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知识讲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现状的研究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现状的研究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而师生互动交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
在现实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师生互动交流现状出发,探讨研究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案。
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现状分析1.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较为普遍。
教师在课堂上大多是主讲者,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负责接收并记住这些知识。
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 师生互动不足在部分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但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机械式的,缺乏深度和思考。
学生也较少有机会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导致课堂氛围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
3. 课堂氛围冷淡由于师生互动交流不足,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氛围显得有些冷淡,学生缺乏活跃的参与和表达,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存在不少现状问题,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
1.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改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交流,首先需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主导式教学,更多地将学生视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教师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开展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锻炼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演讲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之一。
在这一课题中,本文聚焦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一、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随着小学的发展和改革,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呈现多样性。
根据相关调查调研显示,小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为:(1)师教学行为。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包括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例题操练、提出思考题等。
(2)生行为。
学生激发学习的最重要的源泉来自师生的互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表现来与老师交流。
(3)互动性教学。
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应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及时调整课堂氛围、维护学习秩序。
比如TBL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技术、倒排法、听写法等。
二、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要有效实施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应该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具体可以概括如下:(1)录学生表现。
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留意学生的表现,是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到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
(2)活运用互动教学技巧。
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竞争性学习等手段,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3)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实际行动来改善学习。
(4)强意义教学。
设置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论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
因此,学校应重视小学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多设置适合学生的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该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全面探讨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教师角色,学生表现,学校管理,国内外研究,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中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
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小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受到关注。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等。
而国内外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
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还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深入了解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校管理的支持与资源供给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供参考和建议。
师生互动教学参考文献
师生互动教学参考文献师生互动教学参考文献篇一:浅谈教学中师生互动浅谈在实习的师生关系中互动的策略与方法摘要:师生互动是维持和加强师生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讨论研究了师生互动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由于教学实习也是我们教育硕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着重以教学实习为背景来讨论师生互动的方法。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互动,教育实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
它是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行为交流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等起关键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从实际出发,促进师生双主体的教学互动,符合课堂、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要求,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织形式,强调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1 师生课堂互动的常用方法一堂课师生互动是否做的好,功夫在课外。
课堂的互动是为了使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外,还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
它包括学生个体与教师的交往及学生群体与教师的交往。
在学习中,学生遇到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拨,也可能需要群体的合作探讨。
教师此时应投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个别点拨。
在互动过程中还要注意:一是注意材料准备的针对性;二是有效带动全体学生,不要遗漏;三是要有效把握教学内容,适时突出和拓展知识点。
只有当学生迷失方向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发挥“航灯”的作用。
在互动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这样的方法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培养评判优劣的价值体系,完成课堂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扩大课堂的知识量。
2 师生课堂互动的形式行为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与预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深入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特点、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文章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也为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有效管理和解决。
二、文献综述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索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不符合课堂行为规范,影响自身或他人学习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注意力分散、课堂扰乱、攻击性行为和退缩性行为等。
这些行为的产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学生个人心理特征等。
针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学者们普遍认为家庭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管理策略、师生关系等。
学生的个人心理特征,如自我控制能力、学习动机、情绪稳定性等也会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随着社会发展,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越来越重要。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但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如何?如何通过分析师生互动现状,提出或改进师生互动策略?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综合分析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一种以口头传播的传统模式,而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状态,少有参与性。
学生课下接纳新知识还会有自己记忆的局限性,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此外,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和互动也会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1)建立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活跃的课堂氛围,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比如采用小组活动,游戏等,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能够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容参与,以此促进左右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面对面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彼此的思想,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趣。
(3)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互动的机会,创设有趣的问题,挑战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结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借助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此,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互动策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参与机会,以期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观察研究的文献综述
课堂观察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概述课堂观察研究,作为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旨在深入课堂现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该方法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效。
通过课堂观察研究,教育研究者能够更直接地了解课堂实际运行状况,揭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课堂观察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全面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深入分析,本文发现课堂观察研究的方法论日益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课堂互动、学生学习成效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核心问题。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课堂观察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争议,如观察工具的标准化、观察者的主观性、伦理问题等,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课堂观察研究文献的综述,本文旨在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平台,以期推动课堂观察研究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课堂观察研究的定义与重要性课堂观察研究是一种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性观察、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深入课堂,捕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理解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观看和记录,更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过程。
课堂观察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教育研究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真实的课堂环境,研究者可以获取到最直接、最真实的教学数据,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教学现象和问题。
课堂观察研究有助于教师自我反思和专业成长。
通过观察他人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堂观察研究还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政策。
课堂观察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揭示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研究引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可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些师生互动问题。
本文将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师生互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师生互动缺乏积极性在一些课堂中,师生互动可能缺乏积极性,师生交流互动较少,学生在教学中表现被动。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思维发展受限。
解决方案: - 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 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
- 教师多提问,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问题二:师生沟通效果不佳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不佳,可能导致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课堂效果不佳。
解决方案: - 教师提供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使用具体的例子解释难点。
- 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思考。
- 利用多媒体工具,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
问题三:师生互动重复性高有时候,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显得重复性较高,很多学生的回答内容相似,缺乏个性化和创造性。
解决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 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 鼓励学生举例解释自己的观点,提高回答的个性化。
问题四:师生互动时间不均衡部分学生可能在师生互动中参与较少,而少数学生可能占据大部分时间。
解决方案: - 教师意识到这一现象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鼓励内向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 设计分组讨论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师生互动中。
结论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
通过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改善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提高师生互动的个性化和均衡性,可以有效解决常见的师生互动问题。
希望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小学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师生互动状况在当今社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这些互动背后的本质是不变的,它们也在无形中受到技术的影响。
本文通过讨论最近几年有关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力图分析师生互动所受到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发现,目前有一定的研究来探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如何提高师生的互动表现、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测量,以及如何改善学习体验等。
比如,研究发现,如果教师以思维挑战的方式介绍新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页、演示文稿和游戏,以更加具体、实用的方式展示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丰富的师生互动。
另外,研究也发现,技术的普及会影响师生互动的方式、内容和格式。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老师提问,甚至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课程进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虚拟实境、智能学习系统等技术,实现更多的互动,让学生能够体验融入式学习。
针对这些发现,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环境,以满足师生们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该把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科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激发孩子们创新思维和技能。
最后,学校应当努力发现新的互动模式,改变现有的教育和学习模式,让师生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由、高效。
本文从近几年的研究中分析出,师生互动正受到技术的影响,这一结果对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师生互动,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投入大量资源来改善技术环境,引入教育信息化等,以便师生们能够体验更加全面丰富的交流场景。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已经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和关键词。
互动式教育的发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然而,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师生互动不够充分,师生关系单一,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对于老师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课堂内容忽视教育情境等问题。
针对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存在问题,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首先,推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积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建立紧密联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老师的要求更多是指导性的,让学生根据自身知识框架开展创造性思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和质量。
其次,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师生课堂互动的实质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逐渐熟悉学习的整个过程,释放学习的能量和耐心,并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建立,引领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的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此外,实施跨学科交叉教学。
师生互动的实质是让学生体验跨学科整合知识、把握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当让学生接受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重要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加强师生关系和互动。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育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更多的集体活动,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
以上,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相关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促进师生互动的策略只能不断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新鲜活力,强化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地研究地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章主要以知网中对中小学国内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章为本文对象,试图理清国外师生关系与国内师生关系的异同,整理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及预示今后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新趋向。
通过文章初步了解师生关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所处的地位,以时间为脉络,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师生关系、前言:近年来教师行业得到的重视越多越多,师生关系也成为了很多教育学者研究桌上的热菜,是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教育目的的完成。
通过不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方法、模式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很多缺陷。
今后应在国家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的总趋势下,采用更加科学化的方法,系统,持续地研究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
一、对国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从20 世纪 50 年代末就开始了至今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对师生关系的系统研究,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一定程度上受到20 世纪 80 年代伍贝斯( Wubbels)等人关于教师人际交往行为研究的影响。
1985 年,伍贝斯,克雷通( Creton )和霍梅耶斯 (Hooymay-ers) 将利里(Leary)的人际关系诊断模型(model of InterpersonalDiagnosis of Personality)引入到教学中,改造成了以影响性和接近性为维度的教师交往行为模型( Model for In teipersonal Teacher Behavior )并编制出了以这一模型为基础的教师互动问卷( 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 teraction ).从此,风靡全球的师生关系研究便展开了。
2002 年 3 月 20 日,武广久发布了对美国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点滴的研究。
关于师生沟通现状以及策略的文献综述
师生交流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良好的师生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然而,当前师生交流问题依然存在不少挑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的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师生交流现状及策略进行文献综述:1. 师生交流现状分析1.1 师生交流存在的问题1.2 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2. 提升师生交流的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2 倾听学生的声音2.3 多样化的交流方式2.4 提供有效的反馈3. 师生交流的实践案例分析3.1 某学校师生交流改进案例3.2 某教育机构师生交流成功实践共享4. 结语师生交流现状分析1.1 师生交流存在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
部分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缺乏与学生互动,听取学生真实需求和想法。
一些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缺乏耐心和细心,没有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导致学生望而却步,不再愿意与教师有效交流。
另外,一些学生也因为害羞、内向等原因,不愿意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
1.2 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良好的师生交流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师生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良好的师生交流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师生交流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提升师生交流的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师生交流的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建立亲近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情感交流,如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和支持等。
教师应该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公平和公正。
2.2 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提升师生交流的关键策略。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近年来,师生互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
师生互动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为了深入探究师生互动状况,本文就近期国内外在师生互动领域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过程。
近几年来,师生互动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愈加深入。
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学习兴趣等多个维度上,都研究了师生互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从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实践成果等方面,不断深化和发展师生互动研究,为改进师生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从理论模型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师生互动的理论模型包括多层次的模型,如师生角色模型、学习活动模型、社会架构模型、空间模型、情感模型等。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研究者们在研究师生互动状况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等。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方法。
此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实现。
比如:1)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情绪提升、情感教学等,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能力;2)通过提供实时的反馈、问题讨论、讨论小组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教育游戏、分组活动、模拟案例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4)通过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5)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上述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提升学习者的学术水平。
然而,师生互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在互动中缺乏自信、缺乏表达能力;学校教师缺乏互动教学能力;学校教育资源环境不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现状的研究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现状的研究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现状,探索改进策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1. 师生互动交流有待加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存在一些不足。
部分老师在课堂上主导话语,学生缺乏表达自己的机会;部分学生在课堂上 passiveness 太强,缺乏与老师互动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情况导致了师生互动交流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2. 互动形式单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形式单一,主要以师生问答为主,答题、点名等形式居多,缺乏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互动方式。
这种互动形式不仅使课堂氛围单一,也让学生难以激发出兴趣和动力。
3. 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弱,对于老师的提问或者课文的理解,表达能力不足导致了师生互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研究策略1.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表达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表达。
老师可以设立小组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也可以创建小品、小故事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表达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
2. 引入多样化的师生互动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
老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小品表演等形式,创造出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互动方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为了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口语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的参与度和质量。
4.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自20世纪以来,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小学课堂是一种复杂的教学环境,它将学生、教师以及其他课堂参与者(如家长、家委会成员等)作为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以及不断变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环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小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师生互动。
而师生互动的概念足够广泛,能涵盖教师的基本信息传播、学习与实践、行为管理、对话播放以及其他活动。
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相互尊重和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文献综述将聚焦于师生互动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少数叙述者到多数聆听者的非师生互动模式。
然而,现今的小学课堂在教学方法上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显著变化,更侧重于两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学课堂的互动模式也进行了调整。
特别是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智能科学”受到了广大小学教师的欢迎,它能帮助教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教学资源。
另外,在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游戏式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游戏形式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有助于更好的学习结果。
此外,艺术在课堂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入艺术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地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最后,师生互动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例如,缺乏适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参与欲望,教师缺乏技能等,都是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
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小学课堂的师生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赋能、游戏式教学和艺术教学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互动,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近年来,心理学界的关注一直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关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研究正在成为课堂教育的重点。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课堂互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课堂中师生互动对学习者社会建构知识和社会参与技能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在探讨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文献,总结不同文献的研究方法,评估研究结果,并最终探讨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围绕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文献,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定义、类型和影响因素。
首先,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讨论。
其次,研究者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如实地观察法、社会心理学方法、调查法等,对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描述。
最后,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讨论了不同的学生和教师互动形式对学生的影响。
接着,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在研究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文献,总结了不同研究的方法,例如实地观察法、社会心理学方法、调查法等,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
例如,研究表明,小学课堂中较成功的师生互动具有较好的教学质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学生、弱势学生及残疾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本文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结果,给出了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实践指导意义,以提高小学课堂教育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鼓励和支持氛围,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强调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经验,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利用技术支持工具来改善课堂管理。
综上所述,课堂师生互动在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的社会思维建构。
文献综述---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知识讲解
文献综述---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知识讲解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一、问题的提出新课改要求:新课改的全面推行,特别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施新课改的基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是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化社会的逐步生成,迫切需要教育改变原有的形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新课标是新的教学观念向传统教学的挑战。
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使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日益活跃起来。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如引导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查研究就刻不容缓。
二、课堂互动教学的概念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当说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而将互动论真正合理利用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当属布列克里局(Blackledge,D)等人的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他们运用自我概念、认识、解释、磋商等,对课堂中师生互动何时发生、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与地位等给予了较好的解释。
课堂互动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下,发生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极大潜力与作用。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他是机遇对教与学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互动教学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中。
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三、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1.艾雪黎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
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文献综述
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文献综述新课改下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一堂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性的学习过程,已不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这种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突现学生的价值,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向学、乐学、爱学.我们更必须有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由专家走向师生的新的理念,从而真正地发挥学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在进行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调查时,我们有必要进行此课题的文献检索与分析,了解前人的研究,获取帮助和发现不足。
通过检索近十年的文献,我们共发现相关图书49本、期刊文章462篇、报纸文章11篇、学学术发展趋势表(2001-2010)学术发展趋势曲线图2040608010012014016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年份篇数总体上,近年来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获得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2009年至2010年增幅最大,说明社会和学者愈关心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也说明学者们的研究在前几年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图书一轨看,在2003年、2006年、2008年形成研究该课题的高峰,高峰过后跌入低谷.从期刊一轨看,在2005年和2010年形成高峰,并且2010年研究该课题的学术文章涌现。
从论文来看,找到相关的学位论1篇,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黄兴丰《数学课堂活动的研究——聚焦探索实践课,反思数学教学改革》,反映出思考该课题的专家、学者少。
从篇章数的角度来看,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研究总体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在2005—2006、2008、2010年形成较大的规模,反映出人们对该课题的关注不断上升。
小学课堂文献综述
摘要: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
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研究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调查,试图在此基础上获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现状。
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提出思考和建议。
二、正文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回顾(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历史、现状“有效课堂提问”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刚刚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同时受到一线教师及有关学者的重视。
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在该领域做出了探索性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
(二)、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基本内容1.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研究有效课堂提问状况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提问的数量和问题的类型两个方面着手, 还未见理想的有效课堂提问观察分析工具。
顾泠沅曾撰文指出: 高密度提问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 74.13%) , 推理性问题次之( 21.0%) , 强调知识覆盖面,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 86.7%),不利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以低层次问题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 提问技巧比较单一。
全莉娟在《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中指出, 课堂中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 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综合类、评价类问题微乎其微。
这些状况表明课堂提问有效程度较低, 有些提问根本就无效。
2.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研究很多研究中都写到提问必须具有情境性、明确性、诱导性、逻辑层次性、时效性、整体性等。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无目的地提问,更不可提一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要求:新课改的全面推行,特别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施新课改的基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是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化社会的逐步生成,迫切需要教育改变原有的形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新课标是新的教学观念向传统教学的挑战。
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使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日益活跃起来。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如引导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查研究就刻不容缓。
二、课堂互动教学的概念
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当说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而将互动论真正合理利用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当属布列克里局(Blackledge,D)等人的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他们运用自我概念、认识、解释、磋商等,对课堂中师生互动何时发生、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与地位等给予了较好的解释。
课堂互动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下,发生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极大潜力与作用。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他是机遇对教与学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互动教学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中。
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三、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
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1.艾雪黎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
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
2.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
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 & R.K.White)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由于互动行为的依赖性特征,相对于教师行为的不同,学生的行为也表现出差异性,由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
四、国内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
适应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国内学者对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从教育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工程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吴康宁等人从互动主体角度提出的类型
吴康宁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种类繁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1)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划分为三种类型: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
在我国目前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类型中,师班互动和师个互动是主要形式。
(2)根据师生行为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
A、控制—服从型
B、控制—反控制性
C、相互磋商型
2.王家瑾根据互动效果提出的类型
王家瑾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构建出教学活动的一个三维坐标体系,形成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
T:教师“教”的状态变量(教学概念、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教学组织调整、教学方法与技巧等)S:学生“学”的状态变量(学习欲望、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等) M:教学内容与教学(包括教学媒体)状态变量 A:既定的、期望的优化教学目标的满意值区。
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如果 (T)、 (S)和 (M)三者之间实现互动并趋于最佳状态就是教学优化目标的满意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不趋于最佳值,教学效果就不可能达到满意值。
王家瑾还对教师与学生(T和S)两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二维教学效果动态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认为师生间显然存在两种互动类型:正向互动即良好师生沟通→良好的教学效果;反向互动即不良的师生沟通→不良的教学效果。
五、现今课堂互动的现状的分析
(一)追求互动形式的教学
我们又把这种互动教学称之为“程式化的师生互动”。
即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严密的安排,这种知识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的反应。
互动的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
(二)活动形式的轻松异化为放任自流
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
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三)互动形式单一,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现在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四)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好像不与之“划清界限”就“不革命”似的,教学理念就不先进似的。
也就是说,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总结:
纵观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
国外的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类研究,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的角度,
根据教师领导行为的性质进行分类研究。
国内的吴康宁等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运用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进行分类,王家瑾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了理论模型。
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师生课堂互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互动有效性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佐彬.——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时代深化、教育研究,1997(9).
[4]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5]唐青才,朱德全.契约学习.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6]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智力·创造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张庆林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李建平著.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9]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4
[10]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4).
[11]周卓涛,胡助金.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期小学教师生存现状调研报告.J.江西教育.2005.
[1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4).
[1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本质的社会学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6).
《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吴效锋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