形识别、计数、测量等教学内容结合,提高儿童的数学和语文水平;3.将物体沉浮的规律应用到生活和日常实际中,如使用浮标测量水深、制作游泳板等,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大班有趣的沉与浮教案6篇
![大班有趣的沉与浮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c76a9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e.png)
大班有趣味的沉与浮教案6篇大班有趣味味的沉与浮教案篇1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旋转现象的兴趣及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究使物体旋转的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试验精神。
活动准备:音乐盒音乐呼啦圈风车水杯塑料管乒乓球纸片恐龙蛋壳塑料瓶教学资源活动过程:1、以音乐盒的转动来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盒里娃娃来转动自身。
师:“小伙伴们,你们见过音乐盒吗?爱好音乐盒吗?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大的音乐盒,我们就是音乐盒里的娃娃,现在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转动起来吧。
”音乐停了,小伙伴们也停下来渐渐的做到自身的座位上。
2、当才看小伙伴们转动的时候都特别的愉快,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伙伴他们也想像小伙伴一样愉快的转动,下面老师将有请五个小伙伴帮忙它们转动起来。
认真察看然后请回小伙伴。
下面哪个小伙伴来讲一讲你转动了什么,你又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的呢。
"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请幼儿完整的叙述3、提问:“刚才的料子中,你觉得有不能转动的吗?有没有方法让看起来不能转的东西转起来吗?鼓舞幼儿想想看似不能转的东子转起来。
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相处方法,让不能转的东西转起来。
4、观看ppt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动的广泛应用。
观看并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东西在转动,猜一猜它有什么作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白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活动反思: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通过供应多种幼儿身边熟识的操作料子进行操作、察看、料想、思考中体验、取得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
在沟通中,我采取了自由沟通、小组沟通、集体沟通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究发现。
但在沟通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味味现象,没有作很认真的察看。
大班有趣味味的沉与浮教案篇2设计背景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
大班有趣的沉浮优秀教案20篇
![大班有趣的沉浮优秀教案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ba2c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9.png)
大班有趣的沉浮优秀教案20篇在大班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20篇有趣的沉浮实验教案。
1. 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实验步骤: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浮起,并让学生解释原理。
实验结果: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密度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验步骤:让学生尝试将相同的物体按大小顺序放入水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物体的大小与是否浮起有关,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实验目的:了解饱满和空洞物体的沉浮原理实验步骤:让学生分别用一个饱满的水果和一个空洞的玩具放入水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学生了解到饱满物体比空洞物体更容易浮起的原因,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4.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液体的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步骤:给学生提供不同密度的液体,并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密度差异是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原因,提高了实验能力。
5. 实验目的:分析物体的密度与其沉浮的关系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它们的密度,然后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物体的密度与它们在水中浮沉的关系。
6.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沉浮规律实验步骤:给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帮助他们进行观察和归类。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到物体的形状对浮沉有一定的影响,培养了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7.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步骤:让学生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实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情况,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8. 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实验步骤:让学生在水中放入物体并观察,引导他们理解浮力的概念。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0229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0.png)
教案:有趣的浮沉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浮沉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有关。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形状的浮沉材料(如木块、塑料球、石头等),水盆,尺子,记录表格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经验。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到水底吗?”二、探索浮沉现象(10分钟)2. 教师引导幼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形状、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5分钟)1. 教师分发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浮沉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浮沉现象。
2. 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浮沉现象。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幼儿讲述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操作,帮助幼儿巩固浮沉现象的认识。
五、延伸活动(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浮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浮沉现象的乐趣。
2.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浮沉实验,分享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探索浮沉现象时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浮沉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案:有趣的浮沉六、活动准备(续)物质准备:平衡木、浮力环、浮力棒、浮力球、水盆、测量尺、记录表、计时器等。
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得宽敞、明亮,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
七、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https://img.taocdn.com/s3/m/5871ca2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5.png)
《有趣的沉浮》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3.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大小、形状、材质不同的物体(如石头、木块、塑料玩具等),盛水的容器,镊子,记录表。
2.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安全设施齐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在水里会怎样吗?有没有人试过把这些物体放在水里?(二)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将物体分别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沉浮情况。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各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沉浮情况。
(三)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沉下去的物体和浮起来的物体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五、教学反思1.亮点:(1)学生参与度高,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仔细。
(2)小组合作效果好,学生们能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3)教师引导到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不足:(2)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安全教育。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来区分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的原因,包括物体的密度、形状和材质等对沉浮的影响。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小船在水上飘?或者石头扔进水里会怎样呢?学生:小船会飘在水上,石头会沉到水底。
教师: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实验,看看不同的东西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二)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现在,请大家看看我手里这些物品,有木块、石头、塑料玩具,你们猜猜它们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学生1:我觉得木块会浮起来,因为它很轻。
有趣的沉浮ppt课件中班
![有趣的沉浮ppt课件中班](https://img.taocdn.com/s3/m/7040696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0.png)
05 沉浮的趣味活动
制作纸船
总结词
培养动手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详细描述
让孩子们用纸张折叠成小船,放在水面上进行实验,观察纸 船的漂浮状态,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纸船会漂浮在水面上。
制作水火箭
总结词
增强团队协作、提高动手能力
详细描述
让孩子们按照分工合作,利用饮料瓶、气筒 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并在水池中试验水火箭 的发射效果,让孩子们感受到气压的力量。
热气球和飞艇的浮力原理
热气球和飞艇的浮力原理是基于气体的浮力 原理。热气球和飞艇内部充满了热气或轻于 空气的气体,这些气体比周围的空气密度更 小,因此它们会受到向上的浮力。
热气球和飞艇的浮力原理对于它们的设计和 制造同样至关重要。设计师需要考虑热气球 或飞艇的外形、材料、结构和气体类型等因 素,以确保它们在空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 。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它们进行严格的测 试和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
公式
F = ρgV排
应用
在航海、航空、航天等领域,人们需要了解浮力原理以设计和操作各 种交通工具,确保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液体中稳定地漂浮或悬浮。
液体压强原理
定义
液体压强是指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 压力,其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 关。
应用
在水利工程、液压传动等领域,人们 需要了解液体压强原理以设计和操作 各种设备,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利用 液体传递力和能量。
有趣的沉浮pp原理 • 沉浮的应用 • 沉浮的趣味活动 • 总结与回顾
01 引子
什么是沉浮?
01
沉浮是指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浮 起的现象。
02
沉浮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液体 的物体容易下沉,密度小于液体 的物体容易上浮。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b3338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b.png)
大班科学《有趣沉浮》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第三章《神奇水世界》中第二节《有趣沉浮》。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浮力,解物体沉浮条件,探索不同材料物体沉浮现象,以及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孩子们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解浮力概念,知道物体沉浮条件。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浮力概念,掌握物体沉浮条件。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亲身体验浮力,解不同物体沉浮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沉玩具、石头、塑料杯、海绵、小船、磁铁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浮沉玩具、实验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关于小熊洗澡故事,引出浮力概念,激发幼儿兴趣。
(1)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浮沉现象。
(2)讨论:为什有东西能浮起来,有东西会沉下去?2.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概念,演示物体沉浮实验。
(1)介绍浮力,让幼儿理解浮力对物体影响。
(2)演示实验:将石头、塑料杯、海绵等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态。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1)分组实验:让幼儿分组进行浮沉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沉浮现象。
(2)记录观察结果:用画笔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
(1)请各组代表分享实验结果。
5. 巩固拓展: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一个“浮沉接力赛”游戏,让幼儿将浮沉玩具从起点运送到终点,增强他们对浮沉现象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沉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物品,记录下你认为会浮起来物品和会沉下去物品,并说明理由。
答案:例如,塑料勺子会浮起来,因为它轻;玻璃杯会沉下去,因为它重。
2. 家长评价: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并对幼儿观察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幼儿对浮沉现象兴趣浓厚,但在理解浮力概念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一次有趣的实验橘子的沉浮
![一次有趣的实验橘子的沉浮](https://img.taocdn.com/s3/m/4ec08d4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5.png)
标题:一次有趣的实验橘子的沉浮
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做过什么好玩的科学实验呢?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学校里做的超有趣的实验——观察橘子的沉浮。
这个实验不仅好玩,还让我们学到了一些东西,一起来看看吧!
实验的材料很简单,只要一些水、一个透明容器,还有几个橘子就可以了。
我们的科学老师先让我们猜猜看,橘子放进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有的同学说会沉,因为橘子看起来挺重的;有的同学说会浮,因为橘子里面有很多空气。
接着,老师就让我们自己试一试。
我把装满水的透明容器放在桌子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一个橘子放进去。
刚开始,橘子一下子就沉到了水底,但是慢慢地,它又浮了上来,就像是一艘小潜水艇。
我们都觉得特别神奇,因为没想到橘子居然能在水中“游泳”。
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橘子的密度和水差不多,所以它能在水里既不沉下去也不浮上来。
当橘子完全浸在水里时,它排开的水的重量等于橘子的重量,这样就达到了一种平衡,使得橘子能够悬浮在水中。
然后,老师让我们试试把橘子皮剥了之后再放水里。
这次,没有了橘子皮的橘子就真的沉到了水底。
原来,橘子皮里面有一些空气,这些空气帮助橘子增加了一点浮力,让它能够在水里浮起来。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玩得很开心,还学到了关于密度和浮力的科学知识。
我发现,科学真的无处不在,就连我们吃的水果,都能变成一个小小的科学实验。
朋友们,你们也可以在家里试试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和我说的一样。
如果你们有自己的科学小实验,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哦!下次见啦!。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教案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34a3c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b.png)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中的“有趣的沉浮”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物体沉浮的条件,简单实验探究沉浮现象,以及沉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物体沉浮的条件。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物体沉浮的条件。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亲身体验沉浮现象,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球、石头、塑料杯、水、盐等),PPT。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浮力球,让幼儿观察其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浮力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幼儿理解浮力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3. 实验探究(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石头、塑料杯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引导幼儿通过加盐、改变物体形状等方法,观察物体沉浮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根据物体沉浮的条件,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5.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6. 分享交流(5分钟)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物体沉浮的条件: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里的物体,判断其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
2. 拓展延伸: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了沉浮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有趣的浮沉现象作业设计方案》
![《有趣的浮沉现象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1b7f3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6.png)
《有趣的浮沉现象》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趣的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设计内容1. 理论知识介绍:通过简要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观点。
2.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验证浮沉现象。
实验材料包括:一个通明容器、水、食用油、小塑料球等。
3. 实验步骤:a. 将通明容器装满水;b. 在水中加入少许食用油,观察油滴的浮沉现象;c. 将小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现象。
4.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包括油滴和塑料球的浮沉情况,以及可能的原因和诠释。
5.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浮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和可能的应用价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需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材料、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2. 实验表现: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观察记录,评判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 思考问题回答:根据学生对思考问题的回答情况,评判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拓展能力。
四、作业要求1. 峻厉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2. 实验报告要求清晰明了,逻辑周密,语言通顺,排版整洁。
3. 思考问题回答要求独立思考,深入分析,有条理。
五、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浮沉现象,培养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
希望通过这次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激发进修兴趣,为将来的进修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沉浮》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沉浮》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014de5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f.png)
今天的中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沉浮》结束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发现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讲解沉浮概念时,我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幼儿能够理解浮力这个抽象的概念。此外,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沉浮现象,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
其次,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我采取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幼儿在动手能力上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能够积极参与,有的则表现较为被动。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考虑在下次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进来。
中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沉浮》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节中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沉浮》教案反思,紧密围绕幼儿科学教育课程中“物质与材料”这一主题,选取教材第四章《沉与浮》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帮助幼儿理解浮力概念,并了解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趣的沉浮》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在水里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沉浮现象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沉浮的基本概念。沉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表现,与物体的密度和液体(如水)的浮力有关。它是我们认识物质性质和探索科学奥秘的重要途径。
有趣的沉浮ppt课件中班
![有趣的沉浮ppt课件中班](https://img.taocdn.com/s3/m/db4dfe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7.png)
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词
沉浮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船只航行、潜水、游泳等。
详细描述
船只是利用沉浮现象的原理来航行的。船只空载时会上浮,而装载货物后则会下沉。通过调整船只的载重,可以 使其在水面上保持平衡。潜水时,潜水员通过调节自身所穿的潜水衣来改变自身的浮力,以实现在水中的上浮或 下沉。游泳时,通过改变自己的姿势和动作,可以控制在水中的浮沉。
实验
准备不同密度的物体,如金属块、木头块和塑料块等,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它 们的沉浮状态。通过改变物体的密度,可以改变它们的沉浮状态。
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实现沉浮
原理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浮力。当物体的形状设计得当 ,可以使其浮力大于其重力,从而使物体浮起来。
实验
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形、圆柱形和不规则形状等,将 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 ,可以改变它们的沉浮状态。
实例
当我们在水中吹泡泡时,可以看到泡 泡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泡泡内部 含有空气,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 此会浮起来。
CHAPTER 03
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通过改变物体密度实现沉浮
原理
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物体是沉还是浮。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 的密度时,物体会沉下去;反之,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上来 。
果物体的形状设计得当,可以使 其浮在水面上。
实例
船只和潜水艇都是利用了特定的 形状和内部结构,使其能够在水 中浮起来或沉下去。
空气动力与沉浮的关系
空气动力
一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空气动力的影 响,这也会对其沉浮产生影响。例如 ,气泡和水的表面张力等。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沉浮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沉浮](https://img.taocdn.com/s3/m/c345554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4.png)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沉浮沉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大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孩子们探索沉浮的原理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享一些有趣的大班科学教案,旨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加深对沉浮的理解。
一、实验介绍实验名称:浮沉宝石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了解沉浮规律实验材料:容器、水、不同材质的物体(例如塑料、木头、石头等)、宝石模型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透明容器,注满水。
2. 选择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木头、石头等,并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为什么?4. 引入宝石模型,询问学生宝石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为什么?5.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索更多有趣的沉浮现象。
二、讨论与思考通过上述实验,学生们可以观察到物体在水中的不同沉浮现象。
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 为什么一些物体会沉下去,而另一些物体会浮起来?2. 沉浮与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 沉浮与物体的材质有什么关系?4. 哪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通过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逐渐理解沉浮的原理和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继续探索除了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
1. 互动游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根据沉浮规律判断物体的状态。
例如,教师手持一个物体,学生们可以说出它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以及原因。
2. 制作简易船舶:学生们可以利用纸杯、纸板等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的简易船舶。
然后,将船放入一盆水中,观察船的沉浮状态。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船在水中保持稳定的浮起来。
3. 沉浮瓶:学生们可以使用透明瓶子和不同材质的物体,制作一个沉浮瓶。
他们可以在瓶子中放入各种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有趣的沉浮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
![有趣的沉浮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8308b8fe4733687f21aa91.png)
有趣的沉浮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有趣的沉浮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有趣的沉浮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1)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果蔬沉浮》含反思设计意图: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枯燥的石头或海绵等物体的浮沉,不是很感兴趣。
于是通过幼儿喜爱和熟识的蔬果,开展了此次活动《果蔬沉浮》。
让幼儿学习和获得沉浮概念。
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1.表达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学习简单的记录及统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实验前后对照图,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实物和图片,水箱。
活动重难点: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活动过程:●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它们是谁?说出蔬菜、水果的名称。
●观察实验,(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理解浮沉概念。
你们见过蔬菜水果游泳吗?自选一种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观察在水中的状态。
用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猜测蔬果浮沉现象,用蔬果图片粘贴方式表现蔬果浮沉实验前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的统计。
●请幼儿将蔬果放到水里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现象,也用蔬果图片粘贴的方式表现在蔬果浮沉实验后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统计。
●将实验前后结果对照,增加活动趣味性。
活动反思: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
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2)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蔬果沉浮》【活动目标】1、让幼儿观察蔬果,并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
![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https://img.taocdn.com/s3/m/51ff4de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2.png)
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沉浮。
2.愿意大胆尝试,体验探索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实验记录表、记号笔、塑料盆3个2.准备实验沉浮的物品(雪花片,塑料瓶盖,骰子,筷子、木质积木,纽扣,夹子,泡沫球,黑豆,弹珠)活动过程:一、初步感知,认识沉与浮1.导入,引入神秘小客人米老鼠,开始闯关。
师:今天米老鼠要邀请大家去米奇妙妙屋里玩,想去米奇妙妙屋里玩必须完成小任务,是什么任务呢来听一听。
2.认识实验材料,猜测各种物品的沉浮现象。
师:仔细看看下面这些物品,它们要到水里玩,玩一个“沉浮”游戏。
这些东西放在水里哪些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幼儿猜测回答)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师:小朋友们你们猜了那么久,谁说的是正确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吧。
1.幼儿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记录结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沉浮实验记录表,如果你实验的东西是浮上去的,做一个"↑",(一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规则要求:小朋友们卷起袖子,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实验结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结果实验的结果和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小结: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泡沫球、雪花片、塑料瓶盖、木质积木浮在水面,弹珠、夹子、纽扣会沉到水底。
上浮的物品:雪花片,筷子,木质积木,泡沫球,塑料瓶盖下沉的物品:骰子,纽扣,夹子,黑豆,弹珠三、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应用救生圈、救生衣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储水箱,潜艇下沉时就把水箱内装满了水,水的重力带动潜艇沉到水底;潜艇上浮时就把水箱中的水放出去,潜艇就浮到了水面上)教师总结: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有趣的沉浮现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礼物一分(皮兜内有12件典型材料)、100克钩码、水槽等。
学生准备:
橡皮、木块、橡皮泥、尺子、钩码、潜水艇模型、水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1、导言: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
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
(课件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
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
2、教师激发兴趣: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皮兜里,请4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到兜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大家的礼物。
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
(学生代表摸礼物)请大家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在水里是浮还是沉?然后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记到实验记录表里。
(学生猜想、实验、观察、记录。
)
3、学生汇报结果。
4、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浮沉现象?
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5、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关于物体的浮沉你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学生自由回答。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启发学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
)
2、学生激烈辩论,提出自己看法。
三、汇抱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引导: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钩码分别放在这张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观察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纸放东西和水面的放东西关系。
3、教师启发实验;水能托住一些物体让它浮在水面上,换一句话说,就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那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把结论填在我们的实验记录里。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新发现的现象,并说明道理。
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四、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1、教师启发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3、各小组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下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托的力?实验时做好记录。
4、学生讨论、实验、探究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方法和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五、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两次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
2、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浮力。
说说你对水的浮力的理解。
3、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六、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
2、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
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11、有趣的沉浮现象
水的浮力
【使用说明】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
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2、“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上。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使他们的探究发现别具一格。
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科学发明的基石。
3.根据青岛版《科学》的特点整合教材。
首先根据“目标弹性化”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删繁就简”,把活动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的第一部分作为导入新课,第二部分的实验器材以“礼物”的形式送给学生。
更把自由活动移到课外作为拓展活动。
使课堂教学留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其次,根据“以生活为主线”这一特点,以学生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认识为“切入点”,以学生“常见的”、“玩”中为主线,以对科学的兴趣为辅线,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核心。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张辉
龙泉街道孙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