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物理各单元知识点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物理各单元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3)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指甲宽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
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2)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
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
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3)不能选取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4)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⑵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定义:①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②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公式:V=t
S S=Vt t=V S 单位:(国际)m/s 、(常用)km/h 关系:1m/s=3.6km/h 。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3.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直线运动 ⑵曲线运动
(根据运动速度)⑴匀速运动 ⑵变速运动
4.⑴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a
图像:图a 是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S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
图b 是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
⑵变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但速度变化的运动。
①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公式:V 平 =总
总t S
②平均速度物理意义:粗略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 b
5.常识:人步行1.1m/s,意义:表示人步行1s通过的路程为1.1m 。
自行车5m/s、火车140 km/h、小汽车108km/h、光速3×108m/s 四、测量平均速度
S
1.原理:V=
t
2.工具:斜面(带刻度)、小车、垫块、挡板、刻度尺、秒表、
3.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时间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4.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注: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4.回声:
(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声音。
注: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此时人离障碍物的
1v t)
距离至少为17m。(S=
2
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更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原声与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不足0.1s 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测距: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离山崖的距离等。测量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回声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相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v t进行计算。
v,代入公式S=
2
5.人们如何听到声音:
空气传导:声音经空气传到耳膜,引起耳膜振动,再经听小骨等传给听觉神经和大脑,引起听觉。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和大脑,引起听觉。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等也就不同,人们根据这些差异就能判断声源方向。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 Hz。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大小)。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由物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4.区分声音的三要素:闻声知人(指音色);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1.声包括:声音、超声、次声。 2.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声呐(回声定位)、超声波诊断(B超)、超声波金属探伤、次声波 地震预报等。 (2)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除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