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大道之行也》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助学练测集优方案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二、词语释义

大道之行也:大道,言道之广大而不偏私。行,意谓通达于天下。

幼有所长:按《曲礼》注,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故知十九岁以前通称幼。有所长,指幼小者皆能长大成人,得到良好的教育。

矜:通“鳏”,老而无妻或丧妻者皆曰矜。

寡:五十岁无夫曰寡,今妇人丧夫皆曰寡。

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者。

独:老而无子曰独。

废疾:谓精神或体力不完全者也。

男有分:男人各尽其责做适当的事,各安其业。

女有归:女人嫁不失时,找到适合人家。《辞源》:“妇人谓嫁曰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指资源,“恶”指讨厌。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指包括体力与脑力的劳动力。

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大同:指理想社会。

三、语句解读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

“矜”通“鳏”

2.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为……亲,以为……子,意动用法)

故外户

..而不闭(从外面,名词作状语)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老年人,壮年人,形容词作名词)

四、作家作品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相传为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最后由汉初戴圣编写。

五、背景探视

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请划掉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⑴选贤与.能 A.yǔ B.jǔ

⑵矜.、寡、孤、独 A.ɡuān B.jīn

⑶男有分. A.fēn B.fèn

⑷货恶.其弃于地 A.è B.wù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选贤与能。通意思: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意思: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男有分.,女有归.

分:

归: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⑶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作:

⑷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闭:

大同:

4.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⑴与: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⑵为:天下为.公()

为.字共三十有四()

⑶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⑷行:大道之行.()

复前行.()

5.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⑴老而无子的人()

⑵老而无夫的人()

⑶老而无妻的人()

⑷幼而无父的人()

二、整体感知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填空。

⑴《礼记》是中国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49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三、课内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找出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语段可分为_____层,每一层的大意总结如下。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怎样的?(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