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参考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来巩固对峙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影响。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重现对峙时期的关键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展开深入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布置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作业将包括对峙时期的政策分析、事件影响评估等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使用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概括对峙的主要特点和教训,强调其历史意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内容,保持字迹工整,适时擦除不必要的板书,保持黑板的整洁。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困难和对抽象概念的不清晰。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应对: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长征》、《抗日战争》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中要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7.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为主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深刻理解分裂与内战的危害。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认同,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策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细节,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两党领导人的合影、重要战役的现场照片等,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初步的视觉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会发生十年对峙吗?这场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c.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形成共识:
a.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战争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b.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每组不少于500字。
5.视频观看: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认知。
6.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自己的见解。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史料解读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5《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体现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和思考。
2.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这一时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的认识。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在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通过学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3、随着当前海峡两岸国共关系日益密切,祖国的统一大业日益提上日程。
通过对十年国共两党内战的影响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两大政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亏,从而认识到国共第二次和第三次合作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5、通过课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期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1、土地革命及其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的地位。
2、中共在这十年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插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外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反映的历史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
(二)讲授新知
1.梳理历史脉络: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主要事件和意义。
2.分析关键问题:深入剖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背后的原因。
3.阐述历史影响:阐述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准备工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问题,如“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有哪些?”布置给各小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播放历史影片:选取与国共十年对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问题: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红军进行斗争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影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国共十年对峙的激烈场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形势的变化。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1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2.教师强调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斗争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其历史责任感。
2.利用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重要战役、地点和事件,帮助学生直观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创设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领导人、将领、普通士兵等角色,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4.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烈士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场景。
2.采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历史资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组织课堂辩论、撰写论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阅教材、搜集资料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学生能够分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政治意义。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国共两党在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4.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与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
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九个大字。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以时间为线索,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深层原因。
难点:分析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决策背后的复杂因素和相互作用。
3.重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评价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背景、主要事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国共两党在对峙期间的政策、战略、斗争过程及其影响,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
3.分析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期间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的立场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政策、战略及其影响,特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大事件。
难点:对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解。
2.重点: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以及这些调整和转变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所学内容,对比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评价其优缺点,并尝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这些调整和转变的必然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总结归纳到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从国共十年对峙中总结历史规律,升华主题。
7.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9.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
10.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同时,通过设置讨论题、思考题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五)作业小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3.教师对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共性问题,并给予解答。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a.列举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两个关键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b.分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策略转变及其原因。
2)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策略有哪些异同?
4.观看历史纪录片《国共十年对峙》,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如下:
a.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片段,描述其内容和背景。
b.分析纪录片中所反映的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c.字数在600字左右,表达清晰,观点明确。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注意发挥个人创意,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优秀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3.描述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和战略,如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及国民党的围剿、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
4.分析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强弱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原因。
5.利用史料、地图和其他历史资料,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关键战役和重大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包括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初期发展等关键历史事件。
2.掌握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对抗的过程,包括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分共等具体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4.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反思日记,谈谈从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启示。
4.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胆怯、自卑等心理,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1.请学生整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制作成时间轴,要求标注每个事件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主要参与人物等,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课堂所学,选取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某个重要政策或策略,分析其背景、内容和实施效果,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3.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比较其异同,评价其成败。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2.这些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把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疏理由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和土地革命到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成功的指导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运用史料合作探究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通过课前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搜索及课堂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体会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五、教学过程:导入《国庆阅兵》视频,氛围烘托,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设问:中国人民的军队诞生于什么时候?新课教学(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学生自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思考并利用自主学习测学习。
教师利用问题检测学习结果。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思考: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说明了什么?照搬俄国的路——城市暴动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国共两党各自的政策和战略。
2.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国共关系和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国共的十年对峙》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要求不少于800字。分析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长征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了解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及其影响。
3.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过程中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以及各自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复杂矛盾,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图片等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5《国共的十年对峙》参考学案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知识导学:A级知识点一、南昌起义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2、经过:(1)时间:领导人:、等(2)结果:3、影响:第一枪;建军①打响了的第一枪②标志着、创建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A级知识点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地点:、(2)内容:清算,确定总方针,决定。
(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时间、人物:、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内涵:、、(2)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4、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背景:、领导红军粉碎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3.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要求:独立完成,按时提交,对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4.针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设计一个问题,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了解身边同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要求: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3.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局限。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
3.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
4.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意义,强调这一时期对近现代史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某一重大事件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内容要充实,观点明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
2.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近现代史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强调国共十年对峙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共两党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主题海报,要求包含事件、人物、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观念。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搜集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时要注重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导致国共两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2.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主要军事和政治行动,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
3.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c.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5《国共十年对峙》说课稿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历史地图、时间线图表、历史照片、纪录片片段和互动式电子白板。历史地图和时间线图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历史照片和纪录片片段能够提供历史的现场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历史情境;互动式电子白板则能够增强师生的互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和高效。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一段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短片或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站在哪一方?为什么?”;
3.利用历史地图,展示国共两党的势力范围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布局上,我将采用总分结构,首先在黑板中央书写本节课的主题“国共十年对峙”,然后在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政治经济政策等;右侧则记录学生的讨论点和疑问。主要内容将包括时间线、事件列表、关键人物和政策简述。风格上,我将使用清晰的字体和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内容,确保板书既美观又易于阅读。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避免过度拥挤,并在课后及时擦除,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2.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如“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
3.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其实践;
4.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包括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民族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的《长征》体现出了哪些伟大的精神?你知道长征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吗?提示: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等。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计划,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发动武装起义,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南昌起义(1)概况:①1927年8月,周恩来、________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
②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________率领转战湘南,一部分进入________。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________、创建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内容:清算了________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________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会议给处于思想紊乱、________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________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决定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心城市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最后都没有成功,其根源在于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
二、开展“工农武装割据”1.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革命根据地。
2.毛泽东的________、土地革命和________,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到________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3.从1930年起,毛泽东、________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________次大规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4.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________,毛泽东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________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红军长征1.原因在第________次反“围剿”的斗争中,由于受“左”倾领导人博古、________的错误影响,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过程(1)开始:________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①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________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________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________。
②意义:结束了________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胜利结束: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________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________,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答案:一、1.(1)贺龙陈毅海陆丰(2)武装斗争人民军队2.(1)陈独秀土地革命秋收时节(2)组织涣散3.湘赣边二、1.井冈山2.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19303.朱德三4.瑞金朱德三、1.五李德2.(1)1934(2)军事路线毛泽东军事指挥权“左”倾错误(3)吴起镇红四方面军3.(2)长征精神【问题1】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我们应如何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提示:本问题详细地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历史意义等角度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一历史概念。
把握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深层次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学会把握历史概念。
(1)决定因素: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2)创立:“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二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土地革命的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4)重大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宝库。
【问题2】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试分析“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危害。
提示:本问题分析了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危害,既是对教材知识的总结,也是对教材知识的深化。
把握本问题,可以加深对教材重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产生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尚处在幼年时期,理论方面还不成熟,照搬外国的革命经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这是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根源。
②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和“围剿”,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仇恨,滋生了产生“左”倾错误的土壤。
③在国际上,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抢在德日两国进攻苏联之前,取得本国革命胜利的方针是导致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外部因素。
(2)主要表现:在革命道路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在组织上,主张打击持不同政见者;在军事上,否定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剥夺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军队的指挥权。
(3)危害:①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秘密组织绝大部分暴露,遭到了严重破坏。
②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例题1】(2010·四川文综)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相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共产国际曾经给中国革命以重大指导和帮助,但是,它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其指导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因此,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因此③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B【例题2】(2011·山东临沂高一模块测评)遵义会议是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这次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政治路线问题B.思想路线问题C.军事路线问题D.组织路线问题解析:遵义会议召开时,红军处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因此,军事路线问题是党和红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案:C解答本题,容易错选A、D两项。
遵义会议召开时的情形,决定了这此会议无法彻底解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
1某展览馆对一幅历史图片作出了以下介绍:“……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在这里成立,不久,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图片中的建筑物位于今天的()。
A.南昌B.广州C.长沙D.井冈山2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3(原创)观察油画《井冈山上》,该画描绘了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的场景。
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重点思索的是()。
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如何把苏联的指导落到实处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D.如何尽快同党中央取得联系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王明等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其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A.完全听命于共产国际的指导B.完全否定毛泽东正确的军事和政治路线C.顽固坚持苏联式的革命道路D.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5近年来,中国兴起了红色旅游热,某同学在不同的旅游景点拍摄了一组照片。
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排序:图()→图()→图()历史意义: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 2.C 3.A 4.D5.参考答案:排序:3→2→1图1: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2: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