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将进酒》教学观察

陕西省领队西安市铁一中学马宁

汪绍平老师执教《将进酒》

《将进酒》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赏析示例”。在这个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教材明确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因此学习本文,诵读就应该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从而涵咏探究诗歌意蕴。

汪绍平老师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主导思想,三维目标制定有序。

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诵读入境——精读涵泳——悟读探究”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2、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大胆倾吐,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3、品读鉴赏,体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人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感受全诗恢宏的气势;2、激发学生与文本、文人和文化的亲近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上目标逐一落实。

一、“诵读入境”。这一部分共有三个环节:“全班诵读”、“互动疏通文本”、“再次诵读”。

1.“全班自由出声诵读”,老师要求全体学生熟悉文本,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疏通字音文义。

2.学生诵读完毕,对文中的一些字音字义自由提问。在这个环节,共有4组13人次发言。每一组中,由一个学生提问,再由其他学生解答,生生之间互动评价,教师穿插讨论点评。其中,第四组讨论“烹羊宰牛且为乐”一句中“且”字的理解,共有6人参与,最有依然没有定论,此时汪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注意将字词放在全文中去理解,最后暂时存疑,放在后面涵咏诗句部分再去体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平等互助的新课改理念,学生讨论积极性很高,一下子就把全体学生带入到文本当中,同时也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把控能力。

3.字音文义疏通后,教师又请出一名学生单独朗诵,又请3名学生点评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诵读,教师适度穿插评价,带领学生通过诵读逐一解决了“感情基调”“风格特征”等问题,形成了较为准确的整体认知。

第一部分共19分钟,整体课堂气氛活跃,交流充分,使学生很好地进入了文本,为下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涵咏”。这一部分共有三个环节:“小组讨论”、“小组发言”、“总结提升”。

1.诵读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读到了一位__________的李白”,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从内容、手法、情感三个方面分小组深入讨论,理解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融入的情感。分组讨论共5分钟,其间,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结束,学生在经过思考整合之后独立发言。此环节共有8人依次表述自己观点。第一位学生以“豪放”概括,一下子就扣准了李白的风格特征。第二位和第三位学生同属一个小组,但是一个以“自负”概括,一个以“自信”概括,两人之间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甚至影响到第五位学生(另一小组成员)参与讨论,成为课堂讨论的一个亮点。第四位学生以“愤懑”概括,观点独特,分析完毕后,教师引导他带着“愤懑”之情诵读诗句,从而使学生明白诵读是和诗歌情感无法分割的。第六位学生填写了“脆弱”一词,引发了师生之间

关于李白是否在逃避现实的讨论,深入到了文本的核心。在这次讨论的启发下,第七位学生选择了“旷达”,上升到了一定的思维高度,不但解决了诵读环节的一个遗留问题——关于“且”字的理解,而且还联系自身实际,谈到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得诗歌的现实意义得以彰显。第八位学生用“痛并快乐着”总结,从诗歌中找到了一个积极的李白,由于分析理解比较投入,他最后情不自禁地配合动作诵读起诗句——这种“情景式”诵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经过各种课堂活动,已经真正“入境”,课堂效果显著。

3.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深刻认识到李白因“悲”和“乐”的矛盾而产生的“愁”。教师此时提出问题“李白究竟为何而愁”,两位学生发言后,又以追问“这种‘愁’为何被李白称为‘万古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拓展提升。

第二部分共22分钟,课堂讨论形式多样,深入细致,使学生深入文本,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和成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务实与高效。

三、“悟读探究”。这一部分共有三个环节:“探究艺术风格”、“重读文本”、“布置作业”。

1.“探究艺术风格”环节本来是帮助学生理解总结李白一贯的风格特征,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个环节没有充分展开,只是由教师简单总结,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一个遗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用了龚自珍对李白的一段评价出示在幻灯片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把它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老师点评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引用教学材料、论文时要尽可能准确”。赛后,顾老师还在第一时间专门找到了原文出处,并通过短信告知选手。我们深深地为顾之川老师求真务实的精神感动,并对他表示诚挚的谢意。

2.经过自主探究、讨论分析,学生已经深入了解了诗人的创作情感。因此课堂教学回归诵读,教师特意安排全体起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李白情感的理解。

3.最后一个环节,教师以《李白•美酒•诗歌》为题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拓展课外内容。

第三部分共5分钟,虽目标明确,环节紧凑,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赛后反思整堂课的教学,优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参与度高,讨论充分,经过统计,整堂课共有30名学生上课,发言就达到了31人次;活动设计多样,自由诵读、个体诵读、集体诵读、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范读等多种活动方式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板书主要部分按照学生发言完成,最后教师总结提升,课堂的生成性特征显著。当然,由于学生讨论充分,时间分配方面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环节没有很好地展开,留下了遗憾,最终的评分也受到一定影响。不过,我们也认识到:对于这样的赛教活动,比赛得名次其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全国的优秀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报杯”这个平台交流大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为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有一个小的细节:这堂课下课后,我听到好几位学生带着充沛的感情背诵着《将进酒》离开会场。随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声音渐渐远去,我想,一节语文课的真正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吧——让学生自发地用心灵去诵读文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