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常见病及防治措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叶松常见病及防治措施

作者:暂无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8期

何永刚

一、落叶松毛虫及其防治

(一)分布与危害

1.分布于东北、北京、内蒙古、新疆北部等地。主要危害落叶松,也危害红松、樟子松、冷杉、云杉。以幼虫暴食针叶。

2.该虫大多数1年发生1代,少数2年发生1代。幼虫期7—9龄。1年发生1代者龄期少。2年发生1代者龄期多。以3龄~4龄或5龄~6龄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落叶层下卷曲越冬。

通常距树干70厘米左右。当春天气温达5~10℃时.幼虫上树危害,先啃芽苞。展叶后取食全叶。6—7月间,老熟幼虫主要在树冠上,少数在树干上以及树冠下灌木上结茧化蛹。蛹期约18天。7—8月羽化为成虫。羽化后经2天交配产卵。卵产于针叶或小枝上,排列零乱。每头雌虫

可产128粒—515粒卵。经10~12天孵化为幼虫。

在同一地方,发生1年1代和2年1代是由于幼虫第4次脱皮后进入5龄时。产生大小2

种幼虫的结果。大幼虫发育快,成为1年1代,小幼虫发育很慢,因此还要经过1次越冬,所

以成为2年1代,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营养等关系造成的。但是一般多是1年1代,大部分以

3~4龄幼虫越冬。

3.该虫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干燥稀疏的落叶松纯林。天气干旱往往促使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28—45毫米。雄蛾体长24—37毫米。体色和花纹变化较大,有灰白、灰褐、褐、赤褐、黑褐色等。

2.卵:椭圆形。长2.5毫米。宽1.8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粉黄、红至深红色。

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55—90毫米。体色变化很大。有烟黑、灰黑色或灰褐色。全体被

有长毛束,特别是两侧。背毛为黑色,侧毛为银白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闪光毒毛:

第8腹节背面有暗蓝色长毛束。

4.蛹:暗棕色或黑色,被有十分密的金黄色短毛,长40—60毫米。具灰色或褐色丝茧,

表面混有幼虫毒毛。

(三)防治方法

1.在幼虫上树前,在树胸径处刮去翘裂的粗皮,绑上一道塑料布条,开口处要闭合,严紧,用钉书器把开口处钉死。最好在与绑好的“塑料环”相隔15厘米处再绑上一道环,阻止幼虫上树。也可绑毒绳或喷10—20厘米宽的氯氰菊酯触破式微胶囊剂毒环。

2.于幼虫期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

3.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招引益鸟捕食成虫和幼虫。

4.营造混交林或异龄林。

5.林间释放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卵。

二、落叶松落叶病

(一)发病症状

1.本病以落叶松人工林受害最重,是落叶松的重要叶部病害。分布于东北三省和河北、内蒙古、陕西、宁夏、山东等省,

2.苗木、幼树乃至40年生以上林木均有该病发生。其中5—20年生林分发病重。染病林

木针叶一般于7月下旬开始变黄。8月上、中旬逐渐落叶。较正常林木提早落叶30^50天,次

年晚放叶5天左右,且针叶稀疏,短小、色淡。重病林分针叶长度。鲜、干重均比正常林分低30%左右。

(二)病原及流行规律

1.该病由日本落叶松球腔菌引起,只有性孢子和子囊孢子2种孢子类型,子囊孢子是该病的唯一侵染源。可发生在针叶的任何部位。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淡黄色近圆形小点,渐发展成

不足1毫米的褐色病斑。外围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相连,针叶表面呈现黄绿相间1厘米左右

的段斑。后期在针叶病部隐约可见散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性孢子器。为害严重时。病叶呈红

褐色,整个树冠状似火烧。8月下旬开始大量落叶。

2.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易感病,朝鲜落叶松发病较轻,日本落叶松抗病。

3.6、7月份降雨次数多、量大,发病重,天气干旱发病轻:5年生以下。20年生以上发病轻:被压木、小径木和天窗附近的林木发病重;纯林发病重,混交林发病轻。

(三)防治方法

1.营造针阔混交林,适时适度修枝、间伐可控制该病发生。在落叶后,及时集中落叶。深埋或烧毁。

2.于6月下旬进行化学防治。在郁闭的林分施放百菌清杀菌烟剂,用量15公斤,公顷。

也可用50%代森铵600倍.30%代森锌3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三、落叶松枯梢病

(一)发病症状

该病是国内林业检疫有害生物,仅为害落叶松。只当年生新梢染病,7月上旬开始显现症状。初病时,新梢嫩茎部逐渐退绿,变为烟草棕色,凋萎变细,顶部弯曲下垂呈钩状,暗褐色,仅顶端残留灰紫色枯萎叶簇。弯曲部向下5—15厘米的枝梢脱叶。发病较晚者,由于新梢木质化,病梢常直立枯死而不弯曲。落叶松自幼苗、幼林和成林都能感病,以6—15年生幼林受害

最重。如连年发病。树冠呈扫帚状从枝,树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明显下降。

(二)病原及流行规律

1.病原为落叶松座腔菌。病菌以菌丝、未成熟的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梢和梢端残留的病叶中越冬。6月中旬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借风力传播。分生孢子靠雨水淋洗、飞溅和风力传播。共同构成当年的初次侵染源。病菌通过伤口侵入,潜育期11~15天.6月下旬或7月初始

见新梢发病.7月中、下旬急剧显现症状。8月中旬至9月上旬症状最明显。7月中、下旬,在

当年新病梢和梢端顶部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成为第2次侵染源,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8月末至9月初,在病梢上陆续产生子囊座,进入越冬。

2.该病发生与当年6、7月份降雨量关系密切。相对湿度大、温度高的年份病情重:山脊、山口、山坡上腹,河谷两岸的迎风林带及林缘病害重。纯林病重,混交林病轻。

(三)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在苗木出圃时及上山造林前。都要进行检疫,及时清除和销毁病苗,严禁病苗上山及外运。清除接穗和原木、小径木上的萌生枝条。是简便易行的检疫处理方法。

2.对10~15年生的幼林,及时间伐抚育,清除中、重病木.保留阔叶树种。

3.化学防治。于6月末或7月初.应用10%百菌清油剂进行树冠超低容量喷雾。3.75公斤,公顷。或用50%代森铵800倍液、65%代森锌400倍液、70%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菌

烟剂进行防治。7.5公斤,公顷。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鹤北镇林业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