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节 莫里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莫里哀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莫里哀(1622-1673)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缔造者、古典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法国历史上最卓越的戏剧家、人类历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的第二座戏剧高峰。他的创作开了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先河。

莫里哀的原名让-巴狄斯特·波克兰,生于巴黎宫廷陈设商家庭,但他酷爱戏剧,放弃了“王家侍从”的特权和荣誉,选择了被视为“贱民”的“戏子”行业,组织“光耀剧团”,取艺名莫里哀。

莫里哀毕生从事喜剧活动:做演员、剧团领导人,并自己动手创作剧本。几度负债入狱。后得路易十四青睐,剧团长驻巴黎。

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无病呻吟》,卸装后咯血而死。教会不许葬在教堂公墓,四天后草草埋葬。

(二)创作概况

莫里哀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下了三十三出戏剧。他的整个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645年到1658年,为情节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莫里哀的创作未脱离情节喜剧的俗套,内容大多是当时流行的多角恋爱、女扮男装、掉换襁褓、最后认亲等情节,但作者增加了一些现实生活的场面和民间生动的语言,使剧情轻快、风俗清新,显出高于同时同类作家的水平。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剧本只有两部诗体喜剧《冒失鬼》和《爱情的怨气》。

第二阶段从1659年到1663年,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时期。这一时期莫里哀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对古典主义戏剧原则的初步运用。他开始探讨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迫切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写年老的富翁阿尔诺耳弗为了有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用钱买来小女孩阿涅丝,把她送进修道院按照他的理想妻子模式进行教育,阿涅丝长大后被从修道院接出来,却爱上了青年奥拉斯,并设法逃出了阿尔诺耳弗的家庭而与奥拉斯结合。作品因涉及到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社会问题而成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诞生的标志。此剧的成功使莫里哀得到国王颁发的1000法郎的利弗尔年金,并荣获“优秀的喜剧诗人”称号。《可笑的女才子》是一幅上流社会的讽刺画。这出讽刺独幕剧,嘲笑了贵族沙龙矫揉造作、滥用隐喻、附庸风雅的恶习。却因此触怒自命风雅的贵族阶级,一度被禁演。

第三个阶段从1664年到1669年,被视为莫里哀创作的“黄金时期”。这时期莫里哀在创作中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喜剧——“喜舞剧”(喜剧和舞剧的结合)。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达尔杜弗》、《堂璜》(或译《石宴》)、《恨世者》(或译《愤世嫉俗》)、《吝啬鬼》(或译《悭吝人》)和《乔治·当丹》。在这些剧作中,莫里哀不但熟练地掌握了古典主义的戏剧规则,而且表现出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更加强烈的艺术倾向,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法国乃至全世界古典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也是他本人创作的顶峰。这些作品中,《达尔杜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堂璜》借西班牙传说中人物的故事揭发上层统治者的恶德败行;《恨世者》以阿尔赛斯

特因正直而无法居身所处社会的遭遇讥讽贵族社会的虚伪自私;《吝啬鬼》取材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通过只认金钱不认亲情的阿巴贡的丑态,嘲讽拜金主义思想,作品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乔治·当丹》讲富商想通过与贵族联姻来抬高地位却受尽侮辱的经历,讽刺人类的虚荣心。

第四阶段从1669年到1673年,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这一时期莫里哀在创作上继续保持前两个时期的主题,坚持作品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则着重转向民间闹剧手法的运用。重要作品是《司卡潘的诡计》。这部三幕散文喜剧把仆人写成比主人聪明能干,赞美了下层人的智慧,讥讽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反映出作者一贯坚持的民主立场。

莫里哀整个一生创作的喜剧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败和教会的虚伪,对资产阶级也进行了嘲笑和讽刺;与此同时,热情地歌颂下层人民的机智勇敢和美好品质,表现了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战斗性。在艺术上,莫里哀既能遵循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则,又有所突破。一方面他以高度的技巧掌握了“三一律”,戏剧结构严谨,冲突鲜明,夸张、巧合,误会等手法运用频繁,喜剧效果强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另一方面,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吸取民间艺术中的闹剧因素,使用生动活泼、风趣的人民语言,使喜剧充满生活气息。这些对欧洲戏剧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由于受古典主义戏剧法则的影响,莫里哀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型化的弊病,影响了典型化的深度。

(三)莫里哀的戏剧观

1、戏剧为广大民众服务,不是为一小撮老爷太太服务。“池座”群众的鉴赏水平比包厢里指手画脚的贵族要高明得多。

2、戏剧的社会作用是为了打动观众、教育观众,因此,必须符合理性和常识,不在于服从艺术法则。

3、戏剧要反映现实,要真实,必须“恰如其分的表现人们滑稽言行”,“修饰本世纪的肖像”,“是大众的一面镜子”,反映现实人生的矛盾,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二、《达尔杜弗》

1、作品上演的遭遇

《达尔杜弗》(又译《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因为反映出来的反教会倾向,这部喜剧的公演经历了几度波折,作者为了争取它的上演也几易其稿。

1664年5月12日,首次在凡尔赛游园会上公演(三幕剧),遭到天主教组织“圣体会”和太后攻击,扬言要把莫里哀处以极刑。11 月,在路易十四弟媳的别墅里演出。1667 年8 月 5 日,更名《骗子》正式在剧场公演,第二天被最高法院主席禁演。8月11日,巴黎大主教张贴告示,禁止教民阅读或听人朗读该剧,违者开除教籍。1668年1月,教皇颁布“教会和平”谕令,2月5日,《达尔杜弗》终于能够以真面目公演,演出盛况空前。莫里哀也因此招来了“圣体会”的极端忌恨。他们在剧作家死后甚至阻挠出殡,不给坟地,由于国王的干涉才许可把他埋在教堂公墓一个专门埋葬无主童尸的角落,并且据说一年以后他们还派人暗中刨出棺木,把尸首不知扔往何方。虽然势力强大的教会组织对作者恨之入骨,但他们却阻止不了这部作品进入戏剧经典的行列,不仅因为它的主题,而且因为它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