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李朝苏 四川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方向

%
0.202 0.217 0.201
%
0.117 0.114 0.114
%
1.862 1.853 1.955
mg/kg
147.8 149.8 145.8
mg/kg
10.1 10.9 12.2
mg/kg
86.0 87.2 93.8
15-30cm 周年深翻
麦免稻旋 麦稻双免 30-45cm 周年深翻 麦免稻旋 麦稻双免
不同耕作方式旱地套作小麦产量的影响(2009~2010,中江南山)
处理 免耕+人工点播 翻挖+人工点播 翻挖+机播 有效穗 (万/亩) 23.6 21.6 24.7 穗粒数 no. 38.3 44.0 44.3 千粒重 (g) 56.0 58.5 55.1 籽粒产量 (kg/亩) 515.4 575.4 535.9
0.0
12-30 1-15 1-30 2-12 2-27 3-15
4-1
4-15 4-30
图3-1 旋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0-10cm土层水分影响 (NR无秸秆, MR秸秆切短覆盖, ASM出苗后整秆覆盖)
图3-2 旋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10-20cm土层水分影响
(NR无秸秆, MR秸秆切短覆盖,
ASM出苗后整秆覆盖)
CK T1 T2 T3 T4 T5 T6
旋耕 Rotary tillage 旋耕 Rotary tillage 免耕 Zero tillage 免耕 Zero tillage 免耕 Zero tillage 免耕 Zero tillage 免耕 Zero tillage
0 0 0 6000 6000 12000 12000
小区试验 (隆单8)
翻耕+直播+地膜 翻耕+直播 免耕+直播
古代耕作技术的演变

古代耕作技术的演变古代耕作技术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从人类最早的采集狩猎到农业生产,耕作技术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耕作技术的演变历程、技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代耕作技术的演变历程1.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的狩猎采集时期,人们还没有发现育种、农耕等生产方式。
在这个时期,人类只能依靠采集自然资源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持生存。
2.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初步出现期。
人类开始了育种和农耕这样的生产方式。
农耕的发明使人类从以往的狩猎采集生存方式进入了农耕时代。
3.古代朝代时期古代朝代时期是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从原始的农耕方式向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掌握了一系列农业技术,包括改良农作物品种、育种繁殖、发明农具和农业灌溉等。
4.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农业技术最为发达的时期。
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制度,农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发明了大量的新型农具和农业技术,包括旱耕、水稻、深耕等等。
这些方便性、高效性极强的农具被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现代化时期现代化时期使得农业技术更加高新化、机械化、自动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自发明农药,发展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到机械化耕种等等,让农业生产的效益更大、级别更高、更为优质。
二、古代耕作技术的技术特点1.依靠人力在古代,农业是依靠双脚、劳动和汗水来完成的。
人们利用农具从事农业生产耕作,比如用犁耕地、耙床、拉草等。
由于没有大规模机械科技,弱点往往在劳力的纯粹。
2.使用广泛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粮食,还可以种植各种蔬菜、果树、瓜果等等。
此外,人们可以栽种一些草药和饲料,来种植家畜和家禽的饲料。
比如种荒芜地、种红薯、种甘蔗等等。
3.手工加工在古代,农作物的处理、加工和贮存工作都依靠人工完成。
农民们需要准确地控制收割和加工的时间,对各种农作物的特性进行重要还原,以保证食物的质量和保存时间。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浅谈后套地区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纲:1.前言耕作制度,从广义来说,是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
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从狭义来说,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
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
后套地区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现状1.1耕作制度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制度上熟制由少到多,二是耕作次数上由多到少,三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成为耕作制度研究的热点,美国J人.Litsinger从集约农作制的角度论述了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年产量由单作(非集约化)一多熟(非集约化)一单作(集约化)一多熟(集约化)逐渐升高的历程,认为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的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年总产量。
有关种植制度的研究,按世界各国熟制复种情况,种植制度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复种指数不高,单产高,农林牧紧密结合,畜牧业的比重接近或超过种植业,经济发达,二是复种指数较高,单产较低,经济不发达,畜牧业落后于种植业,国外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整个农业系统及免耕和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上。
有关中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关种植方式的研究成为热点,间套作在世界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种植制度。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3贵州高原水田旱地两熟一熟区
4云南高原水田旱地一熟区
2川鄂湘黔低高原山地水田旱地两熟兼一熟区
5滇黔边境高原山地河谷旱地一熟两熟区
1 秦巴山区旱地二熟一熟兼水田两熟区:
“麦/玉/豆”模式代替“麦/玉/苕”模式
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三熟区:包括四川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烟草、柑桔为主。水田以“小麦—稻”、“油菜—稻”,“双季稻”为主;旱地以“小麦—玉米(甘薯)”“小麦/棉花”两熟及“小麦/玉米/甘薯”套种三熟为主。1:盆西成都平原水田麦稻两熟区:邛崃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北起江油南至乐山的斜长地带2:盆东丘陵低山水田旱地两熟三熟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以外的四川盆地底部及其周围低山。
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农牧交错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农 区
45.6*
0.135
86.5
0.213
3148
59.2
2466
288
87
111
4.1
5.6
I1区
21.6
0.066
34.9
0.106
3088
140.1
1332
346
54
94
0.8
0.1
I2区
38.9
我国农耕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集约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
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第一节 耕作制度演变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休闲耕作制主要特征:
以“休闲”为 特征,仍无明显的 人工养地手段,土 地利用率较低。
㈢、轮种耕作制(常年耕作制)
始于西汉初期,直到近代和现代社 会,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制方式。但 是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无论是用地技术 或产量水平,比传统轮种耕作制都有较 大的提高,土地利用率达0.6~1.0或大 于1.0。
所为轮种耕作制就是以豆类作物, 并配合土壤耕作、施肥等养地手段与谷 类及工业原料类的大田作物轮换种植体 系,称之为“轮种耕作制”。包括禾豆 制、绿肥制、草田制。
草田耕作制是本世纪初由苏联土壤学家威廉 斯制定,在苏联欧洲草原的黑土地区应用较广。 它是以多年生混合牧草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为基础的一套农业技术措施。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集约内容可以分为劳力集约,资金集 约,技术集约,在我国主要实行劳力和技 术集约,通过栽培达到多种多收,勤劳多 收。以科学种田提高作物产量。在西方发 达国家主要是实行资金集约。
生荒制与熟荒制无实质性区别,都 是依靠自然植被来恢复地力,用地也极 为粗放。生产力水平极低,以“刀耕火 种”特征。
㈡、休闲耕作制
始于春秋时期。在我国主要是 “易田”休闲耕作制。
其主要特点是:耕种后的土地, 保持1~2年轮休时间。休闲期间, 有的可能是休而不耕,等到播种时 再耕而种之;有的进行耕耘,以消 灭杂草和熟化土壤;居民点附近的 休闲地,有结合施肥耕作的情况。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八世 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春谷类作物” 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休闲制的代表。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浅谈后套地区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纲:1.前言耕作制度,从广义来说,是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
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从狭义来说,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
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
后套地区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现状1.1耕作制度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制度上熟制由少到多,二是耕作次数上由多到少,三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成为耕作制度研究的热点,美国J人.Litsinger从集约农作制的角度论述了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年产量由单作(非集约化)一多熟(非集约化)一单作(集约化)一多熟(集约化)逐渐升高的历程,认为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的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年总产量。
有关种植制度的研究,按世界各国熟制复种情况,种植制度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复种指数不高,单产高,农林牧紧密结合,畜牧业的比重接近或超过种植业,经济发达,二是复种指数较高,单产较低,经济不发达,畜牧业落后于种植业,国外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整个农业系统及免耕和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上。
有关中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关种植方式的研究成为热点,间套作在世界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种植制度。
其次,有关作物布局的研究。
伴随着农业区划研究经历了“发展一中断一高潮一低谷一回升”五个阶段。
东北地区耕作制度

东北地区耕作制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耕作文明国家,而在中国东北地区,耕作制度更是影响深远,而历史上发展出来的东北地区耕作制度也被许多后世研究者研究,以下我们将从历史演变、制度特点、社会影响三个方面来全面探讨东北地区的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一、历史演变根据历史文献考证,东北地区的耕作制度,始于辽代,在辽代时期,东北地区的耕作制度有“一年四分”的耕种模式,这一耕种模式在后来的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六上”之制,而这种“六上”之制也被称为东北地区传统耕作制度。
在清朝末期,由于农业发展和社会演变,“六上”之制被废止,而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也导致了传统耕作制度的彻底消失。
二、制度特点东北地区的传统耕作制度有“一年四分”,“六上”两种形式。
其中“一年四分”耕种模式是指每一年将田均分成四分,每一季应耕种一分,而实行“六上”之制的则是将土地分为六份,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一年耕种三份,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四分”和“六上”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两种模式都涉及至尊六神以及神圣的光明正天等等,这通常证明了当时东北地区人民深信宗教教义的生活。
三、社会影响东北地区的传统耕作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制度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而且在当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振兴和利益,而在社会方面,东北地区的耕作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让当地人民团结互助,相互扶持,使当地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的传统耕作制度拥有历史上深远的影响,并且有其明显的特点,而且这种耕作制度也给当时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虽然由于历史发展,这种传统耕作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仍然是农业发展史上例证之一,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东北地区的耕作制度,历史上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农业发展更是极具意义,它可以为我们指引怎样更好地进行有效科学的农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以使我们今天的农业更加兴旺昌盛。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整理课件
29
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方面:
• 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 粮食安全与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优势农产品基地选建与区域农产品贸易 • 农业多功能开发 • 特色农产品发展
整理课件
30
多熟制方面:
• 粮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棉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菜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农-林复合多熟模式与技术 • 南方冬闲田利用模式与技术 • 北方夏闲田利用模式与技术 • 农田复合系统作物种间关系及调控技术
整理课件
8
英国典型三圃休闲制示意图
西区(冬谷类)
羊圈
房屋
房屋
领主
公共
牧场
收场
东区(休闲)
道路
森林
领主 牧场
割草地
南区(春谷物)
整理课件
小河
9
• 休闲主要目的(或作用)是:
• ① 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 消耗,并蓄积雨水。
• ② 休闲期间实行耕作,能消灭杂草,并 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潜在养分有 效化,为以后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整理课件
6
•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 八世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 春谷类作物”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 休闲制的代表。
•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将用于种植的农作耕地划分为三个一样大 小的区(每一区再分为0.5──1英亩的小 地,分给农户种,每户每区都有, 都随着
整理课件
16
•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基础。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农业时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创新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耕作制度的演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耕作制度对中国农业时代的影响。
一、耕作制度的演进(一)原始的耕作方式中国古代耕作制度最初是原始的耕作方式,主要依靠人工耕种,使用简单的农具如犁、耙等。
这种耕作方式在农业生产初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效率有限,生产力相对较低。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民开始注重农田水利的建设。
修建水渠、灌溉系统等,改善了土地的水分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田水利的发展使得耕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三)集体耕作制度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集体耕作制度逐渐形成。
农民组织在一起共同耕种土地,实行合作劳动和分配制度。
这种耕作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劳动力,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同时,集体耕作制度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农村社会的互助和共享精神。
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随着耕作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农民逐渐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
他们研发了更加高效的农具,如犁、耕耘机械等,使得耕作更加轻松和高效。
同时,农民还改良了农作物的栽培方式和品种选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
他们观察和总结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及土地的适宜耕作方式。
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和疾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组织的改进随着集体耕作制度的形成,农业生产组织也得到了改进。
农民通过合作耕作、分工合作等方式,将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有序和高效。
耕作技术的历史变革与现代化

耕作技术的历史变革与现代化《耕作技术的历史变革与现代化》一、古代的耕作技术起源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耕作技术就开始萌芽。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依靠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耕种。
那时候,人们用石斧砍伐树木,用石耜翻土。
这种耕作方式非常粗放,效率极低,人们更多的是顺应自然的节奏,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刀耕火种是典型的代表。
一块土地耕种一段时间后,肥力下降,就会被遗弃,人们再去寻找新的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金属农具开始广泛应用。
在中国,铁制农具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飞跃。
铁犁的使用让翻土变得更加容易和深入,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开垦能力。
人们开始有能力开垦更多的土地,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灌溉技术也开始发展起来,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巧妙的水利设施布局,实现了对农田的灌溉,保证了农作物在干旱季节也能有充足的水分,这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近代耕作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这也对耕作技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机械开始进入农业领域,拖拉机的发明和应用是近代耕作技术的标志性变革。
拖拉机取代了传统的畜力牵引农具,它的动力更强大,能够带动更大、更复杂的农具进行作业。
例如,大型的犁铧可以一次性翻耕更宽的土地,播种机的出现也让播种变得更加均匀和高效。
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广泛使用也是近代耕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肥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元素,使得农作物生长得更加茁壮。
农药则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
不过,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
三、现代耕作技术的新特点现代耕作技术向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方面,现代的农业机械配备了大量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
以无人驾驶拖拉机为例,它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路线和作业要求,自动在田间进行耕种、播种、施肥等操作。
这不仅提高了作业的精度,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精准化农业是现代耕作技术的又一亮点。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自古至今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耕作制度是指农民在耕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工具,包括农作物的种植方法、耕作工具的使用、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等。
耕作制度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还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等问题。
因此,对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始于古代,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石家庄考古队就在河北平山县安塘发现了一套完整的古代耕作制度遗迹,证明中国农业是从早期的双耕制进入到了早一期的单耕制,再后来进入熟耕制。
这一发现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并为后来的耕作制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从传统的人力驱动向机械化驱动转变。
技术进步使得我国农民在耕作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提高了耕作制度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春耕、夏耕、秋耕等具体的耕作方法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通过科学的改进和创新得以不断优化。
从简单的耕种和收获到现代农田灌溉和收割机械的应用,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
然而,目前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耕作制度的研究往往过于注重理论和实践分离,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其次,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的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差异也较大,因此需要在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研究。
再次,传统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等方面,忽视了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和生态因素对耕作制度的影响,需要加强相关研究。
展望未来,我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需要加强耕作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可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加强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提高农民在耕作制度方面的科学素养和水平。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引入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虑耕作制度的各个影响因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背景介绍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 绿洲是新疆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也是棉花生产的主要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绿洲耕作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新疆绿洲的耕作制度主要包括轮作、 连作和休耕等。
二、棉田土壤肥力演变规律
通过对新疆绿洲棉田土壤肥力的长期监测,我们发现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呈现 出以下特点:
感谢观看
4、多元化产业模式的构建:未来新疆绿洲将构建包括棉花产业在内的多元 化产业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绿洲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五、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1、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呈现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氮、磷、 钾比例失衡、土壤盐碱化加重等特点。
三、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1、调整耕作制度:实行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 效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发生。
2、改进生产技术:推广棉花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 增加棉花产量,提高棉花品质。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 浪费;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
1、智能化农业的推广: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新 疆绿洲的农业生产将逐渐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循环农业的发展:循环农业是一种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未 来新疆绿洲将更加注重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 害化利用。
3、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增加,新疆 绿洲将更加注重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如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的使用等。
经济史视角下的中国耕地制度演变

经济史视角下的中国耕地制度演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制度对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古代至今,中国的耕地制度出现了许多变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本文从经济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耕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古代耕地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耕地制度经历了从氏族耕作到国家耕作的演变。
在商代,氏族是耕作的主体,土地属于氏族,实行共同耕作和共同分配收成的制度。
到了周代,土地开始私有化,封建贵族用人力或奴隶劳动在自己的领地上耕种。
另一方面,周朝内部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愈加严重,社会矛盾增加,为了维护统治而开始推行国家耕作制度。
国家耕作制度的出现,为有效控制耕地及农民,进行产量统计及赋税管理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加强了国家的权力和统治力量,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
二、中世纪耕地制度演变在中世纪,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剧,耕地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北方通过“三坊一田”制度,实现了集体耕作,耕地被平均划分并由村庄集体管理。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团结,但也带来了耕地私有化的危险。
南方的“水利社”制度,是私有化的表现,农民通过水利的投入等方式,获得私人土地的经营权。
在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推行了“察合台制度”,统一土地所有制,由县一级政府掌握土地的分配和使用。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收益,但也带来了高昂的租税负担和社会动荡。
三、现代耕地制度演变现代中国的耕地制度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
随着现在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组织形式分散分田到户的土地所有制方式,在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优势逐步下降。
2006年,中国政府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贫困地区可以将土地流转给有实力、能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大规模农业企业或合作社。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流转的问题,但目前也存在土地的非法流转、租金超标等问题。
同时,随着城市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城市向农村不断扩张,一些优质耕地因为土地提供者和承包者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失衡,而淹没于楼盘与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下。
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开始尝试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谷物和蔬菜。
2. 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在西周时期,中国农业开始出现规模化的耕种,封建贵族占据了大片土地,并依靠奴隶劳动来进行农业生产。
3. 封建社会时期:在秦汉时期,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贵族,封建制度得到了发展。
农民成为地主的附属势力,被迫缴纳地租并提供劳动力。
此时,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农业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代,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确立,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开始采用更高效的耕作方式,如田间水利灌溉、肥料的使用等。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土地流入地主手中。
清朝时期,土地所有权进一步集中在地主和官僚的手中,农民成为土地的佃农,不得不承担重税和苛捐杂税的压力。
6. 现代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农业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互助组织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形式,农民开始掌握了更多的决策权,并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
总体来说,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由原始社会的简单农耕到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再到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到近代农业制度的形成。
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地位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 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 有制。从总体上讲,占主要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 有制。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 北民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 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南方的 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 了南方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1)主要功能:运输、灌溉。
(2) 经济条件: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政治条件: 中央集权政体确立,政府的组织。
【2—2】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 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 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 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 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 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 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参考答案】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 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4—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3.耕作制度汉代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 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 形成一年三熟制。
二、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1) 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它是一种 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 有制形式。 (2)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耕作制度方向。高效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生态建
设型可持续农业模式、节水高效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等。
此阶段,学术界在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争议,各种思潮 不断涌现,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集约持续农业等。这种学术上 的争鸣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自此阶段开始,国 家科技项目的重点向育种、生物技术等方向转移。
西区(冬谷类) 羊圈 房屋 房屋 领主 公共 牧场 收场 道路 领主 牧场 森林 南区(春谷物) 割草地 东区(休闲)
小河
• •
休闲主要目的(或作用)是: ① 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 消耗,并蓄积雨水。 • ② 休闲期间实行耕作,能消灭杂草,并 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潜在养分有 效化,为以后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 ③ 休闲期间势必施用粪肥,促进地力恢 复,养地时间大为缩短。 • ④ 在休闲期间,自然生长的植物还田, 还有助于培肥地力。
5、全面调整结构,以优质、高效及产业化为主导的 阶段(1998年后期)
• 农业结构调整上升到战略高度,WTO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与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加大 • 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
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 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
•
二、近50年中国耕作制度发展和演变
1、以恢复生产,引进国外先进耕作技术为主的阶 段(1949-1955年)
• 中国耕作制度基本处于继承传统的技术经验和引进并参考应用外国 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土壤耕作方式的阶段
• 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率低,休闲或者撩荒较多,复种指数为133;
“低投入、抵产出”,平均粮食单产1320kg/hm2;种植方式单一, 南方稻田多为间作稻,双季稻面积不大,中部地区以单种轮作为主,
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方面: • • • • • 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粮食安全与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优势农产品基地选建与区域农产品贸易 农业多功能开发 特色农产品发展
多熟制方面:
• • • • • • • 粮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棉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菜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农-林复合多熟模式与技术 南方冬闲田利用模式与技术 北方夏闲田利用模式与技术 农田复合系统作物种间关系及调控技术
二、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展望、趋势
(一)耕作制度改革的一般原则
• • • • • • 1.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充分而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农、林、牧结合并协调发展。 4.保证作物产量得以持续增加。 5.利于农田培肥。 6.有助于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1.因地制宜发展多熟高产(复种、间 作套种) 2.作物的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作 物三元结构发展 3.运用多种途径养地
•
• 然后,逐年逐区依次进行轮换,每一块地耕 种两年,休闲一年。三圃式种植除了在村庄 附近耕地以外,还拥有与此相同面积的牧场 和割草地。 • 现今的非洲、澳大利亚、苏联和美国的一些 地区仍然把休闲耕作制列为半干旱旱作地区 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我国西北.内 蒙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仍有休闲地。
英国典型三圃休闲制示意图
草田耕作制是本世纪初由苏联土壤学家 威廉斯制定,在苏联欧洲草原的黑土地区 应用较广。它是以多年生混合牧草来恢复 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基础的一套农业技术措 施。 • 草田耕作制的实质,就是借多年牧草(主 要是禾本科和豆科混合牧草)来提高和恢 复土壤肥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
•
• • • • •
① 大田草田轮作与饲料草田轮作相配合 的草田轮作制。 ② 使用复式犁实行秋耕与春耕相结合的 土壤耕作制。 ③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的施肥制。 ④ 营造防护林。 ⑤ 发展水利事业。 ⑥ 选用优良种子。
4、以种植作物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为主导的阶段 (1985-1998年)
• 种植制度方式多样化,南方冬季农业开发,小麦、油菜、绿肥、蔬菜扩大, 长江中下游的再生稻, 北方地区麦套玉米、麦套花生大豆;一熟地区小
麦玉米间作面积逐年增加。
• 作物布局调整。东北改造低洼易涝地发展水稻,近5000万亩;黄淮海和 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优势开发利用;蔬菜开始发展迅速发展。
轮作方面:
• • • • • 作物轮作与病虫草害控制 区域轮作模式与技术规范 作物连作障碍及调控技术 设施生产系统轮作技术 规模化生产(国营农场)轮作
流域油菜带、新疆的棉花、黄土高原苹果等
第二节 中国耕作制度发展规律及方向 一、耕作制度的发展规律
• • • • 1.社会需要是耕作制度的发展动力 2.土地利用率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标志。 3.用地养结合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内容 4.社会条件的改善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必要 条件 • 5.各地区耕作制度发展是具有不平衡性 • 6.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 要原则
(三)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是集约化耕作制度,且其发展不 是孤立的,是与农、林、牧结构,农、 工、商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密切结合的。 在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要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兼收生态 效益之利。
新时期农作制度应关注的研究内容
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 多熟制 轮作 土壤耕作技术研究 新型农作制研究 区域农作制模式研究
农业部调研(2007年4—6月)
50个农产品调研结果,发现结构性问题: ——大田粮食作物占重头 ——产中技术占重头 ——单项技术占重头 ——硬技术占重头 我国单项农业技术的发展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 不大,但上升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性技术发展较慢, 如农作制度、果园IFP制度、HACCP等,其间结合中国国 情有大量的制度性技术创新空间(软差距)。
• 生荒制与熟荒制无实质性区别,都是依靠 自然植被来恢复地力,用地也极为粗放。 生产力水平极低,以“刀耕火种”特征。
• ㈡、休闲耕作制 • 始于春秋时期。在我国主要是“易 田”休闲耕作制。也即是已耕地和撂 荒地之间定期轮换的轮荒耕作制。 • 其主要特点是:耕种后的土地,保 持1~2年轮休时间。休闲期间,有 的可能是休而不耕,等到播种时再耕 而种之;有的进行耕耘,以消灭杂草 和熟化土壤;居民点附近的休闲地, 有结合施肥耕作的情况。
㈠.撩荒耕作制(原始耕作制)
• 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采行撂荒耕作制。包括生 荒制和熟荒制两个阶段,存在时期是从农耕初期 (新石器初期或中期)到奴隶社会末期。生荒制 始于6000年以前。熟荒制记载始于西周。 • 生荒耕作时期,主要使用石刀、石斧和尖头木棒 之类的原始工具,实行以砍倒烧光为特点的刀耕 火种。一般是砍种一年后撂荒,实行年年易地的 粗放经营。这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率极低,人工养 然植被自发地恢复地力。因此, 此期采行的撂荒制其撂荒期很长。
休闲耕作制主要特征: • 以“休闲”为特征,仍无明显 的人工养地手段,土地利用率较 低。
• ㈢、轮种耕作制(常年耕作制) • 始于西汉初期,直到近代和现代社 会,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制方式。但 是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无论是用地技术 或产量水平,比传统轮种耕作制都有较 大的提高,土地利用率达0.6~1.0或大 于1.0。 • 所谓轮种耕作制就是以豆类作物, 并配合土壤耕作、施肥等养地手段与谷 类及工业原料类的大田作物轮换种植体 系,称之为“轮种耕作制”。包括禾豆 制、绿肥制、草田制。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 集约内容可以分为劳力集约,资金集 约,技术集约,在我国主要实行劳力和技 术集约,通过栽培达到多种多收,勤劳多 收。以科学种田提高作物产量。在西方发 达国家主要是实行资金集约。
•
总之,耕作制度几千年来的发展,是用 地与养地的矛盾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是自 然条件尤其是社会经济条件在时间上和空间 上对其影响的过程。 • 因此,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自然 条件,正确处理用地和养地这一矛盾的关系, 是耕作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继承与发扬我国 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重要方面;是改革我国 现行耕作制度的基础;是走我国自己发展道 路的前提条件。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 八世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 春谷类作物”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 休闲制的代表。 •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将用于种植的农作耕地划分为三个一样大 小的区(每一区再分为0.5──1英亩的小 地,分给农户种,每户每区都有,• 都随着 轮流),第一区休闲,第二区种冬谷类作 物(如小麦或黑麦),第三区种春谷类作 物(如大麦、燕麦、豆类等)。
60年代后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耕作学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受到了冲击, 出现了停滞或萎缩,一直延续到70年代中期。
• 进行大规模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 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
油料、糖料发展迅速,杂粮作物如谷子、高梁下降
• 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北方小麦、玉米两熟面积中约有75%实行套作, 东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面积约占玉米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鄂西、
东北地区以清种为主,一年一熟,西北地区实行休闲制;
•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 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2、以用养结合,发展化肥、灌溉为主导的阶段 (1956-1970年)
• 进行耕作改制,长江以南水稻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
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则扩大冬种(小麦、油菜),
发展稻麦两熟,北方推广三种三收,复种指数达到140; •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灌溉面积30%以上,化肥投入迅速 增加,1970年已经达到26kg/hm2,农业机械和电能增 长;粮食单产达到1841kg/hm2, • 开始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理论。
3、以农作物间套作及高产技术为主导的阶段 (1971-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