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及其哲学影响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d i036 0in10 — 3 92 1. .1 o 1. 9 .s. 9 0 3.0 1 304 : 9 s 0 0 [ 图分 类 号]2 2 中 B 2 [ 献标识 i] 文 iB L a J [ 章编 号]o9 0 3 (0 )3 05 — 5 文 1o — 39 2 1 0— 07 0 1
会 的关 系进行 过深 入 的研究 ,并 提 出了 自己独到 的
理。 这与西方的“ 哲学” 意义相近。 以西方哲学为 门类
范畴 , 中国传统学术加 以概括的是胡适编写的《 对 中
国哲学史大纲》 以及冯友兰、 , 张岱年、 任继愈相继写 出的各部“ 中国哲学史” 著作 , 之后 , 中国哲学史得 以 成形 。张岱年先生将 中国哲学分为“ 宇宙论、 人生论、 致知论 、 修养论 、 政治论”天人关系便是人生论的开 ,
一方面他接受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抛弃了家将个体的人转为社会的人将个体道德上升为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点另一方面他继承了儒家天国家制度伦理思想使统治者在制定国家制度时必道刚健有为的思想超越了道家消极无为的自然宿须以社会个体的道德标准为依据或参考便于具体59任晓丽
第 2 卷第 3 2 期
2 1 年 6月 01
( ) 社 会属性 看 先秦儒 家“ 二 从 天人 合 一 ” 想的 思 实践 生成 。春 秋战 国是 中 国社会组 织 变迁 最 为急剧
的时期 , 在这一时期 , 奴隶制社会内部逐渐产生了封 建生产关系, 农奴制 日 渐瓦解的同时 , 西周上层建筑
子, 曾周游列 国推行其政治主张屡不得志 , 遂产生了
和意识形态也开始崩溃。这使得各个阶层的知识分 子开始活跃起来 , 各种身份组成 的“ 阶层各 自成 士”
立学派 , 形成了“ 百家争鸣” 作为主流思想派别之一 。 的儒家主张在维持等级关系 的前提下对 自由民让 步, 同时用封建 的制度方式代替奴隶制。 孔子 以光复 周礼为己任,主张尊重一切人 的独立意识 ,提出了 “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主张“ 翻 泛爱 众” 的仁学说 , 要求为政的要修身以安百姓 。孟子继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流变及其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地位,并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种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占主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包含四个字,但内容却很复杂。
尤其是“天”和“人”的内涵,是因时代、学派而异的。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商周时的天人关系讲的是一种神人关系。
如商朝之前的事事问卜,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对神采取的是一种盲目屈从的态度。
西周继承了这种思想,但有了新的发展。
明显地赋予神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惩罚人类。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这就说明,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转换到了现实世界。
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的代表人人物是孟子。
他说的“天”主要指的是道德之天,把道德扩大到自然的范畴。
他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道德的合一。
他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即“尽心、知性、知天”)。
人之性在于人之心,固尽心能知性,而人性又是天赋于的。
我们可以从他所倡导的“人性本善”看出。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具备善性,而这种善性又是天赋予的,可以看出人性与天性是一致的是相通的,他还将仁义忠信等看成是“天爵”,这些东西不是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而是人固有的,所以人德是合一的,即“天”与人是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天”主要指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在于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强调要以自己为法,不受治于任何他物,人与自然都要顺乎自然规律。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以天与人的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传统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归宿。
“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中都是如何记载的: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
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精辟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概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中庸》上说:“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
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
这里是说道无处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人在其后天的行为中,只有专执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顺应天道而昌,只有顺应自然法则,爱人爱物,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一体,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这些都是古代善为道者的准则。
这里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
在严格遵循“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下,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包含两方面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乃相通之整体,天道乃人道之根据,人的生活应当遵循、适应天道而不应违背天道。
“天人相分”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是互相区别、对立的,包括天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的改造。
“天人合一”观点与“天人相分”观点相互融汇,形成了“天人协调”思想,“天人协调”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论中的主流传统。
[1]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应该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天人协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界人类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朦胧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倾向于强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往往感觉到自身的弱小,所以这种“和谐”是以人类的在自然面前的消极让步为主要内容的。
这样一种内涵的“天人协调”,与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开拓建立新的人与自然交往方式,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现代“循环经济”思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并不能孕育出现代的“循环经济”理论。
但是其对古代中国人发展与自然和谐关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如先秦的古籍中就有关于对伐木、漁猎活动规定的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 《逸周书·大聚解》) “仲春斩阳木, 仲夏斩阴木。
”( 《周礼·山虞》)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 《礼记·王制》)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问怎样才是“王道”之政时,就有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的内容: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梁惠王上》。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一朴素的哲学观点“天人观”自古天人关系就是哲学史上一个广为讨论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想成了两种广为流传的思想潮流,可以用“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来作概括。
一方面主张天人合一:就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注重自然界与人的联系和影响,反对以人为破坏自然。
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
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
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一致的。
但“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不少违背科学的地方。
强调“天”是最高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间统治者的权力是天之所授,因此历代帝王都以天子自居以此来使人们屈服于自己的统治也就间接地屈服于天道,如老子所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崇尚自然的基础上,将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主张天人相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
《天论》开篇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的治乱“非天”、“非时”、“非地”,自然运动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也决定不了人间吉凶祸福。
也就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
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肯定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显示出开发自然的进去精神。
但天人相分过于强调“不求知天”的思想暴露了它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反对对自然规律做深入探索。
早期西方世界对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也有专深的研究。
在西方文明的形成和重要发展时期——希腊、罗马时代,形成了“自由”、“民主”的文化基础。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出现类似中华民族那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如:赫拉克里特就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毕达哥拉斯则把天看成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们依赖宗教信仰,相信神的拯救等等与大自然的联系.但是,这种整体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一、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1. 天人合一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种重要的宇宙观。
它源自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并在后来的我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2. 天人合一观念的本质是认为人与天地宇宙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
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地万物的影响,而又能通过自身的修行和努力来与宇宙融合,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二、天的解释1. 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
2. 儒家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力量,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指导。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对天的崇敬和顺应。
3. 道家则将天视为宇宙的自然规律和运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顺势而行。
4. 墨家的观点则更加强调了人与天的互动关系,认为人应当自觉地遵循天理,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三、天人合一观念对天的启示1. 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让人们认识到天地宇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得以相互交融。
2. 天人合一观念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地之道,追求内外合一,超越矛盾,达到和谐发展。
3. 天人合一观念还教育人们要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顺天应人,顺应自然。
4. 运用天人合一观念来解释世界万物的动态变化和组织规律,有助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建设。
四、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代的意义1. 在当代社会中,天人合一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天人合一观念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认识自己与宇宙的关系,使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得到和谐。
3. 天人合一观念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养成虚怀若谷的胸怀,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 天人合一观念可以帮助当代社会解决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结语1.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精髓和宝贵财富。
2. 天人合一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多彩,不仅为古代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解释1、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一个主题,它提出了:“重人事轻天道”、“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四个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天道自然”:最早提出“天道自然”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他认为“自然”就是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论概括,叫做“道”,天既然是自然之物,人与天是平等的。
“天道自然”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3、“天人相分”:战国荀子第一次提出,是中国古代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在天人关系中,天是没有意志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在人为,人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努力认识自然、驾御和利用自然。
4、《论语》: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讲了不少有哲理性的话,他的学生把这些话加以整理,成为《论语》一书。
在《论语》中,孔子多处为“仁”规定界说,《论语》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本书。
5、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建于印度。
该教以“四大为空,以人生为苦,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
佛教在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
6、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
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该教把老子和《道德经》加以神化,其教义主张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生永存。
道教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之一。
7、书院:是我国唐末以后逐渐兴起的具有独特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宋代得到发展,为当时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8、“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
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五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校的基本教材是儒家经典“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课程。
10、“四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校的基本教材是儒家经典“五经”,宋以后的儒学教育家又在“五经”的基础上新增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课程。
“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思考——天人之分思想

的侵略。 三十年代,他主张主观之“我”与客观之“非我”之间应该是对立
基础上的统一,而不是冥合式的统一。首先,将我与非我看成一个整体, 认为只要整体中有对立面,我们就能积极地认识社会自然,发展人类的科 学知识,这也是天人分而不离思想的体现,天和人是分开的,但这是在一 个整体内部的有秩序的分开,并不是完全无关联。按照天人思想来解释, 我就是人,非我就是天,人需要不断开发自然,来达到认识天的程度,这 过程中可能违背自然规律,这就形成了我与非我的对立,但这种对立是在 人与天总体上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对立,否则,人与自然便无法共存。很 显然,他反对把我和非我冥合为一个东西,而主张将他们分开,形成对立 面,不过这是以对立统一为前提的。这样就出现了我能否认识非我的一个 问题,冯先生在此提出了立言思想,即注重对知识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哲 理问题的研究,而不是向其他人那样注重立德、立功,功利主义,这样就 跨过了道德境界,来到了天地境界,成为圣人,“成为圣人,是尽人之所 以为人,唯有圣人才是完满的人,才能充分认识我与非我的问题。因为天 和人是分而不离的,只要抓住这种天人思想的精髓,即天和人、自然和人 为的对立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终有一天,我能够认识非我。
参考文献 [1] 汪先全 .“天人合一”——冯友兰一以贯之的思想 [J]. 中州学刊, 1993(2) [2] 徐诚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 [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10,26(3) [3] 徐子恒 . 天人合一下学上达——初探孔子人性思想 [J], 世纪桥 2018(6) [4] 陈世清 .“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 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J]. 纪念冯友兰诞辰 110 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 [5] 李明军 .《天人合一与中国文化精神》[M].2015.11
简答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简答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天人合一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国文化中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观点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念。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们注重与自然的合作,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农事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国文化中塑造了人的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共同的道德准则,人应该追求道德完善,与天地同步。
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内在的阳光正直,体现了天人合一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国文化中推动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应用到社会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观点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得到了体现,人们注重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种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合一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艺术和文学的启发。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完美统一。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反映人生哲理等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艺术创作风格,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天人合一观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塑造了人的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并启发了艺术和文学创作。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作者:孙玛利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7期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和内涵,从而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天人合一;教育;启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其作为一种指导思路发挥着特殊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天人合一”思想分析(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變“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经历了先秦时期、两汉和宋明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其认为的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两家。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都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的“天”是具有道德含义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
[1]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无论是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更多是强调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秦汉以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就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他是第一个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人。
他提出“人副天数”,他关于天人关系的结论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2]董仲舒的“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而且还是意志之天,他认为天人具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把天道作为人伦的根据,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论《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论《周易》中“天⼈合⼀”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摘要:《易经》中含有我国最早出现的 “天⼈合⼀ ”观念,孔⼦作《易传》深刻发掘和发展了这些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摘要《周易》的 “天⼈合⼀ ”思想包括四个主要内容,在我国传统的 “天⼈合⼀ ”思想系统中占有⾄关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周易》;天⼈合⼀;天之道;⼈之道关键词“天⼈合⼀ ”,是中国传统儒学中表现⼈与⾃然关系的⼀个核⼼命题。
它强调⼈与⾃然,即⼈类这个主体与⾃然界客体之间的协调统⼀。
在现代⼯业⽂明和科技⽂明所产⽣的负⾯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重新检讨 “天⼈合⼀ ”思想的精神与特点,对于构建⼈与⾃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合⼀ ”这四个字成为⼀个语词出现得很晚,到北宋的张载才明确提出来。
但 “天⼈合⼀ ”的观点却很早就有了,最早明确地出现于《周易》中[1]。
《易经》虽然没有明确表述天⼈关系,但已经蕴涵着⾃然界与⼈类社会融为⼀体的观念。
卦辞、⽘辞尽管有许多地⽅记述的是⼈事,但也有许多地⽅记述的是⾃然现象,不但将⼈事与⾃然现象合在⼀起来说明吉凶,⽽且算卦时也往往拿卦辞、⽘辞中所谈的⾃然现象来回答求问的⼈事问题,把⾃然现象和⼈事视为同类。
孔⼦作《易传》,将《易经》中固有的 “天⼈合⼀ ”的内蕴准确地阐述和发挥了出来,其中包含着⼀系列朴素⽽⼜精辟的思想。
⾸先,⼈是⾃然界的⼀部分,这是《周易》追求天⼈合⼀的逻辑起点。
天、地、⼈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周易》的哲学思想⽆不通过天、地、⼈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
根据《易传》的解释,⼋卦的性质、六画卦的构成和六⼗四卦的排列结构都体现着天、地、⼈三者的关系。
⽐如⼋卦中乾的性质是“健 ”,健也就是天的性质;坤的性质是 “顺”,顺也是地的性质。
尽管⼋卦取象可以灵活多样,但乾、坤两卦取象天地是主要的。
⼋卦重为六⼗四卦,三画卦变为六画卦,也正是为了表达天、地、⼈的意义。
六画卦的初、⼆、三、四、五、上六画中,五、上在上代表天,初、⼆在下代表地,三、四在中间则代表⼈。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哲学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哲学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如哲学、自然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哲学领域中的体现。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天人合一”之说。
《易经》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讨。
天人合一思想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
道家认为,人应当遵循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努力追求与自然的合一,从而达到彼岸境界。
另外,儒家哲学也强调天人合一。
儒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通过对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二、天人合一的含义和意义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就是指天和人之间的合一。
在古代思想中,“天”往往被视为自然界的一种力量,具有不可抗拒和超越人力的作用。
而“人”则代表着另一类力量,是在天地规律下活动的,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有机体。
天人合一的含义是指,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某种结合和协调,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的一种理想境界,是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一种理性宣示,也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方式。
对此,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来完成天人合一的过程。
三、天人合一的体现1. 自然与人类的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和人类是一体的。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的物质来源,人类应当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了解,来认识自然的规律,从而适应自然的变化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天人合一的实践在实践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强调过天人合一的实践,如孔子在《大学》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中国“天人关系”的当代建构路向——从天人二分到天人合一

[6]308-309
从他的论述中ꎬ可以看出大致有三
种意义的“ 天” :广义上的自然之天、原始信仰意
“ 天人合一” 的价值学说体系ꎮ “ 中国哲学史上的
他主张天与人相通ꎬ人性乃‘ 天之所与’ 人之
性善有天为依据ꎮ” [7]7 而荀子在“ 天人关系” 上提
出了“ 明于天人之分” 的主张ꎬ他看到了“ 天” 的自
裁注解:“ 颠者ꎬ人之顶也ꎬ以为凡高之称ꎮ” 意思
性ꎬ尊重他者的生存权利ꎬ谋求人与人、人与自然
就是说:天是颠的意思ꎬ表达着至高无上的含义ꎻ
和谐共生的整体发展ꎮ
而颠是人头顶的意思ꎬ也被看作是一切高处的称
一、“ 天人合一” 的传统审视
在中国思想史上ꎬ“ 天” 是最重要的思想范畴
之一ꎬ在« 易 经» « 尚 书» « 春 秋» 等 元 典 中ꎬ 都 有
味的人格天、哲学意义的形上天ꎮ
然属性ꎬ 强 调 要 “ 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 « 荀 子 天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2015MZD014)
作者简介:袁玖林(1989— ) ꎬ男ꎬ江苏沭阳人ꎬ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ꎮ
25
五义:曰物质之天曰主宰之天曰运命之
天曰自然之天曰义理之天ꎮ”
[5]35
含义十分丰富ꎬ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
载的:“ 天” 最初所具有的含义是主宰之天ꎬ也即
等ꎮ 虽然各个时期“ 天” 的含义有所不同ꎬ但天与
人格神ꎮ 冯友兰在« 中国哲学史» 中对“ 天” 的概
人的现实生活总是息息相关的ꎮ “ 事实上ꎬ人们
念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在中国文字中ꎬ所谓天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天下自然物和人间社会一体,天下自然物是宇宙的完整组成部分,而人类是这个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人关系是宇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宇宙与人类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天下自然物与人类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只有通过遵守天人关系的规律,才能保持宇宙的平衡,从而获得和谐的社会环境。
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只有遵守天人关系的规律,才能获得天地和谐,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天人关系的规律是建立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上的,只有恪守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和谐的社会环境。
天人关系的规律还包括礼仪、道德、法制等方面,即人们要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秩序,坚持正义和善良的道德准则,以及遵守法律和法规。
古代中国哲学家们认为,只有遵守天人关系的规律,才能保持宇宙的和谐,才能让人们获得和谐的社会环境。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秩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到尊重他人,有礼貌,有道德,有正义,遵守法律和法规,做到尊重社会秩序,和谐宇宙,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只有遵守天人关系的规律,才能让人们获得和谐的社会环境。
只有恪守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能保持宇宙的和谐,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演变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演变中华文化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
这种思想以人为主体,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宇宙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博大深邃、气势恢宏的理念。
一、天人合一的起源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主张“道”是自然、宇宙的根源,而人亦属于自然之中,人和自然应当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期。
从当时的文献记载来看,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天人合一倾向。
同时,中国的宇宙观念中也体现了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又进一步推动了天人合一的进程。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表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中国被广为传播,成为人们行为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在宗教、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体现。
在宗教方面,儒家、道家、佛家三者都体现了类似的思想。
儒家强调自我修养,和谐社会;道家注重自然、内心与宇宙的联系;佛家则强调人与所有众生的平等。
在文学方面,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文艺创作,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其中展现的是一种相互关连、相互拥抱的自然景色,恰好代表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
三、天人合一的演变过程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许多变化。
其最初的形态主要是一种宗教信仰,是将人与自然、宇宙建立起联系的一种方式。
到了唐宋时代,这种思想逐渐渗透到文艺中,成为一种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到了明清时代,这种思想又和政治相结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主张人应当和天地万物相互融合,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应该追求和谐、统一。
四、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表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天人合一思想仍然被持续传承,并拓宽了自己的内涵。
当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包括让人类和全球环境形成联合体,使自然栖息地回归到生命力旺盛、和谐共生的状态。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阐述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阐述中国儒家“天人合一” 的和谐思想在远古时期就有提出,远古巫术礼仪中的“乐”和“礼”就是和谐思想的萌芽,“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教育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本题意义的最高范畴是“道”。
从“道”这个本体的角度来看,天人关系体现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道与人道分属于自然和社会两个不同的领域。
天道表达着“道”的自然的、客体的方面,人道表达着“道”的社会的、人文的、主体的方面。
一、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负面影响人道与天道在其所指的范围来看是炯然而异的,一个指向客体,一个指向主体。
但是由于传统哲学中独特的本体论和人性论,又使得主客体、天道与人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就有了以这种联系去思考天人关系的思维倾向。
从天道与人道相异的角度,传统哲学中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从天道与人道相连的角度,传统哲学中则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1. 人性是天道与人道的关键,“至诚”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是天道与人道的关键,也是它们之间关系的枢纽,而“至诚”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正如《中庸》中的“尽性参天”思想,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还说到“唯天下之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
”这就是说唯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天性,能充分发挥自己天性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别人的天性;而后才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天性,才能帮助天地化育万物,最后才能与天地化为一体。
这也说明了“至诚”的境界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人性的必然归宿,只要人达到了至诚的境界,符合了天所要求的最高境界,人就达到了至善至美,也只有遵循效法天道,才能够使人的活动符合于“礼”,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甲骨文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及其哲学影响
作者:韩永学, HAN Yong-xue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
自然辩证法研究
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6,22(6)
1.范毓周甲骨文 1986
2.高景成中国的汉字 1986
3.唐汉汉字密码 2002
4.唐汉汉字密码 2002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一) 1987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二) 1987
7.许慎说文解字 1987
8.余敦康易学今昔 2005
9.夏传才十三经概论 1998
10.潘承烈;虞祖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2001
11.《文化 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 1987
1.许国申"甲骨文作文"引发的沉思[期刊论文]-语文新圃2009(10)
2.西沐.柳学智关于甲骨文价值认知的分析——纪念甲骨文发现111周年[1899-2010][期刊论文]-中国美术2011(3)
3.李晓华甲骨文象形字研究[学位论文]200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rbzfyj200606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