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内伤发热
1.内伤发热以内伤为主要病因,由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以及外伤出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调,或气血水湿郁遏所致,临证当注意辨其虚实。
虚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证以气郁、瘀血以及痰湿为主。
当根据本病的虚实而治,调理阴阳,补虚泻实,予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行气、活血、化湿之法。
禁用发散解表药物,以防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之药,以防损伤中阳,化燥伤阴。
2.本病病程较短,证候单一,胃气尚未衰败者,预后较佳;病程迁延,病势缠绵,证候兼杂转化,正虚邪恋,胃气衰败,格阳戴阳者,预后不佳。
二、内伤发热的日常防控措施
1.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2.要保持情绪乐观,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3.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之品。
4.若因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内伤热中证病机

内伤热中证病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内伤热中证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病症。
要深入理解这一病症,就必须对其病机有清晰的认识。
内伤热中证的形成原因众多。
首先,饮食不节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往往饮食不规律,要么暴饮暴食,要么过度节食。
暴饮暴食会导致脾胃负担过重,难以运化食物,积滞于内,久而生热。
过度节食则会使脾胃气血生化无源,正气不足,功能失调,也容易产生内热。
情志失调也是引发内伤热中证的常见原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
比如,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郁化火;忧思过度则会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
过度劳累同样不容忽视。
无论是身体上的过度劳作,还是脑力劳动过度,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身体过劳会耗伤元气,肾中精气亏损;而劳神过度则会损伤心脾,导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虚火内生。
此外,久病体虚也是内伤热中证的成因之一。
久病之人,正气本就虚弱,脏腑功能失调。
比如,肺病日久,可伤及肺阴,阴虚则生内热;肾病日久,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内伤热中证的病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脏腑功能失调。
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不仅影响自身的运化功能,还会导致其他脏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从而出现功能紊乱,产生内热。
二是阴阳失衡。
人体的阴阳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才能维持健康。
内伤热中证往往表现为阴虚火旺或阳气偏盛。
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就会出现虚热;而阳气过盛,也会灼伤阴液,导致阴阳失调。
三是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内伤热中证中,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瘀血内阻,郁而化热;津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浊阻滞,也会化生内热。
四是虚中夹实。
内伤热中证多为久病所致,往往呈现出正虚邪实的复杂局面。
比如,阴虚内热的同时,可能伴有痰湿、瘀血等实邪。
对于内伤热中证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因素。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分型论治:血虚发热
主症:热势多为低热。 兼症: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 淡。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主方:归脾汤。 处方: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 眼肉补血养血;酸 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加减: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由 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 仙鹤草、茜草、棕榈皮。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文献记述
内伤发热最早见于《内经》,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 较详。《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 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 胸中,故内热。”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 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后世甘温除热法的先声
辨证要点
• 一、辨证候之虚实 1.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 2.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3.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可以既有正虚,又有邪 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二、辨病情之轻重 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 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血瘀发热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兼症: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 面色萎黄或晦暗。 舌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病机: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 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 加减: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 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但自觉发热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病程较长,多因饮食劳倦、房劳过度、久病伤正、情志不舒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虚衰,多见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病程缠绵。
内伤发热这一病症首先由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明确提出,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内伤发热的相关论述,如《素问·调经论》云: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指出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发热;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记载: “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说明了劳倦内伤致使阴不足,阳有余而生热,而非外感邪气所致。
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西医以解热镇痛、抗生素、激素治疗为主,能快速起效,但病情容易反复; 中医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即有治疗内伤发热的相关用药处方,记载的小建中汤治疗手足发热,可谓开后世甘温除热法之先河,至金代李东垣方始此法具体化。
据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记载: “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指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而致内伤发热,治疗内伤发热遵“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立足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在诊治过程中,亦注重审症求因,辨清病因病机。
在辨治发热疾病时,首先当分清是外感发热或是内伤发热;其次,若为内伤发热,则需辨清是气血阴阳亏虚或是内生湿热、气郁、瘀血所致,若为外感发热,则需辨清六淫致病之邪,缘于六淫诸如寒、湿、热等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夹杂致病。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伤发热是指人体内部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内伤发热在中医中被称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内伤发热的病因众多,可以是由外部环境的劣质食物、污染空气等因素引起的外感热毒,也可以是由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内因造成的内伤。
无论是外感热毒还是内伤,都会导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发热症状的出现。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由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的。
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跃和功能的增强。
但是,当发热超过正常范围,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病理症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手段,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旨在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内伤发热的概念和病因,以及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内伤发热这一病症,有效地防治和治疗内伤发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内伤发热的名词解释与中医相关的内容:1. 概述:介绍内伤和发热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探讨。
探讨内伤和发热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2. 内伤的概念和原因:阐述内伤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内伤的种类和主要原因。
解释内伤发生的机理和内外因素对内伤的影响。
3. 发热的概念和病因:解释发热作为一种症状的定义和表现,探讨发热的主要病因和发生机制。
讨论外感与内伤引起发热的区别与联系。
4. 内伤和发热的关系:分析内伤与发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伤对发热的影响。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11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病因1.久病体虚2.饮食劳倦3.情志失调4.外伤出血(二)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内伤发热

•
分 型 论 治
1、 气虚发热 主证+气虚症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 血虚发热 主证+血虚症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3、 阴虚发热 主证+阴虚症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4、 阳虚发热 主证+阳虚症 治法:温补肾阳,引火归源。 方药:右归丸加减
张景岳对甘温除热的认识
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命门之火,命门 居于下焦,涵于真阴,其以守伏潜芷为贵, 当真阴虚弱,命门火衰,弱焰不能内守而 浮越于上则为假热之证,此命门虚焰,只 有引其归原方可潜熄。
怎么治疗
《景岳全书· 论虚火》所指出的:凡虚火即假 热证,阳虚者亦能发热。元阳败竭,火不 归原,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 忌清凉。 景岳的“甘温除热”法,不同于李东垣的 补中益气,而是在填补精血的基础上益以 温热之品,通过温补命门,生发少火,使 弱阳得以与之相接而无根之虚焰自撤,归 于“蛰封之本”,故虚热自退。
• 什么是阴火? • 东垣在《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认为: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
损耗元气。则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 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 火得以乘其土位。”这种火热不是实火,因此不
能用攻泻的方法。
黄昏时服一剂,痰气遂平而熟寐,至半夜方醒,
始识人,而诸病皆滅。又如前再与一剂,至天明 时,得微汗气和而愈。
治疗注意点
• 补中益气汤确属历验不爽的良方。用甘温
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贵在守方。如退热 迅速,自是佳兆,纵一时不能退热,只要 主证能渐滅,纳食能振,亦为喜讯。若能 坚持治疗,待胃气来复,元气上升,阴火 自能下降,然后随证调治。
内伤发热

二、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 肝失调达 郁而化火 恼怒过度 肝气上逆 肝火内盛 2、瘀血阻滞 情志抑郁 劳倦过度 血行不畅 郁滞不通 壅而为热 发热 跌打损伤 3、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 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 忧思气结
4、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虚 5、血虚失荣 久病心肝血虚
(1)功能性低热 (2)肿瘤 (3)血液病 (4)结缔组织疾病 (5)内分泌疾病 (6)慢性感染性疾病
6、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特点 恶寒
由内伤病因引起 气血壅遏,阴阳失调 多属虚证 缓 较长,反复发作 低热或自觉发热, 不恶寒,怯冷, 得衣被则温存在, 兼症 常兼见头晕、神倦、 自寒、盗汗、脉弱
6、阴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候 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
加减:
7、阳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候 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 加减:
病例1: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多 见。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烦躁 易怒、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小事而 发怒并哄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悸,梦多, 口干,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 兴奋性明显亢进。
思考题: 1、如何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内伤发热的证候特点? 3、试述常见内伤发热类型治法及代表方。
3、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 4、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 (二)治疗特点 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中内科学之内伤发热PPT课件

❖ [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用行间、侠溪、风池、大椎、
曲池、内关,用泻法。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四、瘀血发热
❖ [证候] 发热或潮热,胁腹刺痛,拒按,痛 有定处,甚则面色黯黑,肌肤甲错,烦躁不 安或如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治法] 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五、湿阻发热
❖ [方药] 三仁汤加减。头重如裹,加白芷、藁 本。胸闷脘痞,加佩兰、苍术、郁金、陈皮。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大椎、丰隆、内 关、公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足三里,用泻法。
感谢观看
❖ 阴液亏损 虚内热。
阴不济阳
阳气偏盛 阴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中气不足
❖ 中焦脾胃气虚 虚阳外越 阴火上冲, 或卫外不固 营卫失和 发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肝郁化火
❖ 肝气郁于内 郁而化火 发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瘀血内阻
❖ 瘀血内结 热
气血不通 营卫壅遏 发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内湿停聚
❖ 饮食不节 脾胃受损,健运失职
津
液不运,积聚生湿 郁久而化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主要病机
❖ 阴阳失调 ❖ 气血不足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 内伤发热的一般特点:
发热缓慢,病程较长; 发热而不恶寒,或怯冷得衣被则解; 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且多感手足心热; 可伴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
症状定义
❖ 凡因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或失调而引起的、以 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内伤发热主要是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一、病因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引起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导致气虚发热,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阴虚内热,而引起阴虚发热;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可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或恼怒过度,的,导致气郁发热。
《丹溪心法·火》言:“凡气有金是火”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
气为之帅,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气不畅则血不行,瘀血内生,导致血发热。
4.外伤出血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出血导致血循不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塞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
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二、病机1.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湿郁遏化热,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包括肺、脾(胃)、心、肝、肾,而以肝、脾、肾为主。
2.大致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机郁结、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气、血、湿等郁结,塞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济火而发热,或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虚阳外浮而发热。
3.不同病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久病往往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后期症见虚实夹杂,疾病由轻转重。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
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
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1)气虚发热【证候】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辅导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辅导内伤发热病因病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现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1. 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
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 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 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
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
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 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 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
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
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 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 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
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培训资料-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已完成

中药治疗内伤发热需注意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以确保 治疗的安全有效。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内伤发热也有较好的疗效。根据 不同的证候和穴位,采用针刺、艾灸、 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内伤发热需注意操作方法, 避免误伤经络和穴位,同时需注意患 者的体质和反应,以避免不良反应的 发生。
针灸治疗内伤发热需选择适当的穴位, 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包括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中医治疗方法,对于内伤发热也有一定的 疗效。这些方法可以起到舒筋活血、调理气血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
休息与运动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 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中药调理
根据个体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选 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如益气养 阴、调和营卫等。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 如出现高热不退、神志不清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误诊
内伤发热易与感染性发热相混淆, 应注意鉴别诊断,以免误诊误治。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以免引起气血不和,阴阳 失调,从而预防内伤发热。
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染 源,以预防感染引起的内 伤发热。
调护方法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用具 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食物, 如绿豆、梨、西瓜等。避免食用
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范围】凡非因外感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西医学中功能性低热、原因不明之发热,以及由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内伤发热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2.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3.房劳过度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4.痰湿停滞久居湿处,外湿内侵,湿邪困脾;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酿湿生痰;或脾虚之人,阳气不足,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精微反停滞于内,生湿化痰,以上因素均可致痰湿停留,痰气郁结日久则壅遏为热。
5.瘀血内阻肝郁气滞,气虚不运,寒凝经脉,热邪熏灼,跌打损伤以及久病入络和血证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内阻,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发热。
6.久病气虚血弱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耗伤元气,阳气虚弱,浮越于外则发热;各种血证慢性失血,久病心肝血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因素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而发热。
二、病机·1.发病上述诸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肝郁瘀血,或脾虚痰湿者,均可引起本病发生,一般发病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脾、胃、肝、肾。
其中以脾肾多见。
3,病性以虚为主,常可虚实夹杂。
虚者以肝脾肾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实者以气滞、血瘀、痰湿为主。
4.病势总的趋势为初期病在气血,以气血亏虚及痰湿血瘀为多见,渐可气损及阳,血虚及阴,而致阴阳为病。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运动量控制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合 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 过度导致身体损伤。
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 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运动 后要及时休息和补充水分 ,避免身体过度疲劳。
PART 04
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
中药汤剂选用原则
辨证论治
根据内伤发热的具体证型,如气 郁发热、血瘀发热、痰湿郁热、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 、阳虚发热等,选用相应的中药
能的恢复和阴阳平衡。
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有利于预防内伤发热。
心态平和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绪 波动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定期复查和随访安排
定期复查
内伤发热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随访安排
对于长期内伤发热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建立随访档案,定期随访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同时,加强与患者的 沟通,了解其生活状况和病情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
PART 02
中医护理评估
病史采集与整理
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热病史,包括发热的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
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情志状态等,以了解可能导致内伤发热的因素。
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回顾,了解是否有慢性疾病、手术史等与内伤发热相关的病 史。
症状观察与分析
观察患者的发热类型,如是否 持续发热、波动性发热等,以 判断内伤发热的病机。
操作技巧
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同时,针 灸过程中需注意消毒和避免晕针等不良反应。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原理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定义]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源流]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1、肝气郁结2、瘀血阻遏3、内湿停滞4、中气不足5、血虚失荣6、阴精亏损7、阳气衰惫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因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而引起发热。
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不足所致。
[诊断]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病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由内伤病因引起感受外邪所致病机气血壅遏,阴阳失调正邪相争虚实多属虚证多属实证起病缓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短特点低热或自觉发热,大多高热恶寒不恶寒,怯冷,发热恶寒同时得衣被则温存在,得衣被而寒不减兼症常兼见头晕、神倦、常兼见头身疼痛、自汗、盗汗、脉弱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2、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治疗原则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1、肝郁发热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1)肝经火热炽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肝热阴伤——疏肝清热,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方药:三仁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健脾益气,除湿清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课件

情志调养
01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
过大
02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
03
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 减轻心理压力
04
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与家人、 朋友多沟通交流
内伤发热的现代 研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02
03
外感内伤:外感六淫,内伤脏腑,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
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 乏力:精神不振,
持续不退
四肢无力
食欲不振:胃口 不佳,食量减少
睡眠障碍:失眠 多梦,难以入睡
口干口苦:口干 舌燥,口苦咽干
大便异常:大便 秘结,排便困难
舌苔变化:舌苔 厚腻,舌质红
脉象异常:脉象 细数,脉搏加快
内分泌失调等。
病理研究显示,内伤发热可能 与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异 常、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关。
诊断方面,实验研究正在探索 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方法,
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治疗方面,实验研究正在探索 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提高
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临床应用前景
内伤发热的诊断 和治疗:通过现 代研究,提高诊 断准确性和治疗 效果
04
内伤发热是一种 由多种原因引起
的发热性疾病
病因包括感染、 炎症、肿瘤、免
疫系统疾病等
临床表现多样, 包括发热、乏力、
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 疗、主要关注 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
面。
实验研究发现,内伤发热的病 因包括感染、免疫功能紊乱、
02 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病主要由于情志、饮食、劳倦等内因引起,亦有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发生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病及的脏腑则随内伤发热的各种类型各异。
分述如下: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失于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这种发热与情志密切相关,亦称为“五志之火”。
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瘀血内停,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滞不通,因而导致发热。
中气不足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
血虚失养久病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因出血,产后或术后出血过多,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阴精亏虚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阳胜,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病。
内伤发热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
气郁,血瘀者为实,气血阴阳不足者为虚。
一般而言,本病的病机转化多表现为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
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正气亦虚,而成为气郁气虚之发热,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
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