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教案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范文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三棵树》的主题思想,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生命、人文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列出自己认为的重要语句和段落。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2)讨论内容:课文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等。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作业布置(2)学生自主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四、教学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教师进行调整和改进,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资源1.课文《三棵树》2.相关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读后感质量较高,仿写练习有一定创意。
3.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主题有深刻认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树木,观察树木的生长状态,了解树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开展以“保护树木,爱护环境”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三棵树》,分析了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敬畏自然、生命、人文的情感,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棵树教案北师大版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树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树木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树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树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树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生长过程。他们能够理解树木的根、茎、叶、花、果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树木的繁殖方式。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树木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树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树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树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树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树木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树木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树木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树木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树木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树木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小组讨论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我将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和运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教室布置成有利于学生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设置一些小组讨论的区域,并提供实验操作台和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
《三棵树》教案(精选13篇)
《三棵树》教案(精选13篇)《三棵树》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枇杷树--含蓄深沉石榴树--热烈奔放讲述'鸟儿、孩子'。
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
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
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将通过阅读《三棵树》这篇短篇小说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主旨,想象文中情境;2.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形象描写以及情感表达;3.学习有关小说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运用于文本分析;4.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思想感情认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1. 知识点讲解小说定义及基本要素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是以表现人类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包括故事的情节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等多个方面。
其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小说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小说创作的重点。
《三棵树》的主题和结构《三棵树》是一篇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家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珍视。
该小说的结构为三段式,即第一段描述两株灌木、一棵临近生命的树和一只小鸟;第二段描述聪明的麻雀和善良的女孩之间的互动;第三段则体现出故事中的主旨。
2. 阅读分析通过朗读短篇小说《三棵树》文本,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并详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感表达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3. 任务设计通过阅读分析以及小组讨论来完成以下任务: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结构;2.思考故事主题,讨论人与自然和家庭之间的关系;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及情感表达;4.辩论:女孩的做法是否正确?4. 写作训练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思想感情认识和表达能力。
1.练习描写,让学生描写场景、人物的形象和情感;2.练习写作主题,让学生写出有关家庭和自然之间的关系;3.练习写作篇章,让学生写出一篇文学作品。
5. 思考与探究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关小说、人生和社会的问题:1.学会尊重生命,爱护自然;2.了解家庭的意义和作用,学会尊重亲情和家庭价值;3.了解社会责任和个人担当,学会在自身范围内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实施1.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短篇小说《三棵树》;2.教师讲解小说定义及基本要素,学生做笔记;3.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和结构;4.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及情感表达;5.教师辅助,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来分析女孩的做法是否正确;6.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主题与人与自然、家庭之间的关系;7.学生展开写作训练,并完成写作任务。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三棵树》教案设计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很重要的一环,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却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此,本篇文章将结合小学生阅读的特点和《三棵树》这个具有启发性的故事,设计一份简单而有趣的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三棵树》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写作意图,并能从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三棵树》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三棵树》的主题和作品背景,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步骤Step1. 情境引入教师可以请学生们围坐在一棵树下,说一些与大自然和树有关的话题,例如:“你们最喜欢什么季节?在那个季节你们最希望去哪里?”等等。
通过引导学生们聊天,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大自然的美好和重要性,从而进入到《三棵树》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中。
Step2. 故事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们现场讲解《三棵树》的故事情节,或者请学生们自己阅读故事。
教师要提醒学生们,读故事不要跟读,要理解故事情节,自己思考,尤其是对故事中那三棵树的去留理由要仔细思考。
Step3. 找出故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教师指导学生们找出《三棵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例如老人为了筑房铲掉了树,父亲为了乘船建造甲板铰掉了树,而来到林子里和神聊天的小男孩与树成了亲密的朋友等等。
学生们需要注重理解书中的这些情节,并在讨论中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来了解世界的方法。
Step4. 学生阅读故事的感悟小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你是如何看待那三棵树的去留?你觉得神荣耀甲板最后被用来做什么了?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等等。
探究《三棵树》主题的阅读教案设计
探究《三棵树》主题的阅读教案设计一、教材信息本教案设计的阅读教材为《三棵树》。
《三棵树》是克罗地亚作家刘易斯·卡努拉的代表作,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广泛。
该作品通过讲述三棵树的故事,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与牺牲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棵树》故事的主要情节;2.理解主人公爱的表达方式和牺牲行为的内涵;3.探究《三棵树》中传递的爱与牺牲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可以针对《三棵树》这个题材,让学生们谈论一下自己对爱和牺牲的理解,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思考方式。
2.阅读活动第一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语言,简要介绍这个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事件等。
然后进行集中阅读,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三棵树》这篇文章。
第二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别阅读故事的不同部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交流自己对爱与牺牲的理解。
第三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书面活动,比如说写一篇书评、剧本、或者是根据故事情节构思自己的故事,以此表达对主题的理解。
3.深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分析小组讨论的结果,看看学生们对爱与牺牲的主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与看法,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深入探究主题的内涵。
例如:1.在故事里,父亲给孩子们的礼物包含哪些关键词,他分别代表了什么?2.人们爱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们为什么觉得父亲不够爱他们?父亲在故事中如何展现出他的爱?3.为了孩子,父亲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4.孩子们与父亲的角色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教师可以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主题进行回顾,强化他们对爱与牺牲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
2.针对主题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3.采用小组讨论与书面表达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与创新。
4.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三棵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三棵树教学设计引言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具体教学计划。
本文将围绕“三棵树”这一主题,展开一套针对小学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2. 了解三种树木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树木的分类。
2. 分别介绍常见的三种树木:柳树、松树和榕树。
3. 学习树木鉴赏,通过画画等形式展示对树木的感受。
三、教学方法1. 模拟游戏法:通过模拟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树木的特点和形态。
2. 视觉教学法:使用图片、模型等视觉辅助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树木的特点。
3. 合作学习法:分组合作,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投影图片展示不同树木的形象,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树名,并带入教学话题。
第二步:分类引导引导学生提出树木的分类方式,并解释树木的分类标准,如叶子形状、树干特征等。
第三步:介绍柳树通过图片介绍柳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柳树的形态和特点,了解柳树的生长习性。
第四步:介绍松树通过展示实物松树和松树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松树的形态和特点,了解松树的生长习性。
第五步:介绍榕树通过图片介绍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榕树的形态和特点,了解榕树的生长习性。
第六步:树木鉴赏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种树木进行鉴赏,通过画画、做模型等形式展示对树木的感受。
第七步:总结归纳让学生归纳整理三种树木的特点和学习收获,进行小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学生对不同树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合作意识等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三棵树》,使学生了解作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思考和呼唤。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三棵树》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学会分析《三棵树》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知识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分析《三棵树》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 运用修辞手法和议论文写作知识撰写文章。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录音设备。
2. 课本、习题册。
3. 桌面植物或幻灯片展示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吗?二、展示和讲解(15分钟)1. 呈现《三棵树》课文内容,学生跟读课文。
2. 讲解课文的大意和重点段落,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讲解课文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分小组讨论《三棵树》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每组写下自己的理解。
2. 选取几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整体讨论。
四、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请谈谈你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思考。
2. 学生回答后,班主任或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短文。
2. 学生交作业,互相交流和修改。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三棵树》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强调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责任。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预习下一篇课文《小猴子和大树》。
2. 继续完善自己的短文,提交最终版本。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和讲解《三棵树》的内容和意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小班三棵树教案及反思
小班三棵树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小班三棵树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三棵树,并了解它们的外观和特征。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供幼儿与自然互动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感官和认知发展。
教学资源:1. 图片或绘本:描绘不同种类的树木。
2. 实物:树叶、树枝、树皮等。
教学准备:1. 确保教室环境安全,没有任何有害物质或危险物品。
2. 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实物。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那些是什么?”2. 展示一张描绘不同种类树木的图片或绘本,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主要活动:1. 认识树木:a. 展示实物,如树叶、树枝、树皮等,让幼儿触摸和观察。
b.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树木的外观和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c. 引导幼儿辨认不同种类的树木,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
d. 通过比较不同树木的特征,帮助幼儿理解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探索树木的功能:a. 提问:“树木有什么作用?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什么?”b. 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如提供氧气、提供食物(水果)、提供栖息地等。
c.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树木的观察和体验。
3. 制作树木手工艺品:a. 准备一些树木的模板,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树木形状。
b. 提供彩色纸、颜料、粘土等材料,让幼儿用自己的创意制作树木手工艺品。
c. 引导幼儿在手工艺品上添加树叶、树枝等细节,加深对树木的理解和认识。
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幼儿是否能够认识不同种类的树木并描述它们的特征?2. 教学过程中是否足够引发幼儿对树木的兴趣?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3. 幼儿对树木的理解和认知有何改变?是否能够意识到树木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4. 教学资源和实物的使用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树木的外观和特征?5. 是否有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案和反思,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幼儿认识和了解树木,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高二语文课文《三棵树》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课文《三棵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理思考。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作用和效果。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象征手法,体会哲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树?树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阅读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三棵树分别代表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第一棵树代表现实,第二棵树代表理想,第三棵树代表哲理。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树皮”“树叶”“树根”分别象征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树皮象征现实的外表,树叶象征理想的追求,树根象征哲理的根基。
4.课堂讨论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的三棵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5.写作训练老师布置写作任务:“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学生写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课堂小结学生反馈学习心得,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收集关于树的诗歌、散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3.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分析讨论、写作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象征手法,体会了哲理。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下一节课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如探讨树的象征意义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六、教学资源1.课文《三棵树》2.相关诗歌、散文3.写作素材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范文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范文教案范文: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一、教材解析:《三棵树》是中国作家赵树理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揭示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道主义理念为主线,通过三个家庭的故事,描绘了中国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
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选修该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棵树》的背景与作者,并学习其创作大背景;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与重要情节;3. 分析小说中所展示的阶级矛盾与人道主义理念;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三棵树》的主题与情节;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与人物关系;3. 理解小说中所展示的中国社会历史变迁;4. 掌握小说中的文学语言与表达手法。
四、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阶级矛盾与人道主义理念;2. 理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与人物行动的含义;3.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与表达手法。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2. 小组合作与个人发言相结合;3. 多媒体展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创设情境,了解学生的观点与感受;2. 介绍小说《三棵树》的背景与作者;3. 分析小说的创作大背景与文学价值;4. 学习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大概内容;5. 阐述小说中所展示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 归纳总结小说中的主题与情节;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与人物关系;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阶级矛盾与人道主义理念;4. 分析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对人物行动的影响;5. 通过小组合作与个人发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第三课时:1.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与表达手法;2. 学习小说中的典型语段,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3. 分析小说中的意象与象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4.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小说改编的电影片段;5. 总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检验与评价。
《三棵树》教案(北师大九年级)
《三棵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讲述'鸟儿、孩子'。
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
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
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
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三棵树》教案
《三棵树》教案教案:《三棵树》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语文课本第十章,课文《三棵树》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家乡亲身经历的一件关于三棵树的神奇传说。
课文通过讲述三棵树的生长过程,揭示了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循环。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三棵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启发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命循环和生命顽强的意义。
2.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三棵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树的生长过程和生命的循环。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三棵树》,理解课文内容。
3. 内容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命循环和生命顽强的意义。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黑板三棵树2. 板书内容:生命循环、生命顽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三棵树》的内容,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感悟的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类似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三棵树》这篇课文所涉及的生命循环和生命顽强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这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文的学习,理解生命循环的意义和生命顽强的表现。
同时,如何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环节需要关注。
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三棵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树的生长过程和生命的循环。
教学设计4:三棵树
第6课《三棵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阅读文本的能力。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在品味中提高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树的形象及其寓意。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课(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以“树”为线索,围绕作者本人“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的一系列与树擦肩而过的经历,流露出浓浓的个人情感。
好的语言,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
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会体会到作者的情怀。
我们的朗读声中会流露出快乐、忧伤。
这篇文章是一篇情感非常浓郁的文章,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作者那些灵动的语言中传达出什么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选取文章的几个段落,去品味文章,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品读文章,体会情感1.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朗读一下文章的第三段:树令我怅惘。
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
我没有树。
西双版纳的孩子有热带雨林,大兴安岭的伐木者的后代有红松和白桦,乡村里的少年有乌桕和紫槐。
我没有树。
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我没有树,这怪不了城市,城市是有树的,梧桐或者杨柳一排排整齐地站在人行道两侧,可我偏偏是在一条没有人行道的小街上长大——也怪不了这条没有行道树的小街,小街上许多人家有树,一棵黄桷、两棵桑树静静地长在他的窗前院内,可我家偏偏没有院子,只有一个巴掌大的天井,巴掌大的天井仅供观天,不容一树,所以我没有树。
2.评价同学朗读的情况,适当指出他的不足,并且引出问题。
怎样读,才能读出味道来?我们先对这段作些分析,假如我把这段文字改为以下一段,看有何不同: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长大,这条街道没有人行道,也没有行道树,而我家又没有院子,只有一个小小的天井,仅供观天,不容一树,所以我没有树。
3.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些句子发生了改变?少了这些句子,这样改变,使原文丧失了什么?(尽量引导学生回答)参考答案:文字是简洁了,但也没有韵味了。
三棵树 教案
三棵树教案教案标题:三棵树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三棵树”这个故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植物,并提问:“你们知道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吗?”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2. 分发故事《三棵树》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
3.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如:“故事中的三棵树都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以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
讨论与分享: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故事中的教训和寓意。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
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故事中的主题,如环保、友爱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创作活动:6.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并设计一幅海报或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环保的理解和呼吁。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7. 学生们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估:8.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作品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区参与一些实际的环保行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并在下节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受。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一位环保专家或志愿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们介绍更多关于环保的知识和实践。
2.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植物园或公园,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脆弱性。
教案总结:通过“三棵树”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通过阅读故事、讨论和创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这样的教案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关爱环境的公民。
激发学生人文素养的《三棵树》教案设计
在当今社会,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三棵树》是一则充满着人文情怀和温暖的故事,这个教案会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体味这个故事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2、让学生学会欣赏小说情节,理解阅读素材中的主题,评价小说故事,习惯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二、教学内容1、故事简介《三棵树》的主要情节是说一位老人种了三棵树,一棵是为了生产水果,一棵是为了生产鲜花,另一棵则是废旧的树干。
但在树苗长大成树的阶段,老人去世了。
三棵树生长,渐渐变大,第一棵树成了农夫的果园,在果实成熟的时候,农夫卖掉了水果获得了很多金钱,第二棵树则被人们采摘鲜花制成花环,第三棵树最终成为了一座无人知晓的森林废墟。
2、教学步骤(1)导入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来了解学生对植物的认知,以及对故事《三棵树》主题和情节的了解程度。
(2)阅读教材老师课上向学生讲述《三棵树》故事情节,然后通过阅读教材、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该故事的内涵。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随机抽取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或一个角色,然后在小组内就该角色或情节进行讨论。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该角色或情节的看法,进行自由讨论,然后请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4)评估学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教师将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评估成果以小组的表现为主,但也应该注意到个别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方法,将阅读、写作和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1、阅读和写作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三棵树》来获得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形成自己的看法,读完故事后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2、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想法,并可以主动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种互动的讨论过程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6课《三棵树》教案
b.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深入探讨三棵树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a.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b.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促进思维碰撞。
-举例:分析课文中描述三棵树的不同阶段,如“童年时的乐土”、“成长中的陪伴”、“成年后的思念”,从而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变迁。
b.象征手法的运用:本篇文章中,三棵树具有象征意义,分别代表了童年的纯真、成长的坚韧和生命的顽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举例:探讨文中“三棵树”的象征意义,如“白杨树”象征坚韧,“柳树”象征柔韧,“桑树”象征生命力的顽强。
-举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c.象征意义的解读: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象征意义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解读象征意义。
-举例:通过对比三棵树的生长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象征意义。
d.情感态度的引导: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本节课的难点。
c.领悟三棵树所象征的精神品质,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d.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e.课堂讨论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分析《三棵树》的语言表达和结构特点,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三棵树》教案、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感悟文章的哲理。
5.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文章中三棵树分别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三棵树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等。
2.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顽强和伟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逐渐成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三棵树》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有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表达个人感悟和观点时,可能缺乏适当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4.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促进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巩固学习成果。
6.创设实践平台,提升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要求他们运用课堂所学,以身边的事物为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方法。
7.拓展延伸,提高素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利用《三棵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案设计
Introduction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三棵树》是一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小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源。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利用《三棵树》这个教育资源来设计教案,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1.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必要性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理念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学生在团队中与他人协同工作,共同建构知识。
学生能在学习中培养稳定的协作能力将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表现和自我学习能力。
而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开放、动态和协作的时代,对于未来的成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介绍小说《三棵树》《三棵树》是由中国知名作家韩寒所编写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三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大学生通过互相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有着各自强烈的个性和梦想,他们在学习上遭遇了各种困难,但是最终通过学习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的情节逐步发展并突显人类之间合作的力量。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小说来激发学生们的幸福感和合作意识,使他们明白成功需要团队合作。
3.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三棵树》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鼓励学生练习诸如集体讨论,分享意见,调解冲突等等团队合作技能。
(3)提高学生自身团队凝聚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布置作业在小组任务或个人任务中,安排学生们讨论《三棵树》中主人公们的各个角色及他们的关系和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呈现在乐芙学前平台上,每个小组成员提供至少一条问题和田森一起讨论和解决不同的意见之间冲突的办法。
5.组织实施(1)讲解《三棵树》的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
帮助学生明确识别不同角色之间的合作和影响。
(2)组建小组,帮助他们合作讨论针对作业问题,讲述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3)总结小组讨论的内容和结果,然后与全班分享。
(4)评价小组成员表现,评定和表彰每组表现突出的成员,并予以奖励。
6.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讨论课程内容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棵树》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苏童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
2.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传达出的感伤的情绪。
3.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的四个问题,准备课上发言、交流。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探究“我”生命中的“三棵树”的意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
课时安排一课时评价任务:( 1 ) 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认识三棵树的形象( 2 )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三棵树的诗意。
(3)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三棵树的意象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每个人都有一颗童心,都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童年梦,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二、检查预习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嫉妒()颤抖()埠()残垣()楝()瓦砾()桷()枇杷()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夷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郁郁寡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新授( 1 ) 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认识三棵树的形象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我种过树。
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
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
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
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
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
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
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
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
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
(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
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
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
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
)热烈奔放的石榴树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
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
石榴树的表达很热烈,它的繁茂的树叶和灿烂的花朵,以及它的重重叠叠的果实都在证明这份情怀.含蓄深沉的枇杷树枇杷含蓄而深沉,它决不在意我的客人把它错当成一棵玉兰树,但它在初夏季节告诉你,它不开玉兰花,只奉献枇杷的果实。
我接受了树的恩惠。
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
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
“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
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
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十五年后,这一点上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种感情的补偿。
4、教师提问: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5、教师提问: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 2 )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三棵树的诗意。
教师点拨: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学情预测: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师补充讲解: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
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
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
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
)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
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
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明确:强烈的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板书(3)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三棵树的意象1.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
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
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
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
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
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
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教师点拨: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明确:伤感、无助、无奈。
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四、小结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3、对生命的思考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五、拓展训练,能力迁移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六、布置作业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字词的落实较透彻,同时对于课文的感情线索的把握较好,但对于课文的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要老师多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