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案1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第一节两种电荷学生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导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4、了解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以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走进课堂一、摩擦起电1、比一比:看谁先能用塑料尺、塑料笔杆等与头发(或别的物体)摩擦后能吸引小纸屑。
该实验表明:一些物体被后能够带上电荷,我们把带有电荷的物体称为带电体;带电体具有的性质。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是现象。
2、观察演示实验,该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把叫做正电荷(表示符号为“+”);把叫做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为: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有A 、B 、C 、D 四个带电体,若A 排斥B ,A 吸引C ,C 排斥D ,已知D 带正电。
那么A 、B 、C 物体各带什么电?3、实验室常用 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结构和原理分别是什么?当把带电体接触该仪器的金属球时,就有部分电荷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带 种电荷而张开,所以该仪器是根据 来工作的。
4、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做 ,单位是 ,简称为 ,该单位的符号是 。
例3、一金属块带正电,原因是金属原子的( )A.核电荷数增加,核外电子数目不变;B.核电荷数比核外电子数增加多些;C.核外电子数减少,核电荷数不变;D.核外电子数比核电荷数减少多些。
例4、用丝线挂着a 、b 、c 三个很轻的小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时,都能互相吸引,那么这三个球中( )A.只有一个带电B.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两个带异种电荷C.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两个带同种电荷D.三个都带电例5、用带电体去靠近吊在细线上的绝缘小球,有什么现象?但接触后立即又被推开,又是为什么?二、原子及其结构5、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起电呢?①原子由 和 构成。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2)B 与B 作用(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班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协作高三的总复习,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盼望对您有所关心!《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班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觉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学校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熟悉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观看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爱好,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试验,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爱好;●鼓舞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初步熟悉科学及相关学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索: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消失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同学试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一、动手参与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
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 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
《两种电荷》优教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核心素养】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并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推理方法的素养。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视频材料:静电【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想想议议】1.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2.箔片张角大小表示什么?【引导自学】自学教材p33。
【问题驱动】1.什么是电荷量?2.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引导自学】阅读P33—P34“原子及其结构。
”思考讨论。
回答预设:1.原子核、原子【教师引导】能用实验来探究电荷可以转移码?【提出问题】该现象说明了什么?【板书设计】附件1附件2课堂检测题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A.人体、大地、铜钥匙B.橡皮、煤油、塑料袋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D.瓷瓶、空气、钢板尺3.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桌面上的碎纸屑,此现象说明()A.摩擦能使塑料尺带电B.桌面上的碎纸屑有磁性C.摩擦使塑料尺有磁性D.塑料尺是由电子组成的4.三只通草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靠近时都互相吸引,请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三球都带电B.只有一球带电C.有两球带同电荷,第三只球不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只球不带电5.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小球两两靠近时,甲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丁。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一种基本的物理性质,表征物体所具有的静电性质。
通过对电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两种电荷的教案,供参考。
教案一: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2.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电荷分离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塑料梳子、玻璃棒、金属导线等。
2.实验材料:细绳、小纸片等。
3.教具:电荷分离动画视频、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电荷分离动画视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梳子梳理头发后,能够吸引小纸片呢?”Step 2:探究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15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a.用干燥的毛巾擦拭玻璃棒,然后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b.用毛巾擦洗塑料梳子,然后用细绳系在梳子上;c.观察细绳受到的力的方向。
2.回顾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棒和梳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提出正负电荷的概念。
3.引导学生思考,正负电荷的产生与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Step 3: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20分钟)1.介绍电荷相互作用的概念,并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2.分析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规律。
3.进行实验验证:a.将两个带电体分别靠近和远离,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b.利用金属导线将两个带电体连接,观察导线两端的现象。
4.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同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异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Step 4:应用与拓展(10分钟)1.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导线两端的表现来判断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荷性质。
2.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思考并阐述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影响。
Step 5: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 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人教版)《15.1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认识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导体和绝缘体及电荷的移动。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②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③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资料、现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起电。
三、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起电。
四、教学教具电脑(或电子白板)、塑料直尺、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碎纸屑若干、学生的导学案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视频《奇幻的电现象》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电的世界,播放精美的日出图片,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现代家庭的厨房电器多多;城市里有一些既节能又环保的带着“辫子”的电车;电脑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新型的电子技术能实现很多方面的自动控制(自动控制室温)。
说明电在科学技术中、工农业产生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入新课: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二、进行新课1、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引导学生用现有的器材做实验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圆珠笔杆在头皮上摩擦,可以让笔吸引纸屑等。
这种现象说明:梳子、圆珠笔杆都带了“电”——电荷①电荷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或者说带了电荷②摩擦起电播放视频说明: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③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实验一: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使玻璃棒带电,用丝绸跟另一根玻璃棒摩擦,也使玻璃棒带电,将两根带电的玻璃棒靠近,发现他们相互排斥,再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并将带电的橡胶棒靠近带电的玻璃棒,发现他们相互吸引。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在今天的物理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电荷。
通过这个主题,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个课程时,我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掌握电荷的分类,并能够运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概念,知道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能够区分和识别正电荷和负电荷。
3. 学会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难点: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们亲眼看到电荷的存在。
我会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然后让学生们观察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理论知识:讲解电荷的概念,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解释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用丝绸和毛皮摩擦气球,观察和记录气球带的电荷性质。
4. 讨论交流: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讨论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难点: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并能够运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电荷的知识,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课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培养对物理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引入环节的实验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手段。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荷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5. 巩固: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正负电荷定义和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验电器、橡胶棒、毛皮、丝绸、气球等。
2. 教学课件:正负电荷的图片、动画演示电荷相互作用等。
3. 参考资料:电荷相关的研究论文或科普书籍。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雷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电现象。
2. 定义电荷: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解释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3. 实验演示:使用验电器展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
4. 互动提问:询问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并分享讨论成果。
九、作业布置:1. 设计一道简单的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2. 写一篇短文,描述电荷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复习电荷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十、板书设计:1. 正电荷定义:相互作用:2. 负电荷定义:相互作用:3. 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第一篇:两种电荷的教案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笔摩擦头发,笔可以吸引小纸屑,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问题:笔为什么会吸引小纸屑?衣服表面为什么容易吸附灰尘?1、摩擦起电①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的物体:轻质小球,纸屑,通草球(通脱木的茎做成的小球,质量非常轻)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
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是指物质中存在的电子和质子所带的电荷。
电荷有两种,一种为正电荷,另一种为负电荷。
正电荷是物质中质子所带的电荷,负电荷是物质中电子所带的电荷。
下面是两种电荷的教案。
教案一:正电荷一、教学目标1. 了解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知道常见物体中所带的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3. 能够举例说明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4. 能够应用正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讲解正电荷的概念,即物质中质子所带的电荷。
正电荷的性质有:相同的正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正电荷互相吸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例如,摩擦产生正电荷,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电荷。
4. 身边实例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带有正电荷的物体,并解释其产生和传递的原因。
5. 拓展应用通过对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或气球的悬浮实验等,引导学生应用正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6. 总结归纳对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案二:负电荷一、教学目标1. 了解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知道常见物体中所带的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3. 能够举例说明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4. 能够应用负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讲解负电荷的概念,即物质中电子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的性质有:相同的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负电荷互相吸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说明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例如,摩擦产生负电荷,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电荷。
4. 身边实例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带有负电荷的物体,并解释其产生和传递的原因。
5. 拓展应用通过对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或气球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等实验,引导学生应用负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教案一】第1节两种电荷
第 1节两种电荷一、教课目的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本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原理及作用5.认识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由6.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由二、教课要点1.电荷间互相用2.原子结构三、教课难点1.摩擦起电的本质2.原子结构四、教具:不一样种类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课教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 P32-35。
引入:电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饰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全部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每日说起的“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相关的知识,今日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 1:橡胶棒能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差别?1.对照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 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假如学生发现了能够提出,不然能够不讲。
)问题 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方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 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季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同;(3)毛衣简单脏;(4)电视电脑屏幕简单吸灰;(5)油灌车下边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湿润;(7)买食品时,薄塑料袋简单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互相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能够经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能否是同样的呢?科学研究表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 +,“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 - ,“毛胶负”。
2.电荷间的互相作用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同会不会互相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挤,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教案1:引入静电电荷主题:介绍静电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现象,如橡皮擦与头发摩擦后吸引等,引导学生思考发生了什么。
解释这是因为摩擦产生了电荷,从而产生了静电吸引。
2. 介绍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说明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相互吸引,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3. 进一步研究电荷:让学生用带有静电的橡皮擦和头发相互作用,观察它们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产生这些现象的规律。
4. 总结并展示:通过展示电荷和带有电荷的实物进行总结,强调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案2: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主题:介绍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特征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区分它们。
教学步骤:1. 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举例说明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如金属和橡胶。
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导体可以传递电荷,而绝缘体不能。
解释这是因为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能够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
3. 实验演示:使用金属导线和塑料棒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用导线连接两个带有电荷的物体,观察电荷的传递情况。
然后用塑料棒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电荷的传递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4. 总结并展示:通过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物进行总结,强调导体可以传导电荷而绝缘体不能。
请注意,以上仅为两个可能的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基本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单位: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纸片,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排斥小纸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如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如何保持不变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单位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什么电荷?(2)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3)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或排斥小纸片的原因是什么?2. 请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荷摩擦起电
一、新课引入
1.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视频播放的奇特的现象,在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不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新课讲解
(一)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总结出带电体和带电体的性质,并解释生活中现象,不但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二)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现象,共同分析归纳出共性的规律。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三)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1.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4.引导学生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然后动手操作实验后,总结出两种电荷的特点,并拓展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发散了学生思维。
(四)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原子的结构、元电荷的概念,并表述出来。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概念,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抛出疑问,由此把这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
同时产生强烈
的好奇感和求知欲,顺利给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1.摩擦起电现象,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5.元电荷: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电荷。
6.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四、板书设计
电荷
一、带电体和带电体的性质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
⎧
⎨
⎩
摩擦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接触带电
三、○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
⎧
⎨
⎩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用验电器来检验
四、①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②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③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五、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①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②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