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作用机制
常用抗菌药物机制
常用抗菌药物机制
1.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糖
类抗生素等。
这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壁在维持细菌形态、结构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细
菌细胞壁的合成可导致细菌死亡。
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重要,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细
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2.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包括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
抗菌药物通过选择性地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来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从而防止细菌的增殖和生长。
3.核酸合成抑制剂:包括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等。
这类
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氟喹诺酮类抗
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的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
增殖。
4.细胞膜破坏剂:包括多粘菌素类抗生素、聚肽类抗菌肽等。
这些抗
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互作用,导致细胞膜的破裂和渗透性增加,
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5.酶抑制剂: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由于细菌的耐药机制普遍
存在,细菌通过产生一种名为β-内酰胺酶的酶来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使抗生素失去效力。
因此,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已经成为一
种重要的策略,目的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来恢复抗生素的活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不同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但总的来说,抗菌药物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的细胞壁对于细菌的存活和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蛋白质是细菌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合成的干扰可以使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合成,而红霉素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3.干扰细菌核酸合成:核酸是细菌内部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
一些抗菌药物可以与细菌的DNA或RNA结合,干扰其正常合成过程,阻止细菌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复制。
例如,环丙沙星是一种广谱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4.干扰细菌细胞膜的功能:细菌细胞膜对于细菌的存活和正常功能发挥起关键作用,因此,一些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细菌死亡。
例如,聚霉素B是一种抑制细菌细胞膜形成的抗生素,通过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杀死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通过自身的遗传变异或获得外源基因片段等途径,使得原本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菌株变得对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现象。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靶点变异: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重组等方式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使得抗菌药物无法与其结合,或者结合后无法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用,而一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靶点的结构或增加其生产量来降低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2.药物的降解或排出:细菌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代谢途径,降解或排出抗菌药物,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例如,革兰氏阴性菌通过改变外膜渠道的蛋白结构或功能来限制抗生素进入细胞。
3.转移抗性基因: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这些基因可以来自其他细菌,也可以来自环境中其他微生物。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它们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产生抗菌效果。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根据对细菌的不同作用方式进行分为以下几类:1.抗菌药物的细胞壁阻断机制: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的外部保护层,它可以维持细菌的形态和稳定性,并起到阻止外界物质进入细菌内部的作用。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物质。
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类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的活性,阻断了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构建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抗菌药物的DNA/RNA阻断机制:DNA和R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它们在细菌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和利福霉素通过与细菌DNA或RNA发生特异性结合,阻碍了核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阻止细菌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抗菌药物的蛋白质合成抑制机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包括酶、结构蛋白等。
抗菌药物如氨基酸类和氨基甘露醇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4.抗菌药物的细胞膜破坏机制:细菌细胞膜是细菌内外环境的隔离屏障,它具有保护细菌的作用。
一些抗菌药物如胺碘酮等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内外物质交换的紊乱,细胞内外环境失衡,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非只有一种,很多抗菌药物可能同时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此外,在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具体的细菌类型以及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不同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加重了治疗难度和风险。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促进研发和应用新型抗菌药物也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或杀死细菌,从而帮助治疗感染疾病。
一种常见的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是靶向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细菌细胞壁对于其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而这类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和死亡。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通过抑制一种叫做转肽酶的酶来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另一种常见的作用机制是靶向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细菌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来维持其生理功能,而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来杀死细菌。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可以结合到细菌的核糖体上,阻止细菌合成蛋白质。
还有一些抗菌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的DNA和RNA来发挥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与细菌的DNA和RNA结合,干扰其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可以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从而阻止细菌DNA复制。
除了以上几种作用机制,还有一些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代谢,干扰细菌的能量产生和代谢途径来抑制细菌生长。
例如,磺胺类抗生素如
磺胺甲噁唑和联苯苄胺可以竞争性地抑制细菌对于二氢叶酸的合成。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
这是由于细菌的基因突变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机制导致的。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守医生的建议以及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控制非常重要。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化学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代谢以及其它关键的细胞过程来发挥作用。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是维持细菌形态的关键结构,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所必需的细胞壁合成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密度和强度降低,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这类药物可以结合到细菌的核糖体组分上,阻止核糖体上的转化过程,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无法正常合成所需的蛋白质,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这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菌的DNA复制和RNA合成。
它们可以结合到细菌DNA或RNA的特定区域,阻断其正常的复制和合成过程,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4.抗代谢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
磺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断细菌对二氢叶酸的合成过程,从而干扰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则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潮解酶,影响细菌DNA的超拧和解,干扰细菌DNA的合成和修复。
总结来说,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细菌的DNA复制和RNA合成以及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
不同的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的作用靶点,发挥抑菌或杀菌的作用,最终达到治疗感染疾病的目的。
但应注意的是,随着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下,还应加强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1. 引言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来发挥治疗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抗菌药物的分类以及常见的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2.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当抗菌药物与细菌相互作用时,可以发生多种作用方式,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某些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不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
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类药物,它们能够抑制细菌的横纹肌动蛋白合成,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
•干扰细菌蛋白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进程。
•干扰细菌DNA复制和转录:某些抗菌药物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阻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进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喹诺酮类药物是常用的代表,它们能够与细菌DNA酶结合,阻止DNA链的合成和复制。
•干扰细菌代谢过程:部分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磺胺类药物可以阻断细菌产生二氢叶酸的代谢途径,从而影响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3. 常见的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通过阻断细菌的DNA复制和转录来发挥抗菌作用。
•磺胺类抗生素:如甲氧苄啶、磺胺嘧啶等,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来发挥抗菌作用。
4.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者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更多的作用机制和新的靶点,为抗菌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导言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菌生长和杀灭细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导致常规治疗变得无效。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的原因及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对抗细菌感染。
下面列举了主要的作用机制:1. 细胞壁的破坏一类抗菌药物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所需的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核酸的抑制一些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从而干扰其生长和繁殖。
例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与细菌DNA拓扑异构酶结合,阻断DNA 的正常复制和修复。
3. 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抗菌药物还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其生长。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结合细菌的核糖体,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4. 代谢酶的抑制某些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体内关键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其代谢途径。
例如,磺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体内对二氢叶酸的合成,干扰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耐药性的原因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由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包括自然进化和人为原因。
1. 自然进化细菌具有很高的遗传变异率,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在大量抗菌药物使用的环境下,细菌可以经过基因突变或者水平基因转移来获得耐药性。
这些突变或基因传递事件可能导致细菌拥有对抗菌药物的特定机制或者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
2. 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是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患者不按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或者医生过度开具抗菌药物时,细菌面临低浓度抗菌药物的压力,耐药菌株更容易出现。
此外,长期的低浓度抗菌药物暴露也会刺激细菌进化和耐药基因的传递。
3. 患者与抗菌药物的接触患者与抗菌药物的接触也会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生长和杀灭细菌。
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应用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菌生长: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抑制细菌的生长。
其中,静菌抑制是常见的机制,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RNA或蛋白质合成等途径,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2. 杀灭细菌:有些抗菌药物可以直接杀灭细菌。
这些抗菌药物通过破坏细菌核酸或细胞膜结构,引起细菌死亡。
常见的杀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等。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1. 按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不同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选择。
临床上常利用药敏试验来评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选择敏感的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2. 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类型、患者特点以及细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来确定。
过低的剂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而过高的剂量则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3. 严格控制使用指征: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控制使用指征。
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一般来说,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细菌感染,而对病毒感染无效。
4. 注意交叉耐药问题:交叉耐药是指某些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为了避免交叉耐药问题,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药物滥用。
5. 关注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转换药物。
此外,孕妇、老年人和儿童对抗菌药物的安全性需特别注意。
6. 合理的联合用药:有时,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但联合用药也需要慎重选择,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7. 加强用药监测与管理:为了有效应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与管理。
建立抗菌药物应用评价体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
抗菌药作用机制
抗菌药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壁形成
作用阶段事件抗生素作用环节
胞浆内阶段合成肽前体物
质—五肽
磷霉素阻碍五肽合成
胞浆膜阶段合成粘附单体
—支链十肽万古霉素
杆菌肽
阻碍粘附单体
的合成
胞浆膜外阶段粘肽单体交叉
联络B—内酰胺类阻碍单体的交
叉联络
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1、多肽类抗生素——细菌细胞膜
2、多烯类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真菌细胞膜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抗生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
1、抑制肽链延长: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
2、抑制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氨基糖苷类
四、影响核酸合成
1、DNA水平: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抑制细菌DNA的复
制和mRNA 的转录:喹诺酮类
2、RNA 水平:抑制DNA 依赖的RNA 多聚酶,抑制mRNA 的形成:利福平 五、干扰叶酸代谢
1、 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磺胺类
2、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甲氧苄啶
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磺胺类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甲氧苄啶
胞浆外 粘肽单体交叉联合
B —内酰胺类
胞浆膜 粘附单体—直链十肽 万古霉素 杆菌
胞浆内 粘肽前体—五肽合成 磷霉素
细菌核糖体50S 亚基 氯霉素 林可按类 大环内酯类
抑制DNA 回旋酶 喹诺酮类
细菌核糖体30S 亚基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第一类抗生
素
抑制mRNA 利福平
第二类抗生素
第三类抗生素
第四类抗生素。
简述抗菌药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作用机制抗菌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针对细菌的特定结构和功能进行干扰或破坏,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目的。
以下是抗菌药常见的几种作用机制:1. 干扰细胞壁合成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是细菌的重要保护结构。
抗菌药通过干扰细胞壁的合成,降低细胞壁的坚韧性,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细菌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胀,变形死亡。
常见的这类药物有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等。
2. 损伤细胞膜细菌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膜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控制着细胞内外物质的运输和能量转换。
抗菌药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或抑制其功能,导致细菌内外物质交换受阻,能量代谢失调,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例如,阳离子抗菌药和某些表面活性剂、染料等能插入磷脂分子间的疏水结合部或嵌入膜的亲水层,使膜结构破坏,导致细胞死亡。
3. 干扰蛋白质合成细菌的蛋白质合成需要多种酶的参与,抗菌药通过抑制这些酶的活性或干扰蛋白质合成的其他环节,使细菌不能正常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通过与核糖体不可逆结合,干扰延长因子G的功能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又如四环素类抗生素能抑制氨基酰-tRNA与核糖体A位上的结合,影响肽酰-tRNA的移位和多肽链的延长。
4. 抑制核酸合成核酸是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抗菌药通过抑制核酸的合成,影响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通过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活性,导致DNA复制受阻,抑制细菌的生长。
又如磺胺类药物能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使二氢叶酸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后者是合成核酸分子的必需物质,因此抑制了核酸的合成。
5. 破坏细胞壁自溶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自溶素,诱导自身死亡。
抗菌药可以抑制自溶素的产生或者激活自溶系统,使细菌自溶或被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所清除。
例如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自溶酶的活性而使细菌自溶或细胞壁水解。
归纳总结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归纳总结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是用于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一些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达到杀菌作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这些药物通过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靶点结合,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胀变形死亡。
增加细菌细胞壁自溶酶的活性:一些抗菌药物通过增加细菌细胞壁自溶酶的活性来杀菌,如溶菌酶、自溶菌等。
这些药物可以激活细菌细胞壁自溶酶,使细菌自行溶解死亡。
抑制细菌DNA合成:一些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来杀菌,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这些药物可以干扰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繁殖而死亡。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一些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菌,如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这些药物可以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繁殖而死亡。
抑制细菌RNA合成:一些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RNA的合成来杀菌,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
这些药物可以干扰细菌RNA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繁殖而死亡。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干扰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相关过程来实现杀菌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抗菌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什么是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什么是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化学物质。
它们对于治疗感染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抗生素作用机制: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抗菌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
其中,最常见的机制包括:
-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和死亡。
-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 干扰细菌代谢途径: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的代谢途径,导致细菌死亡。
2. 抗菌药物的抗生素耐药机制: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主要包括:
- 靶点变异: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的结合靶点,使抗生素无法有效地与其结合,从而失去药物的作用。
- 药物降解:细菌产生酶来降解抗生素,使其失去杀菌作用。
- 药物外排:细菌通过运输蛋白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减少药物在细菌内的浓度。
3. 抗菌药物的免疫调节机制:除了直接抑制或杀死细菌,一些抗菌药物还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增强炎症反应等,从而加速感染病情的好转。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多样的,不同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科学家和医生们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抗菌药物,并合理使用现有的药物,以应对感染疾病的挑战。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能够发展出对这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使得这些药物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降低。
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性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以及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至关重要。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的细胞壁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层,抗菌药物可以通过阻止细胞壁合成来破坏细菌的结构。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合成一系列必需的蛋白质,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阻断细菌的生命周期。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可以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3.核酸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还需要合成DNA和RNA,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来阻断细菌的复制和繁殖。
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能够抑制细菌的DNA合成。
4.细菌细胞膜破坏:细菌的细胞膜起着保护细菌内部结构的作用,一些抗菌药物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
例如,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如盐酸万古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中的脂多糖结合,引起细胞膜的破坏。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抵抗力的能力。
细菌耐药性主要包括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两种类型。
1.固有耐药性:一些细菌具有天然的耐药性,这是由于其细胞壁结构、酶活性等因素的差异所致。
这些细菌在自然界中就已经存在并且具有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例子包括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固有耐药性。
2.获得性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导致药物原本对细菌的杀菌或抑制作用降低。
这种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抗菌药物的靶标位点,例如青霉素酶的变异使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理使用药物、防止药物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细胞壁的合成抑制:很多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抑制菌落生长的作用。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酶,进而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
2. 蛋白质合成抑制:抗菌药物还可以通过干扰细菌中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丙氨酸酶抑制剂就是通过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3. 核酸合成抑制:某些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DNA或RNA的合成,从而阻断细菌的遗传物质的合成和复制。
这类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如链霉素就是通过干扰蛋白质合成的前驱物的正常合成来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4. 合成代谢的干扰:还有一类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的合成代谢途径,如磺胺类药物就是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抑制必需物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效果的。
二、抗菌药物的影响因素1. 药物种类:不同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和作用机制。
有些药物只能对特定的细菌或细菌类别产生有效抑制作用,而不能广谱覆盖各类细菌。
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药物的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2. 药物浓度和给药方法:药物浓度和给药方法对于药物的抗菌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高浓度的药物可以更好地杀灭病原微生物,但浓度过高可能带来毒副作用。
此外,给药方法也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抗菌效果。
3. 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也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
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出现抗菌活性降低的情况,而使用时间过短或过长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4. 细菌的抗药性:药物耐药性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细菌的抗药性可以通过基因突变、耐药质粒传播和选择压等方式发展。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是减缓药物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这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结构, 它为细菌提供了一个保护性的外壳。 当细胞壁受损时,细菌会失去保护,变得脆 弱,最终死亡。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质膜之外,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这也是抑 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的原因。 细菌细胞壁是维 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它能适应多样的环境变化,并能与机体相互作用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peptidoglycan ),又称黏肽,它构成巨大网状分子包 围着整个细菌。 革兰阳性( G *)菌细胞壁坚厚,肽聚糖含量为50%~80%,菌体内 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维生素、糖、无机离子及其他代谢物,故菌体内 渗透压高。 革兰阴性( G ")菌细胞壁比较薄,肽聚糖仅占1%~10%,类脂较多,占 60%以上,且胞质内没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与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低
这类抗菌药主要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呋 辛、头孢克洛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这些药物通过与细菌细胞壁上的 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转肽酶的活性,从而破坏细胞壁的合成。 由于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这类抗菌药对人体细胞的伤害较小
7
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01.
另一类抗菌药通过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来发挥作用。胞浆膜是细菌细胞内的第一道防线, 它能够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当胞浆膜受到损伤时,细菌内的物质会外泄,导致细 菌死亡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01
02
03
G "菌细胞壁与 G *菌不同 ,在肽聚糖层外具有脂多糖 、外膜及脂蛋白等特殊成分
外膜在肽聚糖层的外侧 ,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 异蛋白组成,是 G "菌对外 界的保护屏障,外膜能阻止 青霉素等抗生素、去污剂、 胰蛋白酶与溶菌酶进入胞内
抗菌药知识点总结
抗菌药知识点总结一、抗菌药的概念1. 抗菌药的定义抗菌药是一种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药物。
抗菌药通常被用于治疗感染疾病,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抗菌药通常被分为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等不同种类。
2.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使其失去活力或死亡。
不同种类的抗菌药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3. 抗菌药的使用范围抗菌药的使用范围涉及很广,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性传播疾病以及严重感染性疾病等。
二、抗菌药的分类1.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疾病。
抗生素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2. 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疾病。
抗真菌药可以分为聚酮类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的分类抗病毒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病毒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
抗病毒药可以分为抗HIV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等。
4. 抗寄生虫药的分类抗寄生虫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寄生虫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疾病。
抗寄生虫药可以分为抗原虫药、抗蠕虫药、抗血吸虫药等。
三、抗菌药的使用原则1.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菌药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不同的感染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
2. 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合适的抗菌药剂量和疗程,确保药物的达到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3.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菌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时间,避免过度或不足用药导致治疗失败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菌药作用机制抑制细菌壁形成作用阶段事件抗生素作用环节胞浆内阶段合成肽前体物质—五肽磷霉素阻碍五肽合成胞浆膜阶段合成粘附单体—支链十肽万古霉素杆菌肽阻碍粘附单体的合成胞浆膜外阶段粘肽单体交叉联络B—内酰胺类阻碍单体的交叉联络一、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1、多肽类抗生素——细菌细胞膜2、多烯类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真菌细胞膜3、多烯类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真菌细胞膜三、作用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抗生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1、抑制肽链延长: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2、抑制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氨基糖苷类四、影响核酸合成1、DNA水平: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mRNA的转录:喹诺酮类2、RNA水平: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抑制mRNA 的形成:利福平五、干扰叶酸代谢1、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磺胺类2、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甲氧苄啶第二题. 过敏性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过敏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20分钟内,也可发生于用药后7—12小时以后,快速发作也可在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出现以下症状:fBRU4q= ^T(1)呼吸道阻塞——因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紫绀、窒息、伴频危感。
yo@S. 7[ / (2)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急剧下降,甚至测不到。
Z[pM lg 6Z (3)中枢神经症状——由脑组织缺氧,导致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0B7_6B+@(4)皮肤过敏反应——皮肤瘙痒、荨麻疹、严重者剥脱性皮炎。
D`-C#O 7.N(5)呼吸道过敏反应——可引起哮喘或支原哮喘病发作。
@ x @*=(6)消化系统过敏反应——可引起过敏性紫瘢、腹痛、恶心呕吐及便血等症状。
(7)也可发生发热及关节肿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1)详细询问既往史如对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药物有无过敏史,使用前必须做药物敏感试验,青霉素等药物用药中超过24h或更换批号应重新做皮试。
(2)配药前注意事项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药物有无外观变化,有无沉淀及破损,注意看清药物有效期。
(3)静脉注射前注意事项严格三查七对,为防止输液反应要用药液冲洗输液管,即使药液至少有5~10ml流出输液管方可注射。
(4)静脉输液期间的观察嘱病人遇有不适、恶寒、恶心等及时报告;输液应先慢后快,然后改为正常滴速,每15min巡视1次,观察用药后反应及疗效,1h后延长巡视时间,做好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记录。
(5)预防措施为防止某些药物出现过敏,首次用药可以合并用少量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注射室常备抢救药品,抢救设备,放置在容易拿到的位置,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遇有过敏,立即中止输液,并夹住输液管与液体一并送验。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1)立即停药,平卧、保暖、吸氧。
(2)即刻皮下或肌注盐酸肾上腺素0.5—1毫克,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20—30分钟,皮下或静脉重复注射0.5—1毫升每支(1毫升含1毫克)直到脱离危险期。
q +}KAk|]V(3)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氟美松)5mg(毫克)或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毫克)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00—300毫升内行静脉滴注。
还可静脉给予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以减轻或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aF ( L _ (4)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如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 或苯海拉明20—40mg。
(5)血压不升需补充血容量,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压仍不升者可加入去甲肾上腺素1—2mg或多巴胺20mg 根据情况调节滴速维持血压。
b)1v:X4Bv=(6)可给予呼吸兴奋剂,尼可刹来(可拉明)每支含量0.375mg,山梗菜碱(洛贝林)每支含量3mg等呼吸兴奋剂,急性喉头水肿窒息时可行气管切开术,如呼吸停止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_>k&M7OU 4(7)心脏骤停时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术,心内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mg或心内注射三联针。
o oW;s<6(8)有肌肉瘫痪松弛无力时,可皮下注射新的明0.5—1毫升,有哮喘病者禁用。
!u -m ~P(9)在抢救的同时还应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和一般情况,然后根据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第三题 .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
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
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第四题. 氨基糖甙类,如庆大霉素,丁按卡钠,奈替米星,依替米星等,氧哌嗪青霉素,头孢他定等三代头孢菌素,泰能和美罗培南或倍能(日本)有效,一般联合用青霉素类和三代头孢或氨基糖甙类治疗第五题. 泌尿道、生殖道、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也常用于中耳炎。
第六题. 氨苄。
氨苄西林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其作用机理和青霉素类似,通过和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使细菌溶解死亡。
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见的病原菌均有抗菌作用。
第七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八题. 氟哌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复方新诺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第九题. 氯霉素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是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感染的首选药。
第十题. ①过敏反应头孢菌素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
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
一般地说,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l0%~30%对头孢菌素过敏,而对头孢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需要警惕。
②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
本类药物强力抑制肠道菌群,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缺乏及维生素K的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③肝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值的升高。
④造血系统偶可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等。
⑤肾损害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由肾排泄,偶可导致血液尿素氮(BIJN)、血肌酐值升高、少尿、尿蛋白等。
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显著。
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⑥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菌素都有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作用。
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有关⑦与乙醇联合应用产生“醉酒状”反应。
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功能。
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体内乙醛积蓄而呈“醉酒状”。
第十一题. 临床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抗菌谱:抗菌谱近似青霉素,对革兰阳氏性菌如金葡菌(包括耐青霉素菌株)、肺炎球菌、链球菌、炭疽杆菌、猪丹毒丝菌、李斯特氏菌、腐败棱菌、气肿疽梭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布鲁氏菌、巴斯德氏菌等,不敏感者大多为肠道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此外。
对弯杆菌、某些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也有良好作用。
第十二题. (1)腹或胃绞痛、疼痛、严重气胀;(2)严重腹泻(水样或血样);(3)发热;(4)恶心、呕吐;(5)异常口渴;(6)异常疲乏或软弱;(7)显著体重减轻(伪膜性肠炎)。
第十三题. 万古霉素主要用在四个方面的感染治疗:首先是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另外也用在难辨梭菌酿成的抗生素耐药性的伪膜性肠炎的治疗;万古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结肠炎和肠道炎症;万古霉素还经常用于安装心脏导管、静脉导管等装置时的预防感染。
万古霉素可以单独用药,也可以联合用药。
主要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损害严重,与剂量大小有关。
大剂量应用、肾功能不全和老年人易发生、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偶见过敏反应。
对血管有刺激性,静脉滴注时可发生恶心、寒战、药热,所以药物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易过快,另外听力减退、耳聋、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第十四题. 本品用于骨髓炎治疗口服适用于: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及厌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女性生殖道及盆腔感染和厌氧菌所致的腹腔感染等。
林可霉素注射液除上述指征外,尚可用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骨和关节感染、慢性骨和关节感染的外科辅助治疗、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等。
林可霉素渗入脑脊液的浓度不能到达有效水平,不适用于脑膜炎的治疗。
第十五题.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耳毒性耳毒性包括前庭功能障碍和耳蜗听神经损伤。
前庭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昏、视力减退、眼球震颤、眩晕、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其发生率依次为neomycin> kanamycin> streptomycin> gentamicin、amikacin、tobramycin>netilmicin。
耳蜗听神经损伤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和永久性耳聋,其发生率依次为neomycin> kanamycin> amikacin> gentamicin> tobramycin >streptomycin。
Aminoglycosides抗生素的耳毒性直接与其在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较高有关,可损害内耳柯蒂器内、外毛细胞的能量产生及利用,引起细胞膜上Na+,K+-ATP酶功能障碍,造成毛细胞损伤。
临床上应避免与高效利尿药或顺铂(cisplatin)等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并可通过细胞膜吞饮作用使药物大量蓄积在肾皮质,故可引起肾毒性。
轻则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生肾小管急性坏死,但一般不损伤肾小球。
肾毒性通常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时可产生氮质血症和导致肾功能降低。
肾功能减退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血浆浓度升高,这又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和耳毒性。
各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取决于其在肾皮质中的聚积量和其对肾小管的损伤能力,其发生率依次为neomycin> kanamycin >gentamicin>tobramycin >streptomycin> netilmicin。
第十六题. 可用钙剂或新斯的明翻转这种阻断第十七题. 细菌与链霉素接触后极易产生耐药性。
用途:1、本品适用于土拉菌病,或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于鼠疫、性病肉芽肿、布氏杆菌病、鼠咬热,亦可与青霉素联合治疗或预防草绿色链球菌或肠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
2、本品亦可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各种结核病或其他分枝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