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是保障 城市安全的重要方面
抗震防灾规划批准后,即成为该市的技术 法规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该市进行 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时,都必须遵守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做好抗震设防区的抗震设防意味着80%以 上国土面积的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的安全。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含抗震 设防区划)对甲、乙类模式要求做到对场 地分区和地震动参数分区,考虑了场地土 层的反应,这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 工程建设的场址选择都是很需要的
21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以预防为主,防、 抗、避、救相结合”方针的重要内容。
以预防为主的中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 二是在地震发生前采取一系列的减轻和防 止地震灾害的措施。 尽管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 位,但每年初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区(实 际为年度短期地震预报)和每年实际发生 的地震对应率很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 点和强度三个要素都很难准确的对应。 在地震发生前采取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 措施(一般为抗震)是十分有效的。 预防为主是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方 针,而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 全世界都很重视抗震设防工作。美、日等 国家对抗震防灾的投入远大于地震预报的 投入
纲 要
3
一、编制抗震防灾规 划的意义与挑战
(一)城市面临的问题
(二)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意义
(三)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发展
4
(一)城市面临的问题
5
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防 灾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时代的城市 工业时代的城市
信息时代的城市
数字化城市 信息化城市 数字城市、虚拟城市
117
37
建 设 部 号 令
《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管 理 规 定 》
第二单元:第8条,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 常; 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 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 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 产; 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 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 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成绩:
基本形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成套技术 编制、管理、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 验 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未能很好地起到指 导协调作用 规划成果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差 缺少将研究成果落实到可操作性的规划指 标、规划措施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重视现状,忽略了对城市发展的抗震防灾 规划
16
防灾标识牌
避 震 疏 散 场 所
紧急疏散区
利用体育馆避难
17
(二)编制城市抗震防 灾规划的意义
18
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减轻地 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地 震的强度大、频率高、面积广、损失重 抗震防灾能力差,1980年之前建造的房 屋、工程设施、设备绝大多数未进行抗 震设防,抗震防灾规划未提到议事日程。 2001年底已有将近70%的抗震设防区的 市、县编制了抗震防灾规划,不少城市 还逐步实施了规划,提高了城市建设、 工程建设、设备的抗震能力,对减轻地 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柯坪、内 蒙古包头就是实例。
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在1978年第二
次全国抗震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 1981年在烟台、徐州进行编制试点
25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第二阶段
全国有近700个城市或企业编制并实施, 对保证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1985)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补充规定(1987) (90)建抗字第398号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编制和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建抗 [1995]22号)
热烈欢迎各位参加《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 GB50413-2007研讨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 苏经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413-200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628号公告)
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意义与挑战 抗震防灾规划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编制过程与内容介绍 基础资料收集与专题研究评价方法 城市安全减灾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城区、工程新建及加固 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
次生灾害防御 避震疏散规划建设
公共政策 城市抗震防灾建设与管理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设 计
健全城市抗震防灾体系
城市建设与发展
15:47:20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 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 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 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 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 重点 编制目标,编制内容,抗震防灾措施, 技术要求 明确强制性内容:抗震设防标准、建 设用地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 强调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城市现 状和发展并重,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 到防灾控制作用
第一单元:1—7条,主要阐述抗震防灾规划 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职能等,重点 内容有:
适用范围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 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 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 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 体规划同步实施。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 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 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 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并监督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建设部令第117号《城市抗震防 灾规划管理规定》,于2003年7 月1日发布,并于2003年11月1日 开始正式实施 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一项专业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必须具备的六项专 业规划之一
31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席 令 第 七 十 四 号 )
32
城市建设与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城市总体规划
依据、要求 落实、修正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性 质、期限、范围
统率、依据 协调、服从 依据、要求 落实、修正
防灾规划总体目标、规划 范围、规划期限 城市总体减灾策略和对策 设防水准与防御目标 防灾规划要求与技术指标 工程抗震灾土地利用
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建设部 和国务院法规的重要体现
1984年以来颁布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编制工作补充规定》,《关于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中有关问 题的通知》,《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 暂行规定》,《建筑工程抗御地震灾害 管理规定》(部长令第38号)和《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部长令第117 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 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 的一项专业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防 震减灾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防 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2000、14 号和2004、25号)中也都提出了编制防 灾规划的要求
19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城市规划过程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 防灾规划
社区防灾规划、 工程系统防灾设计
单体工程 防灾设计
?如何具体操作
?如何解决
结构工程学科和 防灾学科已经解 决了大部分问题
15:47:20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城 乡 规 划 法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 当符合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 安全的需要。 第十七条 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 强制性内容。 第十八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 容应当包括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第三十三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和利用,应当充分考虑防灾减灾、 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 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35
建 设 部 号 令
《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管 理 规 定 》
是在总结我国20年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编制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 今后一个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基 础上提出的。 共分24条,大体上可以分为7个 单元:
117
36
建 设 部 号 令
《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管 理 规 定 》
8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面 临 的 问 题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 地震的强度大、频率高、面积广、 损失重 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如何?
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建筑和人口密度 大,抗震防灾能力差 旧房抗震能力差,较多的传统民居结 构房屋存在隐患
老城区 新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 在1970~1980年代建造的房屋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房屋
规划布局与发展要求
建设用地选择 内容、依据 工程规划 控制、保障 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建设防灾控制对策与 措施 城市抗震设计 工程抗震设计
15:47:20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抗震设防水准和防御目标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城市总体布局的抗震要求
建设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
城市抗震 防灾规划
防工 灾程 要抗 求震
11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面 临 的 问 题
城市抗震救灾能力如何?
应对大震、中震,巨震 应急预案——防灾基础设施——应
急救援 基础设施系统(生命线)保障能力
12
基 础 设 施 破 坏 情 况
13
地 震 次 生 灾 害
日本阪神地震 引发火灾
14
地 震 次 生 灾 害
15
地 震 次 生 灾 害
6
2000-2020城镇化水平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非洲地区 中国 最不发达国家 较发达国家 全世界
城镇化水平
2000
2010
2020
7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城市系统变得复杂,灾害易损性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存在安全 隐患;
城市化 矛盾 承灾体 灾害
力图解决抗震设防区划与抗震规范的配套 和衔接问题 建设部抗震防灾规划和抗震设防区划审查 委员会((99)建抗震字第16号)
26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第三阶段——117号部长令
强调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的衔接问题 为今后的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奠定法 律基础
27
28
不足:
对 城 标市 准抗 的震 需防 求灾 规 划
抗震防灾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 工作,对城市抗震防灾工作起 到了巨大作用,在当前新形势 下,需要进行总结,加强标准 化工作,保障城市的抗震安全。
29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 相关法规与政策
30
抗 震 法防 规灾 与规 政划 策相 关 的
23
(三)抗震防灾规划的 编制发展
24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第一阶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基本问题的研究
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土层地震反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计算方法,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的易损 性和震害预测,震损建筑鉴定与加固 改造方法,抗震防灾对策和措施等等, 明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目标、内 容和编制程序
城市建设的抗震防灾重点和优先次 序(规划)没有解决
9
房 屋 破 坏 情 况
唐 区山 变地 成震 废中 墟路 南
阪 破神 坏地 情震 况建 筑 物
10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面 临 的 问 题
快速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 突出 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缺少健全的抗震防 灾规划指标与管理体系——抗震防灾 工作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地震次生灾害的隐患较多 缺少避震疏散体系 文化遗址的保护往往忽略了抗震保护 市民对防灾安全的期待与重托 防灾的欠账和是否需要继续欠账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是保障 城市安全的重要方面
抗震防灾规划批准后,即成为该市的技术 法规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该市进行 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时,都必须遵守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做好抗震设防区的抗震设防意味着80%以 上国土面积的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的安全。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含抗震 设防区划)对甲、乙类模式要求做到对场 地分区和地震动参数分区,考虑了场地土 层的反应,这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 工程建设的场址选择都是很需要的
21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以预防为主,防、 抗、避、救相结合”方针的重要内容。
以预防为主的中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 二是在地震发生前采取一系列的减轻和防 止地震灾害的措施。 尽管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 位,但每年初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区(实 际为年度短期地震预报)和每年实际发生 的地震对应率很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 点和强度三个要素都很难准确的对应。 在地震发生前采取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 措施(一般为抗震)是十分有效的。 预防为主是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方 针,而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 全世界都很重视抗震设防工作。美、日等 国家对抗震防灾的投入远大于地震预报的 投入
纲 要
3
一、编制抗震防灾规 划的意义与挑战
(一)城市面临的问题
(二)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意义
(三)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发展
4
(一)城市面临的问题
5
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防 灾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时代的城市 工业时代的城市
信息时代的城市
数字化城市 信息化城市 数字城市、虚拟城市
117
37
建 设 部 号 令
《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管 理 规 定 》
第二单元:第8条,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 常; 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 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 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 产; 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 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 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成绩:
基本形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成套技术 编制、管理、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 验 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未能很好地起到指 导协调作用 规划成果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差 缺少将研究成果落实到可操作性的规划指 标、规划措施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重视现状,忽略了对城市发展的抗震防灾 规划
16
防灾标识牌
避 震 疏 散 场 所
紧急疏散区
利用体育馆避难
17
(二)编制城市抗震防 灾规划的意义
18
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减轻地 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地 震的强度大、频率高、面积广、损失重 抗震防灾能力差,1980年之前建造的房 屋、工程设施、设备绝大多数未进行抗 震设防,抗震防灾规划未提到议事日程。 2001年底已有将近70%的抗震设防区的 市、县编制了抗震防灾规划,不少城市 还逐步实施了规划,提高了城市建设、 工程建设、设备的抗震能力,对减轻地 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柯坪、内 蒙古包头就是实例。
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在1978年第二
次全国抗震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 1981年在烟台、徐州进行编制试点
25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第二阶段
全国有近700个城市或企业编制并实施, 对保证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1985)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补充规定(1987) (90)建抗字第398号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编制和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建抗 [1995]22号)
热烈欢迎各位参加《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 GB50413-2007研讨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 苏经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413-200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628号公告)
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意义与挑战 抗震防灾规划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编制过程与内容介绍 基础资料收集与专题研究评价方法 城市安全减灾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城区、工程新建及加固 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
次生灾害防御 避震疏散规划建设
公共政策 城市抗震防灾建设与管理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设 计
健全城市抗震防灾体系
城市建设与发展
15:47:20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 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 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 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 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 重点 编制目标,编制内容,抗震防灾措施, 技术要求 明确强制性内容:抗震设防标准、建 设用地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 强调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城市现 状和发展并重,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 到防灾控制作用
第一单元:1—7条,主要阐述抗震防灾规划 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职能等,重点 内容有:
适用范围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 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 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 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 体规划同步实施。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 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 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 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并监督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建设部令第117号《城市抗震防 灾规划管理规定》,于2003年7 月1日发布,并于2003年11月1日 开始正式实施 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一项专业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必须具备的六项专 业规划之一
31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席 令 第 七 十 四 号 )
32
城市建设与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城市总体规划
依据、要求 落实、修正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性 质、期限、范围
统率、依据 协调、服从 依据、要求 落实、修正
防灾规划总体目标、规划 范围、规划期限 城市总体减灾策略和对策 设防水准与防御目标 防灾规划要求与技术指标 工程抗震灾土地利用
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建设部 和国务院法规的重要体现
1984年以来颁布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编制工作补充规定》,《关于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中有关问 题的通知》,《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 暂行规定》,《建筑工程抗御地震灾害 管理规定》(部长令第38号)和《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部长令第117 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 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 的一项专业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防 震减灾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防 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2000、14 号和2004、25号)中也都提出了编制防 灾规划的要求
19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城市规划过程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 防灾规划
社区防灾规划、 工程系统防灾设计
单体工程 防灾设计
?如何具体操作
?如何解决
结构工程学科和 防灾学科已经解 决了大部分问题
15:47:20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城 乡 规 划 法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 当符合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 安全的需要。 第十七条 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 强制性内容。 第十八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 容应当包括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第三十三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和利用,应当充分考虑防灾减灾、 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 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35
建 设 部 号 令
《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管 理 规 定 》
是在总结我国20年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编制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 今后一个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基 础上提出的。 共分24条,大体上可以分为7个 单元:
117
36
建 设 部 号 令
《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管 理 规 定 》
8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面 临 的 问 题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 地震的强度大、频率高、面积广、 损失重 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如何?
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建筑和人口密度 大,抗震防灾能力差 旧房抗震能力差,较多的传统民居结 构房屋存在隐患
老城区 新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 在1970~1980年代建造的房屋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房屋
规划布局与发展要求
建设用地选择 内容、依据 工程规划 控制、保障 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建设防灾控制对策与 措施 城市抗震设计 工程抗震设计
15:47:20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抗震设防水准和防御目标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城市总体布局的抗震要求
建设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
城市抗震 防灾规划
防工 灾程 要抗 求震
11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面 临 的 问 题
城市抗震救灾能力如何?
应对大震、中震,巨震 应急预案——防灾基础设施——应
急救援 基础设施系统(生命线)保障能力
12
基 础 设 施 破 坏 情 况
13
地 震 次 生 灾 害
日本阪神地震 引发火灾
14
地 震 次 生 灾 害
15
地 震 次 生 灾 害
6
2000-2020城镇化水平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非洲地区 中国 最不发达国家 较发达国家 全世界
城镇化水平
2000
2010
2020
7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城市系统变得复杂,灾害易损性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存在安全 隐患;
城市化 矛盾 承灾体 灾害
力图解决抗震设防区划与抗震规范的配套 和衔接问题 建设部抗震防灾规划和抗震设防区划审查 委员会((99)建抗震字第16号)
26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第三阶段——117号部长令
强调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的衔接问题 为今后的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奠定法 律基础
27
28
不足:
对 城 标市 准抗 的震 需防 求灾 规 划
抗震防灾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 工作,对城市抗震防灾工作起 到了巨大作用,在当前新形势 下,需要进行总结,加强标准 化工作,保障城市的抗震安全。
29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 相关法规与政策
30
抗 震 法防 规灾 与规 政划 策相 关 的
23
(三)抗震防灾规划的 编制发展
24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第一阶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基本问题的研究
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土层地震反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计算方法,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的易损 性和震害预测,震损建筑鉴定与加固 改造方法,抗震防灾对策和措施等等, 明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目标、内 容和编制程序
城市建设的抗震防灾重点和优先次 序(规划)没有解决
9
房 屋 破 坏 情 况
唐 区山 变地 成震 废中 墟路 南
阪 破神 坏地 情震 况建 筑 物
10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面 临 的 问 题
快速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 突出 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缺少健全的抗震防 灾规划指标与管理体系——抗震防灾 工作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地震次生灾害的隐患较多 缺少避震疏散体系 文化遗址的保护往往忽略了抗震保护 市民对防灾安全的期待与重托 防灾的欠账和是否需要继续欠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