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经济政策限时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2.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

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C.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D.国家面临边疆危机

4.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 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驰

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5.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6.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被延误的内在原因不包括

A.萌生与发展的“市民社会” B.“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

C.僵滞的小农经济产业机制 D.传统保守的社会文化心理

7.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皆秉承了这一政策。“这一政策”指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无为而治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划疆分治政策

8.《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

原因

9.《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这说明该书

A.重视商业发展 B.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D.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10.清朝湖南巡抚王文韶的一段话:“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如机器盛行,则失业者渐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胜言矣。”这段话表达的基本统治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中体西用 C.以农为本 D.农商并重

11.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上述记载反映了( A )

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 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12.“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国专。……民舍本事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重农”目的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1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5.“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16.中国古代商人活动对统治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城市繁荣,出现众多的商业都会

②农民羡慕从商利润丰厚,弃田从商③商人凭财势侵夺地产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造

成社会的不稳定④奢侈之风导致人心腐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17.明代蒲州商人范世逵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18.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19.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提到:“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①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21.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理由的是

A.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

二.材料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材料二: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