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提纲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要
浙江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育管理专业(本科)补修课考试《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要(说明:考试命题采用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程正方主编的《学校管理心理学》一书。
)第一章绪论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2、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3、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第二章个性心理与管理1、个性的定义、结构及特点。
2、气质的定义及类型。
3、气质的差异与管理要点。
4、性格的定义、特征及类型。
5、性格的差异与管理要点。
6、能力的定义与分类。
7、能力的差异与管理要点。
8、心理测验应具备的条件。
9、气质测量、性格测量、能力测量的主要方法。
10、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需要的定义与种类。
2、动机的定义、功能与分类。
3、教师动机的激发。
4、目标的概念、心理功能及选择目标的标准。
5、目标管理的概念、环节与步骤。
6、激励的概念。
7、激励的理论及方式。
8、挫折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9、遭受挫折后的反应及自我调节。
10、对教师挫折心理的管理。
第四章教师心理与管理1、教师的职业社会化与教师生命周期理论2、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
3、态度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4、教师的态度及其对工作的影响。
5、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方法。
6、教师态度的特点及管理。
7、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8、教师的角色特点及角色冲突。
9、教师压力的来源和过度压力的身心反应。
第五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1、群体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2、群体规范的概念、形成及功能。
3、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
4、从众和服从。
5、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特点及作用。
6、如何管理非正式群体。
7、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8、高效率工作群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9、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10、士气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学校中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概念。
2、知觉效应及其在管理中的影响。
3、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4、师生关系的特点、类型。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
A、人们对报酬是否满足在较大程度上受社 会比较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仅受报酬 绝对值的影响,而且受报酬相对值的影响。 B、公平通常令人心情舒畅,焕发工作热情; 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 盾,影响工作积极性。
(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 A、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 B、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 C、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 D、要求改变他人的投入 E、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2、评价 (1)公平可以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它难以激 励人们; (2)公平的主观色彩很浓,可操作性不强; (3)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感也是激励人们的 力量。
(五)归因理论(略) (六)综合激励理论(略)
二、国内关于激励问题的研究 (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创立 的同步激励理论 基本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 下,只要将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机综合、同步 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学校管理心理学
自我介绍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学历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法专业本科学历 中国法学会会员 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会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县教育局副局长、一中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 祁门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内容提要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学校管理个体心理 第三篇 学校管理群体心理 第四篇 学校管理组织心理
第一篇 绪论
学校管理科学化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重 要理论支柱之一是学校管理心理学。因为,没有对 学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分析与把握,就不 可能有对学校成员的深刻理解与合理激励,最大限 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兴旺发达。正因 为如此,一切有远见的学校管理者,都把学习、研 究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面, 以期由理论上的博览精通,达实践上的左右逢源 。
管理心理学提纲
管理心理学提纲管理心理学提纲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和管理环境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所起作用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减少人员流失率。
以下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人的认知过程1.感知和认知: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涉及关于人的学习、记忆、思考、理解和处理思维的过程。
2.智力和思维能力:是影响管理者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包括各种智力测验,如智商(IQ)、情商(EQ)和身体智能(PQ)等。
3.决策:是管理者面对挑战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涉及决策者所面临问题和纷繁复杂的信息,并缩短决策时间的能力。
第二部分:个体差异和行为4.个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影响他们的行为。
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考虑人员的个性,并尝试创造没有歧视性的工作环境。
5.动机:激发员工的动机对于提高组织绩效至关重要。
了解个人和团队的动机是管理者制定激励计划的基础。
6.态度: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了解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
7.信念和期望:个人的信念和期望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
管理者应该了解这些决定因素,并努力鼓励员工创新思考。
第三部分:领导和沟通8.领导:领导者的影响力对于组织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领导技能,如传递愿景和目标、激勵员工并解决争端等。
9.沟通:沟通是组织中与发展工作和维持关系有关的有效工具。
沟通技巧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10.团队:建立和发展团队是提高组织绩效的有效方法。
管理者应该了解如何发展有效的团队,包括设置明确的角色、目标和责任,并提供反馈和建设性评价。
第四部分:变化和创新11.变化管理:组织面对着不断发展的环境,变化管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概念。
了解变化管理的步骤,包括分析和规划,准备和实施,监督和调整,是管理者的责任。
12.创新: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涉及各方面的创新,如产品、流程和系统等。
学校管理心理学大纲
学校管理心理学大纲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校管理与人的心理2、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学校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组织、领导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学校中的个体心理及其行为特点。
2、研究学校中的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特点。
3、研究学校中的组织心理及其行为特点。
4、研究学校中的组织心理及其行为特点。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边缘学科。
2、是一门应用学科。
一、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派以霍桑研究(1924-1932,梅耶)为标志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使管理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为管理心理学奠定了实验基础。
二、人性假设理论(一)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略)(二)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雪恩)三、学校管理心理学发展简况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问卷调查法四、心理测验法五、实验法积极性是指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行为动力表现。
人的积极性需要激励。
一、需要:教师积极性的源泉1、定义需要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与感受。
2、分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动机:教师积极性的动力- 1 -1、含义动机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将行为指向特定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心理动力系统,它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
2、特征动机的向度(指向性);动机的强度;动机的清晰度3、功能始发功能;对行为的调节和选择功能;对行为的增强和减弱功能。
4、分类直接动机(也称内部动机)和间接动机(也称外部动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三、目标:教师积极性的诱因1、含义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的结果。
2、目标与动机四、态度:教师积极性的调节器1、定义态度是个体基于对特定对象的价值判断与情感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2、结构由3种心理因素构成: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
3、态度与行为的双向关系4、态度形成与转变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一、激励的概念二、内容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观点:(1)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2)这五种需求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从低到高排列的;(3)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求决定的。
学校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就叫第一印象(最初印象);人们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服饰等方面的印象。
晕轮效应: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胜任力: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可以客观衡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结合。
激励:在心理学中,“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
在管理活动中,激励是指通过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激发人的潜在动机,使其产生实现所期望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心理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人际冲突:指由于利益关系、观点不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和对抗过程。
领导影响力: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有效地控制、支配、激励、感召被领导者的能力。
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填空、判断、选择1、管理的功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人性”问题、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应用性、伦理性。
4、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5、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首先应该是社会性;其次是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人性还包括人的精神属性,人的精神属性反映了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人能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6、人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的统一体。
7、影响知觉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知识经验、性格与气质)8、社会知觉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生活、工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组织行为以及管理决策的学科。
它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组织管理实践中,旨在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效能和满意度。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成为能够应对复杂管理环境的优秀管理者。
本教学大纲将详细介绍本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如下:1. 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熟悉管理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3. 培养分析和解决组织问题的能力;4. 提高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下:1. 管理心理学概述1.1 管理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管理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3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个体行为与决策2.1 人格与智力对管理的影响;2.2 感知与认知在管理中的作用;2.3 决策过程与决策风险。
3. 组织行为3.1 工作动机与激励;3.2 领导与权力;3.3 组织文化与变革;3.4 冲突解决与谈判。
4. 团队与团队管理4.1 团队建设与发展;4.2 团队动力与协作;4.3 团队决策与冲突管理;4.4 跨文化团队管理。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面对面授课,讲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2. 讨论:安排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管理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
4.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5. 个人作业:布置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1. 课堂参与度:考核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2. 个人作业:评估学生对管理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B. (201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7th ed.). Pearson.2. Greenberg, J., & Baron, R. A. (2016).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11th ed.). Pearson.七、教学日程安排本课程的教学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周:管理心理学概述- 介绍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管理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第二周:个体行为与决策- 人格与智力对管理的影响- 感知与认知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三周:组织行为- 工作动机与激励- 领导与权力第四周:组织行为- 组织文化与变革- 冲突解决与谈判第五周:团队与团队管理- 团队建设与发展- 团队动力与协作第六周:团队与团队管理- 团队决策与冲突管理- 跨文化团队管理第七周:复习与总结- 温习重点内容- 进行期末考试八、备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日程安排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学校心理辅导提纲
学校心理辅导提纲第一部分什么是学校心理辅导一、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狭义的学校心理辅导=面向学生的个体心理咨询▪广义的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并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实际▪社会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保健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预防性教育,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面对学习、生活上可能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适应性分析,进行学习能力基础训练、学习方法指导等。
▪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
▪4、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门渠道:人群,专业知识▪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非专门渠道: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做到,可以在学科教学和所有活动与管理中渗透心理学原理。
▪各科教学(学科渗透)eg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美育课程;;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策略训练;学习习惯培养。
▪各项活动(班级活动和团队活动渗透等)▪班主任工作第二部分什么是心理健康?一、新的健康观公式一:健康=没病?公式二: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论点:P12-19心理健康标准的思索:应兼顾内外两方面应该分不同层次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人生态度思考:ABCDE 5人,因为飞机坠机,分别掉在了丛林的不同角落:▪A,在一个危险的丛林中,生活了几个星期,靠偶然发现食物和水,勉强维持生存。
▪B,除了能维持生存,还有一把枪、一个入口可以关闭的秘密山洞。
▪C,除了上述条件外,身边还有两个土著人可以交流。
教育管理心理学课程大纲
教育管理心理学第一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教育管理,特别是学校活动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教育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效益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其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管理系统中个体(尤其是教职工)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教育管理系统中群体(尤其是学校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的心理现象及规律、教育管理系统中领导者(包括领导集体)的心理现象,及规律、教育管理系统中教育组织的心理现象及规律。
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1)调动教育管理活动中各角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管理的效能;(2)培养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3)按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教育组织设计,促进组织的变革与发展;(4)肩负完善理论体系的迫切任务。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指研究者以感官或辅以录音、录像、摄影等现代技术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管理情境下研究对象(被观察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反应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观察并进行系统记录,从而揭示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的含义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人为创设一定的条件及情境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从而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以得出某种因果性联系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的含义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对象不能被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者采取多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材料,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设想,编制出内容明确、表达准确的问卷,由被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真实作答,从而搜集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学校管理心理学
3、群体动力、社会测量、需要层次理论 提供理论依据
群体动力:深层次认识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 的关系 社会测量: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结合分析 (相关系数 解释性因果关系) 需要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二)管理心理学的当代发展 名称:从工业社会心理学 、 组织心理 学
评价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 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 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 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 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 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 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 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 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 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 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 全错误的。
2、管理的功能:
计划 选择方案 组织 建立一定的人、才、物匹配组织 指挥 领导管理活动的过程 协调 解决过程出现的问题 控制 保证活动不会出现偏差 (二)心理现象及其内容 1、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称心理或心 理活动)
2、心理现象的具体内容: (1)心理过程:知 、情 、意
认识过程
表现
情感过程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测验法 (四)实验法
(五)个案法
三、数据分析 1、集中趋势分析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和管理中个体行为与心理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掌握其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效地应对组织中的各种挑战。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管理心理学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人际关系管理技巧。
三、课程大纲及内容安排1. 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基础1.1 管理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1.2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3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第二部分:个体行为与心理过程2.1 人格与个体差异2.1.1 人格理论概述2.1.2 人格特质与管理2.2 情绪与情绪智商2.2.1 情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2.2 情绪智商的重要性和培养 2.3 动机与激励2.3.1 基本动机理论2.3.2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2.4 感知与认知2.4.1 感知与注意力2.4.2 认知风格与决策3. 第三部分:团队与领导3.1 团队建设与发展3.1.1 团队建设的原则与技巧 3.1.2 团队中的冲突管理3.2 领导理论与风格3.2.1 领导理论综述3.2.2 领导风格与管理效能3.3 有效的团队沟通3.3.1 沟通的基本原理与技巧3.3.2 跨文化沟通与管理4. 第四部分:组织行为与管理4.1 组织结构与设计4.1.1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4.1.2 组织设计的原则与模型4.2 组织文化与变革4.2.1 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与特点4.2.2 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策略4.3 决策与问题解决4.3.1 决策理论与模型4.3.2 问题解决技巧与方法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授课讲解:讲授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在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方面的提升。
自考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校管理心理学一、理解领会1、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62、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7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114、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4)5、双因素理论。
206、期望理论。
(23)7、公平理论。
(25)8、归因理论中的协变理论的三个变量。
289、需要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5210、阿尔德弗的需要分类。
5411、麦克莱兰的需要分类。
5512、直接工作动机。
7813、间接工作动机。
7914、态度的成分。
(105)15、态度的性质。
10616、认知理论的平衡理论。
11217、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12318、暗示的种类。
12819、人际关系的基础。
14720、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性、阶段性)。
14921、人际吸引的种类。
15622、得失吸引的影响表现形式。
15923、人际沟通的主要类型。
16524、学校领导体制的发展阶段。
25、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的形态。
17626、员工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采取的适当沟通方式。
18227、教师成熟的构成要素。
20628、心理指导的主要原则。
22829、常用的矫正问题行为的技术。
23230、哈尔平与克罗夫的六种学校氛围。
25031、解决学校组织冲突的策略。
27132、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三阶段。
111二、概念1、激励112、观察法(14)3、测验法(16)4、全程激励(35)5、全素激励376、挫伤417、自我挫伤428、需要529、动机(72)10、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7411、直接动机间接动机(78、79)12、心境激情应激8813、狭义群体广义群体12114、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12315、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效应12616、模仿12717、暗示12718、自动暗示间接暗示(128)19、从众12820、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131、13321、接近吸引相似吸引互补吸引(156、157、158)22、影响力权利性影响力自然影响力185、18620、教师素质20021、塑造消退(232)22、问题行为惩罚23323、组织24124、学校组织氛围24825、组织变革25626、冲突(267)27、目标冲突目标冲突情感冲突(268)28、领导17129、问题行为自我矫正233三、识记领会1、全员激励的形态。
管理心理课程大纲
管理心理课程大纲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反应,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缺点:观察所得往往是表面现象2、访谈法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途径直接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方法结构化访谈、无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缺点:技巧不易掌握,被试者有心理准备3、实验法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创设带有一定条件的环境,从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
如电击实验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缺点:需要反复验证4、测验法缺点:信度和效度较难测,需要反复测试修改5、个案法是一种通过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根据其发展特征来研究一般规律的方法。
缺点:耗时太长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古典管理理论1、泰勒的科学管理(1856-1915)研究出发点: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资关系;1911《科学管理原理》2、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出发点:找到广泛适用于各种组织的行政管理方法.3、韦伯三、人际关系理论梅奥及其群体行为理论1924 年--1932 年的霍桑实验:照明实验( 1924-1927 )福利实验( 1927-1928 )大规模调查( 1928-1931 )群体实验( 1931-1932 )梅奥从霍桑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成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生产率;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群体;通过对职工满足程度的提高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目的;新的领导观念的形成。
管理者需要综合的管理技能.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1960年麦格雷戈《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业的人性面》“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必须用强迫、控制、惩罚和威胁等手段才能使他去努力工作,人们工作仅仅是为了金钱报酬,人力是一种成本支出。
“性善论”,“把人当人看”,工作是人的一种天职,为了完成工作人们会自我控制,外界的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努力工作的手段,工作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才是主要激励因素。
学校管理心理学(同名40178)
第一讲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学习目标:掌握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理解该学科同临近学科的关系及其内容体系了解学校管理心理学产生和发展概况学会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
何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抓住管理的核心二是有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处于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和领导常会出现特有的心理现象,而且有规律可循,因此是可以研究的。
例学校管理心理学在研究上的“三个侧重”使得它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别开来。
(教材二版P9-10)1、侧重“心理”研究。
不研究学校管理本身,有别于学校管理学。
例管理过程、原则——心态;管理政策与方法——心理反应;管理方面改革——心理承受力。
2、侧重“管理”研究。
即研究学校“管理”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不研究学校中“一般的”和“教育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有别于《普心》”和“《教心》”。
与“普心”关系:一般——特殊;与教心关系:并列互依。
3、侧重“学校”研究。
即研究“学校”管理心理问题,不研究“普通”管理心理问题,有别于管理心理学。
二者关系。
企业——学校;一般——特殊。
(二)研究内容:1 学校管理中的个体心理。
2 学校管理中的群体心理。
3 学校领导心理。
4 学校组织心理。
分别说明。
研究体系问题。
对教材中关于学校管理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看法(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心理学的分支。
是应用性很强的心理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多层次性的学科1 是一门应用学科。
相对于基础学科(Basic Sciences)。
探索自然、社会一般规律,以学科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偏学术性的属于基础学科。
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历史等专业。
应用学科:是以解决工程、社会某领域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实践岗位性的属于应用学科,例如:工程类,管理类,设计类,技术方面的学科。
它们分别与实践的关系: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实践2 是一门边缘学科(又称交叉科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的统称。
管理心理学课程提纲【共12页】
管理心理学课程提纲第一章绪论(包括教材第一章和第三章)自我实现人假设权变理论系统理论最新管理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行为学派现代管理有限理性与决策群体动力论………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古典管理计划管理组织理论科学管理心理技术学霍桑实验需要层次论社会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自然观察VS、控制观察(结构式观察)第二章研究方法(与教材第二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有关)观察法参与观察VS、非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VS、结构访谈访谈法效度(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念/结构/构思效度)信度(重测信度、等值信度(复本信度)、一致性信度常模化标准化心理测量的特点具体的方法问卷法(主要指心理量表和测验)实验室实验(真实验)VS、现场实验(准实验)个别访谈VS、集体访谈实验法:个案法第三章知觉与管理一、知觉的定义知觉的定义(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1、知觉的选择性关于选择性的定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征(P121)(2)对象---背景差别 (p121)(3)知觉对象的组合 (p121)2、组织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1)长时记忆、图式(P117)(2)动机因素(p120)(3)个性特点(例如气质的影响)(4)其他因素(例如高权力者的启发式知觉)3、对于过去经验的解释二、社会知觉1、定义2、分类(1)对他人的知觉(2)人际知觉(3)自我知觉三、社会知觉中的偏见(1)轮效应(阿希实验) (2)优先(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因、第一印象 (3)定型(刻板印象) (4)对比效应 (5)相似效应 (6)自我实现预言四、归因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2、韦纳的归因理论3、凯利的归因理论4、归因中的偏差五、知觉研究在管理中的运用招聘绩效评估第四章人格与管理一、人格的基本概念(一)定义稳定性(特质论的观点)狭义的人格=个性=性格(二)类别1、特质(气质、能力、个性等)2、动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三)影响因素1、生理(1)大脑的机制(特别反映在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这两种特质上)(2)明尼苏达双生子的研究2、社会文化因素二、气质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四种类型学说气质在管理中的运用四、人格的特质论16PF、大三理论和大五理论人格与工作绩效五、人格测验(一)根据临床经验编制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I)(二)根据人格特质理论编制的16PF、大三理论和大五测验(三)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编制的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六、职业兴趣和价值观个性与工作匹配的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和测验)七、其他人格理论和测验自尊、自我监控(警觉)、内外控等八、能力(一)常用的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二)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平台九、评价中心技术情境中对人的个性和能力的评价常见的有公文筐测验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第五章动机与管理(与教材的第六章和第七章有关)一、基本概念的定义(一)需要1、主观状态(内部的不平衡状态)2、生理(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3、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动机1、动机过程2、表现形式感觉,兴趣,意图,信念和价值观等(三)目标1、定义2、与动机的区别(四)激励如何激发员工的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管理心理学面授提纲第一讲(第一章~第三章)第一章绪论一、学校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①管理科学为学校管理心理学提供了管理理论基础;②心理科学的发展为学校管理心理学提供了心理原则与依据;③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见识的实践基础。
二、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学校领导者为事先预定目标、实施管理职能时与被领导者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它包含团体与组织心理、领导心理、教职员工的个体心理、学生心理等。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研究与揭示成员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研究与揭示团体、组织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四、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学校管理心理学与管理学(管理概论)和学校管理学、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有:管理、学校管理、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第二章个性心理与管理一、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即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差异主要是指人们稳定的心理特征的差异,即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二、气质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人的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上。
因此,气质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中。
气质无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的特点;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三、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人们在性格上的差异是通过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表现出来的,性格具有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性格类型可分为机能类型、内外倾向型、独立型与顺从型、优越型与自卑型等。
性格是人个性特征的核心成分,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
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能力是人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实际价值,是管理者在实践中量才为用的根本依据。
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注意教师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更要注意挖掘、发展教师潜在的能力。
第三章教师积极性的激发一、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的源泉。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目标使需要这一潜在的行为推动力变成动机这一现实的推动力。
所谓积极性就是人的动力的动力状态。
二、激励就是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内容型(需要)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激励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有强化理论。
有分析地借鉴上述理论并联系实际进行应用,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奖惩强化激励、竞争和评比激励。
五、挫折食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不能克服的障碍时,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或愤懑的心理状态。
遭受挫折后会产生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
了解遭受挫折后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及对挫折的管理,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心理学面授提纲第二讲(第四章~第六章)第四章教师心理与管理一、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好学校的特点就是有好教师。
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
好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出来的。
个体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只是、经验、能力和个性品质上不断适应教师角色的过程就是教师职业社会化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师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教师成长经历的几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
教师成长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反思与更新,外部条件是学校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学校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化水平。
二、态度影响人的行为,因此,管理者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尽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减少或避免教师产生不满意,同时,要知人善任,使教育工作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满意度。
为了使教师更加符合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管理者经常要做改变教师态度的工作,因此,掌握教师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技术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要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先要有心理健康的教师。
有证据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与教师的角色有关。
过度的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
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五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一、管理经常是通过群体活动来实现的。
学校管理者要考虑对领导班子、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的管理。
为了进行科学的管理,管理者必须了解群体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二、群体是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移植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
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在群体中,与正式规范同时存在的还有非正式规范。
当非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一致时,人们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为。
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
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师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
三、在任何正式群体中都存在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
工作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
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对正式群体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四、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
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
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责任分散、去个性化、决策的极端化等方面,管理者应善于建设性地利用这些规律,发挥群体心理的优势而克服群体情境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五、建立有效的工作群体时管理者的共同追求,成员认同群体目标、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良好的精神状态;群体中有良好的意见沟通、有适当的授权和较高的生产性是有效工作群体的特征。
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群体目标完成的情况、群体在组织中的地位、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的舆论是影响工作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群体凝聚力和士气是影响群体工作效率的因素,但它们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第六章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
对人的知觉是人际交往的开端,而且贯穿于始终。
人们经过对人的外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有关信息的加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人们都希望能够准确地知觉他人,然而,在对人的知觉中却存在着若干效应,这些效应导致偏见。
了解各种知觉效应,并加以建设性地利用,即克服其消极影响,利用其积极影响,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建立的惟一基础是实现教育目标,这是师生关系区别于其他任何关系的根本特点。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师生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意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和身心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事先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合作和竞争是人际互相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
在不同的目标结构中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合作和竞争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同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组织学生的活动和教学时,应在适度才去竞争的同事,提倡合作学习。
而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则应善于灵活地进行竞争和合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校管理心理学面授提纲第三讲(第七章~第九章)第七章学生心理与管理一、学生年龄特征是指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针对不同年龄地心理特点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二、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持续稳定地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及其对自己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良好的适应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
中小学生地心理健康标准,根据其表现可描述为: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情绪乐观稳定,心境轻松、愉快;意志坚强,有一定的挫折耐受力;人格完整,与学生角色相称;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并接受自己。
能与同学、老师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三、班级群体是指将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
班级群体的基本特征是:成员身心发展水平的一致性、组织的稳定性、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班主任的权威性。
班级群体的功能有:教学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
达到集体水平的班级群体称为班级体。
其特点是:有明确的集体目标,且集体目标具有社会意义;有在集体目标指导下的凝聚力;有交往中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同志关系;有保卫集体利益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班级体的形成要经过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和形成期四个阶段。
第八章学校领导心理一、学校领导是通过学校组织机构、指引和影响教育、教学和行政职能等专业人员的活动,明示学校的方向,才去适当的途径和措施,提高办学效能达到教育目的的行为活动。
其含义可以从人格品质、团体历程、自我实现、能动操作、社会人际关系等不同观点加以理解。
其主要角色意识是:法人代表、组织决策、学校利益维护、人际协调、信息沟通、把握办学方向、教育专家、教师的知音与学生的良师益友等。
其主要功能有:组织功能,激励功能。
二、权力是人们认定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指挥、影响、控制与服从的能力。
其基本特征是:权力与职位的统一性;权力与威信的关联性、差异性;权力的强制性和自愿性;权力的有限性与规定性;权力观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等。
其仲来可分为神授权力、世袭权力、法理权力三大类。
学校领导者应享有办学、决策、认识、经费与财物、行政管理与指挥等自主权。
三、学校领导者得影响力分为权力性与非权力性两大类。
提高学校领导者的影响力应从正确使用好权力性影响力、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组织气氛、遵循领导法则等方面入手。
四、学校领导行为的研究主要有:密执安大学的领导研究、四分图模型、管理方格模型等;学校领导行为的权变(或情境)因素主要有:领导者、下属、群体、组织及外部环境等特点;权变理论主要有: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费德勒模式、道路-目标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