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右玉县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6 抒情性文体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朔州市右玉县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6 抒情性文体阅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0题;共198分)
1. (11分) (2020八上·杭州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造肉”将被端上餐桌,你吃还是不吃?
人类发明“人造肉”,实属迫不得已的创举。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统计,若按照人类的需求来计算,全球需要每年宰杀700亿只动物,而饲养这些动物需要占用全球大约70%的农业用地,耗费全球约60%的谷物资源。

除了耗费地球资源之外,禽畜养殖还对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相关报告显示,若按照现阶段的趋势发展,到2030年,禽畜养殖产业排放的CO2气体将占据全球排放温室气体量的一半,这将对地球的生态平衡也造成极大负担。

“人造肉”有望缓解这些问题。

人造肉采用的是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科学家从生物体内取出组织或是细胞,将其放置于模拟的体内生理环境中,在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的营养条件下,使其生存和生产,最终制造出“人造肉”。

“人造肉”相比普通的肉类,其形态不是常见的完整块状,而是呈肉糜状,因此其作为食物的烹饪形式多为肉饼、肉丸、肉条等。

除此之外,其色泽、口味也比正常的肉类要淡很多。

由于“人造肉”为人工培育,其营养成分比普通的肉类更为可控。

在培育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脂肪细胞的多少来调节成品肉中的脂肪含量,从而培育出更适宜人类各种需求的肉质。

“人造肉”的产量比普通养殖高,甚至高出普通养殖业39倍。

据波斯特教授介绍,理想情况下,通过“人造肉”技术,仅通过1小块牛肉组织就可培育出10000公斤“人造”牛肉。

按照每头牛的净宰率在45-50%来估算,一头估重为500公斤的肉牛,其净肉的重量最多仅为250公斤,即要达到“人造肉”技术所达到的产量,至少需要40头肉牛!
不过,人造肉的成本仍然很高,在2013年,在实验室培育1磅(约0.45公斤)牛肉需要120万美元(约人民币845万元)。

但得益于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成本已大幅下降,最新数据表明,在美国市面上已推出的“人造牛肉饼”定价为每磅12美元一16美元(每斤约合人民币84元一112元),可是这个价格仍比普通牛肉贵得多。

由于“人造肉”市场发展刚刚兴起,这种肉类属于新型肉类,有关监管部门时于其属性的划分尚不明确,现有的监管法规范围也不适用于人造肉。

11月16日,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式建立了实验室制造的肉制品商业化监管框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

或许不久后在中国市面上就能买到这种人造肉。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缓解禽畜养殖对地球资源的大量耗费和对环境造成的极大压力问题,发展“人造肉”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B . 由于“人造肉”的营养成分比普通的肉类更为可控,因此“人造肉”比普通肉类更富有营养价值。

C . “人造肉”的产量甚至比普通养殖业高出39倍,“人造肉”的利润如此之高,其发展前景让人感到乐观。

D . 虽然“人造肉”的形态呈肉糜状,但因为它是由从生物体内取出的组织或是细胞培养而成的,因此其味道
与普通肉类是完全一样的。

(2)阅读全文,概括“人造肉”与普通肉类的区别。

(3)联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人造肉”能成为未来肉类市场上肉质来源的一大趋势的原因。

(链接材料)
11月 12日,据外媒报道,汉堡王开卖人造肉汉堡在美国试点成功后,汉堡王即将在欧洲2500多家门店推出植物肉汉堡——叛逆皇堡。

在上海第二届进博会期间,Impossible Foods也首次亮相中国大陆,除了植物肉汉堡,这家公司还带来了以植物肉为主要原料的狮子头和烧卖。

“人造肉”显然已成为未来肉类市场上肉质来源的一大趋势。

很多人依然相信,技术进步以及批量生产等因素,最终还是会成就“人造肉”。

2.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

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
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3)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3. (25分) (2016九上·杭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
理想
俞敏洪
①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

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

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十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

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才的标准。

②凡是想要一下子把一件事情干成的人,就算他干成这件事情,他也没有基础,因为等于是在沙滩上造房子,最后一定会倒塌。

只有每一步都给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向未来更高处去走每一步的人,他才能够把事情真正地做成功。

③当你决定了一辈子干什么以后,你就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就不要随便地换。

你可以像一条河流一样,越流越宽阔,但是千万不要再想去变成另一条河,或者变成一座高山。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以后,
你的生命就不会摇晃,不会因为有某种机会,你就到处乱窜,这样你才能够做出事情。

④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

长江和黄河的曲线,是绝对不一样的。

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

所以不管黄河是多么地曲折,绕过了多少的障碍;长江拐的弯不如黄河多,但是她冲破了悬崖峭壁,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最后都走到了大海。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管是冲过去还是绕过去,只要我们能过去就行。

我希望大家能使自己的生命向梦想流过去,像长江、黄河一样流到自己梦想的尽头,进入宽阔的海洋,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开阔,使自己的生命变得开阔。

但是并不是你想流就能流过去,其实这里面就具备了一种精神,毫无疑问就是水的精神。

我们的生命有时候会是泥沙,尽管你也跟着水一起往前流,但是由于你的个性的缺陷,面对困难退缩或者胆怯,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你就不用为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所以,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什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

哪怕被污染了,也能洗净自己。

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积累自己的厚度,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⑤伟大与平凡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平凡的人每天过着琐碎的生活,但是他把琐碎堆砌出来,还是一堆琐碎的生命。

所谓伟大的人,是把一堆琐碎的事情,通过一个伟大的目标,每天积累起来以后,变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有删改)
(1)通读全文后回答: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具备哪三种精神?
(2)第一段中“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才的标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根据文意加以分析概括。

(3)第④段中“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积累自己的厚度,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4)作者认为人不应像草一样活着。

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4. (19分)(2020·防城港模拟) 现代文阅读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①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的日子,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

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②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

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

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

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

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莱,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

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

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③母亲遇见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这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④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

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躁脚。

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視着母亲,低声可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⑤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馒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⑥“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

”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⑦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⑧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细细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究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⑨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来,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知道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伏地走了。

⑩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她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蚜,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⑪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

当她看见我,很尷尬,低声叫了声:“老师。

”我摸摸那件衣服,我说:“挺好看的呀。

”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

”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衣服。

⑫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

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

或许木纳,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

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请谈谈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3)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谁?
(4)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5. (25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微波武器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

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

“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

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

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
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还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

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

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

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

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

(3)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

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6. (23分) (2017九上·娄底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夜
何君华
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

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

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娘说:“儿,回来吧。


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

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娘说:“儿,回来吧。


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竟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

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

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

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
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娘,是我。

”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

娘说:“儿,吃饺子。


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

娘说:“儿,吃饺子。


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1)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从记叙的顺序看,小说第9至13段属于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句子。

①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②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4)“冬夜”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文徐刚反复向娘叙说在外面的遭遇,但“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这是真的吗?谈谈你的理解。

7. (18分) (2017八上·芜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童谣
蔡怡
①失智的父亲住进我家后,我回到当年照顾儿子的岁月。

②晚上9点他准时上床,我赶快躲进自己房间,享受片刻独处。

11点半熄灯就寝。

③当我进入梦乡,父亲就推门迈入我房间,宣布:“天亮了,我要吃东西。

”恍惚间,我以为儿子在呼唤。

旧时,每逢周末,好梦方酣,儿子总在我耳边喊:“妈咪,我要吃早餐。

”我开灯看表12点,是穿玻璃鞋的公主变回灰姑娘的时间。

④我隐藏内心的焦虑,亲热地挽起父亲手臂,带他走进厨房,冲大半杯热牛奶,先满足他的需求。

牛奶没喝完,他想出门,但找不到我藏起来的皮鞋而作罢。

我带他屋内夜游,掀起窗帘看窗外的漆黑,反复强调:“天好黑,不能出门。

”再指着呼呼大睡的看护义工阿妮,说:“白天阿妮辛苦照顾你,现在不能吵醒她。


⑤逛了一圈,没什么好玩,他甘心回房听我讲故事。

我一手轻抚他的头,一手握住他的手,用低沉又缓慢的语调说:“从前,有个……”不久,父亲原本紧张的表情变柔和,呼吸变轻,手指头也放松了。

等他发出均匀的鼾声,我蹑手蹑脚走出父亲房间,就如当年走出儿子房间。

再看表,12点45分。

还好,45分钟的耐心换回下半夜完整的睡眠。

在安定父亲的过程中,我的焦虑也得以平抚。

⑥白天,父亲要做功课,除了简单算术,主要是歌曲、童谣的反复练习。

歌曲来自父亲的教会诗歌,再辅以国语老歌,如他年轻时唱过的《青春舞曲》《小羊儿要回家》与《苏武牧羊》。

⑦我对父亲爱听歌的最早印象是第一届“国语歌曲比赛”时,父亲将耳朵凑近收音机,不但跟着哼唱比赛指定曲《晚霞》,且对参赛歌手一一评分记录。

有好一段时间,每到黄昏,我心里就响起“夕阳一霎时间又向西,留下了晚霞多艳丽……”的浪漫旋律。

教父亲唱歌时,阿妮会自动在一旁学。

她音感好,又认真,很快就能承担带父亲饭后练唱的全部责任。

至于童谣,都取材自一本老旧发黄的书《中国儿歌》,由朱介凡编著,林海音写序。

三十年前我为在美国出生、牙牙学语的小儿学中文而买,三十年后,我为父亲的失智老化而唱。

我特意挑选三十年前画过红圈圈的,重新打字,用粗黑字体打印在A4纸上,方便父亲阅读。

⑧人间多少事物代代相传,它顺着往下传,原来,也可颠倒往上传。

儿子幼时学“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别有创意,在“姥姥不来,大猫来,吓得小老鼠叽哩咕噜滚下来”的结尾,增添“回家找妈妈擦药”的版本。

“妈,我是小老鼠,摔倒了,要回家找你擦药喔。

”撕开封存在记忆深底的甜蜜黏缠,内心一阵翻搅。

我曾录下他三岁时用中、英、粤语说唱的民谣儿歌,但在数度搬家中竟遗失这卷珍贵录音带,是我人生一大遗憾。

⑨绕口令是儿歌的一种,当我看到“崔粗腿,粗腿崔,两人山前来比腿,是崔粗腿的腿粗,还是粗腿崔的腿粗”时,我仿佛看到我和哥哥依偎在年轻母亲身旁的画面,彼时,她留着长发,美丽又智慧,没有躁郁。

父亲虽然失智,剛开始仍能把“端汤上塔,塔滑汤洒,汤烫塔”说得字正腔圆,令我好生惊讶,但随着他的脑力退化,渐渐他只能应付“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样的打油诗了。

⑩我和父亲说唱时的声调都非常高亢,且一起敲打桌面,增添喧闹节奏。

父亲满脸天真,满心欢乐,他看不见我眼眶中的热泪,不懂我怀念天上母亲、远方儿子与过往童年之心。

⑪这些都太复杂了,父亲不会懂。

只有我在“大头大头”声中,听到悠悠天地的寂寂之声。

(1)文中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