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本质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充分融 入到现实社 会人生之 中 ,才能发 现那 些别人不 易发现的东西 ,感受 到别人 不易感受 到的那些东西 ,从 而才 能促 使他们表现那 些他们有 了真切
感受 的东西 。发现 生活 中的美 ,首要 的是 发现 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 ,解
本 的阅读 是 不会 有 这样 的效 果 。
பைடு நூலகம்
程 的性质 定位为工具 性和人文 性
的统一 ,我想 ,这 两者 的统一 的
活联系起来 考察文 本 ;很少 将学 生的写作 实际联 系起来 ,通 过对 照 比较 ,让 学生获 得具体 的而不
是空 的感 受。要知道 ,任何 方法
这就要求 我们 的教师要联 系学生
真正 对学 生 的习作起 到示 范作 用 ?这不 能不 是我 们每个 语 文人 思索 的问
题。
首先 ,就 阅读教学来说 ,大多数教 师都将分 析讲 解作为 阅读 教学 的重
圜
要方法 ,作为 阅读教学 的主要手 段 ,但是 他们很少 关注学 生的实
际感受 ,很少从学 生的实 际认识 出发 ,让 学生去体 验文本 ,感悟 文本 ;他 们很少把 学生 的实 际生
达到这样 的境界 。
都 是具体 的。我们学 生 阅读 文本 需 要的不仅仅 是教师 的讲解 ,其
实 ,就讲解来 说 ,我们教师 的有 些 讲解根本 就是不必 要的 ,也是
没 有实际意义 的 ,除了 白白地 浪 费了宝贵 的课 堂教学 时间外 ,对
学 生根本起不 到启发 的作用 。我
不能从 一些司空见 惯的事物 中发现 美的 因素 。罗丹说 : “ 生活 中不是 没有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
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
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教学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
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语文教育“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语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
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化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既然是工具学科,那么学生只要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这一工具,因而强调语文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这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化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而“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不仅是工具,它是母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调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多读书 郭巧芝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多读书——听温儒敏教授讲座有感涧西区英语学校郭巧芝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不会教语文了。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会紧张得头涔涔泪潸潸,害怕自己当不好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害怕误人子弟。
其实我们学校的语文课程改革做得很扎实,也很前卫。
我自己也积极学习,什么洋思、杜郎口、情智课堂、板块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接触得也不少。
但一轮到让自己上课,特别是要上公开课,就不知该如何着手了。
一堂展示课,既有板块,又含情智;既有讨论,又有展示;课件也尽可能要做得出新出彩,所以一节课下来很忙很累,但学生所学却不能与付出成比例。
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和自己的语文课堂,还是自己没把好语文的“脉”,总想一堂课什么都完美呈现,想面面俱到,结果总是蜻蜓点水,失去重点。
听了温教授的讲座,我知道语文课也可以上得朴素、高效。
首先,略读课不能当精读课教了。
其实我也知道,精读课文需要老师讲清讲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而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但总是抱着对学生不放心,对考试不放心的想法,而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详教细讲了。
这样一来,所有的课文都成了精读课文,也就无所谓有精略读之分了。
由此,不但加重了老师、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能力的提高。
所以,温教授倡导的“三位一体”语文教学法——教读--自读--课外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这种教学法不仅解放了老师,更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去实践、去提高自己。
另外,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多读书,海量读书。
语文教学的本质的是多读书。
其实在读书方面,我们学校,我们班的孩子,还有我一直都很重视。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会读书,学校也开展了许多读书活动:一年一度阅读节、阅读沙龙、亲子阅读、师生共读一本书等。
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都随时对学生开放。
学校各楼层,各班都有自己的图书角。
语文教学新出路

语文教学新出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那么,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智慧地把握读写结合的策略,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读写结合就是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们可做如下尝试。
一、阅读中感悟方法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涵,唯有这样才能养成用词造句的好方法。
方法决定成败,方法是文章的血液,没有了方法就如同干枯的骨架,索然无味。
而纵观孩子的作文,最大的问题便是写不具体,没有动人、感人的情节。
原因在哪?过去大家都说没有生活阅历无话可写。
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事实上,对于每个人来说,阅历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之所以写不出细致生动的文章,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不知道用什么语句去写,用什么方法去写,按什么顺序去写等等,也就是缺少了丰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的方法。
因此在阅读中感悟方法,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首要任务。
如执教《全神贯注》: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前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首先听老师朗读,把自己想成罗丹,想象他创作时的动作、神态。
接着用圆圈画出描写罗丹动作、神态的词语。
感悟之一:学生读,说出罗丹动词(上前,后退,叽里咕噜)。
好像跟谁说悄悄话?说什么悄悄话?(生1:好像在跟自己说悄悄话:“哦,不不不,应该是这样!嗯,还是不行,这里不能这样……”)为什么用”好像”?(生:因为是由人物的动作引起的联想。
)感悟之二:忽然眼前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1)学生读,说出表示神态的词语:眼前闪着异样的光。
(2)为什么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争吵?争吵什么?(生1:因为他一定是想到了好的修改主意了,所以非常兴奋。
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作者:杨荣树来源:《教育》2017年第08期摘要: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最为基础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而语文课程则无疑又是语文教育最为基本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
因此,清晰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更加有效地建构和展开语文课程,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
所以,本文拟进一步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以期更加切实准确、明晰、掌握和运用语文课程的概念。
关键词: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健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大因素群,其形式群以受教育主体为基准,可将其分为外部教育和内部教育两部分。
外部教育又可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内部教育则被称为自我教育。
其内容群,则可分为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等学科教育和职业技術教育等。
研究认为,教育形式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内容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语文教育。
因此,语文教育自然就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最为基础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而语文课程无疑又是语文教育最为基本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
因此,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探讨和认知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准确明晰掌握和运用语文课程的概念、有效建构和展开语文课程的前提。
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和认知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认知事物可以通过全面认知该事物的名、实、质、性等四要素即可通过观其名、探其实、寻其质、得其性而达成。
其中,事物的“名”即事物的概念名称,概略表征着该事物的实、质、性等内涵;“实”即该事物的实体,由其分子或更小的元素构成,显示着该事物属类多少及其形体大小;“质”即该事物分子或更小的元素的质地,是其内部本原的质的规定性;“性”即该事物分子或更小的元素的本性(含动物所具有的性情)、性能作用也即其功能、功用或价值,是事物最具灵活性、力量性和具有再生再造性的要素。
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_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1]
![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_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1]](https://img.taocdn.com/s3/m/431264b265ce050876321375.png)
在他之前,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语言知识教育上, 或者是语言文化教育上。 语言知识教育论的语文课程 观是学语言,语言文化教育论的语文课程观是学文化。 它们都不是学言语, 前者实际上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 位在工具性上, 后者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位在人文性 上。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 语文课程目的=语文能力=言 语能力=语用能力=语感 (自然言语实践+自觉言语实 践)。 语感教学成为李海林语文教学理论的又一个命 题。 如果说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李海林从教学策略上为 言语教学搭建外部平台的话, 那么语感教学则是从教 学目的上为言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使语文教学具有了 实践操作的可能。但是对于语感教学应该怎样操作,李 海林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 但幸好他有课堂实录可 供我们参考探讨,我们在《中国当代诗四首》中选择几 个片断:
李海林突破了这个巢臼,将语文的本体由“语言” 转 向 了 “言 语 ”,超 越 了 语 言 观 下 的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 的二元论,建立起言语观下的“言语智慧论”,站在一个 新的视角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新的探索之 路。
三、语感教学 “语文即言语”是一种广义的语言学命题,对语文 教学来说,它还过于抽象,还不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实在 规定,还少了点语文教学研究所要求的实践“操作性”。 语文=言语=言语运用, 是李海林对语文教育=言 语智慧教育的语文学解读, 但是当语文指向言语或者 言语智慧时总还有着浓浓的语言学色彩, 而当语文指
语用能力作为言语智慧的语文学表述方式, 语文 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也是语感。 李海林在谈及语感时有 这样的表达:“语用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语用目的的基 本内容也可以表述为语感目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 唯一表达,除此之外既不需要其他目的的补充,也不需 要第二种表达”,“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
语文课程言语性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言语性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本质属性一、言语性的提出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
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
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
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
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语文教学本质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上传: 张兴洪更新时间:2013-1-15 18:34:51一、解题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
这里的语文教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但重点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即中小学语文教学。
这里的语文教学是广义的语文教学,包括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是语用教学,意味着它并不排斥语形教学(含语法教学)、语义教学,但这些不是主体,不是核心,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
二、什么是语用教学语用学自从20世纪后半期兴盛之后,为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语用学与语形学、语义学相对。
前两者之间的区分明显:语形学研究的是构词法、句法等,它们是抽象的语言形式关系,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具体使用。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分比较复杂。
莫里斯说:“如果研究中明确涉及讲话者,或语言使用者,便是语用学的领域,如果撇开语言使用者,只分析语词与指涉物,就是在语义学的领域中。
”〔1〕这一区分得到了语言学界的认可,可惜太笼统。
利奇把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简单表述为“X意指Y:语义学;通过话语X,说话人S意指Y:语用学”。
他还指出了语用学的判断标准:考虑到说话人和听话人,考虑到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解释,考虑到语境,考虑到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语言而实施的那种行为或行动,就是语用学的范畴。
〔2〕利奇的观点也被广泛采纳。
韩里德在研究语境时把这种涉及语用的语境进一步明确为三个方面:一是话语范围,即话题以及伴随话语活动的其他相关事件;二是话语基调,包括权力、接触和情感;三是话语方式,包括语言重要性(为主或为辅)、交谈方式(对话或独白)、媒介(文字或声音)。
〔3〕因此,我们可以简洁地把语义学看成对约定俗成的已经凝固在语形之中的语义的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字典义和语法的总和;语用学则是研究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如何使用语义学中的语义达成交际目的。
语用学有几个方面是语义学无法企及的:一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背景与心理状态,二是说话人与语义学层面的语义不一致的真实意图,三是听话人如何解释言语,四是伴随言语的行为,五是韩里德语境中的话题、场合、权力、接触、情感、语言重要性、交谈方式、媒介等。
实践性_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历史等学科也不同。哲学可以由概念、范畴、法 容。这里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
则、方法等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历史则是由大量的 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是一种实实在在
史实和历史观构成知识体系。而语文学科本身不 的实践行为。所以,我们说实践性应是实现语文
是一个独立的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它是一门综 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
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 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
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 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开放的学
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 习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可见,加
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强语文的实践性,在语文教育的学习中有着多么
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和
养”。“课标”中对语文素养又作了明确的阐释,语 完整。”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还特别提出“综合
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 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
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 于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有利
见转变为多方互动式的交流。通过一堂课,使参赛教师真正学到知识,提高水平。 二、评奖结果多样化。 取消传统的一、二、三等奖,设立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最受欢迎奖……各奖项在评课的过程中自然
产生。这样评奖的好处有:!人人都能获奖,只有奖项的不同,没有高下之别,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奖项在评课的 过程中自然产生,使评奖的过程充满人性化,奖项的设置更具人情味。#奖项名称突出了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这对教师 来讲无疑是个极大的肯定和鞭策,相信这个闪光点将会进一步强化,并逐渐成为该教师的一个教学特色。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_关于语文性质的论争_刘静波

odern chinese M93XIANDAI YUWEN2014.02学研究教语文性质问题是关乎语文教育工作“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核心问题,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的基础。
语文性质问题也是我国学科性质上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问题。
笔者就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语文性质观进行初步梳理,发现当前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七大“流派”:一、工具说“工具说”是语文性质问题争论的开端,也是关于语文性质学说中最持久的一种观点。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1]吕叔湘先生对此也有相关论述,“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吕叔湘先生的论述表明了,叶老语文工具说的核心思想,点明了语文工具说思想的来源。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2]吕老的“语言文字”所指的就是语文。
之后,张志公先生多次论述“语文是工具”这一思想,并在其文章《说工具》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
张志公先生还准确地指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概念,“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3]。
经过三老的论述,语文工具说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
这里需要注意,三老主张要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需要经过科学的训练。
这种训练并不是机械的掌握字、词、句法就足够。
他们认为,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与思想紧密相关的。
叶老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第二版自考真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第二版自考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阅读和作文的完成过程是()
A.顺向的
B.反向的
C.同步的
D.异步的
2.小学阶段的识字总量不宜少于()
A.1500字
B.3500字
C.3000字
D.2500字
小学语文教学论
3.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是()
A.思想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工具性
4.《急就篇》的作者是()
A.周兴嗣
B.史游
C.王应麟
D.佚名
5.小学语文教学能综合体现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是()
A.识字
B.阅读
C.说话
D.作文
【历年真题】自考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6.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是( )
A.模仿与想象
B.审题与立意
C.观察与想象
D.抽象与判断
7.《开明国语课本》这套小学国语教材的编写者是( )
A.叶圣陶
B.沈百英
C.吴研因
D.黎锦熙
8.小学语文基本功的掌握体现在( )
A.训练中
B.校长中
C.教师中
D.家长中
小学语文教学论
9.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小学毕业班中中等水平的学生每分钟能读( )
A.400字
B.500字
C.320字
D.420字
10.小学新教师试用期的培训的主要方式是( )
A.分散培训
B.集中培训
C.职务培训
D.职前培训。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还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教育性、综合性、科学性、文学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等特点。
语文课程避开了这些难尽其言的叙述,而着重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
因此,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工具”,在这个命题里是一种比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有两个含义:一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犁、锄;二是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提示了语文与其他“工具”的本质区别。
首选,语文是“工具” ,这是它与其他知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如历史);其次,语文是“交际工具” ,这是它与数学、电脑及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根本区别;最后,语文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 ,“最基本”这是它同手势语、体态语、旗语、电码语等的根本区别,是语文的独特特点。
尽管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发明了越来越多的交际工具,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手段,但是,语言作为人的思维的载体,作为人与人进行信息吸收、储存、加工、输出的手段,始终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认识并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是生死存亡之举,因为这就决定了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
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不同的是,读、写、听、说活动,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展开的手段,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
语言教学就是要支委会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这两种最基本的信息运载工具,掌握听、说、读、写这四种最觉的信息形态,从而学会利用它去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描述
❖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 工具。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 化载体。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个人的说话行为和结果称作“言语”, 个人的说话行为是“言语行为”,个人 说话的结果是“言语作品”,言语就是 对语言的运用和运用的生成物。
❖ 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 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 结果。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性的。
❖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 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人化的。
不同理解
语言文字 语言文章 语言文化
言语 华语
语文的本质
❖ “语文”是语言,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 言的合称;
❖ “语文”是个综合体,“语言”是根本; ❖ “语文”之“语言”是“言语”
语言和言语
❖ 言语,指人们说的话写成的文,它们不 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符号系统,而 是作为心理学对象的动态的言语作品, 即人们运用语言符合系统进行交际的行 为及结果。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研 究》、西北师大、云南师大、辽宁教育学院 等大学的学报为阵地展开的。是建国以来语 文教育界持续时间最长,论争最激烈的一次。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鸣
❖ 于漪老师《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 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指出:
❖ 近年来,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文 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 虚设,只是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为 训练语文的例子,学 生在知、情、意方面有 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与《大纲》的要求相 距甚远。
积极有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本质特征

三 、 意 识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自学 能 力 和 团 队精 神 有 人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古人云 : 授人 以鱼, 不如授人 以渔。这就 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既应教给学 生语文知识 , 更要指导学生养成 良好的学 习习惯 , 掌 握有用 的学习方法 , 具备 良好的 自学能力 , 让学生学 会运用语文课 所获 得 的知识 与技 能来 交流 思想 感 情 。学 生 一 旦 养 成 了 良好 的 学 习 习 惯 , 握 了有 用 掌
、
的学习方法 , 就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 并终 生享受和使用语文 的乐趣 , 能更好更快 地促其 实 就 现卓越 的学 习和成功的远景。 为 了真正体现学生 的主体作用 , 师在课 堂教 教 学 中, 努力创设合作学习 的情景 , 应 切实为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搭建 舞台 , 留给学生 自主探求 的 时间与空 间。为此 , 教师应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 , 并 结合教学教会学生合 作的技 能。在这个过 程 中, 教 师要发展学生乐 于合 作的团 队精 神 , 学生学会 交 让 流、 分享相关信息 和创意 , 学会倾 听别人 的意见 , 学 会表达 自己的观点 , 学会分 享大 家的成果 。除课 堂 形式下 的合作互动外 , 还有 平时背课 文时 同学 之问 的互相检查对照 以及说话 训练 、 课外阅读 、 作文互改 等, 都是有效的合作学 习的方式 。这 种小组合 作互 动的过程 ,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 还能 提高学生 的合作能力 和信息收集 与加工 能力 , 使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 。 四 、 课 外 阅读 引入 课 堂 教 学 。 把 以巩 固和 扩 大 课 堂 教 学 的成 果 为 了巩 固和 扩 大 语 文 课 “ 极 有 效 ” 成 果 , 积 的 教 师要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听说读写材料 和讨论材料 , 安排 学生在课 外进 行阅读 和思考 。这 种课外 阅读与思考 , 以极 大地丰 富语文课 堂教学 可 的内容 , 巩固和扩 大课 堂教学的成果 , 会给语文教学 带来 高效 、 鲜活 、 逼真 的语 言学 习环境 , 使语 文教学 形 式 多元 化 , 进一 步 激 发 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 强 烈 愿 望 和 自主性 , 引导学生逐 步走上“ 要学语文 , 爱学语 文 , 学 好语 文 ” 道 路 。 的 在语文教学 中, 教师要注意强化阅读的理念 , 努 力做好 以下 四个方 面的工作 : 一要 引导学生 学会选 择。“ 选书应 和交友一样谨慎 , 因为你 的习性受书籍 的 影 响 不亚 于朋 友 。“ 一 本 好 书 , ”读 就像 和许 多 高 尚 的人谈话 ”而“ , 坏书犹 如毒药 , 以伤 人心 神” 足 。因 此, 我们一定要远 离粗俗 , 亲近 经典 , 以好 书为师 并 为友 。二 要引 导学 生学 会思考 。读 书 不 宜贪快 贪 多, 而应注重细心体 味 , 深入 思考 , 深入 理解。三要 引导学生学会积 累。平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 良好 习 惯 , 倡 在 读 书 和报 刊时 及 时 地 划 一 划 ( 精 提 划 彩处)摘一摘 ( 精美句 ) 写一写 ( 注 、 点或读 、 摘 、 批 评 后 感 ) 四要 引 导 学 生 学会 运 用 。这 就 是 在 读 而 有 。 记、 读而有思 、 读而有 疑 、 而有悟 的基础上 做到读 读征
立足言语形式是语文课最本质追求

立足言语形式是语文课最本质的追求摘要: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应该着眼于言语形式。
任何一部言语作品都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
学习言语形式才能真正内化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文就言语形式的涵义、言语形式教学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言语形式一、什么是言语形式去年下半年,我有幸成为浙江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老师的课,并拜读了王老师的《语言·言语·言语形式》一文。
王老师指出,“语文之外的其它学科所教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
”对此话,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解读:数学课教的是数学知识,历史课教的是历史知识,而语文课教的就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应该教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的言语形式。
那么,如何理解言语形式?王尚文老师认为:任何一部言语作品都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任何言语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言语形式,任何有效的言语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言语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
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外部的方面,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言语内容则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色、无臭、无声,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言语内容,就是语文课应教的内容。
我们教师不应只关注字词句的学习,而是关注课文本身,搞清楚“怎么说”这一问题,而不仅仅只关注课文“说什么”。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
”可见学习言语形式,不是为了抛开文章的内容,而恰恰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章的词句、句式、结构、文体、修辞、逻辑、标点等各方面的运用,都蕴涵着作者的思维、思想情感、价值判断与人文精神,只有关注了言语形式,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
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是讲的多读。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
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
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的本质是什么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松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语文课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
1、语文课要在平淡质朴的课堂中彰显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曾走入一个误区: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忽视语文工具性;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淡化基础知识吸收;强调学生主体,弱化教师主导;突出学生思维创新,放松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其实所谓语文课的平淡质朴,就是以扎实细腻的文本解读为基础,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为手段,以深入细致的语言品味为重点,以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游刃有余的课堂调控,行云流水的教学步骤,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及时到位的教学点拨,使整堂课或轻松流畅,或举重若轻,或扎实有效,从而让语文教学的真实面目得以清晰呈现。
2、语文课要通过反复咀嚼品味语言,凸显语文的无穷魅力。
特级教师陈忠梁说:“语文课是美的。
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
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送语言深处的美。
”所以,“一堂真实本色的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积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挖掘文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心情,深入理解文本,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
3、语文课要在引导学生读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4、语文课重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王君教师说:“教师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尽可能地为学生寻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平台,供学生曲径通幽。
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要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这一切,只有通过读才能更有效地完成。
在读中体味情境,在读中品味感情,在读中升华自我,在读中张扬个性,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