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浮沉现象_科学
《有趣的浮沉现象》ppt教材课件(3篇)

装水 装石子、捆上重物
返回
捏成小船或小碗
增大它的体积
返回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水的浮力?
学习永远 不晚。 JinTai College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预测下列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有趣的浮沉现象
实验:
(材料:石头、木块、小纸片)
沉
浮
沉
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
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 水面,有的浮在水中;
物体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观察实验,寻求证据:
实验1:
观察实验,寻求证据:
实验1结论:
浮
浮
沉
沉
浮
沉
实验2:
(150克 )
(100克)
大小轻重互不相同的物体,使 我们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
小石头
泡沫
蜡烛
回形针
空瓶子
橡皮
苹果
小木块
猜测:
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整个苹果
半个苹果
半个苹果 1/4的苹果
一块木头
两块木头
三块木头
半块橡皮
¼ 橡皮
一个回形针 两个回形针
轻重一样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们自身的重量和体 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 况不会改变。
大小相同
物体 轻重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欣赏故事
浮沉条件
探究新知
拓展练习
什么条件下物体上浮?
什么条件下 物体下沉?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2. 物体浮沉的条件3. 实验探究浮沉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物体浮沉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沉现象,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泡沫块、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分组合作。
【教学环节1】1.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教学环节2】2.1 讲解: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2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环节3】3.1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
3.2 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教学环节4】4.1 分享: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浮沉现象。
4.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浮沉现象。
【教学环节5】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
5.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沉现象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6.1 出示一些浮沉现象的实际应用例子,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2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课堂小结7.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浮沉现象知识。
7.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八、课后作业8.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教案:有趣的浮沉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浮沉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有关。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形状的浮沉材料(如木块、塑料球、石头等),水盆,尺子,记录表格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经验。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到水底吗?”二、探索浮沉现象(10分钟)2. 教师引导幼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形状、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5分钟)1. 教师分发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浮沉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浮沉现象。
2. 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浮沉现象。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幼儿讲述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操作,帮助幼儿巩固浮沉现象的认识。
五、延伸活动(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浮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浮沉现象的乐趣。
2.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浮沉实验,分享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探索浮沉现象时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浮沉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案:有趣的浮沉六、活动准备(续)物质准备:平衡木、浮力环、浮力棒、浮力球、水盆、测量尺、记录表、计时器等。
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得宽敞、明亮,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
七、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沉浮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沉浮现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1.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正确区分物体的浮力;2.观察和探究物体的浮沉原因,掌握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透明玻璃容器、不同大小的物体(如纸片、塑料球、橡皮球等)、水、平衡杆;2.教学资源:课件、实验指导手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本课主题,并与学生讨论物体的浮沉现象。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15分钟)1.将透明玻璃容器填满水,放置在桌子上;2.请学生一个一个地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起来,有的物体则会沉下去;4.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物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的密度。
3. 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浮力和物体密度的概念。
简单明了地说明浮力是支持物体浮起来的力量,物体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体的质量。
4. 实验探究(30分钟)1.将一个平衡杆横放在水面上,并且保持平衡;2.请学生分别放置不同大小和材质的物体在平衡杆上,在观察平衡杆是否仍然保持平衡;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平衡杆会失去平衡。
5. 概念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实验的观察和探究,总结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小的物体浮力越大。
6. 拓展应用(1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如果在水中放入一个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7. 总结评价(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能够理解物体的浮力与密度的关系,并掌握浮力与物体密度的计算方法。
活动设计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的安全性,并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引导和管理,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浮沉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沉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实验操作技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浮沉现象:提问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3. 浮沉条件的判断: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浮沉条件的规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工业、海洋开发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九、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浮沉现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实践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加重了小球的重量,它就能够下沉呢?在生活中又有哪些浮沉现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欢迎阅读。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
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
(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二、探究新课1、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
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生:小船、树叶、鱼浮等 (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 (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
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
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
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放入水中会。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
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好好欣赏欣赏你从图片当中发现了什么?找生回答。
师:有的物品会下沉,有的物品会上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看到这个课题,你对浮沉都有哪些认识呢?生活中又有哪些浮沉现象呢?既然浮沉现象在生活中这么常见,同学们我们今天就一起研究浮沉现象,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物品,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二、实验探究(一)探究浮沉现象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物品放进水里,会有哪些现象呢?我们一起来利用生活经验来猜一猜,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学具袋,各组取出材料,咱们要猜的就是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告诉老师。
(二)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师:老师把大家猜测的结果贴在黑板上。
(对图钉、橡皮筋、的沉浮各组有争议,还有的不能确。
)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谁对谁错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这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生1:小图钉,小心别扎到手。
生2:要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生3:注意别把水溅到桌面上师:这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忘了。
下面你们就开始做实验吧!师: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多找几个小组汇报)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科学家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开始研究的。
(三)探究水的浮力1. 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师: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木块、橡皮筋、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呢?(多找学生汇报)2. 小实验:师: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气球,你们将皮球放入水槽中:1、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手有什么感觉?2、把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中,松开手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生1:我觉得我往下按球,球偏要往上顶我的手。
青岛版科学第十一课 有趣的浮沉现象

第十一课有趣的浮沉现象
1、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2、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所以只要是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
4、在空气中称钩码的重量比在水里称钩码的重量(重)。
5、为什么在水里能很容易地把一个人举起,而在陆地上却很困难?答: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重量比在岸上轻,所以我们能很容易地举起。
6、在河边有一个很深的土坑。
小明在河边踢球,不小心把球踢进土坑,请你想办法帮他取上来。
可利用的工具有水桶、梯子、铁锹、绑有网子的长杆等。
哪种办法利用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答:可以用水桶往土坑里灌水,直到小球浮上来。
7、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答:船浮在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小学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观察情景图,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也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目标和方向]
二、自主探究,认识水的浮力
活动一:探究浮沉现象
1、猜想:课前准备的材料,哪些在水中上浮?哪些在水中下沉?填记录表。
物体浮沉现象猜想、实验记录表
物体浮沉现象的猜想及实验记录单
材料
项目玻乒钩书泡皮粉硬璃
乓码钉膜筋笔币球球
浮
2、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兴趣。
3、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并xx记录表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6、小结:泡沫、皮筋、乒乓球浮在水面,其余下沉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乒乓球、塑料泡沫、橡皮筋等,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活动二:探究水的浮力
(一)探究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明确进一步探究的目标。
这些物体都在水中,为什么有的浮有的沉?
2、猜想物体在水中浮的原因。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泡沫、皮筋、乒乓球为什么会上浮?
(2)讨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除了本身的原因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3)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发生了什么作用?
3、设计实验验证水中有浮力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水的浮力。
(2)实验验证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用手往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有什么感受?
松开手后,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定性描述水的浮力和方向
[本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与自主性,教师不只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猜想,还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法,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探究的活动不断深入。
](二)探究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结果,生成新的研究问题: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2、猜想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结果
4、交流小结:只要是水中的物体都收到水向上托起的浮力(三)探究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沉浮
1、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在水中
的沉有的浮?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
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从“物体的重量和受到浮力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原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点,引导学生在组内、组间相互交流,互相补充,在交流、碰撞、质疑的过程中完成对浮沉原理的基本认识]
(四)用浮力知识解决课堂问题
现在谁能用学到的浮力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树叶和小船浮在水面?石子沉在水底
三、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举例生活中浮力的应用
2、课件展示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手不碰塑料瓶,想办法把塑料瓶中的乒乓球取出来
[这个环节能给学生的课后拓展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
水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浮的、沉的物体都收到水向上托起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