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公选课《唐宋词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公选课《唐宋词鉴赏》
王步高 教授
第一讲 绪论、唐词、花间词 我们这门课叫唐宋词鉴赏,它是我们创建唐宋诗词鉴赏国家精品课程三门课当中的一门。另外两门课是唐诗鉴赏和诗词格律与创作。有四种教材,一种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和《唐宋词鉴赏》,另外一个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2003年出的一本,是2001年的修订本。这个就叫《唐宋诗词鉴赏》。把唐诗和唐宋词混在一起。唐宋词南大出版社的是分开的。我们还有一个配套的网站,这个网站有几个系统。一个从学校教务处国家精品课网进去。也可以教育网进去,另外还有一个网址是/tsscjs.或.因此我们这门课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的要求来做的。
首先我们讲词的定义。
什么是词呢?根据王力先生的定义,词是韵文的一种。如果把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散文,一类是韵文。词是韵文当中的一种。韵文包括诗,词,曲,赋等等;散文包括散文,小说,戏曲等等。王力认为,词应具有以下特点:
有固定的字数;律化的平仄;长短句;合乐可歌;
另有一种定义:
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长短句,合乐可歌;
当然还有一些公文体裁,比如政府的官样文章,皇帝的诏书、诏令等等。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文学作品,这一点大家必须清楚。词是韵文的一种,韵文又分齐言的和杂言的两部分。齐言的就是每一句话的字数是相等的,有四言,有五言,有七言。当然也有少量的六言和其他字数不规范的。六言诗当中还有很多不错的,诗经中有不少三言的,比如诗经中的“颂”很多都是三言,另外比较多的三言是楚辞。诗经中有一点三言,但不多,基本上是四言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四言的。《楚辞》里句子就很长了,往往杂言的多。比如《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到汉乐府,汉乐府也是三言为主,也有齐言的。《孔雀东南飞》基本上都是齐言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五言的。至于汉乐府的杂言诗,我们马上要讲到。词基本上是杂言的。早期的词有杂言的,有齐言的,比如《浣溪沙》。浣溪沙一共六句,每一句都七个字,它是把七言律诗第三句和第七句抽掉。我们读晏殊的《浣溪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每句都是七个字,就是七言律诗抽掉两个句子。还有《瑞鹧鸪》,就是一首七言的,也是五十六个字。随着词发展,后来的自度曲都是杂言的。如果一首词齐言的部分太多,反而显得很单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基本上都是四个字一句,就这样都显得呆板。辛弃疾是大家,这首词写的是很成功的。前两年我编了一本《爱国诗词鉴赏辞典》,也写了一首《永遇乐》,用辛弃疾的韵,后来越写越觉得艰难,我用了这个词牌,干嘛要用辛弃疾的韵?不用他的韵就觉得好写多了,要不用这个词牌,也更容易成功得多。词牌过于散不行,过于整齐都不行,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词后来发展到曲,曲基本上是在词的基础上加上衬音衬字。词和早期的散曲几乎没有区别,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基本上每一句都很整齐,没有衬音衬字,跟词没有太大区别。但后来许多明清的散曲跟词完全没有联系,就显得很散。最近几年,我们创作界也有一股力量,就是在散曲的基础上搞自度散曲,我们江苏的一个大诗人丁芒同志为代表,他在全国很有号召力。他写的自度曲,集子还让我给他写序,我对他很称赞,这是一个创新,既有古诗词的味道,同时又写得很自由,又有丰富的内容,揭露了社会上一些坏的现象,讽刺一些贪官污吏的丑恶现象等。这种自度曲就容易写得很成功。有人会提到新诗,我这里特意用了一个有韵的新诗。没有韵的新诗,我觉得不是诗,应该起一个别的名字,或者叫散文也可以。我们今天的新诗是一行一行的排列,好像一行一行就表明了是诗。大家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是不用标点符号的,不论长的还是短的句子,都是靠韵律来断句的,而不是靠分行排列来形成诗的韵律。古代没有表情符号的,就算是七言诗也是靠韵律分出来的;新诗如果不加标点和分行的话,恐怕就没人能读得懂。前两天网上在评
一个人唱的歌,就是春节晚会上周杰伦唱的一首歌《青花瓷》,有人就评价说《青花瓷》的歌词有两处不大通。后来我看了一下,我说,有哪一句是通的呢?我看了几遍都看不懂。去年6月份,余光中先生到南京来,他参加我们的诗会,并在一起吃饭,即兴写了几首诗。我跟他说,《乡愁》是写得最好的作品。《乡愁》已经是极好的新诗,但是放在古代,跟李白、杜甫、李后主、李清照的诗词放在一起都只能算是二流。有人说,这不是历史倒退了吗?我们今天的新诗,就多半都是欧化的。《乡愁》为什么是一首好诗,它不在于写得多文雅,而在于它的立意很新奇。如果立意不好,那么他的哪一句都不值得欣赏。在座的同学可能不大赞同意我的观点,但我多次重复这个观点,东大三四万学生,找不出一个学生背不出二十首古诗,也找不出一个学生能背出二十首新诗。外国的诗就更背不出来了。为什么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一点留在下次课讲,作为绪论部分,这点不适合讲的太多。
同学们问,什么是词呢?按照北京大学王力教授的定义,词有固定的字数,律化的平仄,加之以形式上的长短句。此的词牌定下来之后,字数就定了。当然有些词牌有好多种形式,比如《临江仙》至少有十三种形式,我们的校歌用的是第六种。《临江仙》有五十六字,五十八个字的,六十个字的等等。有一些字数相等,格律也有不同。但是有固定字数的并不一定是词,格律诗都有固定的字数。第二点是律化的平仄。词要讲格律。我国的汉字是有四声变化的,也就是平上去入。我们用东、董、冻、笃字四个字作平上去入的例字。“东”是平声,声音不升不降,可以读得很长;“董”就是升降调;“冻”,
降调;“笃”字用江南方言来读的,是入声。同学们看,你的家乡话有没有入声呢?很简单,用家乡话数一到十就行了。在普通话里,一是平声。在方言里,“一”是入声。我大致划分一下,徐州、连云港以南、淮河以南,这些地方的方言里多数都有入声。但是湖南和贵州方言就例外,它把入声都归到阳平里面去了。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语音古怪现象。广东方言里保留古音最多,所以中国现代的语言学家差不多都是广东人。说实话,我们带研究生,北方人考来,不是很受欢迎。为什么?你的家乡话没有带入声,你读不出入声字来,研究词的时候,麻烦多了。平仄表现了声音的高低和长短的不同。音乐就是高低长短的不同。我们唱1、2、3、5、6、7,声音高低不同,有的是一拍,有的是半拍、有的是四分之一拍,甚至于八分之一拍。长短不同,声音的高低就靠着七个音符,可以给它复杂的音乐美。我们把平上去入很好的交替使用,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效果。我们读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我这个水平的普通话读出来也很好听。这就是因为它本身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我们词讲究律化的平仄,它每一句都是律句。我们知道律诗里有四个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所有的诗千变万化都是由这演变而来的。就这么简单,这样一来,它就显得抑扬顿挫。我们念一首王之涣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