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青年与社会双向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主要处于依赖、服从、被社会教化、塑造的地位。那么,教化者是否任意地按照自己主观想象来教化和塑造青年呢?当然不能。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其目的和要求。在整个社会化过程当中,社会化的规则程序和活动结构都是有序的、可行的,社会为青年的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正常发展条件。可以说,我国的青年社会化过程已基本上遵循其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规律性,既保证了其发展的方向,又达到了社会化的效果,青年社会化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素质。当然,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政治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我们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保证了青年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正常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思想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以高校为例,不少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既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却得不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而产生的多种困惑不知所措却无人引导。第二、思想教育方法的滞后性。虽然各方面都在按要求按计划去做,但教育效果并不好,纠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够重视,缺少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时迫于考试,临考突击,背上几个题目应付过关了事。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都参加“邓研会”,自己出于好奇或者迫于面子或者好大喜功便参加了,当老师在作有关邓小平理论专题辅导时,有不少学生在下面或看小说,或背英语单词,或打瞌睡,真正用心听讲者寥寥。由此可见,用那些靠浮于形式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滞后的教育内容,是很难使那些正确的理论能够真正内化为青年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的。
2、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
有调查表明:青年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前途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行背离。一方面有71%的学生认为应该“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但在择业选择时,前三位的考虑因素分别是“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的有41%,“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有31%,“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有18%。而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不到4%,对这种矛盾,学生自己也感到困惑和担忧。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上说:“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与时代,我不害怕市场经济,但很害怕丛林法则支配一切,我们找不到精神家园。”(注:吴烨宇、吴强“98年上
海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98.11)所以,青年学生对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和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深深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尴尬境地。
3、青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知识技能社会化,是青年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因此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新成果,以构建成一个比较合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自己走上社会所从事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然而,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早地文理分科,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等缺陷。比如:华中理工大学曾对全校3511名新入校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总平均分为63.9,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该校受国家教委委托,前不久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从收回的4500份有效问卷看,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只是文学、艺术等知识的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几乎空白,且边缘学科知识严重不足。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几年,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都很重视素质教育,并积极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要从应试教育完全过渡到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实现青年知识结构的合理化还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4、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偏颇性。独生子女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独生子女7000万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生育高峰期的延续,独生子女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差别呢?他们在青年社会化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不同呢?这些既理论又很现实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最近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理想、求职、学习、经济水平、交友、个性自评等几个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注: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现状比较研究”《思想·理论·教育》1998.12.(31)-(34))但是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并因此影响到自强精神。
与此同时,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教育观念的偏颇。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例如,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自己意志来培养孩子。第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偏颇。现在孩子身上不少问题都反映在我们教育方法上,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孩子关爱的度上。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怠情、自私、骄横等等,而这些问题将直接给青年社会化过程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5、中老年人对青年社会化的逆反性。青年人应该既是社会文化的塑造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在内化的同时又表现出外化。但在十年“文革”的国度里,青年人只是依从“文攻武卫”、“斗私批修”。不能创造出符合青年自身特点的青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