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家语》有感五篇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这本书是一部充满着孔子思想的经典之作,它所传递的思想和教诲对于我们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1. 修身养性: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先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才能做到真正的止于至善。
这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和修正,从而做到遵循内心的良知秉持善良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才德。
2. 为政之道:孔子提出的“仁政”和“德治”思想,强调领导者在治国理政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同时还应该遵守道德的规范和道义的约束,以身作则为城池所决闵。
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政治家和行政官员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社会伦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非常重视,他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
这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行动中遵循道义准则,做到道德自觉,与他人和谐相处。
4. 教育家精神:孔子强调教育是一种伟大的事业,人们应该为教育事业献身,不辞劳苦地教育子孙后代,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教育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总之,《孔子家语》这本书用孔子的言行记录了他的思想、品格与道德,这些思想和品格成为了我们的榜样,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无限的启示和教益,也为我们规划美好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
读完《孔子家语》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书中孔子的言行所感动。
这本书汇集了孔子的语录和他的智慧,涉及到人生哲学、为政之道、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许多话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心中的那份品格和智慧,同时也受到了启示和教育。
首先,这本书里的孔子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印象。
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人生经验和智慧。
孔子主张“仁爱”和“诚信”的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例如,在书中,孔子强调“为政最要的是仁”,同时也鼓励人们要“言必信,行必果”,这些正面的教训让人对这位历史上的伟人心生敬佩。
其次,这本书中反映了孔子对人类问题的深刻洞见和思考,例如他对人性的看法、对性格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的珍视,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敬佩。
孔子也非常重视家庭伦理、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等方面。
他的观点和思想,几乎贯穿了整本书。
最后,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到为政之道、道德哲学和人生智慧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例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
自己的修养等方面。
当我们践行这些智慧和道理时,我们能够变得更加纯粹、高尚,更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总之,读完《孔子家语》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自我认识的旅程。
在孔子这位智者的指引下,我们将会得到更加深刻的感悟,对人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领悟到其思想,将之转化为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大度高尚,对社会负责的同时,也能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在阅读《孔子家语》后,我不禁被书中的智慧与思想所深深吸引。
这本古代经典,以对话的方式传递了孔子的家训和价值观,为我提供了众多启示和思考。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孔子家语》无疑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书中的每一篇对话都让我领悟到了不同的道理,从而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发现,孔子在书中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智者,更是一位关怀他人、富有爱心的伟大导师。
首先,我被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所震撼。
他在《礼记》中说:“学而优则仕”。
这句简短的话语使我深深思考。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习成为了人们追求成功的重要途径。
而孔子则告诉我们,优秀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这激励我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
其次,我被孔子对人际关系的见解所触动。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他提醒我们要保持诚信和友善,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懂得尊重他人的观点。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另外,我从《孔子家语》中了解到了孔子对修身养性的重视。
在书中,孔子强调了做人的道德准则,如“君子有三畏”、“言之行之”等。
这些准则不仅要求我们在外面做个正直的人,更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责任感。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他的行为。
通过读《孔子家语》,我明白了只有在做一个良好的人的同时,才能去影响和帮助他人。
此外,我还注意到孔子对学习不停止的呼吁。
在书中,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这一句话提醒我们,不论是在多么小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着真正明理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发展。
总结而言,《孔子家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之作。
孔子家语读后感(通用19篇)

孔子家语读后感(通用19篇)孔子家语读后感 1《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
”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
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
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
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
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
”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
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
”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
”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
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
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
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古籍,其中包含了孔子的家训、学说、政治主张等内容。
这部书对于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的一些家训和教导,其中有一条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而不是去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也是我认同的一种生活态度,我觉得一个人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一个内心强大、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不是被别人的评价左右。
另外,《孔子家语》中还记录了孔子的一些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治,而不是以刑罚来维持秩序。
他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修养,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也对孔子的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重要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一些家训和政治主张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会继续学习和领会孔子的思想,努力将他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做一个有道德底线、有担当的人。
同时,我也会将孔子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孔子的智慧。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是一部关于孔子思想与家教文化的经典读物。
在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受启迪与感动,下面将分享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启迪。
在书中,孔子的德行、智慧以及待人接物之道深深地吸引了我。
例如,“君子之过深矣,不能为人师矣”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教育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深刻领悟到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爱好才能够真正地容纳与发扬。
尤其是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能者与之,不肖者与之,应与之”这样的话,让我明白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我想提到这本书对于家教教育的启示。
在孔子对待弟子的言传身教中,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方方面面。
书中“无父子之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
这种家风便是那种直至今天依然教育我们的最好的自然家风。
好的家教文化是一个家庭为后代所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而孔子作为中国家家户户都在效仿乃至敬仰的多才多艺博大精湛的智者,他的思想对中国家庭的影响深远,甚至波及现代。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教会了我做一个真正的人,让我体悟到一个人品德的高低对待人们的影响如何大。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精神,感受到了“尽人事,听天命”的理念。
受益于这些成语式的话语,我对自己要求更高,在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小心谨慎地前行。
在受到挫折和考验的时候,我更能够直面自己,保持初心,坚定信念,从而不断奋斗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对孔子思想家教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受到魂灵的熏陶,让我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充满勇气。
这部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品,去借鉴,去阅读,不断地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
孔子家语观后感家庭教育道德启示

孔子家语观后感家庭教育道德启示孔子家语观后感:家庭教育的道德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贯穿于孔家学派,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家语》是记录孔子著述和言论的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本文将从孔子家语中选取几段话,探讨其对家庭教育的道德启示。
第一部分:尊重与孝顺孔子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孝顺,认为这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他说:“父母在,万物之君也,父母亡,万物之伤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父母地位的崇高尊重,他认为父母是万物的统治者,没有他们,万物将失去安身立命之所。
这一思想对当代的家庭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家长应该教导孩子尊敬父母,理解他们的辛劳和付出,并通过自身言行示范,树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他认为孝顺是家庭和谐的关键,对父母尽孝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孔子教导道:“君子敬爱其亲,敬爱其兄,敬爱其长…”他极力弘扬孝道,鼓励子女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尊敬和照顾父母。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孔子的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部分:诚实与正直在《孔子家语》中,孔子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他说:“诚出于心,不为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诚实与正直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基石,家长应该树立榜样,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此外,孔子也教导人们要坚守正义。
“君子正其身,而天下之正”,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先做到正直,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正义。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正义感,让他们在面对不公和欺诈时,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第三部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家家言:“教者,传道,授业,陶造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塑造良好人格的过程。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教导人们通过教育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家庭教育在孔子看来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孔子家语的读后感《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
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
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
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
《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进行通盘解说的一本书。
《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
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
为了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语通解》诞生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现有注解成果。
第二篇:孔子读后感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
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孔子家语通释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释读后感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孔子啊孔子,你到底有多少智慧能让后人这么多年还在研究你的一言一行呢?这书就像是打开宝藏的钥匙,让我慢慢去发掘。
书里讲了孔子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从怎么做人,到怎么治理国家,那是一套一套的。
比如说,孔子强调的“仁”。
我以前觉得“仁”就是善良、对人好呗。
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仁”可复杂多了。
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包含了各种品德和行为准则。
你要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对朋友诚信,还得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所有的碎片拼在一起才是“仁”。
我就想啊,孔子可真是个高标准严要求的人,要是按照他这个标准来,那得是个多完美的人啊!不过呢,这也给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就像爬山一样,虽然山顶很高,但有个目标总是好的。
再说说孔子的教育理念,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因材施教的方法,感觉就像他有一双透视眼,能看穿每个学生的优缺点。
就像我们现在,一个班里的同学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学习能力,要是老师都能像孔子那样教学,那学习肯定会变得超级有趣。
他对学生的态度也很有趣,有时候像个严厉的老爸,有时候又像个亲切的朋友。
这让我觉得,真正的好老师就应该是这样,既能让你敬畏,又能让你愿意和他掏心窝子说话。
关于孔子对治理国家的想法,虽然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但放到现在来看,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
他强调君主得有品德,得关心老百姓,就像一个公司的老板,要是只想着自己赚钱,不顾员工的死活,那这个公司肯定长久不了。
一个国家也是一样,要是统治者只知道享受,不关心人民,那迟早得出乱子。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
有些文言文真是像绕口令一样,看得我晕头转向的。
有时候一句话要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意思。
但是当你好不容易读懂了之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一样。
2021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1
《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
”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
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
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
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
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
”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
1。
读《孔子家语》有感五篇

读《孔子家语》有感五篇读《孔子家语》有感五篇篇一家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
家风正,则国风清。
在某种意义上说,国是宏观的家,家是微观的国。
家风、国风在本质上都具有社会性质,所不同的只是涵盖范围的大小。
中国自夏朝进入“家天下”的时代,国家政权开始在“一家一姓”之间传递。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又为中国人建立了一套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一个家族的道德风尚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人向来缺乏“国家”概念,只要文化上认同,具有汉民族的生活传统,都会被纳入中华民族的范围之中。
相对来说,中国人对“家”的概念却十分清晰。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的一圈而已”所以,“国”是由“家”的概念的不断扩充而产生的,“国”建立在“家”的基石之上。
周人先祖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逃到了岐山之下,因为他品行好,家风正,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最终建立周朝。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家而国”的例子。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国”的缺失,“家”的作用就更加突显,“家”因此也承担了很多本属于社会的职能。
家风不仅能对一个家族起作用,还可以间接影响到一国之风。
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治国”与“齐家”是一脉相承的。
家风正,就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
政风清,就是一个国家的政风导向能够使社会长治久安,家庭和谐幸福。
家风正是政风清的基础,政风清是家风正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风与政风是相互依存,内在统一的。
“家风”一词的内涵十分丰富,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家族的立世之本,既包括家训家规,处事原则,也包括家业传承、家族流源。
家风的形成不是朝夕之功,而是几代人不断努力得来的。
纵观。
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

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孔子家语》是一部反映孔子言行的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撰而成的。
这部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诲,以及他对待学生和朋友的态度,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采。
阅读《孔子家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他的教育理念。
孔子在书中对待学生非常严格,但也非常关爱。
他认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虚心学习,勤奋钻研,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孔子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且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优则仕”等教育理念,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尊重老师,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努力钻研,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此外,孔子在《孔子家语》中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道德操守,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要有宽容之心,要以诚待人,要有节制,要谦虚谨慎,要有勇气等。
这些道德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以诚待人,有节制,谦虚谨慎,有勇气,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在阅读《孔子家语》的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待朋友的态度和他的交友理念。
孔子在书中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和志同道合的人为友,要有真诚的友谊,要相互勉励,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这样才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交友,和志同道合的人为友,建立真诚的友谊,相互勉励,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这样才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阅读《孔子家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真诚友谊、有用之人的人。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孔子家语》,从中汲取智慧,受到教育,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

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是一部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它记录了孔子的一生和他的学说。
这部书籍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精华的集合。
在阅读《孔子家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一生和他的学说被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教诲和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言行一致,言传身教,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他强调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孔子家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对人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的学生们也被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他们都是一些有志向、有品德的人,他们都受到了孔子的深刻教诲。
在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他们都是一些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他们都是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们的一生都是孔子思想的最好诠释。
在读完《孔子家语》之后,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对人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书籍,它是孔子门人和弟子们所编纂的一部书籍,记录了孔子的家庭言行和思想。
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孔子家语》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和品行对我们的影响,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在《孔子家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家庭和社会的态度,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
孔子强调“仁”和“礼”,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慈和礼貌对待他人,以及要遵循礼法,尊重他人。
这种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阅读《孔子家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家庭的态度。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他强调要尊重父母和长辈,要孝敬他们。
这种家庭观念和孝道精神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家庭关系日益淡漠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和理解孔子对待家庭的态度,以此来重建我们的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另外,孔子在《孔子家语》中也强调了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慈和礼貌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要遵循礼法。
这种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和品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家庭和社会的态度,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
我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让我们在当今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孔子家语》是孔子的一部家训书,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导,是中国古代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文献之一。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人生和处世之道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在《孔子家语》中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都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尤其是在家庭中更应该注重。
孔子强调了家庭中的和睦与和谐,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和互相尊重之上的。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
在现代社会,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而孔子的家训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尊重和谦和。
这种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孔子在《孔子家语》中对人生和处世之道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诚信、忠诚和正直的品德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在追求金钱和地位的过程中忽略了道德和人格修养,而孔子的思想却提醒了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成功。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最后,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
孔子在家语中不仅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和人生处世之道,同时也关注了人的情感和情绪。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爱心、宽容和包容的品质,这样才能与人相处融洽。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自私和自利的心态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而孔子的思想却提醒了我们,一个人应该有爱心和宽容,这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的家训不仅是对古代家庭伦理道德的总结,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是孔子的一部家训书,书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家庭教育理念。
在这部书中,孔子传达了他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对于人生道德的思考。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于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孔子家语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在家庭中养成的。
他强调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应该在家中尽职尽责,不要轻易离开家庭,要为子女做好榜样。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教无常”的教育理念,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孔子家语中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道德思考。
孔子强调了诚信、孝顺、礼仪等道德观念,他认为这些道德观念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
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远比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加重要。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有同情心和善良之心,不要伤害他人。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领悟到了这些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总的来说,孔子家语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受益匪浅,深刻理解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和人生道德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我们才能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同时,只有在遵循道德规范的指引下,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此,我会将孔子家语中的教诲牢记在心,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感谢孔子家语给予我的启迪和教诲!。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孔子家语》是一部古代经典文化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阅读《孔子家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可以领略到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在阅读《孔子家语》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孔子在《孔子家语》中提到了“仁”和“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义为本,做到言行一致,不仅要有道德修养,还要有正确的行为规范。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自己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做一个有仁义之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孔子在《孔子家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另外,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还提到了“礼”和“乐”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乐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人们相互之间的道德准则。
他说,“礼者,人之所以立也”,这句话表明了他对礼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礼仪之邦,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有一定的礼仪和规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都能像孔子一样,做一个有仁义之人,做一个不断进取的人,做一个尊重礼仪的人。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孔子家语》中的“问理第六”篇,知道了古代人做事情讲究礼仪,注重礼节,了解了古人祭祀的具体的程序和礼节。
通过这些礼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密切,社会也更加稳定。
我想,我们现代人更应该讲究礼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更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和建立。
作为班长,如何帮助老师把我们一(四)班建设成为优秀班级,我想很需要在班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师生关系,那么,必要的礼仪知识就应该在我们班进行普及,比如礼貌用语等等。
我想在我们班开展礼仪竞赛活动,通过礼仪比赛让全班同学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在全班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友好的氛围。
回想以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不知道尊重同学,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大声嚷嚷,恶语攻击。
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温和的语言也能够劝解他们,并且容易被他们接受。
以后我再也不对同学蛮横了,我要带头做有礼貌的好学生和好干部,发挥好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为我们班建立友好的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读书,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感到了收获的喜悦,感觉生活的特别充实。
所以,我想在我们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每个同学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一来增长知识,二来充实自己,增强本领。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2《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所做。
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
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
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
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

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
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
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
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
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孔子家语》有感五篇篇一家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
家风正,则国风清。
在某种意义上说,国是宏观的家,家是微观的国。
家风、国风在本质上都具有社会性质,所不同的只是涵盖范围的大小。
中国自夏朝进入“家天下”的时代,国家政权开始在“一家一姓”之间传递。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又为中国人建立了一套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一个家族的道德风尚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人向来缺乏“国家”概念,只要文化上认同,具有汉民族的生活传统,都会被纳入中华民族的范围之中。
相对来说,中国人对“家”的概念却十分清晰。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的一圈而已”所以,“国”是由“家”的概念的不断扩充而产生的,“国”建立在“家”的基石之上。
周人先祖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逃到了岐山之下,因为他品行好,家风正,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最终建立周朝。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家而国”的例子。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国”的缺失,“家”的作用就更加突显,“家”因此也承担了很多本属于社会的职能。
家风不仅能对一个家族起作用,还可以间接影响到一国之风。
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治国”与“齐家”是一脉相承的。
家风正,就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
政风清,就是一个国家的政风导向能够使社会长治久安,家庭和谐幸福。
家风正是政风清的基础,政风清是家风正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风与政风是相互依存,内在统一的。
“家风”一词的内涵十分丰富,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家族的立世之本,既包括家训家规,处事原则,也包括家业传承、家族流源。
家风的形成不是朝夕之功,而是几代人不断努力得来的。
纵观历史,许多杰出人物都能找到家族对他的影响,家风就是这样由家到国,由点到面,渐次影响到整个社会。
司马迁撰写《史记》,和他家族世世代代为“史官”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也是苏家诗书绍续的结果。
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说的也是这种家业传承的关系。
家风通过家业传承的方式,对各行各业不断整齐之,教化之,使其符合社会政治的需要,以此达到对社会正本清源的目的。
古人的品德教育多来源于家庭,费孝通称之为“长老统治”。
家庭教育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渠道。
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传统,这是儒家以孝治天下的反映。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其核心就是根据个人的品行操守、门第家风来选择社会管理人才。
由此而形成的门阀制度,更是把家族的作用推到了历史的顶峰。
家风是否端正,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立世态度,更决定了一个家族的前途命运。
作为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其家风对国家的影响就更为直接。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就是司马家族为了争权夺利,在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倾轧,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南齐萧氏家族,也是在家族内部争斗中灭亡了南齐。
西晋、南齐覆灭的原因很多,但家族不睦、家风不正必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反,东晋王氏家族,靠着家族力量支撑起偏安于江南的东晋王朝,三国孙吴政权也因得到顾、陆、朱、张四大家族的支持,才能稳居江东。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在家族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形成包括家风在内的精神特质,而这些精神特质反过来又促进了家族的凝聚力,使之不断壮大。
由家族产生的杰出人物一旦进入统治集团,家风在他们身上所发挥的作用就更大,影响力就更强,家风不再是一家一族之事,而成了天下事。
儒家特别注重贵族阶层的道德教化作用。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大学》中讲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都把社会政风、政德教育看作是上层社会引领和主导的。
家风,特别是在执政者那里具有了社会性质。
宋明时期,民间家族祠堂之风逐渐兴起,家族祠堂作为家族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严格的祭拜制度。
随着家族的发展,人数的不断扩大,祠堂教育具有了社会教化的功能,很多家族祠堂所记家训族规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一家范围之内,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社会的高度,家风、国风的界限在祠堂之中已经十分模糊。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质,家风和国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产业合作为基础的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家庭的作用有所降低,但家风对政风的影响依旧不可低估。
特别是很多领导干部,家风不正,对家庭成员的要求不严,不但祸及全家,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
清政风,要从正家风入手,从日常行为入手,坚持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塑造作用,使一家之风始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能推动社会风气的不断向善、向好。
篇二整理录音的时候把原文拿出来再看了一遍,有三处地方对我很有帮助。
第一处,鲁国人如果赎回了在别国做奴隶的鲁国人,就可以去政府报销花掉的赎金。
而子贡有钱,赎人后并不去报销,孔老夫子说他做的不对。
原因是,子贡的这个做法让其他老百姓无法效仿,别人赎人后去报销了,反而落得不廉。
表明上看子贡花了自己的银子,做了善事,但是再跳脱出来看,这种做法曲高寡和,不能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因此孔子说他的这个举动不善。
师父说,善与不善,区别是很微妙的。
于是我回看自己,平日里的举动有没有类似这样的?我有没有在团队中起高调?我有没有做这种看起来很好,却让别人内心有点尴尬却说不出来的事情?我有没有一些自视清高,暗藏优越感的举动?我好像能品味出一点处世当中,那微妙的“精准”。
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大约以后行事,都会考虑到这一点吧。
第二处是,子路问孔子关于治蒲的问题,孔子针对四种不同的人都给予了应对之策。
这四个方面让我清晰了,应对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方式,而这方式看上去不同,其实根本是“反求诸己”。
我记得一位培训老师说过,作为老师,你要经常做这样的反省,反省自己要怎么做,才能调整孩子身上出现的偏差行为。
我一直牢记这句话,是因为我不是很理解。
现在再看,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可以调整我自己的态度,我不能被一些行为带出的情绪所左右,无论对方出现何种“状况”,无论这个孩子多么调皮,我若都能以“仁爱、宽厚”去面对,那问题也许会迎刃而解。
我想到平日了和人相处,心中时不时会冒出去那句“以牙还牙”,往往是对方对我喊,我也喊回去,哼!你不仁,休怪我不义!大多数和老公是这样的。
别人还差点,因为事不至此,也有所收敛。
这不就是跟着情绪走,“丢失了自己”吗!这一点,在平日带班的过程中,也是个很好的提醒。
还有第三处,就是“恕”。
孔老夫子用“什么是不恕”,来告诉我们何为“恕”。
三个恕道的根本就是“先做好自己”。
你想让别人怎么样,你自己就先做到。
我想让孩子早起,喜欢上读书,那我就早起,读书;我想让孩子以后孝顺我,现在在他小的时候,我就让他看到我如何孝顺我的父母;我想和爱人相敬如宾,那我先敬他;我想让别人倒杯水给我,那我先倒杯水给他。
总之,“修自己”就是捷径。
以上的这些,并不是说立刻就解决我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而是让我多了一些反思,以前容易被略过的地方,现在我看清点了,以前困惑的地方,顺着这个方向,也许会减少困惑。
我想,修身绝对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会立竿见影,而是一直都走在路上。
好吧,一切还是回归到自己身上,“我若安好,便是晴天”,您说呢?篇三《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
”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
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
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
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
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
”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
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
”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
”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
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
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
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
王肃作解的今本《家语》,大约就是在简本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扩充编纂形成的。
”胡平生也根据阜阳汉墓木牍和《说苑》简的材料讨论了《家语》的真伪及成书年代,结论为:(1)从汉初就流传着一批记录孔子及门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简书,这批简书应当就是后来编纂《孔子家语》、《说苑》、《新序》等书的基本素材。
(2)从汉文帝时汝阴侯墓简牍所见专记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汉初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
《家语》的编纂,正是儒术发达以及孔子受到重视的产物,旧说孔安国编纂《家语》并作序,应当是可信的。
(3)长期以来,今本《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细审各家所举“罪证”,按现在所知道的古籍编纂与整理的知识加以考察,证据并不充分。
关于《家语》在流传过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各种情形,皆属传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不能据此论定其为伪书。
这样就澄清了过去以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作伪的说法,对于研究西汉初年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阜阳双古堆和定县八角廊汉简与今本比较,一简一繁,说明今本在竹简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广补辑,这是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常有的现象。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增广补辑部分将其视为伪作,也就是说,不能因其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孔子家语》一书本身的价值。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了一批战国楚竹书,其中《孔子诗论》中有孔子对《诗·召南·甘棠》的解说,将之与《孔子家语》相比较,两者基本接近,因此朱渊清确信:“《孔子诗论》是孔门弟子所记孔子《诗》说,《孔子家语》则很可能就是在《孔子诗论》之类原始本子的基础上钞撮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