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发挥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参考PPT
郁化热,郁热扰心的烦躁 • 用身无大热除外了阴盛格阳证
•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伤寒论第一讲
• 【例1】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 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 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 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 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伤寒论第一讲
•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 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 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 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
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还可治厥阴提纲 证。
• 白头翁汤的现代应用。
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
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 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 心所致。
近有人用其治疗热喘和舌痛皆有效。
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第一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伤寒论第一讲
• 【例1】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 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 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 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 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伤寒论第一讲
•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 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 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 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
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还可治厥阴提纲 证。
• 白头翁汤的现代应用。
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
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 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 心所致。
近有人用其治疗热喘和舌痛皆有效。
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第一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伤寒论》辨证论治部分-APPT资料优秀版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
《伤寒论》 辨证论治部分-A
授课:张国骏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
《伤寒论》辨证论治实训部分的基本要求 1、实训的例数,每学时不少于4例,一般为5~6例。
即大约可以做到每10分钟处理一位病人。 2、病例分析要求在100分钟内完成,基本上符合门诊处
理病人的最短时间。 3、给出病例的时间:每例5分钟,望医生迅速记录下病
嘶,困倦嗜卧, 《伤寒论》辨证论治实训部分的基本要求 神形憔悴,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而
但体温一直持续在37.
寸部独浮。 李某,男,41岁,市民,于2000年5月3日就诊。
2001年7月15日就诊。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即侧头欲睡。 听诊右肺闻管状呼吸音,左肺呼吸音增强。 家人代诉,13天前感受寒凉后出现高热腹泻,近日腹泻加重。 8×109/L,胸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致密阴影。 患者,女性,63岁,家庭妇女。 查:患者表情淡漠,形体瘦弱,舌红少苔,脉虚数。 十天后患者体温降至37. 98×1012/L,Hb15g/L ,WBC 9.
例要点,包括舌脉。五分钟后,机器自动转到下一个 病例。 4、要求写出:
中医诊断(病名、证名) 病机要点(适当分析) 治法 处方(包括药物剂量) 服法
病例001 邓某,男 ,30岁,干部。2001年7月15日就诊。 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昨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
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今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 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舌 偏红,苔薄黄,脉洪大而浮紧。
病例011 俞某某,男,6个月。1972年3月19日就诊。 家人代诉,13天前感受寒凉后出现高热腹泻,近日腹泻
加重。住院诊断:(1)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2)营 养不良。曾用乳酶生,新霉素,补液,葛根芩连汤加
《伤寒论》 辨证论治部分-A
授课:张国骏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
《伤寒论》辨证论治实训部分的基本要求 1、实训的例数,每学时不少于4例,一般为5~6例。
即大约可以做到每10分钟处理一位病人。 2、病例分析要求在100分钟内完成,基本上符合门诊处
理病人的最短时间。 3、给出病例的时间:每例5分钟,望医生迅速记录下病
嘶,困倦嗜卧, 《伤寒论》辨证论治实训部分的基本要求 神形憔悴,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而
但体温一直持续在37.
寸部独浮。 李某,男,41岁,市民,于2000年5月3日就诊。
2001年7月15日就诊。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即侧头欲睡。 听诊右肺闻管状呼吸音,左肺呼吸音增强。 家人代诉,13天前感受寒凉后出现高热腹泻,近日腹泻加重。 8×109/L,胸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致密阴影。 患者,女性,63岁,家庭妇女。 查:患者表情淡漠,形体瘦弱,舌红少苔,脉虚数。 十天后患者体温降至37. 98×1012/L,Hb15g/L ,WBC 9.
例要点,包括舌脉。五分钟后,机器自动转到下一个 病例。 4、要求写出:
中医诊断(病名、证名) 病机要点(适当分析) 治法 处方(包括药物剂量) 服法
病例001 邓某,男 ,30岁,干部。2001年7月15日就诊。 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昨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
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今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 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舌 偏红,苔薄黄,脉洪大而浮紧。
病例011 俞某某,男,6个月。1972年3月19日就诊。 家人代诉,13天前感受寒凉后出现高热腹泻,近日腹泻
加重。住院诊断:(1)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2)营 养不良。曾用乳酶生,新霉素,补液,葛根芩连汤加
《伤寒论临床发挥》课件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将所学 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注学术动态
关注《伤寒论》及相关领域的学术 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
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
促进学科发展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为《伤 寒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THANKS
有益的借鉴和反思。
02
《伤寒论》的核心理论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根据外感病的不 同阶段,将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并针对各经的证候特点进行辨 证论治的一种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 段具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病机特点,通过六经辨证可以全面 掌握病情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通过学习《伤寒论》,深入理解中医的 基本理论和诊疗思路。
学习的挑战与乐趣
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探 索和尝试,发现学习的乐趣。
临床应用的价值
掌握《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技巧,提高 诊疗效果。
与其他学者的交流
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心得,互相启发,共 同进步。
对未来学习《伤寒论》的建议和展望
持续学习与实践
结合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如影像学、实 验室检查等,对《伤寒论》中的辩证思路 和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
推动中西医结合,将《伤寒论》的理论和 实践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形成具有特色 的诊疗体系。
04
《伤寒论》的学术争议与 探讨
《伤寒论》学术争议的背景和焦点
学术背景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关于其 学术争议一直存在,涉及理论体 系、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
03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关注学术动态
关注《伤寒论》及相关领域的学术 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
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
促进学科发展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为《伤 寒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THANKS
有益的借鉴和反思。
02
《伤寒论》的核心理论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根据外感病的不 同阶段,将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并针对各经的证候特点进行辨 证论治的一种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 段具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病机特点,通过六经辨证可以全面 掌握病情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通过学习《伤寒论》,深入理解中医的 基本理论和诊疗思路。
学习的挑战与乐趣
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探 索和尝试,发现学习的乐趣。
临床应用的价值
掌握《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技巧,提高 诊疗效果。
与其他学者的交流
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心得,互相启发,共 同进步。
对未来学习《伤寒论》的建议和展望
持续学习与实践
结合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如影像学、实 验室检查等,对《伤寒论》中的辩证思路 和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
推动中西医结合,将《伤寒论》的理论和 实践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形成具有特色 的诊疗体系。
04
《伤寒论》的学术争议与 探讨
《伤寒论》学术争议的背景和焦点
学术背景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关于其 学术争议一直存在,涉及理论体 系、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
03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ppt课件
15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炙甘草汤主治以心阴心血受损为主的心动悸、脉 结代,方中温补心脏阳气的人参、桂枝、炙甘草、 生姜、清酒与滋养心脏阴血的生地黄、阿胶、麦 门冬、麻仁、大枣相配对。因心主血脉功能是在 心之阳气和心之阴血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一方受 损难免影响另一方,故治疗需配对兼顾。在纠正 脏腑的阴阳气血虚损时,配对兼顾用药,不仅可 起到互补作用,还可避免因治疗造成新的不平衡 的弊端。
28
3.3 桂枝配茯苓
(1)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 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利水。人体水液之流通 全靠阳气之推动。《内经·水热穴论》:“肾 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也。”《罗氏会约医镜》认为是“阴中无火, 是无阳也,故气不化,水道不通,溢而为 肿”。桂苓相配就达到了通阳利水之目的。 当然,桂枝通阳不限于肾阳,对肺、脾、膀 胱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
博勤 采求 众古 方训
1
内容提要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2 透彻理解汤方的组方原则与配伍特点 3 灵活应用药对
2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病、证、症的概念 病:属中医范畴的,是指由几个特定的症
状组成,反映其特定涵义,具体表现大多 有几种证候。病,属西医范畴的,即指现 代医学病名,包括综合征。 证:是由若干个症状组成的证候群,故亦 可称为证候。这些症状中有主症,有次症, 有属于定性的,有属于定位的。 症:即症状,是临床表现的基本单位。
14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和阴阳,药配对:阴阳和,则病愈,其中亦
包括气血。要纠正阳气或阴血任何一方的偏 盛偏衰,在病情不十分危急时,仲景往往配 对用药。如桂枝汤有调和营卫气血的功能, 方中桂枝为阳药主动,芍药为阴药主静,两 药相配可治疗营气内弱导致的营卫不和,或 因卫气不振导致的营卫不和。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炙甘草汤主治以心阴心血受损为主的心动悸、脉 结代,方中温补心脏阳气的人参、桂枝、炙甘草、 生姜、清酒与滋养心脏阴血的生地黄、阿胶、麦 门冬、麻仁、大枣相配对。因心主血脉功能是在 心之阳气和心之阴血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一方受 损难免影响另一方,故治疗需配对兼顾。在纠正 脏腑的阴阳气血虚损时,配对兼顾用药,不仅可 起到互补作用,还可避免因治疗造成新的不平衡 的弊端。
28
3.3 桂枝配茯苓
(1)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 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利水。人体水液之流通 全靠阳气之推动。《内经·水热穴论》:“肾 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也。”《罗氏会约医镜》认为是“阴中无火, 是无阳也,故气不化,水道不通,溢而为 肿”。桂苓相配就达到了通阳利水之目的。 当然,桂枝通阳不限于肾阳,对肺、脾、膀 胱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
博勤 采求 众古 方训
1
内容提要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2 透彻理解汤方的组方原则与配伍特点 3 灵活应用药对
2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病、证、症的概念 病:属中医范畴的,是指由几个特定的症
状组成,反映其特定涵义,具体表现大多 有几种证候。病,属西医范畴的,即指现 代医学病名,包括综合征。 证:是由若干个症状组成的证候群,故亦 可称为证候。这些症状中有主症,有次症, 有属于定性的,有属于定位的。 症:即症状,是临床表现的基本单位。
14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和阴阳,药配对:阴阳和,则病愈,其中亦
包括气血。要纠正阳气或阴血任何一方的偏 盛偏衰,在病情不十分危急时,仲景往往配 对用药。如桂枝汤有调和营卫气血的功能, 方中桂枝为阳药主动,芍药为阴药主静,两 药相配可治疗营气内弱导致的营卫不和,或 因卫气不振导致的营卫不和。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ppt课件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草汤的合方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 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 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
十卷,用之验。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方 十一家,其中有《汤液经法》32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结语
《伤寒论》原文中所提示的辨证鉴别 思路和用方思路不仅仅是上述几类,这里 只是举例示范,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 《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伤 寒论》,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也要从字里 行间,学习其辨证的思路和用方的方法。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 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 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第156条:本已下之,故心下 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 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表郁轻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表郁轻证 柴胡桂枝汤治疗太阳少阳同病 桂枝汤可以看成是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漫谈伤寒论有关问题及临床实践 PPT课件
《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关系
据医史家考证,《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几乎是同一时代 的产物。前者要比后者略早些,前者是总结东汉以前的药物大成, 后者则是东汉以前的临床经验总结,医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奠 定了祖国医药的基础,同时也显示出我们中华文明古国在东汉时期 医药之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望尘莫及。 《神农本草经》所收载药物365种,说明当时发现的药物品种尚 不多。《伤寒论》113方(佚一方),立方遣药源于《本经》,所用药 物82种,说明当时能总结出应用于伤寒的药物为数更少,因而使我 们对仲景方有二点体会:《伤寒论》在这82种药物中配伍运用,组 方严谨,加减有法,为后人提供了执简驭繁的方药配伍规律;另一 点必须承认因为当时药物发现不多,也给仲景临床实践带来了一定 的局限性,不能认为《伤寒论》完整无缺。有关《神农本草经》阐 发仲景方药的著述甚多,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最突出的为清· 邹澍的 《本经疏证》,该书对仲景方用药精义有发挥,颇具匠心,通过此 书可窥见《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关系之密切。
4. 类方对比 有些方剂叙证简略,如半夏泻 心汤原方只提出“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宜本方,如果把五个泻心汤综合对照就能 使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增补完整。《医宗金鉴》 吴谦把五个泻心汤类方、柴胡汤类方皆如此, 如能综合分析,才能比较全面明确其适应症, 以方测证、探索其病因病机。徐大椿的《伤寒 论类方》专门论述这些问题,可以一读。前后 对比有助于对条文的正确理解:类证对比可以 提高辨证能力;类方对比可以提高运用方药的 本领。
《伤寒论》与温病的关系
伤寒与温病同是指外感热病,伤寒伤于寒邪,温病伤于温邪, 但伤寒论中却包括温病在内,温病又比伤寒论内容全面系统。因为 温病学说肇始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到了清代,叶、 吴、薛、王等集其大成,反映出祖国医学外感病的长足发展。二者 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及治法方面却异中有同,伤寒按六经辨证, 温病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然名义不同,但都是针对临 床证候体征,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个“证”来认识,都是以此来说明 病邪传变规律,提示病变部位性质,提出治疗原则,其逻辑方法均 一致。《伤寒论》的治疗方剂仅112方,温病学在治疗方剂方面则 大为发展,如著名的凉开三宝,辛凉解表的桑菊饮、银翘散,治疗 湿温的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邪伏膜原的达原饮等等已经远远超出 《伤寒论》的范围,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因此,《伤寒论》 为温病学建立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基础,而温病学则是《伤寒论》 的延续和发展。我赞同寒温统一,但又应该尊重温病各家流派,以 发挥各家之长,不能简单的强求统一。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课件
? 如《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9
临证加减:
? 痛甚:加元胡15、木香10 ? 嗳气:加苏梗15、吴茱萸3 ? 泛酸:加黄连6、吴茱萸3 ? 便溏甚:加肉豆蔻15、五味子10、蒲黄炭15 ? 便硬:加大黄10、枳实15 ? 寒甚:加干姜15、白附片(江油)20 ? 挟热:加黄连10、木蝴蝶15
? 热轻:加千层纸15; ? 热重:加知母15、石膏30; ? 咽痛:加蝉衣10、桔梗10、胖大海15; ? 热泻:加黄连10、黄芩10; ? 寒泻:加干姜15、肉豆蔻15; ?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14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3 ? 便溏:加姜炭15、神曲15 ? 便秘:加大黄15(大便能后逐渐减量)、枳实
15 ? 寒甚:加干姜15、白附片(江油)20 ? 挟热:加公英20、黄连10、木蝴蝶15
24
(2)脾寒胃热
? 主症:见于慢性脾胃病病程长,脘腹痞满,肠 鸣泄泻或大便溏烂,体质虚弱,口干口苦,舌 淡胖或有齿印,苔黄腻,脉细弱或细滑。
15
1、太阳利
? 症状:下利呈水粪杂下,发热恶寒,无汗,头 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 治法:发汗解表,升阳止利 ? 方药:葛根汤:葛根30,麻黄15,桂枝15,
芍药10 ,炙甘草10 ,生姜15 ,大枣15
? 本方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此方发汗散寒解表 为主,肺气疏通,下利自愈,实为后世医家所称的“ 逆流挽舟”法。
29
临证加减:
? 痛甚:加元胡15、木香10 ? 嗳气:加苏梗15、吴茱萸3 ? 泛酸:加黄连6、吴茱萸3 ? 便溏甚:加肉豆蔻15、五味子10、蒲黄炭15 ? 便硬:加大黄10、枳实15 ? 寒甚:加干姜15、白附片(江油)20 ? 挟热:加黄连10、木蝴蝶15
? 热轻:加千层纸15; ? 热重:加知母15、石膏30; ? 咽痛:加蝉衣10、桔梗10、胖大海15; ? 热泻:加黄连10、黄芩10; ? 寒泻:加干姜15、肉豆蔻15; ?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14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3 ? 便溏:加姜炭15、神曲15 ? 便秘:加大黄15(大便能后逐渐减量)、枳实
15 ? 寒甚:加干姜15、白附片(江油)20 ? 挟热:加公英20、黄连10、木蝴蝶15
24
(2)脾寒胃热
? 主症:见于慢性脾胃病病程长,脘腹痞满,肠 鸣泄泻或大便溏烂,体质虚弱,口干口苦,舌 淡胖或有齿印,苔黄腻,脉细弱或细滑。
15
1、太阳利
? 症状:下利呈水粪杂下,发热恶寒,无汗,头 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 治法:发汗解表,升阳止利 ? 方药:葛根汤:葛根30,麻黄15,桂枝15,
芍药10 ,炙甘草10 ,生姜15 ,大枣15
? 本方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此方发汗散寒解表 为主,肺气疏通,下利自愈,实为后世医家所称的“ 逆流挽舟”法。
伤寒论对心悸的证治及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17
18
心悸脉பைடு நூலகம்辨识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心悸的特征性征象,故脉象辨识 同为重要。《内经》中对心悸脉象的变化已早有认 识,《素闻·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 数曰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 后的关系。《伤寒论》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 促脉及其区别。
19
心悸脉象辨识
快脉: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过汗阳随汗外泄,伤及心阳。心 阳虚则治以益气通阳,补气定悸,方用桂枝甘草汤。方中仲景 用桂枝壮心阳以定心悸是其独到之处,心悸用桂枝,还可见于 第102条以及小建中汤,甘草佐桂枝,辛甘化阳而补心阳,使 心阳复则心悸可愈。
20
14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 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属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15
病例一
叶某某,住院号56255,男,75岁,因“反复心悸10年余, 再发2小时”于2009.11.10上午9时入院。反复胸闷心悸10年 余,曾多次在我科住院,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并室上性心动过 速,曾应用胺碘酮、心律平等药物,时可转为窦律。但心悸 反复发作,2008年7月至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扩张 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并行射频消溶术。此后心悸仍有反 复发作,但频率较前减少。本次再出现心悸心慌入院。入院 体查:P110次/分,R20次/分,BP90/70mmHg。舌质淡,苔 白,雀啄脉。心率125次/分,心音强弱不一,快慢不一,各 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床边心电图:快速型房颤。 入院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西医诊断:1、扩张性心肌 病 心律失常 快速型房颤;2、预激综合征射频消溶术后。立 即给予胺碘酮150mg+生理盐水40ml静推,未复律,后予胺 碘酮静脉维持。12日上午9时,胺碘酮已维持24小时,患者仍 未复律,予停用。考虑患者年老久病,脏腑亏损,心之气血 两虚,予炙甘草汤:炙甘草15g 红参10g 麦冬30g 生地30g 桂枝10g 生姜10g 大枣颗粒1包 阿胶颗粒1包 火麻仁10g 。 水煎,温服。次日下午3时许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心率波动 在45-60次/分,继服上方1周,追踪该患至今未复发。
18
心悸脉பைடு நூலகம்辨识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心悸的特征性征象,故脉象辨识 同为重要。《内经》中对心悸脉象的变化已早有认 识,《素闻·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 数曰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 后的关系。《伤寒论》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 促脉及其区别。
19
心悸脉象辨识
快脉: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过汗阳随汗外泄,伤及心阳。心 阳虚则治以益气通阳,补气定悸,方用桂枝甘草汤。方中仲景 用桂枝壮心阳以定心悸是其独到之处,心悸用桂枝,还可见于 第102条以及小建中汤,甘草佐桂枝,辛甘化阳而补心阳,使 心阳复则心悸可愈。
20
14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 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属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15
病例一
叶某某,住院号56255,男,75岁,因“反复心悸10年余, 再发2小时”于2009.11.10上午9时入院。反复胸闷心悸10年 余,曾多次在我科住院,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并室上性心动过 速,曾应用胺碘酮、心律平等药物,时可转为窦律。但心悸 反复发作,2008年7月至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扩张 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并行射频消溶术。此后心悸仍有反 复发作,但频率较前减少。本次再出现心悸心慌入院。入院 体查:P110次/分,R20次/分,BP90/70mmHg。舌质淡,苔 白,雀啄脉。心率125次/分,心音强弱不一,快慢不一,各 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床边心电图:快速型房颤。 入院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西医诊断:1、扩张性心肌 病 心律失常 快速型房颤;2、预激综合征射频消溶术后。立 即给予胺碘酮150mg+生理盐水40ml静推,未复律,后予胺 碘酮静脉维持。12日上午9时,胺碘酮已维持24小时,患者仍 未复律,予停用。考虑患者年老久病,脏腑亏损,心之气血 两虚,予炙甘草汤:炙甘草15g 红参10g 麦冬30g 生地30g 桂枝10g 生姜10g 大枣颗粒1包 阿胶颗粒1包 火麻仁10g 。 水煎,温服。次日下午3时许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心率波动 在45-60次/分,继服上方1周,追踪该患至今未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
阴 病
证 候
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 ----寒湿内阻,气机不畅
食不下----脾失健运
吐 利 气机升降失调
胃气上逆 脾气不升
治禁:不可攻之 误下变证:胸下伤寒结论临硬床发-挥---寒湿乘虚,凝聚于胃
少阴病辨证纲要
•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论临床发挥
少阴阳虚发热证
•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伤寒论临床发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证候分析
• 大多医家认为此为外有表寒,故发热,用麻黄。 • 个人认为此为里证,麻黄此处用法不在解表,而在温散里寒。
伤寒论临床发挥
厥阴病总纲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于四逆汤倍干姜量并加重附子以大剂回阳救逆急祛内寒以救 将竭之阳气。方后加减法,为仲师经验,加以细读。
伤寒论临床发挥
少阴热化证
•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 主之。
伤寒论临床发挥
证候分析
• 提要:少阴阴虚阳亢的证治(哪个少阴) • 治法:滋阴降火 • 方药:黄连阿胶汤
•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 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中痛,或干呕,或咽中痛,或利止 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临床发挥
证候分析
• 证候:下利清谷-脾肾阳微 • 手足厥逆-阳气不达四末 • 面赤-虚阳上越 • 身反不恶寒(发热)-虚阳格于外 • 病机:阳衰阴盛,虚阳外越,阴阳格拒 •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内外 • 方药: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临证思维探讨
2009-01-0
伤寒论临床发挥
第一部分
六经概要
伤寒论临床发挥
太阳病辨证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 恶寒。
伤寒论临床发挥
分类:
•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 太阳温病-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 太阳蓄水证-水饮内停,五苓散 • 太阳蓄血证-血结膀胱,抵当汤,桃核承气汤
• 自按:此为阳明有热,太阴有湿,应清热与祛湿并举,白虎加术 汤主之;若手足逆冷,自汗出,宜用益气回阳固脱法,可仿参附 加龙牡汤用之。
伤寒论临床发挥
少阳病总纲
•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临床发挥
少阳病的诊断:
(一)主要依据是脉证 1、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2、主脉:弦。 (二)辅助依据是经络症状:耳聋、目赤、颈项强 (三)兼夹证:
少阳位处半表半里,或兼阳明、太阳、水饮
伤寒论临床发挥
热入血室证
伤寒论临床发挥
热入血室的证治及禁例
病因:伤寒---当有太阳表证
证状: 发热、经水适来---发热期间,月经来潮表邪乘
妇 女
虚内陷与阴血互结
病
昼日明了---白昼属阳,阳能胜阴,故神识清楚。
暮则谵语---夜晚属阴,阴邪更甚,热扰血分
神明不安,语言错乱
如见鬼状---神昏谵语,视觉失常
诊断:热入血室
治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病在下焦,禁用汗吐下法
机转:必自愈----经水未断,热随血去而自愈 伤寒论临床发挥
太阴病辨证纲要
•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伤寒论临床发挥
太阴病提纲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 升降失调
伤寒论临床发挥
少阴病证候分析
• 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 但欲寐-心肾阳虚,精气俱衰,神失所养。 •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 • 病机: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伤寒论临床发挥
少阴寒化证
•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伤寒论临床发挥
少阴寒化证(续)
白虎汤证
伤寒
脉:
浮——热盛于表 滑——热炽于里
病机 主证
表有热——里热蒸腾于外, 恶热汗多
里有热——热邪炽于里,烦 渴喜冷饮
治疗:白虎汤——清热保津
伤寒论临床发挥
白虎汤证存疑
• 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 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 虎汤主之。
伤寒论临床发挥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
上热
厥 阴 病 下寒
消渴——肝火炽盛,津液消耗 气上撞心(胸、胃脘部)——肝气横逆 心中(胃脘部)疼热——肝火循经扰胃 饥——膈上有热,嘈杂似饥
不欲食——肝木侮土,脾运不健 食则吐蛔——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
得食味而上窜
误治变证
下之——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 利不止——更伤脾阳,泻利不止
伤寒论临床发挥
四肢厥逆证
•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论临床发挥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证概要
伤寒论临床发挥
桂枝汤系列
• 主方:桂枝汤 •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
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临床发挥
太阳病提纲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伤寒论临床发挥
阳明病辨证提纲
•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论临床发挥
阳明腑证
• 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 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 者,此名阳明也。
芩连-清心火 芍药阿胶-滋阴 鸡子黄-养血润燥
伤寒论临床发挥
少阴热化证(续)
•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 汤主之。(319)
伤寒论临床发挥
证候分析
• 证候:下利-水渗于肠 • 咳-阴虚内热扰肺
呕-饮邪犯胃 口渴-津不上承 心烦不得眠-虚热上扰 小便不利-饮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 •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 治法:滋阴清热利水 • 方药:猪苓汤
•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 反恶热也。
伤寒论临床发挥
阳明腑证特点
• 痞-痞塞不同-枳实消痞 • 满-腹部胀满-厚朴除满 • 燥-大便燥结,口燥咽干-芒硝润燥 • 实-大黄去实
伤寒论临床发挥
阳明经证
•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伤寒论临床发挥