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六章 区域经济政策
2018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经济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方式(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四)现代化经济体系(五)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六)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二、市场供求与均衡价格(一)需求与需求曲线(二)供给与供给曲线(三)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模型三、生产成本与市场结构(一)成本与成本函数(二)市场结构及其特征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一)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四)经济波动(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六、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一)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均衡(二)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三)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四)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关系(五)国民经济衡量、监测与预警(六)宏观调控政策目标选择七、财政与金融(一)财政与财政政策(二)货币与货币政策(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八、产业经济与产业政策(一)产业结构与布局(二)产业组织(三)产业政策九、区域经济政策(一)区域经济布局(二)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平衡十、国际经济关系(一)国际经济组织(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三)国际金融关系十一、经济运行与协调发展(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三)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五)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第二部分管理学原理一、管理概述(一)管理定义与职能(二)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三)管理理论主要流派(四)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五)全球化、信息化与管理二、决策与计划(一)决策与决策方法(二)计划与计划工作(三)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三、组织(一)组织设计(二)人力资源管理(三)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四、领导(一)领导概论(二)激励(三)沟通五、控制(一)控制与控制过程(二)控制方法六、创新(一)管理的创新功能(二)企业技术创新(三)企业组织创新七、企业战略管理(一)战略的制定(二)战略的实施第三部分财税法律一、财会基础知识(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要素(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基本内涵(四)利润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基本内涵(五)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基本内涵(六)常用财务比率二、增值税(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三)税率(四)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缴纳(五)税收优惠三、企业所得税(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三)税率(四)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缴纳(五)税收优惠四、个人所得税(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三)税率(四)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缴纳(五)税收优惠五、合同法(一)合同法制度概述(二)合同的订立和成立(三)合同的效力(四)合同的履行(五)合同的担保(六)合同的变更与转让(七)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八)违约责任(九)合同的管理和合同争议的解决六、公司法(一)公司法概述(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四)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与转让(六)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七)公司财务会计(八)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九)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十)法律责任七、证券法(一)证券和证券法概述(二)证券市场的主体(三)证券发行制度(四)证券上市(五)证券交易(六)上市公司收购(七)证券监管制度八、物权法律制度(一)物权与物权法(二)所有权(三)用益物权(四)担保物权(五)占有。
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第一章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主要着眼于开放、合作与共赢,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外商投资等措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实现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的发展。
第二章开放市场自1978年以来,中国逐渐将市场对外开放,并在过去30多年里,大力推动市场经济改革,依托入世和自贸协议等规则,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开放。
2018年,中国废止外商投资限制性措施,持续改善外资准入和管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第三章吸引外商投资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框架已形成,政府逐步取消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
近年来,中国为外商投资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减税、补贴以及土地等方面的优惠。
同时,中国政府流程简洁、审批速度快,受到外商投资者的热烈欢迎。
第四章引进技术为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推动各行业技术引进。
例如,为鼓励外商在中国设立研发和设计中心,中国出台了针对内外资企业都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另外,针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也屡见不鲜,为其提供优越的生活及科研条件,提高引进国外领军人才的效率。
第五章扩大出口中国是今日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完善的生产线和供应链。
导入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等,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使中国ou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竞争力。
同时,通过举办大规模的国际性展会,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章合作与共赢中国一直推崇合作与共赢的理念,与国家签订众多贸易协议与自由贸易协定,推进区域性以及全球化的贸易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地参与国际组织,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
第七章结语就像开放一样,合作将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永恒主题。
中国不仅需要在经济领域与世界携手合作,还要在其他领域与世界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化进程,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分析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分析作者:胡甜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25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战略式发展和非均衡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产生了极好的效果,扩宽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提升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的发展节奏,也为我国多种经济形态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区域经济是在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引领下逐步开展的,既先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然后再由沿海支援内地发展,这一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但在新时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跨行业竞争、产能过剩等相关问题影响到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按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来协调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各区域经济的关系,确保我国经济的发展得到持续性增长。
笔者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特点出发,探讨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特点l区域发展差距缩小。
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布入了新格局,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极大的缩短了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为经济的全面协调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步拉近,2017年前三季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4、1275、12.21、3.65万亿元,同比增长7.3%、80%、7.8%和4.2%,虽然东北发展存在差距,但在区域经济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发展水平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2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
东部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从区域经济数据的对比来看,承现出阶梯式的特点,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应以东部经济来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这不是短期发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引入相关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帮助中西部长期战略式发展。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通知-威政发〔2018〕9号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通知威政发〔2018〕9号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综保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威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威海市人民政府2018年5月14日威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依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年第8号)、《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再生资源包括废旧金属、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废玻璃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是指从事再生资源的收购、储存、分拣、打包、销售等活动。
第四条在本市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以及从事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从事旧货经营活动的,还应当遵守旧货流通的有关规定。
对放射性废物、报废电子产品、危险废物、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的回收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第二章规划布局第六条市及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商务(商贸)部门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环境和资源等状况,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布局,并纳入城乡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全新整理)1月自考政府经济管理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府经济管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34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政府经济管理是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对微观经济进行( )A.限制B.规制C.法制D.控制2.政府经济管理的长期目标具有( )A.战略性B.战术性C.策略性D.具体性3.政府经济管理的功能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和( )A.政治性范畴B.科学性范畴C.自然性范畴D.社会性范畴4.下列属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是( )A.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公共产品B.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C.实行信息引导,促进信息畅通D.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5.宏观经济管理的依据是( )A.宏观经济管理目标B.宏观经济管理手段C.宏观经济管理思想D.宏观经济管理方法6.外商投资大量进入我国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的GDP明显( )A.小于GNPB.等于GNPC.小于NNPD.大于GNP7.将社会总需求划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依据是( )A.需求的目的B.需求对象的实物形态1C.需求的地域D.需求的程度8.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是( )A.紧缩性货币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C.扩张性财政政策D.扩张性货币政策9.在各类债券中信用等级最高的,被称为“金边债券”的是( )A.企业债券B.金融债券C.公司债券D.国债10.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最主要的业务是( )A.贷款业务B.存款业务C.结算业务D.同业拆借业务11.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下列行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燃气生产和供应业B.通讯设备制造业C.造纸业D.软件业12.在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呈现出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处于萌发阶段,第三产业非常落后B.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C.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大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也获得了发展D.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很小,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较快,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13.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A.树立科学发展观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建设和谐社会D.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4.常用于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总量目标的指标是( )A.人口总数B.进出口总额C.国民生产总值D.投资和消费结构15.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1990年)里,从增长要素的角度,将各国的经济发展划分为( )A.生产要素导向阶段、自然资源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财务导向阶段B.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政策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C.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财富导向阶段2D.投资导向阶段、政策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财富导向阶段16.与一国国际储备的增减相对应的是( )A.贸易差额B.国际收支总差额C.经常项目差额D.资本项目差额17.关于汇率的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汇率制度的不同,汇率可分为基础汇率和套算汇率B.按汇率制定的不同方法,汇率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C.按外汇买卖成交后交割期限的不同,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D.从非银行客户买卖外汇的角度,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18.下列关于外债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批管理、监督及提供服务B.影响外债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经济建设对外汇资金的需求量C.衡量外债规模的合理与否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外债盈利能力D.外债结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外债效益与外债偿还两方面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微观经济规制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及消费者B.微观经济规制的主要依据是各种法律规范C.微观经济规制的手段主要是价格手段D.微观经济规制的目标一般是宏观目标20.在外部性引起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微观经济规制成为完全必要的条件是( )A.私人边际收益低于社会边际收益B.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C.微观经济规制的收益大于微观经济规制的成本D.微观经济规制的收益小于微观经济规制的成本21.间接互动关系通常是指( )A.政府规制机构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信息收集而产生的关系B.政府规制机构所进行的非正式裁决而发生的关系C.市场参与者与政府规制机构之间的交易关系D.市场参与者与政府规制机构在听证会上所进行的互动3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松经济性规制的改革预示着规制终结时代的到来B.放松经济性规制的目的是在受规制产业中引入竞争机制C.有效的自然垄断产业经济性规制体制应该以政府的规制能力为基础D.放松经济性规制必须以政企分开为先导23.我国的《食品卫生法》属于( )A.社会性规制B.政治性规制C.经济性规制D.文化性规制24.以下关于我国的技术贸易表述正确的是( )A.技术贸易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B.我国国际技术贸易完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C.我国对进出口技术实行统一管理D.技术贸易对我国科技实力、产品国际竞争力无贡献25.国内A公司于2018年7月邀请美国B公司的管理专家来A公司为骨干员工传授柔性生产技术方法在钢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2.29•【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施行日期】2018.12.2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保险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失业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社会保险监督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大亚湾区域经济政策

• 支持外资依法依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我 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 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支持外商投资企
业公平参与我市政府采购招投标。保护外 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 法保护的主导作用,提升投资软环境和区域 竞争优势,推进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建设,建立 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联合评估机制、质 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快速处理机制。
• 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外资研发中 心进口研发设备、试剂、样品可选择提前 报检、预约报关和实物放行通关模式;允许 外资研发中心保税进口入境期限不超过一 年的二手研发专用关键设备;落实广东省推 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 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技术转让、
• 技术开发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 务,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免征增值税;推进建立 高价值专利、首套(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 偿机制。
一、营造公平法治营商环境
落实中央、省关于扩大对外开放有关文件精 神和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逐 步推进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支持外资参与我 市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培育 计划。支持外商投资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 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 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以供应链 管理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
• 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申请专利,其取得 的发明、发现和其他科技成果,可参与我省 市各级各类奖项的评审。
二、鼓励外商投资新项目和增资 扩产
对在惠州设立的年实际外资金额(不含外方股 东贷款,下同)超过3000万美元的新项目(房地 产业、金融业及类金融业项目除外,下同)、超 过2000万美元的增资项目,市财政按其当年实 际外资金额的2%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 万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企业,经 省或市核准认定为综合型或职能型总部企业 的,按照惠州市关于总部企业有关管理办法给 予奖励。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质量与认证》2019 ·9 33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就不平衡问题而言,与城乡不平衡一样,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现阶段特别突出的问题。
因此,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由此成为2019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国内外实践看,通过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间平衡性,不仅有利于全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看,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最重要一级。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产业加速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同时,国家也开始加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布局,2009年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增速就已经开始超过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一直稳定在中高增速。
2018年四大经济区域板块的经济增速分别为: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这是未来指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原则。
在这一过程中,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发展更应重视产品品质,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工作,加强各地的认证结果互认,并推动检验检测及标准化的国际化进程。
文/马庆斌 袁惊柱 王婧部7.8%、西部7.4%、东部6.7%、东北部仅为5.1%。
虽然增速上“中西部快、东部慢”的态势已经较为稳定,但是,总量上“东部快、中西部慢”的格局,尤其是东部板块占全国半壁江山的情况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全国GDP 在5万亿以上的省份有4个在东部,另有4个不足万亿的省份则全部在西部。
新特征、新趋势和新问题目前,随着高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非充分发展的解决路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与重构——基于后发优势理论视角

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非充分发展的解决路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与重构——基于后发优势理论视角黄蕊;金晓彤【期刊名称】《经济问题》【年(卷),期】2018(0)1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资源配置模式。
但在此模式下,不仅先发地区出现了创新极化过度、扩散不足的弊端,而且后发地区隐性的后发优势潜能也受到了严重抑制。
故在分析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落后地区创新资源配置模式的可行路径。
依托创新资源的跳跃式梯度转移模式、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和基于创新资源贡献度的补偿机制,不仅先发地区可以更好地将技术溢出效应辐射至后发地区,后发地区还能够借助政策引导,掌握更多的创新资源禀赋,从而实现经济赶超。
因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机制进而释放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潜能,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非充分发展矛盾解决的重要途径。
【总页数】8页(P1-7)【关键词】资源配置;后发优势;非平衡非充分发展;创新极化【作者】黄蕊;金晓彤【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大学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相关文献】1.后发地区的后发优势发挥——基于区域贸易中的技术扩散和创新视角 [J], 鲍辉2.后发优势、赶超路径与后发企业赶超战略——基于多维视角的研究综述 [J], 崔海云;施建军3.安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区域经济视角 [J], 胡蕾4.安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区域经济视角 [J], 胡蕾5.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资源非优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南沙区三民岛为例[J], 唐琳[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时代,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进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各个地区也不断总结和探索出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政策与地域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
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进程。
政策的实施不仅涉及到全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也涉及到地区经济的特殊性质。
加之,不同地区的政策影响程度也不同。
因此,事实上研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只是一个宏观问题。
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就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一、政策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政策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表现为不同行业的比重。
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历史、社会场所、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但政策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策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调动企业的生产力,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例如,近年来我国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并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纲要》和《东北振兴计划》等政策,通过扶持优势产业、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加快了内陆地区和人口稀少的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这些政策的实施,其影响首先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上。
例如,前几年,以贵州、云南、新疆、内蒙古等为代表的一批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日渐活跃,这与政府加大扶持区域性支柱产业、加大工程建设力度、推动产业转移等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空间结构是指地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布局结构。
政策对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等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
例如,我国的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出现,加速了一些地方城市的建设、改造和发展。
城市群在敦促城市之间进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和社会联系。
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也对城市群建设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推行大城市战略、中心城市战略和小城镇战略等不同城市策略,以区别地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地位。
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018修正)

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018修正)【发文字号】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2号【发布部门】河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09.30【实施日期】2018.09.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1990年10月27日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1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修订根据2016年3月29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煤炭条例〉等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9月29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和施工第四章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迁建、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实行清洁生产,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资源状况、环境容量、生态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的调控和引导,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工商、建设、规划、交通、农业、水利、林业、安全生产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第六条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完整版)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0章第3节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域经济显现为“块状经济”
• 本节主要结构: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的非流动性和 分布的非均匀性,生产活动只能出现在这些生产 要素富集的地方,这些地方也可以组织这些丰富 资源的专门化生产。例如:山西的燃料动力、东 北的粮食。
变化趋势 ➢(六)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
• 国家间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称为国际生产 要素流动的最大障碍,表现为国内市场的保护或 高额关税。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二)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空间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了经 济效率,缩短了人类享用的闲暇时间。
克服方式——交通运输和通信服务
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 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要花费一
济
众多厂商的聚集可以节省大量 的交易成本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四)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
创新能力 区位锁定
技术溢出 空间衰减
内生技术创 新
创新能力具 有排他性和
竞争性
自发溢出 局部溢出
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区际经济现象的非连续性和间断
➢(一)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二)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三)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 ➢(四)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五)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
定的时间成本
空间距离愈大,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三)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课件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2018年3月
绪论
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功能区域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 和功能区。
第一节 主要内容
连续空间 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主要根据具 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 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 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 离散空间 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 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区域经济学 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 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 一起的区域。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 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概论》2018版第六章

然要求本原理,是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 教训的深刻总结。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 需要。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内涵
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 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思想的基本 要求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发展为什么成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第一,发展是社会主义 本质的要求;
第二,发展是发挥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第三,发展决定着中国 的前途和命运;
第四,发展是实现国富 民强的要求;
第五,发展是坚持党的 先进性的要求。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基本要求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 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 根本要求。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什么是先进生产力
第一,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高 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高科技含 量的劳动对象。
第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先进 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讲:范明水 13976809030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形成于社情变化——实践基础
支柱产业兴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

纳税Taxpaying经济纵横支柱产业兴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黄昳昕(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西新余338000)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与支柱产业的兴衰有直接关系,应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便能够为支柱产业兴衰提供依据,以此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对支柱产业兴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关键词:支柱产业;区域经济;行政格局;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有直接关系,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及发展。
主导产业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增强扩散效应,增加了产业结构的变迁难度。
一、支柱产业兴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为了确保一些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贡献的企业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需要将顶层设计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能够带动国家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应赋予地方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充分了解自身的区位优势及区位条件,以确保地方性经济政策能够完善制定,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地方经济发展质量。
(二)地方区域经济政策为了确保地方区域政策能够实现完善建立,应根据地方的区位条件及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好区域定位及产业规划工作,确保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建立,促进地区之间能够实现互通互联,精简行政区域中的机构,促进政府部门执政水平及执政能力的提升,保护当地的生态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另外,还需要根据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产业积极转型和升级,营造出有序的市场环境及市场氛围,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引入外来资金,活跃市场,带动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活力,确保地方经济的有序发展。
马工程区域经济学全套PPT课件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平衡布局为主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 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 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 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 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市或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 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2.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 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 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
吸引产业转移,产 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
• 3.区域概念的理解
•
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
特征,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都包含核心城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0章 第3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二)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空间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了经 济效率,缩短了人类享用的闲暇时间。
克服方式——交通运输和通信服务
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 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要花费一
济
众多厂商的聚集可以节省大量 的交易成本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四)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
创新能力 区位锁定
技术溢出 空间衰减
内生技术创 新
创新能力具 有排他性和
竞争性
自发溢出 局部溢出
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区际经济现象的非连续性和间断
(一)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二)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三)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 (四)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五)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经济显现为“块状经济”
• 本节主要结构: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的非流动性和 分布的非均匀性,生产活动只能出现在这些生产 要素富集的地方,这些地方也可以组织这些丰富 资源的专门化生产。例如:山西的燃料动力、东 北的粮食。
变化趋势 (六)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
定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成本
空间距离愈大,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三)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再空间 上截然分开,在不同的地点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政策”概念定义的观点
学者及年代 弗里德曼 (1966) 主要观点
区域政策处理的是区位方面的问题,即经济发展“在什么地 方”。它反映了在国家层次上处理区域问题的要求。只有通过 操纵国家政策变量,才能对区域经济的未来做出最有用的贡献。 区域政策是一国政府对其国民经济运行的空间上出现的问题进 行的各种形式的干预。 区域政策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调整地区间发展状态、差异 和分布而制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施加影响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经济政策,简称区域政策,是政府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 促使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差距扩大,协调区际 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区域政策是指中央或上级政府通过行政性规定,对地区间或地 区内部的资源进行诱导和配置的一系列政策综合 所谓区域经济政策,又称区域政策,是政府(主要着中央政府) 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 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 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 保持区域分配合理。
迁移政策 劳动力再布局政策 流动政策 改善劳动力市场效率政策 对资本、土地与建筑物 微观政策工具 资本再布局政策 对收入 税收与补贴 对产出 对技术 改善市场效率政策 管理控制 贸易、财政与货币 政策向区域下方 宏观政策工具 中央宏观政策控制 区域倾斜的税收与支出政策 自动稳定器 有目的的倾斜 对劳动力 对其他
区域经济政策特点:
政治性与公共性
稳定性与变动性
公平性与效率性 强制性与合法性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对象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针对区域经济问题的。区 域经济问题是指那些引导政府和人民忧患的关系 国计民生的事情,由于它涉及一个国家的特定地 区及其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所以具有“区域 性”。 刘勇和毛汉英提出,区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受阻而出现 的产业机构趋同问题;二是由于自然、历史及经 济本身等诸多原因共同影响而出现的国民经济活 动的空间差异问题,并将其分别称为第一类区域 问题和第二类区域问题。
陈耀综合我国学者的研究,将我国区域经 济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地区经济发展 严重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发 展差距扩大;二是地区分工紊乱,产业结构 趋同化;三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区际利益 摩擦加剧;四是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与地方经 济政策的矛盾。
按系统论观点,国民经济的区域层面可以分解为 两个方面,即作为子系统的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关系。 以此相对应,区域经济问题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特 定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其区域间相互关系问题。 在西欧和北美,区域经济学家一般讲特定区域发 展问题分为三类,即落后病、萧条病和膨胀病。自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优势区域的战略性发展问题开 始成为某些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对象问题,这一方 面是当时多数发展中国家转而推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因为全球竞争加剧,使得即使 是一国的优势也面临艰巨的加快发展的任务所导致 的。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体系
五、区域经济政策程序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促进战略性发展
促进就业与社会公平
促进国防空间结构、民族空间结构等的合理化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区域经济政策对特殊区域的发展而言,都
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区际经济政策需抉择的重要内容。适度 的区域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促进的。一种来自更辽阔地理 空间的竞争压力往往激励各区域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共享 区域优势,从而积聚力量在竞争中赢取胜利;而区域经 济合作也将促成区域间竞争向更广阔的区域、更激烈的 程度深化发展。
四、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一)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体系 阿姆斯特朗与泰勒的三分法
首先代价的
区域经济政策作为政府行为,不可避免的
存在失误的可能性
第三节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方针与工具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是运用区域政策工具 解决区域问题时所要实现目的的明确表述。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政策具有一系列综合 性目标,并构成一个有基本目标、具体目 标构成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价格干预
价格干预是转型国家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政府 能通过对资源价格的干预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居 民的生活成本,从而以引导资金与劳动力资源在区 域间的配置。
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 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 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第六章
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特征与基本内容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三节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方针与工具 第四节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特征与基本内容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
概念
区域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政府在区域层面上对资源进行诱导 和配置,以改善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来实 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 分配合理,从而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 健康、稳定发展的一系列政府干预的总和。
张可云对区域政策目标的概括较具一般 性,他提出区域政策目标大致分为三类, 即区域经济发展、区级关系协调和非经济 目标。 陈家海则较系统地概括了区域经济政策 目标的层次体系。他明确提出,区域经济 政策目标是一个体系,由一般目标、具体 目标构成。区域经济政策的一般目标主要 有社会经济目标、民族目标、国防目标等。
刘勇和毛汉英 (1995)
陆大道等 (1997) 王一鸣等 (1998) 孙军 (2003) 张可云 (2005)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特征
(一)以区域作为对象
区域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化解区域经济问题,这要 求区域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能引起区域利益格 局的变化,即具有区域效应。 郝寿义等指出,区域经济政策通常只是把国家之内 某些特定区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或这些经济活动的某 个特定领域中经济活动作为调控对象,特定的区域经 济政策只适用于有关国家的一部分地区,而不适用于 这个国家的所有地区。因此,区域经济政策应明确落 实到特定的地域空间上,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直接以 特定的某一个或几个行政区划为对象②归属制。
三、区域经济政策方针及其抉择
富地及济民
富地与济民(或救济与开发)的抉择是区域经济 政策在问题区域的作用对象进一步具体化是需要考 虑的重大方针问题。富地的政策方针着眼于区域经 济差距问题,以发展落后地区为目的。济民的政策 方针着眼于区域内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问题。
集中与分散
区域经济政策必须在以下两种方式间做出抉择: ①平均分配资源政策,使每个子区域享有均等的发展 机会;②在经过选定的地区集中投放资源,促进条件 较好地区的计划发展,并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 整体区域的发展。
第四节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
一、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是区域经济政策走向决
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是及时纠正区域经济政 策偏差、合理调整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和手 段的前提条件 降低区域经济政策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 政策的效益
二、区域经济政策评价面临的困难
金融与技术支持
金融支持是指对受援助区内的企业或居民有选择 地提供与项目相联系的软贷款。技术支持是指对受 援助地区提供免费的或低价的技术信息、技术培训、 技术使用授权和技术转让以及政府研究开发基金向 受援助地区的倾斜性分配。
管制与放松管制
管制是由政府做出的对个人和机构提出的必须遵 守与服从的要求或规定的某些活动,不遵守或不服 从管制将受到惩罚。作为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管制 可提高企业与居民进入或继续留在特定地区的壁垒, 而放松管制则可降低这种壁垒,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资源在区域之间的配置。
(三)主要表现为一种结构性政策
孟庆红通过对区域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地位
的研究揭示了区域经济政策的这一特征。
王一鸣等指出,较典型的是三个层次,即超国家层
次的区域政策、国家层次的区域政策、亚国家层次 (即地区)的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与地区经济政策不同:
①对于区域经济政策作用的具体区域而言,区域经济 政策是由该区域的上级政府(包括其设立的各种委员 会)制定并实施的,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 要的外部因素。而地区经济政策是由其所辖行政区政 府自行制定并实施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 部因素。 ②区域经济政策只是经济政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种部分性政策,主要针对的是经济运行中区域层 面的结构问题;而地区经济政策是关于本行政区经济 发展的全面性经济政策,不仅适用于该地区的所有辖 区,还包括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重要方面。
公共投资
公共投资是与私人投资相对应的一种政府行为, 与私人投资主要是按投资回报率选择投资区域不同, 公共投资是按政府的政策目标进行投资区位选择的, 是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有三种投资 方向:社会性基础设施、经济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 目。
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财政资金在政府间的再分配,是大多数 市场经济国家处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有效手段, 主要包括中央政府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将 其一部分财政收入单方面无偿的让渡给某些地方发生 的支出,以及地方财政资金(通过中央政府)像其他 地方的横向转移支付。
优惠与补贴
优惠主要指税收优惠,是指对特定区域内的企业 (包括个体业主)或居民进行经济活动的应纳税收的 减免、退返等。补贴是对特定区域内企业或居民的特 定经济活动给予的资金补助。
课税与收费
课税与收费是同优惠与补贴相对应的一种主要用 于对膨胀地区的发展进行抑制的政策工具,是对特 定地区企业的经济互动征收额外的税款或费用的行 为。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的复杂性 区域经济效应的多源性 区域经济政策的成本界定问题 区域经济政策的时间效应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中的信息缺失与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