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合集下载

内伤发热患者护理常规

内伤发热患者护理常规

内伤发热患者护理常规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以低热,少数患者高热,患者自觉身热,五心烦热但体温不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涉及各相关脏腑。

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内分泌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具有发热症状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阴精亏耗证、血虚发热证、气虚发热证、气郁发热证、瘀血发热证。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发热的时间、程度、性质和规律。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措施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或有出血倾向者卧床休息。

3.自汗、盗汗量多者,用干毛巾擦拭后及时更换衣被。

4.密切观察发热的时间、程度、特性和规律。

注意伴发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舌脉、神志及二便等变化。

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中汤剂一般宜温服,阴虚发热者宜凉服,气虚发热者宜热服。

6.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煎炸、肥腻、辛辣等助湿生热之品。

气虚发热可食健脾益气食物;阴虚发热可食滋阴清热食物;血虚发热可食益气养血之品;肝郁发热可食健脾益气食物。

7.消除顾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低热盗汗者,遵医嘱可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肠燥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三、健康教育1.提高对内伤发热病症特点的认识,切忌一见发热就滥用辛散解表或苦寒泻火之品,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2.本病缠绵反复,体温正常后嘱患者仍要注意体温变化。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急躁、焦虑、优思等不良刺激。

4.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5.指导正确服用中药。

四、出院回访1.询问患者是否按时服药,定时来医院复查。

2.了解患者是否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内伤发热是中医术语,也称为“阴盛内热”,是一种体质失衡导致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发热症状。

内伤是指身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受到损伤或功能失调,通常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药物滥用等原因引起。

内伤包括内伤虚损和内伤实损两种类型。

内伤虚损是指人体阳气和生化精气不足,导致机体阴寒内寒。

内伤实损是指人体机能亢进,阴阳失调,引起机体内部的炎症、肿瘤和其他病理性变化。

发热是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如果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感染或其他病理性变化,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白细胞介素-1(IL-1)的物质,通过改变体温调节系统的设置点,使体温升高。

内伤发热是指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

内伤发热的特点是发热不明显,体温升高不明显,但持续时间长,中医常常用“虚热”来形容。

这是因为内伤损害了机体阳气的功能,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但体温调节系统依然正常,使得体温升高不明显。

内伤发热的症状常常伴随其他病理变化,如口干、咽干、便秘、尿黄、脉细弦等。

此外,患者常常表现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

这些症状反映了体内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功能受损。

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中药调理可以通过选择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药物来平衡机体阴阳,促进病理变化的恢复。

针灸可以通过激活经络和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机体功能。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部位来促进气血运行和改善病理变化。

总之,内伤发热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体质失衡导致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发热症状。

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能够促进机体阴阳平衡和病理变化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心态平和,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临床护理
密切观察发热、汗出、神色、舌象及脉象的变化,观察是否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出现.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床铺被褥干燥整洁.出汗较多时可用干毛巾擦汗,内衣要经常更换,对于重病患者酌情床上浴,注意避风受凉.体温持续呈“壮热"者,要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切勿发汗太过而致伤阴亡阳之证。

饮食调理
内伤发热患者因长期发热,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大量消耗,所以调整饮食扶助正气是护理的核心,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等有利于康复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同时要做好常规的口腔护理.
精神调护
七情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内伤发热的患者多病程长,户外活动较少,常存在有消极的心理,因此对患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对待疾病与生活,引导其排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安心养病.
从以上所谈内容来看,在外感发热上准确辨证尤为重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否则护理上显得很盲目,甚至酿成大祸;内伤发热注重治本,以精神、饮食两方面护理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养、疗兼顾,病可速去。

此即七分调护,三分治疗.。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辨证依据
内伤发热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内伤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种类型,而内伤发热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来观察、听声、询问和触诊患者,从而获得病情的较全面的信息。

对于内伤发热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望诊皮肤是否红赤,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搏的浮沉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辨证。

2. 病史调查:中医辨证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前后的时间、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等。

内伤发热的辨证需要注意是否有暴饮暴食、肝胆疾患、过度劳累等内伤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发热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内伤发热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3. 闻诊与问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听患者的呼吸声和胸腹部有无响吼声,判断
内伤发热的程度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问诊则是医生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程。

4. 辩证分型:根据辩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将内伤发热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如
湿热内伤、气滞血热、阳明热毒等。

每个类型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的辨证分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总之,内伤发热辩证依据是指中医医生根据四诊合参、病史调查、闻诊与问诊
以及辩证分型等方法来准确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情表现。

这些依据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内伤发热讲稿

内伤发热讲稿

内伤发热讲稿内伤发热,这听起来有点神秘,就像身体里藏着个小火炉,不明不白地就热起来了。

咱们先得知道啥是内伤发热。

这可不是那种因为在太阳底下晒久了,或者是跑个步累得发热,而是身体内部出了状况才发热的。

比如说,一个人整天忙忙碌碌,心里还老是装着一堆烦心事,时间一长啊,就可能会出现内伤发热。

这就好比一辆汽车,老是在路况不好的路上开,还不按时保养,发动机能不出问题吗?身体也是这样,过度劳累、心情不畅,就像给身体内部的机能捣乱,然后就可能发起热来。

有些人可能会说,发热就发热呗,吃点退烧药不就得了。

嘿,这可没那么简单。

内伤发热和普通的发热不一样。

普通发热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一阵暴风雨,吃点药,出出汗,很快就好了。

可内伤发热就像地下的暗河,表面上看着只是有点发热,其实是身体内部有了深层次的问题。

你要是只想着把表面的热退下去,就像只把地上冒水的地方堵上,地下的水还在流,根本没解决问题。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内伤发热呢?这里面学问可不少。

要是经常感觉身体低热,就像小火慢炖似的,温度不高,但老是不退,而且还伴随着身体乏力、精神不振,那就得小心了。

有时候可能还会觉得心烦意乱,就像心里有只小猫在抓挠一样。

再比如说,有的人食欲也跟着下降,看着满桌的饭菜,就像看到一堆石头,一点胃口都没有。

这时候啊,很可能就是内伤发热在捣鬼。

那要是真的得了内伤发热该怎么办呢?这可不能自己瞎琢磨,得去找医生。

中医在这方面就很有办法。

中医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能从身体的各种症状里找到线索。

他可能会看看你的舌头,舌头就像身体内部的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很多问题。

要是舌头红红的,就可能是有热在里面。

再摸摸你的脉象,脉象就像身体的小密码,医生能从这上面解读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开一些中药。

中药就像是一群小士兵,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任务,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对身体内部进行调整,把那个让身体发热的病根给拔掉。

当然,除了看医生吃药,自己在生活中也要注意。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伤发热是指人体内部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内伤发热在中医中被称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内伤发热的病因众多,可以是由外部环境的劣质食物、污染空气等因素引起的外感热毒,也可以是由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内因造成的内伤。

无论是外感热毒还是内伤,都会导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发热症状的出现。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由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的。

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跃和功能的增强。

但是,当发热超过正常范围,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病理症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手段,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旨在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内伤发热的概念和病因,以及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内伤发热这一病症,有效地防治和治疗内伤发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内伤发热的名词解释与中医相关的内容:1. 概述:介绍内伤和发热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探讨。

探讨内伤和发热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2. 内伤的概念和原因:阐述内伤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内伤的种类和主要原因。

解释内伤发生的机理和内外因素对内伤的影响。

3. 发热的概念和病因:解释发热作为一种症状的定义和表现,探讨发热的主要病因和发生机制。

讨论外感与内伤引起发热的区别与联系。

4. 内伤和发热的关系:分析内伤与发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伤对发热的影响。

内伤发热详解

内伤发热详解

内伤发热气虚发热马××,女,74岁。

1993年7月21日初诊。

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

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

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

舌质红绛,苔薄白。

脉大无力。

刘老诊为气虚发热。

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

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

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陈皮8g、升麻3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

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语]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

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

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气虚之发热证。

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

《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

李氏将此病理机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

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盛,则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则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

其治疗之法,当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

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和胃降浊;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

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

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内伤发热不能吃什么,内伤发热的注意事项

内伤发热不能吃什么,内伤发热的注意事项

内伤发热不能吃什么,内伤发热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内伤发热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内伤发热的饮食注意事项2. 内伤发热的其他注意事项*二、内伤发热的简介*三、内伤发热的高发人群和危害内伤发热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内伤发热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1.2、忌温热动火食物。

1.3、忌油腻食物。

忌吃食物:炒米:性热伤阴助火,阴虚发热者不宜服食,食之更饬阴耗液,加重病情。

狗肉、薤白也不宜食用。

肉桂:肉桂大辛大热,纯阳之物,为民间常用调味佐料。

凡属中医的热证、阳证、实证,皆不宜吃。

误食多食,有助热上火,动血耗阴之弊。

辣椒、胡椒、花椒、茴香都不宜食用。

丁香:为五香粉调味品之一,性温味辛,有助热动火伤阴之弊。

因此,无论是感染性发热,或是非感染性的阴虚发热者,皆不宜多吃丁香之类的五香粉调味剂。

芥末、生姜也少吃为好。

饮食适宜:1.1、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1.2、宜食用植物或动物蛋白。

1.3、宜食用新鲜蔬菜、瓜果。

宜吃食物:瘦肉:瘦肉属于低脂肪食品,并且含有丰富蛋白质,易于消化,有利于内伤发热康复。

每天吃瘦肉千万别超过2两。

柑橘:柑橘富含维生素C,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内伤发热适合食用。

可以榨汁饮用,每天150-200毫升。

两餐之间食用。

牛奶: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蛋白质,能够补充身体营养,有利于内伤发热康复。

每天饮用200-300毫升。

热饮为佳。

2、内伤发热的其他注意事项 2.1、临床护理:密切观察发热、汗出、神色、舌象及脉象的变化,观察是否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出现。

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床铺被褥干燥整洁。

出汗较多时可用干毛巾擦汗,内衣要经常更换,对于重病患者酌情床上浴,注意避风受凉。

体温持续呈“壮热”者,要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切勿发汗太过而致伤阴亡阳之证。

2.2、饮食调理:内伤发热患者因长期发热,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大量消耗,所以调整饮食扶助正气是护理的核心,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等有利于康复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同时要做好常规的口腔护理。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四、辨证论治
(续血虚发热证) 临床应用: 以肝血虚为主者,可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以补 养精血。
血虚冲任不足,可合以四物汤为治;
若夹气虚,宜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或合以补中益 气汤为治。
四、辨证论治
3.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
加剧。
兼次症:头晕乏力,精神倦怠,短气懒言,胸脘 痞闷,纳呆便溏,自汗,易于感冒。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弱。
胁肋疼痛。或见口干不欲饮,不思饮
食,大便燥结,口舌生疮。
四、辨证论治
(续阴虚发热证) 兼次症:或干咳痰少,声嘶,咳血,鼻燥咽干。 或腰膝痰软,颧红,遗精,脱发。或 见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暗红,甚至闭经。 舌象: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 苔少或无苔。
脉象:细数。
四、辨证论治
(续阴虚发热证)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四、辨证论治
2.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 兼次症: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或 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淡,甚至闭经。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细或细弱或细弦。
四、辨证论治
(续血虚发热证)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四、辨证论治
(续湿阻发热证)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半夏、竹茹-燥湿化痰; 枳实、陈皮-理气和中; 茯苓-健脾利湿; 黄连-清热除烦。
四、辨证论治
(续湿阻发热证) 临床应用: 头痛如裹者,可加藁本、苍术以燥湿止痛; 恶心呕吐者,可加藿香、竹茹、白蔻仁和胃泄浊;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的转归预后及预后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的转归预后及预后

【转归预后】
在内伤发热的病程中,由于病机的发展变化,或治疗用药等影响,内伤发热的一些证候可以转化或兼夹出现。

对兼夹两种证候者,应分清主次,适当兼顾。

内伤发热的预后,与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

据临床观察,大部分内伤发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均可治愈。

少数患者病情缠绵,病程较长,需经一定时间的治疗方能获得明显疗效。

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复杂,以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则疗效及预后均较差。

【预防与调摄】
恰当的调摄护理对促进内伤发热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意义。

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应卧床。

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

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

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主要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型。

外感发热是由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多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外感发热又可以分为风寒发热、风热发热、暑湿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等类型。

其中,风寒发热表现为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寒流清涕,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上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荆防败毒散。

风热发热则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出疹,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治疗上以疏散风热药为主,如银翘散。

内伤发热则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宿食、痰、湿、水停等病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治疗上要选择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药物。

此外,根据《黄帝内经》的分类,热证可以分为表热和里热两大类。

表热是热邪外袭肌表所致,当表热之邪入里则为里热;表寒之邪化热入里,也可以成为里热。

其病机属于阳气偏盛,阴液不足的内热是虚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内伤发热的经典条文

内伤发热的经典条文

内伤发热的经典条文
内伤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口干舌燥、身体发热、
脾气易怒等。

以下是关于内伤发热的一些经典条文,供大家参考。

一、内伤发热的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因精神压力、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等原因导致体
内能量失衡,从而引起身体发热的一种症状。

二、内伤发热的症状
1、口干舌燥:口腔干燥、喉咙干涩、舌头发干。

2、身体发热:体温升高、身体热热的。

3、脾气易怒: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躁不安。

4、头晕乏力:头晕目眩、乏力无力。

5、食欲减退:食欲下降,易饱、易烦躁。

三、内伤发热的病因
1、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内分泌失调,
从而引起内伤发热。

2、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不正常、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会影响正常的身体机能,从而引起内伤发热。

3、过度劳累:长期的过度劳累会消耗体内的能量,导致机体失衡,产生内伤发热的症状。

四、内伤发热的治疗
1、调节饮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是缓解内伤发热的有效方法。

2、中药调理:建议服用中药进行调理,保证身体正常运转,达到平衡状态。

3、心理调节:疏导情绪,减少精神压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四、内伤发热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2、合理饮食:优质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3、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机能正常运转。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1)肝郁发热:①肝郁内伤发热病程一般较长,常感身热心烦,故需多加安慰,鼓励,使之心情舒畅,减少烦恼,安心养病。

②本证虽属于内伤发热的实证,但也有正虚的一面,饮食上仍要加强补养,给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清热解郁食品如芹菜、黄花菜、绿豆粥、金桔、雪梨、赤豆粥等。

③患者不必绝对卧床休息,可适当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从而增强体质,利于早日恢复。

(2)瘀血发热:①此证应卧床休息,尤要加强夜间巡视,注意体温的变化,如出现高热在未查明原因时,切不可随便退热。

②患者口燥咽干而欲饮,要劝导多饮果汁、开水,忌食坚硬、辛辣食品。

③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瘀血发热时,要配合治疗原发病灶。

(3)气虚发热:①要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防止劳累后病情加剧。

②注意保暖,但要防止自汗过多而亡阳。

③此证体虚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如薏米、山药、茴香、山楂、牛奶、蛋等,避免腻滞之品。

④中药宜温热服,服后要休息片刻,并加盖衣被,使微微汗出。

⑤气虚患者常服补中益气汤或丸药,达到益气甘温除热之目的,但要注意有外感时暂停服。

若素体阴虚,虚不受补者禁用,并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胃肠灼热,口舌鼻部生疮舌红苔燥应停药。

(4)阴虚发热:①此证候病程长,缠绵难愈,又是内伤发热中最见的病证,故要更加关心、照顾、鼓励,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患者性喜凉爽,室内温度宜低,空气保持湿润。

③夜寐盗汗者,夜间衣被不宜盖得太厚太多,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④饮食上可选百合、绿豆、红枣、甲鱼、黑木耳、银耳等滋阴之品,忌烟酒及辛辣温燥动火伤阴食品。

⑤长期发热,引起口腔干燥、口糜,要加强口腔护理。

素体虚弱,要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 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虚劳里急……手足
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开甘温除热之先 声。(虚证发热)
内伤发热的经典论述
•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心热————导赤散 • 肝热————泻青丸 • 脾热————泻黄散 • 肺热————泻白散 • 阴虚内热——肾气丸减附、桂
• 热型分类:
稽留热,驰张热,消耗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内伤发热的特点:
• 起病缓慢 • 病程>两周 • 热势不一 • 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 不恶寒,无外感症状如:鼻塞、流涕、脉
浮等
• 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
阻的症候。
[概述]
• 二、沿革: • 1.《素问·调经论》详于“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
3、舌象:舌红或边红、苔黄或苔少 4、脉象:脉弦数或弦细数
气郁发热
(二)辩证分析
•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发热,随
情绪波动而起伏,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大便 干结;
•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精神抑郁不欢,胸协
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 肝郁化火,日久伤津——舌红或边红、苔黄或
苔少,脉弦数或弦细数。
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
• 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
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 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59%): 细菌、病毒、真菌
结核、艾滋病
FUO
肿瘤(占第2位):血液系统,实体瘤
血液病: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病:SLE, RA, still, DM/PM, SS
芩:清利湿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了解内伤发热的概念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 因病机
❖ 3.掌握临床证侯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4.掌握证治内容
思考题
❖ 1.何谓内伤发热? ❖ 2.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哪两类? ❖ 3.如何将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 4.治疗内伤发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 5.试述肝郁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的临
病因病机
❖ 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 (滞)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
❖ 病久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虚实夹杂。以 淤血日久损及气、血、阴、阳为多见。
诊断依据
❖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 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 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 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 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床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内伤发热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 程长,病势轻重不一。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 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但有时可以是 高热。
定义分析
1、病因——内伤 2、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鉴热别均为诊发断热,应相鉴别。
起病 病程 热势
恶寒
兼症
病机 治疗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缓慢
较急
较长
较短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 大多较高 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 得衣被而不减 温
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有内伤发热的记载,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素问·刺志论》提出“气虚身热”,《素问·调经论》提出“阴虚生内热”,并指出劳倦过度,阴阳失调可致发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疗原则。

2.东汉·华佗《中藏经·寒热论》认为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3.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以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的虚热症状,开甘温除热法之先河。

4.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病的效方,如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肺热用泻白散等,创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剂。

5.金·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提出脾胃气虚可导致发热,并运用甘温除大热之法,创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

6.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对阴虚发热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强调泻火以保阴,反对滥用辛燥。

7.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对内伤发热的病因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提出:“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对阳虚发热的治法及方剂都有记载。

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的病名。

8.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阳郁、骨蒸、内伤(气虚发热)、阳虚、阴虚、血虚、痰证、伤食、瘀血、疮毒共11种,为辨证论治内伤发热提供了思路。

内伤发热的辨证施治

内伤发热的辨证施治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 杂志 2 1 00年第 5卷 第 8 期
W0 dJu l f nere rdtn ln s m dc e 2 1 , 0. N . d oma 0 tga dTai0 adWet Mein 00 V

临证 经 验
个月 , 低热 3个月 , 发现 颈部 淋 巴结 、 壁转 移。就诊 胸 时 临床 表现 : 低热 , 温最 高 3 . ℃ , 胁 胀痛 , 体 75 两 急躁
日温 : ……经 日老者温 之 , 日甘 温能 除大热 , 又 如补 中
易怒 , 全身疼痛 , 饮食差 , 舌淡暗有瘀斑 , 苔薄 , 脉沉涩 。
断为亚急性感染性心 内膜 炎 , 温反 复升高三次 , 用 体 应 抗生 素抗感染 , 配合 中药 治疗 , 得 良好 效 果 , 并 取 控制
体温正常 3周后 行手 术治疗 , 目前恢 复 良好 。中药 以 三仁汤为主加 减 , 服用 后 , 床症状 逐渐缓 解 , 其 胃 临 尤
部不适症状改善 明显 , 黄腻舌苔逐渐消退 , 欲改善 明 食 显 。此后该患者三 次体 温上升 , 均观察 到其 出现 黄腻 舌苔 , 食欲下降 、 胃部不适 , 大便溏 , 以三仁 汤为主给 均
予 清 热 利 湿 之 中药 后 , 状 明显 改 善 。 症
半 夏 6g 服用上方 后 , , 临床症 状逐渐 缓解 。该 患者未 接受西 医治疗 , 一直 服用 中药 , 以上方 为基 础加 减 , 均
目前 一 般 情 况 好 。
按: 患者高龄 , 阴不 足 , 气 阴虚 阳盛 , 虚火 内炽 , 故 见发热 。其病在 阴分 , 以午后及夜 间发热为主 , 故 手足 心热 。虚火迫津液外泄则盗汗 , 阴不 足 , 气 心脏失于濡 养, 则心慌 。该方 以生地 、 麦冬 、 五味子 、 炙甘草滋养 阴 精, 银柴 胡 、 骨皮 、 地 知母 清 退虚 热 , 牡 蛎既 固表 敛 煅 汗, 又能软坚散结 , 诸药相合 , 阴精 , 滋 退虚火 , 病则除。 通过 以上三则病例 的辨证施治 , 体会 了《 医学心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0-12
6.阴精亏损 素体阴虚,或患热病日久,伤阴 耗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均可使阴液 亏虚。水不能制火,则阳亢乘阴,导致阴虚内 热。如《景岳全书火证》云:“阴虚者能发热, 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是谓其理。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7.阳气衰惫 素体阳虚,或寒证日久,耗伤阳 气,以及误用、过用寒凉药物,都可使肾阳虚 衰,阴寒内盛,虚阳浮于外而见发热。临床上 常表现为戴阳或格阳。如《景岳全书火证》云: “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 原也”。
内伤发热
2010-10-12
二、病象
内伤发热
2010-10-12
发热为主要症状,热势较低(37-38℃ ),少数 也有高热,一般发热不恶寒,或虽有冷感,但 得衣被可减轻或消失;发热或持续或时作时止, 或发有定时;多伴有头晕、乏力、自汗、盗汗 等症。分别有阴、阳、气、血虚、气郁、湿郁、 血瘀等不同的证候特征。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即指出虚劳发 热“手足烦热”的症状,又创有小建中汤,开 甘温除热治疗的先河。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太平圣惠方》中载有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 治疗阴虚发热的方剂,为后世所借鉴。《小儿 药证直诀》不但提出治疗五脏热病的效方,如 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汤,脾热用泻黄散, 肺热用泻白散及脾虚发热用七味白术散等,并 将金匮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发热 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一、概述-病名
内伤发热
2010-10-12
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 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称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 一般以低 热多见,但有时 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 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内经》即对本病有较多记载。 《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 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谓“阴虚则内热”的病机 是“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 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这是劳倦内伤,脾 虚发热及甘温大热的理论基础。 《素问逆调论》所云:“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火, 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是人当肉烁也。” 则为阴虚发热的理论依据。 《素问刺热论》对五脏热病的症状及预后有较详细的 论述。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内伤发热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方用逍遥散疏肝理气; 牡丹皮、山栀子清肝泻热,用于清解气郁发热 较为合适。若气郁较甚,胸胁胀满疼痛明显者, 可酌加香附、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发热较 甚者,可去白术,加黄芩、地骨皮、白薇以增 强清热之力。胃热明显,大便干结者,可加大 黄以通腑泻热。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 益母草活血调经;两乳胀痛可加橘核。如兼见 阴伤者,宜滋阴壮水,疏肝清热,用滋水清肝 饮。也可用丹栀逍遥散合一贯煎为治。
九、辨证论治-治则2010-10-12
内伤发热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基本原则。 根据内伤发热证候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法。证候为 虚者,应根据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的不同,补气 血阴阳的不足以消其虚火;证候属实者,宜视肝郁、 湿阻及瘀血之异,分别行气、活血、化湿,祛除病邪 以清其实热。虚实夹杂者,则需分清主次,兼而顾 之。 对于内伤发热的用药,实证可适当清热,虚证可选 清虚热之品。慎用发散及苦寒泻热的药物,因发散易 耗气伤津,苦寒则易损伤中阳,亦可化燥伤阴,均可 致病情加重。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内伤发热
2.瘀血发热 主症: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 位发热。 兼次症:口燥咽干,饮水不多,肢体或躯干 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皮肤 粗 糙,甚至肌肤甲错。 舌象: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或舌质 暗。 脉象:弦或涩。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综上所述,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由气滞、瘀 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乃因气、血、津液郁滞,壅 结阻遏而引起发热。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 不足所致。有单个病因致病的,也有多个病因共同致 病的,如气滞血瘀、阴虚夹湿痰、气阴两虚等。或随 着病情进展,实证可以伤及阴阳气血而使脏腑不足, 也有脏腑虚弱导致气滞、血瘀、痰湿的,或气滞、血 瘀、痰湿相互为患,气血不足损及阴阳,脏腑虚弱而 相互影响。如瘀血病久,伤及气血阴阳、气虚血瘀、 心脾不足等等。因此内伤发热不仅虚实夹杂者多见, 多个病理产物存在及几个脏腑虚损的情况亦常有之。 此类复杂证候,是造成本病缠绵的重要原因,临证不 可不详辨。
内伤发热
2010-10-12
八、诊断与鉴别
内伤发热
2010-10-12
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病 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 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 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 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八、诊断与鉴别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5.血虚失荣 大病之后以及久病,脾胃虚弱, 不能生血,或心肝血虚,或患各种血证失血过 多,致营血亏虚。而血本属阴,阴血衰则阳气 胜,阳气偏亢而发热。正如《证治汇补发热》 曰:“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 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六、病程
较长,大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内伤发热
2010-10-12
七、病因病机
失调。 失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伤发热
2010-10-12
病机关键:******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 气血阴阳亏虚, 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 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本病的 病位涉及多个脏腑。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 调有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 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 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寿世保元》则最早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 《证治汇补》将内伤发热分为阴虚、阳虚、血 虚、气虚、郁火、伤食、痰证、瘀血、疮毒等, 有助于本病的辨治。《医林改错》及《血证论》 则对瘀血发热有了新的认识。
一、概述-相关疾病
内伤发热
2010-10-12
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 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出现的 发热,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恼怒过度,则肝失 疏泄,气郁于内,气郁化火而发热。如《丹溪 心法》“凡气有余便是火”,可为气郁发热病机 的概括。因与情志有关,故又称为“五志之 火”。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2.瘀血阻遏 **** 气滞、外伤、痰湿、血证 出血、气血不足及寒热病邪等,均可导致瘀血 内结,停积于体内,使气血不通,营卫壅遏, 而引起发热。《灵枢痈疽篇》指出:“营卫稽 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 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说明气血不 通,卫气亦因之不行而发热。虽然此论是针对 痈疽而言,但其血涩不行,壅遏而热的机制是 一致的。《医门法律虚劳门》云“血瘀则荣虚; 荣虚则发热”,指出瘀血发热还与血虚有关。
内伤发热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 赤芍、牛膝活血化瘀;当归、川芎、生地养血 活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滞;甘草调和 诸药。可加白薇、牡丹皮以加强清热之力。瘀 血肿痛明显者,可酌加丹参、三七、郁金、延 胡索等活血散瘀。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内伤发热
2010-10-12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 缓慢,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 高者,常伴有内伤症状,如属实证,可见瘀血、 气滞或痰湿的表现,如属虚证,则伴脏腑气血 阴阳不足之象。且以虚证为多。 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 较短,起病较急,常为高热,伴有外感症状, 且以实证为主。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脾胃论》阐发阴火论,对气虚的辨证治疗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气 虚发热的主要方剂,是甘温除大热治法的具体 运用。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内外伤辨惑论》还对内伤外感发热作了鉴别。 《格致余论》曰:“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 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 节,阴液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 间而恶热也”。朱丹溪既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 阴难成而易损,强调泻火以保阴,反对滥用辛 燥,还认为诸病多生于郁,有气郁、湿郁、痰 郁、血郁与食郁之不同。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景岳全书杂证谟寒热》曰:“内生之热,则 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 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 有因过暖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在病机 上他认为:“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 火不归源也”。在治疗上主张:“阴虚之热者, 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火以培之”。 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立有左归饮、左归丸、右 归饮、右归丸等滋肾壮水及温肾补阳的方剂。
三、病位
脏腑经络。在气分多,血分少。
内伤发热
2010-10-12
四、病类
分实、虚两类。
内伤发热
2010-10-12
五、病性
内伤发热
2010-10-12
有虚有实,以虚证居多, 有虚有实,以虚证居多,也有正虚 邪实或虚实夹杂者。其中阴、 邪实或虚实夹杂者。其中阴、阳、 血虚发热为虚证,气郁、血瘀、 气、血虚发热为虚证,气郁、血瘀、 湿郁发热为实证。 湿郁发热为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