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___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现状的研究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现状的研究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现状的研究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而师生互动交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

在现实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师生互动交流现状出发,探讨研究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案。

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现状分析1.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较为普遍。

教师在课堂上大多是主讲者,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负责接收并记住这些知识。

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 师生互动不足在部分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但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机械式的,缺乏深度和思考。

学生也较少有机会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导致课堂氛围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

3. 课堂氛围冷淡由于师生互动交流不足,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氛围显得有些冷淡,学生缺乏活跃的参与和表达,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存在不少现状问题,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

1.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改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交流,首先需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主导式教学,更多地将学生视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教师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开展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锻炼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演讲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自20世纪以来,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小学课堂是一种复杂的教学环境,它将学生、教师以及其他课堂参与者(如家长、家委会成员等)作为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以及不断变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环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小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师生互动。

而师生互动的概念足够广泛,能涵盖教师的基本信息传播、学习与实践、行为管理、对话播放以及其他活动。

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相互尊重和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文献综述将聚焦于师生互动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少数叙述者到多数聆听者的非师生互动模式。

然而,现今的小学课堂在教学方法上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显著变化,更侧重于两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学课堂的互动模式也进行了调整。

特别是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智能科学”受到了广大小学教师的欢迎,它能帮助教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教学资源。

另外,在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游戏式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游戏形式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有助于更好的学习结果。

此外,艺术在课堂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入艺术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地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最后,师生互动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例如,缺乏适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参与欲望,教师缺乏技能等,都是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

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小学课堂的师生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赋能、游戏式教学和艺术教学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互动,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之一。

在这一课题中,本文聚焦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一、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随着小学的发展和改革,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呈现多样性。

根据相关调查调研显示,小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为:(1)师教学行为。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包括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例题操练、提出思考题等。

(2)生行为。

学生激发学习的最重要的源泉来自师生的互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表现来与老师交流。

(3)互动性教学。

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应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及时调整课堂氛围、维护学习秩序。

比如TBL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技术、倒排法、听写法等。

二、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要有效实施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应该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具体可以概括如下:(1)录学生表现。

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留意学生的表现,是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到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

(2)活运用互动教学技巧。

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竞争性学习等手段,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3)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实际行动来改善学习。

(4)强意义教学。

设置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论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

因此,学校应重视小学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多设置适合学生的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师生互动教学参考文献

师生互动教学参考文献

师生互动教学参考文献师生互动教学参考文献篇一:浅谈教学中师生互动浅谈在实习的师生关系中互动的策略与方法摘要:师生互动是维持和加强师生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讨论研究了师生互动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由于教学实习也是我们教育硕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着重以教学实习为背景来讨论师生互动的方法。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互动,教育实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

它是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行为交流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等起关键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从实际出发,促进师生双主体的教学互动,符合课堂、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要求,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织形式,强调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1 师生课堂互动的常用方法一堂课师生互动是否做的好,功夫在课外。

课堂的互动是为了使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外,还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

它包括学生个体与教师的交往及学生群体与教师的交往。

在学习中,学生遇到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拨,也可能需要群体的合作探讨。

教师此时应投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个别点拨。

在互动过程中还要注意:一是注意材料准备的针对性;二是有效带动全体学生,不要遗漏;三是要有效把握教学内容,适时突出和拓展知识点。

只有当学生迷失方向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发挥“航灯”的作用。

在互动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这样的方法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培养评判优劣的价值体系,完成课堂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扩大课堂的知识量。

2 师生课堂互动的形式行为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策略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强调,教师在传统模式中的主导地位被大大削弱,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越来越频繁。

师生互动的加强使得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策略研究 1(一)课堂讨论的互动形式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喜欢采用的一个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

其具体实施过程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凝聚群力,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智力被充分开启,学习积极性明显上升,语文思维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被培养起来。

在课堂讨论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笔者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实际的教学调研中对其进行实践性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中,一篇课文为《中彩那天》,在课堂设计中,笔者专门加入了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的教学形式,在课文讲解基本完成之后,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即“在本文中,所提出的道德难题到底指的是何内容?文章是如何表现父亲面对这一问题时的两难境地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师生的互动性较之传统模式大大强化,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被老师更好地了解,其知识掌握的程度也通过这一模式得到了真实反映。

(二)提问题的互动形式在课堂互动中,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互动性较之以往明显增强。

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通过问题的作答,课堂活跃程度明显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有代表性,当学生对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反馈,互动性才得以真正达成。

例如,在《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过程中,鉴于这篇课文知识性很强,因此需要首先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用图片向他们直观地展示这两种物体的具体形态,让学生们思考“蝙蝠与雷达之间到底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课文的引入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兴趣大增,互动性也能充分彰显。

小学数学互动文献综述

小学数学互动文献综述

小学数学互动文献综述一些研究表明,学习数学时学生采用社会化的学习形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形式强调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主动学习态度、增强自我认知和增加学习结果。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互动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选择。

本文对小学数学互动的文献进行综述,着重分析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数学互动的特点和形式、学生使用互动的水平以及数学互动的实施方法等。

首先,梳理小学数学互动的作用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

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是丰富和拓宽学生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学习结果,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该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习者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有效调节班级学习氛围,促进学习者在课堂活动中交流合作。

此外,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断重新建构和探索新知,从而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

其次,我们分析了小学数学互动的特点和形式。

针对不同的课堂活动,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报告、小组讨论、竞赛、游戏等,并由学生自己进行组织和操作。

另外,小学数学课堂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提供学生多种参与方式,提供更多选择供学生选择,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让学生走出试题的写作框架,更自给自足地独立解决问题。

此外,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劳作应当根据年龄和不同类别学生的水平来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规范,统一学生的参与行为,同时也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学生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以防止有些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无所作为。

同时,在针对小学生使用互动时,老师也要密切参与,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并调整活动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最后,给出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实施方法。

首先,老师应该采用讲解、展示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与预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深入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特点、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文章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也为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有效管理和解决。

二、文献综述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索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不符合课堂行为规范,影响自身或他人学习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注意力分散、课堂扰乱、攻击性行为和退缩性行为等。

这些行为的产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学生个人心理特征等。

针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学者们普遍认为家庭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管理策略、师生关系等。

学生的个人心理特征,如自我控制能力、学习动机、情绪稳定性等也会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随着社会发展,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越来越重要。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但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如何?如何通过分析师生互动现状,提出或改进师生互动策略?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综合分析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一种以口头传播的传统模式,而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状态,少有参与性。

学生课下接纳新知识还会有自己记忆的局限性,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此外,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和互动也会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1)建立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活跃的课堂氛围,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比如采用小组活动,游戏等,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能够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容参与,以此促进左右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面对面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彼此的思想,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趣。

(3)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互动的机会,创设有趣的问题,挑战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结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借助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此,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互动策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参与机会,以期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文献综述---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一、问题的提出新课改要求:新课改的全面推行,特别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施新课改的基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是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化社会的逐步生成,迫切需要教育改变原有的形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新课标是新的教学观念向传统教学的挑战。

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使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日益活跃起来。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如引导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查研究就刻不容缓。

二、课堂互动教学的概念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当说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而将互动论真正合理利用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当属布列克里局(Blackledge,D)等人的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他们运用自我概念、认识、解释、磋商等,对课堂中师生互动何时发生、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与地位等给予了较好的解释。

课堂互动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下,发生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极大潜力与作用。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他是机遇对教与学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互动教学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中。

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三、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1.艾雪黎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

小学课堂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文献综述

摘要: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

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研究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调查,试图在此基础上获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现状。

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提出思考和建议。

二、正文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回顾(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历史、现状“有效课堂提问”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刚刚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同时受到一线教师及有关学者的重视。

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在该领域做出了探索性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

(二)、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基本内容1.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研究有效课堂提问状况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提问的数量和问题的类型两个方面着手, 还未见理想的有效课堂提问观察分析工具。

顾泠沅曾撰文指出: 高密度提问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 74.13%) , 推理性问题次之( 21.0%) , 强调知识覆盖面,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 86.7%),不利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以低层次问题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 提问技巧比较单一。

全莉娟在《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中指出, 课堂中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 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综合类、评价类问题微乎其微。

这些状况表明课堂提问有效程度较低, 有些提问根本就无效。

2.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研究很多研究中都写到提问必须具有情境性、明确性、诱导性、逻辑层次性、时效性、整体性等。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无目的地提问,更不可提一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 (2)1. 师生互动不足现象 (3)1.1 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度低 (4)1.2 互动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5)1.3 学生发言机会不均等 (6)2. 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7)2.1 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8)2.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9)2.3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10)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策略 (11)1. 增强师生互动意识 (12)1.1 转变教师观念,重视师生互动 (13)1.2 培养学生互动意识,提高参与度 (15)2. 丰富师生互动形式和内容 (15)2.1 多样化互动形式 (17)2.2 引入生活化元素,增强互动性 (18)2.3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互动渠道 (19)3. 优化师生互动过程 (20)3.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21)3.2 鼓励学生提问,加强交流反馈 (22)3.3 合理安排时间,保证互动质量 (24)四、实施策略的效果评估 (24)1. 评估方法 (25)2. 评估结果分析 (26)五、结论与展望 (27)一、内容描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数据资料。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们还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旨在改善小学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互动频率较低:在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次数较少,这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互动形式单一:目前的师生互动主要以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缺乏更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近年来,心理学界的关注一直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关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研究正在成为课堂教育的重点。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课堂互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课堂中师生互动对学习者社会建构知识和社会参与技能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在探讨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文献,总结不同文献的研究方法,评估研究结果,并最终探讨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围绕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文献,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定义、类型和影响因素。

首先,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讨论。

其次,研究者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如实地观察法、社会心理学方法、调查法等,对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描述。

最后,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讨论了不同的学生和教师互动形式对学生的影响。

接着,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在研究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文献,总结了不同研究的方法,例如实地观察法、社会心理学方法、调查法等,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

例如,研究表明,小学课堂中较成功的师生互动具有较好的教学质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学生、弱势学生及残疾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本文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结果,给出了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实践指导意义,以提高小学课堂教育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鼓励和支持氛围,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强调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经验,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利用技术支持工具来改善课堂管理。

综上所述,课堂师生互动在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的社会思维建构。

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文献综述

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文献综述

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文献综述新课改下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一堂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性的学习过程,已不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这种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突现学生的价值,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向学、乐学、爱学.我们更必须有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由专家走向师生的新的理念,从而真正地发挥学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在进行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调查时,我们有必要进行此课题的文献检索与分析,了解前人的研究,获取帮助和发现不足。

通过检索近十年的文献,我们共发现相关图书49本、期刊文章462篇、报纸文章11篇、学学术发展趋势表(2001-2010)学术发展趋势曲线图2040608010012014016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年份篇数总体上,近年来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获得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2009年至2010年增幅最大,说明社会和学者愈关心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也说明学者们的研究在前几年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图书一轨看,在2003年、2006年、2008年形成研究该课题的高峰,高峰过后跌入低谷.从期刊一轨看,在2005年和2010年形成高峰,并且2010年研究该课题的学术文章涌现。

从论文来看,找到相关的学位论1篇,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黄兴丰《数学课堂活动的研究——聚焦探索实践课,反思数学教学改革》,反映出思考该课题的专家、学者少。

从篇章数的角度来看,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研究总体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在2005—2006、2008、2010年形成较大的规模,反映出人们对该课题的关注不断上升。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比起其他学段来说,更应重视师生互动,把它做到位。

作为一种由教师与学生构建双向信息传输和关系网络的过程,师生互动不仅影响教育质量,更引导学习氛围和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尽管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无需论证,但其现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代沟,学生普遍对老师不敬畏和不尊重,难以创造真正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孩子们的素质存在差异,一些比较坏的孩子会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有效的师生互动。

此外,由于教师教学科目和内容讲解不够系统和深入,以及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原因,很多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没有足够的理解,从而影响师生的交流效果。

要想实现师生互动的良好状态,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小学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和谐友爱的课堂氛围,尊重孩子们,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的讲解。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更深入的方式来传授教育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话语。

再者,教师可采用互动式教学,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发表观点,把课堂讲解活跃起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在实施这些相关策略前,还需要对有关教师进行深入的培训。

培训应重点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学策略和心理学知识,让教师掌握一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还应加强管理和督导,保证教师更好地实施这些策略,让孩子们能够充分享受和体验教室学习带来的乐趣。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对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学教育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更在于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师生互动状况在当今社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这些互动背后的本质是不变的,它们也在无形中受到技术的影响。

本文通过讨论最近几年有关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力图分析师生互动所受到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发现,目前有一定的研究来探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如何提高师生的互动表现、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测量,以及如何改善学习体验等。

比如,研究发现,如果教师以思维挑战的方式介绍新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页、演示文稿和游戏,以更加具体、实用的方式展示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丰富的师生互动。

另外,研究也发现,技术的普及会影响师生互动的方式、内容和格式。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老师提问,甚至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课程进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虚拟实境、智能学习系统等技术,实现更多的互动,让学生能够体验融入式学习。

针对这些发现,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环境,以满足师生们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该把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科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激发孩子们创新思维和技能。

最后,学校应当努力发现新的互动模式,改变现有的教育和学习模式,让师生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由、高效。

本文从近几年的研究中分析出,师生互动正受到技术的影响,这一结果对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师生互动,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投入大量资源来改善技术环境,引入教育信息化等,以便师生们能够体验更加全面丰富的交流场景。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章主要以知网中对中小学国内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章为本文对象,试图理清国外师生关系与国内师生关系的异同,整理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及预示今后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新趋向。

通过文章初步了解师生关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所处的地位,以时间为脉络,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师生关系、前言:近年来教师行业得到的重视越多越多,师生关系也成为了很多教育学者研究桌上的热菜,是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教育目的的完成。

通过不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方法、模式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很多缺陷。

今后应在国家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的总趋势下,采用更加科学化的方法,系统,持续地研究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

一、对国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至今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对师生关系的系统研究,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一定程度上受到20世纪80年代伍贝斯(Wubbels)等人关于教师人际交往行为研究的影响。

1985年,伍贝斯,克雷通(Creton)和霍梅耶斯(Hooymay-ers)将利里(Leary)的人际关系诊断模型(model of Interpersonal Diagnosis of Personality)引入到教学中,改造成了以影响性和接近性为维度的教师交往行为模型(Model for In teipersonal Teacher Behavior)并编制出了以这一模型为基础的教师互动问卷(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 teraction).从此,风靡全球的师生关系研究便展开了。

2002年3月20日,武广久发布了对美国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点滴的研究。

他通过对几件很平常的几件事去发现其中的师生关系及起到的作用。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已经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和关键词。

互动式教育的发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然而,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师生互动不够充分,师生关系单一,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对于老师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课堂内容忽视教育情境等问题。

针对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存在问题,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首先,推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积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建立紧密联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老师的要求更多是指导性的,让学生根据自身知识框架开展创造性思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和质量。

其次,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师生课堂互动的实质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逐渐熟悉学习的整个过程,释放学习的能量和耐心,并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建立,引领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的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此外,实施跨学科交叉教学。

师生互动的实质是让学生体验跨学科整合知识、把握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当让学生接受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重要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加强师生关系和互动。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育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更多的集体活动,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

以上,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相关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促进师生互动的策略只能不断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新鲜活力,强化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地研究地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地研究地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章主要以知网中对中小学国内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章为本文对象,试图理清国外师生关系与国内师生关系的异同,整理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及预示今后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新趋向。

通过文章初步了解师生关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所处的地位,以时间为脉络,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师生关系、前言:近年来教师行业得到的重视越多越多,师生关系也成为了很多教育学者研究桌上的热菜,是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教育目的的完成。

通过不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方法、模式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很多缺陷。

今后应在国家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的总趋势下,采用更加科学化的方法,系统,持续地研究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

一、对国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从20 世纪 50 年代末就开始了至今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对师生关系的系统研究,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一定程度上受到20 世纪 80 年代伍贝斯( Wubbels)等人关于教师人际交往行为研究的影响。

1985 年,伍贝斯,克雷通( Creton )和霍梅耶斯 (Hooymay-ers) 将利里(Leary)的人际关系诊断模型(model of InterpersonalDiagnosis of Personality)引入到教学中,改造成了以影响性和接近性为维度的教师交往行为模型( Model for In teipersonal Teacher Behavior )并编制出了以这一模型为基础的教师互动问卷( 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 teraction ).从此,风靡全球的师生关系研究便展开了。

2002 年 3 月 20 日,武广久发布了对美国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点滴的研究。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近年来,师生互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

师生互动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为了深入探究师生互动状况,本文就近期国内外在师生互动领域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过程。

近几年来,师生互动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愈加深入。

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学习兴趣等多个维度上,都研究了师生互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从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实践成果等方面,不断深化和发展师生互动研究,为改进师生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从理论模型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师生互动的理论模型包括多层次的模型,如师生角色模型、学习活动模型、社会架构模型、空间模型、情感模型等。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研究者们在研究师生互动状况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等。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方法。

此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实现。

比如:1)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情绪提升、情感教学等,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能力;2)通过提供实时的反馈、问题讨论、讨论小组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教育游戏、分组活动、模拟案例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4)通过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5)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上述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提升学习者的学术水平。

然而,师生互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在互动中缺乏自信、缺乏表达能力;学校教师缺乏互动教学能力;学校教育资源环境不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要求:新课改的全面推行,特别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施新课改的基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是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化社会的逐步生成,迫切需要教育改变原有的形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新课标是新的教学观念向传统教学的挑战。

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使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日益活跃起来。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如引导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查研究就刻不容缓。

二、课堂互动教学的概念
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当说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而将互动论真正合理利用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当属布列克里局(Blackledge,D)等人的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他们运用自我概念、认识、解释、磋商等,对课堂中师生互动何时发生、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与地位等给予了较好的解释。

课堂互动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下,发生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极大潜力与作用。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他是机遇对教与学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互动教学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中。

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三、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
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1.艾雪黎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
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

2.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
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 & R.K.White)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由于互动行为的依赖性特征,相对于教师行为的不同,学生的行为也表现出差异性,由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

四、国内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
适应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国内学者对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从教育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工程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吴康宁等人从互动主体角度提出的类型
吴康宁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种类繁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1)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划分为三种类型: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

在我国目前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类型中,师班互动和师个互动是主要形式。

(2)根据师生行为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
A、控制—服从型
B、控制—反控制性
C、相互磋商型
2.王家瑾根据互动效果提出的类型
王家瑾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构建出教学活动的一个三维坐标体系,形成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

T:教师“教”的状态变量(教学概念、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教学组织调整、教学方法与技巧等)S:学生“学”的状态变量(学习欲望、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等) M:教学内容与教学(包括教学媒体)状态变量 A:既定的、期望的优化教学目标的满意值区。

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如果 (T)、 (S)和 (M)三者之间实现互动并趋于最佳状态就是教学优化目标的满意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不趋于最佳值,教学效果就不可能达到满意值。

王家瑾还对教师与学生(T和S)两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二维教学效果动态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认为师生间显然存在两种互动类型:正向互动即良好师生沟通→良好的教学效果;反向互动即不良的师生沟通→不良的教学效果。

五、现今课堂互动的现状的分析
(一)追求互动形式的教学
我们又把这种互动教学称之为“程式化的师生互动”。

即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严密的安排,这种知识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的反应。

互动的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
(二)活动形式的轻松异化为放任自流
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

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三)互动形式单一,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现在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四)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好像不与之“划清界限”就“不革命”似的,教学理念就不先进似的。

也就是说,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总结:
纵观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

国外的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类研究,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的角度,
根据教师领导行为的性质进行分类研究。

国内的吴康宁等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运用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进行分类,王家瑾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了理论模型。

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师生课堂互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互动有效性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佐彬.——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时代深化、教育研究,1997(9).
[4]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5]唐青才,朱德全.契约学习.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6]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智力·创造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张庆林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李建平著.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9]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4
[10]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4).
[11]周卓涛,胡助金.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期小学教师生存现状调研报告.J.江西教育.2005.
[1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4).
[1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本质的社会学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6).
《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吴效锋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