硐室及交岔点
井巷工程--硐室及交叉点设计
•
•
三、副井马头门设计
• 马头门系指副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部分 的一段断面积扩大的巷道。 • 马头门的形式有:双面斜顶式和双面平顶 式马头门
4、中央水泵房及中央变电所
• • • • • • 5、副井井底水窝泵房 6、等候室 三、其他硐室 1、调度室 2、电机车库及电机车修理间硐室 3、防火门硐室。
第二节
井下主要硐室设计
一、箕斗装载硐室与井底煤仓的布置形式
• 1.小型矿井广泛采用箕斗装载硐室与倾斜煤仓直接相连的 布置形式。
2.大型矿井则采用一个垂直煤仓 通过一条装载胶带输送机与箕斗 装载硐室连接。
三、中央水泵房设计
水泵房的形式有三种 : 卧式水泵吸入式 卧式水泵压入式 潜水泵式
•
四、水仓设计
• 水仓的作用是将全矿井涌水汇集在一起, 暂时储存起来,经澄清之后供水泵排除地 面。 • 水仓的位置可布置在车场之内,也可布置 在车场之外,但总的原则是要保证井下涌 水能顺利流进水仓且尽量缩小范围。 • 水仓的入口一般设在井底车场巷道标高的 最低点。
三、与井筒相连的主要硐室的施工
• (一)马头门施工
(二)箕斗装载硐室施工
三种方案:箕斗装载硐室与主井井筒同时施工 箕斗装载硐室在井筒掘砌全部结束后进行施工 装载硐室和地面永久建筑平行施工
•
第三节
硐室施工
• 井底车场的各种硐室如马头门、水泵房、变电所等,在考虑施工时, 不仅断面大,而且还有各自的施工特点。 • 一、硐室的施工特点 • 1.硐室断面大,变化多,长度则比较短,大型施工机械难于进入 工作面作业 • 2.硐室往往与其他硐室、巷道、井筒相连,其本身结构复杂,因 此施工难度大,当围岩稳定性较差时,施工安全尤为重要。 • 3.硐室的服务年限长,管道多,工程质量要求高,不少硐室还要浇 注机电设备的基础,预留管线沟槽,安设起重梁等,故施工要精心安 排。 • 二、硐室的施工方法 • 硐室的施工方法:全断面一次掘进法 • 台阶工作面施工法 • 导硐施工法
井巷工程8硐室及交岔点施工
2.倒台阶工作面(上行分层)施工法 根据硐室高度,分层。若采用砌碹支护,取下分层
高度为设计墙高,超前4-6m或更大。 支护:一般先采用临时支护(棚式临时支架),再
永久支护,或锚喷,或砌碹。砌墙时。先架抬棚托住顶 梁;上分层挑顶是在下分层掘砌完成以后,挑顶后立即 砌拱或直接锚喷。
第八章 硐 室 及 交 岔 点 施 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井下主要硐室设计 第三节 硐室施工 第四节 交岔点设计与施工
第一节 概述
一、主井系统硐室
1)推车机、翻车机或卸载硐室; 2)煤仓; 3)箕斗装载硐室; 4)主井清理井底撒煤硐室; 5)井底水窝泵房。
二、副井系统硐室
1)马头门; 2)中央水泵房及中央变电所; 3)管子道; 4)水仓; 5)井底水窝泵房; 6)等候硐室。
3.中央水泵房设计
现以卧式水泵吸入式中央水泵房为例说明其设计方法。 1.吸入式中央水泵房设计
为缩短电缆和管道线路,便于排水设备运输提供良好的通 风条件,以及有利于集中管理、维护和检修,水泵房在绝 大多数情况下都设在井底车场附近的空车线一侧,并与中 央变电所组成联合硐室。
1) 泵房的位置
2)主体硐室的设备布置 ( 1)水泵 (2)排水管
三、水泵房 硐室规格:S=12m2,加联络巷共长35m 要 求:水泵房设置了两个出口,一个出口为连接泵房与副斜井(二采区为轨道下山) 的管子道,出口应高出泵房底板7m以上;另一个出口与副斜井井底车场相连,此出口 底板标高应高于井底车场底板0.5m。同时,主排水泵房与井底车场相通的出口,通道 内应设置易关闭的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密闭门,并在泵房内设起重樑和敷设轨道与副 斜井相通。 装 备:3台D60-50×4型单吸多级卧式离心水泵,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 服务范围:全矿井 层位位置:副斜井井底车场附近的岩层中。 支护形式:锚喷 通风方式:通过式通风
铜室及交岔点施工
1、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 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 根据硐室的全高,将整个断面分成2个以上分层, 根据硐室的全高,将整个断面分成2个以上分层,每分 层的高度以1.8~3.0m为宜;也可按拱基线分为上、下二个 层的高度以1.8~3.0m为宜;也可按拱基线分为上、 1.8 为宜 分层。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 3m。 分层。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3m。 例子: 例子: 抚顺龙风矿-635m东部水泵房施工 抚顺龙风矿-635m东部水泵房施工
图4-5 两侧导硐施工图
二、 交岔点施工
(一)交岔点施工方法 交岔点施工方法有很多, 交岔点施工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 四种: 四种: 1.围岩稳定,可采用一次成巷 围岩稳定, 围岩中等稳定,或巷道断面较大时, 2.围岩中等稳定,或巷道断面较大时,可 先掘出一支巷道, 先掘出一支巷道,并对边墙进行锚喷 围岩稳定性较差,可采用先掘砌柱墩, 3 .围岩稳定性较差,可采用先掘砌柱墩, 再刷砌扩大断面部分的方法 围岩稳定性差, 4 .围岩稳定性差,为防止围岩暴露面积 过 大时,可采用导硐施工方法。 大时,可采用导硐施工方法。
图4-3 硐室施工图
(三)导硐施工法 1.中央下导硐施工法 首先在硐室断面中下部开掘导硐Ⅰ 超前3 首先在硐室断面中下部开掘导硐Ⅰ,超前3~ 5m以探明地质情况 后挑顶Ⅱ 以探明地质情况, 5m以探明地质情况,后挑顶Ⅱ,崩落下来的矸石 集中在中央导硐内,此时可踏碴对拱顶进行支护, 集中在中央导硐内,此时可踏碴对拱顶进行支护, 然后装岩,开帮Ⅲ和向两帮喷射混凝土。 然后装岩,开帮Ⅲ和向两帮喷射混凝土。最后进 行永久支护。 行永久支护。
图4-4 法在煤矿使用较多, 两侧导硐施工法在煤矿使用较多,这种方法就 是从硐室的底板开始,在硐室的两侧墙部位置, 是从硐室的底板开始,在硐室的两侧墙部位置,开 掘两个小导硐超前掘进,逐步向上扩大。 掘两个小导硐超前掘进,逐步向上扩大。掘一层导 硐后,随即砌墙, 的小导硐, 硐后,随即砌墙,再掘上一分层 的小导硐,矸石存 在下层导硐内不外运。蹬碴作业,再将墙接砌上去。 在下层导硐内不外运。蹬碴作业,再将墙接砌上去。 最后将拱顶部分整个施工完后,再除云中间岩石柱。 最后将拱顶部分整个施工完后,再除云中间岩石柱。
硐室及交岔点施工
因为井下火药库位置和通风系统有关,井下火药库应选择在干燥 、通风良好、运送以便和轻易布置回风道旳地点,距井筒、井底车 场旳主要巷道及硐室应有必要旳安全距离。
马头门旳一次支护在每次爆破后立即进行,先喷50mm厚混凝土, 接着安设锚杆、挂金属网。锚杆采用倒楔式砂浆锚杆,直径14mm、 长2m,最终复喷100mm厚混凝土。为了加强对顶板旳维护,由下向
1.副井系统硐室
⑴ 马头门硐室——付井井 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
⑵ 中央水泵房和中央变电 所——付井井底一侧,经过 管子道与付井相连。
⑶ 水仓——入口在车场巷 道标高最低点,末端与水泵 房旳吸水井相连
⑷ 管子道
⑸等待室和工具室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第条 用罐笼提升旳立井井筒与井底车场 连接处两侧巷道,均应设双边人行道。各边宽度不应不大于 900mm,连接处巷道旳高度和长度,应满足设备布置和经过最长 材料及罐笼同步进出车层数旳要求,其净高不应不大于4.5m,长度 不应不大于5m。
2.1 马头门与井筒同步施工
当井筒掘进到马头门上方4~6m处时,暂停掘进,并将上段井壁砌 好,随即再向下掘进,当掘到马头门硐口处时,随井筒旳下掘将马头 门同步掘进出来,然后再将马头门和这段井壁一次砌好。待马头门与 井筒旳连接处施工完毕后,再掘砌井筒余下旳井底部分。
该施工法具有如下特点:能 够充分利用凿井设备和设施进 行打眼放炮、通风排烟、装岩 提升、压气供给、排水、拌料 下料等工作,使准备辅助工作 大大简化。
第八章 硐室与交岔点施工
本章提要 与有一般巷道工程相比,硐室及交岔点施工具有明显特点。本
井巷工程第八章硐室及交岔点设计
交岔点结构类型及特点
1 2 3
柱式交岔点
由立柱和横梁构成,结构简单,受力明确,但立 柱易受压破坏,适用于跨度较小、围岩稳定的交 岔点。
拱式交岔点
由主拱和侧墙构成,受力性能好,能承受较大的 围岩压力,但施工难度较大,适用于跨度较大、 围岩较破碎的交岔点。
混合式交岔点
结合了柱式和拱式的优点,受力性能较好,施工 相对方便,适用于中等跨度和围岩条件的交岔点。
03 硐室及交岔点结构分析
硐室结构类型及特点
矩形硐室
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 受力性能较差,适用于跨 度较小、围岩稳定的硐室。
圆形硐室
受力性能好,能承受较大 的围岩压力,适用于跨度 较大、围岩较破碎的硐室。
马蹄形硐室
结合了矩形和圆形的优点, 受力性能较好,施工相对 方便,适用于中等跨度和 围岩条件的硐室。
确定交岔点位置及类型
根据巷道布置和地质条件,选择 合适的交岔点位置和类型。
工程分析
对初步设计进行工程分析,包括 结构受力分析、稳定性分析等。
优化设计
根据工程分析结果,对初步设计 进行优化,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 经济性。
施工图设计
在优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 的施工图设计,包括结构细部设 计、支护参数设计等。
设计步骤与方法
确定硐室位置和规模
根据工程需求和现场条件,确 定硐室的位置、形状和尺寸。
选择支护方式
根据地质条件和硐室用途,选 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如锚网喷 支护、砌碹支护等。
进行结构设计
根据支护方式和荷载情况,进 行硐室的结构设计,包括顶板 、侧墙和底板的设计。
绘制施工图
根据结构设计结果,绘制详细 的施工图,包括平面图、剖面
维护周期
硐室和交岔点施工简介
若围岩中等稳定,交 岔点的小断面部分起始段仍 可采用一次成巷施工。在断 面较大处,则可用小断面向 两支巷掘进并将边墙筑起, 同时把柱墩掘砌好,然后分 段挑顶砌碹,交岔点跨度 最大部分的碹体宜在最 后砌成。
方案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交岔点施工方案
若围岩稳定性较差,可 采用先掘砌柱墩再刷砌扩大 断面部分的方法。
根据围岩性质、断面大小、支 护形式等因素综合选择施工方 案。
适用条件
牛鼻子交岔点受力好,使 用广泛;
穿尖交岔点用于巷道跨 度小、围岩稳定、巷道转角 大的交岔点。
Your text
(a) 牛鼻子交岔点
(b)穿尖交岔点
(一)牛鼻子交岔点和穿尖交岔点
若围岩坚硬稳定,可 采用一次成巷的施工 方法,随掘随砌,或 掘进后一次砌筑。
倒台阶工作面(上行分层)施工法图
概念 (三)倒台阶工作面 (上行分层)施工法
(四)导硐施工法
导硐施工法是在硐室的某 一部位(中央或两侧)先 以小断面超前掘进.,然 后向上下或左右刷大直到 设计断面。
多用于松软地带,在稳 定岩层中施工特大断面 硐室。.
概念
适用条件
二、交岔点施工
类型
施工 方案
交岔点按支护形式可分为砌碹交 岔点、锚喷支护交岔点和简易交 岔点;按结构形式分为牛鼻子交 岔点和穿尖交岔点。
由主巷向支巷方向掘进, 另一种方法先由支巷掘至岔 口然后以小断面横向与主巷 贯通。
方案3
先掘砌柱墩再刷砌扩大断面的施工顺序
(二)交岔点施工方案
若围岩稳定性差,不允 许一次暴露面积过大,可采 用导硐施工法,先以小断面 导硐将交岔点各巷口、柱墩、 边墙掘砌好后,从主巷向岔 口方向挑顶砌拱。
第十三章 硐室及交岔点rPoint 演示文稿
(二)台阶工作面施工法
• 1.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 • 若围岩稳定性较差时可采用此法 。
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
• 采用这种施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确定 上下分层的错距,距离太大,上分层出矸困难; 距离过小,上分层钻眼困难,故上下分层工作面 的距离以便于气腿凿岩机正常工作为宜。 • 优点:断面呈台阶式布置,施工方便,有利于顶 板维护,下台阶爆破效率高。 • 缺点:使用铲斗式装岩机装岩时,上台阶要人工 扒矸,劳动强度大,上下台阶工序配合要求严格, 不然容易产生干扰。
(一)平面尺寸的计算
J = a + b cos α − R sin α H = R cos α + b sin α H − b2 − 500 θ = arccos R + b3 P = J + ( R + b3 − B3 ) sin θ NM = B3 sin θ TN = B3 cosθ + 500 + B2 TM = NM 2 + TN 2 TN − B1 L0 = i L2 = P + NM
28°04′20″ 18°55′30″ 18°55′30″ 28° 28°04′20″ 18°55′30″ 18°55′30″ 18°55′30″ 18°55′30″ 18°55′30″ 18°55′30″ 18°55′30″ 18°55′30″
2102 1880 2000 2168 1952 2077 1945 2064 1946 2405 1939 2375
思考题: 思考题:
• 1.硐室施工的特点是什么? • 2.硐室施工方法有哪三类?各适用于什么 条件? • 3.试述正台阶工作面施工的特点? • 4.交岔点按结构型式可划分几类?其适用 条件是什么? • 5.交岔点施工中应注意哪些技术问题?
第十三章硐室及交岔点
2019/9/13
13
§13.1 硐室施工方法
(2)两侧导硐施工法。两侧导硐施工法在煤矿使用较多,这 种方法就是从硐室的底板开始,在硐室的两侧墙部位置,
开掘两个小导硐超前掘进,逐步向上扩大。掘一层导硐后,
随即砌墙,再掘上一分层的小导硐,矸石存在下层导硐内
不外运,蹬碴作业,再将墙接砌上去。最后将拱顶部分整 个施工完后,再除去中间岩石柱,如图13-6所示。
道岔是轨道运输线路连接系统中的基本元件,它的作用是使 车辆由一条线路过渡到另一条线路,其构造如图13-9所示。
2019/9/13
19
§13.2 交岔点施工
道岔由岔尖、基本轨、辙岔(岔心和翼轨)转辙曲线、护轮轨 以及转辙器等部件构成。
岔尖的作用是引导车辆向主线或岔线运行,矿车通过时它 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其摆动依靠转辙 器来完成。
台阶工作面法就是将整个硐室分成几个分层,施工时形成 台阶状。
若上分层工作面超前下分层工作面施工,则称为正台阶工
作面施工法;
若下分层工作面超前 上分层工作面施工,则称为倒台阶
工作面施工法。
2019/9/13
6
§13.1 硐室施工方法
1.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
根据硐室的全高,将整个断面分成2个以上分层,每分层的 高度以1.8~3.0m为宜;也可按拱基线分为上、下二个分层, 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3m。
2019/9/13
22
§13.2 交岔点施工
道岔的选择选择原则是:
(1)与基本轨的轨距相适应;
(2)与基本轨型相适应,选用与基本轨同级或高一级的道岔 型号,但绝不能采用低一级的道岔;
(3)与行驶车辆的类别相适应(表13-4);
第八章硐室及交岔点
平面图
剖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A、箕斗装载硐室为 单侧式布置
15-25 20-30 20-30
平面图
B、箕斗装载 硐室双侧布置
20-35 20-30 20-30
10-12
第一节 井下主要硐室设计
2、箕斗装载硐室的设计 由于箕斗装载硐室与井筒连接在一起且服务 于生产的全过程,施工时围岩暴露面积大,所以应 布置在不含水、无构造、围岩坚固的岩层中,以便 于施工和维护。当生产水平采用矿车运输时,箕斗 装载硐室布置于生产水平之下;当采用胶带输送机 运输时,则箕斗装载硐室位于生产水平之上。
第一节 井下主要硐室设计
第一节 井下主要硐室设计
三、副井马头门设计 副是副井系统的主要硐室之一。 1、马头门的形式 (1)双面斜顶式; (2)双面平顶式; 剖面图
2、马头门的平面尺寸的确定
4
第一节 井下主要硐室设计
L=a+b+b‘+c+e+e’+2f (8-2) 式中: L-马头门的计算长度,m; a-罐笼的长度,查《煤矿设计手册》, m; b、b‘-进出车侧摇台的摇臂长度,查《煤矿设计手册》 c-摇臂活动轨中心至单式阻车器轮挡面之间的距离,自定4·5 -5·0m; e-单式阻车器轮挡面至对称道岔与直线段连接的切线交点之间 的距离;不设推车机时2个矿车长度,设推车机时4个矿车长度; e’-出车侧摇台臂活动轨中心至对称道岔与直线段连接的切线 交点之间的距离;取2-4m; f -基本轨起点至对称道岔与直线段连接的切线交点之间的距 离;可从《窄轨线路联接手册》查出,也可按线路连接系统计算得 出。
主体硐室长度: L=n·L1+L2(n-1)+L3+L4 (8-5) 式中: L-主体硐室的长度; n-水泵台数; L1-水泵及其电机长度; L2-相邻基础的间距 1·5-2·0m; L3、L4-硐室端头距离;一般为2.5-3.0m; 宽度: B=b1+b2+b3 式中: b1 -基础至吸水井一侧检修距离,0.8---1.2m; b2-基础宽度; b3-基础至铺轨侧硐室距离1.5---2.2m;
复杂条件下机尾硐室及其交叉点优化施工方案
复杂条件下机尾硐室及其交叉点优化施工方案一想到这个施工方案,我的思绪就像打开的水龙头,一股脑儿地涌出来。
机尾硐室这个部分,它就像一个复杂的迷宫,每个角落都需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到硐室的稳定性,又要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1.机尾硐室的设计在设计机尾硐室时,我们要考虑的是硐室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要尽量规则,避免出现尖锐的角落,这样可以减少硐室的应力集中,提高硐室的稳定性。
大小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既要满足生产需求,又要避免过大造成浪费。
2.机尾硐室的施工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硐室的支护。
硐室支护是保证硐室稳定性的关键,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支护材料和方法。
比如,可以采用锚喷支护、钢支架支护等。
同时,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硐室的排水,防止硐室内积水,影响硐室的稳定性。
交叉点的优化施工方案,这个部分就像是整个工程的大脑,处理着各种复杂的信息,需要我们精心策划。
1.交叉点的位置选择交叉点的位置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我们要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硐室交汇处空间较大的位置作为交叉点。
同时,交叉点的位置还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通风、排水等问题。
2.交叉点的施工方法在交叉点的施工中,我们要采用分步施工的方法。
施工交叉点的主硐室,待主硐室施工完成后,再施工交叉点的副硐室。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交叉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具体施工方案如下:一、施工准备1.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
2.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3.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确保施工场地符合施工要求。
二、硐室施工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硐室的开挖,确保硐室的形状和大小符合设计要求。
2.在硐室开挖过程中,及时进行硐室的支护,保证硐室的稳定性。
3.施工过程中,注意硐室的排水,防止硐室内积水。
三、交叉点施工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交叉点的开挖,确保交叉点的位置和大小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交叉点的主硐室,待主硐室施工完成后,再施工交叉点的副硐室。
第八章 硐室及交岔点
高度:取决于下放材料的最大长度和方法、罐笼的层数及布
置方式、进出车及上下人员方式、矿井通风阻力等因素。
断面形状:多选用半圆拱形
支护:多采用混凝土C20浇灌,厚450-600mm;
当围岩不稳定、断面过大或井筒较深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
马头门上、下2.5m处的井壁厚度还需适当加厚。
三、副井马头门设计
马头门:是副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部分的一段断面扩大的巷道。
设计内容:形式选择;平面尺寸和高度的确定;断面形状和支护方法。
形式:双面斜顶和双面平顶
平面尺寸:长度(井筒两侧对称道岔基本轨起点之间的距离);
宽度:取决于井筒装备、罐笼布置方式和两侧人行道的宽
* 井底车场
* 井底车场是指连接矿井主要提升井筒和井下主要运输、通风巷道的若干巷道和硐室的总称。
* 联系提升与井下运输;是井下运输的总枢纽站。
* 组成:主要运输线路(存车线巷道和行车线巷道)
+辅助线路(通往各种硐室的巷道)
+硐室
硐室:按它们在井底车场中所处的位置和用途可分为:
管子道:中央水泵房主体硐室与副井井筒相连接的一条倾斜巷道,倾角为25°~30°。
作用:敷设水管和电缆,同时作为水泵房的一个安全出口。当发生水患时,可供外撤或内运排水设备。
布置:1)与井筒连接处有3m左右的平台,平台上设有绞车和转盘道。
2)与井筒连接处底板标高应高出硐室地面标高7m以上。倾角大的应设置人行台阶。
1、水仓的位置与形式
有主、副两条独立的水仓;
位置:1)稳定的底板岩石中;
2)保证井下涌水能顺利流入水仓;尽量缩小范围,减小安全煤柱的损失。
井巷工程第8章硐室及交岔点设计
硐室支护一般采用混凝土、锚喷支护、锚喷加混凝土或
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卸载坑两侧直墙采用钢筋混凝土,进
出车两侧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并铺设辉绿岩铸板。
21
2019/12/27
三、副井马头门
马头门通常指副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部分的一段断 面扩大部分的巷道称马头门,是副井系统的主要硐室之一。
井巷工程
第11章 硐室及交岔点设计
1
2019/12/27
第11章 硐室及交岔点设计
11.1井下主要硐室设计 11.2硐室施工 11.3平巷交岔点设计与施工
2
2019/12/27
11.1 井下主要硐室设计
硐室有立井硐室、斜井硐室,井底车场硐室以及采区硐 室等等。各种硐室由于用途不同,其断面形状及规格尺寸亦 变化多样,但是它们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用锚喷加混凝土的联合支护。 硐室拱顶安设的支承横梁,和起吊梁,在翻车机 上方的为24~30号工字钢;在推车机上方的为24号
工字钢。 硐室轨面以下地沟与设备基础须用C15以上的混
凝土浇注100~200㎜厚。
18
2019/12/2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卸载站硐室的设计
1.卸载站的结构 1)支承托辊: 2)卸载曲轨和复位曲轨: 3)支承钢梁: 4)卸载坑:
剪切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为:
90
岩体具有结构面时,2 其破坏取决于结构面的产状特征,
此时不稳定的条件为:
1 cos sin(1 ) 3 sin cos(1 ) c1 cos1 0 c1 ——结构面的粘聚力。1——结构面的摩擦角。
37
2019/12/27
5.主体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 主体硐室断面形状一般采用半圆拱和三心拱。硐室现 多用混凝土支护 。 6.管子道与通道设计要求
第八章 硐室及交岔点
分岔类型:单开道岔(DK)、对称道岔(DC)
按轨距和轨型:615、618、624、918、924 按辙岔号码和道岔的曲线半径分成55个型号
窄轨道岔
道岔选择的原则
1. 与基本轨的轨距相适应 2. 与基本轨的轨型相适应 3. 与行驶车辆的类型相适应 4. 与行车速度相适应
窄轨道岔
窄轨道岔
由设备尺寸 和安装检修 要求确定
箕斗装载硐室的设计
箕斗装载硐室的设计
井底煤仓设计
井底煤仓设计
井底煤仓设计
井底煤仓设计
推车机翻车机硐室与卸载硐室 的设计
推车机翻车机硐室与卸载硐室的设计
推车机翻车机硐室与卸载硐室的设计
推车机翻车机硐室与卸载硐室的设计
推车机翻车机硐室与卸载硐室 的设计
卸载硐室的设计
卸载硐室的设计
卸载硐室的设计
卸载原理
副井马头门设计
马头门系指副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部 分的一段断面扩大的巷道,是副井系统 的主要硐室之一.
马头门的形式
马头门平面尺寸的确定
马头门高度的确定
马头门断面形状及支护
马头门断面形状及支护
中央水泵房设计
吸入式中央水泵房设计 压入式中央水泵房设计
窄轨道岔
曲线线路-最小曲线半径
为什么? 离心力
影响因素:弯道半径、速度、轴距
最小曲线半径:根据车辆运行速度和轴距的大小 来确定
有关规定将教材P242或P187
曲线线路-轨距
轨距是指直线线路上两条钢轨轨头内线之间的距离
曲线线路-轨距
轨距加宽
与曲线半径和轴距有关
外轨抬高
与曲线半径、速度和轴距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井底车场或采区用于生产或为生产服务 的硐室(如马头门、水泵房、变电所、箕斗 装载硐室和翻笼硐室等),由于用途不同, 其形状、结构和规模大小有很大差异,在 组织硐室施工时,除应注意其本身特点外, 还要考虑到各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合理 安排,同时要尽量采用新技术,如光面爆 破、锚喷支护等。
2020/5/19
1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一、硐室施工特点
▪ 硐室施工与一般巷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 (1)硐室的断面大、变化多、长度短、服务年限长、 工程质量要求高,一般要求具有隔爆、防潮和防 火等性能。
▪ (2)硐室周围井巷工程较多,一个硐室常与其他硐 室或井巷相连,故其受力状态复杂,难以准确分 析,施工难度大,支护比较困难。
▪ (3)多数硐室安有各种不同的机电设备,故硐室内 还要浇筑机电设备基础,预留管线沟槽,安装起 重梁等。
2020/5/19
2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二、硐室施工方法
▪ 根据硐室断面大小及其围岩的稳定程度,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也较 多,这些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类。
全断面
施工法
正台阶工作面
硐室 施工方法
台阶工作面 施工法
▪ 台阶工作面法就是将整个硐室分成几个分层,施工时形成 台阶状。
▪ 若上分层工作面超前下分层工作面施工,则称为正台阶工
作面施工法;
▪ 若下分层工作面超前 上分层工作面施工,则称为倒台阶
工作面施工法。
2020/5/19
5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1.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
▪ 根据硐室的全高,将整个断面分成2个以上分层,每分层的 高度以1.8~3.0m为宜;也可按拱基线分为上、下二个分层, 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3m。
(下行分层) 倒台阶工作面
(上行分层)
导硐 施工法
中央下导硐 两侧导硐
2020/5/19
3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一)全断面施工法
▪ 全断面施工法与普通巷道施工法基本相同,采用较大型的凿岩台 车、装载机和运输设备,可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如果采 用巷道施工的常规设备,钻上部炮眼和打顶部锚杆眼就必须蹬碴 作业,装药联线就必须用梯子,此外还会遇到全断面一次爆破雷 管段数不够,爆破后处理浮石困难等问题,故在常规设备条件下, 全断面一次掘进硐室的高度,一般不超过4~5m。这种施工方法一 般适用于岩层稳定,且整体性好,断面不特别大的硐室。如果采 用光爆锚喷技术,适用范围可适当扩大。
▪ 缺点是:使用铲斗式装载机装岩时,上台阶要人工扒矸,
劳动强度大,上下台阶工序配合要求严格,不然容易产生 干扰。
2020/5/19
9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2.倒台阶工作面(上行分层)施工法
▪ 倒台阶工作面施工法就是下分层工作面超前上分层工作面 一段距离施工,并进行临时支护。上分层工作面爆破后, 再进行永久支护。抚顺老虎台矿-580m中央水泵房硐室就 是采用此法施工的,下分层工作面超前3~5m,边掘边锚, 上分层工作面施工时,站在挑顶下来的矸石上打锚杆眼。 顶板岩石稳定时,可掘锚15m后再喷射混凝土;顶板岩石 不太稳定时,可边掘边挂金属网,最后喷射混凝土,如图 13-3所示。
▪ 优点:一次成巷,工序简单,劳动效率高,施工速度快;
▪ 缺点:顶板围岩暴露面积较大,不易维护,上部炮眼装药及爆破 后处理危岩较困难。
2020/5/19
4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二)台阶工作面施工法
▪ 台阶工作面施工法适用于围岩稳定或基本稳定,硐室高度 大,采用全断面一次掘进时在 支护方面有困难的情况。
2020/5/19
8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采用这种施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确定上下分层 的错距,距离太大上分层出矸困难,距离过小上分层钻眼 困难,故上下分层工作面的距离以便于气腿凿岩机正常工 作为宜。
▪ 正台阶工作面施工法的优点是:断面呈台阶式布置,施工
方便,有利于顶板维护,下台阶爆破效率高;
▪ 如果硐室的长度较小,也可以待上分层全部掘喷完后,再掘喷下 分层,如图13-2所示。
2020/5/197来自§13.1 硐室施工方法
▪ 若围岩稳定性较差,硐室采用砌碹支护时,也可以采用正 台阶工作面施工法,此时在上分层掘进时应先用锚喷支护 维护(一般锚喷支护为永久支护的一部分)。砌碹工作可落后 于下分层掘进1.5~3.0m。如果上分层掘进采用无腿金属支 架支护,砌碹工作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砌碹工作滞后下 分居掘进工作面1.5~2.5m;另一种是先拱后墙,即上分层 采用短段掘砌,先砌拱并适当加大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使 下分层掘进爆破时不致损伤拱帽。下分层的掘进与砌墙也 采用短段掘砌法,使墙紧跟迎头。这时整个拱部后端与墙 体连成整体,前端则支在岩石台阶上,所以施工是安全的。 硐室不太长时,也可把上分层拱部完全掘砌后再刷掘下分 层,同时砌墙与拱连接。
倒台阶工作面施工法的优点是:爆破效率高,装岩方便。缺点是: 如果采用砌碹支护,临时支架的安设与拆除麻烦。
与倒台阶工作面施工法相比较,正台阶工作面施工法适应范围更 广,在较松软岩层中也可应用,所以在实际施工中使用得比较广泛。
2020/5/19
11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三)导硐施工法
▪ 导硐施工法是先在硐室的某一部位 掘进小断面导硐,导硐高度大于2m, 宽度1.5~1.8m,然后根据情况向上 下或左右刷大直至设计断面。导硐 施工法主要分为中央下导硐施工法 和两侧导硐施工法两种。
2020/5/19
10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在采用砌碹支护时,下分层高度以硐室墙高为宜。下分层 工作面超前上分层工作面4~6m或更长。下分层在掘进时一 般采用棚式临时支架,如图13-4所示。砌墙时应先用抬棚
托住顶梁,再拆除临时支架腿。上分层挑顶工作是在下分 层掘砌完成后进行,挑顶后立即进行砌拱。
▪ 如抚顺龙风矿-635m东部水泵房施工时,就采用了正台阶 工作面施工法,如图13-1所示。
2020/5/19
6
§13.1 硐室施工方法
▪ 具体方法为将整个水泵房硐室分为二个分层,上分层工作面高 2.5m,超前2m左右,下分层工作面呈45°斜坡是为了便于上分 层工作面向下溜放矸石,在下分层用装载机装岩,施工组织为 “两掘一锚喷”,随掘随喷一层厚5mm水泥砂浆用以临时封闭围 岩,待掘进20~30m后,再按设计厚度喷射混凝土作为永久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