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析
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摘要: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当前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旨在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促进师范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引言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
实践教学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然而,当前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师范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三个方面对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二、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善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完善。
从小学到大学,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课程设计、教育实验等环节。
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师范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 实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
各级教育部门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批实践基地、实习学校和实训中心,为师范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同时,许多高校与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
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逐步增强为了提高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各高校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此外,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实践教学师资的综合素质。
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环节不足虽然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不足。
部分高校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导致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2. 实践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实践教学资源在地区、学校之间分配不均,部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同时,实践教学资源在高校内部也存在分配不均现象,导致部分师范生实践机会较少。
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它赋予了我们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使命,那就是要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但当前在我国高师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对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高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教育观念课程教学高等师范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基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新课程教学的动态化、复杂性,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面临前未有的严峻考验。
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师,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师发展的新趋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让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从偏重书本知识,转向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学活动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力培养要多元、全面,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它为教师们的创造留有较大空间,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创设教学情景,与学生共同建构课程。
上述变化表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或独白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是能够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地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是一批拥有先进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也是具有课程意识,能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专家。
二、目前高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设置混乱,缺少整合。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一、引言近年来,教师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议题。
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师教育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入探讨。
二、现状1. 教师教育资源短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资源依然相对匮乏。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另教育部门对于教师培训与发展的投入与日俱增,但整体资源配置失衡,导致部分地区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地教师的培训需要。
2. 教师教育内容滞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
教师教育专业应更加注重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多元文化教育等当今社会教育需求的研究与探索,使教师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
3. 教师培训考核标准不统一目前,全国各地教师培训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了教师跨地区流动时的培训认证问题。
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应对考核与认证而流于应试教育,影响了教师教育培训的质量。
三、问题1. 教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虽然我国的师范院校不断扩招,但教育教学型、实践型教师依然是匮乏的资源。
这使得师范院校无法有效满足当下教师教育的需求,也给全国各地的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 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由于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教师培训考核标准不统一,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更加细化的培训体系与认证标准有助于规范培训举措,提高培训质量。
3. 教师教育内容滞后教师教育专业内容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培养了一大批“过气”的教师教育人才。
应加强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内容的研究,使师范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培训时获益更多。
四、建议1.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师范生招收力度,积极引进高端教育教学型、实践型教师师资,改善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结构。
2. 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培训举措与认证标准,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质量。
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3篇)

第1篇一、引言师范教育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当前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分析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较少。
一些师范院校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偏低,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一般为1:1,甚至更低。
这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然而,当前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实践教学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兼职实践教学,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3. 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然而,当前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不足,部分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这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难以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落后。
这使得实践教学评价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 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然而,当前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师范院校应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例。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范院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教师招聘力度,提高实践教学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

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普通话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渐渐成为国家的共同语言。
而作为专业人士培养的高师学校,对普通话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来看当前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的现状。
在一些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主要以诵读为主,不重视口语与听力的培养,学生在使用普通话的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一些学校存在教材过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针对目前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更新教材。
普通话教学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情景,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
教师们也应积极探索、研究更加适合的教材,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
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多以诵读为主,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口语练习、听力训练和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对话演练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
普通话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普通话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实际应用活动,提高他们使用普通话的自信心和能力。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话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和教授。
高师学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录音机、视频教学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的改革至关重要。
要从教材、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普通话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专业人士,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监督机制,对教师教育改革 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监督,确 保改革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教 师教育改革的水平和质量。
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建立学术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教师教育质 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 一,高等师范院校需要不断推进 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 量。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教师 的需要
提高师范生就业 竞争力的需要
适应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需要
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的需要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需要
培养创新型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 学水平。
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方面。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实践教学 质量的提升。
推进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 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 率。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拓宽教育 渠道。
信息化教学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和创新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信息化教学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 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的信 息素养,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调查报告师范类

教育调查报告师范类教育调查报告师范类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发展备受社会关注。
为了了解教育现状和改进教育质量,许多教育调查报告相继发布。
本文将以师范类教育为主题,探讨师范类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一、师范类教育的现状师范类教育是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师范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师范类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较为单一,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毕业生在实际教学中面临困难。
其次,师范类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缺乏创新和互动性。
这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和兴趣度不高。
再次,师范类教育与实际教学的紧密联系不足,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适应真实的教学环境。
二、师范类教育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单一师范类教育的课程设置通常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课程,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这导致毕业生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无法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2.教学方法传统师范类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缺乏创新和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
这使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度不高,学习效果有限。
3.缺乏实践经验师范类教育与实际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在校期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真实的教学环境,无法真实地感受到教学的挑战和压力。
这使得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面临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三、改进师范类教育的措施1.多元化课程设置师范类教育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化课程设置是关键。
除了传统的理论课程外,应增加实践操作课程,例如教学实习、课堂管理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学实践。
2.创新教学方法师范类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教育领域的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经历了源远流长的历史,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变革,如高等教育深度改革、教师教育法等,高等师范教育也随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对于高等师范教
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都提出了各自的关注和建议,需要进一步深
入研究。
本文旨在探究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研究及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优质、可持续的发展。
二、主要研究内容
1.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分析
2.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3.国内外高等师范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4.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访谈调研等方法进行。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全面系统调研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问题、经验和发展方向。
2.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高等师范教育的典型案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3.访谈调研:与高等师范教育相关的教师、学生、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等人士进行深入访谈和调研,了解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研究预期成果
1.探究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认识高等师范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2.总结国内外高等师范教育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3.未来发展思路和措施的提出,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趋势及对策

优先 发 展 位 置 上
,
。
念
、 、
。
其 内 在 的 规 定 性 在 于 以 科 学 理论 为 指
、 ,
高等师 范 教育 作 为师范 教 育 的 高 层 次 组
成 部分 既 具 有人 才 培 养 社 会 服 务 科 技 开
导 树 立 新 的 教 育 质 量 观念 新 的 人 才素 质 观
,
念 树 立 现 代 化教 育 思 想 以 思 想观 念 的 创 新
,
。
。
目前 我 国高 等 师
育 的 优势
。
高 等 师范 教 育 强 化 这 种 特 殊 功 能
。
范 教 育与 发 达 国 家 高 等 师 范 教 育 相 比 差 距
势在 必 行 其 原 因 既 是 基 础 教 育发展 的需要
又 是 高等 师范教 育 竞 争 生 存 的需 要
,
高 等师 范教 育 上 升
以 国 家或省 重 点 建 设 的 师 范 大 学 为龙 头 师
,
其 为 基 础 教 育 培 养 合 格 师 资 的 功能 而 近 些 年 来 全 面 发 挥 师 范 院 校 为 基 础教 育 服 务 的
功 能 作 用 已 经 几 乎 成 为 所 有 师范 院 校 的 共
,
范 教 育 的 整 体 办学 层 次 和 人才 培 养质量 在提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主 要 包 括培 养 目标 培 养手 段 及 培 养过 程 的探 讨和 创 新 教 学 内容 课 程 体 系 也 在
更 新 变化 着
。 , 、 、
与 此相 适 应 并 结合 自 己 的 实 际 情 况 海南 师 范 学 院 必 须 明确 学 校 的发 展 目 标 办 学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思考[论文]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思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499a5d3c1ec5da50e2704a.png)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摘要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高师院校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目标,以“优化结构、强化实践”为改革路向,着力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比例等三大方面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具备适时性、专业性、适应性、实践性等特点。
未来应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延长时间与提升质量、门类设置与结构整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改革与学理基础等五对关系。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性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进入21世纪,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已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技能的形成。
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高师院校迈开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目标,以“优化结构、强化实践”为改革路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门类、调整课程比例,在构建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整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1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近年来,高师院校着力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比例等三方面开展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1.1 优化课程结构在学分制课程体系下,许多高校对课程实行模块化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作为一个独立模块,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等模块并列。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高师院校一方面将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教育实践基础课程、教育科研基础课程以及教育见习与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构中突显实践类课程的重要地位,实施“四年一体”教育实践模式,将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使技能培养贯穿于大学四年之中。
1.2 拓展课程门类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师教育选修课比例,并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设计与相关课程,如,教学管理专题、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等教育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基础教育课程开发等教育实践课程,以及中学教育科研实践等教育科研课程,给师范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

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
当前,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教
学效果不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初步探讨一些教学改革的可能路径。
针对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加入更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需
要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场景很多,因此除了发音、语法等基本知识外,教学内容可以增
加口语交际技能、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开展更加多样化
和生动活泼的教学。
可以利用智能教室、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为学生呈现更多形式多样的
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可以引入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
每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和
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每
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体系也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
实际运用能力,而非仅仅注重单一的考试成绩。
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改革也应该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
普通话是全国的通用语言,
学生毕业后要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交往,因此教学内容可以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师学校普通话教学改革应该全面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以及与社会实
际需求的结合。
通过改革创新,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适
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也日益受到了重视。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的需求,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成为了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出发,探索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和展望。
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来源,其教师教育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当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落后于教育需求,无法满足学生在实践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教师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缺乏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高师院校缺乏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队伍,无法确保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和人才的摇篮,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其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综合改革对于高师院校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综合改革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高高师院校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教育综合改革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
1. 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课程进行全面的优化和调整,结合实际需求和教育前沿理论,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和开设,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教育工作的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展教学领域,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
3. 教师团队建设:加大对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吸引和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教师教育人才,提高教师教育师资水平,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力量。
4. 创新科研与服务:加强科研力量与服务实践教师教育的结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开展教育教学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需要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前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系统的发展和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改革大学教师教育的现状和前景至关重要。
目前,大学教师教育改革面临的现状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机会。
其次,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机制相对滞后,不够灵活和适应学生的需求。
另外,评价机制过于注重学术成果,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
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师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
然而,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前景是积极的。
一方面,政府重视教师教育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和能力。
例如,“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强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本身也在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
许多高校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研究。
还有一些高校开设了教师教育研究生专业,培养具有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对于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前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其次,大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应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研究。
另外,教师教育应与时俱进,关注教育科技的发展,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和创新精神的教师。
最后,加强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大学教师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改革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问题,包括制度、政策、教育理念等,需要各方共同协作。
政府、高校和教师本身都需要意识到教师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参与改革的推动。
其次,教师教育改革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探索。
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现状及改革策略

职教探索随着“职业化教育”的到来,高等师范院校充分响应了“职业化教育”,并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类的师范教育,形成了一整套从初等到高等的体系框架结构。
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宣传及改革力度让我们深信中国的教育将会迎来一场新的革命。
2012年2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的颁布,明确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和能力坐标,对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梳理和规范。
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到2020年形成适合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体系。
两个文献对我国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前师范教育培养现状与《专业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现状1.人才培养本科化。
目前,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基地,但是,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在整体上还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管是研究生、本科、专科、中师在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的以本科课程结构为目标,导致目标定位不准确,使各类学生都进行了高端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师范教育的本质。
(1)研究生教育。
根据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呈上升趋势。
但学校的师资却没能跟随市场化得以根本的解决,所以形成了“生”大于“师”的现状。
这势必导致导师与研究生不能面对面的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不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同时,目前流行着一种说法,本校的本科生考本校研究生要比考外校研究生有绝对性的优势,这也就应验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士后的教育。
”的这句话。
虽然我们不能明确的评判许教授这句话,但从另一层面可以确定研究生本科化的课程设置矛盾已经明显化。
研究生本科化的教学扼杀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以致研究能力不能得以体现。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1.办学定位不准确许多高师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综合化、研究型和国际化,导致办学定位模糊,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由于盲目扩张和过度竞争,导致师范类专业的比例下降,教师教育职能被削弱。
2.学科建设水平不高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缺乏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例如,某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前瞻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少,科研合作缺乏深度。
3.师资力量不足高师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由于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够灵活,导致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高师院校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
二、我国高师院校发展的应对策略1.明确办学定位高师院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突出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
在办学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和发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追求综合化、研究型和国际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特点。
2.加强学科建设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和竞争力。
要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同时,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多元化和前瞻性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要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近年来,教师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一直备受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
随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更新,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现状和未来方向,以促进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1. 课程改革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是首要的任务。
需要对现有的教育课程进行全面审视,结合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重新设计和更新课程内容。
应当充分考虑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注重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开设专门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师资改革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需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
应当完善教师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创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外聘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改革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应当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远程教学等,使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
4. 实践改革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是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
应当拓宽实践渠道,与地方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校外实习和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实习模式,如校内实习、社会实践、课堂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综合改革迫切需要沉淀和坚持。
未来,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注重跨学科融合。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应当在培养学科知识的注重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跨学科融合。
师范教育学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师范教育学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一、教育学教学现状大学里教育学课教学早就面临学生不欢迎、教师无兴趣的尴尬局面。
不管是网上评课还是已毕业的学生对教育学的评价大都如此。
笔者对刚上过教育学课程的30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经过统计得出:8.3%的学生学习认真,主动地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不断充实自己,是兴趣所致;15.6%的学生由于考研需要认真学习此课程;32%的学生认为教育学对师范生很重要,但又感觉纯理论太枯燥,提不起兴趣;44.1%的学生认为开不开无所谓,学到的东西不实用。
通过此调查,我们不难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睡觉的、说话的、看其他书籍的、发短信的、做其他作业的,千姿百态,只有极个别学生认真听讲。
仿佛教育学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身心放松,处理私人事情的最佳场所和环境。
二、教育学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1.教育学的教材体系不完善首先体系庞杂、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
现实的教育学涉猎范围相当宽泛,它既包含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也包含教育人类学和教育政策的内容;既包含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也包含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理论;既包含学校教育问题,也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问题,几乎囊括了“教育科学”系统所有分支学科已触及的各种课题,唯独缺乏一个明了的逻辑线索,所以许多学生都这样抱怨:面太广,太概括,什么都学,让人理不出头绪。
其次,目标缺乏专注性,教育学应是对教育者进行教育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而目前教育学却包揽了一些非本学科或一门学科所能了断的“多重目标”,对一门学科来说显然难负其重。
再次,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已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但教育学理论却大多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前的水平上,很少渗透当前国际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
且教学内容的表述基本上还是继承以往的框架:定义、任务内容、特性、原则方法、目的、意义等,很少有新模式、新观念和新方法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析作者:罗剑赵顺英
来源:《牡丹》2016年第08期
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基础作用。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因为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为发挥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中作用,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而大量的历史与现实无不证明一个道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育的振兴发展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作为教师培养主要途径的师范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各类师范性学校的建立,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全国中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等举措,无不体现出国家对师范教育事业的重视。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剖析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现状,并据此分析原因,提出改革对策,将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体系结构单一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内借鉴的是苏联的高等师范教育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重科学文化知识,即专业学科知识,而忽视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高等师范价值体系中,形成了学科知识本位的单一价值体系,影响和限制师范教学育人功能全面发挥。
这直接导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体现出明显的重“学术”而轻“师范”思想,使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所体现出的师范性明显不足。
(二)教育专业课设置较少
当今中小学在招聘教师中十分强调专业性,教育学、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专业不对口的尴尬。
我国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问题,教学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忽视师范性知识的教学与开发,因此真正的教育学类的知识课程门类数量少,课时也偏少,基本上只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普通话等课程。
根据国内某权威学者统计,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学科专业课程高达72%,大学公共基础
课程占总课程的21%,而教育类的课程只有总课时的7%左右。
呈现出重学科专业课,忽略教育通识课这一缺陷。
(三)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大力提倡改革,而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体系还未能敏锐反应,教学内容并未有太大突破。
具体表现为课程不能与时俱进,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知识面单一。
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改革重点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在教学中主题作用的突显。
此类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无法体现的。
因此,原有教学内容显得陈旧,无法反映当代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脱离中小学教育实际。
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专业知识强,但知识结构单一,对教育教学技能掌握不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不具备当代教师的时代精神。
(四)教学实习流于形式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雷军莉在其学位论文《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探究》中对我国20余所颇具代表性的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课程作了专门调查,调查显示:各校传统的教育实习在各校教学计划中一般为6~8周。
详见表1教育实习之分析。
我国师范院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大约是9周,所占学分比例大约是4%左右。
受实习基地、经费、指导老师等条件的限制,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直接影响学生从事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技能的培养。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中小学的实习指导教师对于让高校师范实习生直接进行课堂教学显得十分保守。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基本只能课堂观摩、帮助班主任检查早晚自习以及批改作业,师范生教学实习基本流于形式化。
师范生实习设置一般在大四下学期,时间为6~8周,加上见习,共计9周的实践教学时间。
受实习基地、经费、指导老师等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实习效果十分不理想。
在四年师范教学期间,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教育技能,直接影响在就业时面临的说课、试讲等教育教学环节,更对学生今后从事教育工作不利。
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一)树立多元的教学价值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书中曾强调,教育内容的恰当性可以看作是内外两方面内容的一致性:一方面是所有内容来源和社会价值观反映的要求,一方面是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身心能力反映出来的要求。
据此,在开展高等师范教育时,必须考虑这两种要求,建立多元的教学价值体系,科学协调学科专业知识、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二)增大教育专业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高校所培养的师范生主要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
为此,高校在进行师范生教育时,应增大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
在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专业课的课时,将教育史和教育专题研究课纳入课程体系中,力争使教育专业课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0%左右,拓展师范生的教育视野,这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素养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突显教育内容的新、博、精、实
新是指师范生教育内容要把握时代性,博是指教育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要广,精主要是指选择教育内容要突出重点,实主要是指要关注实践,学以致用。
1.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现代化。
新时代赋予的契机,教育者应当把握。
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应从“面向过去”向“面向现在及未来”转变。
高等师范院校要与时俱进,及时将教育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纳人课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突显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时代感。
2.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拓展知识广度。
由于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接触美国、日本等西方师范院校的教学,开始反思我国高等师范教学弊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改革师范生教育教学。
例如,将专业教育与方向相结合,或直接在原专业中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都试行双学位、主辅修教学制度;在大一、大二进行通识课、基础课教育,广泛学习人文社会课程,大学数学等基本数理课程;在大三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本专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从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增强文理互动,全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全面培养师范生的能力和素质。
3.强化主干,突出重点。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应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授课内容,在学时与学分上强化主干,突出重点,使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课程体系中发现中重点,关注重点。
(四)重视教学实习,延长实践教学时间
教学实习是直接锻炼学生课堂教学能力,增强师范生从事教师行业信心的关键环节。
而这并非短短两个月的见习时间就能达到效果的。
因此,延长教学实习时间,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为解决中小学对实习生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疑虑,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学时应多设置实践性课程,利用微格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应多设置课堂教学技能比赛,培养学生说课、试讲能力。
同时,增加学生见习时间,将学生见习学校与实习中小学结合起来,在同一间中小学持续见习、实习、毕业实习,实现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联合育人。
让中小学指导老师看到实习生的能力,放心让实习生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实习生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三、结语
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向前发展,实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这迫切要求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观念新颖、
教学技能高、知识面广的一线教师。
因此,必须变革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变单一的教学价值体系;改变“重专业轻学术”这一现状,使普通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从学分上基本达到三分天下的比例;改变教学内容陈旧、狭窄等弊端,突显教育内容的新、博、精、实;改变实习时间短且流于形式这一缺点,延长实习时间,并运用多种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高等师范教学变革中,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循序渐进地进行变革,建立起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从而培养更多优秀师范人才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嘉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