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形劳而不倦,才能气从以顺,不手脚冰凉
国学背诵篇目原文
![国学背诵篇目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db092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4.png)
《国学背诵》课程考试题签原文一旦一号:1、《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2、《黄帝内经》: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大学》第一章:明德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孟子》梁惠王上:(1)仁者无敌。
(2)权,然后知轻重;度(duo),然后知长短。
二号:1、《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黄帝内经》:“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3、《论语》子张篇第十九『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大学》第二章知止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三号:1、《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c35c54355fbfc77da369b1a0.png)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黄帝内经》为首部中医理论经典,堪称中医药奠基之作,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贯穿养生学理论的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四时养生学在脾胃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对脾胃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因病理、预防治疗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详尽描述,而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
1.“四时理论”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核心。
“四时五脏阴阳”是贯穿《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主线,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人赖天地之气而生,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这一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运动是一致的,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从而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已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需同步协调统一,讲求在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动方面,要随时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的协调。
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预防思想,即所谓“天人相应”,则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比如“冬病夏治”理论,就充分利用了“春夏养阳”,自然界伏天阳气最盛的机会,为身体储备阳气,防病治病。
2.《黄帝内经》中的脾胃学说《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对于脾胃的认知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糜之官,五味出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食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五藏别论》亦有“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黄帝内经养身俗语
![黄帝内经养身俗语](https://img.taocdn.com/s3/m/89eb8a0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d.png)
黄帝内经养身俗语第一篇:黄帝内经养身俗语养生语录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
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
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
“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
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67e5734b647d27284b7351d4.png)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的养生康复智慧及临床医案
![《黄帝内经》的养生康复智慧及临床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e049e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8.png)
《黄帝内经》的养生康复智慧及临床医案摘要:结合30余年的临床实践,以典型医案分析《黄帝内经》极富养生智慧的有效运用,认为古籍智慧在实际临床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针对当前我国民众的健康状况,应当坚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的原则,发掘经典古籍的医学价值,积极探索顽症医治方略,不断积累检验,丰富祖国西学文化,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关键词:《黄帝内经》康复智慧临床医案Abstract: In combination with more than 30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in a typical analysis basis of huangdi neijing cur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wisdom, that ancient wisdom has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practical clinical medical treatme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people's health, should stick to "no disease prevention first, Hyman and disease defence after" principle, the excavation of the classic medical value, We will actively explore the cure strategies for intractable diseases, constantly accumulate and test them, enrich the culture of Western learning in our country,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our people.Key words: Huangdi Neijing, rehabilitation, wisdom, clinical cases 一、《黄帝内经》富有养生康复智慧对生命的渴望和长寿的追求,是人类本能,也是每个人的梦想。
黄帝内经养生 古代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 古代养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5f87bc29d0d233d4b14e69b1.png)
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养生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古代养生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
即所谓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若要养好“形与神”,须得协调好“动与静”。
“静”有助于培养元气,“动”能使元气更好地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时适度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效的身体锻炼。
做好这些,能使精神饱满,从而让身体越活越年轻。
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长寿。
这得益于乡村生活,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身体经常劳作,就不至于轻易感到疲倦。
真气平和调顺,自然寿命绵长。
心安而不惧《黄帝内经》里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心态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
反观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战战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够长寿的。
中医养生之道,讲究的是“养心调神”。
这与《黄帝内经》中,“心安而不惧”的说法是一致的。
所谓心安者,在志为喜、在声为笑。
喜悦的心情和愉快的笑声,远胜过世间一切保养品。
佛说:万物唯心造,随所住处皆安乐。
内心安定、无有恐惧,因而能够自在洒脱。
古代养生智慧德全而不危《黄帝内经》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意思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岁,动作灵活而不显得衰老,是因为道德修养的完备。
古人以“德”为立身之本。
孔子曰:“大德者,必得其寿。
”意思是说,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往往越活越年轻。
孔子这番“有德者寿”的说法,实际是蕴含着医理的。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养德,能够调理人的性情。
由内而外地维护人的元气,使人长寿。
所谓德全,概括起来有八个字:性善,仁礼,知足,忍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c7481c808a1284ac85043b7.png)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一)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人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
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
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
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
《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
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二)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499d47307375a417866f8fcc.png)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王廷治四川省剑阁县友好医院主任医师轩辕黄帝是养生始祖!他生活在5000年前的远古时期,并有炎帝发明农耕以得食物,神农品尝百草以供医药,嫘祖发明蚕桑而获服饰,仓颉始制文字以传承文化……2500年前先贤们才总结出轩辕黄帝的养生原则、养生四法和养生目的,始见于《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既是一本医学著作,也是一本养生著作,黄帝说到做到,他活了120岁。
一、《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是《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什么是阴阳呢?《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
”“乾道成阳,坤道成阴。
”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是外源于自然,诠释自然的;内化于人体的阴阳是为人类服务的。
即阴阳有外在和内在的阴阳,即自然界阴阳和人体阴阳,两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故《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
”效法阴阳是就养生而言的:是指人体(内在)的阴阳要效法自然界(外在)的阴阳,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要按照宇宙自然的阴阳规律来做。
如按照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变化,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来养护我们的生命。
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有一年的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地球自转一周就有了一天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有了一个月中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一共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
四种月相就是两对阴阳。
月亮正圆的时候为阳,月亮没有的时候叫阴。
还有上弦月下弦月,也分阴阳。
“和于术数”,和谓之中庸,中庸谓之适宜。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字。
《广雅》说“数,术也。
”术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数即许多、多种技术也。
“和”者符和、中庸、适宜也。
我们的养生方法和技术“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
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
阴阳和是总原则,故可以说起居有常(人与自然)需要和,饮食有节(合理膳食)需要和,不妄作劳(劳与逸)需要和,神形与俱(灵与肉)需要和,人人只要做到“和”了就能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406827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5e.png)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摘要:我们从古到今,对于健康的研究是一直存在的。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对于静止或是运动,一直争论不休。
在《黄帝内经》中表达的观点,就是“动”。
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在适宜不过。
“形劳而不倦”就是文中的中心思想,也是全书的主旨。
在《黄帝内经》中论述,形体是需要运动的,但是不能够太过的劳累,要掌握一定的度。
关键词:黄帝内经;动静结合;适度性一、形体需动人是需要运动的。
人的气血流通,就好似是水的流通,是一刻都不停歇的。
一旦人的气血不运动了,就好比一潭死水,不仅会发霉发臭,还会因为长期的淤积杂物而让造成极大的损害。
在《灵枢·脉度》中就有这样一句描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意思就是说人的气血是不能够不运行的,就好比是水的流动,就好似是太阳和月亮永远不停运动一样。
如果水不运动了,那么水就会腐败变质,也会因为产生大量的淤泥将河道堵塞,造成水灾。
也可以将气血的运行比作是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太阳和月亮是不停的运动的。
如果它们不正常运转了,世界万物也会失去正常的开展。
正所谓“日月不明,邪害空竅——万物命顾不施”。
如果日月星辰这些不能够正常运动了,那么整个世界也会受到损害,地球上的生命也就会消失。
所以说人的气血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气血正常的运动,才能让身体健康得到维持,才能保证寿命得以延长。
为了让气血运行,人就要多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益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日常生活的料理等,都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活开工程。
在正常的活动能力范畴之内进行运动,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
正常的运动不仅能够让人的气血保持通畅,到达舒筋活血的作用,还能让筋脉、骨骼、肌肉等得到锻炼,内脏也会到达一定的锻炼效果,促进人的身体新陈代谢,让身体素质得到加强。
但是如果过度的进行活动,或者活动的工程超出了人体所承受的范围,又或者长久的不运动,人过于疲劳或者过于安逸,都是对身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的。
十句话总结黄帝内经精华
![十句话总结黄帝内经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2982e52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3.png)
十句话总结黄帝内经精华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
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95] 。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
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
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_黄帝内经_形劳而不倦_的养生思想
![_黄帝内经_形劳而不倦_的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db1bb2f7375a417866f8f8c.png)
收稿日期 :2004 - 11 - 01 作者简介 :孙松辉 (1952 - ) ,女 ,副教授 。
是由于颈椎的钩椎关节增生 、椎间盘突出 ,横突孔狭窄等 血管较多有关 ,也说明益脑合擦手法显著的改善动脉血 301
改变 ,使椎动脉受到挤压而痉挛 、狭窄 、迂曲 、管腔闭塞 、 管痉挛从而给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有力的现 学
上的日月星辰在不停的运转 ,如果天体运行失常 “, 日月 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 ,汩
不明 ,邪害空窍 ———万物命故不施”《( 素问·四气调神大 汩乎不可止”《( 素问·生气通天论》) 。当人在劳动的时
论》) 。天体运行失常危害最为严重 ,万物都要衰败 ,生命 候 ,阳气是处于亢奋状态的 ,同时要消耗一定的阴精 。如
医
籍 到抑制 ,人体的“气”也因此而受伤 。“久坐伤肉”,是说久
坐不动使血脉流行不畅 ,气血的灌输受到阻碍 ,肌肉得不
研 到足够的濡养 ,故伤肉 。《内经》的这一认识 ,在现代生活
中可以得到印证 。学生和在办公室工作的人 ,如果长期
究 伏案久坐 ,很容易患上如便秘 、痔疮 、颈椎病 、心脏病 、肥
胖症等多种气机郁滞所致的病证 。而看电视时间过长 ,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
孙松辉
(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辽宁 沈阳 110032)
关键词 :内经 ;形劳而不倦 ;养生 中图分类号 :R221 文献标识码 :A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c86182d04a7302768f993976.png)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法精神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其中提出了“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精神调节的两个具体养生理法。
“恬惔虚无”,恬淡为安静之意,虚无指不存杂念,即避免情志过激。
“志闲而少欲”,闲,本义为木栏类遮拦物,引伸为控制、限制,即控制、约束自身,减少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
《内经》还进一步举例,指导人们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上来调摄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上古时代会养生的人,心态平和,有吃的无论粗细都觉得很可口,有衣服穿无论美丑都觉得很合身,各种风俗习惯都让人舒坦,这样以来,大家没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没有争权夺势,没有嫉妒心理,大家都过着纯朴无华的生活,在心无妄求妄欲的状态下,内藏于五脏之中,如此一来形神和睦,就不会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扰,达到“不惧于物”的精神境界。
《内经》精神调节给予当代人的养生借鉴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提示人要正视现实,将生活、工作目标定得近期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不可好高骛远;其次,不要与他人攀比,不可欲望过分强烈,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过度的不良欲望,做到心情舒畅,陶冶情志,静心寡欲,有利于怡养精神。
其次,因为人有欲望不可避免,我们为了追求健康,就要降低欲望值,如果欲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目的,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思虑太多,从而伤身致病,因此要把精力用在事业和工作上,淡化名利,多做好事,多做奉献,必然心地坦然,精神高尚,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
再次,要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味生活的乐趣。
乐趣的选择最重要是力所能及,不可强迫自己。
情志调节《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对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https://img.taocdn.com/s3/m/1729331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4.png)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养生之道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养生有几个方面呢?《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
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佛家养生偏于讲修心。
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养生,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佛家讲“过午不食”是有一定道理,按照佛家的说法:早晨是菩萨吃的,中午是人吃的,晚上是畜生吃的。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
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
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
也就是半夜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11点到1点的午时、早上5点到7点的卯时、下午5点到7点的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
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
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原文加段落翻译(白话文)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原文加段落翻译(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7ae9c069eae009581becfb.png)
《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品读经典智慧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品读经典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710ebf7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46.png)
《素问·调经论》【名句赏析】阳经的⽓⾎灌注于阴经,阴经的⽓⾎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不已,保持阴阳平衡,形体得到充⾜的⽓⾎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致,这就是正常的⼈。
凡邪⽓伤⼈⽽发⽣病变,有发⽣于阴的体内,或发⽣于阳的体表。
病⽣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寒暑邪⽓的侵袭;病⽣于阴经在⾥的,都是由于饮⾷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常所致。
5、⼼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化则能出矣。
凡此⼗⼆官者,不得相失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名句赏析】⼈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主宰全⾝,是君主之官,⼈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之⽓⽽调节全⾝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出。
膻中,围护着⼼⽽接受其命令,是⾂使之官,⼼志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
脾和胃主司饮⾷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的⾷物⽽进⼀步分化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发挥强⼒⽽产⽣各种技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化作⽤,⽅能排出尿液。
以上这⼗⼆官,虽有分⼯,但其作⽤应该协调⽽不能相互脱节。
6、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昌。
主不明则⼗⼆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伤,以此养⽣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危,戒之戒之。
——《素问·灵兰秘典论》【名句赏析】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这样的道理来养⽣,就可以使⼈长寿,终⽣不会发⽣重病,⽤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黄帝内经曲黎敏讲座]黄帝内经曲黎敏完整版
![[黄帝内经曲黎敏讲座]黄帝内经曲黎敏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1ab07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8.png)
[黄帝内经曲黎敏讲座]黄帝内经曲黎敏完整版篇一:[黄帝内经曲黎敏完整版]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营养均衡的饮食其实也不需要花多钱,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是贵东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一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
俗话真准确,我一年到头都觉得缺觉,死活想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失眠的,那该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呀,当然我也不向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要则,在睡眠上也颇需遵守。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春三月指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原来节气是用来划分季节的,而且,中国的节气十分精确,精确到分。
春天应该子时卧、日出即起,不得了了,春天每天就只能睡六、七个小时呀,幸亏春天就快过去了——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没天理了,原来夏天还是不让睡觉呀!唯一应该提醒的就是,无厌于日,不要满足于太阳,该出汗时要出汗,这样才能把体内积攒了一年的毒素统统排光,一年四季就指着夏天疏泄,最好不要开空调。
呵呵,家里好说,我要是在公司倡议不开空调,男士们就算不反抗,那几个增之一度即嫌热减之一度又过冷的娇小姐们非把我捻出公司不可。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长出一口气,总算可以早点睡了,不过,听着鸡叫就得起,可我哪知道鸡啥时叫呢,嗯,我交着天价的物业费,回去要求物业养公鸡去,有意思,想到物业的小美女小帅哥们都牵着小公鸡,吼吼吼吼。
书中还说,秋天使人燥,烦躁有个表现,坐着时抖腿,这是肾精不足的表现,相书上说“男抖穷”,表明,抖腿的男士身体不好,没有革命的本钱,很难在工作上有建树,建议老板招人时不要招这样的,以防其创造剩余价值抵不过花掉的医药费。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怪不得我不喜欢冬天呢,原来冬天就该冬眠,得等太阳晒屁股了才起床呢,呜呜,可我从来都披星戴月,没机会晚起呀!书中提到鸡属火性,鸭寒性,火性的东东不能再用更火的办法烹饪,所以我们吃烤鸭,不能吃烤鸡,烤着会失饪,鸡应该煮了吃。
《黄帝内经》100句精华,开启中医之门的钥匙!
![《黄帝内经》100句精华,开启中医之门的钥匙!](https://img.taocdn.com/s3/m/87e3d46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7.png)
《黄帝内经》100句精华,开启中医之门的钥匙!1. 人者,天地之镇也。
(灵枢·玉版)自然界中最珍贵的便是人。
2. 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
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自出生就具备了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灵枢·逆顺)医术高明的医生在尚未发生病症时就开始进行预防,而非在病症发生后才进行医治。
5.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眼睛的精亮明润和面部的色泽是内在五脏之气在外的表现。
6.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口问)耳朵为人身宗脉汇聚之处。
7.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素问·厥论)人的前阴为众筋汇聚之处,也是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交合之处。
8. 凡治病必察其下。
(素问·五脏别论)在治病时一定要问诊二便。
9.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之气,都依靠胃腑的精气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之本。
10.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素问·痹论)五脏与筋、脉、肉、皮、骨是内外相应的。
病邪在体表上久留不去,就会侵入它所对应的内脏。
11.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胃气不能循着正常的通道下行,睡觉就不安稳。
12.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素问·本病论)人如果饮食不节制、过度劳累就会损伤脾。
13.形寒寒饮则伤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寒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
14.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素问·奇病论)肥腻的食物使人内里生热,而甘美的食物又会使人胸部满闷。
15.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运用针刺治疗疾病,主要目的在于对气机进行调节。
16.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第一、二篇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第一、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c508726bec0975f565e26a.png)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说说养生:形劳而不倦
![说说养生:形劳而不倦](https://img.taocdn.com/s3/m/3eff9f7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7.png)
说说养生: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岐伯回答黄帝的问题时,有这样几句话:“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些话,真的是字字珠矶。
现就我对“形劳而不倦”的理解简单交流一下。
形:指的是身体。
劳:就是劳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不倦:不疲倦。
既含有不劳累的意思,也有不闲、不慵懒的意思。
阳为人的生命之本。
没有太阳,人类不会生存。
人没有阳气,生命直接面对死亡。
养阳就是养生。
所以,这里的“劳”,需要与天时相适应,即“顺从”。
太阳出来了,阳气升腾,我们也要跟着劳动、做事。
太阳下山了,阳气收敛,就要收拾身体,开始休息,不能“劳”了。
人们说“生命在于运动”。
或者比较通俗易懂的“管得住嘴,迈得开腿”,这里面都有对身体“劳”的基本要求,只是没有说明白什么时候劳,如何劳。
但是,现在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导致很多错误的行为,不知不觉中,给身体埋下了若干病根。
早上懒床,把本该长阳气的大好时光浪费了。
太阳下山了,需要洗洗休息的时候,却去夜跑了,甚至跑出浑身大汗,阳气随着汗水消耗了。
该睡觉的时候不睡,继续“劳”,举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越看越兴奋,根本感觉不到“倦”,自我感觉精神得很。
还有一种“倦”,就是闲得没有事做,浑身不舒服。
像懒言少气,就是"劳"的不够。
过尤不及,过度劳与不劳,是一个结果。
中庸之道,就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不累不闲,恰到好处。
让身体“劳而不倦”不仅仅是形体上的“不倦”,它还包括精神上的“不倦”。
养生并不是简单的养身体,在更高的层次上,是需要养心、养神的。
心神的“不倦”才是“形劳”的最高追求。
试想,一个人一边劳作,一边在心里生气,心神必然俱“倦”。
大德先贤们追求的心的“愉悦”,其实就是“不倦”的最高境界。
告诉我们,时时保持愉悦平和的心态。
《论语》中,子路问老师孔子的为政之道。
孔子说:先之劳之。
子路再问,孔子说:无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形劳而不倦,才能气从以顺,不手脚冰凉
道家对锻炼身体或者劳作的态度:人应该经常动动,但是不要突破极限!
第一:道家对锻炼身体或者劳作的态度:人应该经常动动,但是不要突破极限!
“倦”是一个“彳”加“卷”起来的“卷”。
肌肉太疲惫的话,就开始痉挛收缩,卷起来了,这叫“倦”。
“形”指我们的肉体,包括四肢和腿,当它用力工作的时候不要让它超过极限。
极限的表现就是抽筋。
华佗在发明五禽戏的时候,对他的徒弟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这是道家对锻炼身体或者劳作的态度:人应该经常动动,但是不要突破极限,否则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
如果形体活动过多,就是“劳”,劳是在不加润滑油、没有气的状态下,还在不停地劳作。
很多人工作一天后回到家一头栽在沙发上,床上,就在那糗着,这是累过度了
第二:很多人工作一天后回到家一头栽在沙发上,床上,就在那糗着,这是累过度了!
劳的繁体字上面两个火,勞,意思是本来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你如果点灯熬油工作,这叫劳。
比如说轴承不加润滑油,磨着磨着就磨坏了;自行车如果不打气,轮圈就凹凸不圆了。
当你眼睛干涩的时候,还盯着电脑屏幕打游戏,这也是劳。
当你本身没有能量输送到肌肉上的时候,你还在做所谓的锻炼,你在拉伤你的肌肉和初带,这都叫劳。
所以我们要恢复知觉的话,身体会给你一个信号说,过了,不要再这么折腾了,停一停。
什么叫倦?运动员跑着跑着抽筋了,别人上去踹他的脚,给他把后面的痉挛收缩的肌肉拉开。
这就是过度使用肌肉以后导致的倦。
很多人工作一天后回到家一头栽在沙发上、床上,就在那糗着,这是累过度了。
所以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劳动过度。
我们晚上的工作不要过度,不要累得抽筋
第三:我们晚上的工作不要过度,不要累得抽筋!
总之,“形劳而不倦”就是说:第一,我们晚上的工作不要过度;第二,不要累得抽筋。
现在很多人倦了以后,他不是去休养,而是吃兴奋剂壮阳剂然后再去“劳”,这对身体太不好了。
如果做到这几点,气从以顺,真气从之,气血运行会听从你内心神明的指挥,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去走,这叫“顺”。
顺的反义词是“逆”。
如果气血逆着走会怎样呢?我们吃完食物咽下后,经过十二指肠、小肠,再通过结肠,最后由直肠排出来,这叫顺。
如果不顺,吃东西就会堵得慌,咽不下去,吃完还打嗝;其次,有的人会“哗”一下全吐出来,中医叫“倒仓”。
正常的人是头脑冷静,手脚暖和,不正常的人是头脑发热,手脚冰凉
第四:正常的人是头脑冷静,手脚暖和,不正常的人是头脑发热,手脚冰凉!
另外,女孩子来例假,血是从下走的。
现在发现很多人出现“倒经”。
就是该来例假的时候,下面没有出血,鼻子每个月定期出血,这种气血就属于“逆乱”。
还有的人叫“四肢厥逆”,跟人一握手,手冰凉,我们叫“鬼手”,凉得简直不像人的手,这是气血到不了末梢枝节。
这也是气血逆乱的一种表现。
正常的人是头脑冷静、手脚暖和;不正常的人是头脑发热、手脚冰凉。
北京话说,手脚冰凉,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是把生理、病理的现象跟心理结合到一起了。
而且我们发现,当内心着急、情绪激动的时候,手脚会变凉。
因为气血都往心脑区供,就牺牲了末梢循环。
手脚冰凉的人,首先你有没有气,然后你的经络顺不顺
第五:手脚冰凉的人,首先你有没有气,然后你的经络顺不顺!
手脚冰凉的人要注意检査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你有没有气,第二你的经络顺不顺。
就像如果暖气片不热,要么是锅炉房没好好烧,要么是通往你家的管道堵了。
怎么解决?锅炉不烧了,你给它加燃料;管道堵了,就要疏通。
千万不要判断错了,本来是管道堵了,你还在那加燃料烧锅炉,最后锅炉炸了,你家也不热。
手脚冰凉的人看看自己有没有热的地方。
很多手脚冰凉的女孩子,一脸红包——锅炉房烧着呢,路堵了,这个气没跑到末梢上,跑脸上了。
如果脸是煞白的,手也是冰凉的,
而且经常冻得瑟瑟发抖,容易感冒,这个人就是锅炉房没好好烧,没有气。
“气从以顺”的意思是,第一,你体内要有气;第二,你的气要顺着经络走,不能逆着。
爱看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人体内的气,它走来走去是有方向的,走不通时,你帮它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