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与性格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性本能冲动的影响,并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 岁)在口唇期,婴儿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口腔部位,如吸吮、吞咽和咬等动作。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过口腔的活动获得满足和快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口腔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或者受到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其在成年后形成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
比如,口唇期满足不足的人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贪吃、酗酒、咬指甲等行为,甚至在性格上变得悲观、依赖和嫉妒。
二、肛门期(1-3 岁)肛门期的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排泄功能。
这一时期,儿童会从排泄过程中获得快感。
如果父母对于儿童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都可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过于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导致儿童长大后变得吝啬、固执、有洁癖;而过于宽松的训练则可能使儿童长大后变得邋遢、无条理和浪费。
三、性器期(3-6 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并意识到性别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男孩会对母亲产生爱恋,并将父亲视为竞争对手,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则会对父亲产生爱恋,并将母亲视为竞争对手,即“厄勒克特拉情结”。
这种情结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而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超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潜伏期(6-11 岁)在潜伏期,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下来,他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游戏和其他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方面的兴趣相对较弱,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和与同伴的关系。
五、生殖期(11 岁或 13 岁开始)生殖期也被称为青春期,个体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再次觉醒。
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试图建立成熟的两性关系。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发展顺利,个体就能形成正常的人格,能够以成熟的方式处理性需求和人际关系。
论电影《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电影《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作者:温宇新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7期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旨在说明在人的潜意识之下,隐藏着一种杀死父亲并取而代之的欲望,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了种种的怀疑和拒绝,然而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里,俄狄浦斯情结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张艺谋的电影《影》,便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影》;俄狄浦斯情节;弑父;娶母《影》是张艺谋导演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于2018年9月在国内上映,并于同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影片里不仅结合了中国传统的阴阳美学思想,还融入了西方的古典悲剧精神,开创出一种独有的电影模式。
从横向上看,《影》以古代战争故事为题材,视觉上突破了传统的原色色调,将水墨色置为电影主色[1];从纵向上看,《影》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股生命的张力,它赋予电影枯燥的水墨色调以内在神韵,带动情节的发展和观众的观赏情绪,这股张力就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在电影《影》中有多个层面的运用,最基本的层面就是人物之间关系的替代与转换,电影的男女主角之间,存在着禁忌的母子之恋。
而若再深入探究,可看出这种“杀父娶母”式的内在张力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甚至带给观众急不可待的观赏动力。
本文从俄狄浦斯情结的初步运用出发,探寻影片的内在张力和由此情结而产生的观赏动力。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初步运用(一)男女主角的禁忌之恋《影》中的男女主角分别为境州和小艾,境州是小艾的丈夫子虞的替身,他的名字取自子虞未收复成功的境州城,小艾则是在男权政治下夹缝求生的年轻女子,二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下,渐渐地发生了禁忌的恋情,一种介乎于母爱与情爱的情愫在境州的心中播种,他一面对小艾克制隐忍,一面又从种种情感冲突中,暴露出杀死原主、迎娶小艾的野心和欲望。
境州的欲望从精神分析层面上说,就是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欲望[2]。
境州八岁与母亲走散,被带到都督府训练成子虞的替身,母爱的缺失造成他敏感脆弱,极度渴望母亲之爱的性格,子虞抓住了境州的性格缺陷,将他的生母作为诱饵要求他收复境州城。
论金庸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现实中的两位女性
论金庸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现实中的两位女性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指男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倾向,对母亲的依恋是其表现之一,而作家创作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多与其童年时的经历有关。
金庸童年时代有两位重要的女性陪伴,生母徐禄死于金庸十三岁那年,而金庸对生母的爱与思念在他的小说中也有多处体现,继母顾秀英只比金庸大几岁,在金庸童年时是他们家的丫鬟。
她生性温和诚实,与金庸关系极好,是他小说中许多重要女性人物的原型,笔者认为,金庸于童年时代经历的两位女性是他创作中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来源。
标签:金庸;俄狄浦斯情结;母爱;死亡引言:金庸作为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领域的一代巨匠,在华人圈中具有罕见的影响力,可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一個作家的童年对其日后的创作影响巨大,而金庸童年时期的经历同样影响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风格。
本文以此为基点,分别讨论金庸小说中所蕴藏的俄狄浦斯情结与他生母和继母的关系。
正文:俄狄浦斯情结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以古希腊传说中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命名,指的是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
在作家金庸的作品中,这种情结大量存在,甚至在部分作品中作为一种主要情感线索存在。
笔者认为,这种情感取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金庸先生童年时经历的两位女性,她们的形象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
一.从徐禄与徐潮生看金庸笔下的母亲形象徐禄是金庸生母,在金庸十三岁那年因战乱患病去世,而徐潮生则是金庸长篇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的母亲。
徐潮生与徐禄相似点甚多,第一,两人同是徐姓,同是浙江海宁人士,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姓名身份上的趋同是两人最表面化的共同点。
第二,两人皆是早亡,且死于他们的儿子(金庸和陈家洛)记事以后却未成年之时,这段时间孩子对丧亲的记忆会很深刻,而心理往往也不如成人一般强大,母亲更容易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第三,两人都与海宁著名景观之一的海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徐潮生生于涨潮之日,故而得名,主角陈家洛有一回回到海宁,“……已牌时分已到达海宁城的西门安戌门。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2014.10韩阳1.《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
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
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
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
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
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
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
”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
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
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
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
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
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
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
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
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
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
从时空跨度和虚实真伪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超凡智慧夹杂着自我灭亡、显赫荣誉伴随着离经叛道的命运却是相差无几的。
更进一步来说,他们都甘冒性命之臾,努力摸索着人类心理的秘密,都在尝试说破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出的更多人性机密。
在这恋母情节的背后,我们其实都能见到虐待性父亲的形象。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在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中,较早地反映了父亲虐待儿子这一母题。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孟君等弃子英雄故事,也有这个母题出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虐待性父亲原型第一章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他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在他尚未出生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注定会成为杀父娶母的凶手。
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婴儿(即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让他把婴儿弃于森林。
但是牧羊人出于怜悯之心,把婴儿交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王的仆人,那仆人又把婴儿转交给了他的主人科任斯托国王。
国王收养了婴儿并认作自己的儿子。
因为婴儿有一双肿脚,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希腊语中有肿脚的意思)。
长大后,俄狄浦斯偶然得知神谕昭示他以后注定要弑父娶母。
为了逃避神谕,俄狄浦斯毅然选择离开。
在出走途中,他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双方在互相不知道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
随后,俄狄浦斯走至忒拜城,而且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人。
因忒拜城人曾允诺说,任何人只要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就可以成为国王。
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
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一、本文概述《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下,不断探寻自身命运真相,最终却陷入更深渊的悲剧故事。
本文旨在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入手,深入剖析这部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性。
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英雄,其性格中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又隐藏着深刻的矛盾和无法逃脱的命运枷锁。
本文将通过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和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来揭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所在,并探讨这一悲剧性如何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紧密相连。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古希腊悲剧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对人性、命运与自由的深刻思考。
二、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俄狄浦斯作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角,其性格的矛盾性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生选择上,更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内心冲突与挣扎中。
他既是智者,拥有超人的智谋和洞察力,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题,避免忒拜城的毁灭;他又是一个命运的囚徒,无法逃脱神谕的诅咒,即便他再聪明,也无法预知或改变自己的命运。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首先体现在他对自我认知的迷茫与清晰之间。
他自信能够解开世间的谜题,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这种自我认知的模糊状态使他在命运的漩涡中摇摆不定,时而觉得自己能够掌控一切,时而又觉得自己被命运无情地捉弄。
这种自我认知的矛盾性不仅加剧了剧情的紧张感,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与内心愿望之间的冲突。
他渴望真理,渴望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但当他真正面对真相时,却又无法承受其重压。
这种行动与内心愿望的冲突使他在面对命运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无法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选择。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对神的态度上。
他既信仰神的力量,认为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他又对神的残忍和无情感到愤怒和不解。
这种对神的矛盾态度使他在面对命运的打击时既感到无奈和绝望,又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俄狄浦斯的读后感6篇
俄狄浦斯的读后感6篇俄狄浦斯的读后感篇1“命运”,多少万年以来经久不衰的话题,没有定论。
人的命运,是在出生时就已注定好的,还是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
这样的争论,似乎也是无休无止的。
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腊,有一位同样为此困惑的戏剧家,就此问题写出了一部扬名世界的著作,用此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质疑神的公正。
他,就是我们伟大的索福克勒斯,而那部作品,便是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宝藏——《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巧妙地表现了个人坚强意志与强大命运之间的抗争与冲突这一主题。
由于父亲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从出生起便要背负上弑父娶母这一残酷的诅咒。
在抵抗命运中,他躲避,他坚强,他质疑,而他最后,只能在血色的暗中,由残忍的命运之神套上沉重的枷锁。
这一切,真的公平吗;这一切,人们所崇拜,所敬仰的神明,真的对人公正吗这一切,这所谓的命运,真的是注定好的,真的是逃不开躲不掉更改不了的吗。
我很久以前亦和朋友们讨论过这个问题,那时年小,对世界了解得十分浅显,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对神,对命运,大都是从长辈那里获得的认识,而长辈们,大多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是命啊,人不能和命争。
所以,那时我的回答,是我信有神,我信有命。
也就在这前提下,我做过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譬如考试前拿着十字架祷告有个好成绩,譬如丢了东西便说这是命啊。
这样的事情,现在想想,觉得傻的还挺可爱的。
长大后的今天,我已和身边好友在此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她说,她相信有命运。
她说,生命就是由一连串的巧合组成,生命由这些巧合组成了一个圆,我们沿着圆的印迹走着,也许逆向而行,但最终相遇的,还是那从一开始就分开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命运。
而我说,我也相信有命运,但我相信我可以用我的努力我的智慧去改变我的命运,即使我最终会走向那个起点,我也会在途中不停地去充实自己,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经验,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这些宝藏,变成我抵抗不公的力量,变成我抗击命运的武器。
这样,即使失败,我亦不会后悔。
古希腊三大悲剧
——理想人格的象征
第8页,本讲稿共42页
“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
《阿伽门农》 《俄瑞斯忒亚》三部曲 《奠酒人》
《报仇神》
反映了父权制的兴起,在与母权制冲突中取得了优势。父系社会逐 渐取代母系社会。
第35页,本讲稿共42页
因谓生曰:「素闻十郎才调风流,今又见仪容雅秀,名下固无虚士。某有一 女子,虽拙教训,颜色不至丑陋,得配君子,颇为相宜。频见鲍十一娘说意 旨,今亦便令永奉箕帚。」生谢曰:「鄙拙庸愚,不意故盼,倘垂采录,生 死为荣。」遂命酒馔,即命小玉自堂东阁子中而出。生即拜迎。但觉一室之 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曜,转盼精彩射人。既而遂坐母侧。母谓曰:「汝
美 狄 亚 剧 照
第26页,本讲稿共42页
心理分析细腻
“坏东西,你得到了这些好处,居然出卖我们,你已经有
了两个儿子,却还要再娶一个新娘;如是你因为没有子嗣, 再去求亲,倒还可以原谅。我再也不相信誓言了,你自己 也觉得你对我破坏了盟誓!我不知道,你是认为神明再也 不掌管这个世界了呢,还是这人间已经立下了新的律条? 啊,我这只右手,你曾屡次握住它求我;啊,我的两个膝 头,你层屡次抱住它们求我,它们白白地让你这坏人抱过,
第12页,本讲稿共42页
“戏剧艺术的荷马”
——索福克勒斯
2、代表作: •《安提戈涅》
•《俄狄浦斯王》
情节:俄狄浦斯、忒拜王
拉伊俄斯、王后伊俄卡斯
忒、科任托斯国王玻吕玻
斯
剧
照
第13页,本讲稿共42页
“戏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1]情节:俄狄浦斯、忒拜王拉伊俄斯、王后伊俄卡斯 忒、科任托斯国王玻吕玻斯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由维也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和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期发展中的一种性心理冲突和人类性心理发展的模式。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主角俄狄浦斯。
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俄狄浦斯自己杀了父亲,并与母亲结婚生子,而在得知真相后感到极度的内疚和困惑。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3岁到6岁之间,孩子会对父母的性别和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男孩会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而对父亲抱有敌意和竞争心理。
这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类似地,女孩也会经历一个类似的情绪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厄丢兒情結”。
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于性别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男孩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接受,但他意识到这与父亲的存在产生冲突。
因此,他会将父亲视为对手,并试图与之竞争,以获得母亲的青睐。
这一过程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阵痛”。
最终,男孩们会接受现实,放弃与母亲的竞争,并在父亲的引导下迈向社会。
在女孩的情况下,她们也会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意识到只有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父亲的支持。
因此,在儿童期,女孩渴望与母亲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而与父亲之间的竞争较少。
这一过程被称为“厄丢兒情結的寂静”。
最终,女孩们也会放弃与父亲的竞争,并在母亲的引导下,向社会迈进。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个体的性格发展和情感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解决方式不当,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和性格障碍的出现。
例如,男孩可能对同性性别有一定的敌意和竞争心理,而女孩可能会对自身的性别角色表达不适应或困惑。
然而,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太多的实证研究支持,并且对性别角色和发展的解释过于简化和狭隘。
总的来说,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性心理发展中的一种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作为竞争对象的父亲或母亲都十分强大,最终儿童以 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为榜样。
潜伏阶段(6-12岁)
由于道德感、美感、羞耻心和害怕被别人厌恶等的心 理力量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性冲动暂时停止活动,儿 童中止对异性的兴趣,倾向多和同性者来往。
儿童更多的把注意力转向今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些 活动——学习、体育、歌舞、艺术、游戏等,这是通 过升华作用的机制实现的。
⑸青春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20-2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评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最全面的人格理论, 但引起的评论与争议也是最多的,既有肯定的, 也有否定的。
肛门阶段(2-3岁)
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为了养成子女良好的卫生习惯做 出合理的引导,如果父亲的要求能配合幼儿自己控制 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可以因而建立,从而使幼儿长大 后具有创造性与高效率性。
如果父母训练过严,与儿童发生冲突,则会导致所谓 的肛门性格一种是肛门排放型性格,如表现为邋遢、 浪费、无条理、放肆、凶暴等;另一种是肛门便秘型 性格,如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 气、忍耐等。因此,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应注意儿 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过严。
因此,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应注意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过严。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概念,如潜意识、压抑、恋母情结等早就进入人们的
日生常殖话 阶语段。(反13-18之) ,若此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过分限制,使婴儿无 恋广父义恋 :母一情切法节寻也求由称快俄感狄的口浦潜斯力腔情结活。 动获得满足,长大后将会有负面的口腔性 格,如口腔性依赖 生殖阶段(13-1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0-1 口,嘴唇,断奶 舌头
嘴部行为:抽烟、过 度饮食;依赖他人
肛门期 anal stage
1-3 肛门
上厕所的训练
杂乱无章、吝啬、 固执、或者相反
性蕾期 phallic stage
潜伏期 latency stage
3-6 6-12
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
无特定区 防御机制的发展 域
道德约束力弱,难 与权威人士相处
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背景
(二)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 赫尔巴特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
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 “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
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道界线便 为意识阈。” 这种被抑制的观念,就类似于莱布尼兹的微觉, 它可以由意识的吸引跨过意识阈而转为现实状态。 也就是说,被压抑的观念和现实观念是可以转化的。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学说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 响的思想之一。
弗洛伊德的本行是精神病医生,其治疗 方法为“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让病 人处于“自由联想”状态,再由医生帮 助病人解除压抑感,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个过程即精神分析。
福柯论弗洛伊德
我认为,正是随着对潜意识概念的澄清,人文科学诸学科 才得以完成它们的重新组合与划分,换言之,这一重新组 合与划分基本上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从那以后所谓的 心理学是研究意识和个体的人的学科这个由18世纪继 承而来的实证主义定义,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重意识的关系
意识压抑无意识,无意识只能采取伪装的、象征的方式表 现;
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着意识活动。 无意识即性本能,人性和人的心理活动与性意识、性本能
有关,为人性研究引入了性学视点。 结论:考察无意识是认识人性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把握人
俄狄浦斯王读书心得范文(7篇)
俄狄浦斯王读书心得范文(精选7篇)俄狄浦斯王读书心得范文(精选7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呢?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适宜呢?下面是精心的俄狄浦斯王读书心得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俄狄浦斯王》书里有评论说它是在探究人和命运关系的神话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故事。
读完之后真的觉得很惊心动魄啊,不过是不是最我就不知道了。
俄狄浦斯为了逃避命运的魔爪,身为王子决然分开王宫四处漂泊,第一次自我放逐:他以解除天灾,为民除害为己任,义无返顾的追查凶手,众人企图阻止他,他却力排众议,决不退缩。
可惜却在不知不觉中触放了人类文明社会的禁忌,由一位贤明的君主变成了杀父娶母的罪人。
每一次的逃避都使他更加接近命运的轨道,他努力防止着,却无法改变命运。
冥冥之中操纵我们人类命运的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腊,就是原始初民无法控制的自然和社会,它高踞于人和神之上,主宰一切,不可抗拒,难以捉摸。
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或许人只能在定数和命运的这个空间之内去创造和建树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吧。
我们要以有限的生命对抗无限的困苦和磨难,这是生存的永久的悲剧性。
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努力奋斗。
你的命运是怎样的?没有人能知道。
你的命运是谁主宰的?不知道,但你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员……..把握命运,靠的是…….自己《俄狄浦斯王》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虽然看完了很久我还是会隐约感到当初零散细微、小心翼翼的恐惧和怜悯,总是说有时无知也是一种幸福。
1983年罗念生先生所译的《索福克勒斯比句二种》,到今日书页已经微微发黄了,封面也是后来重新包上的,翻动的时候还有清脆的小声响。
俄狄浦斯的这个故事最早是由初中的好朋友告诉我的。
我还记得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走廊上,昏黄吊灯隐约照着乌尘的墙,身后是铁门,我们就坐在那梯阶上,说着两个小女孩见的《俄狄浦斯王》。
在这之后的七年光阴中,我从未忘记过这些述说中的细节,甚至隐约还能感到当初零散细微、小心翼翼的恐惧和怜悯。
解读《野蛮的婚礼》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解读《野蛮的婚礼》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作者:龚玥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4期[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为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法国作家扬·盖菲雷克的小说《野蛮的婚礼》曾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著称。
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对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进行深刻的剖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矛盾。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心理活动[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085-01扬·盖菲雷克是法国当代作家,在1985年他以《野蛮的婚礼》一书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这是一部以写实和心理分析而著称的小说。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出人间悲剧。
主人公吕多是一场野蛮婚礼的产物,在母亲被强暴之后生下的,因而母亲非常讨厌他。
在吕多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发展和其对他人生的决定作用。
一、吕多俄狄浦斯情结不同阶段的表现在小说《野蛮的婚礼》中,吕多对他的母亲尼克尔怀有俄狄浦斯情结。
他是母亲被强暴后生下的。
在吕多短暂的一生中,他的母亲除了给予之嫌弃、虐待和愤恨之外,从未给予过温存与爱抚。
而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吕多做出了一切努力,甚至甘愿做母亲的奴仆。
(一)第一阶段:在阁楼上根据弗洛伊德的儿童性欲理论,4—5岁是阴茎期。
在这个时期,生殖器成为了主要的快感区。
儿童在这个时期把母亲作为自己的性欲对象。
孩子一直想独自占有母亲所有的爱,于是他对于自己同性的父亲怀有敌意。
在这个时期,男孩会幻想自己和母亲结婚。
从3岁起,吕多对于自己母亲尼克尔的感情就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从出生到大约8岁的时候,吕多一直都生活在阁楼上,应该说是被关在阁楼上。
他没有行动的自由,没有自由活动或是与人接触谈话的自由。
他的生活圈子里只有布朗夏尔夫妇、尼克尔还有经常来看望他的那奈特。
《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摘要】曹禺的成名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中主人公周萍和他的继母周繁漪的乱伦关系是全剧最精彩的线索之一。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角度来解读周萍和周繁漪之间不正当的恋爱关系,得出二者关系归结于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导致二人悲剧结局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法、周萍、周繁漪、弗洛伊德。
一、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出自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所以“俄狄浦斯情结”又被人称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无意识性的,因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不支持,这种情结常常被人压抑在潜意识里不再提及。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的处女作,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它所展现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在《雷雨》中,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但是表现的形式有不同,有明显的有隐含着的。
而话剧中人物人物周萍与继母周繁漪之间的秘密恋情是全剧最明显、最耐人寻味的一条线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在《雷雨》中最明显的体现。
周萍是带着苦闷和罪恶感出场的。
周萍是周朴园的长子,周繁漪的继子和情人。
细读《雷雨》,不难发现周萍有着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与他不幸的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试论班吉“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层意蕴
试论班吉“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层意蕴李萌羽;王梦瑶【摘要】《喧哗与骚动》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长篇小说的代表作。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小说中班吉的“俄狄浦斯情结”,认为:班吉“俄狄浦斯情结”发生的对象并非其生母康普生太太,而是其姐姐凯蒂。
这就为剖析小说中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化对班吉形象及作品深层意蕴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American writer William Faulkner’s representative novel. By using the theory of Freud’s psycho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Benjy’s “Oedipus Complex”, and ifnds out that in this novel the object of Benjy’s “Oedipus Complex” does not center on his biological mother Mrs. Compson but on his elder sister Caddy. This will provide a new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in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complex spiritual world of the characters, and deepenthe understanding of Benjy and the novel’s motif.【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班吉;俄狄浦斯情结【作者】李萌羽;王梦瑶【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深受读者的好评。
命运操纵下的俄狄浦斯式悲剧
命运操纵下的俄狄浦斯式悲剧——读《俄狄浦斯王》内容简介:《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时期索福克里斯的代表性的悲剧。
用“回溯法”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的悲剧故事。
忒拜先王拉伊俄斯从神谕得知自己的儿子未来不可避免要杀父娶母后将其抛弃荒野,后弃婴被科任托斯国王收养,名为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长大后从阿波罗处得知将应验于自己身上的可怕预言后离开向东方的玻俄提亚而去,在一个三岔路口和一伙人发生冲突,失手杀死了一个老人,即拉伊俄斯。
而后凭借智慧解出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解救了忒拜人并被拥立为新王,迎娶了先王的妻子。
忒拜遭受瘟疫,克瑞翁向太阳神祈求神示,只有严惩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解除瘟疫。
俄狄浦斯随即全面调查,先知忒瑞西阿斯被激怒后道出真相,并由王后验证。
俄狄浦斯明白一切后羞愧万分,戳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忒拜。
思考:首先我想谈谈俄狄浦斯情结,这是对原著理解上的一个误解和阻碍。
一说起俄狄浦斯的悲剧,常常会伴随有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的悲剧之所以能使读者产生与当时希腊人同样的感动,不是因为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是其中的特质即人类第一个性冲动对象是自己的母亲,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是自己的父亲,是我们内在的某种呼声的存在引起的共鸣。
而俄狄浦斯的经历恰是我们童年愿望的达成,而我们比俄狄浦斯幸运的是我们并没有将这一情节变为心理症结,而是收回了原始的欲望。
但是俄狄浦斯的悲剧正是由于他极力躲避杀父娶母的命运造成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俄狄浦斯并没有获得过内心的满足感,在他依稀感觉自己是凶手时内心是极度恐惧慌张的,最后确认之后,由于内心的愧疚戳瞎了自己的双眼。
弗洛伊德从这样一个悲剧中臆造出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情结是没有依据的,我们不可能从这样一种想法中获得任何精神上的满足,因而不会采取行动去实现这个想法。
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下,虽然承认了俄狄浦斯的悲剧是由于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迫使,但他把这种力量归结于人类内心的原始欲望,是对命运悲剧的狭隘化。
浅析命运悲剧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命运悲剧中的人物形象摘要:命运悲剧是中西方戏剧中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命运悲剧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探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人的影响。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雷雨弗洛伊德依据《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惨命运,以精神分析学为依据,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妒父”心理。
这种心理影响下的命运悲剧不仅成为欧洲悲剧创作的经典命题,也为中国近代的剧作提供范例。
《雷雨》以同样乱伦式的命运悲剧,成为《俄狄浦斯王》的千年回响。
通过对其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可以明晰“俄狄浦斯情结”对人的影响。
一、“恋母杀父”的主人公对比作为命运悲剧的主体,俄狄浦斯、周萍都曾试图反抗命运的捉弄,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俄狄浦斯生下来就因为亲生父亲不仁的行为受到诅咒,他的父母害怕诅咒的发生而选择将他丢弃,俄狄浦斯在长大后知道了诅咒的存在后,以离开养父母来避免悲剧的发生,却不料所有人做的所有努力,反而促使悲剧的发生,在既定的命运面前,一切的反抗斗争似乎都只是徒劳而已。
他潜意识里那股不可逆转的力量和欲望一直把他推向“恋母情结”的罪恶深渊,因而,俄狄浦斯是全书中最无辜的,他对周遭一无所知,他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杀死的老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自己的妻子居然就是亲生母亲。
同样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还有《雷雨》中的周萍,在与继母繁漪关系暧昧的情况下,他深知自己行为的离经叛道,不为世人所容,因而他竭力克制,移情女佣四凤,却不料走入了更加悲剧的深渊,与自己的亲生妹妹产生了爱情,命运悲剧的不可逆性展露无遗。
在命运的安排下,两位主人公不论是斗争还是顺从最终都逃不过悲剧的结局。
可以说,两位主人公虽然身份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是可怜之人,悲剧的发生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恶,他们都只是时代或命运之下的受害者。
二、作为“恋母情结”的对象的母亲形象对比在两部作品中,母亲这一角色都是乱伦的主角。
《俄狄浦斯王》中的伊俄卡斯忒王后“为丈夫生丈夫,为儿子生儿子”,走上了一条既是母亲又是妻子的道路。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摘要: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矛盾复杂的性格,经由那句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彰显的淋漓尽致,对于这个人物悲剧性格的形成,仁者见仁,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恋母情结来分析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性格的形成。
关键词:哈姆雷特;恋母情结;性格形成分析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莎翁巨作《哈姆雷特》,以其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集多种成分为一体的艺术特点,征服了当时乃至现代的无数读者,尤其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加之深刻的社会背景,更让人深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个人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个人物悲剧性格的形成,仁者见仁,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恋母情结来分析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性格的形成。
剧目一开始,主人翁哈姆雷特就面临三大猛烈打击: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
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人自戮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从这段独白中可以看到,面对人生突然出现的三大打击,对其最有力的打击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
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与性格论
我爱猫咪发布于:2011-09-28 15:53
弗洛伊德好像有种难以名状的魅力,让我这种不喜欢学术的人对这么学术的东西感兴趣。
我最初看弗洛伊德是在两个月前,当时临近考试,但是我把他的书当做是复习累的是时候消遣用的,要说当时喜欢精神分析或梦的解析,多半原因是:这种观点、思考太不可思议了!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比如他的潜意识、他的梦境,弗洛伊德却能从中看出端倪,进而推断出患者的疾病症状的来源。
在每一本介绍伟大人物贡献的书中,开篇总是少不了许多案例通。
这本书业不例外,它通过病人的自述,来印证此人物的伟大,对人类的突出贡献。
我当时也看了不少关于弗洛伊德的“解救事迹”,这些事迹无疑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不打针,不吃药,坐那就是跟你唠”,病人看似无可救药的病症很快就得到解决了。
后来我总算是靠点谱,不单纯的看热闹,而是仔细的拜读了他的精深思想,可是不读不知道,一读真的吓一跳,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很多类似于性解放的思想,更是把癔症,即精神症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小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父或恋母情结,而且说这种情结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那我当然首先就想到我自己,想从我自己这得到验证,可是我思来想去,发现我好像并没有恋父情结,所以马上我就对弗洛伊德的说法感到不信任。
因为这是他思想的本源、立足点。
可是就在我想反驳他这一理论的时候,他又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是精神症的核心原因。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绝不会意识到这点,这不仅是因为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孩子很小的时候,即性蕾期,4-6岁,更是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在要求是弑父娶母或弑母嫁父,而这明显不合乎社会伦理道德,所以我们在潜意识中就狠狠的打压这种想法,让它不出现在自己可以感知到的意识范围内,而这一过程我们是感觉不到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也就是说,你感觉不到俄狄浦斯情结是有原因的,所以你不承认这一观点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你潜意识的防御机制阻止你认同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因为你害怕这个观点给你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你本
能的不想承认它是对的,所以你会采用一切方法来阻止这一观点,如:你对这一理论表示的愤怒或不可理解。
而这些你潜意识所做的防御工作你是感觉不到的。
看看,这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相当于你怎么做都证明他的理论是对的,你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好,都会证明他是对的。
在反对者看来,弗洛伊德是拿人的无意识作为他诡辩的依据。
更学术一点来说,他的理论是不可证伪的,即没有办法证明这一理论是对是错。
这是大多数反对者的依据,但可笑的是,反对者的境遇也很尴尬,因为他们也没有办法证明弗洛伊德就是错的。
我也不是很认同他“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无意识领域和人格结构理论方面的巨大成就。
我尤其信奉他的人格结构论,这并不能说是科学,但是我们都能真切的感受到它的力量。
在我看来,人格结构论才是梦的解析的基础。
人格结构论是说:人的性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生之俱来的本能欲望,它遵循着“快乐原则”,即希望一切利己欲望马上实现,包括食欲、性欲、攻击欲等。
它没有耐性,不想延期,只希望所有欲望能立即得到满足。
受“本我”控制的人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浅薄。
“超我”是和“本我”对立的性格,它是人的道德规范,它高尚、无私、理性,它是负罪感的渊源,过分苛刻的超我会导致自卑、忧郁、负罪感。
有它的存在我们才得以遵守社会准则,不作出有悖社会伦理的事。
而“自我”就是你我现在展现给社会的形态,既不过于任性、随性妄为,也不会像菩萨一样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也会有私心。
总之,自我处于欲望与良知之间,它是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的产物。
人格结构论与梦的解析又是什么关系呢?人格结构论阐述了人的性格都有三个部分,而“本我”的存在使“超我”甚至“自我”都感到不安,毕竟本我的欲望中有一些欲望是不想被人知道的,它们也许包含强烈的暴力欲望或性欲望,这与道德是相悖的,所以在你清醒的时候,你要努力做到让自己与社会所要求的相符,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超我抑制本我的现象。
可是本我很强大,它不甘心一直被超我压抑,于是,它找到了一个排遣的方法:梦境。
人在清醒的时候是很理性的,大脑会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但是在梦中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梦是私密的,所有影像都只对一个人开放,这里是绝对的自我空间,也就是说,在你的梦中,无论出现了多么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都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使你因此受到惩罚。
我们可以在梦中实现自己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完成的梦想。
于
是,人在做梦的时候理性和道德变得不再那么强大,使本我有机会施展。
这就引出了弗洛伊德最为经典的梦的解析理论,即:梦的作用是实现愿望。
这里的愿望是你最真实的愿望,是本我的愿望。
我不敢说这是真理,但是我想这一理论是有道理的。
转发:
回复(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