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

合集下载

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

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
(二)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l937)的思想和创作自始至终与东方文化有关。他很早就接受了东方神秘主义的某些观念,并且把它们融入了毕生的创作之中。他早期和晚期的诗歌题材都不时涉及东方事物,作品中所表达的哲理有许多都是基于源自印度、埃及、日本、美索不达米亚乃至中国的东方智慧之上的。凭着对神秘的东方文明的浓厚兴趣和一知半解,这位爱尔兰诗人居然在20世纪初的西方文坛上傲然称雄,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深思。叶芝与东方的关系相当微妙,远非数千字就能梳理清楚,故本文拟仅就叶芝的几篇直接涉及印度、日本和中国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初步探讨东方因素84或1885年,叶芝还在念高中的时候,就读到A.P.辛奈特所著《佛教密宗》一书,深受影响。稍后,他在都柏林听了印度婆罗门摩希尼?莫罕?查特基对印度教教义的阐述,从此树立了他对轮回转世学说的终生信仰。他后来写道:“那是我第一次遇到一种哲学,它加固了我的模糊的玄想,显得既合逻辑又博大无边。”①查特基的讲演给叶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四十多年后,叶芝在《摩希尼?查特基》(1928)一诗中还重述了这位通灵术士的一些话:
我问是否我应当祈祷,/可是那婆罗门却说:/“什么也不要祈祷,/只是每夜在床上说:/‘我曾经是一个国王,/我曾经是一个奴隶,/傻瓜、无赖、流氓,/没有什么东西/我不曾当过,/然而在我胸脯上面/曾有亿万头颅躺过。’”//为使一个男孩的动乱/日子得到休息,/摩希尼?查特基/说了这些,或类似的话。②
这就是查特基对印度特有的轮回转世学说的形象解说。而早在1892年以前,叶芝就已把这种东方概念用在了纯爱尔兰题材的作品中。在《佛格斯与祭司》一诗里,北爱尔兰王佛格斯声称:“我眼看我的生命漂流像条河,/变化不辍;我曾是许多事物——/波浪中一滴碧沫,一柄剑上/寒光一抹,山丘上冷杉一棵,/一个推着沉重的石磨的老奴,/一位坐在黄金宝座上的国王——”然而,叶芝对轮回的理解却有所不同,并未契合东方哲学的深义。在《摩希尼?查特基》中,他继续写道:“我加以补充注释:/‘年老的恋人们还会有/时光所拒绝给予的一切——/坟墓叠积在坟墓上头,/好让他们得到慰藉——/在这变暗的大地之上,/那古老的军队行进;/诞生叠积在诞生之上,/好让这隆隆的炮声/可以把时光轰走;/生的时刻与死的时刻相遇,/或者,如伟大的贤哲所说,/人们以不死的双脚跳舞。’”

爱尔兰诗人叶芝《当你老了》原文及十二种译文

爱尔兰诗人叶芝《当你老了》原文及十二种译文

爱尔兰诗⼈叶芝《当你⽼了》原⽂及⼗⼆种译⽂原⽂:When you are old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译⽂:⼀、当你年⽼时 傅浩译当你年⽼,鬓斑,睡意昏沉,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神⾊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多少⼈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爱你的美丽出⾃假意或真情,但唯有⼀⼈爱你灵魂的⾄诚,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弯下⾝⼦,在炽红的壁炉边,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在头顶上的群⼭巅漫步闲游,把他的⾯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当你⽼了 袁可嘉译当你⽼了,头⽩了,睡意昏沉,炉⽕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浓重的阴影;多少⼈爱你青春欢畅的时⾠,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只有⼀个⼈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上它缓缓踱着步⼦,在⼀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2013高考语文 拓展阅读 名人墓地和墓志铭素材

2013高考语文 拓展阅读 名人墓地和墓志铭素材

2013高考语文拓展阅读:名人墓地和墓志铭伏尔泰:“他的心存放在此,他的思想遍布世界”1778年5月最后的几天,伏尔泰就像一根快烧完的蜡烛,慢慢燃烧到根部直至全部变为灰烬。

5月30日,这位老人与世长辞。

1778年6月2日,伏尔泰遗体的入葬仪式在塞里埃举行。

人们将伏尔泰的遗体安放在祭台板下,并在祭台板上题了几个简简单单的字:“A1778V”。

药剂师要了他的头发,心脏则由德·维莱特伯爵保管。

起先,德·维莱特伯爵将伏尔泰的心脏保存在一只镀金的银盒子里,随后,他又让人建了一座大理石墓,专门用来安葬存放伏尔泰心脏的盒子。

在墓碑上,德·维莱特伯爵让人刻下了这样两句话:他的心存放在此,他的思想遍布世界。

伏尔泰的墓志铭言简意赅,表达了德·维莱特伯爵和法国人民对伏尔泰的尊敬之情,对他给予了准确的高度评价。

卢梭:“这里安息着一个自然和真理之人”卢梭去世后被埋葬在埃尔默农维勒镇的一个小岛——波普里埃小岛之上,墓地正面对着一座城堡。

1794年10月11日,让·雅克·卢梭被移入先贤祠。

在迁入先贤祠之前,他的棺木被运到杜伊勒利宫的中央展出了好几天。

法国人为卢梭选择了精美的棺木:棺木外形被设计成建筑的模样。

从正面看,雕有一扇微微开启的门,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照亮了法兰西甚至是全世界。

华盛顿:“此处安息着华盛顿将军”华盛顿身后事早有交代:“我希望在家庭的范围内办丧事,不要出殡的队伍,不要葬礼的演讲。

”他的墓地就位于弗农山庄,于1831年建成。

墓地外面有一面红砖砌成的围墙和一扇门,门上写着:“此处安息着华盛顿将军。

”进门以后,墓前有两根石柱,铁栅门后便是石棺,他和夫人一左一右。

在华盛顿的墓碑上刻着以下铭文:从那永生的门向里看,我们便可以知道,是神的话语鼓舞人们彼此相爱。

于是一切种族偏见便烟消云散。

后来政府打算把华盛顿的墓地迁到国会,但是华盛顿的侄子婉言拒绝了:“留在弗农山庄,更合叔叔的心愿。

叶芝诗十一首(傅浩译)

叶芝诗十一首(傅浩译)

周边·爱尔兰小辑叶芝诗十一首傅浩译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又译夏芝、叶慈、耶茨等),是用英语写作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被T ·S ·艾略特推崇为“二十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

如叶芝所自称和众所公认的,他发起的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创造了一种新(现代)的民族文学———用英语写作的爱尔兰文学。

叶芝的诗风几经变法,熔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象征主义、现实主义于一炉,在艺术上达到了他所谓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性质的结合”。

诚如一位论者所说,他“在现代作家中最具现代感,而无须是现代主义者”。

1923年,“由于他那以一种高度艺术的形式表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永远富有灵感的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46All Rights Reserved.衰老而孤独者他们说我傲慢又孤独,对,傲慢,因为在不断变幻的人群中间我的爱与恨永远都保持不变直到长眠,高傲的灵魂永不变。

嘲笑我的人群,他们的爱与恨在世上流浪,找不到固定家庭,两个在许多门前乞讨的游魂,啊,它们比风中的浪花还要轻。

从前的日子我往往爱到狂热,可我爱的人总是变心,从热恋有的到冷淡,有的到仇恨———而我始终如一,高傲的灵魂永不变。

我在爱恋中往往也乐于憎恨,憎恨中也为爱找到一个家庭,虽然最近变老了却没有变更,可是它们比风中浪花还要轻。

因此之故我永远傲慢而伤感,直到长眠,高傲的灵魂永不变;人群,他们的爱与恨永无家庭,啊,它们比风中的浪花还要轻。

疯狂的月亮由于生子众多而发狂,月亮在天空之中蹒跚;被她游移之眼那绝望目光照射得神经错乱,我们寻觅,徒劳地寻觅生自她的痛苦的孩子。

茫然或已死去的孩子!她满带她那处女傲慢初次在山头踏舞之时,何等的骚动传遍乡间:双脚都服从她的眼神!领舞的那是何等男人!好像捉月的捕蝇草丛,我们双手变苍白,手指不过像是细细的骨针;被那恶意的梦魇漂白,伸展开来,每根都会划破可以够着的东西。

重释叶芝艺术创作思想中的布莱克_雪莱_莫里斯因素

重释叶芝艺术创作思想中的布莱克_雪莱_莫里斯因素

下,叶芝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与信仰,完成了艺术与民族、艺术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叶芝; 布莱克; 雪莱; 莫里斯
中图分类号: I562. 3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910( 2012) 01 - 0061 - 05
威廉·巴特勒·叶芝( 公元 1865 - 1939 年) 出生于都柏林一个艺术家家庭,1923 年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作 为 爱 尔 兰 民 族 的 最 伟 大 诗 人、世 界 文学巨匠,叶 芝 通 过 艺 术 创 造 留 给 人 类 的 精 神 财 富是无与伦比的。早在埃兹 拉· 庞德初遇叶芝 时,他便认为 叶 芝 是 唯 一 值 得 认 真 研 究 的 当 代 诗 人,并将叶芝 视 为 连 接 前 期 象 征 主 义 和 后 期 象 征 主义的桥梁。托 马 斯· 艾 略 特 则 称 叶 芝 为“我 们 时代最伟大的诗人”。[1]叶芝艺术创作的辉煌成就 同其“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理想主义”思想 的形成密切相关,而这样的“思想”形成又离不开 来自布莱克、雪莱、莫里斯的影响。
生的超然之 态 深 深 地 影 响 了 叶 芝,不 断 为 叶 芝 启 示着理想世 界 的 不 朽 之 在,启 示 着 一 条 超 越 苦 难 的朝觐之 路。 当 然,叶 芝 早 在 童 年 时 期 就 开 始 接 触莫里斯 的 诗 歌 了。 莫 里 斯 的 诗 歌 富 于 想 象、超 验和理想的象征意象,让叶芝非常喜爱,并因此同 持唯物论的 父 亲 多 次 发 生 冲 突,直 接 导 致 了 父 子 之间长期 关 系 紧 张。 所 以,莫 里 斯 诗 歌 对 早 期 叶 芝的影响非常明显。

1886 年,在都柏林的一次集会上,叶芝首次遇 见了作为诗人和理想主义者应邀到会作讲演的威 廉·莫里斯。莫 里 斯 属 于 叶 芝 的 父 辈,同 其 父 交 往甚密。年轻的叶芝在结识了莫里斯后便认识到 自己可以从 对 方 那 里 得 到 更 多 的 帮 助,能 从 莫 里 斯身上获得 自 己 父 亲 所 缺 少 的 那 些 品 质,所 以 他 总是以一种钦佩与赞同的态度来看待莫里斯。因 为在叶芝看来,莫里斯的生活平静而祥和,而且于 祥和中透射出融融的智者之光。在与莫里斯结识 并密切交往 的 过 程 中,莫 里 斯 的 人 格 魅 力 和 对 人

《当你老了》译文赏析

《当你老了》译文赏析

《当你老了》译文赏析
董煦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1()24
【摘要】When You Are Old是由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著的一首经典爱情诗,表达了他对茅德·冈的爱恋。

诗歌语言简明,但情感丰富真切。

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甜蜜的柔情,作者用优雅舒缓的语调,诉说着爱而不得的落寞,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

我国的翻译家对这篇诗歌分别有不同的领悟,因此在诗歌界存在着多种译本。

该文选取袁可嘉、飞白、傅浩三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主要依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探讨诗歌翻译的策略。

【总页数】2页(P39-40)
【关键词】《当你老了》;译本对比分析;翻译
【作者】董煦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词汇层面对比《当你老了》原译文
2.叶芝诗歌《当你老了》的美学赏析与译文浅析
3.外国诗歌,一个到不了的远方?——以叶芝《当你老了》为例谈外国诗歌赏析
4.《当你老了》译文赏析
5.谈谈赏析《当你老了》的两种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芝诗歌作品中的基督教元素探析

叶芝诗歌作品中的基督教元素探析

- 244-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Erl-King tried to imprison and control the protagonist and turned her into one of his thousands of birds. While to the end of story, the heroine seduced and killed him. In the game of power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he powerful and strong Erl-King was weakened under female bodily offensive. At the end, the old fiddle cried out “Mother, mother, you have murdered me!” which embodies the converted position of the two.By denying traditional female femininity set by patriarchal society, Carter built up a female image of confidence, courage, intelligence, independent self-awareness and rebellious spirit.4. Conclusion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female who is subordinate, ignorant and passive, Carter ’s protagonist is strong, intelligent, brave and curious about body and sexual desire. She had the courage to seize freedom, to fight against male, to get rid of chains that male put on her. By making good use of female ’s body and desires, female rescue themselves and reconstruct the sexual relationship of harmonious companion. Telling a story from female perspective is a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narrationand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society.By presenting female ’s curiosity about body and sexual desire, female is given equal right and position as male. By subverting image of male and female, Carter reconstru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ociety, female are awakening and fight for their own right and freedom, which Carter intends to say in her works.References:[1]Angela Carter.The Bloody Chamber and Other Stories[M].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1979:pp.101-109.[2]方路祎.安吉拉·卡特:经典的颠覆者[J].世界文化,2012,(06): 14-16.[3]黄炜芝.安吉拉·卡特的重构童话文本研究[D].暨南大学, 2014.[4]李庆建.论安吉拉•卡特对经典童话的女性主义重构[D].山东科技大学,2009.[5][英]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M].严韵,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9-162.叶芝诗歌作品中的基督教元素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欣媛【摘要】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叶芝的写作风格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作品中采用大量西方基督教元素和相关神话原型。

目前我比较喜欢的外国文学译本

目前我比较喜欢的外国文学译本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好的翻译能让文学名著更添光彩,而坏的翻译只会让我们不知所云。

对于阅读原版又很吃力的我们,怎么办?只能追找好的译本,同时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拥有更多具备“翻译精神”翻译大家,如朱生豪译莎翁;傅雷译巴尔扎克;郑永慧译雨果;冰心译泰戈尔;草婴译托尔斯泰;汝龙译契诃夫;李俍民的《牛虻》与《斯巴达克斯》;杨绛的《堂吉柯德》;李健吾的《包法利夫人》;夏丏尊的《爱的教育》;萧乾的《尤利西斯》等等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成为传世佳作。

因为他们的“翻译精神”,我们才可以读出每本书自己的灵魂,或倾诉,或思考,或是一个疑问又或一句回答。

这些灵魂浓缩成的那句话,就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表达。

如果某句话触动了你,多半,你就会爱上它,也会爱上这个翻译家。

以下是经过对译者和出版社深究,参考一些翻译家的随笔对外国文学译本的真知灼见,借鉴豆瓣上此版本的评分和评论等综合出阶段自认为较好的外国文学译本。

以下只是摘录我接触过的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

我比较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译本:《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娄自良高植(独译)《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合译智量《复活》汝龙草婴《爱》草婴《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耿济之《白痴》《罪与罚》汝龙《洛丽塔》[俄裔美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晓丹《契诃夫文集》[饿]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汝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梅益《日瓦格医生》[苏联]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蓝英年《静静的顿河》[苏联]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金人《莎士比亚戏剧》[英]莎士比亚朱生豪《雪莱抒情诗选》[英]雪莱查良铮《鲁滨逊漂流记》[英]鲁滨逊徐霞村《月亮和六便士》[英] 毛姆傅维慈詹森刘勇军《人生的枷锁》张柏然、张增健、倪俊合译《人性的枷锁》张乐《刀锋》秭佩《1984》[英] 乔治·奥威尔董乐山刘绍铭《动物农场》荣如德傅惟慈《傲慢与偏见》[英] 简·奥斯丁王科一张玲、张扬孙致礼《孤星血泪》/《远大前程》[英]查尔斯·狄更斯王科一《双城记》[英]查尔斯·狄更斯宋兆霖石永礼、赵文娟张玲,张扬《大卫·科波菲尔》[英]查尔斯·狄更斯张谷若《王尔德童话》[英]王尔德王林《无名的裘德》[英]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还乡》《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吴均燮《雾都孤儿》[英]狄更斯荣如德黄雨石何文安《项狄传》[英]劳伦斯·斯特恩蒲隆《德伯家的苔丝》[英]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荒原》[英]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赵罗蕤《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杨苡方平《尤利西斯》[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萧乾、文洁若《牛虻》[爱尔兰] 伏尼契李俍民《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郭宏安柳鸣九徐和瑾李玉民《鼠疫》顾方济、徐志仁郭宏安《情人》[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王道乾《羊脂球》[法] 居伊·德·莫泊桑赵少侯;李青崖;王振孙;郝运《项链》王振孙;柳鸣九《我的叔叔于勒》王勋,纪飞等译《漂亮朋友》李青崖;王振孙《基督山伯爵》[法] 大仲马蒋学模《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傅雷《欧也妮·葛朗台》[法] 巴尔扎克傅雷《高老头》[法] 巴尔扎克傅雷《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李健吾《悲惨世界》[法] 雨果李丹、方于《红与黑》[法]司汤达罗新璋郝运郭宏安闻家驷郝运译本语言词汇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罗新璋的版本是语言上登峰造极,纯中国化语言,有古典美;至于罗玉君的版本则因其才华显露,所以语言灵动;闻家驷的版本,语言简洁,删繁就简。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者:傅浩主题类号:J4/外国文学研究【文献号】1-35【原文出处】外国文学评论【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2【原刊页号】14~24【分类号】J4【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0009【标题】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者】傅浩【作者简介】傅浩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内容提要】神秘哲学是叶芝的三大兴趣之一。

他在对东西方种种秘密法术亲身实验的基础上,构造了自己的信仰体系。

其内容涉及个人秉性类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死后灵魂的存在状况。

这些是诗人毕生关心的“主观真理”,也是其中晚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和意象的源泉和参照背景。

通过把神秘哲学与文学统一起来,诗人完成了自我的宗教修行。

【关键词】神秘哲学/幻景/象征/自动书写/宗教【正文】一、叶芝的神秘哲学主要基于对东西方宗教和秘法的实验和体证大约自19世纪60年代起,欧美兴起一股对宗教、神话史以及超自然现象和秘密法术的研究兴趣。

中古拉丁文秘学著作如埃里法斯·列维的《法术之神秘》和阔涅琉斯·阿格里帕的《秘术哲学》等被译成英文,重新流传于世间。

稍后问世的马克斯·缪勒主编的《东方圣书》(1891)则把包括多种中国道家经典在内的大量东方秘笈介绍给了西方。

适时出现的所谓“新时代”宗教——通灵学更是得风气之先。

这种学说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滥觞于美国,着重于通过个人修炼,彻悟自身灵性,进而溯及客观现象之本质,它似乎无所不能,人人适用,其悟道过程似乎与文学创作的玄秘环节暗合,因而尤其为某些文人所热衷。

其实,号称“集科学、宗教和哲学于一体”的所谓通灵学是一个东西方神秘主义的大杂烩:它兼容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犹太教密学卡巴拉、瑞典斯维登堡的神秘主义,以及印度宗教的智慧、古埃及和巴比伦的亡灵说、古希腊的多神崇拜等等。

其创始人之一,俄裔通灵学家海伦娜·佩特罗夫娜·勃拉瓦茨基夫人所著《伊西丝揭秘》(1875)和《秘密教义》(1888)二书更使此学说风行一时。

从叶芝的《诗论》看象征主义

从叶芝的《诗论》看象征主义

从叶芝的诗论看象征主义姓名:***班级:中文072班学号: ***********从叶芝的诗论看象征主义(孙淑奎中文072班学号:20071314203)摘要:叶芝作为象征主义诗词的重要作家,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同时也推动了象征主义达到一个高潮。

总体来说,叶芝是象征主义后期的集大成者。

就其个人而言,作者象征主义的诗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本文就叶芝诗的象征主义和其基本观点以及其诗论和象征主义的牵连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字:叶芝;象征主义;现实;意像;时期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后期的象征主义代表作家叶芝在诗论方面认为“诗歌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其象征主义。

”叶芝继承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观点,认为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文学,指导文学创作,只能把文学引入歧途。

[1]因此也就有了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对立。

他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其象征因素。

这里其实也反映了一种西方人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认知:关于真的和美的对立的认知,即过于强调现实和理性的作品会失去它的审美意象。

一、叶芝象征主义的诗叶芝的象征主义优秀诗词主要集中在作者创作的后期,并且较之前期诗风有所转变。

就具体著作而言,《驰向拜占庭》整首诗就是一大象征,并且诗人后期的创作尤其以象征主义为主。

在诗的第一节,叶芝首先描绘出一系列将与后面出现的精神意念形成比照的物质意象。

这里一方面是在树上啁啾的鸟儿,那垂死的世代,赞扬尘世生活的欢歌,自然不断繁殖的意象群,所有在“感官的音乐”中获得自发的喜悦;另一方面,我们将看到停在金色枝头的鸟儿,一代灿烂不朽的艺术,拍手作歌的灵魂“赞扬”它的新生以及教唱歌的学校,灵魂必须在那里学会敲锤和涂釉的手艺,必须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

[2]同时,“玫瑰”是叶芝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意象。

更为重要的是,“玫瑰”见证了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

比如作者的作品《隐秘的玫瑰》和《玫瑰树》分别写于1897年和1917年,两首诗歌相隔20年,代表着叶芝两个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当你老了》中译本对比分析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当你老了》中译本对比分析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23, 11(3), 284-28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nc https:///10.12677/cnc.2023.113045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当你老了》中译本对比分析张一帆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23年6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7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5日摘要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对原文的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本文以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经典情诗《当你老了》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袁可嘉译本、冰心译本与傅浩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译文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当你老了》,叶芝,翻译鉴赏An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hen You Are 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Yifan Zh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Jun. 13th , 2023; accepted: Aug. 27th , 2023; published: Sep. 5th , 2023AbstractTranslator is an indispensable subject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mean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translator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re-creation. Taking the classic love poem “When you are old” by the famous Irish poet张一帆Yea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Yuan Kejia, Bing Xin and Fu Hao, and explores the embodimen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 translator gives full play to hi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resulting i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ion.Key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en You Are Old”, Yeats,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译者主体性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不能直接进行文化交流,而译者则为双方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也就是说,没有译者这一角色,就没有翻译活动。

隐喻与象征

隐喻与象征

隐喻与象征作者:程航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本文基于韦勒克、沃伦对于意象、隐喻、象征三者相互联系的理论,以叶芝中后期诗作《玫瑰树》中的“玫瑰”意象为分析文本,旨在论述、探究诗人在其中后期诗作中“玫瑰”意象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玫瑰;意象;隐喻性;象征性作者简介:程航华,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英语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引言:T.S艾略特曾将叶芝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对毕生挚爱矢志不渝的感情上,更显现在对于祖国爱尔兰的楚囊之情上。

本篇主要以叶芝中后期诗作《玫瑰树》中的玫瑰意象为切入点,分析论述诗人在这一时期对于玫瑰意象的全新解读。

一、意象、隐喻、象征概述叶芝将一生都献给了文学创作,为了获取更多的灵感来源诗人利用通灵学说和超自然冥想的方法进行无意识写作。

虽然这种创作方法受到了许多文学批评家的严厉抨击,但诗人恰恰正是通过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灵感来源创作了其一生中许多最为经典的佳作。

(一)象征与意象为了使作品立意高远、深刻隽永,象征主义诗人们常借用意象来传情达意以克服内心世界的直白表露进而更鲜明的达到托物言志的最佳效果。

换言之,无论是人物意象还是景物意象,它们在诗歌创作中均蕴含着独特意蕴和丰富内涵,均象征着事物表象所不完全具备的深层象征底蕴。

所以经典卓越的象征主义文学作品离不开鲜明深刻的意象,这便凸显了意象具有象征性而象征也同样离不开意象的鲜明特点。

(二)隐喻与意象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Johnson)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在语言中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

”其次,根据上篇所提及的韦勒克、沃伦(René Wellek & Austin Warren)对于意象、隐喻、象征这三组概念相互联系的观点,即在现代诗歌中一般的过程是意象变隐喻,隐喻再变成象征,由此便可推断出,象征就是动人深刻的隐喻,象征高于隐喻,隐喻具有象征性,而象征则是隐喻的基础。

叶芝的诗歌

叶芝的诗歌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 eats,1865-1939)于1864年6月13日出生在都柏林。

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担任过爱尔兰教堂的教区长,但他的父亲却叛离宗教,靠画画谋生。

叶芝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爱尔兰西部的港口城镇斯莱戈度过的。

那里住着他的母亲的许多亲戚。

叶芝非常喜欢那里的景色,这后来成了他许多诗歌的背景。

叶芝也喜欢与那里的渔民谈天,爱听淦民讲故事,这后来成了他创作民间故事的源泉。

1874年,叶芝全家移居伦敦,可是他们一直思念着爱尔兰,于是在1880年,他们又回到都柏林。

叶芝曾在高陀尔芬、哈姆摩史密士学校和都柏林的高等学校受过教育。

1884年,他在父亲影响下想成为一个画家,进入都柏林的艺术学校学习。

但是到1886年,他不想在绘画上有所发展,便离开学校,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并立志要成为一个诗人。

1889年,对叶芝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奥辛的漫游及其他》。

这部诗集的题材和语言都带有爱尔兰的地方色彩,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兴趣。

这一年开始直到1899年,叶芝就住在伦敦,结交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其中包括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和诗人摩利斯,他们对叶芝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过影响。

这一年,叶芝帮助一批年轻的诗人亚瑟·塞墨斯、里昂纳尔·约翰逊和艾尼斯特·道逊等建立“诗人俱乐部”。

这个组织,后来成了英国最重要的世纪末文学社团。

叶芝赞成他们的唯美主义观点,但他并没有被他们的观点所束缚。

叶芝的兴趣主要在于关于人格和哲学的理论以及诗人布莱克的研究,他编过《布莱克诗选》(1893),从布莱克那里吸取过以幻景表达诗思的艺术手法。

这一年,叶芝还认识了爱尔兰的爱国主义者茅德·冈,并爱上了她。

以后叶芝还帮助过她进行革命活动,虽然最后他们未能结合,但叶芝把她当作理想的化身,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文化意象解读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文化意象解读

Feb. 2021Vol. 33 No. 12021年2月 第33卷第1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文章编号:1009-4873(2021)01-0057-04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东罗马神人纹墓金银盘文化意象解读郭佳雯a,王朝辉&(河北师范大学a.文学院;b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石家庄 050024)摘要:丝绸之路连结亚欧大陆,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具有深远历史彩响。

对陆上丝绸古道上出土的东罗马神人纹銮金银盘的文化意象进行解读,并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探索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与 融合。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东罗马神人纹建金银盘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志码:A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国际通 道,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之分。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是古老 的海上航线,更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为中国古都长 安(今陕西西安),途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而到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 约六千多公里。

陆上丝绸之路连结亚欧大陆,为古 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也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 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 流和中西方文化的互鉴C1-3\本研究以陆上丝绸古道上出土的文物——东罗马神人纹鑒金银盘为主要 研究对象,解读其文化意象,探索丝绸之路上的中西 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东罗马神人纹銮金银盘概况东罗马神人纹遽金银盘见图1⑷,现藏于甘肃 省博物馆,是甘肃省博物馆除铜奔马之外的又一镇馆之宝。

1988年,银盘出土于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直径31厘米,原为鉴金,现大部分已脱落。

盘内 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

外圈纹饰为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装饰有蜜蜂、小鸟等小动物;中 间一圈浮雕为古希腊奥林匹司十二主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高佛雕的倚豹、手执权杖的酒神,是银盘的主题花纹⑷。

叶芝《驶向拜占庭》译本赏析与批评

叶芝《驶向拜占庭》译本赏析与批评

2021年第06期48文学研究叶芝《驶向拜占庭》译本赏析与批评黄一竹背景介绍《驶向拜占庭》是叶芝最负盛名的长诗之一,写于1928年,是诗集《塔堡》中的第一首诗歌,也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驶向拜占庭》表现了诗人对灵与肉、永恒与生命之间矛盾对立的独特领会,表达了他在年华老去之后,希望通过艺术追求不朽的愿望。

全诗的抒情活动建立在有生命的生物和永恒的艺术与理性产品两组象征上,前者暗示有限的生命、物欲和自然,后者象征超自然的不朽、永恒,核心象征“拜占庭”。

诗题中的“拜占庭”,通常是指中世纪的东罗马帝国,以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为中心。

如同伊斯坦布尔是地理上连接东西方的纽带一样,拜占庭则在时间和心理层面上作为沟通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的桥梁而闻名遐迩。

在英国贝尔法斯特的一次BBC广播节目中,叶芝说道:“我打算写写自已的灵魂,因为叩问灵魂证是一位老者的分内之事,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想法我写进了《驶向拜占庭》中。

拜占庭曾经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及其精神哲学永不衰竭的源泉,我把朝向这座城市的旅程作为追寻精神生活的象征。

”叶芝认为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皇帝统治下的拜占庭王朝(527-565)是贵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那时精神与物质、文艺与政教、个人与社会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拜占庭作为内蕴丰富的象征,代表着一个超凡的新的永恒,是诗人的理想的永恒之乡。

然而现实中却充斥着种种危机与灾难,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对情欲、现代物质文明的厌恶和对理性、古代贵族文明的向往。

作者简介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

叶芝的艺术代表着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

东方浩诗歌中的“江南符号”元素

东方浩诗歌中的“江南符号”元素

东方浩诗歌中的“江南符号”元素【摘要】东方浩诗歌中的“江南符号”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在诗人笔下,江南的景色被细腻描绘,如水乡的清晨、江边的柳树等,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禅意。

江南文化在诗歌中得以体现,诗人通过描绘江南建筑、风物和习俗,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江南人情在诗中被细腻刻画,表现出温暖、淳朴的乡土气息。

通过借鉴江南悠久的历史,诗歌呈现出对传统的尊崇和传承。

江南情怀在诗歌中得到抒发,诗人借助“江南符号”元素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赞美。

东方浩诗歌通过“江南符号”元素,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

【关键词】东方浩诗歌、江南符号、元素、江南景色、江南文化、江南人情、江南历史、江南情怀、文化底蕴、情感共鸣1. 引言1.1 东方浩诗歌中的“江南符号”元素东方浩诗歌中的“江南符号”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被描绘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和情感的符号。

在东方浩诗歌中,江南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成为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江南符号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江南独特的景色和气候,如温润的气候、繁盛的植被、优美的水乡风光等。

这些景色在诗人笔下得到生动而深刻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之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

除了景色,江南文化也是东方浩诗歌中的重要元素。

江南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茶文化、园林文化、戏曲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江南符号不仅是对景色和文化的描绘,更是对人情、历史和情怀的表达。

在东方浩诗歌中,诗人们通过江南符号来刻画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理解。

2. 正文2.1 江南景色的描绘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区,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在东方浩诗歌中,江南景色常常被描绘成如诗如画的美景。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江南的烟雨朦胧、江水潺潺、绿树成荫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恬静悠远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l937)的思想和创作自始至终与东方文化有关。

他很早就接受了东方神秘主义的某些观念,并且把它们融入了毕生的创作之中。

他早期和晚期的诗歌题材都不时涉及东方事物,作品中所表达的哲理有许多都是基于源自印度、埃及、日本、美索不达米亚乃至中国的东方智慧之上的。

凭着对神秘的东方文明的浓厚兴趣和一知半解,这位爱尔兰诗人居然在20世纪初的西方文坛上傲然称雄,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深思。

叶芝与东方的关系相当微妙,远非数千字就能梳理清楚,故本文拟仅就叶芝的几篇直接涉及印度、日本和中国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初步探讨东方因素在其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一早在1884或1885年,叶芝还在念高中的时候,就读到A.P.辛奈特所著《佛教密宗》一书,深受影响。

稍后,他在都柏林听了印度婆罗门摩希尼?莫罕?查特基对印度教教义的阐述,从此树立了他对轮回转世学说的终生信仰。

他后来写道:“那是我第一次遇到一种哲学,它加固了我的模糊的玄想,显得既合逻辑又博大无边。

”①查特基的讲演给叶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四十多年后,叶芝在《摩希尼?查特基》(1928)一诗中还重述了这位通灵术士的一些话:我问是否我应当祈祷,/可是那婆罗门却说:/“什么也不要祈祷,/只是每夜在床上说:/‘我曾经是一个国王,/我曾经是一个奴隶,/傻瓜、无赖、流氓,/没有什么东西/我不曾当过,/然而在我胸脯上面/曾有亿万头颅躺过。

’”//为使一个男孩的动乱/日子得到休息,/摩希尼?查特基/说了这些,或类似的话。

②这就是查特基对印度特有的轮回转世学说的形象解说。

而早在1892年以前,叶芝就已把这种东方概念用在了纯爱尔兰题材的作品中。

在《佛格斯与祭司》一诗里,北爱尔兰王佛格斯声称:“我眼看我的生命漂流像条河,/变化不辍;我曾是许多事物——/波浪中一滴碧沫,一柄剑上/寒光一抹,山丘上冷杉一棵,/一个推着沉重的石磨的老奴,/一位坐在黄金宝座上的国王——”然而,叶芝对轮回的理解却有所不同,并未契合东方哲学的深义。

在《摩希尼?查特基》中,他继续写道:“我加以补充注释:/‘年老的恋人们还会有/时光所拒绝给予的一切——/坟墓叠积在坟墓上头,/好让他们得到慰藉——/在这变暗的大地之上,/那古老的军队行进;/诞生叠积在诞生之上,/好让这隆隆的炮声/可以把时光轰走;/生的时刻与死的时刻相遇,/或者,如伟大的贤哲所说,/人们以不死的双脚跳舞。

’” 在佛教和印度教的观念中,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仅仅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一。

在这个娑婆(意为“尚可忍受”)世界上有六种存在,即天神,阿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名为“六道”。

灵魂在这六种状态间轮流投生赋形,此死彼生,是为“轮回”。

轮回中有生、老、病、死四种苦,被喻为无边苦海,故要获得永恒的幸福,就必须脱离轮回,不再投生,即所谓“无生”,或曰“涅槃”。

所以说,佛教和印度教对轮回亦即世俗生活是持否定态度的。

叶芝则不然。

他对心灵学和神秘主义哲学感兴趣是因为他父亲的怀疑主义影响阻碍了他接受正统基督教,而也正是他父亲的怀疑主义影响又使他对东方宗教缺乏真正的热诚。

③实际上,他不可能全盘接受印度哲学的精义,而只是有选择地利用它来为自己的“隐秘思想”作注脚。

如在以上引诗中,叶芝即发挥印度哲学的轮回说来肯定世俗人生的永恒,有意规避其“消极”的一面,而这正是与印度哲学的原义背道而驰的。

在诗集《旋梯及其它》(1933)中,紧接在《摩希尼?查特基》之后的是著名的《拜占廷》一诗。

这首诗比较难懂,原因之一即其中应用了轮回概念。

拜占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叶芝在以此为题材的这首诗中也融汇了东、西方的思想和意象。

此诗所根据的观念是,灵魂不断轮回转世,逐渐达到不朽境界,而每次转世再生之前,须经炼狱之火的净化;所描写的景象是,灵魂超脱轮回、走向永恒之前的最后一次净化。

不过在这里,灵魂的进化不是通过内在的自我修炼,而是借助外来的力量达成的。

这显然是结合了柏拉图和基督教的说法。

柏拉图认为,灵魂不灭,经过不断历炼,可以逐渐达到完善境界,即成为介乎神、人之间的一种存在——“精灵”。

炼狱与佛教的地狱也有所不同,大概是基督教徒想象出来的,是供可能升天堂又不够完美的灵魂涤罪之所,在但丁的笔下,是为那些非基督徒圣贤准备的。

然而,叶芝此诗中的炼狱之火却非一般的火。

它既是传说中可涤除死魂灵身上之不洁的拜占廷街角的磷火——“不假柴薪和钢镰燃点,/狂风不扰,生自火焰的火焰”,又是艺术之火——“烧不焦衣袖的火焰”。

这后一种意象系出自日本能乐剧中一少女在想象的罪恶之火中挥袖而舞的场景。

艺术,在叶芝个人的信念中,才是不朽的境界和达到不朽的手段。

自然的造物,包括人的肉体,都是变化无常,转瞬即逝的;只有人为的艺术,才能达到完美纯粹,永垂不朽。

所以,“奇迹,鸟或金制的玩艺,/说是鸟或玩艺不如说是奇迹,/栖身在星光照耀的金枝上,/能像哈得斯的晨鸡一样啼唱,/或被明月激怒,炫耀起/不朽金属的光华,大声轻贱/平庸的飞鸟或花瓣,/和一切淤泥或血液的混合体。

” 而在较早的姊妹篇《驶向拜占廷》(1927)一诗中,这一信念表达得更为清晰:诗人祈愿,灵魂脱离自然的肉身之后,不再投托凡胎转世,而要依附于一只古代巧匠铸造的金鸟,借助艺术的力量获得不朽。

可见,叶芝最崇尚的不朽还是世俗成就,而不是印度圣哲所追求的灵魂的寂灭。

艺术可以使人名垂后世,这种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十分流行。

我国古代先贤所谓的三不朽之一的“立言”与此也颇为相似。

但这些仍是积极入世的,与印度宗教的出世哲学有本质的不同。

叶芝是一位把艺术当做宗教的诗人。

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要当艺术家和诗人的,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什么事业比这更重要了。

他还认为,人类文明的精华就是由艺术构成的,艺术家则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不绝,就是因为有一代代艺术家的奉献。

这就把不朽的概念从个人扩大到了人类。

在晚期的《天青石雕》一诗中,叶芝以生动的形象把这种信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也许就是在《佛教密宗》一书的影响下,叶芝认识到神秘主义哲学是一切真理中最为重要的。

他自称通过研究神秘主义哲学和心灵学,才得以摆脱他父亲的影响,而他父亲是实证论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信徒。

然而,1887—1891年他在伦敦居住期间,积极参加那里风靡一时的“异教运动”,进一步钻研东西方各种神秘法术时,却又企图通过实验来证明某些法术是否灵验,终致违反规矩,遭到驱逐。

应该说,叶芝这种对待神秘现象的实证态度是正确的,它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尤其有效。

但是,这不等于说他完全相信科学。

实际上,他同情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的信念,认为无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对任何人来说都无关紧要。

④也就是说,他认为所谓的“通俗科学”或其它世俗知识的“灰色真理”都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人类灵魂的奥秘,与人的切身体验无关,所以他鄙弃关于物的“客观真理”,而追求关于人的“主观真理”。

在早期诗剧《雕像之岛》(1885)的尾声《快乐的牧人之歌》中,叶芝就借古希腊阿卡狄亚牧羊人之口表达了这种信念:“并没有真理,/除了在你自己心里”。

这显然是来自佛教的观念——佛教讲究一切唯心,四大皆空;即心即佛,何必外求,尽管这首诗的题材是关于古希腊的。

实际上,叶芝这首早期诗作从题材到形式都是摹仿埃德蒙?斯宾塞的《牧人月历》的,⑤而主题思想却融合了东方哲学的影响。

另一首早期诗作《印度人论上帝》(1886)更以生动的寓言形式表述了他对于主观真理的理解。

诗人借一个漫游的印度人之口讲了一个故事,说他分别听见水鸡、荷花、獐鹿和孔雀在谈论何为上帝:在这些拟人化的动植物看来,所谓造物主不过是一个比它们自身大得多的同类。

这首诗可以说是对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摹仿其自身形象造人”之教义的反动,也是“叶芝最坚定的信念之一——真实在于观者的眼中——的早期陈述”。

⑥而且,这首诗从标题到内容都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影响的来源。

佛教讲究“一切唯心所造”,由于心的作用,各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就会有不同的感知,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代西方人不也承认。

“上帝是人造的”吗?在这一点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被搁置起来了。

叶芝关于印度题材的作品还有《阿娜殊雅与维迦亚》、《印度人致所爱》等。

据叶芝自称,这些作品都作于他20岁之前,但是,赋予这些作品以灵感的东西却跟了他一辈子,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之中。

在中、后期的作品如《麦克尔?罗巴蒂斯的双重幻视》和《雕像》中,还有佛陀等意象出现。

晚期的《须弥山》(1935)一诗当然也与印度有关。

1912年,他为泰戈尔的诗集《吉檀伽利》英译本作序,深为该书内容所感动。

1935年,他协助印度教僧人师利?普罗希大师翻译印度教论典《奥义书》。

这说明,他毕生都在直接从印度文化中汲取着营养。

二 1916年,叶芝为庞德根据费诺罗萨遗稿整理编辑的《若干日本贵族剧本》作序。

他写道:“事实上,借助于‘由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翻译、埃兹拉?庞德完成’的日本剧本,我发明了一种戏剧形式,高雅、间接、象征,无须暴民或新闻界买帐一——种贵族形式。

”⑦具体而言,他借用了日本能乐的面具、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背景合唱、程式化的舞蹈、甚至舞台布景等戏剧表现手段,追求理想美的间离效果,以反抗欧洲戏剧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认为:“现实主义为普通人创造的,过去一直是他们的特别娱乐;今天则是所有这类人的娱乐——他们的头脑只受到学校教师和报纸的教育,而不记得美和情感的微妙。

”⑧在论及东西方艺术的不同时,叶芝精辟地指出:“我们的缺乏想象的艺术满足于把一块世界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孤零零地置于一处,把它们的照片如其仿佛的那样放在豪华或朴素的镜框里,但是那种令我感兴趣的艺术一方面似乎把一群人物、形象、象征与这世界和我们分离,另一方面使我们得以暂时进入一片迄今为止还过于微妙而不适合我们居住的心灵之海。

”⑨这就是说,西方艺术注重模仿现实,而东方艺术与现实保持距离,注重象征写意,更富于想象。

所以“现在该摹仿东方,从容地生活了”。

10 叶芝自称是“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库勒和巴里利,1931》),因此他无疑也相信浪漫主义所谓“遥远的事物才是美”的信条。

当然,“遥远”既有空间上又有时间上的含义。

叶芝由于受民族主义者约翰?欧李尔瑞的影响,从20岁起就开始从写印度和古希腊题材转向写爱尔兰神话和民俗题材了。

其实,除了年代久远的因素之外,爱尔兰题材对于叶芝来说,还有着一定的文化和心理距离。

叶芝出身于说英语的新教徒家庭,对以盖尔语为载体的爱尔兰本土文化知之甚少,这就使他得以以一种陌生人的眼光去发现平凡中的新奇。

同样,地理位置遥远的东方对于他应该有着类似的吸引力。

但是,自从确立了为爱尔兰人写爱尔兰的创作方向之后,叶芝掌握了开启民族文化宝藏的钥匙,就很少像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那样特意转向东方寻找创作题材和灵感了,而只是偶尔利用东方的感性形象来象征他的抽象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