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_柏银玲(1)
区域经济学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质(二)
H.H.涅克拉索夫的定义
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 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 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部门(工、农、运、建、非生产领域)稳 定的、相互紧密联系的客体,按比例地结合在一起 它的筹建是为了解决一个或若干个重大的国民经济问 题 它拥有足以解决重大国民经济问题的资源,相对有限 而紧凑的地域范围 它不仅能保证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有效地利用当地和外 来资源,而且应使环境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得以再生 产(指可再生资源而言) 它可以统一使用基础设施
2、苏联东欧的区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区域系统形成发 展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包括经 济区的划分和区网合并,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全部经济、 社会因素,区际间的发展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地域结构, 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的主要趋向及区域发展的方向、前 景,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建设布局等。
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三)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它当前的结构是 否合理,而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研 究并规划各个区域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 不断更新、深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并且 相应地不断调整与加强区际经济联系, 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分工日趋完善。
区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1. 萌芽时期:早在19世纪 2. 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3. 迅速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区位因素引力场图示
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以工业布局为例
区位因素引力场
1、运输指向(或称运费最低点指向)
1) 原料地指向 2) 燃料地指向 3) 市场指向
原料指数(MI)=生产中用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 品的重量
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原料地指向的 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市场区指向的 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灵活的,既可以是 原料地布局也可以是市场区布局
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简述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第一种看法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散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地区经济学,重申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
以胡佛为代表。
第二种看法主要对地区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排列。
第三种看法是把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互相关系的研究。
第四种看法以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一样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互相关系的决议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1、研究地区经济演变规律,特别是探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散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成立多长经济地区系统,在发挥各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正确的门路,3、研究地区经济增加、家产构造变换升级、地区政策和效应规律。
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改动规律,主要包含区际间的平衡与公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地区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地区差别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
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有关学科成就,达成地区经济研究方法和开辟地区经济研究领域。
6、引进外国地区经济学的研究成就和实践经验,增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沟通。
简述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地区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看法,研究地区经济运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亦称“空间经济学”。
它既是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又有其特别研究领域的学科,又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
但因为中外很多学者各自研究的着眼点不一样,形成了很多不一样看法:1 / 3第一种看法,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二种看法,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散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三种看法,把地区经济学当作是研究某些特别领域的经济学。
第四种看法,把地区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第五种看法,从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六种看法,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七种看法,从研究特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八种看法,从地区经济决议效应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专题
空间经济学专题第一部分导论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载体,现实经济生活中空间经济问题无处不在,然而,两个多世纪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空间因素却未能受到经济学者的重视,未能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著名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倡导空间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他认为,经济地理现象是现实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克鲁格曼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的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和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一、空间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一)、空间经济现象与收益递增1 空间经济现象许多商业中心、产业带、城市都表现为人口、企业及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的聚集,这些就是空间经济现象,其共有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的聚集。
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
正是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空间聚集现象才能够不断得以延续和加强。
然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显然,这一假定与现实经济不符。
2 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研究传统理论框架下,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认识不清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机理,因此,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都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前提条件,或一种外部性,不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而直接作为一种既定的前提来使用。
然而,规模收益递增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发了收益递增的革命。
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样化》一文,进一步发展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以更加明确的形式表示了垄断竞争理论,为诸多研究领域建立收益递增模型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许多理论将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到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出现了新的流派。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区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区域经济学已经被高度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伴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让这二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议论焦点,非常难以界定。
这两者是相同的学科还是不相同的学科,或者说两者是互补的,对此,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
就理论根基来说,这两个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展望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血是分还是合。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集聚区位论一、根源就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说,两者都几乎是起源于同一时期。
也的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
而区域经济学则是建立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的,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在考察企业的选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企业的布局来减少生产成本,节约运输资金。
尽管在区位理论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了大概有三四十年,但是到了上世纪末期,西方的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就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概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空间经济学得以兴起。
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也面临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只有发展起了空间经济,才能不断的缩小环境差异带来的影响。
此外,空间问题如何在这一阶段被经济学给削弱了,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这事实上还是和空间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空间维度上,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还是有一些矛盾的,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空间本身带有复杂性。
如果是将空间因素带到经济中去分析,那么最先面对的就是空间的发杂性,比如,不同空间存在的地理特征,各个要素之间的影响,而这些要素是很难在模型中表现出来的;(2)空间维度较为固定。
在经济行为中,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和改善的,结合时间维度,可以进行阶段性分析,比如采取长期、短期、点的分析模式。
而在空间维度方面,则十分难以改变,非常难以拆分。
即便是进行了拆分,那么也存在一个问题,怎样拆分,拆分采取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都非常难以把握;(3)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空间的相对固定。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杜肯堂、戴 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 士根(2004) 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魏后凯 (2006)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 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 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Harvey Armstrong & Jim Taylor,2000) 也强调:数据的可用性经常迫使研究者采取一种不那么严密的定义而采取一 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区域”术语“被用于指代像国家或省份那么大的行政 区域或政治管辖区,并且也用于表示像地方行政区域那样小的地区”,通常 被模糊而又简单对待的“区域”实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次级地理单元,“区域” 与“国家”之间存有明显差别(HARVEY ARMSTRONG ,JIM TAYLOR. Regional Economics
1.1 中外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界定 1922年前苏联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 员会所作的定义。即: “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 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 的一个环节 该定义强调“区域”是一国范围内的“一个特殊的 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 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 区域” 表1.1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定义的代表性观 点
学者(年份) 程必定 1989) (1989 张敦富 (1999) 基本观点 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 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时代,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一般是 指一国范围的经济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 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摘要】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作为20世纪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研究分支,具有共同的理论起源,即19世纪的古典区位论。
在此之前,空间从未作为一个要素,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将空间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在空间维度上分析资源配置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从而形成经济学研究中的独特一支。
由于对空间这一要素的理解和假设不同,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分别在均质空间与非均质空间形成了侧重面不同的研究方向,并对经济聚集现象给出连续的“平滑经济”和非线性、不连续的“块状经济”的不同解释,从而使两者对政府应当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产业集聚给出不同答案。
虽然存在研究重点和分析方法的不同,但研究内容的实质性重叠,使得二者从长远来看,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分析区域经济现象。
【关键词】经济师论文发表,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区位论产业集聚一、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观点,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相互关系的应用科学。
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各地区地域和资源上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总体经济效益,为政府发展地方区域经济提供公共决策依据。
空间经济学是以空间为维度,研究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以便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促进地方产业经济活动在空间区位上的正确选择。
空间经济学是一门集区域城市经济、国际贸易、经济地理等多门学科融合交叉的学科。
二、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联系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均起源于19世纪的古典区位理论。
其主要理论模式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胡佛的运输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如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互联网的极大发展使得市场信息化、销售模式不断创新,运输方式发生变革更加集约和规模化,这些因素都大大影响着市场,使现代商业环境和过去完全不同。
区位论将区位高度抽象为平面距离的静态分析,以单个厂商为研究对象,没有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分析已不能完全描述现代市场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作者:曾凡喆刘天伟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4期摘要: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当中,存在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两大学科,此两种学科在经济学领域内研究较多的学科,且同属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相互关联的情况。
在空间经济学中,主要表达的是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选择与经营相关配置;在区域经济学中,主要表达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等。
本文主要研究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希望有助于此两种学科的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466-01引言由于经济学研究范畴较大,包括多种分类,因此在进行经济学相关研究时,专家学者会将经济学分为一些细致的部分进行分析,如空间经济、区域经济等。
从经济学研究范畴将,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同属于经济学大范围,并且其主要研究思路都在于空间以及地域经济的发展,是同一类学科研究,但空间经济与区域经济仍存在较多不同之处,其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等都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此类既存在不同又一脉相承的学科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
一、空间与区域的关系空间是一个较大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其对于空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在经济学范畴中,空间经济学认为空间是经济活动的具体区域,空间经济学是研究有关于经济发展空间以及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程度等情况。
但在实际空间内涵中,空间指的是地理范围内的空间,是将不同地域根据其地域性质、存在方式等情况划分为各个空间,从各个空间以及整体空间进行学科讲述。
在经济学范畴中,空间主要指的是经济活动空间,是在划分后的一定地域空间基础上,进行的与经济相关的活动及事务的情况,作为经济空间,其与地域空间的不同之处是主要与经济活动相关,对其他性质的活动情况了解减弱,是一种有关于经济元素按照不同的配置及要求进行相关联的经济范围。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渠立权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土地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区域经济要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制度等。
除此之外,本教材还介绍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城市化道路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规划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学好区域经济学除了要求同学们具有这些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要点:界定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任务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1、区域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即经济区域,有别于自然区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经济区域有以下八个特点区域具有经济含义(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实现)。
它内部的资源、经济背景、产业特点、经济政策、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等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区域内部的同质性(相似性)。
区域间的异质性(差异性)。
边界的模糊性和范围的可变性。
统一性(是自然背景条件、物质内容及其结构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地域单元)。
经济区域的系统性(内部各组成部分组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外部开放性)。
周期性(具有萌芽、形成、成长、衰退的发展过程)层次性根据区域的特点,一般而言,以行政边界作为区域边界的做法只能带来区域管理上的方便,对区域经济政策上的制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经济区域的类型根据形态特征,经济区域有均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根据物质内容的差异,经济区域可分为工业经济区、农业经济区、流域经济区等等。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怎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种联系。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大都市圈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4.资金流 • 资金流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资金流的量,而且取决于
会实体。 • 2.大都市圈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 • 3.大都市圈运行的基础就是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 4.大都市圈在空间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这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 • 大都市圈是指城市发挥其机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
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以一个或多个中心 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联系为依托,吸引和辐射周 边区域,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地域、景观地域的功能 地域概念。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二)大都市圈的特征 • 1.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
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联系
联系类型 自然联系 经济联系 人口运动联系 社会相互作用联系
服务传输联系
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
联系要素
道路网络河流和水运交通网络铁路网络 生态的相互依赖
市场类型原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生产 的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消费和购物类
型收入流部门和区域间的商品流
暂时和永久的迁移工作旅行
(一)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法
• 3.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量 •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城市
域际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够反映周围地区对 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 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 之分。 • 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辐 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经济联系量是在 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的 接收能力,并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 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 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空间均质假设不完全符合现实生活,且前提与理论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区域经济学认为,城市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有三点: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但是这三者都与均质假设存在内在的逻辑冲突。
第一,如果地区之间存在比较利益,那么均质假设就不能成立。
比较利益存在表明区域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从而各自选择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在均质化假设下,人们的生产效率、能力、技术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劳动分工优势不复存在,没有专业化分工就不可能产生比较利益。
第二,如果均质假设成立,说明投入与产出呈线性关系,那么就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
如果产出与投入规模无关,产业集中不但不能带来好处,只会通过竞争引起地价上涨,这样就不会产生城市了。
第三,集聚经济的形成原因是用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的,但是在均质化假设下,就不存在经济的外部性。
因为在均质条件下无法解决上述问题,这就需要重置这一假设。
非均质空间假设是指在不平坦空间上经济要素的非均匀分布。
不同的空间区位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不同区位的要素禀赋差异必然造成不完全的要素市场结构,生产要素的市场结构就不再是完全竞争。
但是区域经济学在非均质空间的研究中,对初始条件的非均质没有较多涉及,而只是假设在抽象平原上由经济活动积累而成的非均质空间。
在空间经济学研究中,由于研究的是稳定空间下经济活动的变化,因此必须考虑初始空间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要素分布,所以研究者在空间的基础上引入地理变量分析在时间序列上的经济变迁。
就是在均质空间与非均质空间的偏向性不同,二者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径。
在对空间理解的不同偏向下,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各自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假设框架下。
第一,区域经济学分析是建立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理论前提上;而空间经济学是建立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理论前提上。
二者分别基于完全不同的理论前提各自展开分析研究。
第二,由于区域经济学不能很好的解释城市的产生,所以它将城市看成事先存在的,研究现有的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状态、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前景。
2024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在____年,我有幸能够学习区域经济学这门课程,这是一门涉及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经济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在这____字的心得体会中,我将结合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____年我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区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索地区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空间统计分析等。
首先,我了解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有很多,包括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发现资源禀赋对地区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要,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而产业基础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此外,科技创新也是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我了解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政策环境、交通等。
地理位置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毗邻优势和离心效应是地理位置带来的两种经济效应。
政策环境也对地区经济差异产生影响,例如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都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交通也是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交通网络的发展会改变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而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学习到了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空间统计分析是区域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和相关性等问题。
通过空间统计分析,我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地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
2.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分析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我还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观点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
那么你对区域经济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简介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如日本的表、里差异,美国的东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异,英国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差异以及苏联的东、西差异等;二是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国英格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苏格兰失业率超过25%,威尔士失业率超过36%,而伦敦和东南英格兰的失业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包括区域之间。
区域经济学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绪论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答: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因此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区域”尺度上的积极发展问题有许多特点: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
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
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3、我国地方经济现象有哪些?答:①历史上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从西(渭河流域)向东(洛阳、开封等)的转移,和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都与地方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格局变换有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仍然发育了明显的地方经济。
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使我国中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得以发展,彻底改变了那里的传统产业面貌,初步形成了这些省份的工业体系。
④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时期。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答:①地方经济的发展现象。
②地方经济的差异现象,表现为水平的差异和垂直的差异两个方面。
③地方经济的地方经济竞争现象。
④地方经济的地方联合现象。
空间经济、区域经济和新经济地理学科体系梳理
空 间 经济 学是 有 关 资源 禀赋 的空 间配 置 以及 经济 活 动 区位 问题 的学科 , 区位 理 论 的演化 有 着很 长 其 的历史 , 为经 济学 理论体 系 的发展 做 出 了令 人 瞩 目的贡献 。
1 . 空 间经济 学 的理论 基础 1
究一 般均衡 区位理论 。他 从需 求 出发 , 为最 佳 区位不 是 费用最 小点 , 不是 收入 最大 点 , 认 也 而是 收人 和费
用差 的最大点 , 即利润最 大化点 。
区位 理论新 进展 : 0 自2 世纪 6 年代起 , 0 区位 理论进 入高速 发展 的时期 , 并普 及 到区域科 学和经 济学 的
空 间 经 济 学研 究 的是 关 于资 源 在 空 间的 配 置 和 经 济 活动 的空 间 区位 问 题 , 区位 理 论 自然成 了它 的 理 论 基础 和来 源 。 1。以农 业 区位论 和工业 区位 论 为代 表 的 古典 区位论 以供 给不 受 市场 需 求 约束 的完 全 4 。 竞 争 市 场 结构 为基 础 , 利用 静 态 的局 部 均 衡 分 析 方法 , 究 单 个 企业 成 本 最 小 化 的最 优 区位决 策 ; 中 研 以
2 1 年 01
口集 聚 和其 他工 业 区位 问题 进行 了综合 分析 , 10 年 出版 了著 名 的《 于 99 工业 区位 论》 。韦伯 是第一 个 系统 地建 立工业 区位论体 系的经济 学者 , 的 区位论 是经济 区位论 的重要基 石之 一 。 他 新 古典 区位 理论 : 新古典 区位论 是对 古典 区位论 的假定条 件不 断放宽 , 使其 能在 一般 的条件下 较为准 确地 解释经 济现 实 , 好地 指导 区域 经济 活动 的过 程 。新 古 典 区位论 主要 有 中心地 理论 和最 大化 区位理 更 论 。中心地理论 主要用 于研 究 区域 中城市 的数量 和规模 , 由克里 斯泰勒 于 13 年 出版 了《 国南 部的 中心 93 德 地 区》 书 中提 出 。该 书 的出版标志 着 区位 的成本 决定 论 向利 润决定 论 的转变 。在克 里斯泰 勒之后 , 一 廖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柏银玲(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要:区域经济学已发展为一门被广泛认可的学科,但是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使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波动,这源于两者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
两者到底是不同的学科还是相互补充的发展,或者是同一范畴的不同研究方法,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
从理论根基出发,着重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展望了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是分是合。
关键词:区位论;空间集聚;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11)04-0043-061理论根源1.1区位理论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和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均起源于19世纪的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也称传统区位理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对此著作颇多,基本创立了系统的、经典的区位理论。
主要的理论模式有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胡佛运输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论、帕兰德市场区位论。
[1]2-23从18世纪中后叶就已经有人注意到生产区位,并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区位问题。
但是区位被高度抽象为平面距离的概念,只反映在运输成本上,这对企业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实际的现实经济却千差万别。
即便如此,古典区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影响也不容动摇,许多现代学科都是以古典区位论为理论基础,如国际贸易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
如今时过境迁,古典区位论的相关假设和结论早已不能完全描述现代市场经济现象。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化、运输方式和销售模式等大大影响着市场,19世纪的古典区位理论是不可能涉及这些因素的。
其次,古典区位论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是束缚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1)在古典区位理论下,企业只追求最小成本或者最大利润。
忽视消费者的效用,不仅社会效应低,经营者的最大利润也很难实现,经济活动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利益协调的结果,仅仅从经营者单方面考虑是古典区位论的重要缺失。
(2)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以单个厂商为研究对象,没有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和企业的多重选址。
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独自决策,要考虑其他竞争者的区位选择,这也是古典区位论的局限之一。
(3)在区位选择上,只考虑成本最小化,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差。
因为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4)古典区位理论是在一系列苛刻的假设条件下的纯理论推导,将空间看成是均质的、无差别的、环境虚无的空间点线面关系,只是静态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基本不涉及动态分析,看上去很有道理,收稿日期:2010-11-23作者简介:柏银玲,女,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但与实际生活错位,影响到理论的发展。
经济学家在完善区位理论的缺陷与突破理论约束时,对区位的理解产生了分歧,才有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与空间经济学的“空间”不同的地域概念,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赋予它们不同的特征要素。
1.2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区域经济学是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古典区位理论主要研究微观的区域经济问题,着重考察整个企业的最佳选址,其目的在于通过厂址布局来降低运输费用。
许多重大问题在古典区位论的框架内是无法解决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们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展开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研究的范围和领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而且越来越深入。
显然,这种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区位论,包括了微观的、中观的、宏观的经济理论,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动态化、计量化、综合化分析方法,较以往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吸纳了许多相关学科———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的研究成果。
这样便形成了经济学的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并不是对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区位理论是有差别的。
[2]1-8主要表现在:(1)从研究对象上看,古典区位理论重点研究微观问题,从企业角度研究降本谋利的最优区位;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问题,探讨国家区域最优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分工。
(2)从研究手段上看,区位论的目标实现依赖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则是在市场体制下同时需要依靠国家行政手段干预来实现;(3)从研究方法上看,区位论主要运用静态、局部分析的方法;区域经济学则应用宏观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方法。
(4)从结果上看,区位论可以使个别企业或者局部效率达到最高,容易出现和发生两极分化,造成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区域经济学可使区域间的差距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体利益最大化,但是有可能制约个别企业或者地区的发展。
总的来说,古典区位论是区域经济学源头,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先导性的重要贡献。
1.3空间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空间经济学也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也就是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尽管区位理论拥有长久的历史,而且区域经济学已经发展了40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藤田、克鲁格曼(Krugman)和维纳伯尔斯合著了《空间经济学》,其对10余年来的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和成就做了精炼的概述和总结,自此空间经济学才悄然升起。
世界经济面临的新的问题是推动空间经济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欧洲统一市场形成以后,通过欧盟内部国家间经济和美国国内经济的比较研究来把握统一市场的种种能力,对空间经济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19-27在克鲁格曼看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少有两次空间经济学几乎要开创新时代了,但都功亏一匮。
两次努力的失败在于没有给出一个同时包括收益递增、随之而来的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等内容的正式框架。
在杜能将区位论引入经济学模型之后,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空间经济学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没有能够成功地纳入经济学主流。
这是因为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在空间理论的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消极的分水岭。
李嘉图之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空间因素是受到主要考虑的,他却用比较成本①将此因素①比较成本“omparative cost”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又称比较利益论。
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
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
比较成本说在历史上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把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个理论。
柏银玲: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经济学替代,将环境差异弱化为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有效地绕过空间问题。
另外,他的运输成本与其他形式的成本没有差别。
李嘉图的这一分析,将空间因素从主流经济学理论中驱逐出去,从此之后很长的时间内,空间因素即使被研究过,也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演义模型之外处理的。
终于在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样化》,建立了一个非常精巧和独特的D—S垄断竞争模型。
也就是D—S模型把源自规模经济的收益模型和不完全竞争纳入一般均衡模型,使主流经济学接纳空间维度的关键之一。
这个模型为很多经济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工具,扫除了研究发展上的技术障碍,从此,掀起了经济学研究中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革命。
1.4空间的复杂性对区位的不同理解是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为什么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早于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为什么困难重重?空间问题为什么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盲点?这并不是历史偶然,也与时间无关,只是两者对区位的假设不同。
这源于空间本身的某些特征(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使得其从本质上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无法掌握和处理的领域。
克鲁格曼认为,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对空间问题置之不理,并不是因为区位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重要,只是因为经济学家们没有掌握必要的研究工具。
他说,“在空间经济学中,如果你不找到某种方法来处理规模经济和寡头厂商的问题,那么你事实上根本无从入手。
经济学家们也因为知道无法把空间因素模型化,而不去研究经济的空间方面的问题。
直到D—S模型与新贸易理论的发展,才使空间维度在经济分析中得以应用。
空间问题为什么被经济学弱化,除了上述的技术模型与理论局限外,还与空间的自身有关。
因为在空间维度上分析资源配置问题时,有很大的障碍。
[4]32-38第一,空间自身的复杂性。
要将空间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中,首先要面对空间的复杂性,包括空间在地理特征、要素禀赋与相互之间的影响,这些复杂的因素在模型中很难体现。
第二,空间维度的相对固定。
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可以较为及时的改善和调整,用时间维度可以分为点、短期和长期来分析。
而空间维度上的空间形态则很难改变也是很难拆分,即使可以拆分,那么如何拆分,按什么标准拆分,这些都是很难把握的。
第三,空间维度的相对固定与时间的不确定性,在同一空间上,时间是川流不息的,在空间的基础上研究资源配置的时候必然要面对时间序列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时间的基础上研究资源配置的时候,空间维度是相对稳定的,这对简化问题,建立模型是很有帮助的,反之亦然。
第四,空间维度上,经济主体行为占据一定的空间资源,而这种对空间资源的支配具有相对的垄断性、独占性与外部性,这使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理解了空间的复杂性也就不难理解空间因素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盲点。
2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区别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来源于同一个理论基础,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者都致力于揭示区域经济学的总体运行趋势与规律,由于研究的重点和分析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
2.1空间假设不同对空间问题的不同处理是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两个学科最大的区别。
区域经济学基于空间问题自身的复杂性,针对地理特征和要素分布这两个特征,一般将空间分为均质与非均质两种。
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特征如表1所示。
在空间均质的假设中,首先抽象掉了所有的地理和地貌特征,其次区域经济学在处理要素分布这一重要变量时进行了简化的技术处理,将空间假设为要素的均匀分布,从而避免了引入要素密度函数等变量所带来的技术障碍。
也就是说,均质空间假设是一片平原,其中没有凹凸,也不存在地理上的特征,要素的禀赋也是均等的,只从距离的角度来考虑经济活动的特征,将空间问题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卷4期尤其是区位问题归结于距离问题,在此基础上把距离和运输引入分析模型中,并且由于是平原,那么距离与运输成本变量是线性关系;反之,在非平原时很难分析变量的关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