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孔子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S版语文五上《孔子》2PPT课件

们介绍了什么?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8
请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 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 流一下。
(大家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 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9
走近孔子
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24
第四个故事:晚年读《周易》
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 他说了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孔子怎样的学习精神?
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 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 的文字和内容了。”
25
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前479),名丘,字仲尼, 生于鲁国。是古代的大思 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 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 要的人物 。
10
儒家孔子
他在鲁国做过官, 又曾游说四方,一生 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 学,由此建立了中国 古代第一个私家学 派——儒家。
11
圣迹图 (表现孔子讲学、众多弟子学习的情景)12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 之恶,小人反是。
❖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21
大教育家孔子
5
孔 子
6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 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是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 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 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 《书》,订《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 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 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 下来,作成《论语》。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8
请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 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 流一下。
(大家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 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9
走近孔子
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24
第四个故事:晚年读《周易》
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 他说了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孔子怎样的学习精神?
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 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 的文字和内容了。”
25
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前479),名丘,字仲尼, 生于鲁国。是古代的大思 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 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 要的人物 。
10
儒家孔子
他在鲁国做过官, 又曾游说四方,一生 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 学,由此建立了中国 古代第一个私家学 派——儒家。
11
圣迹图 (表现孔子讲学、众多弟子学习的情景)12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 之恶,小人反是。
❖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21
大教育家孔子
5
孔 子
6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 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是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 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 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 《书》,订《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 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 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 下来,作成《论语》。
第二讲:孔子.ppt

一、鬼神 从民神杂糅到绝地天通; 神人并称,而执政者之最大责任,在于“亿百
神而柔和万民”,否则“神怒民叛”必不能久。 对鬼神之信仰以后渐衰。
孔子所处时代的宗教和哲学状况
二、术数 宇宙间事物,古人多认为与人事互相影响。故
有所谓术数之法,以种种法术,观察宇宙间可 令人注意之现象。 《汉书 艺文志》序术数为六种: 一、天文;二、历谱;三、五行; 四、蓍龟;五、杂占;六、形法;
——《八佾》
一、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贵族政治衰微:官师不分,发为政教典章。 诸子出于王官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的原因
贵族政治破坏,上古政治及社会制度起根本 的变化。 贵族经济制度的破坏。井田制之崩坏 过渡时代,旧制度崩坏之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修正
旧制度者,有欲立新制度以代替旧制度者,有反对一切制度者。
泛论子学时代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的原因 士阶层的兴起
上古时代哲学之发达,由于当时思想言论之自 由;其思想言论之所以能自由,则因当时为一 大解放时代,一大过渡时代。
泛论子学时代
三、子学时代的终结 秦时崇法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 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治民主清静;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 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 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 不议。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 三桓之子孙,微矣。 ——《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1.孔子其人(BC551年—BC479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神而柔和万民”,否则“神怒民叛”必不能久。 对鬼神之信仰以后渐衰。
孔子所处时代的宗教和哲学状况
二、术数 宇宙间事物,古人多认为与人事互相影响。故
有所谓术数之法,以种种法术,观察宇宙间可 令人注意之现象。 《汉书 艺文志》序术数为六种: 一、天文;二、历谱;三、五行; 四、蓍龟;五、杂占;六、形法;
——《八佾》
一、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贵族政治衰微:官师不分,发为政教典章。 诸子出于王官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的原因
贵族政治破坏,上古政治及社会制度起根本 的变化。 贵族经济制度的破坏。井田制之崩坏 过渡时代,旧制度崩坏之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修正
旧制度者,有欲立新制度以代替旧制度者,有反对一切制度者。
泛论子学时代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的原因 士阶层的兴起
上古时代哲学之发达,由于当时思想言论之自 由;其思想言论之所以能自由,则因当时为一 大解放时代,一大过渡时代。
泛论子学时代
三、子学时代的终结 秦时崇法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 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治民主清静;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 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 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 不议。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 三桓之子孙,微矣。 ——《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1.孔子其人(BC551年—BC479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第二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27
政治过程也是教育过程。
5
3.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 学。’” 主张贤人政治。 是对世袭制的批判。 把教育对政治作用突出了。
6
三、关于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
“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 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的垄断局面。 “ 教育公平”的观念
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 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
4
2、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识到教育具有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 用,即教育能够“感化人心”。
为政是完善自身,并由此影响他人的教育活 动。
1、培养目标:士、“君子” 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坚持办学理想,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 素质缺一不可。
10
五、关于教育内容
六经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是主要的教学科目;诗、 书、礼、乐、易、春秋是主要的教材。
删定整理六经时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 使所删定的六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反映出孔子对传统文化持偏于肯定的态度。
22
八、关于教师:
1、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23
2、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子路批评老师。 颜回尊重老师,无所不悦 。
24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概括。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 师的爱心和耐心 。
“后生可畏” 。
25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政治过程也是教育过程。
5
3.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 学。’” 主张贤人政治。 是对世袭制的批判。 把教育对政治作用突出了。
6
三、关于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
“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 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的垄断局面。 “ 教育公平”的观念
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 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
4
2、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识到教育具有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 用,即教育能够“感化人心”。
为政是完善自身,并由此影响他人的教育活 动。
1、培养目标:士、“君子” 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坚持办学理想,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 素质缺一不可。
10
五、关于教育内容
六经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是主要的教学科目;诗、 书、礼、乐、易、春秋是主要的教材。
删定整理六经时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 使所删定的六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反映出孔子对传统文化持偏于肯定的态度。
22
八、关于教师:
1、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23
2、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子路批评老师。 颜回尊重老师,无所不悦 。
24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概括。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 师的爱心和耐心 。
“后生可畏” 。
25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精品课件教案PPT】 第二讲: 孔子PPT共27页

【精品课件教案PPT】 第二讲: 孔子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孔子》PPT课件2 (共22张PPT)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 给别人。
读第四自然段
孔子为什么“虽然干渴难忍, 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非常重视自身的修养。
读5、6、7自然段
在这里孔子是怎样谈论“君子”与 “小人”的? (想一想:哪些德行品质是君子所有? 哪些德行品质是小人所有?)
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 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祭孔大典
知识记录卡,相信你最棒!
1、孔子,名( ),字( )孔子所教 的学生大约有( )人。 2、孔子的学生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了他 平日的教诲,编成一部叫( )书。 3、本文的写作结构为( ) A、总--分--总 B、总--分 C、分--总
•
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由此,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认识?
厌恶偷窃
君子风度
善于诱导 能自我反省
读第八自然段 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勾画) 由此你体会出孔子怎样的精神?
对读书的强烈渴望和从 不满足的读书态度。
文中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孔子读 书次数之多?
翻来覆去 韦编三绝
孔庙
全球各地一共建有2000 多座孔庙。
每年清明节期间,全球各地华 人会有超过数百万人亲临山东 曲阜孔庙祭祀孔子。
•
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43、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读第四自然段
孔子为什么“虽然干渴难忍, 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非常重视自身的修养。
读5、6、7自然段
在这里孔子是怎样谈论“君子”与 “小人”的? (想一想:哪些德行品质是君子所有? 哪些德行品质是小人所有?)
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 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祭孔大典
知识记录卡,相信你最棒!
1、孔子,名( ),字( )孔子所教 的学生大约有( )人。 2、孔子的学生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了他 平日的教诲,编成一部叫( )书。 3、本文的写作结构为( ) A、总--分--总 B、总--分 C、分--总
•
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由此,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认识?
厌恶偷窃
君子风度
善于诱导 能自我反省
读第八自然段 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勾画) 由此你体会出孔子怎样的精神?
对读书的强烈渴望和从 不满足的读书态度。
文中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孔子读 书次数之多?
翻来覆去 韦编三绝
孔庙
全球各地一共建有2000 多座孔庙。
每年清明节期间,全球各地华 人会有超过数百万人亲临山东 曲阜孔庙祭祀孔子。
•
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43、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孔子简介ppt 课件

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曲阜 市,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将军,母亲颜 氏名徵在,是叔梁纥的庶妻。
孔子在30岁时开始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他一生 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他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贤 者七十二人。
孔子的教育背景
孔子虽然出生贫贱,但他从小就勤奋 好学,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 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 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材施教
总结词
个性化教育方法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应根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育,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学思结合
总结词
重视思考与实践
详细描述
孔子提倡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03
孔子的思想体系
仁爱思想
01
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 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3
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 些价值观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 族的道德准则。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传播海外
对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儒家思 想也传播到了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至今。
教育事业的推动
孔子重视教育,提倡"有教无类", 推动了私学的兴起,使更多人有机 会接受教育。
现代价值的新发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孔子的思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 力,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智 慧和启示。
《孔子》ppt课件

仁者爱人
总结词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它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爱护。孔子主张君主应以仁 爱之心对待臣民,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福祉。同时,他也强调个人应具备仁爱之心,以实 现自我完善和人际关系和谐。
04 孔子的影响与评价
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学派的形成
儒家学派起源于东周时期,由孔子创 立,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 值观,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学的发展
儒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包括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儒学 和现代新儒学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孔子的地位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及 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孔子重视德育,认为德行是教育 的首要任务,与现代教育中德育
为先的教育方针相一致。
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
孔子提倡“仁爱”与“礼治”,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秩序,与现代政 治追求的社会稳定和和谐目标相呼应。
孔子的德治思想,强调统治者的道德 修养和示范作用,对于现代政治治理 中强调领导人的品德和公信力有借鉴 意义。
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秩序,主张各安其位,对于 现代政治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有 一定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孔子的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伦理,与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 有所冲突。
孔子的价值观重视传统和权威,与现代社会中追求创新和自由的精神有 所矛盾。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从小就对礼仪、音乐、射箭、驾车等技艺有浓厚的兴趣,并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介绍孔子的ppt课件

出生在鲁国,今山东 省曲阜市。
孔子的教育背景
孔子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很大 。
孔子在年轻时便表现出对学问 的热爱,他广泛阅读各种经典 著作,并跟随许多名师学习。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 育的机会。
孔子的主要贡献
01
02
03
04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
重。
爱的层次
孔子认为,爱的层次分为亲亲、仁 民、爱物,即从家庭内部的关系开 始,逐渐推广到社会关系,再到对 自然万物的关爱。
为政以德
孔子提倡以德治民,认为统治者应 该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仁爱 之心关爱百姓。
中庸思想
核心概念
中庸思想是孔子的一种处世哲学,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 治理国家时,应该寻求平衡和适中,避免过度偏颇。
孔子认为,社会中有不同的等级 ,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礼仪和 规范。通过遵守礼乐制度,人们 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CHAPTER 03
孔子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的理念
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和潜力,采用不同的教 育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灵活应对
孔子提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而不是僵硬地遵 循既定的教育方法。
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应该不断努力 追求这种状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循“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的原则;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遵循“德主刑辅,重 教化”的原则。
礼乐制度
核心概念
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中的一种社 会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 合下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礼仪 规范。
孔子ppt课件 (2)

时8
孔子办私学
精选PPT课件
9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
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
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
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
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
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
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
严而离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 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
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
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
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
敬地向您求教啊!」精选PPT课件
17
孔子的道德观
• 鲁国的法令规定:凡鲁国人做了诸侯的臣妾,能
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从官府拿回赎金。子贡去
诸侯家赎回一个鲁国人,却不接受赎金。孔子说:
学琴于师襄。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
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期 一
.
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
“仁”。
青
逐渐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 便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
少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
年
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 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精选后PPT人课件尊为“万
精选PPT课件
18
精益求精的孔子
• 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 是弹同一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 曲了。”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 熟。”过了几天, 师襄子又说:
“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
“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又过了几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希望通过“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 来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是“礼”普遍合 理性从何而来?靠什么来保证人们对“礼”和 “名”的肯定?
最终的价值依据 —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道德何以可能—孝悌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1、仁的基础:真情实感、真诚无妄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刚毅木讷近仁 。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仕孔子
51岁,孔子出仕,官至司寇 52岁,夹谷相会,名声大盛 54岁,张公室、弱三桓、堕三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
公元前498年,孔子以54岁的高龄, 辞别故土,踏上了周游中原诸国的旅途
周游列国
10月
卫国
匡
返卫 蒲城
蔡
陈蔡之厄 陈国 (三年)
去楚未遂返卫
郑国 卫国
委吏、乘田 十九娶妻,二十生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5岁,随鲁昭公往齐国 47岁,引身而退,整理典籍,教授弟子。
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这是 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的,礼的内涵发生了变 化,从形式而走向道德规范。——三十而立
由礼而仁:从有约束的礼的学习当中,到对于 人之所以为人有所理解,有所体会,这就是 对自己自觉,有了这种自觉,也就不惑 了。——四十不惑
卫国 四 年
宋国
鲁国 68岁
斥于卫、齐,阻于宋,厄于陈蔡,困于楚,一路 上颠沛流离,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 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他“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念,奠定了华夏文 明大厦的基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魂灵。
晚年孔子
整理六经:述而不作 完善仁学: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子路和子贡是他最得意的三个弟子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也称颜渊,小孔子三十岁,其父 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以德行为重,乐于学道是众弟子 中最杰出的。
子路,名仲由,鲁国人,也叫季路,小孔子九岁。以好勇 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子路颇有治理政事的才能,而 且在军事领域有所建树。闻过则喜,是孔门弟子中责问 孔子最多的人
—《为政》
少年孔子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一:孔子出生前后的社会:诸侯兼并、陪臣越礼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季氏》
二:了不起的母亲 三:愤而学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述而》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 孔子建立的情感原则,是从孝、悌的亲情而来的,其主 要特点是真实无伪,孔子是用“人之生也直” 这一说 法来说明此点的。真实的情感在理性的提撕下成为“爱 人”的普遍情感,孔子认定这是建立一个理性社会的心 理基础,也是礼的秩序得到自觉遵从的保证。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为仁之方: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克己复礼为仁: 不学礼,无以立。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
仁作为内在心灵的美德,不在于言语的华美.仁学的最高 境界就是要通过求仁得仁的内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孔子认为得仁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礼的 约束来达到仁的境界,另一条是通过自觉的内省。这种 通过礼的约束而取得仁的,是在逐渐学习“仁”的思想 中,使他们从不自觉走向自觉。
“太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礼记》
• 权威性的律令由外在的礼乐转为内在的情感,中 国古代思想中的神秘意味开始淡化,道德色彩开 始凸现。
• 儒家学说是一个依赖情感和人性的自觉来实现人 间秩序的学说。
• 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依靠人内在的道德自律意识 和外在的礼仪象征形式来维持。
• 孔子的思想的两个方面: • 一是个人的成德,一是 社会政治生活 • 士——仕
师生情谊
老师: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学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 末由也已。” ——《子罕》
孔门弟子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
第二讲 孔子的文化苦旅
孔子身世
孔 子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殷商后裔 生于鲁。“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
纣王兄
四传
微子启
宋王
宋湣公
鲋祀:宋厉公 弗何父 曾孙
孔子
叔梁纥 颜征在
伯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变故逃至鲁国
孔防叔
孔父嘉
曾孙
正考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史记》
孔子思考的问题
1、如何重建和谐社会? 2、靠什么来保证人们对“礼”和“名”的认同? 3、人为什么要过道德的生活?(道德何以可能)
如何重建和谐社会?—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
君子人格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
孔子的文化生存与传承意识
无所为而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矣。”—《微子》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
如命何?”—《宪问》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文化生存的悲情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 “斯文”,已成为孔子生命价值的全部。当“斯文”与 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仍然坚信“斯文”不可废 弃的价值,怀着带有某种程度的宗教情怀的坚定信念,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执着民族深层文化 精神的承传接续,孔子在当时被人认为迂腐而不被重用, 原因就在于此。而孔子在后代越来越赢得人们的敬意, 原因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