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演化与特殊经济区的设立
WORD第五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与格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与实践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与类型战略一词,来源于军事学。
指把握战争的规律性而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二战后,战略一词被引用到经济领域,与“经济发展”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使用率极高的新名词——经济发展战略。
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
何为发展战略?通常可以理解为发展目标、发展途径与发展措施的概括。
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根据对制约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针和步骤的总体决策。
它是一个国家在该时期内制定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和实施经济管理的基本指导原则。
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对较长时期内经济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步骤的总体部署。
是超越日常事务而对国家发展进行的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谋划,是带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东西。
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范围上的全局性。
2、时间上的长期性。
3、实施上的阶段性。
4、内容上的概括性。
5、政策上的稳定性。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1、国情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等。
2、要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
经济规律、社会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等。
3、要考虑国际环境条件。
国际政治、经济及其发展趋势。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1、按照战略目标的选择来划分,可分为传统发展战略和新型发展战略。
传统发展战略,亦称“赶超战略”或“工业化战略”,是战后至60 年代中晚期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旨在通过快速发展工业以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同工业国家的差距、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战略之总称。
它的实施,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人民生活水平低、贫富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

发展战略 、 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以及协调发展和主
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经济发
展 的实践大体可 以分为五个阶段 。
重庆 、 成都 、 昆明、 贵阳、 西安 、 兰州 、 银川和西宁等西 部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 还在攀枝花 、 阳、 阳、 绵 德 遵 义、 都匀 、 凯里 、 酒泉、 金昌等地形成了数十个新兴工
公平 目标 ; 另一 个是 促 进 经济 资源 在 区域 间 的优 化
配 置理论 和马 克思 主 义经 典 理论 的影 响 , 之 当时 加 国际政治 经济形 势 等 客观 因素 的影 响 , 国在 相 当 中 长 的一段 时期 内 , 济发展 追求 区域平衡 目标 , 经 突出 表 现在 国家 投 资 布局 的两 次 大 规 模 的 “ 进 ” 各 西 和 地 区建 立独立 工业体 系 的热情 高涨 。 国家投 资第 一 次 大规 模 “ 进 ” 第 一 个 五 年 西 是 计 划时 期 , 中国开 始 了 以重 工业 为主 的 大规 模 基 本 建设 。第一个 五年计 划 时期全 国动 工的 64个大 型 9 工 业建 设项 目, 4 2个 分 布在 内地 ,2 有 7 22个分 布 在 沿海地 区 , 中西 部集 中建设 了武汉 、 在 包头 、 兰州 、 西 安 、 原、 太 郑州 、 阳 、 尔滨 、 洛 哈 齐齐 哈 尔 、 长春 、 林 吉
格 局和 空间结 构发 生 了重大 变化 。这些 变化 主要是
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增强的结果 , 但政府的作用 , 即区
域 经济政 策也 是重 要影 响 因素 。从 建 国后 的平 衡发 展 战略 到改革 开放 后 的不 平衡 发 展 战 略 , 到 协调 再
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

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经济特区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内设立的一种特殊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和政策灵活性。
经济特区的设立旨在刺激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国内外贸易,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特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其历史意义。
经济特区的设立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
1978年,中国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资,开放对外贸易。
这一重大举措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特区的试点经验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形成了中国经济特区的全面发展格局。
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和参考。
经济特区为各国提供了一种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不仅中国,很多其他国家也在其领土内设立了经济特区。
例如,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韩国的仁川,新加坡的圣淘沙等都是成功的经济特区。
这些经济特区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灵活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特区为各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合作。
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化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经济特区以其灵活的政策、高效的管理和便利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
这些特区成为国际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同时,经济特区也为各国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合作的机会,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技术创新。
经济特区在促进地区发展和减少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特区可以帮助减少贫困和不平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特区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在其他地区复制和推广,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经济特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为各国提供了一种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为全球化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促进了地区发展和减少贫困。
外商投资法中的13条称的特殊经济区域是什么

外商投资法中的13条称的特殊经济区域是什么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来华进⾏投资的要遵守我国的法律规定,我国各级政府对外资应该给予国民的待遇,那么外商投资法中的13条称的特殊经济区域是怎样的?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外商投资法中的13条称的特殊经济区域是什么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外商投资法第⼗三条所称特殊经济区域,是指经国家批准设⽴、实⾏更⼤⼒度的对外开放政策措施的特定区域。
《中华⼈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第⼗条外商投资法第⼗三条所称特殊经济区域,是指经国家批准设⽴、实⾏更⼤⼒度的对外开放政策措施的特定区域。
国家在部分地区实⾏的外商投资试验性政策措施,经实践证明可⾏的,根据实际情况在其他地区或者全国范围内推⼴。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
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
其特点是合营各⽅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的出资⽐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各⽅出资折算成⼀定的出资⽐例,外国合营者的出资⽐例⼀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外商直接投资各种⽅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种。
⽬前在吸收外资中还占有相当⽐重。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
它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
各⽅的权利和义务,在各⽅签订的合同中确定。
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部分资⾦,中⽅提供⼟地、⼚房、可利⽤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定量的资⾦。
(三)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根据外资企业法的规定,设⽴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应⾄少符合下列⼀项条件,即采⽤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全部或者⼤部分出⼝的。
1978年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

1978年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
1978年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
以下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措施:
1.农村经济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土地,鼓励农民增加农田规模和农产品产量,并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
2.乡镇企业改革:允许乡镇企业自主经营和发展,解除对其经营的限制和束缚,鼓励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3.对外开放政策:开放沿海地区和一些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推动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发展。
4.建立特殊经济区:设立深圳、珠海、厦门等特殊经济区,试点推行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对外贸易。
5.建立经济特区: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等,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6.农村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农产品市场,鼓励发展农村集市和农产品流通体系。
7.鼓励外贸发展:放宽对外贸易管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鼓励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8.引进外资和技术: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工业的发展。
9.金融改革:推动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10.教育和科技改革: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推动教育和科
技的发展,提升人才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为中国打开了新的发展道路,开启了新时代的发展历程。
经济特区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特区1. 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在国家法律体系内划定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实行特殊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区域。
这些特殊制度和政策通常包括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2. 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2.1 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中国的经济特区起源于1979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为了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中国政府决定在广东、福建等地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
这些经济特区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2.2 经济特区的扩大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经济特区不断扩大与发展。
除了原有的四个经济特区外,中国陆续设立了许多新的经济特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这些特区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与借鉴中国的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们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中国的做法,在自己的国土上设立经济特区,以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特区的功能与作用3.1 吸引外资与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特区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这些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需求,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经济特区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它们可以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入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3 探索改革创新与政策试验经济特区通常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革创新和政策试验。
这些特区可以尝试新的经济制度、金融体系和市场机制,为全国的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4. 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4.1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特区也面临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任务。
中国的经济特区与区域发展

中国的经济特区与区域发展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特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特区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行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资、创新科技、培养人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略定位和成功经验等方面探讨中国的经济特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息息相关。
1978年,中国领导人决定在深圳、珠海等地建设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商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向外开放的新篇章,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特区模式的诞生。
此后,中国又相继建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如厦门、汕头等,为中国的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战略定位中国的经济特区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定位。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特区享有更大的政策灵活性和自主权,可以探索新的经济体制和政策。
经济特区在法律、财税、金融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人才流入。
与此同时,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通过向海外展示中国的改革成果和发展机遇,吸引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项目。
三、成功经验中国的经济特区在区域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首先,经济特区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例如,深圳特区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其次,经济特区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区域的发展水平。
例如,浦东新区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机场和高速公路,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此外,经济特区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区域的发展创新。
例如,厦门特区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了厦门的产业升级。
四、经验借鉴中国的经济特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首先,要注重创新体制机制,为特区提供政策上的独特优势。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的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经济特区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

经济特区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通过引入外资、实行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一、经济特区的起源与背景经济特区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如深圳、珠海、厦门等地。
这些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被确定为特殊经济区域,享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和政策优惠。
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开放。
二、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经济特区相较于其他地区,享受了一系列特殊政策的优惠。
首先,经济特区以自由贸易为核心,取消了大部分的行政许可和限制,为外国企业提供了更加开放、方便的投资环境。
其次,特区推行了更加灵活、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市场化决策机制和企业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再者,特区允许外资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在人事、制度等方面享受一定的自主权,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和前沿的。
最后,特区还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入。
三、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特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特区在引进外资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通过特殊的政策优惠和自身的吸引力,大量的外国投资涌入特区。
这些外资不仅为特区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其次,特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的建设使得周边地区也能够借势发展,形成了一个经济发达的连锁效应。
另外,特区通过开展先进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四、经济特区的启示与对策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经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特区的成功表明,对外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就必须坚持开放。
其次,特区的发展证明,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推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才能激发市场活力。
此外,特区的成功也说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特殊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特殊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近年来,特殊经济区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崛起,并且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及政策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特殊经济区被定义为一种具有特别经济地位以及享有一系列经济优惠政策的地区,促进了其所处区域的经济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
本文将探讨特殊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且以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加以详细阐述。
首先,特殊经济区通过提供独特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特殊经济区通常提供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便利,使得外资企业更加倾向于将其投资引向特殊经济区。
特殊经济区内设立的海关、税务、行政审批等机构也为外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外商的信心。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特殊经济区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流入,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特殊经济区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特殊经济区往往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引导和培育相关产业集群,形成了竞争力强大的产业链条。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第一个特殊经济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吸引和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深圳地区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制造业的转型。
这种产业升级不仅提高了区域经济的附加值,也推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特殊经济区还为区域经济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的运营模式。
特殊经济区通常拥有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的需求。
特殊经济区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行政审批、融资支持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服务。
在深圳经济特区,政府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特殊经济区的成功还体现在其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及区域间的互补合作中。
特殊经济区往往作为区域经济的引擎,通过在产业、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推动着整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例如,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与邻近的广东省形成了独特的“一国两制”模式,并通过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局面。
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及相关知识

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及相关知识一、引言经济特区是指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而在特定区域内实行一系列特殊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地区。
本文将介绍经济特区的设立时间及相关知识。
二、经济特区的设立时间1. 中国深圳经济特区:中国深圳经济特区是全球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成立于1980年。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也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 中国其他经济特区:除了深圳经济特区外,中国还设立了多个其他经济特区,如珠海、汕头、厦门等。
这些经济特区的设立时间分别为珠海经济特区(1980年)、汕头经济特区(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1980年)等。
这些特区的设立旨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外资,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 其他国家的经济特区: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也设立了许多经济特区。
例如,印度的孟买经济特区(1970年)、韩国的釜山经济特区(2004年)、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国际金融区(2006年)等。
这些经济特区的设立旨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三、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1. 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经济特区通常享有一系列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如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土地使用权等。
这些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旨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2. 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特区的设立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引进外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经济特区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3. 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经济特区的政策和经验,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4. 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即自由贸易区模式和特殊经济区模式。
自由贸易区模式主要以贸易为核心,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来吸引外资;特殊经济区模式则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制度安排来吸引外资。
5. 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设立经济特区。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来与历程

江苏鸿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来与历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萌芽于1979年7至8月经济特区的动议和设立。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设立出口特区。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的建议,并通过《特区条例》。
其后,受特区思路的启发,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0月,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设立。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比中国其他经济特区更加开放、灵活的体制和政策,授权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权。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0年6月2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决定继1988年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再批准2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市设立浦东新区。
综合性区域发展战略肇始于1999年末至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向全国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
《经济特区》课件

经济特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资源 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如何实现可
持续发展成为重要问题。
人才短缺问题
经济特区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 目前人才供给存在短缺现象,需要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区域竞争压力
各经济特区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 的投资和企业入驻成为重要挑战。
01
02
03
全球化趋势
经济特区将更加融入全球 经济体系,加强与国际市 场的联系和合作,吸引更 多外资和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导向
经济特区将注重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和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和核心竞争力。
绿色可持续发展
经济特区将注重绿色可持 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 的和谐发展。
《经济特区》ppt课件
目录
• 经济特区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 经济特区的优势与作用 •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实践 • 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 结论
01
经济特区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什么是经济特区
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提 供特殊的政策和经济环境,吸引外资 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经济区域。
特点
经济特区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在税收、外汇、外资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吸 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中国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与优惠
政策支持
国家为经济特区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供应、融资支持等,以促进其快速发展。
优惠政策
经济特区内的企业可享受关税、增值税等方面的减免,同时还可获得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和奖励。
经济特区在全球的分布与影响
全球范围
特殊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特殊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近年来,特殊经济区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特殊经济区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本文将从促进贸易与投资、创新和产业升级、就业和人力资源培养三个方面探讨特殊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特殊经济区能够促进贸易与投资。
特殊经济区往往位于国家的边境地区或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这些区域作为经济开放试验区,能够提供更加灵活、便利的贸易和投资政策。
例如,中国的深圳特区和上海自贸区在设立之初,就依托自身的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合作伙伴。
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为特殊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和技术,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
此外,特殊经济区还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合作,通过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贸易港等方式,降低贸易壁垒和关税,吸引国际贸易企业入驻。
这些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优惠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特殊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特殊经济区能够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
特殊经济区往往具有灵活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优势,这为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中国的浦东新区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入驻,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特殊经济区还能够提供创新的金融机制和政策支持,促进科技企业的融资和发展。
这些举措有助于加快特殊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特殊经济区能够促进就业和人力资源培养。
特殊经济区的设立和发展,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特殊经济区通常会配套建设各类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有需要的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此外,特殊经济区的发展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生和高端人才返乡创业就业,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结构调整。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特殊经济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经济特区名词解释

经济特区名词解释
经济特区,指的是在国家的特定区域内设立的一种特殊经济实验区,其目的是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吸引国内外投资和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经济特区的设立通常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吸引外资、促进贸易、培育创新、提高就业率以及加快经济发展。
特区通常享有较大的政策自主权,特殊的税收和贸易制度,以及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
这些优惠政策和灵活机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推动了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特区是经济发展的试验田,通过在特定区域内实施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改革举措,观察和评估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
特区可以摒弃传统的限制性政策,实行更为灵活的市场机制,试验新模式、新机制和政策。
特区发展的先进经验可以通过扩大推广,推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的成功案例包括中国的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等,以及新加坡的经济特区、印度的孟买经济特区等。
这些特区通过积极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
然而,经济特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特区的发展可能导致周边地区资源引流和产业空心化。
特区的制度和政策可能与国家法律体系和规则相冲突,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协调处理。
特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总之,经济特区是国家在特定区域内实施特殊经济政策和制度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吸引投资和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特区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和国家提供借鉴和经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研究

District economy区域经济 |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67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研究刘晨阳 李佳敏 朱 洁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摘要:本文有效、及时地在已有的经济格局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进行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格局;演变由于我国地广人稀、经济区域分布不均衡以及各地政治以及历史发展不同步等众多原因,制定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尤为艰难。
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及政策效应,并做出了相关的结论性评述。
一、1949年-1978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以及政策效应(一)时代背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在面对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现象以及现实问题的大时代我国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
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分布较为密集,而我国国土内部区域则工业发展较为滞后,甚至没有工业的存在,由于内陆地区具有矿产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较沿海地区温和,这种现象更加导致我国的各种优秀资源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各种自然物质没有及时的得到开采和利用;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封建帝制以自我为中心并且长期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在整个国际上我国依旧处于一个落后的孤立的地位,我国的经济以及工业乃至科技的增长必须由我国人民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十分困难。
(二)政策与措施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厚、经济发展薄弱的现实现象,我国不得不在原有的经济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出一个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均衡布局、重点发展中西部”。
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被毛泽东主席阐述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这一思想明确的指出了我国的工业发展应该由沿海向内地拓展、沿海工业支援内地工业的行为,并且将重点发展内地工业作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工作的核心,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全国范围内工业的均衡布局和发展。
特殊经济区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特殊经济区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高 进 田
( 南开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
special economic areas SEA
20 ”
70
80 “
“
” “
”
[1]
“
” “ 1
” 1990
收稿日期:2009-02-28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1977
70741007
高进田 · 特殊经济区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表1
1980 1984 1984 1985 1985 1988 1988 1988 1990 1990 1992 1992 1992 1994 1996 2000 2003 2004 2005 2005 2006 2007 2007 “ ” CEPA 21 5
109
中国特殊经济区的发展
2001
WTO
WTO
WTO WTO
1
2005 2006
[2]
1
1
110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第 3 期
“
”
殊经济区建立的背景与同时期的改革决策
1980
1978
1984
1984
1978 ” 1985 4
“ 1988 “ ”
1985 5
表3
/km2 1980 1980 1980 395.81 121.00 234.00 / 862 145 498
[5]
中国的特殊经济区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特殊经济区与现代化进程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特殊经济区的国家,这些特殊经济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特殊经济区是如何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并分析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一、特殊经济区的定义与发展特殊经济区,指的是在中国特定地区设立的一种经济特区,以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来吸引国内外投资并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最早的特殊经济区是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设立。
此后,中国陆续在其他地区设立了多个特殊经济区,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等。
特殊经济区的设立主要有两个目的。
首先,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吸引国内外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特殊经济区也是政府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领域,通过在特殊经济区先行先试,积累成功经验,为全国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二、特殊经济区与现代化进程的紧密联系特殊经济区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
首先,特殊经济区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通过引进外资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特殊经济区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特殊经济区在推动全国范围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特殊经济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生产力,探索创新机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
例如,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三、特殊经济区的贡献与挑战特殊经济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特殊经济区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平台。
通过特殊经济区与国际接轨,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加速。
其次,特殊经济区也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提供了契机。
特殊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然而,特殊经济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特殊经济区的政策和管理体制相对灵活,容易出现监管和风险控制不足的问题。
其次,特殊经济区的发展往往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加大,可能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选择与实践

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选择与实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0年代初期,中国成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经济特区,先后相继推出一系列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加速经济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如今,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探索成果,中国的经济特区依然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例如深圳、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区等新型经济特区不断涌现。
然而,在建设经济特区的过程中,政策选择和实践的适度性、科学性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选择适宜的政策以及如何实践这些政策,成为中国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政策选择政策选择是建设经济特区的第一步,经济特区所采取的政策是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经济状况与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制定的。
因此,经济特区的发展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选择路径。
(一)吸引资本与优化产业结构资本流动性主要依赖于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经济特区为吸引资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注重创新金融政策和贸易政策,以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从而提高经济特区的竞争力。
同时,经济特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自身的发展瓶颈,例如产业结构过重、高端制造业缺乏等问题。
因此,考虑制定相关政策,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经济风险,从而提高经济特区的发展潜力,推进其多元化发展。
(二)优化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推动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稳健、透明和高效的管理体制将是其它政策的基础支撑,是发展的核心所在。
因此,在政策选择时,优化管理体制尤为重视。
要实现管理体制的优化,必须推进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管理创新机制,尤其是借助科技与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确保经济特区管理体制的透明、规范和清晰度。
同时,也要注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保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二、实践探索一旦政策选定,就必须展开实践探索工作,从而达到政策的有效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演化与特殊经济区的设立摘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中国改革的最新形式,体现了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和演化。
从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与特殊经济区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背景、目的、内涵,分析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最初经济特区的异同点。
关键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34-03区域政策是区域经济政策的简称,又称地区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区域政策的提出依据的基本思路是政府干预主义,致力于解决区域问题与协调区域利益矛盾。
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催生了一个个特殊经济区,特殊经济区的发展又推动了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最新表现形式。
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演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的发展。
由于区域政策是一门动态性很强的学科,在不同的体制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下,会有不同的区域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制定了不同的区域政策。
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转型,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从抑制城市化向快速发展城市化转型,从城市经济向城乡统筹转型,从区域优先向区域创新转型,这一系列区域政策的演进与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改革开发放后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向东倾斜、沿边沿江重点开发、协调发展、全方位改革试点4个阶段。
其中,前三个阶段主要以大量优惠政策带动区域发展,后一阶段则需要“内源式”制度创新推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其具体的划分可以通过表1体现。
二、我国特殊经济区建设(一)特殊经济区的概念特殊经济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特殊经济区一般指一定经济区域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有别于一般经济区;狭义的特殊经济区则指一个主权国家为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等目的,在其管辖范围内专门划定并实施特殊政策,形成有特殊功能的经济区域。
在中国,狭义特殊经济区指深圳为代表的5个经济特区,广义特殊经济区则包括: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开发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
(二)我国区域政策与特殊经济区的关系区域政策具有两个不可分割的特征:第一,地区倾斜——即对选定地域单位予以利益补助,只有当各区域受到不同水平的政府支持的权利让与时,区域政策才存在。
第二,区域政策的集中化——区域政策始终是一个“来自上面”的政策,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中央政府才持有的特权。
这两个特点是中国区域政策的灵魂。
改革开放之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指向东部沿海地区,由中央政府对于沿海地区施以大量的优惠政策。
随着重点发展区域的变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也根据所选区域的特点和现状而动态变化。
伴随着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动态发展,特殊经济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并且与改革开放政策体现出一种共时性特征。
共时性的本意在于说明是非因果关系事件在时间上的神秘同步性,这里我们用来指特殊经济区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决策的同步性。
特殊经济区在中国的发展,表现为与改革开放的静态共时性特征。
从最早的经济特区,一直到现在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特殊经济区的设立和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
中国的特殊经济区伴随着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一路发展至今,经历了东部优先发展、沿边沿江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几个阶段。
现如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问题,而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特殊经济区也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三、特殊经济区新形式——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开放30年,特殊经济区的发展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从最初经济特区自上而下“摸着石头过河”,率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到浦东新区建设时由中央政府直接宣布和推动的重大举措,再到如今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出给予“先行先试”,渡让部分中央权力到地方政府,将改革范围延伸到经济领域以外,已经触及改革的“深水区”。
可以说,改革已经到了最重要的阶段。
(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1.设立原因。
经过近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绩,“特区”也一直是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在如今特区的特殊政策淡化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各方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了一个基本框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障碍逐渐体现出来,出现了新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致使现在的改革不再具有明显的“红利性”,而且往往是出台一项政策如果使一部分人受益,就会使另一部分人受损。
继续改革所面临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大大增强,因而对于改革的配套性、综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一种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及其与之对应的改革发展模式——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运而生。
2.设立目的。
中国经济开始寻求在质上的转变,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力求综合地解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复杂问题。
每个试验区由于其位置和设立初衷的不同,都有各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制度完善、运行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天津滨海新区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为了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路径;成渝试验区的发展目标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厦门市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义乌市是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是金融改革试验区。
而在各分区目标之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还有一个最终目标,通过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形成一种制度自发创新的机制,制度空间内的参与主体通过权衡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决定有利的制度产生,取代原有的缺乏效率的制度,而克服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阻碍经济运行效率最大化的体制障碍,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涵“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学术界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含义应该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在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所建立的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以全方位或专题性改革试点为主要特征,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试验区。
”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国家层面”。
将试验区上升到国家层面,基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自主制度创新权,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对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第二,“综合配套改革层面”。
指改革不再是若干分散的单项改革,而是综合配套改革、专题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交互关系,以期实现多层面、立体式协调发展。
第三,“试验区层面”。
指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试、先行”,选出特定的经济区在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各方面进行改革试验,通过“试验”积累经验,在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全面铺开,着眼于“制度创新”,以“立”为主,以全面制度体制建设的方式推进改革,即能减少风险,又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以往经济特区的异同1.二者相同点。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对以往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它和以往经济特区都是通过改革试验来摸索进一步发展的经验,都是要解决一个在不清楚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要遇到风险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逐步探索和“试错”来不断前进的问题,即如何“过河”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改革都是以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的,这就决定了不管是以往的改革形式还是最新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其设立之前都没有完全可供借鉴的模板,都是采取选择一些试点城市或者区域进行“试错”,经过试点成功后再推广。
2.二者的差异。
根据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对以往改革模式的深化和反思,它们之间存在着六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是设置区域不同。
试验区域的选择,既根据体制改革的需要,又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需要。
试验区与以往的改革在区域安排上都不具有随机性,而是按照一定的条件和规则进行选取。
改革初期资源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为把失败的影响降至最低,初期经济特区位置没有选择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而是选择在了经济水平较低的、偏居一隅的地区。
另外,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区就需要放在沿海地区。
作为国家或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区域选择应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可以承受得住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和改革的成本,并且在全国或区域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具有明显的区域综合优势,具有极强的区域创新能力,这就又要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选址靠近或者直接位于科技实力雄厚的地区。
二是给予政策不同。
经济特区之所以“特”,在于国家赋予了这些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特殊的关税政策、所得税政策、外贸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人员出入境政策、比较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等等。
试验区与老经济特区相比较,其共同点都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局部优先发展,而后带动区域发展的创新发展模式,但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没有获得中央给予的实体优惠政策。
例如,中央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采取了“三不”政策,即一分钱不给,一个项目没有,一条财税优惠政策没有,而与此同时赋予了“先行先试权”。
赋予制度创新方面先试先行的优先权,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乃至行政体制的探索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三是设立背景不同。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化程度极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国民经济有序发展”,而与市场脱节的计划,常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扰乱因素。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国际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人民生活都大大提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单项式改革所引发的新的矛盾已经超出了经济领域,成为了阻碍继续改革的社会矛盾。
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门别类试验及促进这些方面的改革,如探索“统筹城乡”的成渝试验区,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
四是最终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