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共56页
国医大师 治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精选
国医大师治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精选作者:李志更赵晖岳利峰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6期消渴方(國医大师任继学方)药物组成巢丝50克,生地黄50克,知母50克,肉桂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仙鹤草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
用于治疗消渴病。
方剂分析巢丝者蚕茧也,其味甘、性微温,含有纤维蛋白、丝胶蛋白,其品煎汤能生津止渴,降低血糖,是治疗消渴之要药。
生地黄、知母相互为用。
生地黄甘寒多汁,清热养阴;知母辛苦寒凉,下滋肾阴、上清肺火,两者合用相辅相成。
三棱、莪术皆为去瘀之药,三棱长于破血中之气,莪术善于破气中之血,两者合用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破瘀散结之力更强,可用于治疗血瘀气结之候。
对于防治消渴病更为有效。
但本品为破血消伐之品,宁可轻剂、再剂,而不可重剂。
要根据病情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防伤正,此之虑也。
芪药消渴汤(国医大师段富津方)药物组成西洋参15克,山药30克,知母20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五味子15克,女贞子20克,玉竹20克,黄芪30克,枸杞子20克,泽泻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阴益气,健脾补肾。
适用于消渴病的治疗。
方剂分析西洋参、山药为君,两者相伍,养阴益气,固肾健脾,恰中病机;以知母、黄芪为臣,知母甘寒而苦,善于滋阴润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助西洋参养阴生津,且清肾中虚火,黄芪善补气。
佐以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五味子、女贞子、玉竹和枸杞子养阴生津;葛根升阳布津,可上承津液,而止口干欲饮,与西洋参、黄芪相配,共补脾气,升清阳,健运中州;又佐入甘淡寒之泽泻,上泽下泻补虚损五劳。
全方合而共奏养阴益气、健脾补肾之功。
清热养阴糖尿病方(国医大师李玉奇方)药物组成槐花40克,天花粉20克,葛根15克,胡黄连20克,苦参20克,黄柏15克,知母25克,白术20克,山药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糖尿病。
方剂分析方中首选味苦、性寒,清热凉血的槐花,意在出奇制胜,速清血内蕴积的燥热以存津液,辅以胡黄连、苦参以助槐花清热凉血之力,除消渴、肠胃痼热的天花粉与止烦渴、散肺胃郁火之葛根同用,不仅能清肺胃之血热,尚寓有养肺胃之阴的功能;知母辛苦寒凉,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而泻火;黄柏苦寒既可除肠胃中结热而存津,又可泻肾经之相火而坚阴;佐白术、山药健脾益胃,补肺益精,同时其甘温之性又可制诸药苦寒之弊。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医疗护理方案PPT课件
01
总结词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提高治疗依从性
03
总结词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05
02
详细描述
患者应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 药物剂量或停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 应的发生情况。
04
详细描述
患者应了解所服药物的种类、作用机 制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 地配合治疗和管理自己的病情。
06
详细描述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消渴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 慢性疾病,中医医疗护理方案在改善 患者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方面具有显 著优势。
中医护理方案特别强调个体化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 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养、运动锻 炼、药物治疗、心理调适等方面,这 些措施有助于全面控制患者的病情, 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词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运动护理
详细描述
01
避免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
时应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总结词
02
注意运动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详细描述
03
患者在运动时应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装备,注意安全,避免因运
动导致意外伤害。
运动护理
总结词
定期监测血糖,调整运动方案
鉴别诊断
需要与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相鉴别,根据临床表 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03
中医对消渴(2型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病因病机
01
02
03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 脾胃,导致运化失职,水 谷精微不布,积热内蕴, 引发消渴。
6个治疗消渴症的中药方
6个治疗消渴症的中药方
1、主方玉泉丸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
水煎服。
2、降酮汤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人参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4、主方玉女煎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
水煎服。
5、参黄降糖方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
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
水煎服。
6、消三多汤
处方:党参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何首乌15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药治疗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重在整体调节,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显著。
只要用药准确,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
中药降血糖作用缓慢,但可以同时降低血脂。
我们应当认识到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论病情轻重,单纯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种治疗方法都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治疗,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联手,“降”、“调”结合才能优势互补。
一、糖尿病久病入络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络脉气机通畅,络道无阻,才能维持其生理功能。
若邪气犯络,造成络气郁滞,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都会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而产生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
《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久病入血”、“久病在络”,说明邪气久羁,必然由气及血,伤及血络,而成络病。
吴以岭教授提出“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和“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糖尿病早期存在络滞,随着病程的发展,络气不畅可导致络血瘀滞,最终导致络脉的瘀闭和损伤,临床上就表现为糖尿病各种神经血管并发症。
周水平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结合络病理论,提出络脉与微循环功能和结构具有一致性。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主要有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等;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病的4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失明和视力残疾的第一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糖尿病时已有15%)。
因此,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中,舌络、尺肤汗、夜尿对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病情的虚实严重情况有重要意义,进而可指导络药的应用。
舌下脉络若充盈或迂曲,甚则成片,常见于实证,为痰或瘀血内阻,应用活血通络之药;若脉络塌陷、细短,则为虚证,多为气血阴阳不足,可用补益通络之法;舌下络脉色红,提示病情轻或为寒证,若脉色发紫,提示病情较重或热重。
糖尿病(消渴)的中医疗法综述
糖尿病(消渴病)的中医疗法[摘要]:糖尿病肾病(DN)指糖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
其发病率国外约占2%,国内0.9%~3.6%,近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寿命的延长,可能还有增加趋势[2]。
一般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学中“消渴病”范畴。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资料,并加以分析、整理,提出中医对于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中药疗法针灸疗法"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3]。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消渴病是因为肺、脾(胃)、肾等脏腑虚损,阴虚燥热,导致人体水谷的运化、吸收和输布失常,出现以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量频多,或尿浊而有甜昧、形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劳逸内伤、纵欲伤肾,嗜食肥甘·、醇酒厚味,心情不舒、精神抑郁等原因,导致肺、胃、肾等脏腑的气阴亏虚,燥热炽盛而形成消渴病。
糖尿病早期病理变化以阴虚燥热为主,如果病变早期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则阴损及气,燥热伤阴耗气,同时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浊淤血,从而使气血运行受阻,因此糖尿病中期的病理变化为气阴两虚,痰淤阻络。
如果病程迁延日久.阴及阳,则形成糖尿病后期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早期应用滋阴润燥、清热泻火的中药,中期以益气养阴、活血化淤为主,晚期则用滋阴补阳、阴阳双补之剂.1、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使用复方,而较少使用单味药。
但单味药是组成复方的基本要素,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复方发挥整体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
因此,无论从提高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是从开发治疗糖尿病新药的角度出发,对降糖单味中草药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系西医之糖尿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的一种疾病。
其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消渴病因病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后世医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一、【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1. 症状1.1 糖尿病期典型的糖尿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约50%的患者无症状,80%DM患者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
1.1.1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1.1.2 多食易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1.1.3 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1.1.4 其他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1.2 并发症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等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2 体征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体征。
病情严重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有失水等表现,病久则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周围或内脏神经、肌肉、骨关节等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二)理化检查3.1 血液检查:血糖、OGTT(DM前期人群,或DM疑似人群及DM高危人群均需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血脂。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中医定义:消渴是指由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引起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消渴的病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 病机主要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是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
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
中药方剂:根据消渴 的不同证型,采用不 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如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等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 刺激穴位,调节人体 内分泌系统,达到治 疗消渴的目的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 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 进行,中药方剂需根 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 行辨证施治
辅助治疗:消渴患者 还需注意饮食调节、 适当运动等辅助治疗 方法,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 案例三:张某,男,52岁,因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经过中医内 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 案例四:陈某,女,40岁,因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过 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以上案例均为消渴病的典型病例,通过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 有效控制或缓解。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 损伤肾阴,虚火上炎, 发为消渴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 足,肾阴亏虚,发为消 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糖尿病等 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
03
消渴的中医治疗
添加 标题
消渴的分类:根据病因 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消 渴可分为上消、中消和 下消三种类型。上消以 口渴多饮为主,中消以 多食易饥为主,下消以 多尿、腰膝酸软为主。
消渴(中医) PPT课件
津伤为甚
津伤躁热
5.临床应用 (1)可参考应用消渴方(上消),玉女煎(中消)
消渴方:天花粉、黄连 、生地黄、藕汁 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川牛膝 (2)燥热内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可加黄连、大黄 (3)津伤耗竭,烦渴不止,小便频数,可加生地黄、二冬
津伤躁热
临床辨识: 临床统计证实,该型主要见于糖尿病早期, 病程<5年,年龄常<50岁,合并症最少,血 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增高,血糖增高显著。
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 心痛、中风、四肢麻木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 水肿 瘀阻络脉,热毒内生或疮毒外袭 — 疮疡、痈疽 正气亏虚,感染痨虫 — 肺痨 肝肾阴亏,耳目失养— 视朦、耳聋
虚风内动—眩晕
阴液极亏,
虚阳上浮或阴竭阳亡 — 神昏或昏 迷、死亡。
禀赋不足
精亏液竭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倦过度
1.辨证依据
二、阴精亏虚
(1)主症:尿频尿多,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欲 饮,形体消瘦 (2)兼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 膝酸软,乏力,遗精失眠盗汗,口干唇燥, 皮肤干燥瘙痒 (3)舌象:舌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 (4)脉象:脉细或细数。
阴精亏虚
2. 辩证分析: 肾精亏损,固摄失权,水谷精微下注——尿频尿 多,浊如脂膏或尿甜; 阴精亏损,肌肤失养——形体消瘦,皮肤干燥瘙 痒; 阴精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 阴虚内热,相火妄动——五心烦热,骨蒸潮热, 遗精失眠盗汗; 阴虚或内热——舌红,脉细或细数。
二、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本病治疗大 法。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阴温阳, 健脾益气等治法。 体育疗法
饮食疗法
三、分证论治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消渴病得中医治疗【概述】糖尿病就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得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得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
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
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1996年WHO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得修定标准)、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Ⅱ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得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得主要因素。
糖尿病属中医得“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糖尿病得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阴虚;外因为恣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感受热毒等,致火灼阴津,燥热内盛,而发消渴。
病理变化主要为燥热阴虚。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儒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热胃燥,肾阴亏乏,故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
证延日久,气阴两伤,则见疲倦消瘦之症。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燥热阴虚,常生变证: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耳聋。
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
阴虚燥热内灼,炼液成痰,血炽成瘀,痰瘀互结,痹阻胸脉,则发胸痹;痹阻经络,蒙蔽心窍,则发中风偏瘫。
【诊断要点】1、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2.实验室检查多次静脉空腹血糖≥7。
o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lmmol/L,或随机血糖≥11、lmmol/L。
(必要时重复一次)。
无高血糖症状但属可疑者,宜做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12个治疗消渴症的古方】
【糖尿病:12个治疗消渴症的古方】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
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
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麦冬丸【组成】麦冬、茯苓、黄连、石膏、玉竹各8分,人参、龙胆草、黄芩各6分,升麻4分,枳实5分,枸杞子、栝楼根、生姜各10分。
【主治】消渴,胃肠实热。
【用法】上13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茆根粟米汁服10丸,日2次。
【出处】《千金要方》。
栝楼根汤【组成】栝楼根、生姜各5两,麦冬、芦根各1升,白茅根3升。
【主治】消渴。
【用法】上5味为散,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次服。
【出处】《千金要方》。
酸枣仁丸【组成】酸枣仁1升5合,酢安石榴子5合,葛根、覆盆子各3两,乌梅50枚,麦冬4两,茯苓、栝楼根各3两半,肉桂1两6铢,石蜜4两半。
【主治】消渴,口干燥。
【用法】上10味为末,炼蜜和丸,如酸枣仁大,不限昼夜,以口中生津液为度。
【出处】《千金要方》。
地骨皮饮【组成】地骨皮1升,麦冬3两,黄连2两,小麦8合,人参1两。
【主治】热中多食,小便多,渐消瘦。
【用法】上5味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为3服,间食服之。
【出处】《外台秘要》。
天花散【组成】天花粉、生干地黄各1两,干葛、麦冬、北五味子各半两,甘草2分。
【主治】消渴。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3钱,粳米百粒,同煎服。
【出处】《普济方》。
茯苓丸【组成】五倍子4两,莲子肉1两,龙脑1两半,牡蛎2两,茯苓2两。
【主治】三消渴疾,屡有效。
【用法】上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盐汤下。
【出处】《太平圣惠方》。
泽泻丸【组成】泽泻1两,麦冬2两,车前子半两,黄连3分,牡蛎1两,桑螵蛸半两,鸡肶胵1两。
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的方法有哪些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办法,对其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终身问题。
中国传统医学在糖尿病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传统医学第一次对糖尿病(消渴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消渴病之名称,首见于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症状描述如: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多尿,尿甜,日渐消瘦。
在治疗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教育管理,心理治疗,饮食控制,体育治疗,药物治疗,食疗,针灸,导引,气功等。
而且许多办法都是在岁月的打磨和发展下,在当今的世界里得到了普遍应用。
一.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1.首先要控制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不一定每天都运动,但是肯定天天得吃饭。
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饮食的合理搭配是非常关键的。
中医学认为,消渴主要是嗜好酒精、重口味等导致脾脏运化失当、消谷耗津、纵欲伤阴、阳虚气干等。
《黄帝内经》曰:“胖则生,则以素而肥,胖则使人内燥,甘则使人中饱,所以,其气上盛,即“消渴”。
孙思邈是全球首位采取节食疗法的人,由于其分泌与食物的摄取密切相关,所以针对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是什么疾病,有没有合并症,吃什么药物,都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进行治疗。
但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同:(1)患者应按时、定量、分批次的服用少量膳食;(2)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节具有三种主要营养成分的配方;(3)提高膳食纤维含量,减少血糖的摄取;(4)合理膳食,均衡膳食,避免偏食;(5)患有糖尿病的人要减少或避免食用水果。
1.必须配合运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干步,然后食。
”《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
说明进行适量的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一点与现代医学的认知是一样的。
因此,糖尿病病人应合理地选用合适的锻炼方法和锻炼的力度。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
其病机主要在于阴精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如果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赙,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
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西医诊断依据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二、治疗(一)中医辨证治疗 1 .肺热津伤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
症候分析: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例方:消渴方。
花粉12g 黄连6g 生地12g 麦冬10g 葛根10g 天冬15g 知母12g 党参15g 丹参15g 2.胃热炽盛症状: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症候分析: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善饥。
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
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分期论治
(1)早期:糖尿病前期,无明显症状,治以健脾益气、养阴清热为主。
方药:玉女煎加减。
(2)中期:糖尿病期,症状明显,治以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为主。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3)晚期:糖尿病并发症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五、方案实施与评价
1.实施个体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诊疗过程和效果。
3.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诊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合规与伦理
1.诊疗活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2.尊重患者意愿,充分告知诊疗方案及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同意。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3)辨证论治,确立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
2.辨证施治(1)阴虚燥ຫໍສະໝຸດ 证-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调和脾胃。
-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温阳滋阴,固本培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活血,散结通络。
-方药: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3.辅助治疗
(1)中成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具有辅助降糖作用的中成药。
(2)针灸治疗:选用相应穴位,如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以调节脏腑功能。
(3)其他疗法:如拔罐、按摩、食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பைடு நூலகம்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