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PPT课件培训讲学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PPT课件培训讲学
• Strong comparative data in Candida infections positions CANCIDAS as a FIRST-LINE THERAPY option for invasive candidiasis while voriconazole was only recommended as second-line 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didiasis. 有力的念珠菌属感染治疗的对比数据证明科赛斯在侵入性念珠菌血症可以作 为一线的治疗药物,而同时伏立康唑仅被推荐作为食道念珠菌感染的二线治 疗药物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PPT课件
内容
• 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感染的最常见因素。 • 指南主要涉及四个主题:
– 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 – 侵入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 粘膜与皮肤念珠菌病的治疗 – 侵入性念珠菌病的预防
微生物实验室检测
• 与其他真菌相比,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试验可以指导念珠 菌病的治疗
• 但是在许多实验室真菌敏感检测不是常规的程序 • 敏感性检测对于处理深部的非白念感染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 微生物的耐药必须予以考虑,尤其是病人之前使用过某种
• Echinocandins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 strength of the data available to support its recommendati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suggests that CANCIDAS should be the preferred echinocandin. 由于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棘白菌素作为推荐的药物。寻证医学表明科赛斯应该 是优少症患者
• 两性霉素B 0.7-1.0 mg/kg/天

【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准确、早期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离临床诊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亟待改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底发布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281号),要求在2020年以前加强临床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本共识的制定旨在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基本要求,推动真菌检测技术的普及和人员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综合医院真菌感染诊疗能力。

一、术语和定义(一)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称为酵母菌(yeast)。

临床致病的酵母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等。

(二)丝状真菌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菌丝延长分枝,交织成团,称为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i)。

又称霉菌(mold)。

临床重要的丝状真菌包括曲霉菌、毛霉菌、镰刀菌等。

(三)双相型真菌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氧气等)改变,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称为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i),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

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在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 ℃培养时呈酵母相;而在普通培养基,25 ℃培养时呈霉菌相。

二、环境和设施要求真菌实验室环境和设施的设计应确保实验的质量和生物安全。

(一)环境要求真菌实验室应与细菌、病毒等实验室区分,以防发生交叉污染。

其面积以满足工作和安全要求为宜,合理布局。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应进行生物危害评估。

(二)基本设施设置防飞虫纱窗和门禁,有充足的照明、应急灯、通风、供水、供电、紧急疏散标识及信息系统,工作区设有洗手池、应急淋浴和洗眼装置;门外有生物安全级别标识[1]。

配置生物安全柜和不同温度培养箱(至少包括25~30 ℃以及35~37 ℃)。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类感染病,其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规范成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念珠菌病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各地区的发病率存在差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影响发病率的因素包括气候、环境、医疗水平和免疫强度等。

二、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念珠菌病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包括白色念珠样斑点、阴道炎、口腔炎、皮肤病变等。

严重感染时也可引发内脏器官损害,如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三、念珠菌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专家共识,诊断念珠菌病应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结果。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基因检测和生物碱检测等。

组织病理学对于确定病变属于念珠菌感染还是其他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四、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治疗念珠菌病的原则包括抗真菌治疗和免疫修复治疗。

对于念珠菌病的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有两类,包括多唑类和三唑类药物。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五、念珠菌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与控制念珠菌病的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感染风险,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等。

此外,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如严格消毒、手卫生和装备管理,也是防控念珠菌病的重要环节。

六、念珠菌病的随访和复查对于念珠菌病患者,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复查,确保病情稳定和病原菌的根除。

在随访期间,定期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总之,通过制定《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规范成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成人不同部位念珠菌感染的治疗细则(二)

成人不同部位念珠菌感染的治疗细则(二)
05
01
支气管-肺念 珠菌病特点
影像学有新出现、持续或加重的肺部渗出灶,尽 管呼吸道标本念珠菌培养多次阳性,还应高度警 惕细菌性肺炎、侵袭性曲霉病或毛霉病,甚或结 核病等可能;
02
原发性念珠菌肺炎临床上较为少见,主 要是血行播散所致继发性肺炎;
支气管镜检查和气道分泌物或支气管肺泡灌 洗液真菌G试验阳性,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 从腹腔分离培养出念珠菌, 尚需区分是污染、定植或 感染;
➢ 以下应考虑腹腔念珠菌病: ①通过手术或经皮穿刺获取的腹腔渗
液或坏死物直接镜检念珠菌阳性; ②念珠菌在胆管、内置导管或腹腔内
活检组织培养阳性; ③第二、第三类型腹膜炎患者血培养
阳性。
四、腹腔念珠菌病治疗原则
01
尽早应用抗真菌药物和紧 急处理局部感染灶;
02
对于原发性腹膜炎腹水培 养念珠菌阳性患者需积极 抗真菌治疗;
03
对于有侵袭性念珠菌病高危 因素的腹腔感染患者,应清 理腹腔感染组织并充分引流 腹腔渗液;
治疗原则
04
抗真菌药物治疗策略同念珠 菌血症,药物选择根据菌种 和当地念珠菌耐药情控制状况,通常目标 疗程10~14d;
当念珠菌血症经积极抗真菌治疗后仍持 续血培养阳性,或出现心脏病理性杂音、 心力衰竭、栓塞表现时,应高度警惕念 珠菌心内膜炎的发生;
怀疑心内膜炎时,应及时行经胸超声 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明 确心脏瓣膜有无赘生物。
三、念珠菌心内膜炎药物治疗
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急 性期的感染控制和巩固期的长 疗程维持治疗;
最初表现为脉络膜炎或脉络 膜视网膜炎,然后再突破视 网膜进入玻璃体形成眼内炎;
有眼部症状的患者尽快眼 科会诊和(扩瞳眼底)检查;

2020版: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专家共识(全文)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以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后在包括血液在内的人体各组织中生长繁殖而导致的以炎症反应、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IFD常是HIV感染进入艾滋病期的重要表现,HIV感染不仅给IFD的诊治带来挑战,还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HIV筛查不断普及,我国艾滋病新报告的患者数仍呈增长趋势,且很多患者在HIV感染得到确诊时已处于艾滋病期,患者免疫功能高度抑制[1],IFD发生的风险高。

尽管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疾病谱,但IFD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感染和死亡原因[2,3,4]。

艾滋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缺陷,其合并IFD的诊治思维和策略也有其自身特点,IFD的诊断和治疗相较于一般人群也更为复杂和困难。

为了进一步规范艾滋病合并IFD的诊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艾滋病学组组织国内感染病学和真菌学专家编写了此专家共识,本共识参考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5]、"美国感染病学会艾滋病及其机会性感染诊疗指南(2019版)"[6],以及国内外其他真菌感染相关指南中的相关内容,重点突出我国艾滋病合并IFD的流行现状和诊治实践。

本共识将随着艾滋病合并IFD流行病学的变迁,以及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步而定期更新。

1 艾滋病合并IFD的流行病学在ART应用之前,IFD是艾滋病患者就诊、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国内研究发现,在住院艾滋病患者中,IFD的发生率为41.2%,病死率高达22.9%[7]。

ART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艾滋病患者的预后,也改变了其机会性感染的流行状况。

2023版:中国成人真菌感染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3版:中国成人真菌感染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3版:中国成人真菌感染病诊断与治
疗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中国成人真菌感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并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通过综合整理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本文整理出了以下原则和建议。

诊断
-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别真菌感染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 在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组织或体液标本的真菌检测。

- 对于部分常见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肺曲霉菌病等,可以采用特异性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治疗
- 对于非常轻微的真菌感染,可以采取观察和观察性治疗。

- 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应积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广谱抗真菌药和特异性抗真菌药。

-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免疫
状态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调整和监测。

预防
- 对于具有潜在真菌感染风险的患者,应根据其免疫状态和接
触史等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

-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定期检查设备和环境的
清洁卫生,并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结论
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成人真菌感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由于不断发展
的研究和实践,本共识仍需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痰培养检出「念珠菌」就要用抗真菌药?错!

痰培养检出「念珠菌」就要用抗真菌药?错!

痰培养检出「念珠菌」就要用抗真菌药?错!念珠菌为条件致病真菌,芽状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是人类的正常菌群。

临床上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人传人罕见。

有网友问:肺炎患者痰培养检出念珠菌,应如何解读与治疗?答:念珠菌肺炎非常罕见[1],应结合临床判断,不能「见风就是雨,见什么打什么」,当临床接到微生物报告后,首先要结合临床判断培养结果的可靠性,不能图快图简单而不经大脑思考。

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大部分情况下属于定植,无需特殊治疗,应避免过度治疗。

指南怎么说?1. 2016 年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对 CAP 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没有提及抗真菌方案,针对真菌中的曲霉、毛霉及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分别推荐了抗真菌治疗方案,并未提及念珠菌肺炎的推荐治疗方案。

2. 2018 年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3]:我国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常见分离菌(表 1 ~ 2)中并无真菌。

表 1 我国 HAP 患者常见细菌的分离率(%)表 2 我国 VAP 患者常见细菌的分离率(%)本指南对HAP/VAP 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未推荐常规抗真菌治疗。

以上CAP、HAP/VAP 指南的适用范围是无免疫缺陷患者,那么对于免疫受损(immunocompromised)的成人患者,念珠菌肺炎常见吗?3. 2020 共识声明:免疫受损患者成人CAP 的初始治疗策略[4]:共讨论了21 个问题,免疫受损患者「呼吸道核心病原(Core Respiratory Pathogens)」(表 3)中没有真菌,而在呼吸道核心病原之外的其它病原中列出了一些真菌,包括耶氏肺孢子菌、曲霉、毛霉、组织胞浆菌、隐球菌等,但并无念珠菌(表4)。

表3 免疫受损CAP 患者的呼吸道核心病原表 4 免疫受损 CAP 患者的呼吸道核心病原之外的其它病原4. 2016 年 IDSA 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5]:问题 9:呼吸道标本分离到念珠菌属是否需要抗真菌治疗?呼吸道分泌物有念珠菌生长通常提示定植,很少需要抗真菌治疗(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理由依据如下:1. 在ICU、插管与气切患者中,呼吸道分离到念珠菌比较常见2. 念珠菌肺炎与脓肿非常罕见(very uncommon)3. 吸入口咽部分泌物后引起的原发性念珠菌肺炎或脓肿鲜有报道4. 念珠菌肺炎通常是免疫受损患者血播引起的,CT 表现为多发性肺结节5. 确诊需要组织病理学证据,多项前瞻性与回顾性研究发现:呼吸道分泌物,包括肺泡灌洗液(BALF)的预计价值较差6. 有研究发现气道念珠菌定植可进展为细菌定植与肺炎7. 念珠菌气道定植伴临床结局恶化及死亡率升高5. 2020 年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6]:1. 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在健康人群痰液中有 20%~55% 的分离率,在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分离率更高2. 下呼吸道标本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出的念珠菌无法区分定植与感染,临床意义不大(低等级,强推荐)3. 在危重症患者中,念珠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念珠菌支气管炎并不少见(低等级,强推荐)痰培养检出念珠菌是否需要治疗?以上说明了念珠菌肺炎非常罕见,罕见不等于没有,那么临床上如有痰培养、BALF 回报念珠菌阳性,要不要抗真菌治疗呢?念珠菌肺炎临床上较为少见,有两种形式:接种支气管内膜后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支气管肺炎;血源性播散后结节性、弥漫性病灶,早期阶段与心衰肺水肿或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很难鉴别[1]。

念珠菌血症诊断标准

念珠菌血症诊断标准

念珠菌血症诊断标准
念珠菌血症也被称为真菌血症,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它生长在人体内和周围环境中。

虽然在普通人身上发现的念珠菌通常不会引起问题,但它们在免疫系统受损或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易导致感染。

念珠菌血症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如接受化疗、器官移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的患者。

念珠菌血症的诊断非常关键,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避免其恶化和威胁生命。

下面是念珠菌血症的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皮肤瘙痒等。

2. 患者的免疫状态:念珠菌血症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如接受化疗、器官移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的患者。

3. 念珠菌血症的病原学诊断:通过血液培养检查,定期采集患者的血液,一般要连续多次检测才能确定真正的结果。

建议每天采样至少两次,最少采集3–4
个瓶子的血液样品(每个瓶子中至少5ml),一共8-10 ml/次。

血液要立即加入血液培养瓶中。

4. 临床影像学诊断:X射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念珠菌血症的病变范围及程度。

5. 肠道念珠菌菌落:检查患者的胃肠道,发现肠内念珠菌数量增加也可作为诊断的标准。

总之,念珠菌血症的诊断标准是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免疫状态检查,血液、影像学和肠道菌落等多种检查方式综合判断。

如果疑似患有该疾病,及时寻求医疗处理,治疗方法一般为使用抗真菌药物。

侵袭性真菌病中国专家共识

侵袭性真菌病中国专家共识

治疗原则
• 三、*诊断驱动治疗*: • 经验性治疗是以缺乏特异性的持续发热作为起始标志,因而会出现过度应用
抗真菌药物的可能,从而带来药物相关毒性和花费增加的弊端。 • 随着IFD的早期诊断技术广泛应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
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影像学普及如胸部CT,使得临床医生能尽 早鉴别出患者是否存在IFD。 • 诊断驱动治疗是指当患者出现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持续中性粒细胞缺乏发 热时,同时合并IFD的微生物学标志(如GM、G试验阳性,非无菌部位或非 无菌操作所获得的标本真菌培养或镜检阳性)或影像学标志(如肺部CT出现 曲霉菌感染典型改变:致密、边界清的病灶,伴或不伴晕征、空气新月征和 空洞形成)而又不能达到确诊或临床诊断时,给予的抗真菌治疗。
室指导临床,更
具有针对性
同上
治疗原则
• 四、目标治疗: • 目标治疗是指患者达到临床诊断或确诊IFD后进行的抗
真菌治疗。 • 1.侵袭性念珠菌病:
(1)念珠菌血症:氟康唑400~800mg qd、卡泊芬净或 米卡芬净为首选;2B和伏立康唑为备选(考虑拔除中心 静脉置管);
(2)播散性念珠菌病;
治疗原则
疗程、降低单药剂量、扩大抗菌谱等优势,可提高疗效减 少毒副反应。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应用2中进行 联合方案逐渐增多; • 挽救性治疗和危重病患者ACT可能有一定作用。
疗效评判
几个问题
• 1、什么是真菌的一级预防(初级预防)、二级预防(次 级预防)?
• 2、真菌预防/治疗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 3、什么是真菌的经验性治疗、诊断驱动治疗? • 4、诊断驱动治疗能否代替经验性治疗?两者的区别如何
• 诊断驱动治疗既能使患者尽早接受抗真菌治疗以保证疗效,又能减少抗真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受到多数学者支持。 与经验治疗相比,两种各有侧重,诊断驱动治疗更适合发生IFD风险较低的患者,后者更适合高危患者。诊断驱动

202X年肺部念珠菌

202X年肺部念珠菌
流行病学(liú xínɡ bìnɡ xué)
•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一项流行病学(liú xínɡ bìnɡ xué)研究 显示1996~2003侵袭性念珠菌病年发病率在23~29/10万,
• 北京协和医院1953至1993年3447例尸检中共有85(2.5%)存在深部真 菌感染
– 类酵母菌(念珠菌+隐球菌)占15%;
– 白念珠菌所致(suǒ zhì)者仅• 光滑念珠菌24% , • 近平滑念珠菌13% , • 热带念珠菌12% , • 其他6%
• 但有的研究结果提示白念珠菌分离率仍高于非白色 念珠菌
第三页,共三十七页。
念珠菌仍是最主要(zhǔyào)的致病真菌
全球(quánqiú)ARTEMIS Disk1997-2005年研究显 示:白色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持续居高不下1
– 从受累的单个器官上看,肺部占54 % – 2个或2个以上脏器受累患者,其肺部无一例外均受到累及
• 解放军总医院1955至1991年尸检2780例,深部真菌感染75例 (2.7%),念珠菌占33.27%
第二页,共三十七页。
流行病学(liú xínɡ bìnɡ xué)
• 据2004年美国CDC发表的一份资料显示,
2001-2007年期间,我国5所医院监测结果同样显示:白 色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持续较高2
临床分离菌株数占 酵母菌的百分比(%) 临床分离菌株数占 酵母菌的百分比 (%)
白色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80%
70%
63.0%
58.5%
63.2%
60% 67.9%
50%
58.5%
60.0%
– 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 和(或)假菌丝;

成人不同部位念珠菌感染治疗细则(一)

成人不同部位念珠菌感染治疗细则(一)

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
PK/PD、患者肝肾功能 等因素进行选择;
急性期初始治疗首选棘白 菌素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 或两性霉素B;
二、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药物治疗
初始治疗首选棘白菌素类 或 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两 性霉素B 0.5-0.7mg/(kg·d)治 疗;
初始治疗数周病情稳定后, 推荐长期口服 氟康唑400~ 800mg/d[6~12mg/(kg·d)]治 疗;
若为CVC或静脉留置管,也可从导 管和外周静脉处同时采血进行培养, 导管血样培养阳性时间一般比外周 血快2h左右,如果相差30h以上, 则相关可能性小1;
对于确诊的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血 症,一定要拔除或置换深静脉导 管;
01 02
03 04
05
对于粒细胞缺乏且未确定导管相 关性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也 可考虑拔除导管;
当导管不能拔除或置换时,建议 首选棘白菌素类药物或两性霉素B 脂质体,因两者均对生物膜有较 强的抗真菌活性。
播散性念珠菌病
二、播散性念珠菌病
定义
播散性念珠菌病是指念珠 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 中生长繁殖后,进一步播 散至2个或2个以上不相邻 器官,引起相应器官感染。
VS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急 性播散性念珠菌病和慢性 播散性念珠菌病。
好发于急性白血病或干 细胞移植患者粒细胞缺 乏恢复期;
组织病理急性期表现为 脓肿,病变中心是坏死 物;
二、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 推荐初始治疗和维持 治疗两个阶段;
➢ 根据感染部位、菌种、 ➢ 皮肤软组织、心、肝、脾、 ➢ 恢复期维持治疗多选
药物敏感性、药物
腹腔、骨髓等部位感染,

念珠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

念珠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

念珠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一些致病菌种引起的从皮肤黏膜浅表感染到内脏器官深部感染的广谱感染性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人体带菌或被菌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念珠菌的毒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两方面。

寄居状态下念珠菌呈抱子相,一般不致病。

当条件适宜时,由泡子相转变为菌丝或假菌丝时,能分泌一些胞外蛋白酶,提高其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白念珠菌的黏附能力很强,分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不但增强其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还可降解皮肤角蛋白,抑制宿主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促进菌体对组织的入侵和扩散。

念珠菌属中常见的致病菌种主要是白念珠菌,其次有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

念珠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健康人的皮肤黏膜及口腔、呼吸道、肠道、阴道等部位均可有念珠菌寄居。

因此,感染的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宿主抵抗力降低而导致发病的因素:1.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皮肤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不健全。

2.滥用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3.内分泌紊乱造成机体内环境变化。

4.原发和继发的免疫功能下降。

二、临床表现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和深部念珠菌病两大类,每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临床类型。

(一)皮肤念珠菌病1.念珠菌性间擦疹此型多见于肥胖多汗、糖尿病患者。

皮疹好发于腹股沟、会阴、臀沟、腋窝、乳房下等皱褶部位。

局部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边缘附着周边翘起的鳞屑;红斑外周常散在炎性丘疹、丘疱疹及脓疱、结痂。

从事水中作业者常在指间(尤其第3、4指间)发生皮肤浸渍、变白、变软,表皮易剥脱。

露出基底鲜红的浸润面,界限清楚。

自觉瘙痒或疼痛。

2,念珠菌性尿布疹主要发生于婴幼儿,以新生儿多见,可为原发或继发于尿布皮炎。

在肛周、外阴、臀沟、腹股沟等尿布覆盖区发生界限清楚的红斑、脱屑、丘疹,周边有水疱及小脓疱。

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常很困难,导致延误抗真菌治 疗,并影响患者预后。念珠菌属是人体内最大的真 菌正常菌群,在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 生殖道等器官中广泛存在,采自这些部位的标本极 易检出念珠菌,而临床上往往将痰液、尿液、粪便等 临床标本中仅培养出念珠菌属作为诊断念珠菌病的 依据,导致抗真菌药不合理的过度应用,因此早期正 确诊断念珠菌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念珠菌病 的病原治疗、经验治疗、预防性治疗的规范化则是目 前面临的又一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内血液病科、重
致病真菌中最常见者,其所致疾病在侵袭性真菌病
(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中占首位…。念珠菌
病可累及人体皮肤、黏膜及各内脏器官。侵袭性念 珠菌病更可危及生命,其中念珠菌血流感染(BSI) 占医院获得BSI中的第4位,其粗病死率可高达
39.2%(ICU 47.1%)[2]。念珠菌病,尤其是侵袭性
间延长、人住ICU、烧伤、早产、中性粒细胞减少、全 身应用糖皮质激素、HIV感染、糖尿病¨]。 在念珠菌病中以白念珠菌所致者为主,近年来 在临床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所占比率呈下降 趋势。自41个国家共142个中心参加的 ARTEMIS全球念珠菌属耐药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在 1997--2007年10.5年期间白念珠菌在念珠菌属中 所占比率自70.9%降至62.9%"--65.0%,而近平滑 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略 呈上升口]。在该系列报道中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仍保 持敏感,耐药率为0.9%~1.4%。参与ARTEMIS 的中国5所医院2001--2005年间念珠菌耐药监测 结果显示其菌种变迁与全球资料相仿,白念珠菌占 念珠菌属分离菌的61.5%,光滑、热带、近平滑和克 柔念珠菌分别占16.oH、14.0%、1.6%和I.9%。 对氟康唑的耐药率白念珠菌为2.2%,光滑、热带、 近平滑和克柔念珠菌分别为17%、5.6%、6.8%和 82%,亦与全球ARTEMIS报道相仿[8]。然而在某 些科室和人群中白念珠菌所占比率下降明显。如来 自ICU和某些免疫缺陷人群中的资料显示非白念 珠菌检出率上升明显。在ICU念珠菌血症患者中, 白念珠菌仅占40%,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 热带念珠菌各占23%、15%和9%[9]。另一来自免 疫缺陷者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报道中非白念珠菌占 54%【l…。非白念珠菌检出比率上升可能与氟康唑 等唑类药物应用、经历手术和年龄>65岁有关[1川。 三、念珠菌病的诊断 念珠菌病累及人体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各异, 对其诊断标准的建议分为:①深部器官念珠菌病,其 中包括与外界相通器官的念珠菌病;②皮肤黏膜念 珠菌病。 (一)深部器官念珠菌病 包括以下各系统的

念珠菌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念珠菌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念珠菌感染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念珠菌感染概述 念珠菌感染的诊断 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念珠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念珠菌感染的预后与转归
护理人员:XX医院-XX科室 -XX
念珠菌感染概述
念珠菌感染的定义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中
念珠菌感染是指念 珠菌侵入人体引起 的感染性疾病
念珠菌感染可发生 在皮肤、口腔、肠 道等多个部位
念珠菌感染可引起 皮肤瘙痒、口腔溃 疡、腹泻等症状
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念珠菌感染主要发生在皮肤、口腔、肠道等部位 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念珠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包括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等
预防措施:保持个 人卫生,避免接触 感染源
患者教育:提高患 者对念珠菌感染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
对未来工作的启示
加强卫生意识: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及时治疗:发现感染后,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预防措施:加强预防措施,如使用抗真菌药物等 提高医疗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THANK YOU
汇报人:
患者年龄、性 别、体质等个 体差异也会影
响预后
转归过程
念珠菌感染中期:症状加重, 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 症状
念珠菌感染初期:症状轻微, 可能不易察觉
念珠菌感染后期:症状严重, 可能出现皮肤溃烂、感染扩 散等症状
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皮 肤恢复健康,但可能存在复
发风险
康复与随访
康复过程:根据病 情和治疗效果,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计 划
念珠菌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皮肤感染:红斑、丘疹、 水疱、脓疱等
口腔感染:口角炎、舌 炎、口腔溃疡等

老年人深部念珠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

老年人深部念珠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

老年人深部念珠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叶茂盛;戴冬雪;许小扬【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9(033)004【总页数】4页(P320-323)【作者】叶茂盛;戴冬雪;许小扬【作者单位】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科,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感染重症ICU, 110024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感染重症ICU, 110024 辽宁省沈阳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5.3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由于老年人生理防御机能、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各种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常见,而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在临床上大量或不合理的长期使用,放化疗、介入治疗的发展以及留置各种动静脉导管、机械辅助通气等医疗措施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老年病人院内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增加[1-7]。

Wisplinghoff等[8]对美国 49 家医院8年间的24179例医院血液感染病原菌检测发现,念珠菌是第4位最常见的血液感染病原菌。

由于念珠菌感染病人发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并无特异性,而且真菌感染多为条件致病,标本分离出的真菌并不能作为确切的诊断依据;真菌培养阳性率低,且其阳性培养结果难以断定是定植、污染还是侵袭,因此老年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与鉴定十分困难。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老年人深部念珠菌感染的流行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治及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

1 流行病学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和欧洲的血液感染监测计划(SENTRY)在36个月间对71个医疗中心的1184例念珠菌分离株进行检测,研究发现55%的真菌血液感染病例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15%)、热带假丝酵母(9%)和其他念珠菌属(6%)[9]。

Xiao等[10]通过中国医院侵入性真菌监测网(CHIF-NET)对2009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中国的65所三级医院收集的8829例念珠菌分离株分析发现,白色念珠菌仍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体(3965个分离株,44.9%),与北美、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45%~60%)的流行率相似,但低于欧洲的流行率(>50%)[11-13],其发病率5年内没有观察到显著的下降趋势。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

DOI:10.13602/j.cnki.jcls.2020.08.02·指南与共识·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通信作者:王辉,教授,E mail:whuibj@163.com。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摘要:耳念珠菌是近期临床微生物学领域、感染性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该菌可以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容易漏检,部分多重耐药菌治疗困难,能引起院内感染暴发。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组织专家形成专家组,对耳念珠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鉴定、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源性,以及耳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处置、预防、控制进行了共识性建议,望引起国内业界对该菌的重视,助力该菌感染诊治防控难题的解决。

关键词:耳念珠菌;多重耐药;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源性;诊断;治疗;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耳念珠菌(Candidaauris)和耳念珠菌感染成为国内[1]、国际(https://www.cdc.gov/fungal/candida auris/)关注的热点。

该菌检测困难,容易漏检;大部分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pan resistant),治疗困难;其引起院内感染暴发的报道不断增加,亟需加强感染防控与监测。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组织专家对该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鉴定、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源性研究技术、诊断、处置、预防和控制等内容,进行阐述和推荐。

1 病原学 第一株耳念珠菌分离自外耳道感染。

auris,拉丁语含义为耳朵。

耳念珠菌属于棒孢酵母属的念珠菌分支(CTGclade),该分支菌种的重要特点是开放阅读框中CTG三联体密码子通常编码丝氨酸,而不是传统的亮氨酸。

念珠菌分支的代表性临床致病菌种多达16余种,包括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耳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物种[2]。

耳念珠菌与希木龙念珠菌和葡萄牙念珠菌的进化关系比较密切,但与临床常见念珠菌如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相对较远。

成人黏膜念珠菌感染的治疗细则(四)

成人黏膜念珠菌感染的治疗细则(四)

02
播散性念珠菌病可经血行播散侵犯 肾脏,肾皮质和髓质均可累及,形 成脓肿、坏死并导致肾功能损害;
03
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腰痛和 腹痛;
04
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直接镜检可发现念珠菌菌丝和芽 孢,脓肿穿刺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05
尿培养阳性很难界定污染、定植 或感染;
06
尿念珠菌菌落计数对于留置导尿 管的患者也不能鉴别定植或感染;
对于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唑类药物耐药 菌株,两性霉素B 0.3~0.6mg(/kg·d),疗程为 1~7d,或注射用水稀释的两性霉素B(50mg/L) 每日膀胱冲洗,连续5d;
念珠菌肾盂肾炎可口服氟康唑200~400mg/d, 疗程为2周;对氟康唑耐药菌株, 两性霉素B 0.3~0.6mg/(kg·d)治疗1~7d,也可联合氟胞 嘧啶治疗;
06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局部或口 服氟康唑初始治疗10~14d,然后每周 150mg治疗6个月,或口服伊曲康唑胶囊 200mg,每日2次,3d后改为100~200mg/d 治疗6个月。
八、泌尿系统念珠菌病感染特点
01
患者常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 甚至血尿等膀胱炎症状,少数患 者也可出现无症状菌尿;
可口服制霉菌素50~100万单位, 每日3次,严重或全身播散者治疗 方案参照播散性念珠菌病。
02
04
06
01
03
05
初起轻度腹泻,表现为 泡沫样或黏液样便,偶 有便中带血;
多数患者伴有腹胀,累 及直肠和肛门可引起肛 周不适;
通常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
八、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特点
较为常见,孕妇好发;
外阴部红肿、剧烈瘙痒和 烧灼感是本病的突出症状;

2020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本共识主要包括念珠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与治疗总则,以及各种常见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细则。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特别是口咽部、食管、阴道等局部感染虽然不属于侵袭性念珠菌病,但临床较为常见,又常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感染源,抑或受累器官,故本共识将其纳入。

本共识暂不纳入国内尚未常规开展和应用的新技术及药物,对有别于国外指南之处,也给予相关观点表述。

由于各种念珠菌病临床表现各异,各医院的菌种及耐药性也各不相同,故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念珠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

因此,近年来欧美等国相继出台并更新念珠菌病相关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

虽然我国在重症、血液、移植、呼吸等领域也相继出台并更新侵袭性真菌病相关诊治指南,但迄今尚缺乏集各种念珠菌病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多学科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感染、重症、血液、移植、呼吸、皮肤、风湿免疫、临床微生物、药学、病理、影像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结合已发表相关指南、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经多次讨论、反复修订后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采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估体系,将循证证据等级划分如下:(1)高等级: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权威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2)中等级:有一定研究局限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如无隐蔽分组、未设盲、未报告失访);队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3)低等级:病例报告;专家意见;无临床资料的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药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其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近年来,随着肿瘤化学治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念珠菌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通常预后不佳。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的预后。

因此,近年来欧美等国相继出台并更新了念珠菌病相关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

虽然我国在重症、血液、移植、呼吸等领域也相继出台并更新了侵袭性真菌病相关诊治指南,但迄今尚缺乏集各种念珠菌病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多学科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感染、重症、血液、移植、呼吸、皮肤、风湿免疫、临床微生物、药学、病理、影像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经多次讨论、反复修订后形成了本共识。

本共识采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估体系,将循证证据等级划分如下。

①高等级: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权威指南、系统评价/荟萃分析。

②中等级:有一定研究局限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如无隐蔽分组、未设盲、未报告失访),队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③低等级:病例报道、专家意见、无临床资料的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研究。

将专家推荐等级划分如下。

①强推荐:绝大多数患者、医师和共识制订者都会采纳该方案。

②中等推荐:多数人会采纳该方案,但仍有部分人不采纳,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出体现其价值观和意愿的决定。

③弱推荐:证据不足,需要患者和医师共同讨论决定。

一、病原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

临床上以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16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和克柔念珠菌(Candida krusei)较为常见。

目前普遍认识到很多念珠菌存在复合群,如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包含近平滑念珠菌、似平滑念珠菌和拟平滑念珠菌,其他还有光滑念珠菌复合群、季也蒙念珠菌复合群等。

复合群中各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也不尽相同。

念珠菌在血琼脂和沙氏琼脂上能生长良好,最适宜温度为25~37 ℃。

白念珠菌以出芽方式繁殖,产生芽生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4~6 μm。

多数芽生孢子延伸后,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也可见真菌丝,但光滑念珠菌不形成菌丝。

白念珠菌在沙氏琼脂培养基呈酵母样生长,在米粉吐温琼脂培养基中可形成大量假菌丝和具有特征性的顶端厚壁孢子。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Candida)有助于临床快速鉴别常见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

二、危险因素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由病原体定植、感染到疾病发生的连续过程,多见于抗菌药物使用导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的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念珠菌定植是发生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重要前提,临床有数种方法辅助判断定植和感染。

念珠菌定植指数和校正定植指数是指收集痰液(气道分泌物)、尿液、胃液、粪便(直肠拭子)、口咽拭子5个部位标本进行念珠菌定量培养,将培养念珠菌阳性数/培养部位总数(定植指数)≥0.5判定为感染可能,为进一步提高其特异度,将定植指数×重度定植部位数/总定植部位数≥0.4判定为感染可能,即校正定植指数[1],但特异度低。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1分)、腹部外科手术(1分)、多部位定植(1分)、严重脓毒症(2分)建立念珠菌评分预测模型,总分≥3分时患者发生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风险为6.83(95%CI 3.81~12.45),该方法的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66%[2,3,4]。

此外,有研究将机械通气、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留置,联合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TPN、透析、腹部大手术、胰腺炎、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作为发生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测指标,其灵敏度为34%,但特异度为90%,阴性预测值可高达97%[5]。

也有研究将主要危险因素归为TPN、CVC留置、广谱抗菌药物暴露、糖皮质激素使用、腹部大手术,其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60%,其阴性预测值高达99%[6]。

Playford等[7]将ICU患者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低风险患者无需做特异性真菌生物标志物检测。

以上各种危险因素的评估方法可供临床参考,但是需进一步验证。

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各不相同,但是危险因素评估对促进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三、流行病学侵袭性念珠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患病率为(2.1~21)/10万,病死率高达40%~60%。

侵袭性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占65%~70%,但近年来在ICU、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高于白念珠菌。

我国一项纳入67所医院ICU的前瞻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ICU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为0.32%,以白念珠菌为主(41.8%),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23.8%)、热带念珠菌(17.6%)和光滑念珠菌(12.3%)[8]。

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China Hospital Invasive Fungal Surveillance Net,CHIF-NET)一项纳入65所医院5年里8 829株念珠菌的临床分离株数据显示,4种最常见念珠菌依次为白念珠菌(44.9%)、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20.0%)、热带念珠菌(17.2%)和光滑念珠菌复合群(10.8%)[9]。

近年来报道的多重耐药耳念珠菌所致新发念珠菌病,因其传播快、耐药广、鉴定难、病死率高而引起全球范围极大关注;我国也已有耳念珠菌病报道,应予高度重视[10,11]。

大多数念珠菌对常用新型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很高。

一项1997年至2016年来自全球39个国家20 788株念珠菌的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氟康唑或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仍然少见,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有所增加[12]。

我国ICU患者调查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9.6%,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9.3%、6.0%、4.0%,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对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均无耐药[13]。

另一项纳入中国11所医院3年共1 072株非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4种常见非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高达99.3%,对棘白菌素类药物的敏感率高达97.7%~100%;近平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率为97.5%,但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各有7.1%的耐药率;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有14.3%的耐药率,其中11.6%对伏立康唑交叉耐药;克柔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泊沙康唑100%敏感[14]。

四、病原学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包括真菌直接镜检(含荧光染色)、真菌培养及鉴定、体外药敏试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组织病理检测。

由于念珠菌可以侵袭人体各组织、器官,故用于检测的标本来源包括血液、无菌体液、组织、痰液、尿液、粪便、分泌物或脓液等,应尽可能按照要求规范留取并送检合格的病原学检测标本。

1.直接镜检:可直接镜检的标本包括无菌体液、痰液、尿液、粪便、分泌物或脓液和活检组织等。

查见卵圆形芽孢或孢子、假菌丝或菌丝往往提示念珠菌,而真菌荧光染色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等级,强推荐)。

标本直接镜检阳性对于无菌体液和组织标本具有诊断意义,但确定菌种还需结合培养结果,直接镜检阴性不能完全除外念珠菌病。

2.真菌培养与鉴定:由于念珠菌为人体开放腔道如口腔或胃肠道的常居菌,所以从痰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来源于无菌体液标本如血液、脑脊液、腹水、胸腔积液、关节腔积液等培养阳性,或活检组织标本培养阳性且伴有组织侵袭证据,可作为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的金标准(高等级,强推荐)。

对于非无菌标本,同一部位多次培养阳性或多个部位同时分离到同一种念珠菌,也常提示有侵袭性念珠菌病可能。

对所有疑诊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患者均应做血液真菌培养,以提高培养阳性率(中等级,强推荐)。

培养阳性分离菌株可采用念珠菌显色琼脂、手工或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试剂盒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对特定DNA片段进行测序是菌种鉴定的金标准。

同时还可以发现少见菌和新菌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通过将待测菌株的蛋白质谱图与数据库中已知真菌的参考谱图比对后可得出鉴定结果,耗时短(3~5 min)、成本低、通量高、准确性高(中等级,强推荐)。

该方法还被尝试用于部分耐药菌菌株快速测定,但其标准操作程序有待大规模的临床评估。

3.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念珠菌属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的标准参考方法为肉汤稀释法,且应使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如RPMI 1640)。

临床折点(clinical breakpoints)是结合微生物学特征、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参数和临床预后数据共同确定的。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念珠菌属药敏试验时,建议参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CLSI M27(2017版)推荐的方法和流程[15],临床折点和流行病学界值(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ECV)参照CLSI M59(2018版)、M60(2017版)文件(表1)[16,17](中等级,强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