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分析

合集下载

法律规定当事人虚假诉讼(3篇)

法律规定当事人虚假诉讼(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为了达到非法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利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诉讼行为。

近年来,虚假诉讼现象在我国日益严重,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也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打击虚假诉讼行为,维护司法公正,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案例分析、防范措施等方面对当事人虚假诉讼进行深入探讨。

二、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虚假诉讼1. 法律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当事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提供虚假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2. 虚假诉讼行为的认定虚假诉讼行为的认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当事人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包括伪造证据、提供虚假证据、隐瞒证据等。

(2)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包括共同虚构事实、共同隐瞒真相等。

(3)当事人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甲与乙离婚纠纷案甲与乙离婚纠纷案中,甲为了获得更多的财产,虚构了乙有外遇的事实,并向法院提交了虚假证据。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甲的行为涉嫌虚假诉讼,遂对甲进行了罚款和拘留。

2. 案例二:丙与丁民间借贷纠纷案丙与丁民间借贷纠纷案中,丙为了骗取丁的借款,虚构了与丁之间存在借贷关系的事实,并向法院提交了虚假证据。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丙的行为涉嫌虚假诉讼,遂对丙进行了罚款和拘留。

四、防范措施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对虚假诉讼的认识。

2. 建立健全虚假诉讼举报制度,鼓励群众举报虚假诉讼行为。

民事虚假诉讼法律适用(2篇)

民事虚假诉讼法律适用(2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为了非法目的,虚构事实、伪造证据,通过诉讼程序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数量不断增加,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有效打击民事虚假诉讼,我国法律对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适用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民事虚假诉讼的定义、法律适用原则、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民事虚假诉讼的定义民事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为了非法目的,虚构事实、伪造证据,通过诉讼程序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的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当事人虚构诉讼标的,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2. 当事人伪造证据,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3. 当事人隐瞒事实真相,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4. 当事人恶意串通,共同虚构事实、伪造证据,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

三、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适用原则1. 依法打击原则:对于民事虚假诉讼,必须依法予以打击,确保司法公正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2. 公正司法原则:在审理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时,必须坚持公正司法,依法查明事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3. 证据优先原则:在审理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时,必须以证据为依据,依法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4.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在处理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时,既要依法惩处当事人,又要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

四、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适用1. 诉讼程序(1)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时,应当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严格审查,依法查明事实。

(2)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时,应当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3)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前,应当依法进行证据交换,充分保障各方当事人陈述、质证的权利。

2. 证据规则(1)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时,应当依法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2)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论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

论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

论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近年来,民事领域中虚假诉讼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民事虚假诉讼的频发不仅损害第三人利益,而且损害影响司法公信力。

然而,我国法律对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追究不到底,也不是非常明确,缺少一个机制和程序能够对虚假诉讼进行有效地审查规制,民事虚假诉讼行为是我国民事法律的主要义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研究审查民事诉讼中虚假作证问题,严重破坏了我国司法公正性,也是对社会法制环境更加公平的努力,也是维护司法公正,贯彻法治精神的表现。

关键词:虚假诉讼;审查规制;贯彻法治近年来,民事领域中虚假诉讼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民事虚假诉讼的频发不仅损害第三人利益,而且损害影响司法公信力。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不断进步,利益结构不断调整,法律纠纷日益频发,从而导致基层法院案多人少,也频繁出现虚假诉讼作证的现象。

虚假诉讼破坏了司法的公信力,浪费了社会资源,引起了不必要的司法审查。

完善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审查证据是诉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法官应当运用科学的审查方式去审查证人证言,并且要审查证言的来源,全面地正确地审查核实证据。

缺少一个完善得到机制和程序能够对虚假诉讼进行有效地审查规制。

一、民事虚假诉讼理论分析(一)民事虚假诉讼概念界定迄今为止,人们现在还没有对虚假诉讼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理解,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也没有能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在理论界,为虚假诉讼作出的定义,常见的含义有以下两种:①“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利用虚假的证据,提起民事诉讼,破坏法院的正常审判活动,促使法院做出错误的判决或裁定,而使自己或者他人达到获得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目的的行为。

”②“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等方式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或裁定的行为。

”虚假诉讼本质的特征是双方当事人的恶意串通,这是虚假诉讼与诉讼欺诈、恶意诉讼以及滥用诉讼权的本质区别。

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3篇)

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故意编造虚假的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故意夸大、缩小事实,隐瞒真相,误导人民法院作出错误裁判的行为。

虚假诉讼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浪费了司法资源,还严重侵害了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我国法律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

二、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虚假诉讼行为人因虚假诉讼行为给其他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财产损失、精神损害赔偿、调查取证费用等。

(2)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虚假诉讼行为人故意拖延履行判决、裁定确定的义务,应当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2. 行政责任(1)罚款:人民法院可以对虚假诉讼行为人处以罚款,罚款金额根据虚假诉讼行为人的过错程度、造成的损失等因素确定。

(2)拘留:虚假诉讼行为人拒不履行罚款决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其采取拘留措施。

3. 刑事责任(1)虚假诉讼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的规定,虚假诉讼行为人构成虚假诉讼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妨害作证罪:虚假诉讼行为人伪造、毁灭证据,妨碍人民法院查明事实的,构成妨害作证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 其他法律后果(1)撤销裁判:人民法院发现虚假诉讼行为的,应当依法撤销原判决、裁定。

(2)诉讼费用负担:虚假诉讼行为人应当承担因虚假诉讼而产生的全部诉讼费用。

(3)限制高消费:虚假诉讼行为人被处以罚款、拘留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限制其高消费。

(4)追究刑事责任:虚假诉讼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案例一:甲因与乙之间存在合同纠纷,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支付货款。

在诉讼过程中,甲伪造证据,使人民法院误判,判决乙支付货款。

事后,乙发现甲的行为构成虚假诉讼,遂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判决。

民事法律规定虚假诉讼(3篇)

民事法律规定虚假诉讼(3篇)

第1篇摘要:虚假诉讼作为一种严重侵害司法公正、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在我国民事法律中受到了严格的规制。

本文将从虚假诉讼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公众对虚假诉讼的认识,促进司法公正。

一、引言虚假诉讼,又称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目的,故意编造事实、伪造证据,通过诉讼程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虚假诉讼严重扰乱了司法秩序,损害了司法权威,破坏了社会诚信,因此,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了对虚假诉讼的严厉打击。

二、虚假诉讼的概念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故意编造事实、伪造证据,通过诉讼程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虚假诉讼具有以下特征:1. 目的非法: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出于非法目的,如非法占有他人财产、逃避法律责任等。

2. 事实虚假:虚假诉讼的当事人故意编造事实,捏造证据,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

3. 程序违法: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利用诉讼程序,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

4. 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虚假诉讼的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名誉损害等。

三、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包括:1. 当事人故意编造事实、伪造证据:当事人明知事实不存在,故意编造事实,伪造证据,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

2. 当事人明知虚假诉讼行为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当事人明知自己的虚假诉讼行为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仍故意为之。

3. 当事人利用诉讼程序:当事人利用诉讼程序,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

4. 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虚假诉讼行为导致他人遭受财产损失、名誉损害等。

四、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包括:1.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虚假诉讼行为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当事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虚假诉讼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虚假诉讼行为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等。

4. 诉讼费用承担:虚假诉讼行为败诉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诉讼费用。

虚假诉讼_法律后果(3篇)

虚假诉讼_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又称虚假诉讼行为,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故意编造虚假事实、伪造证据、隐瞒真相,企图通过诉讼程序达到非法目的的行为。

虚假诉讼严重扰乱了司法秩序,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

我国法律对虚假诉讼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本文将探讨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

二、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1.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有其他非法行为,扰乱法庭秩序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虚假诉讼的当事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其采取以下民事责任措施:(1)罚款:对虚假诉讼的当事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对其进行罚款。

(2)拘留:对于情节严重的虚假诉讼行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当事人进行拘留。

(3)败诉: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在诉讼中败诉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虚假诉讼的行为,刑法规定了以下刑事责任:(1)伪造证据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的,构成伪造证据罪。

(2)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构成虚假诉讼罪。

3.行政责任对于虚假诉讼的行为,行政机关也可以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虚假诉讼的当事人进行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件等行政处罚。

4.名誉损害赔偿虚假诉讼行为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名誉损害赔偿责任。

探讨民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

探讨民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

探讨民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关键词民事诉讼虚假诉讼司法权威刑法规制一、前言近年来在民事审判司法实践过程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假诉讼,虚假诉讼的大量出现,让司法机关的权威性以及司法的公信力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虚假诉讼的出现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性,损害了实际权利人的利益,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刑罚手段来规制虚假诉讼的出现,以保障司法的权威性和有关人员的利益。

二、民事虚假诉讼的特点(一)一般从涉案的主体看,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之间一般具有某些特定的关系虚假诉讼的参与人员之间往往都具有夫妻,近亲,同学亲友或者是有经济利益往来的关系,比如说商业合作伙伴或者是事业的合伙人等。

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因为特殊关系的存在为进行中的虚假诉讼提供了非常信任的基础,更加方便虚假诉讼的存在,操作起来更加的容易。

(二)民事诉讼案件大多数都是采用简易化的程序来进行审理,多用调解的方式结案双方当事人之间因为特殊的关系已经已经共同谋划了相关的法律以及法律的事实和证据,这为虚假诉讼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往往在庭审的过程当中没有明显的分歧和对抗出现。

一般案件的当事人会主动的要求法庭在审理的过程当中使用简单的程序,自愿要求调节,这是不让其他的人了解诉讼的实际情况。

在现行案件的审理时,如果想要调解,前提就是双方当事人都是自愿的条件下,法官的作用就是对调解协议到底合不合法进行一下审查,对事实本身进行调查的情况很少。

因为法官不了解案件真实的情况,而且在双方当事人已经自愿提出调解的要求情况下,案件本身也没有明显的违反了法律的要求,就会在短时间内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的目的。

(三)民事案件的类型一般都是集中在经济纠纷经济纠纷案件的共同特点有的是希望对涉及到的利益和财产进行重新确认和分割,还有的就是确定案件中债权人的具体份额是多少。

虚假诉讼的目的往往就是希望獲得法院的判决,改变原有的份额,通过申请参与分配真实债权人的份额,将真实债权人的份额分摊减少,从而给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得到直接获利的结果。

基于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分析

基于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分析

基于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对于虚假诉讼的问题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对民事审判当中虚假诉讼的刑法制度规范是重要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先就民事审判虚假诉讼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然后就虚假诉讼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刑法规制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事审判;刑法;虚假诉讼引言民事审判中的虚假民事诉讼就是各方当事人恶意串通采取虚构法律关系方式提起民事诉讼,使得法院作出错误裁判获得非法利益的行为。

这对我国的法律威严是直接的践踏,从刑法规制上应对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就显得比较重要。

1.民事审判虚假诉讼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1.1民事审判虚假诉讼有哪些特征从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的特征能够看到,作案手法比较多样化,这就给查证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虚假诉讼当事人为获得不法利益目的,就会采用多种欺骗手段进行作案,主要是进行捏造主要内容,或者審判前拟定虚假调解协议等,还有是当事人拒绝以及尽量避免向法院提供书面以及实物证据,这就不能让法官调查清楚事件原委[1]。

这些多样化的手段,都会不利于查证工作的开展。

另外,从民事虚假诉讼主体特征能发现,参与者以及当事人存有经济共同利益,在这样的特殊关系下,双方就会同谋提出虚假诉讼。

而在虚假诉讼的处理结果上,主要是以比较简单程序审判处理,法官工作重在审查调解协议合法性,没有对案件本身真实性进行调查。

1.2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前的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前的经济迅速发展下,经济交流方式在增多,多元化的发展就会出现法律纠葛[2]。

我国在司法诚信建设方面没有加强,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还没有得到具体化以及严谨化,法院对案件的真实性考核比较简单,这就给出现虚假诉讼制造了条件。

还有是对虚假诉讼惩治机制的建设没有完善化,虚假诉讼的发生后没有加大惩处力度,这也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民事审判虚假诉讼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刑法规制2.1民事审判虚假诉讼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严重的,虚假诉讼会连累不想管人参与案件审理当中,这就会占用参与者时间精力,影响正常生活工作。

法律规定虚假诉讼罪(3篇)

法律规定虚假诉讼罪(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对于各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虚假诉讼作为一种破坏司法公正、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为了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刑法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就虚假诉讼罪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一、虚假诉讼罪的概念虚假诉讼罪,是指当事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故意制造虚假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利用诉讼程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妨害司法公正的行为。

二、虚假诉讼罪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仅为部分内容,具体内容请查阅司法解释全文)“第一条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符合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的,以虚假诉讼罪定罪处罚。

“第二条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的‘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一)致使人民法院基于捏造的事实采取财产保全或者行为保全措施;(二)致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干扰正常司法活动;(三)致使他人财产损失或者他人生产、经营、生活受到重大损害;(四)致使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五)其他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

”三、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1. 主观方面: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仍然故意为之。

民事法律规定虚假诉讼(3篇)

民事法律规定虚假诉讼(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为了非法利益,故意编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诉讼标的,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误导人民法院,使人民法院作出错误裁判的行为。

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浪费了司法资源,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加强对虚假诉讼的预防和惩治,已成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故意编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诉讼标的,误导人民法院,使人民法院作出错误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驳回。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故意编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诉讼标的,误导人民法院,使人民法院作出错误裁判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的适用法律,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定罪量刑。

三、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1.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故意编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诉讼标的。

2. 导致人民法院作出错误裁判。

3. 具有非法利益。

四、虚假诉讼的预防和惩治措施1. 完善立法,明确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1)加强立法,完善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定,明确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

(2)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细化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

2. 加强司法监督,提高司法公正(1)建立健全虚假诉讼案件线索举报机制,鼓励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举报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认定的法律规定(3篇)

虚假诉讼认定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又称虚假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恶意利用诉讼程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通过诉讼程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虚假诉讼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严重扰乱了司法秩序,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

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对虚假诉讼进行认定和制裁。

二、虚假诉讼的定义和特征(一)虚假诉讼的定义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恶意利用诉讼程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通过诉讼程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虚假诉讼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提起诉讼;2.在诉讼过程中,故意隐瞒事实,伪造证据,误导法院;3.与他人串通,共同实施虚假诉讼。

(二)虚假诉讼的特征1.当事人主观恶意明显。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具有明显的恶意,其目的是为了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获取不正当利益。

2.诉讼程序不规范。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往往利用诉讼程序的不规范,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误导法院。

3.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如财产权、人身权等。

4.扰乱司法秩序。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扰乱司法秩序,损害司法权威。

三、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一)事实认定标准1.当事人捏造事实。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捏造事实,编造与案件无关的事实,误导法院。

2.当事人伪造证据。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伪造证据,提供虚假证据,误导法院。

3.当事人故意隐瞒事实。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故意隐瞒事实,误导法院。

(二)法律适用标准1.违反法律规定。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恶意利用诉讼程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2.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扰乱司法秩序。

(三)程序认定标准1.违反诉讼程序。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违反诉讼程序,如伪造证据、隐瞒事实等。

2.损害司法权威。

虚假诉讼的当事人损害司法权威,扰乱司法秩序。

四、虚假诉讼的认定程序(一)立案审查法院在立案审查阶段,对当事人提交的起诉状、证据等进行审查,发现涉嫌虚假诉讼的,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或者对当事人进行询问。

虚假诉讼罪量刑标准怎么规定,认定虚假诉讼注意事项是什么

虚假诉讼罪量刑标准怎么规定,认定虚假诉讼注意事项是什么

虚假诉讼罪量刑标准怎么规定,认定虚假诉讼注意事项是什么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当事⼈的⾏为存在虚假的情况,如今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要追究责任的了。

那么虚假诉讼罪怎么判刑呢?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虚假诉讼罪量刑标准,认定虚假诉讼注意事项⽅⾯的知识,欢迎⼤家阅读!虚假诉讼罪量刑标准怎么规定,认定虚假诉讼注意事项是什么虚假诉讼罪:《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直接责任⼈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款⾏为,⾮法占有他⼈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司法⼯作⼈员利⽤职权,与他⼈共同实施前三款⾏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认定虚假诉讼罪需要注意的问题1、⾏为⽅式。

在通常情况下,⾏为⼈进⾏虚假诉讼是以“捏造事实”、伪造对⾃⼰有利的证据来欺骗司法机关。

除此之外,虚假诉讼罪还有可能以“隐瞒真相”的⽅式进⾏。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隐瞒事实欺骗法院提起虚假诉讼进⽽谋取不正当利益。

⽐如,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以对⽅已经履⾏完毕但未销毁的债务⽂书或者其他材料为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再次履⾏债务或者达到其他⾮法⽬的。

这就是典型的以“隐瞒真相”的⽅式提起虚假诉讼。

⽽且,“隐瞒真相”可以称为变相地“捏造事实”,“隐瞒真相”消极不作为与“捏造事实”积极作为之间具有等价性。

所以,隐瞒真相也属于虚假诉讼的⾏为⽅式之⼀。

2、发⽣领域。

虚假诉讼罪中的诉讼限定为民事诉讼,⾏为⼈向仲裁机构提起虚假仲裁的⾏为,不适⽤该罪规定。

这⾥的民事诉讼,指的是完整的民事诉讼流程,包括起诉、⽴案、开庭、审判、审判监督、执⾏等程序。

虚假诉讼案件的法律法规(2篇)

虚假诉讼案件的法律法规(2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为了达到非法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的行为。

虚假诉讼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浪费了司法资源,破坏了司法权威。

为打击虚假诉讼行为,维护司法公正,我国法律法规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如下:1. 当事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提起民事诉讼,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虚假诉讼:(1)与被告之间存在矛盾,但无正当理由提起诉讼的;(2)明知诉讼标的物不存在,或者明知诉讼标的物已经转让、毁损、灭失,仍提起诉讼的;(3)与被告之间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4)故意提供虚假证据,使人民法院作出错误判决、裁定的;(5)其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提起民事诉讼,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2.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采取虚假诉讼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虚假诉讼:(1)故意捏造基本事实,使人民法院作出错误判决、裁定的;(2)明知诉讼标的物不存在,仍然提起诉讼,导致他人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3)故意提供虚假证据,使人民法院作出错误判决、裁定的;(4)其他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三、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根据《解释》,虚假诉讼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虚假诉讼行为人应当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返还因虚假诉讼行为取得的财产;(2)赔偿因虚假诉讼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3)支付因虚假诉讼行为产生的合理费用。

3. 行政责任:虚假诉讼行为人应当承担以下行政责任:(1)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对虚假诉讼行为人给予罚款、拘留等处罚;(2)虚假诉讼行为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情况,给予虚假诉讼行为人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处分。

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分析

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分析

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分析摘要:对于民事虚假诉讼而言,主要指的是在实际开展民事诉讼时,双方当事人借助恶意串通等方式,来合谋编制一系列虚假事实或者是证据等来向相关法院提起诉讼,借助法院的审判权以及执行权等,实现对国家、集体以及公民财产或者是权益等方面的非法侵占或者是损害,其能够对案外人合法权益产生极为严重的损害,同时也可以对法院自身的公信力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本文针对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以及成因做出了分析,并基于此对其法律规制做出了探讨,以此来进一步约束民事虚假诉讼,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好发展。

关键词:民事诉讼;虚假诉讼;法律规制前言: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此类案件不但严重侵害着民事主体的一系列合法权益,同时也对司法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侵蚀,为了能够有效遏制虚假诉讼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曾对《民事诉讼法》做出了修改,给出了相关司法解释,同时也将虚假诉讼罪列入到了我国刑法当中,这对于我国虚假诉讼法律规制体系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实践当中针对民事虚假诉讼的惩罚力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问题,从而导致民事虚假诉讼案件仍然屡禁不止,因此有必要对其法律规制做出进一步研究,确保其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约束和控制。

1.民事虚假诉讼理论含义简述目前学界、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对民事虚假诉讼并没有给予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较为常见的理论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对于民事虚假诉讼,主要指的是“相关当事人为了达到非法侵占他人财物这一目的,借助假证据等相关资料提起民事诉讼,以此来对法院的正常审判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法院做出不正确的判决或者是裁定,进而使得自身或者是他人有效获得财产或者是一些财产性利益目的的相应行为。

”二是,对于民事虚假诉讼,主要指的是“相关当事人由于一系列不法动机以及目的的驱使,而故意虚构事实以及隐瞒真相,借助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通过虚构诉讼主体、证据或者是事实等一系列方式来有效提起民事诉讼,从而导致法院做出不正确的判决或者是裁定的行为。

民法典虚假诉讼法律规定(3篇)

民法典虚假诉讼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利用民事诉讼程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企图通过诉讼手段达到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非法获取利益的行为。

虚假诉讼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损害了司法公正,还可能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民法典》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下将对民法典中关于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二、民法典虚假诉讼法律规定概述《民法典》在总则编中明确了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并在相关法律条款中对虚假诉讼的认定、处理和制裁进行了规定。

以下是民法典中关于虚假诉讼的主要法律规定:1. 虚假诉讼的认定根据《民法典》第123条的规定,虚假诉讼的认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利用民事诉讼程序;(2)捏造事实,伪造证据;(3)企图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非法获取利益。

2. 虚假诉讼的处理(1)民事责任:《民法典》第123条规定,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利用民事诉讼程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刑事责任:《民法典》第124条规定,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利用民事诉讼程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虚假诉讼的制裁(1)财产性制裁:《民法典》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虚假诉讼案件时,可以依法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对当事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

(2)行为性制裁:《民法典》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虚假诉讼案件时,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限制当事人或者第三人的诉讼权利。

(3)名誉性制裁:《民法典》第127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虚假诉讼案件时,可以依法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进行公开谴责。

三、民法典虚假诉讼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1. 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根据《民法典》第123条的规定,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包括:(1)恶意利用民事诉讼程序: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明知其主张的事实不存在,仍然恶意利用民事诉讼程序提起诉讼。

《民事虚假诉讼法律规制研究》

《民事虚假诉讼法律规制研究》

《民事虚假诉讼法律规制研究》一、引言民事虚假诉讼,指的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以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手段,提起虚假诉讼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司法秩序,损害了社会诚信,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民事虚假诉讼的现状与问题1. 现状当前,民事虚假诉讼的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

一些当事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采取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手段提起虚假诉讼,严重扰乱了司法秩序。

这不仅损害了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2. 问题(1)司法资源浪费:民事虚假诉讼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使得真正的案件得不到及时审理。

(2)损害社会诚信:虚假诉讼行为破坏了社会的诚信体系,使得人们对于司法制度的信任度降低。

(3)经济损失:虚假诉讼行为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包括诉讼费用、律师费用等。

三、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现状目前,我国在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事诉讼法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刑法规定:对于情节严重的虚假诉讼行为,我国刑法也进行了规定,并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3. 司法解释与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为审理虚假诉讼案件提供了依据。

四、民事虚假诉讼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尽管我国在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在规制虚假诉讼方面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2. 司法实践中执行不力: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虚假诉讼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虚假诉讼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

3. 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民事虚假诉讼频发的原因之一。

缺乏有效的诚信监督和惩戒机制,使得一些当事人敢于采取虚假诉讼行为。

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

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

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虚假诉讼现象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和社会正常秩序,给法律秩序带来不小的困扰。

因此,刑法对虚假诉讼提出了严格的规制。

本文将从什么是虚假诉讼、虚假诉讼构成要件以及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虚假诉讼虚假诉讼是指在诉讼活动中故意制造虚假的诉讼事实或提出虚假的诉讼请求,或者采取虚假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的行为。

虚假诉讼具有欺骗性和违法性,这种行为不仅浪费司法资源,而且损害了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进而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二、虚假诉讼构成要件虚假诉讼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虚构诉讼事实。

虚构诉讼事实是指在诉讼中,当事人有意混淆客观真相,制造虚假的事实,以达到诉讼请求的作用。

(二)提出虚假的诉讼请求。

提出虚假的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有意通过虚假的诉讼请求,达到其想要的目的。

例如:以追讨债权为名,实际上是要获得不当利益的请求。

(三)采取虚假的证据。

采取虚假证据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有意制造、披露虚假证据,以达到自己诉讼目的的行为。

(四)违背法律程序。

虚假诉讼也是违反程序法的一种行为,非法的程序行为同样构成虚假诉讼,例如恶意拖延庭审时间、故意延误诉讼进程等。

以上四个方面必须具备其中一个或多个方面,才能成为虚假诉讼。

刑法对虚假诉讼进行了明确的规制,主要规罚在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二百三十二条以及二百三十三条中。

(一)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故意提出虚假诉讼,或者恶意拖延诉讼,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违背法律程序的行为也归于虚假诉讼。

(二)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以供诈骗为目的编造诉讼案件,或者编造虚假的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以上三条规定主要针对虚假诉讼的不同情形进行了规制,根据不同行为情况来进行定性罚则。

明确告知公民不得随意提出虚假诉讼,不得利用诉讼程序进行欺诈行为。

四、虚假诉讼的常见形式1.冤假错案虚假诉讼。

民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

民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

民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作者:彭田丰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2期摘要:虚假诉讼的存在又主要是因为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在刑法上还没有明确规定对此种行为可以进行刑事追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诉讼的蔓延。

因此,有必要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刑法规制。

关键词:民事诉讼;虚假诉讼;司法权威;刑法规制近年来,虚假诉讼在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对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司法公信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有必要通过刑罚的手段来加以规制。

一、虚假诉讼行为的概念界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将虚假诉讼定性为民事诉讼的妨害行为,适用民事强制措施,新修订民诉法第112条、113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所确立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过规定严格法律责任的方式遏制虚假诉讼行为。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恶意串通,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从而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

例如:债务人甲为逃避对债权人乙的到期债务,与第三人丙恶意串通,虚构甲丙之间借贷关系并伪造借条,通过诉讼转移财产,致使甲对乙的债务无法履行,严重损害了乙的合法权益。

二、虚假诉讼行为的特点(1)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

涉及合同领域、物权变动领域、婚姻家庭纠纷领域等。

虚假诉讼案常常高发于以下几类案件:被告为资不抵债的诉讼主体,尤其是其财产已进入法院执行拍卖程序的案件;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改制中的国有、集体企业为被告的案件;政府规划拆迁区范围内的公民作为诉讼主体的分家、析产继承、买卖案件;提起离婚诉讼前的某一时期,夫或妻一方经法院裁决债务案件异乎寻常多的离婚案件;其他可疑的案件。

涉及虚假诉讼法律规定(3篇)

涉及虚假诉讼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或者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恶意串通,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参与诉讼,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虚假诉讼不仅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还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危害了社会诚信体系。

我国法律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采取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本文将从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定、实践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勘验人等,应当如实陈述、提供证据,不得故意隐瞒事实、伪造证据。

违反前款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提起诉讼或者参与诉讼,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三百零八条规定:“伪造、变造、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明确了虚假诉讼犯罪的认定标准、处罚原则等,为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虚假诉讼的实践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虚假诉讼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因与购房者产生纠纷,恶意串通购房者,捏造购房者违约的事实,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后,认定房地产开发公司构成虚假诉讼,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对其处以罚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分析
基于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分析
近些年来虚假诉讼在民事审判司法过程中越来越频繁的出现使得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司法的公信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国家相关司法部门需要针对其制定出完备的刑罚制度与规范来对其进行规制,保证民事审判的规范化、真实化进行。

一、民事审判中虚假诉讼的特点
(一)民事虚假诉讼的主体
即当事人之间通常都具有较为特殊的关系,案件参与者基本上都有夫妻、近亲属、同学等亲友关系,此外,一些参与者和诉讼当事人存在经济上的共同利益合作,如合伙人、商业合作伙伴等。

由于拥有这样的特殊关系为虚假诉讼的涉案双方共同谋合并提出虚假诉讼创造了深厚、坚实的信任环境和充分的作案条件,促使虚假诉讼更加方便、顺利地进行。

(二)在处理结果方面
虚假诉讼案件大部分是经过较为简单的程序进行审判和处理,通常使用调解的途径来结束案件。

在虚假诉讼案件里,当事人在之前已经对案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法律事实以及证据进行了商讨和策划,所以,在法庭审判中基本上不会出现较为激烈的矛盾和对立。

与此同时,案件当事人想要尽量避免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诉讼情况,通常会极力要求法庭采用较为快捷的法律程序进行审理,大多数会自愿进行调解。

调解需要案件双方当事人的同意,而法官的工作着眼点通常放
在审查调解协议的合法性上。

却忽视了对案件本身真实性的调查,因此,当双方的调解协议基本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法官会通过较为方本文由收集整理便的程序处理并审判案件,使双方当事人达成目标之中的调解。

(三)在虚假诉讼的主要类型方面
其主要为经济纠纷。

涉及经济纠纷的虚假诉讼案件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行为人要求重新确认和分割所诉讼的财产和相关利益,想明确得到诉讼案件中各个债权人的具体份额结果。

诉讼当事人为了达到目的,就利用虚假诉讼的方式获取法院的合法判决来重新划分原来的财产或利益份额,再向法院提出申请参与分配来获取真实债权人的应有份额,通过这样的方式,虚假诉讼能够谋取到非法利益。

(四)作案手法多样,较难查证
虚假诉讼案件当事人为了达到骗取利益的目的,会使用多种不同的欺骗手法进行作案。

第一种,捏造主要内容。

一些当事人随意捏造被告所在地,再选择对应的管辖法院,以便更加顺利地进行诉讼。

第二种,在审判之前拟定好虚假的调解协议。

当事人一般很少亲自到庭审现场,大部分是由代理人参加诉讼,但其向代理人隐瞒了案件的真实情况,要求委托的代理人根据拟定好的调解协议上的内容在法院完成规定内容的调解,这样就迫使法院不能够在开庭审判过程中彻底理清案件的来龙去脉。

第三种,一些虚假案件当事人拒绝或尽量避免向法院提供书面或实物证据,使得法官无法调查清楚事件的原委,只能依据当事双方口述的内容进行调解,故而当双方在口头上达成协议后
就能达到骗取财产的目的。

第四种,假冒顶替真实当事人。

一些虚假案件的当事人假借他人的身份向法院提出诉讼,还有一些当事人暗自伪造代理手续和证件,向法院提交虚构的材料,以此来达到虚假诉讼的目的。

二、虚假诉讼的成因及其不利影响
虚假诉讼在我国民事司法审判中越来越广泛的出现,首先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和经济交流方式的多元化而造成的不断增多的法律纠葛。

其次是我国的司法诚信建设不全面、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不够具体化、严谨化、人民法院内部对于案件真实性的考核程序过于简化等。

而除此之外,造成虚假诉讼现象频繁出现的关键原因是针对虚假诉讼的惩戒机制还不都完善。

虚假诉讼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但是大多数国家对于虚假诉讼而造成的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都制定了明确的惩戒制度,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虚假诉讼刑罚规范。

相比之下,我国在法律上对于虚假诉讼的规范和惩处制度还有所欠缺。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惩戒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诉讼欺诈行为的制度上没有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规定。

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做出的行为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违法行为获得利益远高于违法行为成本的情况下,大多数当事人都会受到利益心的趋势而进行违法行为。

由于虚假诉讼一旦达成成功的调解协议,当时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所以,虚假诉讼现象在当今经济活动较为混杂的形势下出现的越来越多。

民事虚假诉讼行为会对社会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一些虚假诉讼
案件连累一些不相关的人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占用了参与者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对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一些虚假诉讼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当事人巨大的财产损失。

比如一些虚假诉讼达到目的之后迫使真实当事人支付本不应支付的款项。

还有一些虚假诉讼使得当事人由于败诉而受到来自社会的批评和个人信誉度的降低,进而造成心理压力、精神痛苦等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虚假诉讼需要经过法院的审判才得以达到调解的目的,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扰乱审判纪律,威胁了司法权威,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司法公信力的下降。

司法作為法治系统中维护公平秩序的最高门槛,如果虚假诉讼不能在司法这道最终程序中得到有力的监察和抵制,就会使社会民众难以充分信任国家司法机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由此可见,对于虚假诉讼行为进行刑罚机制的规范与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