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接受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增加,出现了大量阿片类药物耐受情况,术后疼痛无法控制。
长此以往,还会引起生理神经系统的变化,演变为弥漫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危害日常生活。
加速康复手术的核心理念是根据多学科合作,改进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减少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率,加快术后康复。
疼痛监测是时代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种优秀的疼痛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减少疼痛,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住院天数,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医疗费用,实现诊疗与经济的双赢。
本文详细介绍了腰椎融合手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机制、镇痛药物及相关镇痛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学建立疼痛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1腰椎融合术的疼痛机制美国疼痛学会曾在1996年宣布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
腰椎融合术的术后疼痛可能源自皮肤、肌肉、椎骨、椎间盘、小关节和神经组织等。
它的疼痛系统相对复杂。
首先,细胞损伤后,许多炎症因子如缓激肽、前列腺素和P物质在伤口部位形成,导致持续的局部刺激和周围损伤效应器阈值的降低。
在外周神经系统连续数据信号的驱动下,中枢系统也会更加敏感,进而产生神经元的外周和中枢感觉神经敏化。
第二,阿片类药物也会导致患者亚急性耐受和痛觉过敏,导致疼痛加剧,这与阿片类药的摄入量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第三,炎症在阶段结束时消散,肝纤维化的级联反应逐渐导致伤口的硬膜外纤维化挤压腰神经,导致慢性腰痛。
此外,患者术后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会严重影响免疫能力和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疼痛阈值降低。
2疼痛管理模式2.1超前镇痛高级疼痛缓解是指一种手术前的渐进式损伤缓解干预,致力于预防手术过程中炎症损伤引起的疼痛致敏,提高患者术后感知的敏感性和阈值。
足够的高级疼痛缓解可以防止疼痛损伤效应器进入痛觉过敏状态,可以更好地控制手术后的亚急性疼痛,最终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消耗。
现在,先进的止痛方法已经非常适合腿部手术,尤其是膝关节镜检查患者。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与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与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对比分析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
对照组(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试验组(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手术、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V 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为(1.6±0.3)分、(20.5±1.9)分、(18.6±4.2)分,对照组为(2.4±0.5)分、(26.6±2.4)分、(16.1±3.7)分。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疗效优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推荐选用。
[關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融合术;腰椎间盘摘除术[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method and effect of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Methods 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6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he tes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ectomy,and 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test group were short,and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less,the operative indexe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V AS,ODI and JOA scores were respectively (1.6±0.3)marks,(20.5±1.9)marks and (18.6±4.2)marks in the test group and (2.4±0.5)marks,(26.6±2.4)marks and (16.1±3.7)marks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postoperative 6-month,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ectom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patients with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which is recommended to be selected.[Key words]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Lumbar interbody fusion;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ectomy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变,属于退行性病变类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麻木,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现状与前沿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现状与前沿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由于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以及年龄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旨在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与前沿。
一、病因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使得椎间盘中的软骨组织向外凸出,压迫了椎间盘周围的神经根和脊髓,导致腰痛、下肢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过度和长期的不良姿势,如长时间弯腰、负重等。
2. 骨骼增生等引起的脊柱变形。
3. 腰部受伤或扭曲。
4. 长时间坐姿或站立姿势不变等引起的腰背部肌肉紧张。
二、诊断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 症状和体征: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下肢疼痛、局部压痛等明显症状,行走和站立时疼痛加重,休息时疼痛减轻。
2. 影像学检查:采用X线检查、磁共振成像和CT扫描等技术检查患者的脊柱情况,明确椎间盘的突出部位、大小和形态等。
三、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一般适用于患病早期或轻度患者。
主要包括止痛、消炎、物理治疗、按摩、针灸、理疗等措施。
物理治疗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包括热敷、冷敷、牵引等。
热敷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患处代谢;冷敷可以减轻疼痛,消除炎症;而牵引可以直接作用于椎间盘,缓解神经根的压迫。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椎板切除术、椎间盘摘除术和椎间融合术等。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式。
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恢复快,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沿技术。
四、中国的前沿技术我国的医学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也不断进行着前沿研究和探索。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开始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如针刺、推拿、保健养生等。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56例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56例张富财(青海省人民医院骨科,青海西宁810007)〔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中图分类号〕R3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7-1529-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7.108第一作者:张富财(1975-),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科疾病研究。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2.5% 13.5%)较年轻人低,但老年患者一般病史较长,部分患者原先就有椎间盘突出,症状较轻或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后随着增龄,退变因素的参与,椎管狭窄再度出现或加重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2〕。
由于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别于青壮年,对于老年患者需采取不同处理措施。
本文回顾分析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64 81(平均67.8)岁;病程11个月 24年,平均6.7年;CT 或MRI 示突出位置L 3 45例,L 4 531例,L 5 S 120例;直径6 14(平均)9mm ,合并黄韧带肥厚44例,单及双侧侧隐窝狭窄者分别为8和4例;合并椎间隙变窄23例,中央椎管狭窄12例,椎间不稳19例,骨质疏松6例。
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16例,双下肢放射痛11例,单侧下肢痛9例,间歇性跛行18例,下肢麻木及小腿、足背区感觉减退31例,椎旁压痛23例;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压5例,肝硬化2例,心功能不全2例,冠心病1例,心律不齐1例,低蛋白血症4例。
1.2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腹部腾空,行硬膜外麻醉。
以病变间隙为中心,经腰部棘突正中处作纵切口,剥离椎旁肌肉,暴露椎间隙黄韧带及上下关节突关节。
后在椎弓根处置入克氏针,采用C 形臂X 线机定位,用空心方头铰刀及刮匙彻底去除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及上下椎体终板,然后撑开连接棒并固定,用试模测量Cage 大小,同时置入椎弓根钉,椎间隙斜行置入Cage 1 2枚,置入深度以距椎体后缘3 5mm 为宜,钛棒固定,切除上下关节突关节面软骨。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新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新技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也得到了更新和提升。
传统手术方式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不足之处,而新技术的推出带来了更为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
一、微创手术技术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需要切开大量的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尤其是椎间盘切除和椎板切除需要进行大量的骨切割,并且需要绕过神经组织,这会带来很大的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
而微创手术技术则能够通过更小的切口,使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和高清晰度显微手术器械,直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创伤,也避免了周围组织的损伤。
二、无痛微创手术技术除了减小创伤,还有一种新技术——无痛微创手术技术,采用的是脊柱减压术,不需要开刀切除,只需要用针管从皮肤内穿过,进入骨髓空隙中,通过特定操作器将针管伸入突出部分的椎间盘,以高频电能将突出的组织蒸气化,做一些特殊按摩操作,最后通过导管将蒸气抽出,恢复关节功能,以达到活化细胞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手术切口的疤痕,还减轻了术后疼痛,更重要的是对神经组织没有损伤。
三、植入人工椎间盘技术传统的手术方式中,椎间盘切除后,可能需要进行骨融合手术,即将相邻椎骨经过特殊的材料固定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
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植入人工椎间盘的技术愈来愈成熟,人工椎间盘可以替代失去功能的天然椎间盘,且可以实现恢复椎间距、减轻椎间压力等多种功能,更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骨骼结构。
总结起来,微创手术技术、无痛微创手术技术和植入人工椎间盘技术,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
虽然这些新技术在操作难度和手术费用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其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效果是传统手术方式无法比拟的。
对于患者来说,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式,都不应忽视手术前的检查和骨密度检测,以及术后的规范的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才能帮助患者实现彻底康复的目标。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1 腰椎 间盘 退变 的分 型
根据 Ki m等¥ G n r 等的 描述 , 椎 间 [ u dy ] 将 盘分 为以 下 几 个 类 型 : 常 、 出 、 出 、 正 膨 突 脱 出、 莫氏结 节。 许 1 1腰 椎稳 定 性与 活 动度 .
无 论 那 种 方 式 的 手 术 最 终 的 目的 都 是
的 目的 } is 等 研 究 认 为 影 像 形 态学 分 析 Laa
疗 效 与 椎 间 盘 髓 核 内 降压 程 度 成 正 相 关 。
关 于 该 手 术 方 法 必 须 要 说 明的 三 个 问 () 椎间盘与腰椎的稳定性 。 1腰 根 据 目前 国际 上 公认 的 脊 柱 的 稳 定 性 理 念 来 源 干 小 关 节 及 椎 供稳 定 性 的 5 %, b m 椎 3 E a 实 验 证 明 , 一 个 三关 节 复 合 体 的 稳 定 性 每
出 物 对 神 经 根 刺 激 , 除 致 痛 物 质 , 善 在 部 分 椎 板 和 关 节突 切除 后 将 降 至 原 来 的 消 改
微循环 , 而达 到治疗腰椎 间盘突 出的 目 从 的 。 些 方 法 的 共 同 优 点 是 手 术 时 间短 , 这
不 稳 是 与腰 椎 退 变 有 着 紧 密 联 系 。 始 时 开 椎 间 盘 退 变 即 水 份减 少致 使 椎 间 关 节 容 量
作 用 , 就 是 目前 国 外 文 献 中常 提 到 的 三 决 定 , 一 取 决 于 病 变 椎 间 盘 纤 维 环 的 完 也 第
2 腰椎问盘突 出 目前主要的手术方 法
2 1 微创 方 法治 疗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微 创手术 已经成为 外科 发展 的趋势 , 镜技术 , 二类 是经皮穿刺技 术。 第 2 1 1椎 间 盘 镜 下 腰 椎 间盘 切除 术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休克、无感染等并发症。全组病例JOA评分优良率为81.3%,术后症状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
关键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 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057(2012)04-0413-02
随诊8~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腰椎失稳,内固定 松动、断裂及拔出情况;术后复查CT示所有患者椎间融合情 况理想;椎间隙高度明显恢复,无假关节形成。本组病例术 前JOA评分为(12.3±0.9),术后为(23.4±1.2),手术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JOA评分优良率为81.3%, 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6例复发性腰椎间
盘 突 出 症 患 者 , 其 中 男 12例 , 女 4例 ; 年 龄3 0~5 5岁,平均 42.3岁 ; 再 突 出 节 段 为 L4-5椎 间 盘10例、 L5-S1椎间盘6例。 16例均为第2次手术,其中12例前次手术行椎板开窗椎间盘 摘除术,4例行半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术后9月至3 a再次 出现症状。腰部疼痛者13例,大腿放射性疼痛15例,单侧下 肢感觉减退13例,双侧下肢感觉减退3例,伸拇肌力下降 9 例,腓肠肌肌力下降6例,踝反射减弱10例,间歇性跛行 8 例,括约肌功能障碍1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1例。X线检查 发现8例动力位片存在腰 椎不稳的表现, MRI检查发现同侧 椎间盘再突出13例,对侧椎间盘再突出3例。
出症以TLIF手术治疗,术中先行椎弓根钉内固定,通过椎弓根钉撑开间隙,切除患侧上下关节突和椎板,由健康组织
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的临床效果
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的临床效果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和神经根受压等。
而当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时,病情会更加复杂和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保守治疗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需要考虑手术干预。
融合固定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融合椎体和稳定脊柱来减轻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的临床效果。
融合固定术的原理融合固定术是一种通过椎间融合和椎体固定来稳定脊柱的手术方法。
在手术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腹部或者腰部的切口来暴露出椎间盘和椎体,然后移除受损的椎间盘组织,填充植骨物质并安放椎体螺钉或螺帽来固定脊柱。
这样可以有效减轻脊柱的运动,减少神经根受压,从而达到疼痛缓解和病情稳定的效果。
临床研究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改善,融合固定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一项针对此类患者的研究表明,融合固定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腰痛和下肢疼痛,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而且,在长期随访中,大部分患者的手术效果仍然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这说明融合固定术在治疗这一类病情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不足和展望尽管融合固定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手术费用较高,对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可能难以承受。
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康复周期较长,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复训练和卧床休息。
术后可能出现椎间融合不良、植入物松动等并发症,需要患者长期的随访和监测。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结论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融合固定术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
单侧椎弓根螺钉及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
e w e e t r i n ,f s ewe n v re r s w s n h f b t e n v r b a f so s u in b t e et b a a o s i ,w t o to vo s s t e n ,w t o tlo e i g a d fa t r i ain e u o t i u b iu et me t i h u o s n n n r cu e f t . h l x o
裂 。疗效评定按 日本骨科 协会 (O ) J A 腰椎疾病 2 9分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 , 2 例 , 1 例 , 1 差 1 , 良率为 9 . % , 优 O 良 2 可 例, 例 优 4 1 脊
柱融合率为 9 . % 。结论 71 科技术。
关 键 词 : 椎 问盘 突 出症 ; 弓根 螺 钉 ; 柱 融 合 术 ; 侧 腰 椎 脊 单 中 图 分 类 号 :6 15 R 8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2—2 3 2 1 )3— 0 0—0 17 69(0 1 0 0 2 2
( a  ̄ nvrt a lt op a, a h ,100 C ia Y nm ui s y f i e H silY h n7 6 0 , hn ) e i i a d q t A s atO jcieT sr efs nbtenvr bas gepee n nlea pdc ce s btenvr bafs nt a bt c : b et obev t i ew e e e r i l i sadu i t l eil sr , e e e er i et r v eh uo t n c a r e w w t uo r —
f i n t e t e tpr lps fl m ba nt r e tbr ldic uso r a m n o a e o u r i e v r e a s L /Ch n h n C a g— o g, HEN a —o g,ZHOU — u Xio t n h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蒋守念;陶海南【摘要】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status and progress 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as done a review,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ational surgical in clinical.% 本研究就近年来的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合适术式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3页(P2219-2221)【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作者】蒋守念;陶海南【作者单位】武鸣县人民医院,广西武鸣 530100;武鸣县人民医院,广西武鸣5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终板尤其是髓核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1],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使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2],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10%~18%[3]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术式有:经前路、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经椎体间融合术及重建技术、微创技术等[4]。
传统的经后路、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术因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后疼痛等问题严重,逐渐被微创技术取代。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殊器械及微侵袭概念的不断深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关键逐渐转变为如何保证手术彻底,减少患者创伤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5]。
微创技术由于对患者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而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
常见的微创介入手术术式有: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PLD)、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LDH微切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AMD)、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经皮椎间盘内臭氧气体注射术(PIOI)、经皮化学髓核溶解术(CNL)等[6]。
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
方法对26例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复发性腰间盘突出症;2、腰椎间盘突出巨大,终板破裂者;3、合并椎管狭窄需全椎板切除者;4、合并节段性不稳者;5、极外侧椎间盘突出需切除一侧关节突者。
)进行减压的同时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后评价疗效。
结果26例平均手术时间(160±26)min,平均出血(510±53)ml。
平均随访16个月,骨性融合率96.2%,患者主观满意度88.5%。
并发症有硬脊膜撕裂3例。
结论椎管减压、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融合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漯河医专二附院采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对26例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治疗(占同期腰椎间盘手术的6%),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3岁(27~68岁)。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再次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1~13年,平均5.8年,突出巨大,终板破裂2例。
退变严重,伴椎管狭窄需全椎板切除2例,节段性不稳定性1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需一侧关节突切除3例,病程3个月~8年,平均9个月,突出间隙L342例,L4514例,L5S1 10例。
主要症状为持续性腰疼、患肢放射疼、麻、肌萎缩、肌无力,行走困难,巨大突出所致性功能及大小便障碍等。
所有病例均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支配区感觉运动功能及腱反射异常。
术前常规行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表现为腰椎退行性变,生理弯曲消失及节段性不稳征象,CT和/或MRI检查示椎间盘突出相应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
1.2 手术方法俯卧位,连续硬外麻醉或全麻,后正中切口,暴露需减压固定的节段,先将椎间盘切除,彻底减压。
不同腰椎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通过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中,以腰椎融合运用最为广泛。
其中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伴有节段明显失稳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已成为其治疗首选[1,2]。
腰椎融合术根据手术入路、植骨融合位置、减压内固定置入的不同可分为多种术式类别,而各类术式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不尽相同。
现对各类腰椎融合术式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运用上的研究进展作以下报道。
1腰椎椎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在摘除椎间盘后,通过植骨或内置物使椎体间相融合。
该术式最早用于椎体结核的治疗,1953年Cloward 首次将其用于下腰痛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腰椎间融合根据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遂宁市中医院骨科,四川遂宁629000*通讯作者:陈泽,Email :****************不同腰椎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李笑峰,蒋曼,陈泽*,熊福生[摘要]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增生紊乱、腰椎韧带松弛以及肌肉劳损等原因相互作用引起的以腰椎自然退化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给众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腰椎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上腰椎融合术式种类多样,而各类术式有其自身适应症、禁忌症以及优缺点,各家研究报道结果不一,使得临床医师在不同术式的选择上一直存在争议,难以达成共识。
现就临床上各类腰椎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融合术;综述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2.025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different lumbar fus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I Xiao⁃feng ,JIANG Man ,CHEN Ze ,XIONG Fu⁃sheng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uin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Suining ,Sichuan 629000,China Coresponding author :CHEN Ze ,****************[Abstract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caused by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tervertebral facet hyperplasia and disorder ,lumbar ligament relaxation ,and muscle strai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umbar natural degeneration.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ging process ,the clinical incidence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many elderly people.Lumbar fusion surger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lumbar fusion in clinic ,each type of lumbar fusion has its own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studies are different.As a result ,clinicians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on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a consensus.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all kinds of lumbar fusion is reported as follows.[Key word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umbar fusion ;review手术入路可以分为经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
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48例
1 . 1 临床 资 料
本组共 4 8例 患者 , 男 3 O例 , 女 1 8例 ;
年龄 5 3 岁~ 6 8岁 , 平 均年龄 5 8 . 4岁 ; 其 中 4例 , L 2 8 例,
L 5 ~ s 1 6 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 、 左右斜位 、 过 伸过屈位
x线 片检查 , 提示均有腰椎不稳。腰椎 MR I 检查 符合腰椎间盘
3 讨论
腰椎 间盘 突出症是骨科 常见疾病 ,随着椎 间盘 的退变 , 椎 间盘的 内容物减少 以及高度 丢失 ,相应节段 韧带及关节囊 松
承受约 6 6 0 N的压力 , 足 以满足人 日 常活动和负荷翻 , 所 以我们
选 择单枚融合器 中间植入 的方法 , 在 临床 随访 中, 未发现椎 间
核摘 除、 可扩 张型椎 间融合器植 入加植骨 融合术治疗 ,
术后 改善 率优 4 o例 , 良 6例 , 可2 例, 优 良率为 9 5 . 8 %。3例 出
现 术 中硬 膜撕裂 , 术后 无根 性疼 痛复发和 腰椎不稳 症状 , 椎 间 高度及 复位程度无丢 失, 融合 区均骨性 融合 。结 论 腰椎 间盘 髓核摘除椎 间可扩 张型椎 体间融合器植入加植 骨融合 术 , 是 治
掌握 ,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 林海平 , 陈健 , 李清浩 腰 硬联合麻醉 和全身麻醉在老年 患者股骨 颈骨折 手术 的麻醉观察明. 海 南医学 , 2 0 1 2 , 2 3 ( 1 2 ) : 9 4 9 - 9 5 0 .
人 工股骨头 置换术失 血多 、 主要 手术步 骤创 伤大 , 尤其 是 在应用 骨黏合剂 的时候 ,可能会 出现严重 心血管不 良反应 , 其
检查椎间融合器的深度及方向。位置满 意后 , 缓慢将椎 间融合
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多发病、常见病。
目前临床工作仍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283-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多发病、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隋核向后突出,压破一侧或双侧神经根,从而产生腰部疼痛、活动障碍,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
目前临床工作仍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为了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而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简述一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比较一下中西医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1)外伤;(2)年龄;(3)遗传因素;(4)职业。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1)椎间盘的细胞营养的减少,营养的减少导致椎间盘的退变而引起椎间盘突出症;2)活细胞的数量减少,椎间盘活细胞的减少导致椎间盘的退变;3)细胞的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大,椎间盘的组织细胞出现衰老而导致该病的发生,4)组织细胞的变性,椎间盘组织细胞发生变性后椎间盘出现退变而导致该病等。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该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腿痛,40%患者主诉先有腰背痛,后有下肢痛,33%的患者发现腰背痛和腿痛同时发生,17%的患者发现先有腿痛,后逐步出现腰背痛,9.6%的患者主诉只有腿痛,还有1.4%的患者只表现为腰痛。
患者活动时感觉疼痛加重,在咳嗽、排便时疼痛加重。
许多患者不能长距离的行走,同时伴有间隙性跛行,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
通过临床观察于研究可知90%以上腰椎间突出部位在腰4,5或腰5,骶1。
大多数患者在第四、五腰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用力按压该部位时可发现下肢放射痛加剧,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研究进展
钉棒 系统 的应用提供 了依据 。针对椎间植入单 融合器与 双融合器哪~个更有优势 的问题 , 虽然仍存 在争论 , 但近 期 的生物力学分 析倾 向于应用单 融合 器。Wag等 应 n 用 9 具尸体脊柱进行体 外 测试 , 发现 在后路椎 弓根 钉棒 系统辅助的情况下 , 应用单枚斜 向 B l AK融合器 与应 用两 枚平行 B K融合器有着相似 的稳定 性 , A 前者 比后 者还可 减少 腰 椎 后 部 结 构 的 破 坏 和 治 疗 费 用 , 加 融 合 器 植 入 增 的精确性 ; 为单融合器 更有 优势 。C i g等 所 进行 认 ha n 的有限元分析研究也 支持应 用单融 合器 , 经对 比后 路椎 弓根钉棒 固定辅助 的单融 合器与 双融合 器植入 发现 , 两 者有着相似 的生 物力学稳 定性 , 虽然前 者有 稍大 的融合
李涛 张永刚
腰 椎 后路 椎 体 间融 合 术 ( UF) 临床 中应 用 广 泛 。近 几 年 针 对 P F的 生物 力 学 研 究 包括 P 在 LI
摘要
单 纯 椎 间 融合 与 椎 弓根 钉 棒 系统 辅 助 椎 间 融合 、 椎 间 融 合 器与 双 椎 间 融 合 器 、 侧 应 用 椎 弓根 钉 棒 与 单 单
螺 钉 固定 是 否更 有 优 势 , 需 进 一 步研 究 。 仍 2 不 同椎 间融 合 器 的应 用
椎椎体 间融合术之一 , 是治疗腰椎滑脱症 、 间盘源性疾 椎 病、 腰椎不稳、 复发性腰椎 间盘 突出症等疾病 的一 种常用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是椎间盘髓核摘除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可恢复椎间高度和脊柱活动度的人工髓核置换术和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以及微创治疗等技术。
腰椎间盘可以分为正常、膨出、突出、脱出和许莫氏结节几种类型。
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即活动度。
影响脊柱节段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纤维环、韧带、小关节的作用,以及间盘的稳定作用,即所谓的三关节复合体。
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外科发展的趋势,微创脊柱外科主要有两类技术,一是间盘镜技术,第二类是经皮穿刺技术。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脊椎的稳定性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患者下地早,短期的治疗效果突出,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但缺点是手术难度较大,操作要求精细,技术要求较高,医生研究曲线长,必须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远期疗效目前尚无确切报道。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于间盘突出初次发作,突出部位为偏中央型且不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人手术效果明显,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但对于极外侧型或是椎间孔狭窄的且反复发作的患者效果不佳。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尤其是椎间隙感染、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损伤、切口血肿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术后复发等,其中以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在临床上处理最为棘手。
另一种微创手术方法是经皮髓核摘除术,目前可以归为这一类技术的治疗方法大致有两类。
一是用化学方法溶解髓核,如经皮臭氧腰椎间盘减压术、胶原酶溶解术等,以及经皮激光汽化冷凝技术。
二是用物理学方法使间盘内突出的髓核还纳或消失,如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等。
根据国际公认的脊柱稳定性理念,小关节和椎间关节(即三关节复合体)提供了稳定性。
椎间关节提供了53%的稳定性,在Ebam实验证明,在部分切除椎板和关节突后,每个三关节复合体的稳定性降至原来的81%。
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杜杰;袁春晓;张嵩【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22(31)22【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收集邓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接受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改良组;另收集医院同期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传统组。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
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椎体间融合情况。
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ODI指数低于术前,且改良组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椎体间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比,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可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总页数】3页(P4117-4119)【作者】杜杰;袁春晓;张嵩【作者单位】邓州市中心医院骨科一病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5【相关文献】1.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比观察2.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3.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4.改良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1 腰椎间盘退变的分型根据Kim等和Gundry等的描述,将椎间盘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正常、膨出、突出、脱出、许莫氏结节。
1.1腰椎稳定性与活动度无论那种方式的手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最大限度的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即活动度。
影响脊柱节段稳定性大致有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纤维环、韧带、小关节的作用,再有就是间盘的稳定作用,也就是目前国外文献中常提到的三关节复合体。
2 腰椎间盘突出目前主要的手术方法2.1微创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外科发展的趋势,微创脊柱外科主要有两类技术,一是间盘镜技术,第二类是经皮穿刺技术。
2.1.1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脊椎的稳定性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患者下地早,短期的治疗效果突出,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但缺点是手术难度较大,操作要求精细,技术要求较高,医生学习曲线长,必须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远期疗效目尚无确切报道。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于间盘突出初次发作,突出部位为偏中央型且不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人手术效果明显,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对于极外侧型或是椎间孔狭窄的且反复发作的患者效果不佳。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包括:(1)感染尤其是椎间隙感染;(2)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损伤;(3)切口血肿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4)术后复发;其中以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在临床上处理最为棘手。
2.1.2经皮髓核摘除术目前可以归为这一类技术的治疗方法大致有以下2类:(1)用化学方法溶解髓核;如经皮臭氧腰椎间盘减压术,胶原酶溶解术等,经皮激光汽化冷凝技术;(2)用物理学方法使间盘内突出的髓核还纳或消失;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等。
无论哪种方法它们的共同原理是通过切吸部分髓核组织,来降低腰椎间盘内压力,并依赖后纵韧带的张力使突出腰椎间盘部分还纳,最终减轻突出腰间盘对神经根的压力;另外通过纤维环“打孔开窗”,纤维环对髓核的包容力消失,也是达到减压的目的;Liasa等研究认为影像形态学分析“包容性”突出被公认为首选的适应证,且疗效与椎间盘髓核内降压程度成正相关。
颈椎病及腰椎间盘治疗新进展
该病大致可分为六型,分别是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合型。
颈型:由于头颈部长期处于单一姿势,造成颈部肌肉、韧带和关节劳损所致。
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易疲劳,颈项强直、疼痛,不能长久看书和写字,晨起常感颈部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活等症状。
神经根型: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左右。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刺激和压迫了颈神经根而引起的病症。
患者常感到头、颈、肩、臂和手部疼痛、麻木,且麻木多出现在手指和前臂。
脊髓型: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颈椎病,它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原因,对颈部脊髓直接压迫而引起的。
当脊髓受压后,患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单侧或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可出现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等症状。
椎动脉型:也是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它是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病症。
发病时,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晕,还伴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耳聋等症状。
每当患者头部向后仰、低头看书、突然转头、反复左右转头时,发生眩晕。
猝倒是这种病的特有的症状,往往在颈部转动时,突然发生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患者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来。
交感神经型:这类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的。
由于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它所支配的内脏、腺体、血管的功能障碍。
患者主要表现为自感头枕部痛、头晕、偏头痛、心慌、胸闷、肢体凉、皮肤温度低等症状。
混合型:凡有以上症状两种以上的患者,统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主要是脊椎骨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和韧带钙化,致颈椎正常弧度消失、椎间隙狭窄。
由于骨赘压迫脊神经根,可引起臂丛神经剧烈的疼痛,牵涉到肩、臂,放射到手指,时间久长,可引起相应肌肉萎缩;又因颈椎稳定性降低,在转颈、过度仰头或低头时,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致发作性眩晕、复视、耳鸣、视物不清、猝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2.1前入路腰椎融合术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由0’bfien[4]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椎间融合技术。
2.1.1特点通过腹部切口,采用腹膜内和腹膜外两种入路,将受累的椎间盘切除并植入替代物,同时给予内固定加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2.1.2优点及缺点从前方进入椎间隙,能更有效地撑开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彻底地清除变性的椎间盘。
从前方入路对椎管内的结构干扰非常小,避免了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及瘢痕的形成,不会损伤到腰椎后部骨性结构及椎旁肌,减少了术后”融合病”即腰椎不稳的发生率。
同时,植骨位于压力侧,有较大的植骨床,操作空间大。
从前方入路有助于恢复腰椎的曲度,直视下操作更为安全[5]。
但前入路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剥离较广,常会造成损伤腹膜及泌尿系统。
前入路植骨感染,静脉形成血栓发生的病例也有报道。
还可能术后出现逆行性射精,生殖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最后,由于缺少脊柱后方复合体的固定,术后椎间融合器容易移位,椎间高度丢失,术后腰椎融合率较低,手术时间及操作难度也较大。
2.2后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于1953年由Cloward首创,现应用最为广泛。
PLIF的临床满意度为79%~93%,融合率为88%~96%[2]。
PLIF作为国内许多地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较为肯定。
2.2.1特点切除后路椎板后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切除椎间盘,植入骨块或融合器于椎间隙中,并辅助以钉棒内固定器械达到稳定脊柱及提高融合率。
2.2.2优点及缺点PLIF可在直视下操作神经根及硬膜囊,安全性较高,避免了ALIF常见的并发症。
PLIF可较为完全的切除椎间盘组织,其放入的骨块或椎间融合器支撑恢复椎间高度后间接达到增加椎间孔容积,从而解除神经根的压迫。
最后可以通过椎体间支撑及后方内固定的生理塑造恢复正常生理曲线。
缺点:过度牵拉导致神经及硬膜囊损伤、硬膜外瘢痕形成,易破坏硬膜外小血管。
手术操作如切除大量椎板,可导致术后相邻节段不稳及硬脊膜和神经根瘢痕组织形成,需要二次手术可能[6]。
在L3节段以上,由于硬膜囊缺乏活动度和牵拉空间,故不适用于L3以上节段。
ALIF因术中切断了前纵韧带,其各项稳定性指标(除了扭转强度)是最弱的,前纵韧带提供的张力带作用对于维持脊柱在屈伸方向上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前纵韧带的不完整可能导致腰椎韧带软组织撑开后形成的对椎问融合器的压缩力大大减小,故行ALIF手术后脊柱的即刻稳定性也随之减弱了[7]。
2.3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为了克服PLIF手术切除后方结构太多而易造成脊柱不稳,过度牵拉神经根、硬膜囊的弊端,Harms等提出了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8]TLIF从单侧椎问孔入路进入腰椎间隙,也有人称之为经横突间椎间融合术[9] (intertransvers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ILIF手术)。
我国于2002年底引入该技术并应用于临床。
2.3.1特点TLIF通过后方一个切口行前柱支撑在一个切口内单侧进椎管,其入路为经椎间孔,达到减压和融合的目的,同样具有通过使用椎间融合器使前柱获得支撑的生物力学优点。
对于多次复发的椎间盘突出、单侧椎间盘突出治疗有很好的手术效果。
TLIF相对其它两种椎间融合术,其术后腰椎的即刻稳定性能最有优势,而且,其术中保留了对侧的关节突关节、椎板,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这些结构对维持腰椎的生理和力学上的稳定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手术的创伤,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特别的优势[3] 。
2.3.2优点及缺点TLIF通过后外侧的椎间孔进入椎间隙,保护了前纵韧带和大部分的后纵韧带免遭破坏,而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能防止植骨的移位,并有利于植骨块融合。
经椎间孔入路术中可避免过多牵拉硬膜和神经根,从而降低了术中神经根损伤、硬膜损伤、硬膜外静脉丛出血及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可能性[10]。
但TLIF对椎旁组织的损伤仍较大,而椎旁肌肉的损伤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术后腰部力量减弱及慢性腰痛,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其融合率较PLIF低,手术操作难度也更大,对外科医生的要求也更高。
3 新近发展方向极外侧椎间融合术,2003年Neil Wright首次报道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即经外侧穿过腹膜后间隙和腰大肌到达腰椎的一种新的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它是一种崭新的椎体间融合术式。
XLIF有着严格的手术适应症,即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前该手术主要在欧美等国家开展,至今积累了1000多例手术经验[11]。
XLIF由侧方入路,通过微创技术在后正中线患椎棘突与腋中线的水平线中点开口,腰肌前1/3或中间分离,并在脊髓电生理监测系统指导下分离血管、肌肉并安全进入椎间隙,清除变性的椎间盘组织,植入融合器。
与传统的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ALIF、TLIF)比较,因为XLIF采用的是微创技术,其优点在于不经腹膜腔、不需要分离大血管和神经丛,所以对腰背肌肉和软组织的损害很小,减少了由此造成的慢性腰痛,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而且其保留了腰椎后方的结构,对腰椎的稳定性破坏最小,也不存在术中牵拉损伤神经根和硬膜囊的风险[11]。
但侧方入路手术也有其局限性,手术从第12肋下缘和髂嵴上缘入路使得显露L1~L2和L5~S1受到限制,分离腰大肌时还容易伤及腰丛神经,导致腰肌麻痹。
4 展望及小结近年来出现的TLIF技术已日臻完善,尽管目前多数作者报道早期临床结果良好,但是考虑到中远期的结果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随访总结,因此TLIF手术仍应当严格适应证,慎重开展[12]。
新近出现的XLIF技术能有效降低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困难和风险。
但该项技术在我国应用较少,缺少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经验,是一把”双刃剑”。
综上所述,无论椎间融合技术如何发展,解除压迫,术后达到椎间的骨性融合、长久稳定和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始终是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1]张超,周跃.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3):1820.[2]胥少汀,葛宝丰,许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4版,2012,2:2055.[3]Zhang Feng,Chen Bingqian,Ju Jianwen,et parison of TLIF,PLIF,ALIF three kinds of interbody fusion after initial stability of lumbar spine[J]. Jiangsu Med J,2008,34(2).[4]Johnson M,Nichols TA,et al.Invitmbiom echanrcal comparison of an anterior and anterolateral lunbar plate with posterior fixation following single-level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J Neuresurg Sping,2007,7:332-335.[5]Matthews HH,Evans MT,et paroscopic disceetomy with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preliminary review[J].Spine,1995,20:797-802.[6]梁博,黄有荣.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进展[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4).[7]Hunt T,shen FH,shaffrey CI,et a1.Contralaterall radiculopathy afte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J].Eur SpineJ,2007,16(Suppl 3):311-314[8]Harms J,RolingerH.A one-stager procedure in operative treatment of spondylolistheses:dorsal traction-repesition and anterior fusion (authors’transl)[J].ZOrthop lhreGrenzgeb,1982,120:343-347.[9]Philips FM,Cunninghanl B.Intertransvers Lumbar IntedxMy Fusion[J].Spine,2002,27:E37-41.[10]朱守荣,肖嵩华,王岩,等.TLIF技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9,8(6).[11]Wright N. Study on XLIF minimally disruptive spine surgery procedure[C]. Health Care Atlanta,2003,4.[12]杨惠林.TLIF技术应用与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2).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