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精品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出中心论
【灵魂】比喻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点。
作者开宗明义,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地阐述了意境之于山水画的关键作用。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用横线划出相关
语句。
第1页共6页
(1)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 默 读 课 把握核心
写情。
文,用横 概念。
(2)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明确:意匠。
什么是意匠?意境和意匠有什么关系?
从最后两段圈画相关语句。
明确: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画画要有意境,否
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
把握核心
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
概念之间
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一定要苦心
的关系。
经营意匠。
【夔.门】kuí,又名瞿塘峡、瞿塘关,瞿 塘峡之西门,是四川名胜之一。
第 10 段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 据,点明诗人创作不但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 诗文创作构思布局要苦心研究,“语不惊人死 不休”,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教师小结: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时,先 明确论证方法,再概括实例,最后点明论证观 点及表达效果,这样答题才能规范完整。
古典诗词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诗词有了 阔……
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画同源,山水画
与意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所写的文艺论文《山水
画的意境》去一探究竟。
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板书题目作者。
明确学习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 学生齐读 目标和重
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四、归纳整理,梳理思路 1.方法指导: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是萧瑟苍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境是孤寂悲壮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是壮阔雄奇的……景与情的结合或者说缘物寄情,就是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的议论文,提高诗画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3、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13岁时学画山水。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2015年11月,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以5800万元起拍,经多位买家数十轮的竞夺,最终1.84亿元成交。

【读音释义】①惆怅(chóu chànɡ):伤感,失意。

②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③语不惊人死不休:形容写作时在语言上下苦功夫。

④胸有成竹: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⑤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⑥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整体把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意匠又是什么?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3、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2-8):具体论述阐述什么是意境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

第三部分(9):论述意境需要意匠传达。

【合作探究】1、第1段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把“意境”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水画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重点学习了什么是意境以及如何获得意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课文精讲】1.作者所说的“意匠”是什么?它和“意境"有什么关系?意匠: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关系:山水画没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可使;没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第9段是如何论证“画画既要意境又要意匠”这一论点的?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画线句为过渡句举例论证:以齐白石的印章佐证他画画讲究意匠,进而论证意匠对于画画的重要性。

3.“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用杜甫的话,深入浅出地论证了“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这个观点。

有力地指明了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这样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考点:分析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真题模拟:本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为何保留了两段谈意匠的内容?答题框架参考答案:保留这两段,是为了补充论证意匠在山水画意境中的关键作用,使论证更严密。

“意境”是基础,“意匠"则是更高的要求。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九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山水画的意境难点名称品味山水画的意境,理清意境和意匠的关系,理解文本的艺术内涵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是表现手法,感觉比较抽象,如果不是搞艺术研究的人,很难理解其意思。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意境和意匠这两个词比较书面化,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太常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学生单纯的去理解它们的意思是不懂的,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讲解,才会豁然开朗。

难点教学方法1.先让学生熟悉课文,然后结合文本知识进行有针对的讲解2.根据学生的学边的事例,进行知识的讲解与贯通。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老师经常提到注意诗歌的意境,其实欣赏山水画也是如此,下面我们看看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教我们怎样欣赏山水画的意境吧。

(运用诗歌和山水画都讲究意境这一特点导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那么本文是讲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3.4段还要用大量的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呢?明确: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化深奥为浅显,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了让读者更明白,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地加以论述,分别是.a、第6段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述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b、第7段以毛泽东写《沁园春.雪》为例,论述写景要求高于现实。

c、第8段从不同的方面举例正反对比论述对事物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

作者先总说再从具体地加以论述,思路清晰,这样对问题我们也就迎刃而解了。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14.山水画的意境 优秀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优秀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5.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2.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课文导入】中国山水画主要以描绘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但绝不是像西方油画那样对景物的逼真、写实的光、影、形的再现,而是强调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进行“致情”和“意境”的创造,形成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包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5.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点展开议论。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水画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山水画。

从这些画中,你能体会到山水画的意境吗?什么是意境?如何才能获得意境呢?让我们走进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来找找答案吧!【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画作欣赏【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这里的“魂”就是他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所强调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该文是孙美兰(李可染的弟子)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整理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

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文学常识】山水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文体知识】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

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

《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学习要点:品味、探究全文的内容;概括主旨、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理清了全文的结构,赏析了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内及写作技巧。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段)内容。

1.提问: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开篇点题,并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追问:第1段中的哪句话是中心论点?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二)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2~4段)内容。

1.布置:在第2段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2)写景就是写情。

2.布置: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内容。

明确:第2段阐述了“意境"的内涵——景与情的结合。

3.提问: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3段论述“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密切的观点。

4.提问:第3段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诗里的意境是通过写景来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观点。

这里其实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李白诗中具体的诗句,具体形象地论述了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色,能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思想感情)的观点。

5.提问:第4段主列举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的诗句是想论述什么观点?明确:以毛主席的词为例,论述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

6.提问:第3、4两段共同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第3、4段举例论证“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的观点。

(三)精读、探究第三部分(第5~8段)内容。

1.提问:第5自然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明确:不能删去。

因为这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了上文对意境内涵阐述的内容,引出了下文如何获得意境的内容。

如果删去,上下文不连贯。

2.提问:第6、7两段共同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第6、7段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的观点。

《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课题我要讲的教学设计的题目是《山水画的意境》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山水华作品的欣赏和初步的技法练习,了解山石、树木、云水的构图和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初步认识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画山水画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古代、近现代山水画作品和学习山水画基本画法和教师对中国山水画基本技法的示范,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观察和描绘方法,进一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不同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特点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欣赏和初步的技法练习,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质,创作方法笔墨的运用产生切实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对中国山水画已经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国山水画艺术是画家通过山水画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感悟自然,表达对祖国、家乡和山川造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重难点:(1)重点:欣赏不同风格的山水画,练习山石树云以及水的画法,重视实践性。

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神韵,在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意境表达。

(2)难点:是对手山水画不同表现方法的认识,学习山石、树、云、水的基本画法,并对所学技法加以运用表现,注重在中国画的表现上讲究章法、笔墨、造型及意境。

这样确立重难点的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情趣,以及学生在本课中初步了解了山水画的绘画语言,通过对简单形象的描绘,提高对中国山水画的观赏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对家乡山川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加倍真爱民族艺术。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演示教学法3、观察启示法四、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美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程序如下:(2个课时80分钟)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关于山水画的视频短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内容。

2、赏析图片,讲解教学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2022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等奖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2022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等奖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2022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等奖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主要探讨了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

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2022,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难点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娇》)师:这幅画是关山月、傅抱石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生回答。

全班齐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师: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14《⼭⽔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技能:学⽣初步了解⼭⽔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掌握画⼭⽔画的⼀般⽅法。

过程与⽅法:通过讲授和欣赏,使学⽣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之美,并能主动参与实践,展⽰⾃⼰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完成⼭⽔画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学⽣想象⼒,加强了对传统⽂化的认知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美,画出有⼀定意境美的⼭⽔画。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控制⼒和对意境的理解程度。

三、教具准备:⽑笔,墨汁,⽣宣纸,笔洗,瓷盘,画毡四、课时安排:⼀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讲述齐⽩⽯和⽼舍的故事,引出《蛙声⼗⾥出⼭泉》。

提问:如果是你,将如何画呢?画⾯⾥会安排哪些景物呢?学⽣活动:青蛙,⼭泉,⾼⼭教师活动:展⽰《蛙声⼗⾥出⼭泉》,⽩⽯⽼⼈以诗⼈的素养、画家的天才、⽂⼈的⽓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板书:⼭⽔画的意境(⼆)讲授新课,初步体验1、欣赏名作,理解意境教师活动:意境理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学创作上,北宋画家郭熙最早在⼭⽔画上提出。

北宋郭熙《窠⽯平远图》画⾯近景,溪⽔曲折,岸边岩⽯裸露,⽯上杂树⼀丛,枝⼲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叶,⽤淡墨渲染。

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尘,是⼀派深秋的景象。

范宽《溪⼭⾏旅图》巍峨的⼭峰,葱茏的林⽊,突兀的巨⽯,描绘出雄伟的⾃然景⾊;⼭路间⾏商的⼩⼩驮队⼜显出了⼈世间⽣活的脉搏,⾃然与⼈世的⽣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齐⽩⽯《古树归鸦》取仰视的⾓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构图简洁⽽富有诗意。

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以天⾼⽆尽之感。

占据画⾯半幅的树枝与⼭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

作品⽤笔简练,墨⾊讲究,笔墨⼲湿。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详细描述
分析山水画中常见的意境类型,如雄 浑、秀丽、幽深等。探讨山水画如何 通过构图、笔墨运用和色彩搭配来表 现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山水画的创作技巧
总结词
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山水画的创作步骤,包括构思、构图、笔墨运用、色彩搭配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创作一幅具有意境的山水画 。
内容深度
对于每个知识点,是否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 求。
与实际结合
教学内容是否与实际的山 水画创作、鉴赏相结合, 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 用。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多样性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示范、小组讨 论、个人练习等。
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 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2 教学内容
山水画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 基本特点。
详细描述
介绍山水画的起源,阐述其在中 国绘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 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包括构图、 笔墨、色彩等方面的表现。
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总结词
掌握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
详细描述: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背景和基础知识。同时, 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运用和意境营造等方面的技巧。
巩固练习
总结词:实践操作
详细描述:布置一些山水画创作或临摹的练习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 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尝试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山水画作品。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

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1)字音惆怅(chang)真挚(zhi)渲染(xuan)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u)浮光掠影(yǐng)(2)词义【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意境"与“景、情”等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的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牛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论点展开论述。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1.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3.真挚(zhì):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4.渲(xuàn)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5.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6.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7.朝朝暮暮: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

后谓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

也指短暂的时间。

8.浮光掠(lüè)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四】多音字度duó(揣度)dù(风度)【五】形近字松(sōng)(松树)沁(qìn)(沁人心脾)凇(sōng)(雾凇)泌(mì)(分泌)讼(sòng)(诉讼)崇(chóng)(崇高)祟(suì)(作祟)【六】近义词辨析词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同“胸有成竹”和“胜券在握”都是形容自信的四字词语。

2024版精选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一等奖

2024版精选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一等奖
点染细节
用墨或色点染出画面中的远景或细节部分,增加画面的层次和丰富度;同时运用渲染技法表现出画面的气氛和意境。
创作步骤详细展示
色彩搭配不协调
在色彩运用上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协调性,可以运用色彩学原理或借鉴优秀艺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来提高自己的色彩运用能力。
笔墨掌握不熟练
通过多练习、观摩大师作品、学习笔墨技法等方式提高笔墨掌握能力;同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笔墨工具和材料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
光影表现
现代创新技法应用
勾勒轮廓
用淡墨或铅笔轻轻勾勒出画面的大致轮廓和主要元素的位置。
构思立意
根据创作主题和素材,进行构思立意,确定画面的整体构图和表现风格。
皴擦山石
运用皴擦技法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纹理,注意笔触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
调整完善
对整个画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意画面的整体感和协调性;最后题款盖章完成作品。
01
艺术价值
分析该山水画作品在艺术领域的价值,包括笔墨技巧、构图美感等。
02
文化价值
阐述该作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以及其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传承价值体现
03
CHAPTER
画面构图与元素分析
宾主原则
呼应原则
远近法
留白技巧
构图原则及技巧运用
01
02
03
04
确定画面主体,通过对比、层次、虚实等手法突出主体,使画面主次分明。
传统绘画技法介绍
现代山水画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注重画面的肌理效果,通过拓印、喷洒、揉纸等手法,制作出丰富的画面肌理,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肌理制作
现代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上更加灵活多样,不仅限于传统的水墨色彩,还可以运用水彩、丙烯等颜料,丰富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视觉效果。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辩证地分析读书方法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3.在初步学习文艺论文的基础上,明晰文艺论文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将文艺论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完成一篇500字的议论文。

教学重难点1.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辩证地分析读书方法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3.在初步学习文艺论文的基础上,明晰文艺论文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将文艺论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完成一篇500字的议论文。

【核心任务】撰写赏析语段【重点难点】1.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意境"的含义及“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

2.初步学会运用“意境"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之前的生活中有没有鉴赏画作的经历?比如对中国的山水画,请看这幅为课文配的插图——这是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漓江胜景图》(PPT)。

你能做一些赏析点评吗?(学生自由作答,教师适当予以点评。

)我们要能够鉴赏文艺作品,就需要文艺方面的知识,并阅读一些文艺性评论文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板书),学习如何欣赏山水画的魅力。

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

中国画的一种。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一、导语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曾以近3亿的人民币在近现代书画拍卖场中成交,创拍卖纪录新高!请同学们想想其作品高超艺术体现在哪里?同学们可能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万山红遍,看到雄奇的山峰,错落的红林,明亮的飞瀑,涓涓的小溪,参差的山村,白墙与黑瓦。

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令人震撼的美丽。

但此画究竟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艺术魅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样的美的?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山水画的意境》,体悟作者的绘画感受。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明确文中以诗歌意境为例来论述的作用。

3.领悟山水画创作对写作的启示,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诠释题目疑难【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发展,隋唐始独立,脱离了人物画。

四、让我们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意境"并解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4段)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5-8段)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意境和意匠二者要紧密结合;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

(9-10段)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段: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5.请结合原文语句,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如何快速有效地理清文章的思路。

善于抓住语段中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随着对意境的认识,逐步理清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的思路,是我们阐述文章论证思路的首要条件。

五、跳读课文,思考:文章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举例论述。

例1.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等奖ppt课件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等奖ppt课件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包括山、水、树 、石的画法,以及如何表现意境。
演示与示范
学生实践指导
通过现场演示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运 用画笔和纸张来表现山水画的意境。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山 水画的技巧和方法。
课后总结与反思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 学生加深对山水画和意境 的理解。
学生作品展示
认识。
任务驱动法
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自行探 究、实践,加深对山水画意境 的理解和掌握。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 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共同提 高。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帮助学生了解山水画意境在
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 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
和方法。
08
参考文献与附录
参考文献
01
02
03
04
[1] 张三.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与发展",《中国画研究》,
2005年第 1 期.
[2] 李四. "论中国山水画的意 境与趣味",《美术观察》,
2007 年第 6 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 和优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改进,提 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07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设计的亮点与成功之处
教学目标明确
课程开始时清晰地列出了教学目 标,使学员了解学习的重点和方
向。
教学策略制定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 策略,包括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山水画的意境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

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

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苦心经营意匠10唐雎不辱使命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了。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⑦与臣而将四矣。

(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⑧徒以有先生也。

(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

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教学提示】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

学生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

示例:(1)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

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

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

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

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

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教学提示】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