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
日本产业立地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8 4比较借鉴
备促进法 》(9 4年 ) 16 。主要 目的是避 免大城市的人 口过度集 中,大力建设 促进 地方经济发展 的区域性
中心城市 ,推进相应 的工厂用地 、住宅 、物流 基础 设施的发展 ,鼓励在上述地方招商引资 。
1 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
我 国来说 ,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作为东亚 国家 ,中 日两 国有许多 共 同之 处 。我 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日本 曾经经历过的许多 问题 , 正在 我 国出现 。而现在 日本 经济社 会 的许多 问题 ,
其根源也 可以从以前 发展的轨迹 中得到部分解释 和 说明 。而且 ,中目两国还面 临着许多共 同的 问题 。
15 9 0年代后期 ,日本经 济高速发 展 ,池 田内阁 发 表 了著 名的 “ 国民收入 倍增 计划 ” 。当初从 效率 性 的角度 出发 ,提出要重视 发展 已有 的四大工业地 带。但是 ,由于全 国各地对此计划提出了很多批评 , 随后制 订 了 “ 全国综 合开 发计 划 ” ,其主 要 目的是
防止 主要城市 的过度膨胀 、缩 小区域 间的差距 、促
以下 分两个 部分来进 行 。第二 节总结 日本战后
四个不 同时期 国土计划和 产业政 策的轨迹 。第三节
对 日本有关政 策加 以总结 评述 ,并结合 我国的实际 情况提 出相 应的政 策建议 。
进 区域 间的均衡发展 。 在 这一 时期 ,采取 了 “ 点开发 方式 ”来推 进 据 工业 化发 展 ,在全 国备 地大 规模 设立 了开 发据 点 , 通过发展 交通 、通讯 设施将 其连 接起来 。主 要发展 的是钢铁 、 石油 、 化工 等原材料 为核 心的临港产业 。
安倍经济学如何推动日本的区域合作
安倍经济学如何推动日本的区域合作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日本的经济政策对于其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倍经济学作为日本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政策框架,在推动日本的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政策主要包括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
首先,大胆的货币政策旨在通过大量印钞和压低日元汇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日元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促进了出口。
这对于日本与其他区域国家的贸易往来产生了积极影响,加强了日本在区域供应链中的地位。
灵活的财政政策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日本加大了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仅改善了国内的经济环境,也为与周边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合作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中,日本积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这有助于加强日本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在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方面,安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商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和扩大投资。
这使得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也为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本企业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在区域内的投资和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
安倍经济学也注重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
日本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及之后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通过参与这些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日本试图在区域贸易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的商品和服务流动。
这不仅有利于日本扩大出口市场,也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合作。
此外,安倍经济学还推动了日本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
日本通过与亚洲国家加强货币互换协议、提供金融援助等方式,增强了在区域金融领域的影响力。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稳定区域金融市场方面,日本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有助于提升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信任度。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日本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日本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比较•改善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01引言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战后的恢复到高度发展,以及最近的失衡现象。
研究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导致失衡的原因,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归纳总结等,以获得客观全面的结论。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失衡的表现及原因等。
研究结构分为四个部分: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正文分析和结论总结。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02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9世纪中叶以前:原始积累和封闭经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工业化和对外扩张20世纪后期至今:技术创新和国际化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日本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特点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农业和渔业占比较小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经济持续低迷社会保障负担沉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03日本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服务业和制造业过度集中日本服务业和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导致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缺乏产业支撑。
农业和渔业发展滞后日本农业和渔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率低下,制约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产业结构失衡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人口结构失衡由于老龄化和年轻人流失,日本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短缺,企业难以雇佣到足够的员工。
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问题城乡差距扩大日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市资源优势和发展机会更多,而农村地区则面临发展困境。
区域间差距明显日本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
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振兴 :第三期 (9 117 年 )是调整 17—97
产业结构和发 展社 会福利设施 :第四期 (98 18 17 — 9 7年 )是 形成 稳 定 的综 合环 境 :第五 期 (9 8 19 18 — 9 7年 )是 形成综 合 竞争能力 :第六期 (9 8 1 9 年以来 )是
策 不仅 考虑 个别 地 区 的开 发 问题 .而
合 开发 规 划 的制定 和实 施做 出了 明确 规 定 。后来 又相 继 制定 了 《 岛振 兴 孤
法》 《 、 山村振 兴 法 》 《 海 道 开发 、 北
法》等 关于特定 落后地 区振兴 的法律 .
《 新产 业城 市建 设 促进 法 》 《 度 开 、 低 发地 区 工业 开发 促进 法 》等 关 于对 产 业 的空 间布 局进 行 引导 的法 律 .以 及 《 制 首都 圈市 区 内 工厂 等 新 建 法 》 控 、 《 工厂 立地法》等 限制大都 市圈 工业布
及历 史遗迹 .建设成具有 国际规模 的旅
日本 区域 经 济政 策 的主 要 内容
1日本政 府 制 定 扶 持 落 后 地 区 发 展 .
游地 区 。并借以振兴产业 和文化 .达到 其 自立发 展的 目的
日本 区域经 济政 策 的演 进
日本 于 15 9 0年制定 了 《 国土综合
《 国民 收入 倍 增计 划》 ,提 出 了建 设 太 平洋 工业 地带 的设想 .并 在 16 9 2年 制
定 的 《 国综合 开发计 划 》 中明确 指 全 出: “ 工业 的正确 配置 必 须逐全 国 的角度 制 定通盘 考 虑 的发 展 规划 。加大扶持 落后地 区的政策 力度 . 协 调 解 决 经 济 布 局 中 的 “ 密 ” 与 过
日本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性分析
日本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性分析日本是一个东亚岛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地理位置特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形条件。
这些因素对于日本各个地区的经济差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日本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这种差异的成因和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本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有海陆交通的便利,也有丰富的资源储备。
首先,作为岛国,日本拥有着长海岸线和多个天然良港,这为海运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日本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贸易中心之一。
其次,由于地处亚欧大陆的东端,日本对于东亚以及东南亚的贸易具有地缘优势,这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此外,日本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促进了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1. 地形条件的差异日本地形多样,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
这些岛屿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的地形条件,如山地、平原和沿海地带。
这些地形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山地地区往往限制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而沿海地带则因为港口的存在而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枢纽。
因此,日本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2. 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日本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类型和储量也存在差异。
北海道地区因为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而九州地区则以煤炭和矿产资源丰富而著名。
这些资源的分布差异导致了日本各个地区的经济特征和发展重点不同,进而造成了区域经济差异。
3. 交通及基础设施发展差异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各个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发展完善,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的流入,成为了经济繁荣的地区。
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这种交通及基础设施发展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三、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日本的地理位置直接决定了其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现代日本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崛起
日本的自治体是指具有自治权的地方公共团体,包括都道府县、市町村以及特别 区等。自治体享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和行政权,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并执 行政策。
02 经济崛起历程
明治维新后初期经济发展
殖产兴业政策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政策,大 力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推 动工业化进程。
私人企业崛起
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日本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动力 ,有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促进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式, 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应对全球性挑战
科技创新有助于日本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 化、能源安全等问题,提升国际影响力。
05 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04 国际环境对日本经济崛 起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日本角色定位
经济大国地位
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技术创新引领者
日本在科技、制造和设计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对全球产业链和价 值链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合作与竞争参与者
日本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 利化。
、电子、钢铁等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贸易立国战略
03
日本政府实施贸易立国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推动
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
泡沫经济及其破裂(1980s-1990s)
泡沫经济形成
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泡沫现 象,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暴涨。
泡沫破裂与金融危机
政府应对措施
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危机, 包括财政刺激、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 等。
人口老龄化现状
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导致劳动力不足、社 会保障负担加重等问题。
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补 贴 、 动成 本 补贴 , 劳 以及 面 向地 方 政 府 及 居 民的 地 方
财 政 补 贴 、 贫 补 助 金 、 矿 产 品 价 格 补 贴 等 . 这 些 扶 农 以
转移支付方式扶持不发达地 区发展。
第 四 。 收 优 惠 。 对 不 发 达 地 区 实行 税 收优 惠 , 税 包
政 府 对 东 北 边 疆 不 发 达 地 区 的 投 资 规模 被 列入 年 度 财
国 外 的 区 域 经 济 政 策 实 践 都 有 着 符 合 自 身 国 情 的 特
点 , 同时也有很 多可资借 鉴的共 同经验 。 但
1制 定 区域 开 发规 划 , 立 健全 区域 开 发 法律 制 度 . 建 和 管 理机 构 l3 9 3年 , 国 国会 通 过 了 《 梭 浅 滩 与 田纳 西 河流 美 麻 域 开 发法 》 并 依 法成 立 了 田纳 西河 流 域 管 理 局 ( 称 , 简
在2 0世 纪 2 0年 代 末 ,英 国 成 为 最早 进 行 区 域 经
济 政 策实 践 的 国 家 。 后 , 国 、 此 美 加拿 大 、 国 、 国 、 英 德 意
大利 、 日本 、 大 利 亚 、 度 等 国 也 开 始 丁 域 经 济 政 澳 印 策 的实 践 , 并把 其 作 为促 进 区 域 协调 发展 的 要 手 段 。
政 预算 当中, 并使之每年都有新的增 长 , 以确保 开发资
金 充足 、 位 。 到 第 二 。 府 采 购 。通 过 政 府 采 购 对 不发 达 地 进 行 政
支持 .是指政府动用财政收入购买小发达地 劳务干 ¨
商 品 的一 种 财 政 支 方 式 。存 一 些 国 家 , 府 为 了扶 持 政
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评价
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评价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均衡的,总有一些区域经济发展较快,而另外一些地区发展较慢,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区际差异的存在。
二战以后,经济学和地理学在揭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产生的机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国家政府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在努力缩小区际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也是一个国土小国。
它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在二战后经济一片萧条,其在战争经济主导条件下生产秩序和对外经济贸易全面破坏,工业滑坡、粮食紧缺、600万复原军人和大量海外归国侨民亟待就业,日本政府用极短时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同时经济活动向环太平洋地带集中,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不均衡的国家。
为了消除经济布局中过密和过疏问题,日本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包括五次国土开发在内的一些列区域开发政策。
到上世纪末日本的区域差异就已经明显减小了。
所以, 日本成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很值得我国学习。
一、日本区域经济问题概述1、日本区域经济问题的表现。
日本区域问题突出表现为存在着过疏和过密地区。
所谓“过疏”,是与“适疏”一词相对而言的,与“过密”一词的涵义完全相反。
“过疏”一词的最早使用,开始于昭和41年3月(1966年),在经济审议会发表的报告中,率先提出了与“过密”相对的“过疏”问题。
认为在日本经济高速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民间部门的地域动向,还是人口的地域移动,都呈现出强劲的由后进地域向先进发达地域快速流动的趋向。
日本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一个都,即东京都;一个道,即北海道;两个府,即京都和大阪,43个县构成。
在这47个一级行政区中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为各自中心的三大都市圈。
以位于北海道的札幌、东北地区的仙台、中国地区的广岛和九州地区的福冈这四大地方城市为中心的地方都市圈,发达程度仅次于三大都市圈。
日本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
日本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金明善 王厚双 60年代初,日本就提出了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构想,经过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的两次大调整,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已经基本定型:把促成日本可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的实现作为日本的长期奋斗目标;把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次区域经济圈作为近期的奋斗目标。
由于日本经济受其所固有的战略性弱点的制约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开放的地区主义是日本坚持的基本原则。
为了弱化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所面临的矛盾,日本把“雁行模式”作为其主导模式,并通过投资、贸易、援助来强化这一模式作用的力度,努力构建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迎接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带来的挑战。
目前,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正方兴未艾。
日本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态度和政策如何,将对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性质和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认真研究日本在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及其政策,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制定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日本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的演变日本是亚太地区最早关心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之一,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而其中的三个问题使日本对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关注:一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与欧美,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二是日本把重化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使资源贫乏的日本对资源需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而战后以来,日本不但产品的出口主要依赖美国市场,而且所需要的资源也大多依靠美国提供,继续延续这种状况显然是有问题的;三是在这个时期,欧共体的《罗马条约》已开始生效,出现了一个排它性的欧洲区域经济集团,日本已明显地感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倾向的压力。
亚洲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
亚洲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亚洲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拥有多个经济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际贸易、金融、科技和创新的核心地带。
本文将详细介绍亚洲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并分析它们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东京(日本)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经济体之一。
作为日本的金融、商业和政治中心,东京拥有发达的金融业、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它的GDP总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
东京还是亚洲地区的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
此外,东京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教育资源中心,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二、上海(中国)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全球重要的贸易港口和金融中心。
上海拥有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
上海的制造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拥有许多全球500强企业的总部。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投资。
上海的发展还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将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三、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也是亚洲地区的重要金融和贸易中心。
新加坡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业之一,是亚洲地区的金融枢纽。
它还是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以及重要的能源交易市场。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其开放的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和人才。
此外,新加坡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四、香港(中国)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
香港拥有发达的金融业、物流业和服务业,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拥有发达的股票交易市场和银行业。
此外,香港还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以及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
香港的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五、首尔(韩国)首尔是韩国的首都,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 简介 张 秉福 、山东科技 大学文法 系副教授 ,主要研 究方向 为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理 论 、高等教育学研 究。
36
粤港澳市场与价格 20 ̄ + 影 07 Q
维普资讯 海 外 聚 NhomakorabeaM — Pr G r et&— iC kH M t D K c a
维普资讯
G — H K — M D O
M re &Pi akt r e c
聚 焦
张 秉福
(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 山东泰安 211 7 0 9)
摘 要 : 国外的 区域 经济政 策实践都有 着符合 自身 国情的特点 ,但 同时也有很 多可资借 鉴的共 同
经验 ,对我 国现 阶段 制 定和 实施 区域经 济政 策具有 多方 面重要 的启 示作 用。 关键 词 t国外 区域经 济政 策 实践 启 示
中图分类号 tF 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4 - 6 8 v( 0 7 0 — 0 6 0 0 15 4 1 1/ 2 0 )9 0 3— 3
一
.
一
以立法 、 计划 、 行政命令等方式 出台了种种援助不发达 地 区的具体措施 ,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第一 ,政 府投资 。通过运用公 共投资政策改变 区 域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是各 国普遍采用 的办法 。 在意 大利 , 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合资入股的方式在不发达地 区兴建国营或 国有控股企业 , 以此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 中央政府将其投资总额的4 %投向南方不发达地 区, 0 并 要求国家参与制企业必须将工业投资 的4 %和新建工业 0 企业投资1 6 %投 向南方 ,  ̄ 0 1 以后又将这两个 比例分别提 高到 6 %和8 %。 0 0 在发展中大 国——印度 , 政府对东北 边疆不发达地区的投资规模被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当中, 并使之每年都有新的增长 , 以确保开发资金充足 、 到位 。 第二 , 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对不发达地区进行 支持 , 是指政府动用财政收入购买不发达地 区劳务和商 品的一种财政支出方式 。 在一些 国家 , 政府为 了扶持受 援区的企业 , 规定了对受援区 的强制性采购 比例 。 在美 国, 政府的购买支出规定 了对不发达地 区产品的优先购 买政 策。 在意大利 , 政府采 购总额中从南方不发达地 区 采购的比例更是被明文规定为3 %。 0 第 ,转移支付 。各国使用各 种具体 工具 ,如面 向民间资本 和外 资的投资补贴 、购买设备 补贴 、创造 就业补贴 、劳 动成 本补贴 ,以及面 向地方政 府及 居民 的地 方 财政 补贴 、扶 贫 补助 金 、农矿 产 品价格 补 贴 等 ,以这些转 移支付方式扶 持不发达地 区发展 。 第 四 ,税 收优 惠 。对 不发 达地 区实行 税 收优惠 , 包括 减税 、免税 、退税等 ,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占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 。实 现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很 多 ,从优 惠面 向的对象可划分 为面 向地方 政府 、居 民
日本关西地区经济再生战略与城市群创新体系
环渤海经济望 2000 第2期33区域经济日本关西地区经济再生战略与城市群创新体系!杨德权杨德礼一、关西地区经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 关西地区经济现状关西地区位于日本中心,由滋贺、京都、大阪、兵库、奈良及和歌山等九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构成,现有人口约两千万。
关西地区是日本国内、国际工业运输与通讯的重要基地,对日本的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6年该地区按年度平均汇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Gross Re g ional Product)为8890亿美元,在世界GDP排行榜上名列第七位,位于加拿大之前和英国之后。
与此同时,关西地区经济中也出现了一些危机征兆。
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经济指标的恶化:以1996年为例,与关东、中部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关西地区年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失业率全国最高、企业歇业率高于开业率、制造业产出额逐年下降等等,这些迹象表明关西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西地区相继建设了关西国际机场、关西科学城和大阪湾开发等一批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与使用增强了关西地区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对于解决日本经济总体布局中存在的过分集中于东京地区的一极化问题以及刺激和平衡日本经济增长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2 关西经济存在的问题关西经济界认为,当前关西经济挑战与机遇并存,按照日本经济学者的总结和概括,关西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关西特质丧失新干线开通后,东京地区经济的高速成长使得关西籍企业的公司本部纷纷向东京转移,尽管这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公司本部向东京转移不仅使得留在关西的分公司决策机能下降,而且造成公司总体上对政府的依赖和抵抗风险能力的减弱。
削弱了关西企业和企业家特有的挑战精神,这不符合关西的特质,因为关西经济的特质是独立负责,敢于拼搏的自由主义经济。
(2)制造业重组缓慢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西的主要产业主要是以生产纺织品、一般机械、民用电器、钢铁和化工制品等为主的传统制造业。
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3 年, 国国会通过 了 《 93 美 麻梭浅滩与 田纳西河 流域开 发法 》 ,并依法成 立 了田纳 西河流 域管理 局 ( 简称 T A , V ) 负责领 导 、 组织和管理 田纳西和 密西西 比河中下游一带的水利综合 开发和利用 。 了解决严 为 重的地区 困难并为西 部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作 出规 划指导, 国政府在 2 世 纪 6  ̄8 美 0 0 0年代又先后颁布 了 《 区再开发法 》 《 地 、 公共工程与经济 发展法 》 和 《 巴拉契亚 区域发展法》 阿 等多个法案 。政府 还成立 了地 区再开发署来实施这些法案 , 落实对困难地区的 援助 。法案的颁布和 实施 以及专 门管理机构的建立 , 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起 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
情的特点 , 同时也有 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
( ) 定 区域 开 发 规 划 。 立 健 全 区 域 开 发 法 一 制 建
律 制 度 和 管 理 机 构
2 政府采购 。通 过政府采购 对不 发达地 区进行 . 支持 ,是指政 府动用财政 收入 购买不 发达地 区劳务 和商品的一种 财政支 出方式 。在一些国家 , 政府 为了 扶持受援 区的企业 ,规定 了对 受援区 的强制 性采购 比例。在美 国, 政府 的购买支 出规 定了对 不发达地 区
府都 以立法 、 计划 、 行政 命令等 方式 出台了种种 援助
不发达地 区的具体措施 , 主要包括 以下方面 : 1政府投 资 。通过运用 公共投 资政策改变 区域 . 间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 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在意 大利 ,政府通 过直接投 资或合资入股 的方式在 不发 达地 区兴建 国营或 国有 控股企业 ,以此促进 区域的
策 一 定会有 多方 面重 要 的启 示作 用。 本期 刊登 此文, 以供 参考 。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0引言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创新活动区域化聚集的趋势[1]。
21世纪以后,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和国际分工的重要主体,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也成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区域创新体系也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区域创新体系被视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贡献力量[3]。
英国的库克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等构成的支持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4]。
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要素,其中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创新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学者认为其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动力源和创新环境[5],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运转。
1日本区域创新一揽子政策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主要依赖于民间产业部门和应用技术,但地方和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对日本长期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6]。
为此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日本启动地方和区域科技振兴政策,1995年日本政府实施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在科技振兴中的主体责任。
基于《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地方科技事业,提高区域整体科技水平,避免科研资源向东京过度集中,鼓励产学官合作研发,区域科技政策的新型框架开始建立。
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以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为主的日本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和政策(见表1),并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以2008年为例,与区域创新相关的财政预算达到751.9亿日元,占到科技财政预算的3.58%[7]。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孙艳艳吕志坚王晓迪范漪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44)摘要:以日本首都圈为例对日本的区域创新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日本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向网络化和地方政府主导转变,科技和产业领域的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在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科技中介作用,最后针对中国京津冀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升区域内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调节首都和周边地区的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中介组织建设的建议。
日本运用科技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中图分 类号 : 1/ 7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5—3 5 ( 0 2 5 — 0 2—1 F3 1 A 29 112 1 ) 1 0 2 1
从 第二 次 世 界 大 战后 到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期 , 日本 经 济 经 历 了 4 0多 年 的 高 速 发 展 。 在 此 期 间 , 学 技 术 发 展 在 日本 经 济 的快 速 崛 起 中 发 挥 科 了重 要 的作 用 , 科 技 战 略 是 技 术 赶 超 西 方 , 要 其 主 通 过 技 术 转 移 和 工 程 技 术 进 步 等 手 段 , 中 力 量 集 实 现 技 术 产 业 化 , 此 推 动 经 济 增 长 。这 种 科 技 以 和 产 业 政 策 取 得 了成 功 ,9 8年 , 16 日本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超 过 德 国 , 居 世 界 第 二 。2 跃 0世 纪 8 0年 代 末 ,
两个 方 面 。
一
对 此 , l 相 继 出 台 《 国 综 合 开 发 计 划 》、 E本 全
《 开 发 区 域 工 业 开发 促 进 法 》、 农 村 地 域 工 业 导 低 《
入促 进法》 《 业再 配置促进法》 , 和 工 等 旨在 通 过 对
欠 发达地 区进行 公 共投 资 和基 础设 施 建设 , 发 将
( ) 业 转 移 政 策 和 筑 波 科 学 城 项 目( 0 一 产 2
世纪 6 0~8 0年 代 ) 。
1 “ 超 ”政 策 和 产 业 转 移 政 策 。 日 本 在 . 赶 “ 超 ” 段 将 产 业 重 心 放 在 重 、 工 业 和 制 造 赶 阶 化 业 , 科 技发 展 上 强 调 应 用性 技 术 的 引进 、 收 在 吸
日本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产业政策及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存 在 很大 的差 距 , 直 处 于 大 企业 的从 属 地 位 。但 一 是 以美 国 I 业 为 例 , 的 中小 企业 陆续 诞 生 ,T T产 新 I 产 业对 G P成长 做 出 了巨大 贡献 。 因此 , 论从 将 D 无
营学或中小企业论 的角度进行分析 。按照以往的惯 例, 它们是作为产业集聚研究在 中小企业论及区域
[ 作者简介 ] 臧元峰 , 辽 宁大连人 , 男, 中国人 民大学区域 与城 市 经济研 究所博士 生 , 日本爱知 大 学博 士 生, 主要研 究 方向 为 区域经济 、 市经济 ; 久文 , 北京人 , 城 孙 男, 中国人 民大 学区域 与城 市经济研 究所教授 、 士生 导师 , 博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区域 经
[ 关键词 ] 产业集 聚; 产业集群 ; 术创新 ; 技 收益 递增 ; 区域产 业政 策 [ 中图分类号 ] 1/ 7 F 3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5— 4 2 2 1 )5— 0 1 0 [ 10 39 (0 1 0 03 — 6 收稿 日期] 2 1 — 1— 9 0 1 0 0
经济 学框 架下 得 以展 开 , 别是 在 中小企 业论 中 , 特 是 从地 方产 业 的视 角 来 讨 论 的 。在 日本 , 在 着 很 多 存
来 的产业创新 , 还是就业保障的角度来看 , 中小企业
的作用 受 到 了很 大重 视 。
地方产业 , 例如岐阜县关市的刀具、 新溻县燕市的金
义阶段的到来 。在后工业化资本主义阶段下 , 利润
的源 泉是 技术 创新 , 用 其 他 企 业 不 能 模 仿 的技 术 运
来创造利润。经济环境在国际化与市场化 的作用下
也 发 生 了巨大 的变 化 , 业 面对 这 种 变 化 必须 进 行 企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素质
技术进步和创新
日本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本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实 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
教育和人才培养
国内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
日本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推动了经济 的持续增长。
日本实现了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成 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国之一。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 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
技术创新和研发
日本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具有很强 的实力,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技术和 品牌。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高度成长期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 高度成长期。
泡沫经济与调整期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随 后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调整期。
全球化与新经济时代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逐渐融 入全球化进程,同时也在寻求
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
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展速度相对较慢。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日本的产业结构以传统 制造业为主,转型和升 级面临诸多困难,如高 企的劳动力成本、僵化 的企业制度和落后的服
务业等。
资源短缺
日本的自然资源非常有 限,大部分资源依赖进 口,这使得其经济容易 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的影响。
面临的挑战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论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
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一、明治维新时期以殖民掠夺为中心明治维新,这个对日本有着重要意义的划时代事件,它不仅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且使日本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政治,经济,军事快速发展,最终让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奉行“脱亚入殴”思想,明治维新以后的20年里,日本在原先幕府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借鉴西方经济的新经济体系,使日本的工业化基础逐渐得到巩固,挤进了世界列强的行列。
但是,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也遗留了很多问题,所以在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同时,日本也走上了一条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而这一时其他亚洲国家成为了日本扩张的目标。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二十年里,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来说是黑暗的二十年,这时的日本政府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战略是在扩张和殖民的基础上进行的,用武力打开其他亚洲国家的市场,掠夺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改革遗留的众多问题影响之下,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也是这一时期日本对亚太地区经济战略的重要表现。
从国际收支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全局出发,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特征都是贸易收支不均衡。
主要原因是战争,掠夺和对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国际收支不均衡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直接表现在对外结算的手段即外汇方面。
所以,作为缓和国际收支问题的对策,就扩大了不需要外汇结算的从殖民地的进口,从而加强了殖民地的更大规模的“开发”。
所以,当时的日本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各个国家是以武力侵略,殖民掠夺和资本输出为中心的亚太经济战略。
二、从二战到冷战结束时期的日本亚太经济战略(一)日本产业复兴时期面向美国为主亚洲为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战败,经济体系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原有的固定资产破坏严重;原材料及粮食进口的渠道被切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很高;社会生产秩序混乱。
因此,当时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稳定经济秩序。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比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市场的逐渐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主要讨论不同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比较分析它们的优劣之处。
一.中国的政策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1.优惠税收政策:中国的政府在税收方面实施了一些措施,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对企业所得税进行区分和分类税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全国性税收进行适当调整等。
这些政策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政府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积极实施这些战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3.促进对外开放:中国政府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行进出口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政策,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的政策美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实施了一些政策,主要包括:1.工业政策:美国在工业政策方面,主要是对高新技术行业进行扶持,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如对半导体、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行业进行大力支持。
2.贸易政策:美国在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外贸易关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3.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美国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非常注重,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水平和技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的政策日本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投资巨额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在电力、铁路、高速公路等方面进行大力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培育新兴产业:日本在新兴产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如在环保、能源、生物科技等方面进行大力发展,促进经济的更新换代。
3.小型企业扶持:日本政府注重小型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为其提供融资和建立商业合作等方面的支持。
四.经济政策方案的比较针对上述三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1.税收优惠方面:中国政府在税收教育方面与美国、日本相比,提供的税收优惠较大,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刺激企业发展。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其中统筹规划并及时调整的产业分布政策功不可没。
前后五次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使日本各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而最新的产业集群政策又与新制造业战略相辅相成,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波及效应和企业合作效应。
1.经济复兴期一一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的经济复兴是从地方圈开始的,先是农村因农地改革而有较大发展;而对煤炭的倾斜生产使北海道、九州等煤炭基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东北、中部山区、南九州等地山区发展水力发电和电化学工业。
受朝鲜战争特需的刺激,原有工业地带的工厂设备得到修复和改造,地带内道路、港口等产业关联设施也得到扩充和改善。
2.高速增长前阶段一一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在高速增长时期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得到了空前发展。
钢铁、炼油及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基础原材料、能源工业,因寻求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宽阔的用地和充足的用水而向四大工业地带的港口附近区位。
随着上述基础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投资继续扩大,已有工业地带接近饱和,于是向其周边的临海地带扩散。
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湾、骏河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即所谓“三湾一海”,一直到北九州,长达1000km,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海,北九州等工业地区及其毗邻区。
此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区位便向内陆扩展,使该地带在日本工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即使如此,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仍不失为日本工业最聚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高速增长期后阶段一一第一国土轴的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汽车、电气机械等机械工业迅速成长,在首都圈、名古屋圈和关西圈的内陆地区相继出现大企业的工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中小企业的集聚。
这一时期,企业活动领域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成为多部门、多区位型的现代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区域产业布局政策、缩小地区差距政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政策.日本在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区域经济政策。
关键词: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特色
一、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计划体系包括部分,即全国性计划、大都市圈计划、地方圈计划、产业振兴计划和特别地区振兴计划全国性计划主要有依据“国土综合开发法”编制的全国、都道府县、地方及特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依据“国土利用计划法”编制的都道府县、市叮村国土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基本计划;大都市圈计划包括首都圈整备计划、近郊绿地保全计划、近能和中部圈开发整备计划、环保区域整备计划等;地方圈计划主要有依据各专项法编制的北海道、东北、北陆、中国、四国、九州等地方开发计划;产业振兴计划主要是与“结构转换法”相对应的诸产业振兴计划;特别地区振兴计划如有关灾害防治和煤炭产区、山村、孤岛、过疏地区振兴计划,以及综合休养地建设计划等。
根据地区振兴与开发的有关法律规定,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享受高比率的国库补助。
如北海道的道路和市叮村的道路、港口等基本事业;奄美群岛、冲绳、琵琶湖开发计划和新东京周边建设计划中的特定事业;促进内地等产业开发的道路建设;法律规定地区的防止公害对策;以防灾为目的的促进集体转移活动;中小学校舍、幼儿园园舍的建筑活动;加强消防设施事业等。
地区开发与振兴活动中,政府系统金融机构和其他有关组织,在金融、信息、地区与开发业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振兴与开发整备公司、日本开发银行、中小企业事业团、产业基础整备基金及ntt无息融资制度等。
1974年8月,由工业再布局、产煤地区振兴公团改组成立了地区振兴整备公司,目的是谋求人口与产业由大城市向地方分散,加速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通过开展振兴地方据点城市业务、加强地方城市开发业务、工业再布局业务、促进高技术产业选址建厂业务等,达到促进全国人口和产业的适当布局与提高各地区居民福利的目标。
地区振兴整备公司每年用于上述事业的预算相当庞大,且总额不断上升, 1978 年为 1015.6 亿日元, 1985 年为 1241.4 亿日元, 1993 年为 1760.8 亿日元。
其中用于地方城市开发的占首位,其次依次为核心工业集中配置地段的建设、高技术城区、促进产业业务设施再布局、产业高技术化设施等项目。
二、日本的区域产业布局政策
在战后,特别是在高速增长时期,为了追赶欧美先进工业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1960 年,政府制定了旨在以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全面起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了建设太平洋工业地带的设想,并在 1962 年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明确指出:“工业的正确配置必须逐步向投资效果高的地区集中。
”为了吸收重化工业企业在太平洋沿海工业地带内投资设厂,日本政府采取了对这些地区的公共设施优先投资的政策,不惜巨资在这些地区大兴土木、填海造地,建设高速公路和新干线以及大批世界一流的大型港湾和码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和交通联络网络,并采取了一系列减免税政策。
日本政府为实现集中开发,将行政投资的重点放在“三湾一海”地区。
据 1968-1972 年 4 个年份的统计,在这些地区行政投资的比重一般占投资总额的 65-70% ,其中集中在东京等 8 个都府县,约占全国行政投资总额的 40-46%。
可以说,政府的支持是战后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三湾一海”地区首先而且迅速得到开发的基本条件之一。
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为适应新的环境,减少了原材料加工型产业,大力发展加工组装产业。
加工组装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消耗大,所以工业布局向劳动力资源较充足的地区发展。
为了节省能源,产业结构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结构逐渐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结构转变。
1980 年以来,日本更进一步推行
“技术立国”政策,积极开拓新能源技术、工业机器人、生物工程等新产业领域,使生产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柱。
而这类产品的特点是质量高级化、体积小型化、工艺水平高、消耗原材料少、省劳力、净产值高、成本降低、竞争力强。
新技术产品的形态多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不再像原来临海布局的钢铁等大型企业,以靠近巨轮和港湾为最佳选址条件,而是趋向于吃机场周围建立中小型企业。
产品和器材用吃机运输,即向,“临空型”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工业分散布局的倾向。
当然,这种分散是就全局而言,是在高精尖技术基础上的分散,分散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集中之中有分散,分散之中有新的集中。
在新技术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高级技术产业群区,在具体地点的分布上仍具有集中现象。
90年代以来,在九州南部的熊本、鹿儿岛、宫崎二县境内相继建立了以生产集成电路为中心的工业地区,九州成了日本的“硅岛”。
三、日本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一个客观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概不例外,区别只是这种差距的程度、产生的原因、治理时机的掌握和政策措施的着力点有所不同。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把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消除经济布局中过密和过疏问题、缩小经济活动的地区差异作为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并建立了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了财政投融资政策及其他相关措施。
财政转移支付是世界众多国家或地区用于缩小地区差距的一项重要政策手段。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欠发达地区的落后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政府财力入不敷出、社会公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重要的援助手段,对于欠发达地区改善社会公用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本的财政转移支付分为国家让与税、国库支出金和国家下拨税3种。
其中前两种属于有条件转移支付,国家下拨税属于无条件转移支付。
国家让与税,就是从中央征收的几种国税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例如以地方道路税及特别吨位税的全部和石油气税的50% ,通过交付地方税和让与地方税分发款特别会计而让与地方政府的一种税款,实质上是国家与地方共享某些税收,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地方公路让与税、石油气让与税、汽车重量让与税、飞机燃料让与税等。
国库支出金是根据一定目的和条件,为充作地方政府的特定支出,而由国库向地方支出的财政资金,实质上是不要求偿还的国家支出款的总称,包括补助款、负担款、利息补贴款、委托费等。
国家下拨税是国家为调整因居民税负担差别而产生的地方财力不均衡并使一些地方财政都能维持适当的行政水准而设立的地方财政调剂制度,实质上是中央政府把某些税种收入的一部分下拨给地方自治团体,按照地方财政财力不足的程度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体制性不足。
日本通过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989 年高收入的东京地区财政能力指数是低收入的四国地区财政能力指数的 6.1 倍;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后,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 1.5 倍,两者的差距大大缩小。
日本还通过实施财政投融资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性贷款的作用,以达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目的。
日本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是直接借自财政投资性贷款的资金,也有通过公营金融公库这一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资金。
据 1991 年度地方债计划草案,该年度地方债来源为:政府资金占 48.1% ,地方公营企业占 12.3% , 与财政投资性贷款相关的资金达地方债总额的 60%以上。
此外,发行公团和公库债也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一条渠道。
日本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投资性贷款与发行公团、公库债所取得的自筹资金,其规模已经占中央政府一般会计预算支出总额的 90%左右。
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日本还建立了地区开发金融制度,以振兴地区的产业,投资、贷款的发放对象只限于特定地区的法人实体。
地区开发金融制度的实施主体主要有北海道与东北地区开发公库和针对九州、四国、北陆等不发达地区的日本开发银行——“地方开发局”。
四、日本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
为解决经济发展中产业向东京“一极集中”所产生的严重区域失衡问题,日本政府在国土综合开发的基础上,加强了地方开发包括一般落后地区开发和特定落后地区开发。
从总体上看,日本对落后地区的开发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可避免地遇到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北海道和冲绳地区开发中的一些成功做法,为日本政府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50 年日本政府在中央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厅,并于同年制定了《北海道开发法》包括开发计划的制定、计划推动的行政组织预算编制程序和优惠政策措施等诸多内容,并视需要每年加以修订。
根据《北海道开发法》,日本内阁自 1951 年以来,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六次“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每一期计划都有明确重点和有限目标,第一期计划(1952-1962 年)的重点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第二期(1963-1970 年)是基础设施和产业振兴;第三期(1971-1977 年)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社会福利设施;第四期(1978-1987 年)是形成稳定的综合环境;第五期(1988-1997 年)是形成综合竞争能力;第六期(1998年以来)是环境资源平衡发展和形成自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