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综上所述,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由气滞、瘀 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乃因气、血、津液郁滞,壅 结阻遏而引起发热。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 不足所致。有单个病因致病的,也有多个病因共同致 病的,如气滞血瘀、阴虚夹湿痰、气阴两虚等。或随 着病情进展,实证可以伤及阴阳气血而使脏腑不足, 也有脏腑虚弱导致气滞、血瘀、痰湿的,或气滞、血 瘀、痰湿相互为患,气血不足损及阴阳,脏腑虚弱而 相互影响。如瘀血病久,伤及气血阴阳、气虚血瘀、 心脾不足等等。因此内伤发热不仅虚实夹杂者多见, 多个病理产物存在及几个脏腑虚损的情况亦常有之。 此类复杂证候,是造成本病缠绵的重要原因,临证不 可不详辨。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景岳全书杂证谟寒热》曰:“内生之热,则 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 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 有因过暖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在病机 上他认为:“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 火不归源也”。在治疗上主张:“阴虚之热者, 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火以培之”。 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立有左归饮、左归丸、右 归饮、右归丸等滋肾壮水及温肾补阳的方剂。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寿世保元》则最早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 《证治汇补》将内伤发热分为阴虚、阳虚、血 虚、气虚、郁火、伤食、痰证、瘀血、疮毒等, 有助于本病的辨治。《医林改错》及《血证论》 则对瘀血发热有了新的认识。
一、概述-相关疾病
内伤发热
2010-10-12
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 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出现的 发热,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即指出虚劳发 热“手足烦热”的症状,又创有小建中汤,开 甘温除热治疗的先河。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太平圣惠方》中载有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 治疗阴虚发热的方剂,为后世所借鉴。《小儿 药证直诀》不但提出治疗五脏热病的效方,如 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汤,脾热用泻黄散, 肺热用泻白散及脾虚发热用七味白术散等,并 将金匮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发热 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5.血虚失荣 大病之后以及久病,脾胃虚弱, 不能生血,或心肝血虚,或患各种血证失血过 多,致营血亏虚。而血本属阴,阴血衰则阳气 胜,阳气偏亢而发热。正如《证治汇补发热》 曰:“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 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2010-10-12
内伤发热
1.辨虚实 本病应根据病史、症状、舌脉辨别 证候的虚实。实证者,应辨其气滞、血瘀、痰 湿。虚证者,应辨别其气血阴阳之不足及脏腑 的虚损。气虚者,常见于脾虚中气不 足。血虚 者以心脾两虚或肝血不足为主。阴虚者,可累 及多个脏腑,又以肺阴虚或肝肾阴虚较多见。 阳虚者,多见于肾阳不足或心肾阳虚。又有因 虚致实及邪实伤正者,其临床表现既有正虚, 又有邪实,而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 亦属常见。
内伤发热
2010-10-12
二、病象
内伤发热
2010-10-12
发热为主要症状,热势较低(37-38℃ ),少数 也有高热,一般发热不恶寒,或虽有冷感,但 得衣被可减轻或消失;发热或持续或时作时止, 或发有定时;多伴有头晕、乏力、自汗、盗汗 等症。分别有阴、阳、气、血虚、气郁、湿郁、 血瘀等不同的证候特征。
内伤发热
2010-10-12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 缓慢,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 高者,常伴有内伤症状,如属实证,可见瘀血、 气滞或痰湿的表现,如属虚证,则伴脏腑气血 阴阳不足之象。且以虚证为多。 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 较短,起病较急,常为高热,伴有外感症状, 且以实证为主。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3、内湿停滞 内湿停滞常由脾虚所致。而饮食 不节,忧思气结又是脾脏受损的原因。脾虚则 健运失职,津液不运而生湿作痰,久则郁而化 热。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4.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 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 究其病机,或为气虚而虚阳外越,或为气虚而 阴火上冲,或为气虚而卫外不固,营卫失和。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脾 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等是谓其说。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 主症:低热或潮热,症状常随情绪波动而起 伏。 兼次症:抑郁不欢,喜叹息,或烦躁易怒, 胸胁胀满而痛,口苦咽干,或纳食不香,大便 干结,或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两乳胀 痛。 舌象:舌质红或舌边红,苔黄,或苔少。 脉象:弦数或弦细数。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内伤发热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方用逍遥散疏肝理气; 牡丹皮、山栀子清肝泻热,用于清解气郁发热 较为合适。若气郁较甚,胸胁胀满疼痛明显者, 可酌加香附、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发热较 甚者,可去白术,加黄芩、地骨皮、白薇以增 强清热之力。胃热明显,大便干结者,可加大 黄以通腑泻热。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 益母草活血调经;两乳胀痛可加橘核。如兼见 阴伤者,宜滋阴壮水,疏肝清热,用滋水清肝 饮。也可用丹栀逍遥散合一贯煎为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脾胃论》阐发阴火论,对气虚的辨证治疗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气 虚发热的主要方剂,是甘温除大热治法的具体 运用。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内外伤辨惑论》还对内伤外感发热作了鉴别。 《格致余论》曰:“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 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 节,阴液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 间而恶热也”。朱丹溪既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 阴难成而易损,强调泻火以保阴,反对滥用辛 燥,还认为诸病多生于郁,有气郁、湿郁、痰 郁、血郁与食郁之不同。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恼怒过度,则肝失 疏泄,气郁于内,气郁化火而发热。如《丹溪 心法》“凡气有余便是火”,可为气郁发热病机 的概括。因与情志有关,故又称为“五志之 火”。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2.瘀血阻遏 **** 气滞、外伤、痰湿、血证 出血、气血不足及寒热病邪等,均可导致瘀血 内结,停积于体内,使气血不通,营卫壅遏, 而引起发热。《灵枢痈疽篇》指出:“营卫稽 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 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说明气血不 通,卫气亦因之不行而发热。虽然此论是针对 痈疽而言,但其血涩不行,壅遏而热的机制是 一致的。《医门法律虚劳门》云“血瘀则荣虚; 荣虚则发热”,指出瘀血发热还与血虚有关。
六、病程
较长,大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内伤发热
2010-10-12
七、病因病机
失调。 失调。
内伤发热
2010-10-12
病机关键:******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 气血阴阳亏虚, 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 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本病的 病位涉及多个脏腑。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 调有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 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 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三、病位
脏腑经络。在气分多,血分少。
内伤发热
2010-10-12
四、病类
分实、虚两类。
内伤发热
2010-10-12
五、病性
内伤发热
2010-10-12
有虚有实,以虚证居多, 有虚有实,以虚证居多,也有正虚 邪实或虚实夹杂者。其中阴、 邪实或虚实夹杂者。其中阴、阳、 血虚发热为虚证,气郁、血瘀、 气、血虚发热为虚证,气郁、血瘀、 湿郁发热为实证。 湿郁发热为实证。
一、概述-病名
内伤发热
2010-10-12
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 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称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 一般以低 热多见,但有时 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 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一、概述-沿革
内伤发热
2010-10-12
《内经》即对本病有较多记载。 《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 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谓“阴虚则内热”的病机 是“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 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这是劳倦内伤,脾 虚发热及甘温大热的理论基础。 《素问逆调论》所云:“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火, 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是人当肉烁也。” 则为阴虚发热的理论依据。 《素问刺热论》对五脏热病的症状及预后有较详细的 论述。
内伤发热
2010-10-12
八、诊断与鉴别
内伤发热
2010-10-12
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病 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 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 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 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八、诊断与鉴别
内伤发热
3.湿阻发热 主症:低热,午后明显,热难速已,或身热 不扬。 兼次症:胸闷脘痞,身重而累,头痛如裹, 不欲饮食,渴而不饮,恶心呕吐,大便不爽或 稀薄。或见寒热如疟,口苦厌油,身目发黄。 舌象: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脉象:濡或濡数。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九、辨证论治-治则2010-10-12
内伤发热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基本原则。 根据内伤发热证候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法。证候为 虚者,应根据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的不同,补气 血阴阳的不足以消其虚火;证候属实者,宜视肝郁、 湿阻及瘀血之异,分别行气、活血、化湿,祛除病邪 以清其实热。虚实夹杂者,则需分清主次,兼而顾 之。 对于内伤发热的用药,实证可适当清热,虚证可选 清虚热之品。慎用发散及苦寒泻热的药物,因发散易 耗气伤津,苦寒则易损伤中阳,亦可化燥伤阴,均可 致病情加重。
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2010-10-12
内伤发热
2.辨轻重 内伤发热须结合病程长短,发热状况, 兼次症状,舌脉象等,辨别病情的轻重。一般病程 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 致胃气衰败,则病情较重。反之则病情较轻。《张 氏医通寒热门》曰:“若发热而脉反沉细,或疾数 无力者,病脉相反也,死。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 是也。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 治。 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 四肢厥,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内伤发热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 赤芍、牛膝活血化瘀;当归、川芎、生地养血 活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滞;甘草调和 诸药。可加白薇、牡丹皮以加强清热之力。瘀 血肿痛明显者,可酌加丹参、三七、郁金、延 胡索等活血散瘀。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内伤发热
2.瘀血发热 主症: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 位发热。 兼次症:口燥咽干,饮水不多,肢体或躯干 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皮肤 粗 糙,甚至肌肤甲错。 舌象: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或舌质 暗。 脉象:弦或涩。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010-10-12
2010-10-12
6.阴精亏损 素体阴虚,或患热病日久,伤阴 耗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均可使阴液 亏虚。水不能制火,则阳亢乘阴,导致阴虚内 热。如《景岳全书火证》云:“阴虚者能发热, 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是谓其理。
七、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2010-10-12
7.阳气衰惫 素体阳虚,或寒证日久,耗伤阳 气,以及误用、过用寒凉药物,都可使肾阳虚 衰,阴寒内盛,虚阳浮于外而见发热。临床上 常表现为戴阳或格阳。如《景岳全书火证》云: “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 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