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10句精华,一生受用,值得珍藏!

《黄帝内经》10句精华,一生受用,值得珍藏!

《黄帝内经》10句精华,一生受用,值得珍藏!1.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素问·调经论》心脏的作用是用来蕴含着神。

肺部的作用是蕴含着气。

肝脏的作用是蕴含着血。

脾的作用是蕴含着形体,肾的作用是蕴含着身体的志。

五个器官都有着各自的分工。

因而形成了体型。

2.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素问·经脉别论》全身的小静脉中的精气,会逐渐流入到大的经脉中,全身经脉都和肺部相连。

因此,全身的经脉最终会归入肺部,肺部在将所有的精气运输到全身的表皮。

3.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黄帝内经》形气都过盛但脉气不足的会死亡,如果脉气过盛但形气不足的会生存。

4.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素问·平人气象论》如果脉搏变化与阴阳变化相一致,疾病容易治愈;如果脉搏变化与阴阳变化相反,疾病就难以治愈。

5.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黄帝内经》圣人所制定的法则,一定是与自然相应和的。

所以天有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6.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灵枢·营卫生会》水谷进到人的身体够,先经过脾胃,讲过分解后,传入到肺部,在经过肺部的作用,将水谷营养散布于全身,从而使得五脏六腑都得到所需的营养。

7.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身体内正气强劲,外部的邪气便不会进入,便不会发生疾病。

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身体,那是源于身体内的正气衰弱。

8.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篇》有智慧的人养生,一定会顺应四时的变化,从而去适应寒暑。

不会过于的喜怒,能够良好的适应环境,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

调剂刚柔,使得刚柔相互调剂。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根本,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有十句话被认为是其最精髓之处,下面将逐一详细探讨。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强调了健康养生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从自身的身体健康出发,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平凡的细节,关注每一天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2. “大道至简” –《黄帝内经·素问·六气通天论》这句话表明了医学理论的简洁性和内在的原则性。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和整个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统一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简单而明确的。

通过研究这种规律,我们可以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3.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提出了阴阳观念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代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通过对阴阳的理解,可以把握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从而通过调节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五脏六腑,皆有职守”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脉原则》这句话强调了人体内脏器官的重要性和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的特定职责,只有当这些脏器正常运行时,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对人体脏器的认识和调节非常关键。

5.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这句话指出了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体的气机不畅。

当外邪入侵时,如果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受到侵害,产生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6. “形气孤危,著于寒暑”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离合论》这句话指出了人体形体和气血的脆弱性与环境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对寒暑的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受到极端的气温刺激,容易导致身体的机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经典语句

黄帝内经经典语句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经典,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黄帝内经》的经典语句:
1. 百病皆生于气。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与气的失常密切相关。

怒则气上,容易导致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等疾病。

2. 思则气结。

过度思虑会导致气机郁结,容易长包块、生肿瘤、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等疾病。

3. 肾为先天之本。

认为肾脏是人体先天禀赋的基础,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4. 肝为刚脏,主升发。

肝脏具有条达、升发的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气机,维持气血运行的正常。

5. 肺为华盖之脏。

肺脏犹如人体的屋顶,对内外气息的交换有着重要作用。

6.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保证人体的营养供应,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7. 心生痰,肺生瘀。

痰和瘀血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与心脏、肺脏的功能异常有关。

8.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保持平衡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关键。

9.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平衡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10. 治病求本。

治疗疾病时要抓住根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十大名句

黄帝内经十大名句

黄帝内经十大名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十大名句是经过千百年来的总结和传承,具有深刻的医学智慧和启示。

以下是黄帝内经十大名句: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素问·上古天真论》)这句话强调了古人的健康智慧,即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与四时相应也,与鬼神相应也,与父子相应也,与兄弟相应也,与夫妇相应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表达了人与自然界各个层面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3. "形不休於气,气不休於形。

是故谨藏精,无使其散,养志则固,病不能入。

"(《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保持精气充盈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志调节,才能远离疾病的侵袭。

4.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始也,神明之府也,精气之官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阐述了阴阳的作用和意义。

5.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所以处五色者也,所以候五音者也,所以应五声者也,所以遗五味者也,所以知五穀者也。

"(《灵枢·本神》)这句话说明了五脏对人体功能的掌控和调节作用,强调了五脏与五行、五音、五味等的相互关联。

6. "心者,生之本,神之主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这句话强调了心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心脏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精神活动之主宰。

7. "肺者,水道也,所以司味觉者也。

"(《灵枢·本神》)这句话强调了肺脏在人体味觉感知中的作用,肺脏与水道的相应关系也揭示了肺与饮食健康的紧密关联。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1.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经脉》人们在开始孕育生长的时候,先是来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之后便会生成脑髓。

2.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所谓的卫气,可以温养肌肉,使得皮肤充实,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

3.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人身体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所有的血气都通达到面部,进而注于所有的孔窍之中。

4.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黄帝内经·灵枢篇》喜乐过度则神气外散而体内不藏;忧愁过度则血气阻塞而不通;大怒不止则神志迷惑而难以治疗;恐惧过度则神气散失而体内无存。

5.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脉有一诀窍,那就是作为医生首先应心平气和。

6.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内经》肾的功能是主水,用于藏精,精气来自于先天之精气外,还需要其他的五脏后天之精的充养,因此五脏的精气充盈,肾脏的精气才会充盈外泄。

7.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黄帝内经》脾就如同朝中的谏议大夫,用来辅助君王,所有的计划,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8.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黄帝内经》太阳经脉来时,脉洪大且长;少阳经脉来时,脉律脉形变化多;阳明经脉来时,脉浮大而短。

9.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身心清净,便能够保持阳气充足,因此肌肉皮肤十分紧密,即便有大风和病毒的侵扰,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

10.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智。

有智慧的人,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便能够注重自身的保养。

《黄帝内经》精华10句,一句比一句经典!

《黄帝内经》精华10句,一句比一句经典!

《黄帝内经》精华10句,一句比一句经典!1. 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

余藏皆如此。

——《黄帝内经·素问》气虚是源于肺部功能的降低,气逆的表现是双脚发亮。

在不被克制的月份便生,在被克制的月份便会死亡。

其它部位的虚实都是按照这种方法类推。

2. 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

——《黄帝内经·经水》足阳明胃经,可称作是五脏六腑的大海,它是十二经中最大的竞买,它的营血最多。

如果它经气亢盛而发病,其热势一定会十分强盛。

3.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太阴经在外主开,厥阴经在内主合,而少阴经则在内外之间主枢。

4.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

《黄帝内经·五味》冲脉和任脉皆源于于胞,沿着脊背侧向上循行,这是经络气血所汇集的地方。

5.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

——《黄帝内经·邪客于经》病邪留在手阳明的支络,会使人胸中满胀,呼吸气喘而胸胁紧,胸内热。

6.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素问·玉机真脏论》凡是诊治疾病,必须要观察病人的形体、神气、色的枯荣、脉搏的盛衰、病的新久,要及时地治疗,不要延误时机。

7.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的五脏,就是能够藏精气而不外泄,因此只有保持精气充满,而不为水谷所充实。

8.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的六府,他们的特点是能够消化食物,排泄糟粕,因此他们总会装进食物,但又不能像五脏一样保持盈满。

9.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相当于受盛这样的官,主管受盛从胃中运来的饮食,对饮食进行再消化吸收,并将水液和糟粕分开。

1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黄帝内经简介
2.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言
3.养生名言的现实意义
正文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医学典籍,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书通过黄帝与岐伯等大臣的对话,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对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养生保健的名言,以下是其中十句:
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2.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3.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5.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6.肾者,主水,藏精,司闭藏之本。

7.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8.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9.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薄滋味,广土气,和喜怒,安居处,周旋出入,有常度。

10.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名言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而《黄帝内经》中的这些养生名言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养生保健的方法和原则,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等。

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帮助我们延年益寿,保持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及其中文翻译: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我知道许多疾病都是由气引起的。

生气会使气上升,高兴会使气舒缓,悲伤会使气消散,恐惧会使气下降,惊慌会使气混乱,思考会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这些精神物质构成了人体。

精神和意志相通,内部连接骨髓,形成了人体。

3. 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应自然。

4.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气平和,阳气固守,精神就会健康;阴阳分离,精气就会消失。

5.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就像天空和太阳,失去它们就会缩短寿命而不显著。

6. 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人的真气是全身的主宰,真气旺盛则人强壮,真气虚弱则人患病,真气耗尽则人死。

7.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人事之变,阴阳之化,乃可以决生死。

所以治疗疾病,必须了解天道地理,人事变化,阴阳变化,才能决断生死。

8. 脏腑者,所以藏精化气,藏神化血,而为人身之至宝。

脏腑是藏精化气,藏神化血的地方,是人身最宝贵的财富。

9. 精者,身之本也;气者,神之主也;神者,形之使者也。

精是身的根本,气是神的主宰,神是形的使者。

10.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之气相合,这就是人的命运。

11.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加劳作,所以能形体与精神相合,安享天年。

12.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惧伤肾,思考伤脾。

13.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养生的内容。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主要内容:
1.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是影响健康的关键,要“善耕种,节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咸味食品,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同时,要控制饮食的量和速度,避免暴饮暴食。

2.顺时养生: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人们应该顺应季节变化进行养生。

例如,春季应养肝,夏季应养心,秋季应养肺,冬季应养肾。

3.精神养生:强调心理状态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运动养生:提倡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同时,要避免过度运动和损伤。

5.睡眠养生:强调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失眠。

6.药物养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来辅助养生。

例如,使用中药材来调理身体或预防疾病。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强调了综合性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精神、睡眠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进行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提倡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理念。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名言:
精神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饮食养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调理气血:“不张不弛,无刚无柔。


运动养生:“宜动则动,宜静则静。


心态养生:“喜怒不形于色,瞬息无间,谓之神明。


养生之道:“不当不过,不去不居。


情志养生:“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


保持平和:“寿可俭而神可饱。


适度锻炼:“无欲则刚,无求则强。


谨慎用药:“大抵百病,总从于胃口。


这些养生名言强调了平衡、适度、顺应自然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良好的作息、积极的情绪管理等方式来维持身体健康。

它们体现了中医养生学说的核心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黄帝内经精髓句子

黄帝内经精髓句子

黄帝内经精髓句子
黄帝内经精髓句子:
1. “正气存内,邪不能干其表”,认为如果人体内部的正气充足,邪气就无法侵
犯体表,保持身体健康。

2. “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早期预防和治疗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上古天真人,其命皆百岁”,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调节养生来延年益寿。

4. “五脏六腑,各司其职”,通过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5. “不拘泥于一法”,指出不应死守一种治疗方法,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
应的方法。

6. “因脾受潮湿,从而腹痛泄泻”,提供了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的思路。

7. “百病之源在于脉”,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及时发现并治
疗变化可以保证身体健康。

8.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出中医治疗应该注重不仅治疗病症,还应当杜绝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9. “冰炭不同器”,强调了对于不同的疾病,也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
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应根据症状
10. “三阳开泰,三阴蓄积”,指出阴阳之间的协调配合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十个精髓句子,它们深入浅出地描绘了生命的奥秘和健康的本质,指导着人们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和治疗。

当我们生病或者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句子,并遵循其中的原则去积极应对和治疗。

黄帝内经最经典十句话

黄帝内经最经典十句话

黄帝内经最经典十句话1.人者,天地之镇也。

2.生之本,本于阴阳。

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5.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6.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7.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8.凡治病必察其下。

9.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10.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11.胃不和则卧不安。

12.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13.形寒寒饮则伤肺。

14.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15.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16.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17.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18.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19.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20.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1.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2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23.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24.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25.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2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28.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29.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30.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31.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32.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33.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34.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35.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36.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37.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38.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39.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40.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41.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42.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黄帝十大经典语录

黄帝十大经典语录

黄帝十大经典语录以下是黄帝十大经典语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语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意思是春天和夏天的时候,应当蓄养阳气;而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应当蓄养阴气。

2.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意思是保持自身的恬淡虚无,这样真气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运行;精神内守而不耗散,那么,你的病还从哪来呢?3.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人到了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这时候任脉变得空虚,太冲脉也变得微弱,天癸枯竭,女性的月经已经断绝,因此在形体上已经十分衰老,便无法在生二女了。

4.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阴阳和,故能有子。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

意思是男子在八岁的时候,肾脏变得充实,头发开始长长,牙齿也开始更换。

等到十六岁的时候,肾脏便会盛满,天癸至。

5.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

意思是持针要紧而有力。

6.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

意思是擅长用针的人,治疗疾病时,就像是拔掉刺儿、涤洗污秽、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

7.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全、年纪虽然大了、仍然能够生育孩子。

8.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精血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于五味食物的摄取。

贮藏精血的五脏也会因为摄取过多的五位食物而遭受损伤。

9.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吃进太多味咸的东西会导致血脉凝滞、面上失去光泽;吃进太多味苦的东西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脱落。

黄帝内经10句千古名句

黄帝内经10句千古名句

黄帝内经10句千古名句1.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就好比盖房子得按照一定的建筑学原理来,人的生活也得遵循自然的阴阳规律,顺应时节变化。

我有个朋友,以前整天熬夜,饮食也不规律,身体那叫一个差。

后来听了老中医的话,开始早睡早起,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像冬天就多吃些温热的食物,还适当做些养生的运动,身体状况慢慢就改善了。

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魅力,不照着做,身体可不就跟那没好好盖的房子一样,摇摇欲坠嘛!2.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这是多实在的话啊!就说吃的喝的吧,可不能由着性子胡来。

你看那些个年轻人,天天奶茶不离手,炸鸡当饭吃,这哪行呢?还有啊,起居也得有规律,不能白天黑夜颠倒。

我邻居家那小伙子,大学的时候没日没夜地玩游戏,结果呢?身体垮了,学业也耽误了。

这就警示我们啊,要是做不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健康就像手里的沙子,一点点地漏走喽。

3.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心态要平和,不要整天胡思乱想,贪得无厌。

我有个同事,一天到晚就想着升职加薪,跟同事争跟领导抢,心里老是愤愤不平的。

结果呢,身体老是生病,精神状态也不好。

而我爷爷,一辈子与世无争,心态超级平和,每天乐呵呵的,身体倍儿棒。

这就像平静的湖水能倒映出美丽的风景一样,内心恬淡虚无了,真气自然就顺畅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可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啊!就像植物生长一样,春天夏天阳光充足,万物生长靠太阳,人就得在这个时候养护阳气。

到了秋冬季节,天气转凉,就该滋养阴气了。

我奶奶特别会养生,春天夏天的时候,她就经常出去晒太阳,还吃一些生发阳气的食物,像韭菜之类的。

到了秋冬,就会吃些滋阴的食物,像银耳汤啊。

你要是反着来,就像冬天让花在外面冻着,夏天把花捂起来,这花能长得好吗?身体也一样啊。

5. “不治已病治未病。

”这简直太有远见了!你想想啊,等生病了再去治,就像房子着火了才去救火一样,虽然能扑灭,但房子也受损了呀。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1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黄帝内经里面,养生遵循的是“顺其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的生活符合规律,便能健康,生活违背规律,就会失去健康。

例如今天某些“昼夜颠倒”的人,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2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

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

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饮食上要有节制,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

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4 清净内守,调和情绪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则以静为主,黄帝内经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宝典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精髓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推崇。

以下是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一起来了解一下:1.“治病之道在于灸,发病之候须穴道。

”(《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句话表达了灸疗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穴位的关键作用,将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作为医生不可或缺的技能。

2.“人有先天之精,与受之气候,维持其命。

”(《素问·灵兰秘典》)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生命的基本生理机制,在强调环境因素对生命的影响的同时,也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五常政大论》)这句话强调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所依据的基础原则,阴阳平衡,强调了术数治病的艺术。

人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调养身体。

4.“不治已病,而使未病。

”(《素问·五常政大论》)这句话表明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预防胜于治疗,强调了预防、调理和保健的作用。

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调节情绪,都是预防发病的关键。

5.“治未病者,要在于调养形神,以扶本益元。

”(《素问·上古天真论》)这句话强调了调节身体能量平衡和使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理论支持保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概念。

6.“病在脏腑,治疗要这法,研究病因,明确治疗策略。

”(《素问·血气形志篇》)这句话表明了疾病起源于人体内部,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刺激。

因此,治疗应该专注于根源。

这个观点强调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不同之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基本原因,而西医注重的是病理学的症状。

7.“道生之,物成而名立。

”(《素问·灵兰秘典》)这句话表达了通常生命的基本原理,即自然的整个过程、营养的在体形成,从而可以独立存在并发展自己持续的“生命力属性”。

8.“采用葛巾,谷糠之间,民食于此,保寿无疆。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

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1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1.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五脏化生成五液,心脏主要化生出汗液,肝脏主要化生出泪液,肺脏主要化生出涕液,肾脏主要化生出唾液,脾脏主要化生出涎液。

2.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不好的嗜好是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睛,淫邪之事业不能够蛊惑他们的内心。

无论是愚笨还是有智慧,有贤德还是低下,都不能够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这样才是符合养生之道。

3.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4. 五藏者,故得六腑互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所说的五脏,自然包括与其相表里的六腑,还有经络所联系的支节,受邪后各有虚实。

其病所在的部位,随具体情况而调治。

5.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所说的真气,是指接受的自然界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并合,起着充养人身作用的一种气。

6.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清气无法上升而滞于下,便会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如果胃中的浊气在上塞在,便会产生胃胀等疾病。

7. 睛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灵枢·脉度》
眼睛的色彩,脸部的五色,是五脏精气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8.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素问.皮部论》
络脉气血不足,经脉气血有余,其表现为脉口部位热而尺肤皮寒,发生在秋冬为逆,发生在春夏则为顺,治疗时可泻经灸络。

9.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中焦出自胃部的上面,经过脾胃吸收营养精华之后,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经过经脉汇集在肺部,并且通过呼吸,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10. 人卧血归于肝。

——《黄帝内经》
人们躺卧着睡觉的时候,学业便会春藏到肝脏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